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青島版《科學》三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L小車的運動
教科書說明:
力的現象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樣來表達
力以與力的種類等卻是學生所陌生的。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見的兩種
形式的力,本課以學生們喜愛的玩小車游戲為載體,按照“問題——假設
——驗證——發現一一交流”的科學認識程序,探究“推和拉都是力”、
“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與“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應用”等
內容。在探究中認識、發現有關力的科學規律,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本課依揶〈科學課程標準》中“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發生變化,推
和拉都是力;都有大小和方向”這一目標而編寫的。
教學目標
L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在觀察周圍事物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并
通過動手操作尋找證據,解釋假設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獨立設計控制變量
實驗的能力。
2.引導學生體驗證據對科學探究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樂于搜集證據,勇
于搜集證據的意識,在搜集的過程中,建立團隊合作交流的概念,體會
到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是密切聯系的。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推和拉都是力,
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能夠獨立設計實驗,探究力的大小會影
響小車的運動,了解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應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
中常見的力。
課前準備:
玩具小車、木塊、線繩、秒表、小橋模型、測力計、鉤碼
“我們的表現”表格、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應用的錄像
活動過程:
1.游戲導入
(1)組織游戲
老師組織學生做游戲:讓學生甲蹲在地板上,分別找幾個同學想辦法讓
他離開原來的位置。
師生交流游戲規則。注意安全。
(2)交流反思:
談話:你在游戲中發現了什么?
學生:使勁地推他拉他都能使他離開。
談話:推和拉都使勁兒說明我們用了力,離開原來的位置我們也可以說
它運動起來。
(3)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推力和拉力。
2.探究活動
活動一:探究推和拉都是力
(1)提出問題: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靜止的同學運動起來,還能不能使
其他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
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巡視并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教師主要針對推、
拉怎樣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即物體受力后怎樣運動進行引導。引導的過程
中,教師以鼓勵性的語言,引導者的身份適時給學生以適當的評價,使
活動的開展更加地有效。
全班交流。
教師談話:誰愿意把你們小組討論的結果介紹給大家?
(2)探究推力和拉力都是力
談話:大家的討論結果只是大家的猜想,真實的結果到底是不是這樣還需
要我們親自動手驗證一下。
學生分組進行活動。
談話:同學們來交流一下,在動手操作中你發現了什么?你的發現與原來
“探究影響小車運動快慢因素”實驗記錄
我的實驗記錄
小車運動的時間
拉力
平均時
(用墊圈的個數表示大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間
學生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我們的發現
拉力越大,物體運動的越快,拉力越小,物體運動越慢。
(2)推力和拉力是有方向的
引出活動內容:
教師談話:我們現在都是小司機了,能駕駛好你的車嗎?下面我們做個
小游戲,看誰的小車能順利通過所有的障礙物。既然是游戲,就要有游戲
規則,小組先討論游戲規則。
學生制定游戲規則。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教師交待“這個游戲可以重復做,關鍵要把你的發
現記錄下來。”可以做小車過山洞,小車過橋等讓學生明確力是有方向的。
“小司機”游戲活動記錄
游戲規則
我們的做法
我們的發現
學生交流游戲中的發現。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內部的討論,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進一步完善
學生的記錄。
全班交流。體會推力和拉力都是有方向的,以與要有力的作用點。關門時
作用點的不同,所需要的力就不同。
2活動三推力和拉力在生活應用
(1)談話:推力和拉力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兩種力,生活中哪些地方有
推力和拉力?
(2)學生匯報交流。
(3)教師小結:播放搜集到的生活中推力拉力應用的錄像。
談話:聽了同學們的發言,觀看了老師帶來的錄像,你有什么想法?
自由活動
L“比一比誰的力氣大”
談話:拉力和推力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極其廣泛,他們的存在不僅方便
了我們的生活,還增添了我們的樂趣,下面我們來做個“比一比誰的力氣
大”的游戲。
學生分兩組進行“拔河比賽”。
2.活動評價:
這節課你有哪些發現?
拓展活動
講述:力就在我們的身邊,除這節我們接觸到的推力和拉力外,還有那些
種類的力呢?我們把一輛小車放到斜坡上,他會自己向下跑,是誰讓它
由靜止變成運動的?還是推力和拉力嗎?如果你有興趣不妨研究一下,
你可能會發現一個“震驚世界”的超大秘密!
板書設計:小車的運動
推力
!運動
拉力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教后反思:
本課通過實驗證明小車的運動與推力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關系,充分激
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生能夠從親自動手中理解推或拉都會產生力,推
力或拉力都會使物體運動起來。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推力或拉
力越大,小車運動的越快。整堂課學生表現得積極主動,通過開關門、推
拉車等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理解推或拉都會產生力,通過讓小車鉆過“山
洞”,讓小車過小橋理解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想辦法讓小車跑得
又快又遠,調動學生積極性。
2.玩滑梯的啟示
教科書說明:
摩擦力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但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和摩擦力有關?
摩擦力與我們生活有什么樣的關系?怎樣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等問題,都
是學生很少思考和探究過的。本課以學生玩滑梯等典型的生活經驗為切
入點,指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探究有關摩擦力的科學規律,從而激發學生
探究科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能用對比實驗的方法作物體表面光滑程度影響摩擦力大小的探究;能
有觀察、體驗和已有知識經驗對摩擦力做出合理的假設;采用不同的方
式進行表達與交流,做好探究實驗記錄。
2、善于在游戲中發現、提出問題;關心人們運用摩擦力的技術成果;愿
意合作與交流;樂于用學到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摩擦力是生活、生產中一種常見的力;了解摩擦力與我們生活的
關系;了解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活動準備:木塊、直尺、木板、線等
活動過程
導入:談話:同學們玩過滑梯嗎?找同學說說玩滑梯的時候你有什么感
覺?
