安徽省滁州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監測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安徽省滁州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監測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安徽省滁州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監測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安徽省滁州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監測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安徽省滁州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監測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滁州市2025年高三第二次教學質量監測語文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務必擦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中華文化的載體之一是傳統農業,因此,對我國農業遺產的保護,以及進一步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就是在弘揚中華優秀農耕文化。我國傳統文化源自農業,一貫講求耕讀傳家、詩書濟世,因此有意識地挖掘和弘揚農業遺產中蘊含的傳統農業文化,對營造全社會和諧自信的農耕文化氛圍無疑是有重大意義的。我國的農業遺產是千百年歷史進程中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的產物,它提倡人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順天時、應地利,適當運用人力引導天、地、人有機配合和協同,使農業有好收成。這種農業生產經驗升華出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節用物力”“中正平和”等哲學與文化概念,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同時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目前,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農業農村部已進行了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評選,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在此基礎上應該進行從數量到質量的提升,梳理出華南、華東、西北等幾大片區中具有代表性的農業遺產,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示范性農業遺產基地,發揮它們的模范帶頭作用。通過挖掘示范基地豐富的生態、文化和經濟價值,發揮比較優勢,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繁榮。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和魂,其傳承弘揚是一項長期工作,尤其需要一個很好的平臺來生動地詮釋和體驗其精髓之所在,因此要站在歷史的高度,用發展的眼光高度重視農業遺產平臺的打造,要將農業遺產的保護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首先要以政府為主導,出臺農業遺產保護條例、優秀農耕文化管理辦法等相關條文,從政策上形成導向,保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障遺產地農民權益;其次,要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和鄉村旅游開發,讓遺產地百姓收獲實實在在的利益,認識到保護農業遺產與傳承農耕文化的重要性,引導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農耕文化的保護、傳承事業中;再次,需要廣泛宣傳和動員,讓全社會了解農業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喚起民眾對優秀農耕文化的再認識。有必要將之納入中小學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讓農業遺產地成為大中小學耕讀教育、社會實踐的重要基地,使年輕一代通過參加農事活動,體驗鄉村生活的樂趣,進而增加對傳統農耕知識和優秀農耕文化的感悟。農業遺產與農耕文化互為表里,是先民萬年農耕實踐的智慧結晶,是祖先留給我們后人的寶貴財富,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其保護與弘揚并非一家之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要在廣泛宣傳動員的基礎上,設立專項基金,成立相關協會、聯盟等,尤其需要充分調動青年志愿者、社會有識之士、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農業合作社的積極性,鼓勵、支持他們投入到弘揚農耕文化的事業中,打造農業遺產保護共同體。如此,我國優秀農耕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就能落到實處,文化自信與全面鄉村振興戰略等也能務實、高效、穩步地前進。(節選自盧勇《農業遺產與農耕文化》,《光明日報》2021年11月27日)材料二:中華文明綿延不絕,農耕文化蘊含的倫理價值與生態智慧對社會的存續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產生于農耕文化的宗族,是整合鄉村社會的基層組織。宗族是以血緣的親疏關系聚集起來的地緣與血緣共同體,它構成了鄉村社會結構的重要基礎。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時期,鄉村共同體的內聚性、穩定性和連續性是中國社會凝聚與穩固的堅實基座,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重要根基。在農業生產中,糧食產量無疑決定著人口規模。