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校:樹勛小學

班級:四⑴

姓名:黃裕萍

社團(古詩與朗誦)的方案

原有情況分析:

班級學生通過三年半的學習,增強了語言的感悟能力,愉悅了身

心,陶冶了情操。96%的學生特別喜歡上古詩與朗誦課。在本學期

里讓更多的學生喜歡古詩,感受快樂。

教學目標與要求:

本學期古詩與朗誦課與學科相輔相成,是學生通過生動活潑的古

詩內容,陶冶情操,豐富知識,培養能力,開展特長,愉悅身心,

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以開展,成為祖國現代化建設的有

用人才。

教學措施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在朗誦古詩中得到樂趣,感

受古詩的豐富的內涵。

2、讓學生在古詩詞地誦讀中進一步感受到我們祖國的淵遠文

化,感受祖國文化的精髓。

3、在古詩文地誦讀中,提高自身的語言文化水平,提高自身地

綜合素質。

教學進度與安排:

1江南——漢樂府

2詠鵝——唐-駱賓王

3敕勒歌——北朝民歌(斛律金)

4風——唐.李矯

5詠柳——唐-賀知章

6涼州詞—唐-王之渙

7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8春曉——唐-孟浩然

9涼州詞——唐-王翰

10出塞——唐■王昌齡

11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12鹿柴—唐-王維

1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14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15靜夜思——唐-李白

16古朗月行(節選)——唐?李白

17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18贈汪倫—唐-李白

19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1、afi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教學內容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1會熟讀江南,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2.通過有感情的朗誦江南感受的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教學要求

3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重點

會熟讀江南,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

難點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通過談話揭示課題

2.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引導解釋詩題,并簡單介紹一下詩的作者。

2.學生自讀古詩,大體理解詩句崔峰意思,讀懂古詩的根本內容。

3檢查自讀情況。

三、精讀感悟

1.指導學生正確、沆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運用圖片,引發想象,促使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體會古詩中描繪的景色和

詩人抒發的感情。

3理解①田田:蓮葉浮水之貌。②這四句是明寫魚游,隱喻青年男女在勞動過程

中的友好嬉戲。

前三句是詩的主體,后四句只是敷演第三句“魚戲蓮葉間",起到渲染、襯托的

作用。主體局部的三句,描繪江南采蓮風光,實際著重于表現采蓮人的快樂。開頭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首先把讀者引入一個碧葉鮮麗、小舟穿行的畫面。

“何田田”流露出感慨、贊美的語氣,本身是帶有情緒的。雖然沒有寫人,人已在

其中。它令我們想到:如此良辰美景,旖旎風光,采蓮的人們自然免不了一場嬉鬧。

程然而詩在這里逗了一逗,卻不再寫下去,轉筆落到“魚戲蓮葉間"。"戲”是嬉戲取

樂。開頭兩句之后,本該有人的“戲”,作者卻將它轉嫁為魚的“戲〃。這就是移情

的表現。但雖是寫魚,“戲”的情緒卻是從上二句流貫而來的。采蓮人本是快樂的,

看到成群的魚兒倏忽往來,潛沉浮躍,似乎自己也同魚一樣,輕松活潑,自由自在,

無掛無礙。

四.課堂小結

教后記

敕勒歌

教學內容2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1會熟讀敕勒歌,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要求2.通過有感情的朗誦敕勒歌感受的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3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重點

教學會熟讀敕勒歌,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難點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通過談話揭示課題

2.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引導解釋詩題,并簡單介紹一下詩的作者。

2.學生自讀古詩,大體理解詩句翟峰意思,讀懂古詩的根本內容。

3檢查自讀情況。

教三、精讀感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屋

2運用圖片,引發想象,促使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體會古詩中描繪的景色和

詩人抒發的感情。

3.理解《詠鵝》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詩。

這首詩從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為生動活潑。

學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這三個"鵝”字,可

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

喜,快樂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曲項"二字形容鵝向天高歌之態,十

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

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浮"“撥”

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白毛""紅掌”"綠水”等幾個色彩

鮮艷的詞組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下互

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于觀察事

物的能力。

叫課堂小結

教后記

4風

教學內容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1會熟讀風,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要求

2.通過有感情的朗誦風,感受的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3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重點會熟讀風,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

難點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通過談話揭示課題

2.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引導解釋詩題,并簡單介紹一下詩的作者。

教2.學生自讀古詩,大體理解詩句翟峰意思,讀懂古詩的根本內容。

3檢查自讀情況。

三、精讀感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運用圖片,引發想象,促使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體會古詩中描繪的景色和