生:
可結合學生說的用手相互摩擦等讓學生體會摩擦生熱,以與冬天晚上脫
衣服時可看見電火花、梳頭時梳子吸引頭發等了解摩擦產生靜電,
滑梯中有什么秘密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玩滑梯里面的科學。
2活動一:探究摩擦力的存在
組織學生開展有關摩擦力的活動和游戲,如:拉動蹲在木塊上的同
學、在桌面上推拉文具盒等,從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大小與方向等有關
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思考、討論、描述什么是摩擦力,明確“當我們在桌
面或地面上推或拉一個物體的時候,就會感到費力,這是因為物體和桌
面或地面之間有摩擦力。”
活動二:探究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提出問題:怎樣使木塊滑的快?小組討論后進行實驗。
小組交流,使學生明確影響摩擦力的因素都有哪些。
實驗方案:①把兩塊相同的木塊放在光滑程度不同的兩板上,用測力計
拉動,比較它們需要的力的大小。
②把兩塊重量不同其他相同的材料放在同樣光滑的板上,用測力計拉動,
比較測力計上數字的大小。
總結: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輕重、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
被拉物體越重,摩擦力就越大,被拉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兩個物體接
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兩個物體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
活動三: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
參照書上的圖片,了解人們有效利用摩擦力的實例(鞋、輪胎上有凸
凹的花紋,結冰的路上撒上煤渣,防止打滑。鐵釘固定在墻上靠的是摩擦,
自行車剎車,汽車火車制動靠的同樣是摩擦。),以與人們克服摩擦力的
做法(滑冰在光滑的、摩擦力較小的冰上等),并進一步理解這些克服摩
擦力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通過交流,認識到人們要盡可能增大有益摩
擦、減小有害摩擦,使學生全面認識到摩擦力的利與弊。
拓展活動:
談話:生活中那些地方還用到摩擦力?課后我們同學去觀察、尋找,然
后用你了解的知識改善生活。
板書設計:
玩滑梯的啟示
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有關因素:
物體的輕重、兩物體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教后反思:
本課在教學中比較順利,以學生比較熟悉的玩滑梯導入,激發學生學習
的興趣,再親身感受推或拉物體時感到費力了,對摩擦力的理解更加透
徹,因此在游戲中對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想的很多,課堂教學效果
比較好。實驗證明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調動學生的動手動腦能
力,結合生活中常見的關于摩擦力的各種生活現象深刻了解摩擦力與我
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同時增大有利摩擦,減小有害摩擦。
3.蹺蹺板
教科書說明
本課主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一一玩蹺蹺板為切入點,進一步認識、探
究有關平衡的科學規律,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天平是生產生活中一
種重要的測量儀器,學生對它有一定的好奇心與操作的欲望,繼前面探
究了“蹺蹺板”之后,學生在潛意識里對天平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
基礎上安排了認識天平、使用天平,制作簡易天平等活動,目的是讓學生
在制作即使用自己制作的工具的過程中,培養動手能力,并享受自己的
勞動成果,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目標
1.能用觀察、體驗和已有經驗對杠桿尺平衡做出假設性解釋;能通過觀
察、實驗等方式認識杠桿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戲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關心人們運用杠桿平衡的技術成
果;愿意與人合作與交流;
3.知道杠桿尺的平衡條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4.了解天平的主要構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與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活動準備
支架、杠桿尺、直尺、鉤碼、蠟燭、設計表格、天平。
活動過程
談話:蹺蹺板大家熟不熟悉?誰能給大家說一說玩蹺蹺板的感受?你
發現了哪些有趣的現象?
學生:他的左右兩端不斷地蹺起來。
師:對于這種現象,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探究活動:
2活動一:感知蹺蹺板的平衡,提出問題
出示書中圖片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圖片,看他們有什么不同。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然后組織學生交流)
同學們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也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總之大家
都想知道蹺蹺板平衡的辦法。
2活動二:探究使蹺蹺板平衡的辦法
L討論探究方案
(1)提出活動設想:請大家結合你的生活經驗猜測一下怎樣才能使杠
桿尺保持平衡。
(2)學生討論后組織匯報。
(3)教師小結:同學們的預測都有可能,但還不是結果,要知道這些預
測是不是正確,還要驗證,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預測,結合桌上的材料,
以小組為單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學生小組討論,制定方案。
學生匯報交流。
2、進行探究實驗
以杠桿尺一邊不同位置放不同數量的鉤碼在另一端的不同位置放數量不
同的鉤碼數,學生實驗。
(1)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同學們已經做好了實驗的準備工作,
現在可以動手、試一試,看誰的方法多,發現多?誰的記錄詳實?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與學生共同探
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
3.交流實驗情況即發現
活動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師: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規律,請大家看這段資料(雜技
演員走鋼絲等)
師生交流:你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類似這樣的現象?
活動四:認識天平的結構和使用方法
1.認識天平的結構
提出問題:天平的結構是怎樣的呢?
天平結構:指針、游碼、銀子、托盤、底座、祛碼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天平,小組討論天平的結構應該是怎樣的?各
部分的結構名稱是什么?
師生交流
2.學習天平的使用方法
(1)教師介紹天平的正確調試、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注意:左物右碼
(2)小組同學親自動手操作、使用天平測量身邊的一些物體的質量。從
中感悟天平的平衡與結構原理。教師巡視指導,與時發現并矯正其中存在
的問題,直到大部分同學能夠正確使用天平。
拓展活動:
師:這節課同學們探究了有關平衡規律方面的知識,你打算用它來干什
么?
學生交流。
出示關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勵學生在課下做一些有創意的玩具,例如蠟
燭蹺蹺板等。
板書設計:蹺蹺板
杠桿尺平衡原理
物重
左右一樣天平結構:指針、游碼、鑲子、托盤、底座、祛碼
距離注意:左物右碼
教后反思:利用杠桿尺的平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充分的
動手動腦,從蹺蹺板過渡到科學中常使用的一種儀器托盤天平,學生對
此總是躍躍欲試,學生對天平的使用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老師的講
解指正。
4.彈簧中的學問
一、教科書說明
在物體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會產生要恢復原狀的力,對跟
他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對于彈性與彈力,學生
雖然平時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其中的道理并不很清楚,因此,本課
將研究彈性和彈力的一些特點。本課按照“游戲——問題——假設——
體驗——結論”的科學認識過程,在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彈性、彈力有一定
經驗與體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認識有關彈性與彈力的科學規律,激
發孩子們科學探究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L通過游戲能夠感知道物體的彈力;能發現生活中的彈力;會設計、制
作彈力玩具。
2.愿意研究生活中的彈力,養成樂與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
3.知道彈性物體受力時形狀會發生變化,產生彈性。
三、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搜集各種彈性物體與材料,如娃娃跳、跳套球、彈簧拉力器、
各種彈簧、夾子、泡沫塑料、氣球、橡皮筋、玻璃球、圓珠筆等,
教師準備:搜集彈性器材;整理與彈力有關的文字、圖片資料彈力在生活
中應用的錄像資料。
四、活動過程:
教學導入:
1.談話導入:同學們,在課下你們一定玩過許多有關彈簧的玩具,說一說
你都玩過了那些與彈簧有關的玩具。
學生交流自己所玩的彈簧玩具。
2.教師小結:同學們玩的彈簧玩具真有趣,(出示彈簧拉力器)老師這兒
有一個彈簧拉力器,誰能把這個拉力器拉開?
小結:同學們玩的、說的,都與彈簧有關,關于彈簧,還有許多的游戲和
問題等著我們探究呢!
探究過程:
2活動一:玩彈簧游戲,認識彈力。
L師生玩與彈力有關的游戲。
教師談話:各小組同學利用老師準備的彈簧玩具,進行游戲活動。我們要
進行一次比賽,比一比那個小組在游戲中,發現、提出的問題多。
2.學生分組活動。
3.活動小結與交流。
(1)各組代表交流本組玩彈簧玩具或游戲的名稱、玩法,說出自己的感
受和發現的問題。
(2)各小組同學根據交流,統一認識,然后選擇喜歡的問題,有目的的
實驗、探究驗證。
4小結:
當壓縮或拉長彈簧時,彈簧有一種要恢復原來形態的力,這就是彈力。
2活動二:了解生活中的彈力現象
1.教師談話剛才,同學們通過探究,知道了什么是彈力—其實彈力有
許多的應用,誰還能說出一些彈力在生活中應用的例子?