一定規模的人口以何種方式組織生產,不僅僅影響著具體的生產方式,還奠定了社會結構的基礎。最為重要的,是生產方式與組織形式的緊密結合,由此決定了土地的產出和人口的規模。如果生產方式較為粗放,如僅僅使用手工工具,以人體肌肉力量耕種,導致畝產量低,則傾向于大量開墾土地,以擴大耕種面積獲取總產量提升。耕種大面積土地以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大量勞動力,為了協調生產,對于人群的組織形式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一般的情形中,以血緣紐帶將人群組織在一起,無疑是最為自然的方式。于是宗族便理所當然成為農耕時代基層的社會組織,承擔著生產與管理的基本社會職責。由此,宗族往往成為土地的管理者,其對于土地使用的管理權之重要性,有時甚至超過了土地所有權。由于土地是農業生產最為關鍵的生產要素,掌握了土地管理權,實際上也就具備了對于全部生產與生活的支配權。因此,宗族在實質上就成為農耕文化的關鍵性因素。農耕文化中以土地利用為核心的農業生產方式決定了聚族而居的農業生活形態,農耕文化與宗族結構之間具有密切的相關性,農耕方式決定了宗族的基本結構。林耀華認為,從同一個祖先傳衍下來,共同居住于相同的村落地域空間中的血緣與地緣共同體,構成宗族鄉村。在宗族鄉村中,宗族占據支配性地位,發揮總體性功能。鄉村社會中的民眾以宗族的方式結合,宗族構成鄉土中國基本的集體組織形式,民眾依靠宗族開展日常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以祠堂為核心的宗族組織是宗族鄉村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在鄉村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揮著總體性的支配作用。全族人共同供奉的祠堂是宗族的最大特征,宗祠是“宗族中宗教的、社會的、政治的和經濟的中心”。宗祠既是祭祀祖先的神圣空間,也是族人交往的日常公共空間;既是族老政治的舞臺,也是家規族約形成和發揮作用的場所。宗族鄉村中,個人、家庭、房支和宗族構成環環相扣的整體,從家到族構成一個具有內在關聯性的整體。中國宗族社會的文化底蘊,正在于以家為紐帶的共同體的內聚、整合與應對變遷。農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倫理,是鄉土中國的底色。宗族的日常倫理實踐及其具體的運作機制與邏輯,形成了鄉村社會內部較為穩固的規范與結構,塑造了鄉村社會的集體認同與文化圖譜,由此建構起傳統鄉村社會的共同體圖景。(摘編自周丹丹《農耕文化與共同體建設》,《光明日報》2022年12月3日)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我國的農業遺產是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的產物,其生產經驗升華出的哲學與文化概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B.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一,從數量上到質量上都推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示范性農業遺產基地。C.產生于農耕文化的宗族往往成為土地的管理者,掌握了土地的管理權,實際上也就具備了對全部生產與生活的支配權。D.宗祠是宗族的中心,是祭祀祖先的神圣空間,是族人日常交往的公共場所,是家規族約形成和發揮作用的重要場所。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有意識地挖掘和弘揚農業遺產中蘊含的傳統農業文化,對營造全社會和諧自信的農耕文化氛圍意義重大。B.將農業遺產保護納入中小學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就能讓年輕一代增加對傳統農耕知識和農耕文化的感悟。C.糧食產量決定著當時社會的人口規模,而生產方式與組織形式緊密結合決定了土地的產出和人口的規模。D.宗族的基本結構由農耕方式決定,而聚族而居的農業生活形態由以土地利用為核心的農業生產方式決定。3.結合兩則材料,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強調農業遺產的現代轉化,材料二則側重宗族文化的傳統性,二者的立場對立。B.若某地宗族文化保存完整,則可推斷其農業生產方式仍以人力耕種為主,畝產量較低。C.根據材料一,設立“農業遺產保護專項基金”能有效解決農耕文化傳承中的資金難題。D.材料二的宗族結構與材料一的天人協同理念,都能夠體現農耕文化對自然規律的尊重。4.材料一在論及農耕文化與農業遺產時運用了比喻句,請舉一例并簡要分析其在論證中的效果。(4分)5.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重視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農耕文化在當今社會的意義和價值。(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面粉如雪王兆勝在貧窮年月,面粉極金貴,不要說吃,連看到就很難。我家人多,平時以地瓜為主食,只在過節時能見到黑面、雜面。所謂黑面,是指將小麥粉碎到第三四遍,顏色如土;所謂雜面,是混合著高粱面、地瓜面、豆面,再加少量黑面和白面而成。記得,母親用黑面、雜面包餃子包子,因缺乏黏性和韌勁,常常是包了裂、開了捏、捏了散,做一頓飯總是大費周章,累得額頭出汗、長吁短嘆。只有當姥爺來了,母親才會不知從哪里扳來小半瓢白面,輕輕倒進泥盆。然后加水,慢慢攪動,于是雪白的面粉由松散變成縷,再成為一堆和一團。經反復揉搓,面團被母親用搟面杖不斷壓、推、搟,范圍變大,很快成一張大餅。接著,母親將面裹在搟面杖上,開始向前推、往后拉,在有節奏的運動中,面皮越來越薄,也愈加地白。當母親將白面粉撒在白面上,那真有點變魔術,同樣是面竟有不同功用:一是為了凝聚成團,二是為了分開不黏。當透明如紙的白面將搟面杖包裹多層,母親將它高高抬起;然后放手,轉眼間,面皮飛瀑一樣撒落,像折紙一樣很規則、整齊地自然堆在面板上。于是,母親一手拿刀,一手輕按折疊起來的面皮,手起刀落,切面聲鏗鏘,隨后又迅速將切好的面條抓起,秀發般撒落于面板之上,動作極其優雅。這與母親包黑面和雜面的餃子包子形成鮮明對比,也讓我對白面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母親搟好面,就用姜和小嫩蔥熗鍋,香氣撲鼻,傳之久遠。然后,加水,燒開鍋,打幾個荷包蛋,加進面條。當母親將一大碗晶瑩剔透、誘人饞人的面條,小心翼翼端給姥爺,他總讓母親再拿一個碗,分撥一些給我和弟弟。無奈,母親只好照辦。