詩人抒發的感情。

3.理解“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出自唐朝詩人李嬌的《風》。全詩是:解落

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的意思是:能使葉在晚秋時節掉落,能在早春二月

時使百花盛開。這兩句詩表現了作者對風有了感性認識:秋風能掃落葉,春風

能開鮮花,風能使水生波,風能使竹竿倒伏。

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風”在作者筆下,變得如此形象生動,讀后仿佛滿

紙是颯颯的風聲,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聞、耳可以聽。如果把詩題蓋住,這

程首詩其實就是一那么謎語,這是該詩另一妙處

四.課堂小結

教后記

5詠柳

教學內容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會熟讀詠柳,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要求

2.通過有感情的朗誦詠柳,感受的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3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重占

教學會熟讀詠柳,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難點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通過談話揭示課題

2.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引導解釋詩題,并簡單介紹一下詩的作者。

2.學生自讀古詩,大體理解詩句翟峰意思,讀懂古詩的根本內容。

教3檢查自讀情況。

三、精讀感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運用圖片,引發想象,促使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體會古詩中描繪的景色和

詩人抒發的感情。

3.理解⑴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此詩描寫的是垂

柳。⑵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顏色如碧綠色的

玉。妝成:裝飾,打扮。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

數量詞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

過意思。⑶絳(too):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絳: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⑷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體分成假設干局部。⑸二月:農歷二月,正是初

春時節。似:好似,如同,似乎。

程【譯文】

像碧玉一樣梳妝成的高高柳樹,千絲萬縷的柳枝都垂下了綠色的絲條。不知

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恰似剪刀。

四課堂小結

教后記

6涼州詞

教學內容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1會熱讀涼亭詞,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要求

2.通過有感情的朗誦涼亭詞,感受的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3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重點

教學會熟讀涼亭詞,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難點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通過談話揭示課題

2.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引導解釋詩題,并簡單介紹一下詩的作者。

2.學生自讀古詩,大體理解詩句翟峰意思,讀懂古詩的根本內容。

3檢查自讀情況。

教三、精讀感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運用圖片,引發想象,促使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體會古詩中描繪的景色和

詩人抒發的感情。

3.理解注釋涼州詞:又名《涼州歌》。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

的唱詞。涼州詞在唐代是樂府的常見曲名,多寫邊塞軍旅生活之事。

學“遠”一作"直”。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

堡。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

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

過樂。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

“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度:越過。后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

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

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四.課堂小結

教后記

7登鸛雀樓

教學內容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會熟讀登鸛雀樓,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要求

2.通過有感情的朗誦登鸛雀樓,感受的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3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重點

教學會熟讀登鸛雀樓,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難點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通過談話揭示課題

2.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引導解釋詩題,并簡單介紹一下詩的作者。

2.學生自讀古詩,大體理解詩句翟峰意思,讀懂古詩的根本內容。

3檢查自讀情況。

三、精讀感悟

1.指導學生正確、沆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屋

2運用圖片,引發想象,促使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體會古詩中描繪的景色和

詩人抒發的感情。

3.理解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

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學2.白日:太陽。3.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4.窮:盡。5.千里目:眼界寬闊。6.更:再。

K譯文》

過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漂浮,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假設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程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K詩意》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非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

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四.課堂小結

教后記

8春曉

教學內容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1會熟讀春曉,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要求

2.通過有感情的朗誦春曉,感受的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3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重占

教學會熟讀春曉,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難點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通過談話揭示課題

2.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引導解釋詩題,并簡單介紹一下詩的作者。

2.學生自讀古詩,大體理解詩句翟峰意思,讀懂古詩的根本內容。

教3檢查自讀情況。

三、精讀感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屋

2運用圖片,引發想象,促使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體會古詩中描繪的景色和

詩人抒發的感情。

3.理解注釋

(1)春曉:春天的清晨。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2)不覺:不知不覺,沒有覺察到。

(3)聞啼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聞,聽到;啼,鳴叫。

過⑷夜來:夜里。

譯文

春天的夜晚一宜甜甜地睡到天亮,

程醒來時只聽見窗外一片鳥鳴蜩啾。

回想起昨夜好似下過雨又刮過風,

庭院石階上一定鋪滿繽紛的落花。

四.課堂小結

教后記

涼州詞

教學內容9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1會熟讀涼亭詞,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要求

2.通過有感情的朗誦涼亭詞,感受的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3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重點

教學會熟讀涼亭詞,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難點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通過談話揭示課題

2.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引導解釋詩題,并簡單介紹一下詩的作者。

2.學生自讀古詩,大體理解詩句翟峰意思,讀懂古詩的根本內容。

3檢查自讀情況。

教三、精讀感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運用圖片,引發想象,促使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體會古詩中描繪的景色和

詩人抒發的感情。

3.理解注釋

新釀成的葡萄美酒,盛滿夜光杯:正想開懷暢飲,馬上琵琶聲頻催。

學即使醉倒沙場,請諸君不要見笑;自古男兒出征,有幾人活著歸回?