如:氣球、娃娃跳、跳套球、彈簧拉力器、各種彈簧、夾子、泡沫塑料、
橡皮筋、玻璃球、圓珠筆等。
2、學生交流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進行總結,并給學生補充關于彈力的錄像。
自由活動
1、設計彈力玩具。
(1)談話:同學們認識了彈力,并且知道了彈力在社過重的一些應用,
想不想自己設計一個彈力玩具?比一比,那個小組同學的設計創意新
穎。
(2)小組同設計活動。
(3)交流展示設計成果,教師給以相應的評價。
2、自我評價
拓展活動
設計、制作“從高處丟雞蛋摔不破裝置”。
板書設計:
彈簧里的學問
彈簧等,壓縮或拉伸時
會產生一種要恢復原狀的力,這種力就叫做彈力。
教后反思:
這節課本身內容很少,但與生活息息相關,彈簧等物品在生活中的應
用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興趣,關于彈簧有很多小實驗,但由于學生人數較
多沒有分組實驗,但在后面補充了一些彈簧在生活中應用了視頻,學生
對彈簧里的學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5.有趣的磁鐵
教科書說明
磁鐵在我們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學生對磁鐵有一定了解和認識,但對
磁鐵的一些性質的認識還比較模糊。本課是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對磁鐵感
受體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探究磁鐵的磁性、磁力大小、磁性等性質,
以與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等內容,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能夠通過游戲認識磁鐵的磁性;發現生活中磁鐵的應用;設計、制作
磁鐵玩具。
2.意識到科學、技術和社會是有機的結合,增強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
的意識。
3.知道磁鐵的性質。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學具盒、剪刀、蠟筆、紙板等。
教師準備:各種磁鐵、大頭針、曲別針、水槽等;收集、整理與磁鐵有關
的文字、圖片資料和磁鐵在生活應用的錄像資料。
活動過程:
談話導入:
大家帶來了不同形狀的磁鐵,這節課我們從認識磁鐵的形狀開始吧。誰先
介紹自己的帶來的磁鐵?
各組展示、交流各種各種形狀的磁鐵。
教師適時補充相關資料和實物。
通過這個活動,學生知道常見的磁鐵有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方形磁鐵等。
探究活動
2活動一:玩磁鐵游戲,感知磁鐵的性質。
1.學生交流玩磁鐵的方法。
(1)談話:同學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磁鐵,交流一些你們玩磁鐵的方法
吧!
(2)學生交流。
(3)師生小結:同學們想到的玩法可真多!不過,在玩磁鐵的時候要
多觀察,看有哪些新發現,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
2.開展“磁鐵游戲”活動
(1)啟發、指導各組同學開展以下的磁鐵游戲;
“給磁鐵找朋友”游戲,觀察磁鐵不能吸那些物體,可以吸那些物體。
總結出:磁鐵能吸鐵。
1“懸調磁鐵”游戲:把一個磁鐵水平懸掛起來,用另一個磁鐵的兩端分
別去靠近它的一端,知道不同磁鐵的兩端有時會相互吸引,有時又會相
互排斥。
兩個相同的磁極相互排斥,兩個不同的磁極相互吸引。
1、“接鏈游戲”“兩極對中間”游戲:用磁鐵的兩端與中間分別去吸
引圖釘或鐵圈,發現兩端吸引的數量多,中間少,從而知道磁鐵的兩端
磁性強,中間磁性弱。
2、“看不見的磁力線”游戲:將條形磁鐵或蹄形磁鐵放在一張紙的下面,
把紙放平,輕輕地將鐵屑撒在紙上,把紙抖一抖。觀察紙上的鐵屑有什么
變化,形成的圖案是直線還是曲線,這些顯示完全圍繞磁鐵的嗎,從而
感知到磁力、磁力線、磁場的存在。
3、用磁鐵靠近收音機,傾聽收音機的發音效果有什么變化。
磁鐵對電磁波有影響。
4.用一繩拴著磁鐵中間,稍等片刻,看磁鐵指向。
磁鐵有指示南北的性質。
(2)交流總結
教師在參與個組活動、聽取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對學生發現的磁鐵性質進
行總結。
2活動二:說一說,生活中那里用到了磁鐵。
1、利用資料卡或學生搜集的有關資料介紹司南。
2、教師小結:通過探究,了解了磁鐵的很多性質,而且知道了
“司南”作用,其實,磁鐵在生產生活中有更廣泛的應用,(播放有關磁
鐵應用的錄像)
3、學生交流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
4、教師總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磁鐵在生活中正越來越到地被運用到
各個方面。
我們做了許多與磁鐵有關的游戲,探究除了磁鐵許多性質,你們想不想
自己制作一個磁鐵?老師這里有一根縫衣針和一個磁鐵,誰能把它做成
小磁鐵?
活動三:設計、制作磁鐵玩具
1、制作磁鐵:
(1)學生根據資料卡說明,把縫衣針制作成小磁鐵。
(2)交流、展示。
2、設計、制作磁鐵玩具。
(1)制作指南針
(2)制作小帆船
自由活動:
玩一玩我們制作的玩具
課堂評價:這節課我的收獲?
板書設計:有趣的磁鐵
吸引鐵等物體
磁鐵有兩個磁極N北極S南極
異極相互吸引,異極相互排斥
教后反思:本節課內容很多,我盡量的采取學生感興趣的實驗,以此調動
和激發學生的興趣,把枯燥的知識比較靈活的展現出來,使學生在玩中
不知不覺的接受理解新的知識。
6.指南針
教學目標:
1.會利用指南針測定方向,能嘗試制作指南針,培養實踐能力與創新精
神。
2、知道指南針是用來測定方向的儀器,磁鐵指示南北的性質做成的,了
解指南針的用途與用法。
3.體驗到科學技術能為人類服務,知道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活動準備:指南針、條形磁鐵、縫衣針、線、透明塑料小碗、剪刀、膠棒
紙片
教學活動:
(一)教學引入
師:小明和小華去野外郊游,可是他們迷了路,怎么辦呢?你能幫助
他們找到回家的路嗎?
生:看大樹,大樹南邊枝葉茂盛;看物體的影子;看高山上積雪的融化程
度;用指南針.....
師:同學們說了這么多種方法,哪種方法最準確呢?
生:指南針
出示指南針。
師:這就是一個指南針,關于指南針你想知道什么?
生:指南針由哪些部分構成?
指南針為什么能指南北?
怎樣使用指南針?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指南針的知識。
(-)探究活動
L認識指南針的構造與原理。
(1)指導學生觀察指南針。
思考:指南針由哪些部分構成?各部分是什么樣的?
(2)提問:指南針為什么能指南?你認為與指南針的哪部分有關系?你
還見過其他指南針嗎?
(3)講解:指南針是根據磁鐵能指示南北的性質制成的。指南針的種類
很多,外觀、構造不完全相同。但是,無論哪種指南針,都有兩個基本的
部分——磁針和刻度盤。磁針是一塊小小的磁鐵,指南針之所以能指南,
就是因為有這個小小的磁針。磁針的兩極是尖的,漆著不同的顏色。被一
個上端是尖的支柱支撐著,能自由旋轉。刻度盤上標有東、西、南、北,在
這4個基本方向之間還有刻度,表示這4個基本方向之間還有更準確的
方向。
2.了解指南針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什么時候用到指南針?
生:
怎樣使用指南針?
講解:在使用指南針測定方向時,首先要把指南針放平,等指針停止擺
動時,就能指出南北方向。轉動底盤,使底盤上表示南、北的刻度線與指
針重合,根據地盤上的刻度,就可以知道周圍各種景物的方向了。
3.了解指南針的歷史。
講述: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2。0。多年以前,我們的祖
先就用磁石制作了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后來,人們
又發明了羅盤。
4.制作簡易指南針。
了解了以上這么多的知識后,你們想不想親自動手制作一個指南針呢?
