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地理粵教版八年級期中必刷常考題之西北地區_第1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地理粵教版八年級期中必刷常考題之西北地區_第2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地理粵教版八年級期中必刷常考題之西北地區_第3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地理粵教版八年級期中必刷常考題之西北地區_第4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地理粵教版八年級期中必刷常考題之西北地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5頁(共25頁)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地理粵教版八年級期中必刷常考題之西北地區一.選擇題(共12小題)1.西北地區植被由東向西的分布規律是()A.荒漠—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森林 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2.我國西北地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產生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關系排列正確的是()①降水稀少,氣候干旱②深居內陸,且山脈對濕潤氣流的阻隔③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3.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產生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關系排列正確的是()①降水稀少,氣候干旱②山脈對濕潤氣流的阻隔③來自海洋的濕潤難以到達④深居內陸,距海遙遠。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②③④①4.關于西北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A.從東向西植被依次是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B.可觀賞沙漠景觀,參觀坎兒井 C.這里有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河水補給主要來自地下水 D.農業以灌溉農業為主5.我國西北地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產生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關系排列正確的是()①降水稀少,氣候干旱②距海較遠,且被山嶺重重阻隔③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6.坎兒井是西北地區特殊的灌溉系統,它將來自高山的冰雪融水引流至山前綠洲地區灌溉農田。下列框架圖中,數字與其代表的內容對應正確的是()A.①——濕潤氣流難以到達 B.②——高山冰雪融水豐富 C.③——晴天多,光照充足 D.④——深居內陸,距海較遠7.《航拍中國》第二季選取浙江、四川、內蒙古自治區、甘肅、廣東、福建、江蘇等七省作為拍攝對象。航拍時發現A省區自東西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漠,造成其景觀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海陸位置 B.緯度位置 C.地形地勢 D.輪廓形狀8.下列關于西北地區的敘述,錯誤的是()A.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部邊疆 B.東西最大距離超過3000千米 C.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面積廣大 D.是我國重要的草原畜牧業分布區9.西北地區自東向西大致呈現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導致這種植被景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該地區()A.降水自東向西呈減少趨勢 B.氣溫自東向西呈上升趨勢 C.地勢自東向西呈下降趨勢 D.光照自東向西呈增加趨勢10.西北地區()A.礦產資源較為缺乏 B.大體位于位于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祁連山和長城以南,大興安嶺以西 C.多為內流河,其中塔里木河為我國最大的內流河 D.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11.李白詩《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如圖是某地區景觀圖,讀圖反映了該地區自東向西的植被、牲畜變化情況,產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熱量逐漸減少 B.海拔逐漸升高 C.降水量逐漸減少 D.人類活動逐漸減少12.下列關于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的敘述,正確的是()A.有風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 B.地形以丘陵、盆地為主 C.河流眾多,且大多為外流河 D.植被自西向東為草原﹣荒漠﹣荒漠草原二.解答題(共3小題)13.西北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闊草原、“塞上江南”之稱的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大漠孤煙直”的雄渾大漠,還有高聳的雪峰,為了更好的了解西北,讓我們一起踏上西北的研學旅程。圖1為西北地區降水量分布圖,圖2為寧夏平原及周圍區域圖,圖3為新疆棉花分布圖,圖4為烏魯木齊氣候資料圖,結合研學素材,完成下列問題。研學主題一:體驗內蒙古之廣(1)圖1中①山脈為,它大致與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一致。(2)西北地區從A到B再到C,依次出現的是森林﹣草原﹣荒漠,造成該景觀變化的原因是。研學主題二:解碼塞上江南之奇(3)結合圖2可知,寧夏平原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小于200毫米,屬于(干濕地區),但是通過引(填寫河流名稱)河水灌溉,農業發達,稱為“塞上江南”。(4)寧夏平原的大棗、西瓜特別甜,品質特別優良,請從氣候角度說明原因。(5)賀蘭山是寧夏平原的守護神,其主要作用有()(選擇題)。①削弱了寒冷的冬季風②阻擋了沙漠入侵③減少洪澇災害④增加山地降水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研學主題三:感受新疆之美(6)結合圖1和圖4可知,新疆由于,降水稀少,氣候非常干旱;新疆是我國重要的棉花產區,棉花主要分布在,農業灌溉水源主要來自。14.閱讀“我國的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圖”和“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過程圖”,回答問題。