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議論文寫作講義10.3論證方法:比喻論證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議論文寫作講義10.3論證方法:比喻論證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議論文寫作講義10.3論證方法:比喻論證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議論文寫作講義10.3論證方法:比喻論證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議論文寫作講義10.3論證方法:比喻論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議論文之論證方法——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比喻論證是一種用具體、生動、形象的事物做比喻,來證明較抽象道理的論證

方法,又叫喻證法。

議論文旨在說理,而道理常常是抽象的,深奧的,運用比喻論證,借助形象化的容易理解

的事物來說明抽象而深奧的事理,就能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做到深入淺出、平易生動,從而

加強對論點的說明和論證。

如以“底線”為話題,運用比喻說理法寫成精彩的片段:

(1)如果人生如山,那底線便是山腳的基石;如果人生如海,那底線便是綿延的海岸;

如果人生如路,那底線便是路口的紅燈,只要它亮起,我們就必須停止腳步。

(2)正如水結冰需要最起碼的零度,正如葉片光合需要最低限度的光照,人生活在世上,

需要有自己的底線,需要堅守自己的底線。

【整篇作文】1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據近期一項對來華留學生的調查,他們較為關注的“中國關鍵詞”有:一帶一路、大熊貓、

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

付。

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

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

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參考作文】

中國,中國

中國,這個古老而嶄新的國度,我身處其中。如果有人問我,中國是什么樣的,我一定會

毫不猶豫地回答:他是老人,亦是嬰兒。

中國,他有著老者古樸的褐色,風風雨雨,歲月打磨,在無盡的歷史長河中,他站立著,

將往昔記憶溫柔撫摸;中國,他有著老者沉默的智慧,經年走過,年月流逝,凝聚五千年的智

慧,千山萬水,腳踏實地。

看長城,多少個風雨如磐的年頭,塞外的馬蹄不能將它踏破,冰冷的子彈不能將它擊倒。

那是中華兒女用血肉建造的脊骨,一磚一磚,千年壘砌,斗轉星移,青山不變。它沉默地佇立

在高山之上,只為守護、撫平兒女們心底的浮躁與不安;只為凝視東方的旭日升起。面對新的

征程,人們啟步出發。

看絲綢之路,黃沙阻擋不住文明交融的沖動。張騫的駿馬迎著朔風嘶鳴而過,班超的筆下

記錄著旅途的艱辛。長安繁華,塞外蒼涼。風沙過身,唯有腳步才可安撫內心,唯有腳步才可

通向遠方。

看鄉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老的人們依賴于自然,腳下的土地浸著豐獲的希望,屋

頂的月光寄放著游子的歸心。這樣的夜晚只適合酣眠。

當老者轉身,中國,他有著嬰兒的熱情,時代正好,變數諸多,唯有不斷地探索、嘗試、

突破,才能保持旺盛的生長活力。

長城的烽火狼煙已隨風雨散去,如今,只有白鴿飛過山頭,只有歷史鐫刻在人們心中。正

因為走過坎坷之途,我們才更加明白和平之可貴,我們才能更加驕傲地說:我是中國人。

世界各地相接,沉睡了百年的絲綢之路再煥生機。前途依舊未知,但嬰兒的特點即在于探

索,以及坦誠。列車取代了駿馬,互聯網取代了文字,但無論以何種姿態,世界的東方與西方

都在呼喚一個合作共贏的時代。

鄉愁情思,在工業文明時代似乎總是脆弱的。當高樓大廈建起,月光不再浸著瓦當上的青

苔,濕潤的土地變成堅硬的水泥,我們感嘆,兩者不可以相容嗎?當然可以。古老的時節依舊

存在,人們數著一個一個的節氣,春游人如織,看小巷沸騰,我們依舊在古老的土地上耕耘、

收獲,以年輕的容貌融入這個世界。

中國,這個古老而嶄新的國家,我身處其中。他以五千年的智慧為世界寫下具有中國特色

的注腳,他以創新探索的精神推動時代發展。老者與嬰兒,這就是我認識的中國。

【點評】

本文構思奇特,將中國比喻為老者,又比喻為嬰兒,令讀者深思。文筆中透露著對祖國深

沉的愛。

【整篇作文】2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古希臘對門窗的作用,一般重其通風、采光或圍閉效果,而中國古代建筑還重視屋內屋外