根據課本的提示,分組進行實驗制作。
(三)鞏固應用
用自己制作的指南針確定周圍物體的方位。
板書設計:
指南針
磁鐵能指示南北。司南
底盤、磁針
教后反思: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經常用不到的指南針興趣非常高。通過講解,
我發現學生對于指南針的使用方法有很不正確的地方。經過講解,學生有
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知道了基本的使用指南針的基本方法。對于指南針紅
色的指針指北,應叫指北針讓我有些不知所措。
7、認識太陽
教學目標
1.知道太陽是一個溫度很高的大火球,了解太陽的基本概況;理解沒有太
陽,就沒有生命。
2.會查閱書刊與其他信息源;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并與他人交換意見;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3、尊重關于太陽的科學依據,不迷信權威;能大膽想象太陽的概況,愿
意合作與交流。
教學準備:關于太陽的圖片,文字,錄像資料。
教學活動
一、師生游戲,教學導入
(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個紅色的圓圈)大家猜猜看,老師畫的是什么?
學生猜。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現在我在加上幾筆呢?(沿圓的周圍畫
八條短小的直線)
學生回答。
師:對,這是太陽,它是我們的一個好朋友,你對它又了解多少呢?
(學生自由匯報一下自己的認識)
師:看來,大家對太陽都有或多或少的認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太
陽,研究太陽。(板書:認識太陽)
二、交流資料,探討新知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實現資源共享。
師:哪個小組先來告訴大家你們所知道的關于太陽的知識?
學生發言。
學生所搜索的資料可能有重復的,匯報中學生相互補充,可以豐富知識,
拓展知識面。
2.教師將典型資料進行整理補充,,以增強學生記憶,拓寬學生視野。
師:老師這里有一些關于太陽的資料,想看嗎?
邊看課件邊講解。
(1)太陽的外觀、銀河系。
講解:太陽是一個燃燒的旋轉的高密度炙熱氣體球,它的大部分氣體是
氫氣,其次是氨氣,每秒鐘大約燃燒40。萬噸氫氣,產生巨大的能量。
銀河系從側面看成中間厚邊緣薄的扁餅形,正面看是旋渦形,太陽
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恒星,它的年齡大約有50億歲了,估計壽命還有
50億年。
(2)太陽的結構
講解:從結構上看,太陽可以分為日核、輻射層、對流層、光球層、色球
層。它的表面溫度大約是600CFC,內部溫度大約是1500萬。C。
(3)太陽表面的太陽黑子、耀斑和日珥
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的氣體斑塊,太陽黑子其實并不黑,只不過是由于
它的溫度比周圍的溫度低,看起來顯得有些黑些。
太陽表面有時會出現一塊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塊,叫做“耀斑”。
日珥是突出在太陽外邊緣外面的發光氣團,像太陽突然長出的來的朱紅
色大耳朵。
(4)太陽的大小、體積、質量與與地球的比較。
講解:太陽的直徑約為139萬千米,是地球的109倍。
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3。萬倍。
太陽的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
由于受到年齡的限制,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較差,搜集的范圍可能較窄。
在學生已經掌握部分資料之后,教師將知識進行系統性介紹,起到歸納、
概括的作用,便于學生掌握。通過交流資料,匯報資料和資料補充三個環
節,充分讓學生了解太陽,認識太陽。
三、知識鞏固,內容拓展。
師:通過大家的積極努力,我們對太陽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哪些知識讓
你印象最深呢?
(學生自由匯報。)
安排這個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對當堂課的內容加深印象,達到鞏固認知
的目的。
四、太陽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師:剛才我們研究了太陽,誰知道太陽與我們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自由匯報。)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太陽,是太陽給了我們生命。假設沒有太陽,我們的世
界又會怎么樣呢?我們已經知道太陽還有5。億年的壽命,過了50億
年之后,人類該怎么辦呢?
(學生先在小組內自由說一說,然后在全班匯報。)
師:關于太陽還有很多秘密,比如為什么會發生日食?請大家在課下繼
續查閱有關資料,讓我們逐步揭開太陽神秘的面紗。
教后反思:
8、太陽和影子
教學目標:
1.知道產生影子的條件,知道太陽每天在天空中運動的模式;認識一天中
溫度和影子的變化與太陽的運動關系;能利用太陽辨認方向。
2、能做控制變量的探究影子形成的實驗,并作實驗記錄;能將觀察到得
現象用語言或圖畫描述其形態特征。
3.尊重通過實驗獲得的科學證據,愿意合作與交流;樂于將太陽與影子的
知識科學的應用于生活實際。
活動準備:
鉛筆、手電筒、白紙
活動過程:
一、教學引入
師:同學們,當你每天沐浴著溫暖陽光,在陽光下游戲的時候,是否發現
身邊有一位好朋友時刻伴隨著你,猜一猜它是誰呢?
生:影子。
師:對于影子你知道哪些?說給大家聽聽。
生:
師:同學們知道的真不少,太陽和影子真是一對好兄弟,它們之間到底
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揭開它們的秘密。
二、通過游戲揭示產生影子的條件,
1.做影子游戲,發現問題。
師:什么情況下會有影子呢?讓我們再來做一做,看一看。
(利用燈光、透明或不透明的卡片做投影游戲。做完之后,引導學生匯報
發現。)
師: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1:燈光越亮影子越黑。
生2:卡片是透明的,影子很淺。
(教師隨機用透明的物體進行演示,引導學生發現透明物體沒有影子。)
生3:手離燈光近影子大,離得遠影子小。
生4:關上燈后什么都看不見了,沒影子了“
2、根據實驗,得出產生影子的兩個條件:有光,有不透明的物體。
三、探討太陽與影子的關系
1.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你認為一天中陽光下同一物體的影子的長短、方向各是怎樣
變化的?
2.引導學生猜想。
生1:一天中物體影子的的長短不一樣,早晨跟傍晚可能會長一些。
生2:影子和太陽的方向是相反的。
3.制定實驗方案。
師:同學們的猜想都有一定的道理,那我們如何設計實驗方案來證明我們
的猜想呢?
(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匯報。
生:把鉛筆立在白紙上,打開手電筒,從不同方向像太陽一樣照射鉛筆,
觀察影子是什么樣的。
師總結:用手電筒在鉛筆的一側由低到高慢慢移動,觀察鉛筆影子的長短
與方向,并畫出影子。然后繼續升至垂直方位,觀察并畫出鉛筆影子的長
短與方向。再繼續由垂直處向側下方慢慢移動,觀察鉛筆影子長短與方向
并畫下來。或者用手電筒先在鉛筆正上方照射,再向兩側照射,分別觀察
記錄并畫出影子。
4.學生實驗
5.學生匯報與交流。
生:.....