(1)我國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是。本區年降水量自東向西逐漸。與之相應的自然景觀大致呈現出由向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2)西北地區主要的農業部門是,該地區有我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域單位是,該省區地形的特征可概括為。(3)根據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過程圖,將作物單產降低、人口激增、土地退化、糧食需求增加,與圖中①、②、③、④依次對應為。(4)為促進該地區人與環境協調發展,應采取的最合理措施是。15.【沿著鐵路游西北】暑假期間,北京市的小雷同學乘坐火車,前往新疆游學,沿途進行參觀考察,感嘆我國山川的壯麗和民俗風情的多姿多彩。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內容。探究一:茫茫草原和塞上江南(1)“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寫出古代陰山附近地區主要的農業部門。(2)試分析包頭和銀川所在地區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灌溉農業區的原因。探究二:荒漠中的鐵路線(3)寫出甲山脈及乙鐵路干線的名稱。、。(4)在乙鐵路沿線經常見到大面積的草方格,試分析修建草方格的主要作用。探究三:感嘆新疆瓜果的甘甜(5)新疆物產富饒,小雷在哈密品嘗了甘甜的哈密瓜,試分析哈密瓜含糖量高的原因。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地理粵教版八年級期中必刷常考題之西北地區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DCCBCCACACC題號12答案A一.選擇題(共12小題)1.西北地區植被由東向西的分布規律是()A.荒漠—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森林 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D【分析】我國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逐漸減少(受夏季風的影響逐漸減弱),植被相應的變化就呈現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分布。【解答】解:西北地區自東向西距海越來越遠,降水越來越少,受降水影響,植被越來越低矮稀疏,呈現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分布規律。故選:D。【點評】考查西北地區植被由東向西的分布規律,理解作答。2.我國西北地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產生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關系排列正確的是()①降水稀少,氣候干旱②深居內陸,且山脈對濕潤氣流的阻隔③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考點】西北地區的氣候特征;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C【分析】西北地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新疆的東部和南部降水甚少,吐魯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遜年降水量僅5.9毫米,是全國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西北部因受西風氣流的影響,降水略多一些。總的來說,干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解答】解: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西北地區地處內陸,加上重重山脈的阻擋,富含水汽的夏季風到達河西走廊后已屬強弩之末,難以再向西北前行。廣大的西北屬于典型的非季風區,降水稀少,氣候干旱,這也是當地荒漠面積廣大的主要原因。故選:C。【點評】考查西北地區的降水特點及形成原因,要理解記憶。3.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產生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關系排列正確的是()①降水稀少,氣候干旱②山脈對濕潤氣流的阻隔③來自海洋的濕潤難以到達④深居內陸,距海遙遠。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②③④①【考點】西北地區的氣候特征;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C【分析】西北地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新疆的東部和南部降水甚少,吐魯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遜年降水量僅5.9毫米,是全國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西北部因受西風氣流的影響,降水略多一些。總的來說,干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解答】解: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西北地區地處內陸,加上重重山脈的阻擋,富含水汽的夏季風到達河西走廊后已屬強弩之末,難以再向西北前行。廣大的西北屬于典型的非季風區,降水稀少,氣候干旱,這也是當地荒漠面積廣大的主要原因。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西北地區氣候干旱的原因。4.關于西北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A.從東向西植被依次是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B.可觀賞沙漠景觀,參觀坎兒井 C.這里有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河水補給主要來自地下水 D.農業以灌溉農業為主【考點】西北地區主要農業區和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B【分析】西北地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總的來說,干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解答】解:西北地區從西向東,植被依次是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故A錯誤;可觀賞沙漠景觀,參觀坎兒井,尋找“古絲綢之路”的足跡,故B正確;這里有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河水補給主要來自高山冰雪融水,故C錯誤;農業以畜牧業為主,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我國西北地區的地理特征,結合所學分析解答。