空間的交流和景物的借換,往往是實用與審美兼而有之,比如園林建筑中的漏花窗,便是為了

充分顯示環境之美而設計的。中國飲食烹飪也講究滋味之外的藝術,注重食名優美、食器精美、

環境雅致,將物質享用與精神追求統一起來。

以上材料對我們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參考】

攬光與塵,筑夢踏海

時代飛速更替,潮流如風掠鏡,物質之沐浮于水面,人們往往忘記了心中的詩與遠方。在

兩點一線,日益浮躁的生活中,我們要握住心靈的風向標,攬光與塵,筑夢踏海。

山不讓塵,川不辭盈。不只著眼于物質上的滿足,也要停下腳步,等待自己的心靈。之于

門窗,古希臘一般重其通風、采光及圍閉效果;而中國古代建筑聞名世界,獨樹一幟之處在于

它兼具了實用與審美。譬如蘇州園林中的漏花窗便充分顯示了環境之美。由是觀之,物質享用

是以舒身,而精神追求是以舒心。物質奢靡給予空洞的虛榮與矯飾,不如心中載著清風明月來

的滿足。我們跟隨時代洪流快馬加鞭,若不適時停歇,理理心中的一畝花田,施以春光與秋月,

我們只會愈發感到自己的渺小與迷茫。

欲濟星光,應上山川。既注重物質的實在,也追求精神的享受。觀劉禹錫樂在陋室“惟吾

德馨”,即使身在陋巷,仍信芳樂觀刻苦學習;憶梁啟超居飲冰室,著名家言論,驚艷眾人。

他們精神上的享受便成了一種樂趣,化為砂糖沖淡生活的苦澀,凝為寒冰褪去了世俗的燥熱,

融為春雨滋潤了自身的心靈。誠然,立于現實中的我們要為美好的生活而奮斗,若只安于現狀

“樂夫天命復奚疑”,則違背了積極進取之良好品質,我們也要刻苦努力對物質進行應有的追

求。因此,我們既望天下宮闕浪漫,也是立足腳下之泥土與草木。

攬光與塵,匯于星海。實現物質享用與精神追求的統一,筑未來美好生活。中國飲食烹飪

也講究滋味之外的藝術,注重食名優美、食器精美、環境雅致,統一物質與追求。唐詩宋詞既

能被市井口頭所傳唱,也能在跨越千年之后被單獨拿出來仔細雕琢。桃樹廣遭栽培,是因不僅

其實甘甜可口,其花繽紛潑灑,給予人美好遐思。由是觀之,若想實現真正所謂“美好”,應

將“物質”與”精神”統一起來。既載杳杳星光,滿腹詩書與理想,也能捧灰塵,建磚筑房。

將理想與抱負融于心中,踏紅塵逐星光;將對精神高尚的渴望注于對物質的進取之中,我堅信,

美好的未來與花開終會如期而至,與你邂逅。

吾輩恰逢盛世,以書為基,當不負春光不負卿,恭迎這時光。我們心中要向著光,堅信即

使是泥土也亦可筑成高樓大廈。讓我邁開腳步,攬光與塵,以筑夢為目的,踏上追逐的波瀾大

海。

【分析】

文章圍繞“物質”和“精神”立意,把物質寫作“塵”,把精神寫作“光”,把追求的目標

界定作“星辰大海”,且緊密圍繞這幾個核心概念構思行文,別開生面,立意準確,構思巧妙。。

中心論點是“攬光與塵,筑夢踏海”,主體段落分別從“山不讓塵,川不辭盈”“欲濟星光,應

上山川”“攬光與塵,匯于星海”三個層面展開。具體來說,主體部分先探討了物質的意義和

局限,追求精神的價值和誤區,實現物質享用與精神追求的統一,層層深入,分析透徹。

【整篇作文】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有人說理性是人類前行的指南針,有人說熱情是人類進步的內燃機。理性與熱情,孰輕孰

重?