6.獲得結論。
師生共同總結:物體的影子早晚最長,中午最短并與太陽運動的方向相
反。因為太陽位置的變化,會發生斜射與直射的變化。
四、探究太陽位置的變化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師: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太陽,太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下面請同學
們在以上學習的基礎上說一說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系。
生:
五、拓展活動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有很大收獲,請課下查閱資料,了解
古代人們是怎樣利用影子來計時的。
教后反思:
9.用太陽計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日署和古代計時工具的原理。
2.利用日客的原理制作計時器。
3、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
好處。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日客和古代計時工具的原理。利用日客的原理制作計時器
教學準備
有關日客和其他計時工具的圖片、電筒、口號模型
教學過程
(一)鋪墊
師:“哪位同學能告訴我現在幾點了?“(學生說出時間)“你們是通過
什么知道現在的時間?”(手表;上課的時間表)“那么在古代,還沒有
手表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判斷時間的變化呢?“(學生自由回答)這就
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同時板書:用太陽計時
(二)探究新知
認識古代計時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測的,在古代人們用來計時間的方法還有很多。
我們來看看這些計時器(出示計時器掛圖)。
2.同學們在小組討論它們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計時的。
3.小組請代表匯報
4.你們還知道其他的什么計時方法嗎?
1.初步認識日唇
a.介紹牛頓的故事(用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了解其中的現象。)
前幾節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日影的移動反應著太陽的位置變化,而
太陽在天空的運行是勻速的,利用這個規律,著名的科學家牛頓,小時
候就做過這樣一個太陽鐘。(教師邊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
小時,在棍影的終點放一塊石頭做記號,(利用電筒照射光,產生棍影)
記下時間。他利用擺石頭記影子,又在石頭上記時間,看!多簡單,多
巧妙的太陽鐘就做成功了。他做的這個太陽鐘據說在村上用了70多年,
人們把這個太陽種稱之為“牛頓鐘”
b.聽了這個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啟發?
2.探究日號原理
(1)介紹日?:
實際上牛頓做這個太陽鐘,是從日唇中得到的啟發。(教師出示日唇的示
意圖和實物并把“日號”板書在黑板)它又稱作客儀和日規,是我國古代
勞動人民在觀察大自然的變化時,通過不斷的試驗創造出來的,它利用
太陽影子的變化來記錄時間的工具。看到你手中的日辱你想知道些什
么?研究些什么?
(2)學生回答。(辱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樣工作的?這根針有
什么用?)
(3)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唇面和棒針:這是一個赤道日署,署面與赤道面
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時間。禪針與客面垂直,它就相當于我們手表的時
針。
(4)在小組研究日署是怎樣工作的。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結合“牛頓
鐘”的故事共同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用電筒的光代替太
陽光)
(5)學生匯報
(6)教師小結原理:當太陽光照射到唇針,唇面就出現唇針的倒影,倒
影指向唇面的刻度就是當時的時間。
(7)為什么用日號可以計時?你又時如何判斷出當時的時間呢?
(三)認識手掌日辱
1.原來認識和掌握大自然的規律還可以給我們帶來這樣的好處。那么在
沒有日唇的時候你能利用這一原理計時嗎?
2.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介紹手掌日號并出示示意圖。
手掌日唇流傳于民間,它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這樣的(教
師帶領同學們實踐體驗):我們面向南邊,手掌攤開(上午用左手,下午
用右手),用拇指夾住一支筆,使筆與手掌垂直。拇指關節對著正南方,
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著不同的時間。
4.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共同體驗手掌日唇的運用,教師巡視指導。(引導
學生用電筒的光代替太陽光)
8.教師小結。讓學生對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的變化規律有更進一步
的認識.發現可以利用影子來計時.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這節課,是觀察課,學生動手制作了簡易的“日號”,在校園里,觀察影子
的變化規律,以與影子和時間的關系.
教后反思:
10.制作計時工具
教學目標
1.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制作帶有創造性的科技作品,培養創造性思維
能力與動手能力;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與評議。
2.愿意合作與交流;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樂于用學到的科學
知識服務于生活;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意識到生活是發明創造的源泉。
3.會制作一種簡單的計時工具。
教學重點
學會制作簡單的計時工具。
教學準備
剪刀、膠帶、做沙漏、水鐘等所用的材料
教學過程
1.導入
同學們,古人很早就知道利用太陽計時,并且發明了多種計時工具,同
學們想不想也來做個計時工具呢?
學生匯報想法,導入新課。
2.設計制作方案
小組討論,設計制作方案,互相啟發,開拓思路。
教師展示幾種典型個例,主要側重創新性進行評價。
學生設計各自的方案,理清制作思路。
交流方案,互相提出建議。
對自己的方案進行調整。
這節課主要是學生的動手實驗課,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
與對日署、沙漏等其他計時工具的理解能力。
3.開展制作活動
教師提出制作要求,如安全使用剪刀,互助合作,進行制作提示等。
以小組為單位或獨立進行制作,教師進行恰當的指導、點撥。
做一個游戲,或寫1。個漂亮的字,或讀一篇四句詩等,用自己的作品進
行計時,掌握自己的計時工具計時的規律。
對作品進行改進,如調整計時時間,使作品更美觀等。
4.展示與交流
將自己的作品擺到展示臺上,互相欣賞、評價。
挑選出部分作品進行重點評價,可從創意、美觀、實用三方面選擇典型作
品。
對作品提出修改建議,提出改進方法。
5.拓展延伸
建議用自己制作的計時工具記錄寫家庭作業的時間,鼓勵學生發現新問
題,并對自己的作品進一步改進或創造發明更好的計時工具。
教后反思:
1L燈泡亮了
教學目標
1.通過對燈泡亮了這一科學現象的探究,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并選擇合
適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設計實驗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2.能對電提出想知道的問題,體驗與他人合作的愉快和共同進行科學探
究的樂趣。
3.知道一個完整的電路主要有電源、開關、導線、用電器四部分組成。
能夠用符號表示一個簡單的電路。知道開關的功能。
活動準備:會使用手電筒、認識電池的正負極。
教學過程描述: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引出本課的探主題
1.講故事。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故事。
師講故事:從前,有一位智慧老人,他想尋找一名助手。于是他便在智慧
屋外貼了一張招聘啟事,上面寫著:如果誰能花最少的錢把一間智慧屋
裝滿誰就能被錄用,并且還能獲得一頂智慧小帽。聽了這個消息,小動物
們紛紛行動起來。你瞧,小狗信心百倍地扛著樹苗,小豬興高采烈地搬著
稻草,小馬滿頭大汗地馱著泥土……,慢慢地,天黑了,只見小兔蹦蹦跳
跳地走進這間智慧屋,它只是輕輕地動了一下手指,便獲得了這頂智慧
小帽。聰明的同學們,你們知道小豬是怎樣獲得這頂智慧小帽的嗎?(以
小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提出問題。
關于燈泡你有哪些問題呢?這節課我們主要來研究燈泡是怎樣亮起來
的好嗎?
二、進行探究活動一“手電筒為什么會亮呢?”
1.大膽猜想。
(師出示小燈泡)看,老師這兒就有一個小燈泡,想一想這種小燈泡常用
在哪里?(學生就會聯系實際回答。自然會想到手電筒)
同學們的桌子上就有一把手電筒,試一試你能讓它亮起來嗎?你是怎樣
讓它亮起來的?為什么把開關一推手電筒就亮起來了呢?手電筒里有什
么秘密呢?猜猜看。
2.驗證猜想。
要想知道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該怎么辦?(拆開手電筒看一看)
(1)出示小建議。
①耍注意安全②要注意按順序擺放拆下來的器件。③仔細觀察,把你的發
現寫在記錄卡上,看哪個小組發現的秘密多。④觀察完之后,再按順序組
裝好。
(2)學生拆裝手電筒。
(3)交流發現。
3.提出假設。
你認為讓手電筒亮起來的最主要的材料有哪些?(學生可能會說出手電
筒的所有組成部件,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沒有玻璃片手電筒亮不亮?