5.我國西北地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產生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關系排列正確的是()①降水稀少,氣候干旱②距海較遠,且被山嶺重重阻隔③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C【分析】西北地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總的來說,干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解答】解:我國西北地區距海較遠,并且被山脈重重阻隔,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因此,這里降水較少,氣候干旱,干旱是西北地區突出的自然環境特征。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北地區的地理特征,結合所學知識點理解解答即可。6.坎兒井是西北地區特殊的灌溉系統,它將來自高山的冰雪融水引流至山前綠洲地區灌溉農田。下列框架圖中,數字與其代表的內容對應正確的是()A.①——濕潤氣流難以到達 B.②——高山冰雪融水豐富 C.③——晴天多,光照充足 D.④——深居內陸,距海較遠【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地理探究類開放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C【分析】西北地區遠離海洋,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因而降水稀少,形成了以干旱為主的地表特征,西北地區東西跨越較廣,由于距海洋遠近不同,從東到西,降水逐漸減少,距海洋越遠,受海洋影響越小,因此造成了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植被景觀。【解答】解:根據框架圖的內容進行推斷,由氣候干旱這個特點反推出原因是②應為濕潤氣流難以到達,為何濕潤氣流難以到達?是因為①深居內陸,距海較遠,還有就是地形阻擋;氣候干旱,說明降水少,③晴天多,光照充足,因而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累積,又因為山地海拔高、夏季高溫的原因,使得④高山冰雪融水豐富,利用坎兒井引水灌溉,故吐魯番種出中國最甜葡萄。故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不符。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西北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熟記課本知識點解答簡單。7.《航拍中國》第二季選取浙江、四川、內蒙古自治區、甘肅、廣東、福建、江蘇等七省作為拍攝對象。航拍時發現A省區自東西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漠,造成其景觀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海陸位置 B.緯度位置 C.地形地勢 D.輪廓形狀【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示意圖;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A【分析】我國西北地區景觀自西向東依次是荒漠→荒漠草原→草原。主要原因:我國地域遼闊,不僅南北跨越緯度廣,東西經度也很廣,四大區域中西北地區東西跨越較廣,由于距海洋遠近不同,從東到西,降水逐漸減少,距海洋越遠,受海洋影響越小,因此造成了從東向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植被景觀。圖中的A指的是內蒙古自治區。【解答】解:讀圖可知,A區域是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由于海陸位置不同,降水自東向西逐漸減少,導致其植被景觀出現森林、草原、荒漠的變化。故選:A。【點評】考查了對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的認識,題型較簡單,結合所學知識不難解答。8.下列關于西北地區的敘述,錯誤的是()A.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部邊疆 B.東西最大距離超過3000千米 C.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面積廣大 D.是我國重要的草原畜牧業分布區【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C【分析】西北地區大體上位于長城﹣祁連山脈﹣阿爾金山脈﹣昆侖山脈一線以北,面積約占全國的30%,人口大約只占全國總數的4%.漢族約占全區人口的2/3,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本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解答】解:西北地區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部邊疆,該地區東西最大距離超過3000千米,半干旱和干旱地區面積廣大,該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草原畜牧業分布區。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西北地區的地理環境特點,結合所學知識點理解解答即可。9.西北地區自東向西大致呈現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導致這種植被景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該地區()A.降水自東向西呈減少趨勢 B.氣溫自東向西呈上升趨勢 C.地勢自東向西呈下降趨勢 D.光照自東向西呈增加趨勢【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A【分析】西北地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總的來說,干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解答】解:西北地區由從東到西,距海越來越遠,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因此降水越來越少,氣候越來越干旱,自然景觀大致上呈現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北地區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以及對景觀的影響,屬于常考知識點。10.西北地區()A.礦產資源較為缺乏 B.大體位于位于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祁連山和長城以南,大興安嶺以西 C.多為內流河,其中塔里木河為我國最大的內流河 D.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考點】西北地區地理位置和范圍.