請就此談談你的看法,表達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抄襲;不少于800字。

【范文參考】

要大江奔涌,更要靜水流深

人類文明賡續至今,是什么樣的力量讓我們不斷前行?有人說是熱情驅動,有人說是理性

指引。而我想,兩種力量都不可或缺,但并非天平上等重的砝碼,熱情可嘉,理性珍貴。要有

大江奔涌,更要有靜水流深。

不敢想象,一個死水無瀾的時代,多么可怕!正是人類大江奔涌似的熱情,燃起熊熊動力,

提供不竭動力,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是熱情,激勵中國人民在艱難歲月里,創造“五年計

劃”的奇跡。是熱情,驅使新時期的我們大步流星,追尋更美好的生活。我們逢山開路、遇水

架橋,我們啃硬骨頭,拔硬釘子,讓這個時代熱力迸發。

只不過,熱情的大江不能肆意蔓延,不能少了理性靜水流深般的引領。也有人把理性比作

“指南針”,可謂恰如其分。沒有動力固然不行,但倘若方向偏了,那可能背道而馳,徒勞無

功。理性,正是我們正確方向的有力保證。

是理性,讓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發現戰機“幸存者偏差”,制定正確的戰機防護策略。

如果不經過理性思考,深入探究背后根源,那可能有更多的機毀人亡。而因為理性缺失,加速

了前蘇聯的解體。在西方的挑釁下,蘇聯沒能理性看清發展方向,一味開展軍備競賽,而忽視

民生經濟,最終分崩離析,令人扼腕而嘆。千萬莫輕視理性靜水流深的力量,它能冷靜地規勸、

告誡熱情。有了理性,我們頭腦不會過熱,行動不會失控,我們更懂得見好就收,也懂得及時

止損。

理性與熱情,孰輕孰重?已經不言而喻。我們要認識到,人類社會發展也好,個人進步也

罷,都不可能光憑熱情與動力。動力再足,方向錯了,大概率會開“歷史倒車”,還不如原地

打轉了。每一次小決定,應有理性的加持,每一次大決策,就更需要理性的反復認證。

少了動力充其量是發展停滯,而方向失判卻有可能進一退三。理性確乎比熱情要重幾分,

這恰也應了我前文所說:既要大江奔涌,更要靜水流深。當然,在熱情和理性中,分出個孰輕

孰重,絕不等于遺棄其一。找到兩者的黃金結合點,張弛有度,進退裕如,這是智者的高度。

太陽照常升起,文明巨艦向前,又到新時代的風口浪尖,還是讓我們永葆熱情,更涵養理

性,大江奔涌立潮頭,靜水流深有大智。

【分析】

文章圍繞“理性”和“熱情”立意,但這兩個話題比較抽象,所以作者運用比喻,化抽象

為具體,把“熱情”比作“大江奔涌”,把“理性”比作“靜水流深”,生動形象,又易于理解。

如何才能把比喻手法熟練地運用于寫作中國呢?培養比喻思維。

首先要學會聯想和想象,從一個高度上去認識問題。比如看到小草,想到平凡之中煥發著

生命的堅毅;看到梅花,想到在嚴寒之中盡展颯爽英姿;看到青松,想到在大雪之下挺立不屈

的品格;看到火炬,想到要像火炬那樣照亮曾經黑暗的世界。

其次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比如:烏臺詩案中孤立無助的蘇軾可以比作“徘徊的孤鴻”;