沒有反光鏡呢?最后總結出讓手電筒亮起來的最主要的材料是:小燈
泡、開關、電池、彈簧和金屬外殼。)
老師也給你準備了一些材料,你能想辦法讓小燈泡亮起來嗎?
三、進行探索活動二“連一連,讓小燈泡亮起來”
1.小組分工,擬定實驗方案。
(1)出示圖片,讓學生認識這些實驗器材,(很多學生是初次接觸這些
器材,所以讓學生先來認識一下,很有必要。)
(2)選取器材,想一想活動中應注意什么?(在學生交流后教師特別
提醒學生:不能用導線把電池的正負兩極直接連接,這樣電池里的電會
很快用完的。)
2.分組合作,實施探究。
(1)學生按設計的方案進實驗。教師巡視。
3.展示交流,得出結論。
(1)展示電路圖。讓學生介紹連接的方法。
(2)在充分交流之后,教師再把電路圖中各種用電器的符號展示給學
生。
總結:一個完整的電路是由電源、用電器、開關、導線四部分組成。這時
揭示出手電筒的彈簧和金屬外殼就起到了導線的作用。
四、創新設計,拓展延伸
L閱讀資料卡,激發學生探究電的發展史的興趣,了解科學發展的歷
程。
2.創新發明,課外延伸。
(1)布置學生課下查閱資料,并用水果或蔬菜制作電池。
(2)生活中的燈,可以根據需要分別亮起來,它們在電路中是怎么連接
的呢?感興趣的同學課下繼續研究。
教后反思:
12.讓更多的燈光亮起來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經歷讓更多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激發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
索的精神,并在活動中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學會使用燈座和電池盒。
3.嘗試用各種方法接亮更多的小燈泡,并能簡單的畫下電路圖。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對材料的分步控制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用各種方法接亮多個
小燈泡。
三、課前準備:
電池(每組1個),電線(每組4根),燈座(每組1個),電池夾
(每組1個),每組記錄紙一張。
四、教學過程:
上課前在桌上放一個電池,一個電池夾,一個小燈泡。
1、師:我給大家在桌上放了一些東西,認識這個嗎?(拿起一個電池夾
示意)會用嗎?
學生把電池放入電池盒中。
師再發下兩根電線。
師:請你用這些材料讓小燈泡亮起來?
學生試驗。師巡視。一分鐘后,
師:我發現同學們把電線接在電池夾上有多種接法。我們一齊來看看,哪
種接法最方便?把幾種接法在實物投影上展示。我們按照最方便的接法
把電池盒和電線接好。讓小燈泡亮起來。
觀察,電池夾上的銅片和彈簧在這個電路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導線。
2.師:我們已經會接亮小電珠了,我再給大家一樣東西。(出示小燈座)
師:知道這是干什么用的嗎?
發下小燈座。要求把小燈座用在電路里。
等到學生接亮了小燈泡后,要求學生觀察小燈座,小燈座的結構是怎么
樣的?小燈座的螺口和螺口底部的焊點在這個電路中起到了什么作
用?猜測小燈座的內部結構,然后拆開一個小燈座,了解內部的結構。
然后把你連接的電路畫在記錄紙上。
幾分鐘后,把學生的圖紙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
師:大家畫得很好,畫的時候麻煩嗎?能不能用簡單的符號把它畫出來
呢?
學生試畫。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簡單電路圖的符號。比較實物圖和符號圖的區別:
A用符號表示畫起來簡單。
B符號圖是方塊圖,實物圖不是方塊圖。
要求用符號試畫電路圖。
3.師:剛才我們已經把電池夾和小燈座接到了電路里,現在我們要大規
模的來玩一次了,請同桌一起配合一下。用四根電線,兩個電池,兩個燈
座,兩個電池夾,兩個小燈泡,把兩個小燈泡一起接亮,你有幾種方法?
接出一種,就請你在記錄紙上畫出你的接法。
學生試接,教師巡回指導。當學生出現一種接法時,
連同學生畫的電路圖一起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
4總結:
比較,分析設計的各種電路,找出各種電路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對
電路進行分類。
這節課好玩嗎?但是能不能把我們的小燈泡接到220V的交流電中
去?
在實驗中應注意:
1.這些電路不能使用220V交流電。
2.平時注意用電安全,不能觸碰帶電的電器。
3.注意保護好各種電器的塑料外殼和電線絕緣層。
如果我們要在家里玩,又沒有這些東西(燈座等等),該怎么辦?
我給大家準備了一點東西(出示自制的一個小燈座和電池夾),就獎
給我們班了,你學著做一個,就可以在家里玩小燈泡了。
名稱:簡單的串聯和并聯電路
我的方案:
我的電路圖
13.誰的本領大
一、教學目標:
1.能根據經驗進行合理推斷猜想,做簡單的探究性實驗,并作實
驗記錄。
2.體驗與人合作與成功的喜悅,愿意用證據驗證假設。
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不容易導電,了解什么是導體、絕緣
體,能區分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二、教學重點:
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了解什么是導體、絕緣體,
能區分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三、教學難點:
知道科學探究的過程
四、教學準備:
簡單電路一套(電池、電池盒、小燈泡、開關、小燈座各1個,導線3
根)、鋁片、銅絲、橡皮、鐵絲、鑰匙、毛線、姿勺、泡沫等、碳棒、
木條、紙片等。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嗎?
師:這節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做幾個游戲。
做游戲要注意:1.要分工合作好。2.仔細傾聽別人的發言。3,注意
動腦筋,做游戲要有所發現。
(意圖:教師給學生提出了游戲規則和要求并不過多,因為本課活
動內容較多,可以指導學生如何用好實驗材料,不至于學生盲目去做會
影響教學進度,這也是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非常有利的,
三年級也是實驗常規與能力培養的初始階段,對今后的學習有著直接的
影響。)
2.下面我們就進行第一個游戲,“燈泡亮了,
(1)要求桌上的材料,想辦法讓小燈泡亮起來。
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好,能最先讓小燈泡亮起來。
(2)學生連接簡單電路
(3)教師評價:現在每個小組都成功地讓小燈泡亮起來了,用掌聲
祝賀我們自己和大家。
(4)當我們把鋁片連入電路中,小燈炮亮了,說明電能從鋁片中流
過,我們說鋁片能導電。(板書:導電)。
把鋁片換成銅絲,大家看到什么現象?這說明了什么?
再把銅絲換成木條,大家再仔細觀察,有什么發現?說明了什
么?