那是最幸福的時光。雪白的面條如銀絲,根根透徹修長,吃在嘴里,有一種綿長柔軟又暖心的感覺,香氣清新悠遠,一生不會忘記。除了姥爺到來,童年的我還有個特殊時間,能享受母親的面條與慈愛,那就是感冒發燒之時。在生病發燒的難受和朦朧中,我能重溫母親為姥爺做面條的身影,以及面粉、小蔥熗鍋、面條和面湯的特殊色澤與味道。對農村孩子來說,過年是一年的希望。除了熱鬧,最重要的是能吃上白面。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我家還只能吃上黑面和雜面,那已是爽心快事了。臘月二十八開始吃白面,此時的母親毫不吝惜從缸中取用白面,一會兒就用去一盆,仿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似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做白面大饅頭,母親先將大半盆白面加水調好,醒一會兒之后,大哥、姐姐就與母親圍坐在面板前,一起輪流揉面。當揉上幾圈,原來松軟的面團就變得頗筋道,這樣蒸出的饅頭既瓷實又分層,口感也好。最壯觀的是打開蒸鍋的時刻:原本并不大的饅頭一下子變大了,像春花綻放,也如清水出芙蓉;那些被做成雞狗魚羊的面食小動物,也仿佛活著似的動人。此時,姐姐就會拿著火柴桿為面食點上胭脂,這就更增加了白面之白,也使白面變得更加楚楚動人。豐足美滿之年很快就會變成過去,家中的白面也會隨著年的腳步離開,于是,一家人又歸于吃紅薯、黑面和雜面的日子,我們這些孩子則重新進入對于年的渴盼與希望之中。當冬天的雪花向大地飄落,我就會想到白面,那令人永遠難忘的美好時刻。癡心的孩子心中就會產生這樣的奇想:如果白雪能變成白面該多好!其實,站在天地自然的角度看,白雪也是一種白面,否則,萬物生靈如何得到生命泉水的滋潤,獲得勃勃生機。當大雪覆蓋整個大地,農民就會心滿意足地感嘆:這真是瑞雪兆豐年啊!有了這床厚厚的白雪棉被,麥子就可以好好過冬,不愁來年沒有豐收!可見,由白雪到麥子再到白面,原來確實是一條堅韌的鏈條,因此,我才稱面粉如雪。今天,白面再也不是什么奢侈品,只要想買,超市有成袋和成堆的可供選擇。由于網購極為便利,人們足不出戶即可買到想要的白面。知道我特喜歡吃白面餃子包子,妻子總變著法子給我做:除了變換各種白面品牌,還嘗試使用不同的餡兒,真有些變魔術似的。如今,我再也不用像童年和少年時光那樣,因貧窮而癡迷于白面了;不過,對于白面以及它的雪白,特別是其間包含的哲理依然非常向往。有一次,看到一位大師傅拉面,他竟能在白面間施展如此絕技,這讓我有了新的認識和想象。一個濕面團,在干面的輔助下,它竟可以拉得那么細,細得可穿越針眼;它還那么富有韌性,細長而不斷;它甚至變得那么美,在一片雪白之中衣帶當風;我甚至將它想象成一架由白面織成的豎琴,被面點師和陽光之手巧妙地彈奏。白面,比細沙還細;白面,比泥土還散;白面,比米粒還軟;白面,比白雪還白。然而,白面卻有著內在的力量、無與倫比的功用和魅力。在世俗世界中,人們對白面往往多有偏見,至少是沒有好感,于是就有了“白面書生”“小白臉”“涂脂抹粉”“粉面”等貶義詞,也有用“白臉”表示奸相。其實,這都是不理解面粉之妙的緣故吧?現在,即使在北國,下雪的機會也變得少了。不過,沒關系,當春天到來,一樹一樹的梨花和槐花開放,也能讓我想起白面,特別是童年和少年時光留在心中的極其難得珍貴的白面。因此,除了白面如雪,說白面如花也是可以的。(選自《美文》2022年第2期)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頭直接點出了“面粉極金貴”,奠定了全文傷感的基調,使讀者對貧窮歲月產生深深的共鳴。B.文章通過對比黑面、雜面與白面的不同,突出了白面的珍貴和美好,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C.文中提到“小白臉”等貶義詞,是為了說明白面在世俗中的負面形象,與作者對白面的贊美形成反差。D.文章以“我”的視角展開敘述,使得文中情感表達得更為自然,同時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和感染力。7.關于文中母親制作白面條的段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中用“變魔術”形容母親撒干面粉防止面皮粘連的細節,既贊美勞動智慧,又暗含對白面神奇功用的贊嘆。B.寫母親搟面時,“手起刀落”“秀發般撒落”等描寫,以動態畫面展現出勞動之美,賦予普通場景詩意化表達。C.母親制作白面條的過程比較繁瑣,充滿了艱辛,但她總是能樂在其中,表現出她對生活的熱愛和性格的堅韌。D.這些段落充分表現出母親的勤勞能干、心靈手巧,對姥爺尊敬與孝順,也體現了白面在貧窮歲月里極其珍貴。