遭受宮刑后沉默堅毅的司馬遷可以比作“堅強的磐石”;受屈放逐后報國無門的屈原可以比作

“折翅的青鳥”;異地風雪中執著堅守的蘇武可以比作“不倒的胡楊”。

還要恰當地描繪相似事物(喻體)的特征來表現本體。如果把“良知”比喻成“燈”,就

要想到“燈溫暖、光亮,可以照亮世界,照亮心靈”;如果把“人生”比喻成“白紙”,就要

想到“白紙空白、單純,要去填寫,要去充實”;如果把“生命”比喻成“歌”,就要想到“歌

曲有低緩,有高亢,要從容吟唱”。

【運用方法】

一、從不同對象來學習比喻論證的運用

(一)學會比喻描繪形象

1、取身邊自然景物作喻體,俯拾之間,即成精彩。

【示例】

我特別平凡,又平凡得特別。我是無數顆星中的一顆,可我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

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雖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為將要到來的開放而自豪。我平凡,卻平凡得

有價值;我平凡,卻平凡得有尊嚴!

2、從他物的比喻入手,形象的描繪中一步一步靠近主題。

【示例】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條魚,我要努力尋找離開水的出口;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鷹,我要全力

飛出藍天的庇護;我就是我自己,我要跑,跑出父母的視線,跑上自己的軌道。

(二)學會比喻議論說理

1、用相似的事例進行論證。

【示例】

探知也如同喝茶的藝術。我們泡茶的時候,第一泡淡洌,第二泡沉香,第三泡甘醇,為什

么第三泡時才最爽口宜人?那是因為前兩泡沖擊了茶葉上的蠟質與灰塵,第三泡才泡出茶葉的

真醇之味,香味才更濃郁。我們探知亦如此。在對事物的認知上,逐漸拋下認知的阻礙,用澄

靜清明的心智,拋下感情親疏的羈絆,用一塵不染的心靈,輕裝上路,才能在探知的道路上取

得豐碩的成果,領悟認知的真諦。

【分析】

這個語段運用比喻論證,借助生活中的“喝茶”的感受,來說明如何“探知”。用“前兩

泡沖擊了茶葉上的蠟質與灰塵”說明探知路上應該“逐漸拋下認知的阻礙”、“拋下感情親疏的

羈絆”,用“第三泡才泡出茶葉的真醇之味,香味才更濃郁”來說明“在探知的道路上取得豐

碩的成果,領悟認知的真諦”,說理深入淺出,生動形象。

2、在喻體中表情達意,抒情有感染力,說理有說服力。

【示例】1

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說生活如酒。童年就像雞尾酒,色彩斑斕,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鎮的啤酒,

色彩濃黑,清涼的同時又讓人覺得苦澀;中年就像烈性酒,純凈無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臟六腑

都會灼熱;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彌香,滴滴讓你感受到香中之甜。

【分析】

生活是什么?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這個語段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把生活比作“酒”,再

從人生的不同階段來說明生活的滋味,不僅生動形象,而且給人新奇之感。

【示例】2

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每天前進一點點,終會有所成就;努力去做事情,功

夫不會白費。雖然你現在還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堅韌不拔,終會成為參天大樹;雖

然你現在只是涓涓細流,然而只要鍥而不舍,終會擁抱大海;雖然你現在只是一只雛鷹,然而

只要心存高遠,終會占有藍天。人生亦是如此,無論你現在處于什么樣的境況,只要你以勤奮

為舟,以堅持為楫,終會駛向理想的彼岸。

【分析】

這個語段,把一個人的勤奮、堅持比作“幼苗”的長大、“細流”的匯聚、“雛鷹”的

成長,自然引出觀點,易于被讀者接受和理解。

3、比喻說理,文章華美。

【示例】

①自私利己,愚者之見;打造雙贏,智者之舉。雙贏,那是信心的基點,那是力量的源泉,

那是開啟人生之路的探照燈,那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雙贏,使你我共輝煌。

②時間沉淀是洗去價值表面無用外殼的清水。這世上,任何一件事唯有經歷時間的沉淀方

能洗滌盡那層掩蓋著的灰塵,方能顯現出價值。就連泡菜和臘肉都是時間積淀的產物。它們在

時間流逝中慢慢發酵,形成自己獨特的風味,也擁有了人們的情有獨鐘。

誠然,并不是所有事物經歷時間沉淀都會顯現出價值,有些東西,如時鮮蔬果,放久了就

變質,應當趁新鮮吃。但我所說的時間積淀不是簡單的時光流轉,而是隨著時光流逝,人們對

事物不斷客觀地認識。這是一個過程,而非一種狀態。雖然有的事物的價值現今無人不知,但

個中價值是先祖經歷不知多少年才達成的共識。同樣,有的事物過去無人看好,但如今在人們

生活中不可或缺。

【分析】

表達對時間沉淀與價值體現的關系的思考,作者運用生動的比喻論證,以“清水”“灰塵”