【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C【分析】西北地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總的來說,干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解答】解: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西北地區大體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多為內流河,其中塔里木河為我國最大的內流河,位于我國西部非季風區。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北地區的地理特征,結合所學知識點理解解答即可。11.李白詩《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如圖是某地區景觀圖,讀圖反映了該地區自東向西的植被、牲畜變化情況,產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熱量逐漸減少 B.海拔逐漸升高 C.降水量逐漸減少 D.人類活動逐漸減少【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C【分析】西北地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總的來說,干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解答】解:圖反映了該地區自東向西的植被、牲畜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逐漸減少,植被逐漸變得稀疏。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北地區的地理特征,結合所學知識點理解解答即可。12.下列關于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的敘述,正確的是()A.有風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 B.地形以丘陵、盆地為主 C.河流眾多,且大多為外流河 D.植被自西向東為草原﹣荒漠﹣荒漠草原【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A【分析】依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不同,我國劃分了四大地理區域,由于四區域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呈現了不同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區遠離海洋,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因而降水稀少,形成了以干旱為主的地表特征,西北地區東西跨越較廣,由于距海洋遠近不同,從東到西,降水逐漸減少,距海洋越遠,受海洋影響越小,因此造成了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植被景觀.【解答】解: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地形區主要有內蒙古高原、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雅丹地貌是一種典型的風蝕地貌,是風力作用形成的;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降水稀少,河流稀少,多內流河;受降水影響,西北地區植被自西向東為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西北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熟記課本知識點解答.二.解答題(共3小題)13.西北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闊草原、“塞上江南”之稱的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大漠孤煙直”的雄渾大漠,還有高聳的雪峰,為了更好的了解西北,讓我們一起踏上西北的研學旅程。圖1為西北地區降水量分布圖,圖2為寧夏平原及周圍區域圖,圖3為新疆棉花分布圖,圖4為烏魯木齊氣候資料圖,結合研學素材,完成下列問題。研學主題一:體驗內蒙古之廣(1)圖1中①山脈為大興安嶺,它大致與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一致。(2)西北地區從A到B再到C,依次出現的是森林﹣草原﹣荒漠,造成該景觀變化的原因是降水自東向西遞減。研學主題二:解碼塞上江南之奇(3)結合圖2可知,寧夏平原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小于200毫米,屬于干旱區(干濕地區),但是通過引黃河(填寫河流名稱)河水灌溉,農業發達,稱為“塞上江南”。(4)寧夏平原的大棗、西瓜特別甜,品質特別優良,請從氣候角度說明原因。(5)賀蘭山是寧夏平原的守護神,其主要作用有(B)(選擇題)。①削弱了寒冷的冬季風②阻擋了沙漠入侵③減少洪澇災害④增加山地降水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研學主題三:感受新疆之美(6)結合圖1和圖4可知,新疆由于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遠,再加上山脈阻隔,濕潤氣流難以到達,降水稀少,氣候非常干旱;新疆是我國重要的棉花產區,棉花主要分布在綠洲上,農業灌溉水源主要來自高山冰雪融水。【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西北地區地理位置和范圍.【專題】地理圖像材料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1)大興安嶺;400;(2)降水自東向西遞減;(3)干旱區;黃河;(4)晴天多,光照強,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糖分積累;(5)B;(6)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遠,再加上山脈阻隔,濕潤氣流難以到達;綠洲上;高山冰雪融水。【分析】西北地區大體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大致包括內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寧夏北部,甘肅中西部以及和這些地方接壤的少量山西、陜西、河北、遼寧、吉林等地的邊緣地帶。【解答】解:(1)讀圖可知,①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大興安嶺,它大致與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一致。(2)受海陸位置的影響,降水自東向西遞減。西北地區從A到B再到C,距海越來越遠,降水越來越少,依次出現的是森林﹣草原﹣荒漠景觀。(3)由題目可知,寧夏平原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屬于四大干濕區中的干旱區。黃河在流經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時,先后沖積了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兩大平原得益于黃河水的灌溉,瓜果糧棉生長的非常好,形成了如今的“塞上江南”。