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新課標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全冊教案_第1頁
2024年人教版新課標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全冊教案_第2頁
2024年人教版新課標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全冊教案_第3頁
2024年人教版新課標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全冊教案_第4頁
2024年人教版新課標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全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全冊教案第一課時【教學內容】:1.知識:通過觀測、分析、比較,使學生初步掌握物體的明暗發現措施。2.技能:學生能初步運用明暗體現措施去觀測、分析、描繪物體的立體感覺。3.情感:培養學生對客觀世界存在的自然現象的研究愛好。【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觀測、分析和比較物體在光照射下的明暗變化的原理和規律。【教學難點】初步運用物體的明暗畫法規律,體現出物體的立體感。【教學準備】球體、立方體石膏模型數個。【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二、講授新課:【一】導入【設計意圖:給學生營造一種學習氣氛,增強學生的學習愛好,導入新課。】師:同學們,我們看教室兩邊墻上,這些是美術愛好小組同學們的素描作品,你們能看這些作品有什么特點?師:對,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措施體現的石膏體。那么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來共同學習新的一課“明與暗”。【出示課題】【二】新授:【設計意圖:提高學生的觀測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學生理解物體明暗的產生。】師:我們首先來研究研究明暗怎樣產生的。【寫生燈】你們來看,這是一張白紙,我們把它放在燈光下,你來觀測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無明暗變化?誰能想措施讓這張紙產生明暗變化?【學生上臺演示】你是把它卷了一下,來觀測一下在光的照射下發生了什么變化?師總結:有了從明到暗的漸漸過渡的變化。師:下面來看這位同學把紙折了一下,我們把它放到燈光下,有了什么變化?師總結:對,明和暗有了一條明顯的分界線,對比非常強烈。師:尚有一位同學把紙揉皺了,看看它在燈光下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師總結:紙上出現了豐富的明暗變化。師:通過剛剛的觀測,你能總結出明暗時怎樣產生的嗎?師總結:對了,有體積的物體在光線的照射下,會展現出一定的明暗變化。【三】觀測體會【設計意圖:通過對實物的觀測理解,加強學生對物體明暗認識與體驗,并為下一步進行實踐創作做準備。】1.同學們這裏有一種石膏球體,我們來觀測,當光線照射的它時,我們會發現什么?【出示石膏球讓學生思索、議論後回答】總結:光照後,球體表面出現了明、暗半球。你們再仔細看看,球體的亮部有無明暗變化?暗部呢?總結:球體的明暗變化比較復雜,并且是逐漸轉變的,可概括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側面受光面】,暗面【即沒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線【辨別明暗兩部的界線】,反光【側面環境光影響】,投影【物體擋住光源產生】。【課件演示】2.剛剛我們分析了球體的明暗變化規律,其實任何物體在光的照射下都會產生這些明暗變化,我們來找找看。【出示石膏幾何體讓學生觀測】三、教師總結本節課學習了物體明暗變化的基本規律,懂得了怎樣運用明暗變化體現石膏幾何體的立體感。