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北京市西城區高三下學期4月統一測試(一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2025屆北京市西城區高三下學期4月統一測試(一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2025屆北京市西城區高三下學期4月統一測試(一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2025屆北京市西城區高三下學期4月統一測試(一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2025屆北京市西城區高三下學期4月統一測試(一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北京西城高三一模歷史本試卷共8頁,100分。考試時長9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某社團在參觀時提出圖1校徽中“蛇繞權杖”圖案的寓意問題。他們查找到圖2世界衛生組織的標志,收集到“荷馬在史詩中稱頌阿斯扣雷波為偉大的醫生”“傳說阿斯扣雷波是位醫生,手持盤繞著靈蛇的神杖,云游四方治病救人”等材料,最終解惑。此案例運用到的史學方法有()①從身邊現象發現問題,追根溯源②圍繞問題搜集不同類型的材料③運用對比法找到中西構圖的不同④以圖像資料和口述史料為證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出土的竹簡保存了一些先秦時期的典籍,其“仁”字的寫法是“從身從心、上下結構”,還有“君子敦于反己”的記載。可見,“仁”強調的是()A.追求規則與秩序 B.行動的方式準則 C.內在的道德修養 D.用明德引領風尚3.4-6世紀時,南遷的北民多以村落或宗族為單位,政府在其管轄范圍內設置僑州、僑郡、僑縣安置北方士族,并將新的聚居地冠以原籍州縣之名。東晉南朝政府此舉意在()①利用宗族觀念維護社會穩定②借以緩和南北方士族的矛盾③彰顯統治者收復失地之決心④形成獨立的聚落以征發賦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北宋的冶鐵中心集中在河北、河東和京東地區。金都城阿城東南部的緩坡上,廣泛分布著冶鐵遺址。遼的鐵制農具與當時華北地區使用的農具差別不大。契丹鞍、西夏劍被稱為“天下第一”。這說明()A.礦冶業在北宋手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B.中國古代冶鐵中心均在都城附近C.北宋、遼和西夏都有較發達的冶鐵業 D.鐵制農具是榷場上的主要交易品5.萬歷年間,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發動兩次侵朝戰爭。明朝應朝鮮請求兩次出兵援助,在明朝和朝鮮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擊退了日本的侵略。萬歷援朝戰爭的本質是()A.“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B.“因俗而治”C.明朝維護宗藩體系的努力 D.以錢物換和平6.下方為“晚清財政收入結構表”。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在國內交通要道設立關卡,依商品數量或價值加征約百分之一的稅,稱為“厘金”。據此可知,晚清時期()年份1842年1885年1894年1903年1911年田賦比重76%48%43%38%27%鹽稅比重13%11%9%13%26%厘金比重-----19%18%17%24%關稅比重11%22%30%32%23%A.中國喪失了關稅自主權 B.源自工商業的稅收比重增大C.鹽稅比重保持穩定不變 D.厘金的征收延續了歷史傳統7.西山煤為“京師之至寶”。傳統采用人工開采,1879年本地商人創辦了北京最早的機械工業通興煤礦,1908年竣工的西直門至門頭溝的鐵路主要運輸京西煤炭,1915年中英門頭溝煤礦創辦。門頭溝煤礦業這段發展歷程反映出()①中國傳統煤礦業向近代轉型②采煤業的發展帶動鐵路建設③外國資本控制中國煤礦產業④中國民族工業以重工業為主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8.1938年,英國駐華官員發回英國的報告寫道,八路軍和新四軍頻繁開展的游擊戰“成功地阻止了日本人掌控遠離交通主干線和較大城市的鄉村的企圖,更為重要的是,至少在北方已奠定了今后在軍事、經濟上組織長期抗日的政治基礎”。該報告()A.肯定了敵后戰場配合正面戰場的作戰B.體現出英國對華態度隨戰爭態勢變化C.表明英國官員能夠全面認識中國抗戰D.從他者視角旁證了中國共產黨的作用9.1958年,中國啟動核潛艇研制項目,以黃旭華為代表的科研人員克服了諸多困難,1970年“長征一號”下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此成就的意義在于()①推動了中國核技術的進步②提升了中國的船舶制造技術③提高了中國的戰略威攝力④標志著中國實現國防現代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21世紀初,中國在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中鍛造了“脫貧攻堅”精神。其內涵是()A.“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埋頭苦干”B.“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C.