二、探究活動
活動1:假設猜想
L導語:看來,有些物體能導電,有些物體不能導電,接下來,我們
做第二個游戲,“考一考、猜一猜”。
2.游戲規則:老師這兒給大家提供了很多種材料,同學們根據你們的
生活經驗,先猜一猜。哪些物體會像鋁片一樣能導電,畫表示,哪
些不能導電畫“O”表示。
小組商量一下,把猜想結果記錄在左欄內(每組發一張記錄單),(后
有附表)
(意圖:教師對實驗報告填寫內容較多,延誤時間太長,影響上課的
質量,以致造成每堂課任務完不成,設計以畫表示和畫的符
號代表要表達的語言,很明顯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3.學生猜測、記錄
4.學生匯報:找同學說一說你們組的猜測結果。
剛才的結果只是猜測,到底對不對呢?你有什么辦法能驗證一下
嗎?(學生說方法)
(意圖:猜想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一環,學生可能會根據自己的生
活經驗對兩種物體產生的現象進行預測,猜想到底正確與否,將激發學
生對猜想進行探究,為下一步訓練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打下鋪墊C)
活動2:實驗探究
1.導語:現在我們就來進行第三個游戲“做一做”。驗證剛才的猜測
是否正確。
2.學生驗證:學生驗證小組合作好,邊驗證邊做記錄,把結果記在右
欄內。
3.同學們研究很認真,都有了自己的發現和收獲,哪個小組的同學
愿意匯報你們的實驗結果。
4.學生匯報
5.如再有爭議,教師可以讓學生再重復做一遍,讓學生分析問題可
能出現在哪里。
6.導語:沒關系的,科學家的偉大實驗也往往是經過上百上千次的實
驗才完成的,你們的實驗結果與猜測
結果完全一樣嗎?看來,對于不知道的事情,僅僅靠猜測是不科學
的,必須親自實驗。
(意圖:在課堂教學中,導語設計這一環節,無疑應成為新課程標準
實施的一個亮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中間要設計
一個連貫上下內容的習慣性導語,這也是評價教師教學素質的一個綜合
方面,導語的設計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導語設計要緊扣上下環節的內
容、學習要求等。二是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把導語設計成有意義、
有價值、有趣味的內容形式。)
活動3:交流探究成果
1.導語、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能根據物體的導電性能分類嗎?下
面我們做第四個游戲,“說一說”。
2.學生說一說分幾類?(兩類)
生:兩類。
哪兩類?你能給這兩類物體分別起個形象的名字嗎?
小組討論
匯報:1生:一種是電體,一種不是電體。
2生:一種是導電體,一種不是導電體。
3生:一種是傳電物體,一種不是傳電物體。
4生:一種能導電,一種不能導電。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起的名字都很好。我們把鋁片、銅絲等能導電
的物體叫導體;像木片、塑料等不能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板書:導體、
絕緣體)對于同一種物體導電性沒有絕對的能與不能,因此,我們說容易
導電的物體叫導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板書:容易、不容易)
(評:珍視學生的個性化言論,用肯定、尊重與鼓勵使孩子們的個
性得到了盡情張揚,不要認為答案是風馬牛不相與,只要意思差不多就
可以,小學階段學生科學的表述并非是非常嚴謹的。這也是新程改革的精
髓所在。)
指名說說什么是導體、絕緣體?
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導體、絕緣體,同學們袋中有好多東西,同組同
學指一指,說一說,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
除了這些,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你還知道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
體嗎?(學生舉例)
活動4:成果升華
1.通過大家舉例,我們知道導體、絕緣體,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
下面我們準備再做一個游戲,“辯論”游戲,辯一辯導體、絕緣體誰的本
領大。
指導: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辯論:(1)它們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假如沒有……生活是什么樣子?
2.分組:根據學生認為誰的本領大分成兩大組(導體、絕緣體)。
3.同組討論: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
4、學生開始辯論。
通過大家激烈的辯論,我們知道,它們的本領都很大,許多地方導
體、絕緣體是同時出現,共同為人類服務,可以說,生活中我們人人離不
開它們,時刻都離不開它們。
(意圖:通過辯論比賽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討論,學生用自己
的觀點說出有科學的依據。學生激情昂然,思緒萬分,在激烈的爭辯中,
經過學生的多次討論實驗,最后達成一致意見:“導體和絕緣體都很重
要“。這樣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空間中,每個學生積極地與人合作,碰撞出
思維的火花,每個學生都獲得了成功的學習體驗,學生在辯論當中表現
出來很嚴密的邏輯思維和組織語言的能力,包括情感因素的運用,包括
舉止和支持性信息的使用,這些都給他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三、總結
轉眼一節課就要結束了,同學們談談這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獲?
小結:這節課我們就是這樣嚴密正規地做了一次探討,同學們太偉
大了,希望同學們以后能善于發現問題,用這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去研究,
相信,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是小小的科學家。
四、拓展作業
課下,同學們就用這種科學的研究方法,調查我們周圍的物品,哪
些地方用導體,哪些地方用絕緣體,想一想人們這樣設計的原因是什
么?
板書設計:
誰的本領大
導體容易導電
絕緣體不容易導電
教后反思:
14.安全用電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安全用電常識。
2.會查閱資料與其它信息資源,搜集和整理安全用電的相關資料。
3.培養小組合作交流的意識,使學生知道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帶來
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二、重點難點:
L了解安全用電常識。
2.使學生知道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二、課刖準備:
搜集和整理有關安全用電方面的圖片與文字資料,可提示學生在家長的
幫助下進行準備,一則使材料更加充實,二則可以促使家長參與到本課
的學習中來,與孩子一起交流,一起學習安全用電常識,學生也可以根
據教科書的提示自主搜集。
四、準備材料:
教師也應準備一些與安全用電有關的資料,包括生活中的一些用電安全
隱患與造成的危害等。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星期天你們在家里都干什么呢?
有一位同學叫小明,我們來看看他星期天都干了些什么?
出示投影;四幅圖(圖1小明在電線下放風箏,圖2小明在電線上晾衣
服,圖3小明濕著手插插座,圖4小明自己亂接電線)
同學們討論:
1.小明這樣做對嗎?為什么?
2.說一說電可以給人類帶來那些危害?
小組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討論,匯報交流。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報投影或放視頻資料并進行適當的補充,由于人是導
體,所以不正確地用電,會導致人觸電,輕者可以使人受傷或傷殘,重者
可以使人死亡,因此,我們要知道安全用電,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怎
樣安全用電。板書:安全用電。
二、學習新課
1.談話:我們在生活中應怎樣安全用電呢?
2.教師提問:
(1)在擦燈泡時應注意什么?
(①關電源②用干布擦)
(2)在拔插座時,手能碰到插座的金屬部分嗎?
(不能)
(3)遇到家用電器著火應怎么辦?
(①先切斷電源。②在滅火J
(4)電源開關外殼和電線絕緣有破損時,應怎么辦?
(讓大人或電工修好,自己不能亂動。)
(5)用電淋浴器洗澡時,應注意什么?
(一定要切斷電源)
(6)雷雨天時,能否在樹下、電線桿下避雨。
(不能,以防觸電。)
(7)發現家用電器損環,能否自己隨便拆卸。
(不能,應找專業人員修理)
(8)人觸電以后,用什么方法救助。
(①用木棍。②關電源)
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展開討論。
提示學生:可以通過閱讀電器說明書了解更多的知識。學生匯報。
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匯報,進行適當的補充。
談話:通過剛才的交流,請大家討論,制定安全用電小常識。
學生分組討論、制定。
匯報,教師補充。
3.評價:
談話:在本節課,你感到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對自己的設計和表現還滿意
嗎?請把自己的評價填在“星級評價表”中。
學生填寫“星級評價表”。用這種方式提高學生安全用電的意識,
4.拓展:請同學們課下做個安全用電宣傳員吧!把你所學到的知識講給
爸爸、媽媽和鄰居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聽或者設計一張宣傳畫,貼
到小區的壁報欄里。
教后反思:
15.我們的身體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人體根據外觀特征可以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據做
事情的不同人體還會有不同的結構劃分。
2.人體的外部特點可以直接觀察到,內部的特點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觀察
到。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應用觸摸、手捏、聽等觀察方法并結合體驗活動,了解身體內部
的結構。
2.能夠根據觀察目的的不同,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觀察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在對人體的觀察活動中,將想象與實際的觀察區分開,保證觀察
活動的真實性。
2.對探究自己的身體感興趣,感受人體構造的精巧與和諧之美。
二、教學重點:
觀察身體內部器官。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以與認識人體的左右對稱的特
點。
三、教學難點:
觀察身體內部器官。
四、教學準備:
空白紙、放大鏡、尺子、人體基本結構圖等。
五、活動過程:
(一)引入:動物的本領和它們的身體特點有關。
1.提出問題: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蟲能手,青蛙為什么善于捕蟲?老鷹
為什么能抓住機靈的老鼠?啄木鳥為什么能吃到樹干中的害蟲?