詩是詠邊寒情景之名曲。全詩寫艱苦荒涼的邊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們開

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首句用語絢麗優美,音調清越悅耳,顯出盛宴的豪

華氣派;一句用"欲飲”兩字,進一層極寫熱烈場面,酒宴外加音樂,著意渲

染氣氛。三、四句極寫征人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豪放曠達。

這兩句,衡塘退士評曰:“作曠達語,倍覺悲哀c〃歷來評注家也都以為悲涼

感傷,厭惡征戰。清代施補華的《幌傭說詩》評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

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從內容看,無厭惡戎馬生涯之語,無哀嘆生命不

保之意,無非難征戰痛苦之情,謂是悲涼感傷,似乎勉強。施補華的話有其深

度。千古名絕,眾論殊多,見仁見智,學人自悟。

四.課堂小結

教后記

10出塞

教學內容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會熟讀出寒,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要求

2.通過有感情的朗誦出塞,感受的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3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重點

教學會熟讀出塞,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難點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通過談話揭示課題

2.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引導解釋詩題,并簡單介紹一下詩的作者。

2.學生自讀古詩,大體理解詩句翟峰意思,讀懂古詩的根本內容。

3檢查自讀情況。

三、精讀感悟

教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運用圖片,引發想象,促使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體會古詩中描繪的景色和

詩人抒發的感情。

3.理解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

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

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借它來抵御匈奴的南侵。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

程民過著安定的生活,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

“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

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臼秦漢以來一直木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

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

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四.課堂小結

11芙蓉樓送辛漸

教學內容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會熟讀芙蓉樓送辛漸,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要求2.通過有感情的朗誦芙蓉樓送辛漸,感受的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3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重點

會熟讀芙蓉樓送辛漸,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

難點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通過談話揭示課題

2.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引導解釋詩題,并簡單介紹一下詩的作者。

2.學生自讀古詩,大體理解詩句翟峰意思,讀懂古詩的根本內容。

3檢查自讀情況。

教三、精讀感悟

1.指導學生正確、沈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運用圖片,引發想象,促使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體會古詩中描繪的景色和

詩人抒發的感情。

3.理解注釋.芙蓉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寒

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里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

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

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

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

清廉正直。

詩意:在冷雨灑滿江天的夜晚,我來到吳地,天亮時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孤影.到

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向您打聽我的情況,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里的

冰一樣純潔,未首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中心思想:這首詩借為朋友送行這樣一件事,表達了詩人決心保持高潔,清白品

格的思想感情.

四.課堂小結

教后記

12鹿柴

教學內容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1會熟讀鹿柴,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要求2.通過有感情的朗誦鹿柴,感受的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3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重點

會熟讀鹿柴,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

難點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通過談話揭示課題

2.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引導解釋詩題,并簡單介紹一下詩的作者。

2.學生自讀古詩,大體理解詩句翟峰意思,讀懂古詩的根本內容。

3檢查自讀情況。

三、精讀感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運用圖片,引發想象,促使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體會古詩中描繪的景色和

詩人抒發的感情。

3.理解注釋.

柴(zhai4),木柵欄。鹿柴,地名。[1]空,空闊,意思:空闊的山中,看不見

學一個人[2]但,只。聞,聽見。意思:但偶爾能聽見有人說話的聲音。

[3]景,陽光。返景,夕陽返照的光。意思:夕陽的余輝射入茂密的林中。

[4]復,又、再。意思:又映照在綠綠的苔群上。

這苜詩寫空山非常幽靜,「但聞人語響」更是靜中而有動,似隨手拈來,不著痕

跡,敏銳的感覺獨具匠心。

詩意幽靜的山谷里不見人影,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落日的余輝映入了深林,

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四.課堂小結

教后記

13送元二使安西

教學內容

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會熟讀送元二使安西,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要求2.通過有感情的朗誦送元二使安西,感受的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3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八

重占

教學會熟讀送元二使安西,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難點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通過談話揭示課題

2.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引導解釋詩題,并簡單介紹一下詩的作者。

2.學生自讀古詩,大體理解詩句翟峰意思,讀懂古詩的根本內容。

3檢查自讀情況。

三、精讀感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運用圖片,引發想象,促使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體會古詩中描繪的景色和

詩人抒發的感情。

3.理解注釋.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稱呼,類似現在

的“元老二"。②使:出使。③安西: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

區庫車縣。④渭城:秦置咸陽縣,漢代改稱渭城縣1《漢書?地理志》),唐時屬

京兆府咸陽縣轄區,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渭水北岸。⑤泡:濕潤。⑥客舍:

旅店。⑦更:再。⑧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

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元和郡縣志》云,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

關。⑨故人:老朋友。

程【韻譯】:

清晨的微雨打濕了渭城地面的灰塵,

蓋有青瓦的旅店映襯柳樹的枝條顯得格外新鮮。

請你再干一杯離別的酒吧.