第二課時【教學內容】:1.知識:通過觀測、分析、比較,使學生初步掌握物體的明暗發現措施。2.技能:學生能初步運用明暗體現措施去觀測、分析、描繪物體的立體感覺。3.情感:培養學生對客觀世界存在的自然現象的研究愛好。【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觀測、分析和比較物體在光照射下的明暗變化的原理和規律。【教學難點】初步運用物體的明暗畫法規律,體現出物體的立體感。【教學準備】球體、立方體石膏模型數個。【教學過程】一、完畢作品展示學生作品,提出修改提議,完畢作品。二、評價展示學生完畢作品後,學生先自評後互相評價作品。三、拓展延伸觀測其他幾何體在光照射下其構造特點及明暗變化。尋找明與暗在生活中的運用。【教學後記】第2課:尋找美的蹤跡第一課時【教學目的】1.知識:認識肌理,從整體和局部尋找美、體會美。2.技能:培養學生發現美發明美的能力。3.情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1.理解肌理的美。2.合理構圖。【教學重點】:從多角度發現事物的美。【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二、講授新課:【一】導入:【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現不一樣的數量不一樣的措施可以體現出不一樣的美】1.請學生欣賞一朵花照片、幾朵花照片和許多花的照片。教師分別請學生談談對三張照片的體會。師:小結:一朵花明朗清晰、幾朵花重疊綻放,許多花絢麗多彩。2.揭示課題我們一起來《尋找美的蹤跡》。【板書課題】【二】新授1.請學生欣賞長城的遠觀和近看的圖片。【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現遠近的不一樣可以體現出不一樣的美】教師再分別請學生談談對三張照片的體會。師小結:近處的長城威嚴壯觀,遠處的長城宛如一條長龍回旋在山間。教師啟發學生:古代詩人杜甫曾有一首詩來形容廬山。“橫當作嶺側成峰,遠近高下各不一樣。”也是來形容從不一樣角度觀測事物的美。2.請學生欣賞樹林、沙漠的照片【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現宏觀和微觀,整體和局部都可以體現出不一樣的美】提問學生:從這些自然的景色中,還隱藏著哪些美的蹤跡呢?小結:這些景色都是我們平時注意到的美。成林的大樹很美,片片的樹葉也漂亮。無限的沙漠很美,顆顆的沙粒也很漂亮。3.學生用這種排比句的形式體現自已找到的漂亮。【設計意圖:開拓學生思維,從不一樣角度發現美的蹤跡。】例如:汪洋的大海很漂亮,滴滴水珠也漂亮。我家的房屋很漂亮,整潔的磚瓦也漂亮。我們的學校很漂亮,……也漂亮。三、教師總結第二課時【教學目的】1.知識:認識肌理,從整體和局部尋找美、體會美。2.技能:培養學生發現美發明美的能力。3.情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1.理解肌理的美。2.合理構圖。【教學重點】:從多角度發現事物的美。【教學過程】一、完畢作品展示學生作品,提出修改提議,完畢作品。二、評價展示學生完畢作品後,學生先自評後互相評價作品。三、拓展延伸仔細觀測尋找生活中美。【教學後記】第3課:泥浮雕第一課時【教學目的】1.知識: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類2.技能:學習用陶泥制作一種浮雕作品。3.情感:培養在生活中發現美,并用自已雙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教學重點】:設計一種自已愛慕的泥浮雕。【教學重點】:制作一種自已愛慕的泥浮雕。【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二、講授新課:【一】導入:1.欣賞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到雕塑館去參觀,想去嗎?課件展示一起欣賞古今中外的浮雕作品如:中國唐朝的《昭陵六駿》,《人民英雄紀念碑》、非洲浮雕、青島沿海的浮雕柱子等或者是其他學生的浮雕作品師:欣賞到了這樣多的雕塑作品有什么感想?教師拿泥筆筒或完全立體的雕塑與我們欣賞的這些雕塑有什么不一樣?