進行引申,并以泡菜和臘肉進行拓展,突出時間沉淀的重要作用。這種形式簡便易行,可以多

多使用。

(三)【學會比喻評價人物】

1、運用聯想與想象,用精彩的比喻去評價人物。

【示例】

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蘿花燦然開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

銀塑,可它的光芒,卻足以使所有金銀黯然失色。

2、用細膩的筆法、比喻的手段去評價人物。

【示例】

一盞昏暗的油燈,照亮了司馬遷緊鎖的額頭,激昂了許久的心緒從跌宕的血液里滲出,化

為指尖筆觸下一個個絢目的字眼,堅實地填補著那單純的理想,一只螻蟻不知年有春秋,石上

苔衣不知日有夜晝。而他,忍辱負重的司馬遷卻走完了整座山林。春花開了秋月清,冬陽落了

夏蟲鳴。而波光瀲滟的《史記》卻宛如一道盛宴,穿透了流水般的歲月,孕育了一個又一個的

文學巨匠。

二、從不同位置來學習比喻論證的運用

(一)用比喻作標題,統攝全文。

作文《夢想為帆,工作為槳》:以“夢想為帆,工作為槳”為標題,以“讓我們以夢想為

帆,工作為槳,去迎接美好人生”為中心論點,以雜交稻之父袁隆平、印象派大師雷阿諾、現

實主義小說家巴爾扎克等人的事實為論據,在“帆”“槳”意象的統攝下行文,有力地論證了

中心論點。

在這篇文章里,“帆”和“槳”不是作為具體的論據,而只是作為“理想”和“工作”的

一種比喻性說法,既形象,又貼切,這就使文章有了豐厚的意蘊。

(二)用比喻作題記,揭示文意。

嚴格地說,議論文是不需要題記的,但有些同學喜歡寫抒情性議論文,這時用比喻性的語

句來作題記,既可以輔助證明,暗示文意,又能增加文采。

作文《你不是我的航向》:作者首先以比喻作標題,再以“生命的河流在人生的兩岸盡情

流淌,我放棄了盲目的跟隨,選擇了理性的航向,堅信,那邊灑滿了燦爛的陽光!”作題記,

然后引出論點“不能盲目地跟隨別人,要在生活的海洋中彰顯自己的魅力,于道德的天空中獨

守自己的成長”,展開抒情議論。這里的題記語言優美,生動形象,既是揭示標題的含義,規

定了文章的方向,有助于讀者理解文意。

再如作文《機遇與創造交響曲》,首先以比喻作標題,再以“機遇和創造,就仿佛是一

首歌的詞與曲,完美結合,才能造就優美的樂章。那是人生成功的交響曲。”作題記。

(三)用比喻來起興,引出論點。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興”

就是起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這種方法移用到議論文的

寫作中,即先敘述一個或一組比喻,然后引出論點。

例如《走出自我》一文,開頭這樣寫道:“大樹不應只看得自己的高大,而忘記落紅無私

的哺育;花兒不應只看到自己的明艷,而忘記清晨雨露的滋養;大海不應該只看到自己的深邃,

而忘記無數小溪的匯合。正如大樹,花兒和大海一樣,我們只有走出自我的精彩,才會有更燦

爛的未來。”整個語段兩句話,前一句既是排比,又是比喻,既有引出論點的作用,又有證明

論點的作用。

(四)用比喻助說理,闡發觀點。

比喻論證和事實論證不同,比喻并不能像事實那樣直接證明論點的正確性,但它可以起到

闡發和說明論點的作用,使論點明白曉暢,易于理解。

作文《回到原點》中的一段文字:“生命的原點在于個性的張揚,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