“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積極創新、探索科學的愛國主義精神”D“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11.9-14世紀,歐洲封建主在莊園的中心或鄉村交通要道和河道交叉處,修建了兼具防御和居住功能的城堡。14世紀之后,城堡的軍事功能逐漸消失,經濟功能越來越凸顯,許多以“堡”為后綴結尾的城市就是以城堡為基礎發展而來。由此可知,城堡是()A.為了防御日耳曼人而修建 B.封建主對抗王權的產物C.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 D.西歐城市的起源地之一12.下圖呈現了小麥洲際間傳播的大致路線。對其解讀正確的是()①西亞地區是小麥的原產地②小麥的洲際傳播開始于新航路開辟③小麥經東南亞傳入大洋洲④小麥由歐洲人傳入南美洲和北美洲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13.法國工業革命的高峰出現在第二帝國時期(1852-1870年)。拿破侖三世提倡發展實業,實行貿易自由。政府鼓勵發展鐵路,大力興建港口,改建巴黎城,還舉辦了世界博覽會。這反映出法國工業革命的特點是()A.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干預經濟發展 B.政治革命為工業革命掃除了障礙C.政府奉行亞當·斯密的經濟主張 D.工業革命與交通現代化同時推進14.1922年,在華盛頓會議上英、美、日、法四國做出決議:“關于中國政府表示在中國境內之外國郵局(即客郵)除在租借地或為約章特別規定者外期得撤消之志愿,認為公平,因即決議有該項郵局之四國將其撤消。”這表明()A.華盛頓體系具有強權政治的特征 B.列強均遵守“機會均等”的原則C.中國收回郵政主權取得初步勝利 D.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國家力量15.下表為20世紀60-90年代美國和蘇聯探測金星的重大事件。對其解讀正確的是()1967年1975年1978年1981年1990年蘇聯傳回金星大氣的信息蘇聯傳回第一張巖石土壤照片美國繪制第一張金星全球地圖蘇聯分析土壤樣品拍攝了一批彩照美國采集了重力數據①美蘇探測成果各有優勢②美國和蘇聯大量開采金星的資源③美蘇關系呈現緩和趨勢④冷戰客觀上促進了空間技術的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題,共55分。16.地理志與檔案材料一《漢書·地理志》是我國第一部全國性地理著作。第一部分轉錄《尚書·禹貢》和《周禮·職方》的全文,并簡述了歷代疆域沿革。第二部分以郡為綱,以縣為目,記述了公元2年西漢版圖內103個郡(國)的政區建置,并在郡(國)縣(道、邑、侯國)條下記載了戶口、山川水澤、水利設施、聚落、災害、名勝、古跡、地方特產、石礦及其管理機構。第三部分分別論述全國12個區域的興衰與經濟地理,以及有關域外的記述。此體例為后世所沿用。——摘自《對<漢書·地理志>的幾點認識》(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述《漢書·地理志》反映的時代特征以及此書的寫作意義。材料二內閣大庫檔案指貯存在內閣大庫中的檔案文獻,內容涉及“歷朝政府所奉之硃諭,臣工繳進之敕諭、批折、黃本、題本、奏本,外藩屬國之表章,歷科殿試之大卷”。如圖所示,內閣大庫由文淵閣和藏書樓改建而成,包括紅本庫和實錄庫等兩座庫房。紅本為京內外官員匯報經辦政務之題本,因經皇帝批閱或代皇帝以朱筆批示,故名為紅本。其中的清代內閣秘本檔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摘編自《中國典籍博物館》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為內閣大庫檔案撰寫一份解說詞。17科學教育與“科學救國”材料一19世紀中葉,英國牛津和劍橋大學仍被貴族和資產階級上層所壟斷,排斥科學研究與科學教育。保守的古典教育也盛行于中小學,學生所學的大部分內容同生產活動無關。對此,英國教育家斯賓塞(1820-1903)說:“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學,這是從所有各方面得來的結論。為了直接保全自己或維護生命的健康,最重要的知識是科學。”他認為數學、力學、光學、化學、地質學、生物學等是“使國家興旺發達和維系整個社會生存的基礎知識”。赫胥黎(1825-1895)提出“自然科學知識作為一種生活工具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單純的科學教育與單純的人文教育一樣將會造成理智的扭曲”。19世紀后期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科學進入英國學校的課程。——摘編自《西方科學教育的歷史考察》等(1)依據材料一,指出斯賓塞和赫胥黎觀點的異同。結合所學,分析19世紀后期科學進入英國學校課程的原因。材料二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科學思想在中國傳播大事記時間主要事件(部分)1890年前后現代意義的“科學”一詞從日本傳入中國1895年嚴復以《明民論》《勸學篇》為名,向國人介紹斯賓塞的科學教育思想民國初年“實業救國”“科學建國”的聲浪漸起1915年《留美學生季報》發表《科學救國論》,提出較系統的科學救國理論;《科學》月刊在美國編輯國內出版:中國科學社在美國成立,遷回國后做了一系列具有拓荒意義的工作陳獨秀提出“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新潮》上發表的文章,主張用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來研究學術和歷史文化1917年嚴復撰文寫道:“歐戰以來,利器極殺人之能事,皆所得于科學也”(2)依據材料二,概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科學思想在中國傳播的特點。