【生答:一種是完全立體的,一種是在平面的基礎上有一部分立體】2.揭示“浮雕”的概念師:我們懂得,從背景中凸出形象的雕塑稱為浮雕。根據凸出的程度不一樣,還可以提成高浮雕和淺浮雕。浮雕具有繪畫與雕塑相結合的特點。為何我們說浮雕具有繪畫與雕塑相結合的特點呢?生:由于浮雕和一般雕塑同樣是凸出的,但卻又和繪畫同樣只能從一種方向進行觀測,因此我們這樣說。【二】新授:學習制作泥版浮雕【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看書和師生的共同演示、探究,自已總結出制作的措施】1.看到這樣多的浮雕作品,我想同學們也都躍躍欲試了,你們想做一種什么樣的浮雕呢?【生答:動物的、人物的、植物的、太陽的等】2.制作環節:【1】揉泥。【2】拍泥板。【3】割邊。【4】畫形象:用鉛筆或者自已的泥塑工具在底板上畫上形象。【5】堆出大的形體:注意看老師都用了那些制作措施?生答:用制作出泥版浮雕大的形體,并將他們按照剛剛畫出的形象,運用水作為粘合劑,將他們粘在底板上。三、學生練習,教師針對指導并總結四、課後拓展:想想可以用創作出哪些形象第二課時【教學目的】1.知識: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類2.技能:學習用陶泥制作一種浮雕作品。3.情感:培養在生活中發現美,并用自已雙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教學重點】:設計一種自已愛慕的泥浮雕。【教學重點】:制作一種自已愛慕的泥浮雕。【教學過程】一、鞏固上節課學習的搓、捏、壓、剪、刻、畫等措施及環節。二、塑造形象局部:運用泥塑工具或者手指,將自已已經制成的大的形體進行仔細的描繪,也要用到壓、剪、刻、畫等措施進行裝飾最終形成制作好的泥版浮雕。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四、評析作業:小組互評五、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各小組的作品不僅創意好并且制作的也非常精美,但愿同學們可以運用所學過的陶藝制作措施,做出更多更杰出的作品來!六、課後拓展:1、嘗試創作一件帶有主題性的淺浮雕或高浮雕作品。2、嘗試用其他措施制作浮雕作品。。第4課會動的剪影【設計、應用】【教學目的】1.學習用黑色卡紙制作剪影人物。2.理解皮影藝術的特點。3.增強對中國民間老式藝術的理解。【教學準備】1.搜集有關皮影的圖片、文字資料。2.準備黑色卡紙、針線、竹條、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3.選擇幾種老式劇目或故事【民間故事、成語故事】。所選擇的劇目或故事,內容和情節應簡樸、易懂。第一課時一、引導階段。1.學生之間交流搜集到的有關皮影的圖像和文字資料,談談他們所懂得的皮影知識。2.分組討論皮影戲中人物的造型特點。【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演出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互相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并配以音樂。】3.指導學生觀測教科書上的圖例、技法點擊欄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過程,想一想皮影該怎樣制作。【1】第一步:剪出人物造型。【2】第二步:用針線縫上手臂、腿。【3】第三步:裝上木棍。二、發展階段。1.將學生根據劇目或故事,提成8組,分小組進行構思、合作創作。【提醒學生要根據故事的內容和情節來考慮人物的造型特點。】2.學生進行創作,教師巡視指導。3.未完畢的可以在課後接著制作。4.準備下節課的演出,想一想改怎樣演出。第二課時【剪影演出】【課前準備】布置環境一、8個小組將自已制作的剪影,輪番進行演出、展示。體驗民間皮影藝人的演出技能。二、教師對學生的演出進行總結、點評。三、總結:激發學生對民間美術的認同感。