性格的突圍。回到原點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裝;回到原點不是原地踏步,

更不是退回起點,而是以淡定而真實的姿態上路,輕輕抬頭,已屈指行程二萬,翻越無數的高

山……”在這里,作者通過“成熟的外衣”“不必要的包裝”“原地踏步”等比喻很形象地揭示

了“回到原點”的內涵,對論點起到了很好的說明、解釋作用。

【示例】

①信念是夸父逐日時不停的腳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時對岸不滅的燈塔,信念是狂風肆虐時

蒼鷹不停歇的翅膀。擁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點亮一片心空;擁有信念,一片小小的

綠葉,可以裝點整個春天;擁有信念,一葉扁舟,可以驚動一片海洋。

②生如逆旅,一葦以航。把批評看做波浪,路程便驚險無比;把批評看做吹動帆布的風,

人生才充滿力量。白巖松初入央視時,因為普通話不夠標準流利而飽受冷眼與批評,但他把那

些有意無意的指責視作敦促自己進步的鼓點,不斷激勵自己,反復訓練,終于在人才薈萃的央

視站穩了腳跟。

(五)用比喻作論點,增強意蘊。

議論文要有明確的中心論點,才能成為一篇優秀的議論文,我們可以用比喻句來做中心論

點,領起下文,就會增加文章的意蘊。

例如,作文《鏡子》以“莫把鏡子當成手電筒”,就比直白的觀點“要經常檢查自己”有

意味得多。江蘇某考生的《拒絕平庸》開頭這樣寫道:“有人說,不需要快,不需要深,只要

能游就是魚;有人說,不需要遠,不需要高,只要會飛就是鳥。”然后作者話鋒一轉,提出自

己的主張:“可是我要說,人當爭做要做奮飛的鷹,莫做爬行的鳥。”接著以“爬行的鳥飛不高”

“爬行的鳥走不遠”“爬行的鳥多危險”為分論點,展開論述。文章綱舉目張,而又意蘊豐厚。

【示例】

①奮斗是火種,為青春點亮希望的燈;奮斗是斧頭,為青春開辟進步的路。一個人要獲得

榮譽,開創事業,都離不開奮斗。沒有奮斗動力的人生,如同缺乏生機的原野;沒有奮斗動力

的事業,就像失去引擎的航船。

②學習如爬山。你在一開始的時候,不要因為山太高須仰視而不敢前進,這是懦夫;當你

爬到半山腰時,不要因為前路茫茫而徘徊不前,甚至萌發退意,這是弱者;當你攀上山頂,俯

察萬物之小時,你該高歌,因為你勝利了,但你還須抬頭看看,有一座更高的山橫在你面前,

它在召喚你:勇士,前進吧,學無止境!于是你又抬起了腳。

(六)用比喻作總結,深化文意。

俗話說:“織衣織褲,貴在開頭;編筐編簍,重在收口。”一篇好文章,有了引人入勝的

開頭,還應該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所謂“豹尾”,便是指結尾時筆法要干凈利落,猶如豹

尾勁掃,響亮有力,給讀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而比喻正是打造豹尾的常用手段之一。

如作文《特立獨行》的結尾:“梅花不爭春,獨開漢水濱邊,吹香弄影,黯淡了一山春色,

成就了一世美名;溪水不爭流,叮咚山林幽壑間,清澈婉轉,照映西子的容、二喬的貌,不負

一生清譽。人也不從眾,即使要遺世獨立,也要循著心靈的指引,做自己,給世界留下個巍峨

的背影。”用比喻句結束全文的論證,余音繞梁,耐人尋味。

(七)用比喻作線索,構思作文。

【示例】

富強的夢

歷史的點點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灘上的沙石貝殼,我悄悄走過,時而拾起一兩顆打動心靈