8.文章為何說“面粉如雪”?(4分)9.作者在文中說:“如今,我再也不用像童年和少年時光那樣,因貧窮而癡迷于白面了;不過,對于白面以及它的雪白,特別是其間包含的哲理依然非常向往。”請結合文本,分析白面蘊含了哪些哲理。(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初,楚人季布為項籍將,數窘辱帝。后上乃赦布,召拜郎中。布母弟丁公,亦為項羽將,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顧謂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丁公引兵而還。及項王滅,丁公謁見。帝以丁公徇軍中,曰:“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也。”遂斬之,曰:“使后為人臣無效丁公也!”臣光曰:高祖起豐、沛以來,網羅豪桀,招亡納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獨以不忠受戮,何哉?夫進取之與守成,其勢不同。當群雄角逐之際,民無定主;來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貴為天子,四海之內,無不為臣;茍不明禮義以示之,使為臣者,人懷貳心以微大利,則國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斷以大義,使天下曉然皆知為臣不忠者無所自容而懷私結恩者雖至于活己猶以義不與也。戮一人而千萬人懼,其慮事豈不深且遠哉!子孫享有天祿四百馀年,宜矣!(選自《資治通鑒卷第十一·漢紀三》,有刪改)材料二:以大義服天下者,以誠而已矣,未聞其以術也;奉義為術而義始賊。義者,心之制也,非天下之名也。心所勿安而忍為之,以標其名,天下乃以義為拂人之心而不和順于理。夫高帝當窘迫之時,豈果以丁公為可殺而必殺之哉?當誅丁公之日,又豈果能忘丁公之免己而不以為德哉?欲懲人臣之叛其主,而先叛其生我之恩,且囂然曰是天下之公義也。則借義以為利,而吾心之惻隱亡矣。夫義,有天下之大義焉,有吾心之精義焉。精者,純用其天良之喜怒恩怨以為德威刑賞,而不雜以利者也。使天下知為臣不忠者之必誅而畏即于刑,乃使吾心違其恩怨之本懷,矯焉①自誣以收其利。然則義為賊仁之斧而利之園②也乎?故赦季布而用之,善矣,足以勸臣子之忠矣。若丁公者,廢而勿用可也;斬之,則導天下以忘恩矣。恩可忘也,茍非刑戮以隨其后,則君父罔極之恩,孰不可忘也?嗚呼!此三代以下,以義為名為利而悖其天良之大愚也。(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有刪改)【注】①矯焉:虛假的樣子。②囤(é):誘騙,訛詐。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使天下曉然A皆知為臣B不忠者無所自容C而懷私D結恩者E雖至于活F已G猶以義H不與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其,豈、難道,與《師說》“其可怪也歟”中的“其”意思相同。B.且,并列關系,與《項羽本紀》“臣死且不避”中的“且”用法不同。C.拂,違逆、違背,與詞語“拂曉”“拂袖而去”中的“拂”意思均不同。D.罔極,無極、無窮盡,與《氓》中“士也罔極”的“罔極”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季布和丁公都曾擔任過項羽的將領,后來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季布被赦免,官拜郎中;對高祖有救命之恩的丁公卻被殺害。B.司馬光認為,劉邦殺害丁公一個人可以使千萬人畏懼,考慮事情周全深遠,他的后代享有上天賜予的福祿四百多年是應該的。C.王夫之認為劉邦殺丁公時已忘記丁公曾解救過自己,這種行為是不應該的,這也是夏商周三代以后為逐利而失去天良的體現。D.王夫之提及的精義,是指純粹用出于自己天良的喜怒和恩怨來作為展示恩德和威勢、給予賞賜和懲罰的依據,不會混雜私利。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及即帝位,而丁公獨以不忠受戮,何哉?(2)則借義以為利,而吾心之惻隱亡矣。14.司馬光和王夫之對劉邦殺丁公這件事有著不同的評價,請結合文本談談他們持不同見解的原因。(5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漢詩,完成15~16題。橘柚垂華實東漢無名氏橘柚垂華實,乃在深山側。聞君好我甘,竊獨自雕飾。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芳菲不相投,青黃忽改色。人倘欲我知,因君為羽翼。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這是一首比興體的作品,通篇采用第一人稱,將橘人格化,借橘柚來寫自己的遭際和心愿,情感表現得很是真切。B.一二兩句托物起興,主要寫橘柚的生長環境和狀態,“深山側”點明環境之幽僻,“垂華實”描摹果實繁盛之態。C.三四兩句中“好我甘”以味覺暗示才華之美,“雕飾”呼應“垂華實”,這兩句用擬人手法寫出橘柚美好的品質。D.七八兩句中“不相投”暗指自己才華無人欣賞,“忽改色”通過色彩變化暗示時間流逝,流露出久不見用的焦慮。16.這首詩與鮑照的《擬行路難》都言寒士之聲,請分析兩首詩在情感上的異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勸學》中,荀子以雕刻為喻,“__,__”從反面來說明堅持學習的重要性。(2)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念奴嬌·過洞庭》中詞人“__”的胸懷,與洞庭月下“__”的氣象交融,展現了詞人高潔的人格。(3)古代詩詞中,兵器是解碼中國士人精神史的關鍵符號之一,其鋒芒所指,既是沙場烽煙,也是文人心靈深處的鏖戰,如“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A