四、拓展:用透明膠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試著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課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板書設計】【教學後記】第5課水墨畫動物【教材分析】本課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某些簡樸、基本的水墨用筆技法後的發明性的綜合。通過欣賞、感受、嘗試水墨來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觸中國特有的老式藝術,并在神奇的墨色變化中找尋快樂。對于培養學生筆墨體現能力,激發學生水墨創作愛好有著積極的意義。通過嘗試用水墨的國畫語言對動物進行造型的練習,讓孩子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國畫的造型手法,打消陌生感,并用簡樸、概括、富有變化的筆觸傳神地體現動物,激發他們豐富的想像力與發明力,培養孩子保護動物的意識。【教學目的】1.通過多種不一樣墨色和筆墨干濕的綜合使用來對動物進行造型,體驗筆墨意趣,激發孩子對水墨畫的愛好。2.理解嘗試有變化的墨色用筆措施和渴筆的繪畫技法在造型中的運用。3.讓學生通過欣賞名畫、嘗試用墨,感受中國特有的老式文化水墨畫的魅力。4.在用水墨藝術語言體現愛慕的動物的同步,培養他們保護動物的意識【教學重點】嘗試用干、濕、濃、淡變化的筆墨來體現動物,自由抒發感情,感受中國老式文化——水墨的魅力,培養保護動物的意識。大膽地用簡潔、概括的筆觸,變化的墨色,描繪動物的動作與神態。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水墨工具、范作若干,多媒體課件,音樂《春江花月夜》等。學生準備:宣紙、毛筆、凋色盤、洗筆的工具,毛氈或報紙等。【教學過程】1.組織教學,提醒學生注意衛生。告訴學生這節課我們要用中國特有的繪畫工具作畫,在此過程中,要文明有序、衛生地使用工具。2.小練筆、大感受。學生嘗試用深淺不一樣,干濕不一樣的墨色在宣紙上畫某些隨意的點、線、面,看誰的最豐富,讓學生感受水墨的變化。3.導入課題。請出動物明星,大自然的水墨杰作——熊貓、斑馬、奶牛、喜鵲等。4.欣賞大師作品,感受國畫藝術。欣賞齊白石、黃胄、徐悲鴻的作品,引導學生感受筆墨的體現力。交流欣賞後的感受,說一說你看到的水墨畫動物的共同特點。5.鋪墨添畫,練筆成圖。讓學生隨意用自已喜歡的墨色自由地在宣紙上涂抹,然後開展想像,添畫成動物。小組交流自已的作品,說說自已畫的動物在做什么。6.教師演示,講解措施。【1】用筆尖蘸墨,在紙上以淡墨鋪色,讓學生理解神奇變化的鋪墨措施。【2】再用枯筆【渴筆】擦出動物的皮毛,讓學生掌握措施。【3】完畢一種動物造型。7.學生練習,用概括的筆觸、變化的筆墨完畢動物造型。8.互相評價,評比“今曰之最”。【1】學生作業展示交流,說—-說自已畫的小動物。【2】評比“最佳造型獎”、佳創意獎”、“最佳用墨獎”。9.拓展。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要保護動物。【板書設計】【教學後記】第六課:形體切挖【教學目的】1.學習在泥做的六面體或圓柱體上進行切挖。2.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和造型能力。【教學重點】理解平常生活中的物體是由哪些基本形體切挖的【教學難點】各個形體的切挖變化及整體的把握【教學具準備】師:范圖、實例、制作材料生:蘿卜、橘子、蘋果、肥皂、花泥、小刀【教學過程】一.導入:1.運用幾何圖形的概念引出所學的圖形2.充足運用書本當中的圖形講解形體【形體是指具有長.寬.高三度空間的立體的實物】例如:1.圓柱形的凳子2.正方形的洗碗機二.討論:生活中尚有什么物體是用正方形.長方形.圓柱形進行切挖的?1.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我們把正方形.圓柱體進行切挖可以形成怎么的圖形呢【看作業本上范圖:攝影機,電視機。】“我們剛剛看的這些都是立體的圖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平面的切挖,也就是在你的草稿紙上畫草圖來完畢作品”2.欣賞圖片:觀測完畢的作品.問:想一想,這是由什么形狀構成的【長方形】3.