(4)寧夏位于我國西北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光照強,晝夜溫差大,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熱量充足,瓜果品質高。(5)賀蘭山阻擋西北方冬季寒冷氣流,減少了北方冷空氣的影響,故①正確;賀蘭山阻止西部沙漠入侵,避免了土地被沙漠侵吞,故②正確;該地洪澇災害是黃河水量不穩定造成的,與賀蘭山關系不大,故③錯誤;該山脈位于寧夏平原附近,能增加該地的山地降水,故④正確。故選B。(6)新疆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遠,再加上山脈阻隔,濕潤氣流難以到達,降水稀少,氣候非常干旱,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棉花主要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綠洲上,水源主要來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氣溫高,高山冰雪融水多。故答案為:(1)大興安嶺;400;(2)降水自東向西遞減;(3)干旱區;黃河;(4)晴天多,光照強,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糖分積累;(5)B;(6)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遠,再加上山脈阻隔,濕潤氣流難以到達;綠洲上;高山冰雪融水。【點評】本大題以西北地區降水量分布圖、寧夏平原及周圍區域圖、新疆棉花分布圖、烏魯木齊氣候資料圖為材料,設置六道小題,涉及我國的主要山脈、地形區、降水的分布規律、西北地區的氣候對農業的影響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14.閱讀“我國的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圖”和“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過程圖”,回答問題。(1)我國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是干旱。本區年降水量自東向西逐漸減少。與之相應的自然景觀大致呈現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2)西北地區主要的農業部門是畜牧業,該地區有我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域單位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該省區地形的特征可概括為三山夾兩盆。(3)根據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過程圖,將作物單產降低、人口激增、土地退化、糧食需求增加,與圖中①、②、③、④依次對應為人口激增;糧食需求增加;土地退化;作物單產降低。(4)為促進該地區人與環境協調發展,應采取的最合理措施是退耕還林。【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西北地區地理位置和范圍.【專題】示意圖;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1)干旱;減少;草原;(2)畜牧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三山夾兩盆;(3)人口激增;糧食需求增加;土地退化;作物單產降低;(4)退耕還草。【分析】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稀少,該地區最顯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受海陸位置的影響,西北地區自東向西年降水量越來越少,自東向西自然景觀大致呈現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解答】解:(1)我國西北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再有高大山脈的阻隔,暖濕氣流難以到達,降水少,氣候干旱,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是干旱。本區年降水量自東向西逐漸減少。與之相應的自然景觀大致呈現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2)因氣候干旱,西北地區主要的農業部門是畜牧業,該地區有我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域單位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該省區地形的特征可概括為三山夾兩盆,自北往南依次是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侖山。(3)根據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過程圖,人口激增對糧食糧食需求增加,采取的辦法是擴大耕地面積,破壞原生植被,導致土地退化;作物單產降低,有進一步擴大耕地面積,最終出現了惡性循環。所以與圖中①、②、③、④依次對應為人口激增;糧食需求增加;土地退化;作物單產降低。(4)為促進該地區人與環境協調發展,應采取的最合理措施是退耕還草,保護環境,提前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故答案為:(1)干旱;減少;草原;(2)畜牧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三山夾兩盆;(3)人口激增;糧食需求增加;土地退化;作物單產降低;(4)退耕還草。【點評】本題以“我國的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圖”和“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過程圖”為材料,共設置四道試題,涉及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景觀、降水量、農業、地形、人地協調的措施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靈活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綜合思維。15.【沿著鐵路游西北】暑假期間,北京市的小雷同學乘坐火車,前往新疆游學,沿途進行參觀考察,感嘆我國山川的壯麗和民俗風情的多姿多彩。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內容。探究一:茫茫草原和塞上江南(1)“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寫出古代陰山附近地區主要的農業部門畜牧業。(2)試分析包頭和銀川所在地區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灌溉農業區的原因黃河提供了豐富的灌溉水源。探究二:荒漠中的鐵路線(3)寫出甲山脈及乙鐵路干線的名稱。祁連山脈、蘭新線。(4)在乙鐵路沿線經常見到大面積的草方格,試分析修建草方格的主要作用防風固沙,防止流沙掩埋鐵路。