西出陽關后就再沒有老朋友了。

四.課堂小結

教后記

14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內容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會熟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要求2.通過有感情的朗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受的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3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重點

教學會熟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難點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通過談話揭示課題

2.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引導解釋詩題,并簡單介紹一下詩的作者。

2.學生自讀古詩,大體理解詩句翟峰意思,讀懂古詩的根本內容。

3檢查自讀情況。

教三、精讀感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運用圖片,引發想象,促使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體會古詩中描繪的景色和

詩人抒發的感情。

3.理解注釋.

登高: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

學茱萸:一種植物,傳說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

韻譯工單獨流落他鄉,長做異地之客,每逢佳節良辰,越發思念眷親。

遙想今日重陽,兄弟又在登高,他們佩帶茱萸,覺察少我一人。

過【評析析

詩寫游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迫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

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

程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思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

自然,乂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

動多少游子離人之心。

四.課堂小結

教后記

15靜夜思

教學內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土。

1會熟讀靜夜思,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要求2.通過有感情的朗誦靜夜思,感受的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3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重占

會熟讀靜夜思,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

難點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通過談話揭示課題

2.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引導解釋詩題,并簡單介紹一下詩的作者。

2.學生自讀古詩,大體理解詩句翟峰意思,讀懂古詩的根本內容。

3檢查自讀情況。

三、精讀感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運用圖片,引發想象,促使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體會古詩中描繪的景色和

詩人抒發的感情。

3.理解注釋.

【詩文解釋】

那透過窗戶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為是一層層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

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土。

【詞語解釋】舉頭:抬頭。

詩義賞析】

平淡的語言娓娓道來,如清水芙蓉,不帶半點修飾。完全是信手拈來,沒有任

何矯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

到“低頭”,形象地表現了詩人的心理活動過程,一幅鮮明的月夜思鄉圖生動

地呈現在我們面前C

客居他鄉的游子,面對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二、不想念親人呢?如此一個

T?人吟、萬人唱的主題卻在這首小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以致千年以來膾炙人

口,流傳不衰!

四.課堂小結

教后記

16古朗月行

教學內容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誰與餐?

1會熟讀古朗月行,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要求2.通過有感情的朗誦古朗月行,感受的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3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八

重點

會熟讀古朗月行,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

難點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通過談話揭示課題

2.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引導解釋詩題,并簡單介紹一下詩的作者。

2.學生自讀古詩,大體理解詩句翟峰意思,讀懂古詩的根本內容。

教3檢查自讀情況。

三、精讀感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運用圖片,引發想象,促使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體會古詩中描繪的景色和

詩人抒發的感情。

3.理解注釋.

《古朗月行》是樂府古題,這里只節選了詩的前四句。詩人用浪漫主義手法,

借助豐富的想象和神話傳說,表現出兒童時期對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認識。詩

人以“白玉盤〃和“瑤臺鏡”作比,不僅描繪出月亮的形狀,更寫出了月光的

皎潔可愛,在新穎中透出一股令人感慨的稚氣。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

“疑”字,把兒童的天真生動地表現了出來。這四句詩,恰似一苜完美的絕句,

語言質樸,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程簡單詩意:(注:小學選取的前四句,所以也只有前四句)

小時候不認識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盤。乂疑心是瑤臺仙鏡,飛在夜空云彩中間。

四.課堂小結

教后記

17望廬山瀑布

教學內容

F1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會熟讀望廬山瀑布,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要求2.通過有感情的朗誦望廬山瀑布,感受的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3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重點

教學會熟讀望廬山瀑布,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難點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通過談話揭示課題

2.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引導解釋詩題,并簡單介紹一下詩的作者。

2.學生自讀古詩,大體理解詩句翟峰意思,讀懂古詩的根本內容。

3檢查自讀情況。

教三、精讀感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運用圖片,引發想象,促使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體會古詩中描繪的景色和

詩人抒發的感情。

3.理解注釋.

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

學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因形似香爐且山上經常籠罩著云煙而得名。

掛前川:掛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傳說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

過詩意:

廬山雄偉峭拔的香爐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氣蒸騰,煙霧繚繞,遠看瀑布像一

條白鏈高掛在前邊江面上。它那陡峭迅疾的氣勢,叫人疑心是銀河從九天之上

程瀉落下來了啊!

四.課堂小結

教后記

18贈汪倫

教學內容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會熟讀贈汪倫,并感悟古詩的意蘊。

教學要求2.通過有感情的朗誦贈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