這些圖形都是先進行鏤刻切挖以及裁剪來完畢的,不過在形成的這些漂亮的圖案之前,要做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畫草圖.三:環節:1.草圖2.鏤刻【鏤刻是對整個作品進行雕刻的最重要的的部分】3.裁剪【是對你的作品再度進行仔細認真的雕刻】4.粘貼四.作業規定:1設計草圖時要美觀2.淘汰邊緣線時要整潔3.使用工具時要注意安全【板書設計】【教學後記】第七課我們做樂器【教學目的】1.讓學生通過欣賞理解樂器及樂器的發展,學習運用不一樣的材料制作樂器。2.培養學生的發明力和設計意識。【教學重難點】1.理解樂器。2.設計樂器。【教具學具】有關青銅編鐘藏族大鼓戰國彩繪虎座鳥架懸鼓等樂器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制作樂器的竹筒、鐵管、鐵盒、陶泥等。【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二、講授新課【一】引導階段1.教師播放幾段樂曲讓學生欣賞。2.請學生猜一猜是什么樂器發出的樂曲,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青銅編鐘、藏族大鼓、戰國彩繪虎座鳥架懸鼓等樂器的不一樣音效。3.請學生交流自已查找到的有關樂器的資料。4.教師出示圖片并簡要簡介樂器的發展樂器的種類,并讓學生欣賞不一樣的樂器發出的不一樣的音效。5.原始社會【用獸骨陶泥等制作樂器】-----奴隸社會【青銅制作精美的樂器】-----封建社會【樂器的用料工藝更為講究、多樣,如:青銅編鐘、戰國彩繪虎座鳥架懸鼓等】-----至今【居住在我國西南<雲南貴州四川>和西北<青海、寧夏、甘肅、新疆、西藏>地區某些少數民族仍舊是用手工來制作樂器如:藏族大鼓,體現了一種民族的獨特文化韻味】【二】發展階段1.教師出示樂器的圖片,引導學生歸納樂器的形狀及特性。大鼓手鼓手鼓響板笙古琴笛子二胡銅鈸小提琴排簫吉他塤沙錘2.教師啟發學生根據自已帶來的材料設計樂器,教師講解樂器的制作措施。【1】觀測教材中的幾幅插圖,看看這些樂器是用什么制作的?怎樣制作的?【2】師生共同討論交流。A.杯子裏放入不一樣容量的水【液體】。B.易拉罐裏裝入不一樣容量的水,懸掛在木棍上。【3】教師給學生簡介幾種簡易樂器的制作措施:A.沙錘:在易拉罐裏放某些粗沙子,把口封好【也可以再加一種手柄】,這樣就制成了一種沙錘了。持續搖動產生下雨的聲音。B.豎笛:用黏土做個豎笛,六孔的好做,一種空心管,依次六個孔,最上邊是吹的那個橫口。最最簡樸的:用紙也行,用手工紙粘成一種空心管,剪六或八個孔。最上邊是吹的那個橫口。幾分鐘即成。材料:一般的稍厚紙都行,剪子,膠水。C.找兩片比較嫩的竹葉子,疊在一起,但不要太緊。然後撅著下巴【詳細很難描述】,就是盡量使得出氣平穩且只有一絲。嘴巴不要碰到葉子,隔著2毫米的樣子。3、學生思索先畫出自已的設計草圖并進行小組交流。4.教師根據學生的設計構思進行啟發性的講評。三、學生制作,教師輔導作業:運用竹筒鐵管鐵盒陶土等材料制作樂器四、交流與評價:1.展示學生制作的樂器并請學生說說自已的設計構思及制作過程中碰到過什么問題,自已是怎樣處理的。讓學生分組展示自已制作的樂器并吹一吹自已的樂器2.師生交流評價師生交流——比一比,誰的樂器造型好,誰的樂器能發出優美的聲音五、課後拓展:讓學生嘗試用更多的材料和措施制作樂器教學後記:本節課學生通過欣賞理解樂器及樂器的發展,可以運用不一樣的材料制作樂器,學生的發明力和設計意識有所進步。資料:1.青銅編鐘:作為國之禮樂重器,青銅編鐘在中國歷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其發展演變過程可劃分為四個階段:【1】西周此前是青銅編鐘的來源階段,銅鐃的出現為青銅編鐘真正起步的標志;【2】西周至戰國是青銅編鐘的發展階段,青銅編鐘的3種重要形制镈、甬鐘、鈕鐘相繼問世,一鐘雙音開始應用。西周禮樂制度的制定,則奠立了這一階段青銅編鐘發展到極盛的基礎;【3】秦漢至清是青銅編鐘的衰落階段,一鐘應用雙音的現象已經不再可以見到,青銅編鐘的鑄造技術水平跌入了低谷;【4】清代後來為青銅編鐘的研究和制作階段,曾侯乙編鐘的復制和中華和鐘的研制為此階段影響較為重大的兩項工作。文章基于既有出土文物和文獻記錄,對青銅編鐘的來源、發展、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