探究三:感嘆新疆瓜果的甘甜(5)新疆物產富饒,小雷在哈密品嘗了甘甜的哈密瓜,試分析哈密瓜含糖量高的原因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重要的鐵路干線、高鐵.【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中國的農業.【答案】(1)畜牧業;(2)黃河提供了豐富的灌溉水源;(3)祁連山脈;蘭新線;(4)防風固沙,防止流沙掩埋鐵路;(5)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分析】西北地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總的來說,干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解答】解:(1)“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述的是內蒙古高原的草原景觀,該地區降水少,農業以畜牧業為主。(2)包頭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銀川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這兩個地區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灌溉農業區的原因主要有:灌溉水源:黃河流經包頭和銀川地區,為當地提供了豐富的灌溉水源,加之該地區的地下水儲量也比較豐富,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一定的灌溉水源。(3)由圖可知,甲是西北—東南走向的祁連山脈,是我國第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之一。乙是連接甘肅蘭州到新疆烏魯木齊的蘭新線。(4)①防風固沙:能有效降低風速,減少風沙流動,固定沙丘,阻止沙丘移動,保護周邊地區免受風沙侵害,防止流沙掩埋鐵路。另外還有涵養水分、改善土壤、促進植被恢復的作用。(5)新疆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有利于農作物的光合作用;該地區晝夜溫差較大,有利于農作物的糖分積累,提高農作物的品質。故哈密瓜含糖量高。故答案為:(1)畜牧業;(2)黃河提供了豐富的灌溉水源;(3)祁連山脈;蘭新線;(4)防風固沙,防止流沙掩埋鐵路;(5)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點評】本題以西北地區為材料,設置探究問題,涉及茫茫草原和塞上江南、荒漠中的鐵路線、感嘆新疆瓜果的甘甜等探究活動,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能力。

考點卡片1.重要的鐵路干線、高鐵【知識點的認識】我國鐵路干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①主要的南北干線有:京滬線、京九線、京廣線、焦柳線、寶成線、成昆線、京哈線;②東西干線是:京包線、包蘭線、蘭新線、隴海線、浙贛線、湘黔線、貴昆線.中國營運高速鐵路里程世界第一,已1.3萬公里.主要高鐵線路:秦沈客運專線、京津城鐵、武廣客運專線、瀘杭高速鐵路、京滬高鐵等.【命題的方向】考查了對重要的鐵路干線、高鐵的認識,基礎知識,一般以選擇、解答填空形式出題.例:(2014?梅州)有一批外國游客從北京到上海,想沿途欣賞華北平原的美麗風光,他們應該選擇哪種交通方式及路線()A.水路京杭運河B.鐵路京滬線C.航空北京﹣﹣哈爾濱D.鐵路京廣線分析:我國現已形成一個以北京為中心的全國鐵路網,南北干線有京哈線、京滬線、京九線、京廣線、寶成﹣成昆線、南昆線等;東西鐵路干線有濱洲﹣濱綏線、京包﹣包蘭線、隴海﹣蘭新線、滬昆線等.解答:京滬鐵路從北京到上海,沿途經過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因此有一批外國游客從北京到上海,想沿途欣賞華北平原的美麗風光,他們應該選擇鐵路交通方式,沿京滬鐵路行走.故選:B.點評:考查了我國主要的鐵路干線的分布,基礎題.【解題思路點拔】熟記我國重要的鐵路干線、高鐵概況.鐵路是我國最主要的運輸方式,我國高鐵營運里程世界第一.2.西北地區地理位置和范圍【知識點的認識】西北地區大體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大致包括內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寧夏北部,甘肅中西部以及和這些地方接壤的少量山西、陜西、河北、遼寧、吉林等地的邊緣地帶。地理上包括黃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內蒙古高原西部、柴達木盆地和新疆大部的廣大區域。通常簡稱“大西北”或“西北”。【命題的方向】考查了對西北地區地理位置和范圍的認識,基礎知識,一般以選擇、解答填空形式出題。例: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高原以草原、荒漠景觀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沙漠分布,只有盆地邊緣出現星星點點的綠洲。分析:依據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來解答此題。解答: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高原以草原、荒漠景觀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沙漠分布,只有盆地邊緣出現星星點點的綠洲。故答案為:高原;盆地;高原;草原;荒漠;盆地;沙漠;綠洲。點評:本題考查了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知識點較為簡單,難度較小,應熟記。【解題思路點拔】熟記我國西北地區地理位置和范圍即可,是我國四大地理區域面積最大的。3.西北地區的氣候特征【知識點的認知】西北地區的氣候特征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降水較少,冬季氣溫較低,夏季較為炎熱。西北地區距海較遠,并且被山嶺重重阻隔,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因此,這里的降水比較少,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超過一半的地區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甚至在50毫米以下,是我國干旱面積最廣的地區。由于氣候干旱,這里河流稀少,且多為季節性河流,是我國內流河的主要分布區。西北地區荒漠和草原廣布,其中東部高原以草原為主,向西逐漸過渡為荒漠草原和荒漠,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的沙漠分布。【命題的方向】主要考查氣候特征及其成因,多以選擇題形式出現。例:我國西北地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產生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關系排列正確的是()①降水稀少,氣候干旱②深居內陸,且山脈對濕潤氣流的阻隔③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①③②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