的貝殼,寄出一份夢想。中國夢,流淌在歲月。

沙灘上有一顆飽經滄桑的貝殼,那是中國遙遙五千年的故事。從黃帝開創歷史到如今的我

們誦讀歷史,我看到了太多,每個中國人都擁有著同樣的中國夢。富強!富強!中國夢的口

號在唱響。中國夢流淌過每個日日夜夜、每個中國人的內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難,中華民族從

未停下追夢的腳步。

沙灘上有一顆閃亮的貝殼,那是中國奧運會、世博、嫦娥二號的故事。當一陣陣掌聲雷鳴

般響起,當世界舉目于中國時,我知道,中國的光芒已散發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是一個夢,

一個被每一個中國人所深呼的夢。我仰視獎牌下每一個奮斗的身影,傾聽每一聲臨近中國夢的

足音,俯身捧起歲月流淌過的榮譽,揚手敬禮,大聲喊出自己的中國夢。

沙灘上有一顆值得銘記的貝殼,那是羈旅在外的中國人的故事。我清楚地看到,有人客于

異國,卻隨身帶著中國的泥土,有人在奧運會直播前吶喊中國萬歲,有人在參加外國記者采訪

時說:“我是中國人,我們都共有一個夢,她叫中國夢!”是的,那就是我們的中國夢,一份

信仰,一份懷念,一份奮斗,到處都彌漫著中國夢的味道。就算在異國他鄉,我們都心懷著祖

國,銘記著中國夢,力創美好未來。

我在沙灘上,輕輕拾起幾顆貝殼,珍藏在身,勉勵自己,心中已準備好,種下中國夢,創

造美好的未來。中國夢,我的夢!

【分析】

一般寫“富強”的話題作文,可以在內容上做到豐富、充實,在語言上做到準確、嚴密,

但難于做到語言靈動。這篇作文通過比喻的形式,可以讓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

三、比喻要高級

高級比喻方法:至少選擇兩個本體和喻體,確立合理的邏輯關系(比喻論證的關鍵),為

論點服務。復雜的比喻論證是較高的思維品質的反映,學會使用復雜的、多重的比喻論證,議

論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例1】

論點:臭不要臉不是一件壞事。——《奇葩說》第三季第六期黃執中

論證:①面子就是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件華服,它美麗但虛妄,華麗而空無一物。②各位

國王,你們難道這輩子沒見過這件華服嗎?你們身上難道沒有穿一件你以為人人都看得見、其

實人人都見不著的衣服嗎?③難道你不曾穿著這件所謂體面的華服在別人面前走,覺得自

己有穿嗎?你們都有這種經驗,所謂尊嚴、面子、矜持,乃至社會、禮教。

【分析】:

1、首先,他將面子比喻成“華麗的新裝”(本體和喻體的共同點是虛妄、華麗但空洞);

然后他說“各位國王”的時候,我們發現他將“每個人”比喻成了“皇帝”,講所有人拉進自

己的論證中;最后,他將“皇帝的新裝”的本體擴大,包括“尊嚴、面子、矜持乃至社會、禮

教”。

2、不只有一套本體和喻體,并且兩套本體和喻體之間有著強大的邏輯連接關系——皇帝

穿新衣和我們過分在意自己的面子、尊嚴、禮教等。

【例2】

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

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記念劉和珍君》

【分析】:

1、用“煤的形成”比喻“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用“大量的木材”實際上比喻“人類

的血戰前行的歷史”中的種種行為。用比喻表達了不贊成請愿的態度。“請愿是不在其中的”

說明“請愿”不是正確的斗爭方式;“更何況是徒手”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態度。

2、背后蘊含著一個變化的、運動的關系——人類的不斷的血戰,從而取得的“前行”,不

就相當于樹木等原材料不斷積聚,形成的“煤”一般,既需要大量的流血犧牲、有需要長時間

的積累方可得到。

【例3】

“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特蕾莎修女如是說。

愛是她和這個世界的紐帶。她像一個母親,通過愛的臍帶,源源不斷地帶給那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