18.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歷史足跡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建立之前,中國共產黨在政權組織形式上有過諸多探索。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制定的憲法大綱規定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大眾。中華蘇維埃設立了中央審計委員會,這是蘇聯所沒有的。中央執行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后來成立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朱德為主席,王稼祥、彭德懷為副主席。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實現了由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向參議會制的過渡。國民政府在各省設立有參議會,但僅是咨詢機構。1937年底,陜甘寧邊區在普選的基礎上產生了邊區全體人民的代表機關——議會。議會是邊區最高權力機關,由參議員代表選民的利益和意志決定重大問題,并監督其執行。這實際上就是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最初四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地方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向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過渡。在中央,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地方,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逐步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選舉產生本級人民政府。人民代表會議與人民代表大會的區別,一是代表產生方式不同,前者是協商產生,后者是選舉產生;二是性質不同,前者是咨詢機構,后者是權力機關。——摘編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歷史足跡》閱讀材料,任選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形成過程中兩個階段的政權組織形式,結合所學予以評價。19.北京中軸線材料一在中國歷史上,都城往往集中了一個國家的物質與文化精華,是文明發展的集中體現。北京中軸線是整座城市規劃的中心。元朝以《周禮》為藍本,借鑒金中都的實例修建中軸線。它北起中心臺(今鐘鼓樓位置),向南經萬寧橋、御苑、宮城、皇城,至麗正門。明朝將中軸線延至外城的永定門,在紫禁城內新建的欽安殿供奉道家的水神玄武大帝。清朝修繕了中軸線上的建筑,將紫禁城三大殿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改“萬歲山”為“景山”,山前建綺望樓內奉孔子像,山頂建山亭式建筑內供五方佛。民國時,社稷壇改建為公園向公眾開放。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天安門廣場周圍被改造成新的國家形象中心。20世紀80年代,北京被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軸線重要古建筑恢復原有風貌。進入21世紀,除了組建中國國家博物館外,中軸線北延長線上建設了奧運中心區,南中軸線上重建永定門。——摘編自《中軸線的特點及其時代意義》等材料二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包括: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連續性”說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統一性”表明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的主流,“大一統”的觀念綿延千載;“創新性”揭示了中華文明的內在動力;“包容性”彰顯多元一體的思想和兼收并蓄的胸懷;“和平性”包含和平、和睦、和諧等理念。——摘編自《中華文明在民族復興中煥發新活力》等北京中軸線的發展歷程集中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特性。結合材料及所學,對此作出解釋。(要求:從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任選其三進行論述,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0.聚焦當代非洲材料一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非洲經濟開始復蘇。1993年,日本同聯合國以及全球非洲聯盟舉辦了“東京非洲發展會議”,其后3年對非洲提供了370億日元的無償援助。法非首腦會議始于1973年。英國依托英聯邦發展同埃及、南非等國的關系。1998年,法英發表《加強對非合作聯合宣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