)?博物館所培育的應是通古達今、具備歷史眼光的人。讀史使人明智,歷史的發展從來不是

,而總是在曲折中前進;(

B

),難免有起伏、風雨。①因此,在面對驚濤拍岸的挑戰或復雜嚴峻的困難時,應更加理性和從容。②古人釋《周易》認為:“易”有三義:簡易、變易、不易。③世界日新月異,萬物流變不息,而大道至簡,規律可循,唯有在變革中堅守原則,方能處變不驚,勇毅前行。④考驗歷史眼光,使人著眼于長周期發展變化,而超越眼前的得失成敗。博物館濃縮歷史,參觀博物館會啟示人們,歷史屬于順應歷史規律和時代潮流的人,唯有自強不息,才能創造未來。博物館所培育的應是知美愛美、具備審美素養的人。美,是衡量一個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走進博物館,一大感受就是

:商周的威嚴之美,春秋戰國的撲拙之美,秦漢的豪放之美,唐代的雍榮華貴之美,宋代的優雅清麗之美……令人目不暇接。中華民族自古就追求和諧之美、意境之美,提出“美善合一”的理論,為世界美學貢獻巨大。中華民族把美融進了日常生活,舉凡一磚一瓦、一屋一室、一杯一碗、一衣一履、一筆一畫,無不承載美、托舉美、展現美。今天,很多以傳統紋樣為靈感開發的文創產品風靡一時,購買者紛紛贊嘆“老祖宗審美在線”。(

C

),陶冶性靈、含養品位,讓人在欣賞中提升審美素養。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19.選文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在表達和標點符號上各有一處錯誤,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表達更加準確流暢,邏輯更加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20.文中第三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加以改正。(2分)

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前后內容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22.文中畫波浪線處“老祖宗審美在線”的表達極富表現力,請簡析其效果。(4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世界贈予我蟲鳴,也贈予我雷霆。世界贈予我擁有,也贈予我回敬。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B

2.B

3.D4.示例一:①“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和魂”,將農耕文化比作中華文化的“根”和“魂”,生動形象地突出了農耕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②引出了下文關于傳承與弘揚農耕文化的具體措施的介紹,使結構更加連貫。示例二:①“農業遺產與農耕文化互為表里,是先民萬年農耕實踐的智慧結晶,是祖先留給我們后人的寶貴財富,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將農業遺產比作“智慧結晶”和“寶貴財富”,生動形象地突出了農業遺產的珍貴性和重要性。②有力地支撐了作者關于農業遺產保護與弘揚的觀點。(每點2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5.①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和魂,其傳承和弘揚有助于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②農耕文化中蘊含的順天時、應地利等生態智慧對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啟示。③農耕文化中的宗族倫理和鄉村共同體建設經驗,可以為當今社會治理和建設提供借鑒。(每點2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