2?放映錄像帶:青蛙的眼睛、后腿、舌頭具有善于捕蟲的特點,膚色用偽
裝來保護自己;老鷹有堅硬而帶彎鉤的喙,以與尖利的爪子,適于捕捉老
鼠;啄木鳥的嘴尖尖的適合啄食隱藏在樹干中的蟲子,爪子兩趾在前兩趾
在后,適于抓住樹干。
3、小結:動物的本領和它們身體的特點有關系。
4、引出課題:人有哪些本領?人為什么這樣有本領?今天我們來觀察自
己的身體。
(二)觀察人的身體。
1.觀察身體的外形。
我們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
(讓學生觀察到人體可以分成頭、頸、軀干、四肢幾個大的部分外,還可
以讓學生進一步把這些大的部分再劃分為小的部分。如軀干部還可以可
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體是左右對稱的。
(1)教師提出問題:如果從頭頂開始,通過鼻尖畫一條線,把人的身體
分為左右兩部分,發現了什么?
(學生回答人體是對稱的。這里要求學生具體說出怎樣對稱。通過討論,
學生明確:人體的左邊和右邊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僅
大小、長短、粗細、顏色、形狀而且位置都是一樣的,即一一對應的)
(2)讓學生親自體驗身體左右對稱這種結構的好處。
活動:①體驗用兩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圍廣;
活動:②讓學生體會兩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準確;
活動:③讓學生先用兩只手系紅領巾,接著用一只手系紅領巾,讓學生
體會兩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靈活;
活動:④讓學生體會如果兩只腳不一樣長,彎腰、上臺階、轉向都會很不
方便,身體也不易保持平衡。
(這些活動生動有趣,又使學生體會到我們身體器官左右對稱的優越性。
當然從人體外部來看,結構上還有不少特點,但對小學生來說觀察起來
都有一定的難度,不便觀察,所以也就把重點放在身體的左右對稱這個
特點上。從教學的情況來看,選擇這個觀察點,不僅符合學生的水平,而
且選擇的體驗活動,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參與,學生很有興趣,也使課堂
氣氛很活躍。)
3.觀察身體的內部。
(1)教師用解暗箱的游戲引入(突破難點)。
教師準備一個牛皮紙袋,里面有一個塑料瓶,瓶里裝半瓶水,另外還有
其它的如夾鉗、鐘表等物品。教師讓學生想辦法推測里面的物品,并說出
自己這樣猜測的理由。學生通過用手摸、捏、搖、聽等方法最后終于猜
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著教師出示一幅畫,上面畫有一個人體外表的輪廓,告訴學生人體好
比剛才那個紙袋子,外面由皮膚包裹著,看不見里面,讓學生想辦法推
測內部有什么。
這時學生的思路打開了,想出了許多好辦法:
①有的說,用耳朵可以聽到心臟的跳動,從而可以知道心臟的位置;
②有的說,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說,說話時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動的聲帶;跑步后胸部一
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④有的說,吃飽飯后,脹起來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說,餓的時候,肚子咕咕叫,這里可能是腸子;
⑥有的說,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頭;
最后讓學生根據大家用看、摸、聽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綜合想象一下人
體的內部是什么模樣?
(皮膚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著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經怎
樣分布……)
4.身體怎樣工作:
利用學生熟悉的身體活動,讓學生在對活動的體驗中,利用泡泡圖的方
式把活動中多個身體部分共同參與的情況表現出來。
思考:如果按照人體工作的類型劃分,我們更深夜靜可以怎么看待人體的
組成呢?
(三)課的延伸。
問題:直立行走是人區別于其它動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請查閱資料了解
人體具備什么樣的結構特點,使其能直立行走?
板書設計:
我們的身體:
頭頸軀干四肢
教后反思:
16.骨骼
教學目標:
1.能夠通過看、摸、敲、掂等多種方法觀察動物的骨頭,進而了解人體骨
頭的內部結構。
2、知道骨骼是人體的支架,成年人的體內一共有206塊骨頭;知道組成
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長,骨中間的軟物質叫骨髓,骨髓能夠
制造血細胞;
3.知道人體的骨骼具有塑造體形、支持軀干、運動、保護內臟器官、制
造血細胞、儲存身體所需的某些物質等多方面的作用。
4.通過自己制作人體骨骼模型,激發學生關注人體結構、研究人體的興
趣;2.通過多種活動體驗到人體骨骼對于人體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知道骨骼是人體的支架,成年人的體內一共有206塊骨頭;知道組成骨
骼的骨是有生命的。知道人體的骨骼具有塑造體形、支持軀干、運動、
保護內臟器官、制造血細胞、儲存身體所需的某些物質等多方面的作用。
教學準備:
課前學生把活動記錄上的人體骨骼圖貼在硬紙板上,剪下來,上課時帶
到科學教室。
教學過程
一、觀察圖片,揭示課題
1.提問:同學們見過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嗎?建筑工人為什么
預先要搭建鋼筋框架呢?
2.提問:大樓建成了,原來的鋼筋框架怎么不見了?
3.談話:與鋼筋框架一樣,人體內部也有一個框架,但不是由鋼鐵建成
的,而是由骨骼構成的。
4.提問:關于骨骼,你們想知道些什么?
5,歸納學生想研究的問題,布置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二、探究:人體骨骼系統的構成
1.談話:骨骼隱藏在我們身體的內部,難以直接用眼睛觀察,你可以用
什么方法來研究我們的骨骼?
2.學生交流方法。
3.實踐活動:摸一摸我們的骨頭,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學生匯報、交流。
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窩工補償協議書
- 用水糾紛協議書
- 道路修護協議書
- 母親出車禍調解協議書
- 委托加工面膜廠協議書
- 股權咨詢協議書
- 紅酒贊助協議書
- 苗木嫁接協議書
- 用電負荷協議書
- 船員委培協議書
- 國開2025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形考作業1-4終考答案
- 2025貴州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公需科目考試題庫(2025公需課課程)
- 物業工程體系文件規范
- 考務人員培訓系統參考答案
- 2023年高考英語試卷(新課標Ⅰ卷)含答案解析
- (完整版)ECRS培訓課件
- 第1本書出體旅程journeys out of the body精教版2003版
- 塑料制品事業部獨立核算體系文件
- 《鴻門宴》話劇劇本
- 灸法操作規程完整
- 金蝶ERP實施-01-10-02供應鏈系統調研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