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9-相關讀物《中庸》節選eq\a\vs4\al(1.積累文言學問,把握文意。,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體內容、主要原則與精神實質。,3.理解文中重要哲學概念的內涵。)述圣——子思一般認為,《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據《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記載,孔子生孔鯉,孔鯉先孔子而亡,孔鯉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為八派,子思為其中之一。子思學于曾子,孟子學于子思,故后世稱子思、孟子學派為“思孟學派”,并尊稱子思為“述圣”,孟子為“亞圣”。現存的《中庸》已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后不久。劉向《別錄》把《中庸》列為《禮記》中的“通論”一類,把它看成是從總體上來論述儒家學術的基本原理的作品。《中庸》被推崇為“實學”,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成為后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現存的《中庸》已經過秦代儒者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后不久。它也是中國古代探討教化理論的重要論著。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高校》《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養的教化理論著作。它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需敬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要人們貫徹孔門相傳的“忠恕之道”。“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發揮。要求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合于“中庸之道”。《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需好“三達德”,實行“五達道”,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摯友之交也”。處理這五方面關系的準則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摯友有信”。“五達道”的實行,要靠“三達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達德”,達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誠”。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努力進行主觀心性的養成,以達到“至誠”的境界。《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并強調“擇善而固執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其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在教化上它所提出的為學程序與堅韌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本文介紹了儒學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養人性,其中包括學習的方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或稱至德。文章教化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化、自我完善,把自己培育成為具有志向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內外之道的志向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eq\a\vs4\al(中庸\b\lc\{\rc\(\a\vs4\al\co1(第一段:提出“慎獨”的觀點,闡釋“中”“和”,其次、三、四段:闡釋“中庸”,第五段\b\lc\{\rc\(\a\vs4\al\co1(修身的途徑\b\lc\{\rc\(\a\vs4\al\co1(好學,力行,知恥)),修身的意義\b\lc\{\rc\(\a\vs4\al\co1(治人,治天下國家)),第六段:治理天下國家的“九經”,第七段:為學的程序與精神)))))eq\f(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上天給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動就是道,把道)eq\f(之謂教。道也者,不行須臾離也;,德修明,并在眾人中推廣就是教。道,是不行以片刻離開的;)eq\f(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假如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大家)eq\f(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看不到的地方也謹慎檢點,不敢疏忽,在大家聽不到的地方,)eq\f(其所不聞。莫見,也恐慌懼怕,不敢怠惰。幽暗之中,微小之事,雖無蹤跡顯現,)eq\f(乎隱,莫顯,但動機已成,人雖不知,而自己卻很清晰,天下的事沒有比這個更)eq\f(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明顯、更簡單顯露的了。因此君子獨處的時候特殊謹慎當心。)eq\f(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喜怒哀樂各種感情還沒有向外表露的時候,叫作中;向外表露)eq\f(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的時候都符合節度叫作和。中,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和,)eq\f(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是天下人普遍通行的行為準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eq\f(位焉,萬物育焉。,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eq\b\lc\[\rc\(\a\vs4\al\co1(\o(\s\up7(率性:率,遵循。性,上天給予人的本),\s\do5(性。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意思是,))))eq\b\lc\\rc\(\a\vs4\al\co1(\o(\s\up7(幽暗之中,微小之事,雖無蹤跡顯現,但動機已成,人雖不知,而自己),\s\do5(卻很清晰,天下的事沒有比這個更明顯、更簡單顯露的了。“發而”一))))eq\b\lc\\rc\(\a\vs4\al\co1(\o(\s\up7(句:喜怒哀樂等情感表現出來,都符合節度,這叫作“和”。中zhòng,),\s\do5(適合、符合。和,調和。達道:這里指普遍通行的行為準則。致:達到。))))eq\b\lc\\rc\](\a\vs4\al\co1(\o(\s\up7(位:名詞用作動詞,“有其),\s\do5(位置、安于其位”的意思。))))eq\f(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仲尼說:“君子的所作所為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為)eq\f(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違反中庸的道理。君子對于中庸,能時時到處堅持中庸的原則。)eq\f(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小人違反中庸的道理,任性妄為,肆無忌憚。”)eq\f(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孔子說:“中庸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標準呀!可是人們已經)eq\f(鮮能久矣!”,很少能做到了,這種狀況已經有很長時間了。”)eq\b\lc\[\rc\(\a\vs4\al\co1(\o(\s\up7(君子而時中:君子常),\s\do5(常保持“中”的狀態。))))eq\b\lc\\rc\](\a\vs4\al\co1(\o(\s\up7(時,時常、經常。中庸其至矣乎:中庸是天下的至道最高的道德標準呀。),\s\do5(民鮮能久矣:可是人們已經很少能做到了,這種狀況已經有很長時間了。))))eq\f(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孔子說:“中庸的道理不能實行的緣由,我知道了:那就是)eq\f(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聰慧的人經常超過中道,愚昧的人經常達不到。中庸的道理)eq\f(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不能彰明于世的緣由,我知道了:那就是賢能的人經常超過)eq\f(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中道,不賢的人經常達不到。譬如人沒有不吃飯喝水的,)eq\f(鮮能知味也。”,但是很少有人能辨別食品的味道。”)eq\f(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孔子說:“好學不倦就接近于才智了,努力實行,就接近于)eq\f(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仁義了,懂得恥辱,就接近于英勇了。懂得了好學、力行、知恥)eq\f(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三件事,那么就知道修養自身的方法了;知道了修養自身的方法,)eq\f(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就知道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就知道治理)eq\f(天下國家矣。”,天下的方法了。”)eq\f(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凡國君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不變的常規,那就是:修養)eq\f(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自身,敬重賢能,敬愛親屬,敬重輔政大臣,體恤文武百官,)eq\f(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愛惜百姓就像愛惜自己的孩子,招來各種工匠,善待遠方的來客,)eq\f(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安撫分封的諸侯。修養自身,就能確立中庸之道;敬重賢人,)eq\f(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做事就不至于迷惑;能敬愛親屬,叔伯父以及兄弟就能沒有怨恨,)eq\f(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和諧相處;敬重輔政大臣,遇到事情就不會迷惑;體恤文武百官,)eq\f(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受恩惠的士臣就會盡力報答;像愛惜自己的孩子一樣愛惜百姓,)eq\f(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老百姓就因為受到勉勵而勤奮努力;招來各種工匠,就會)eq\f(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財源茂密百貨足夠;善待遠方的來客,就能使四面八方的人)eq\f(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都來歸順;安撫分封的諸侯,就能四海一家,天下畏服。)eq\f(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是上天給予人的道理;而努力達到“誠”則是人道。)eq\f(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生性誠懇的人,不用努力就能符合“誠”,不用思慮而有所得,)eq\f(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自然而然就符合天道,這樣的人是圣人。努力達到“誠”的人,)eq\f(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選擇至善的道德,并且堅守不渝。要廣博地學習,要審慎地詢問,)eq\f(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要慎重地思索,要明晰地辨析,要堅決地履行。有的學問不學則已,)eq\f(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學了,學不成就不放下;有的問題不問則已,問了,不到完全理解)eq\f(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就不放下;有的事情不思索則已,思索了,沒有所得就不放下;)eq\f(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有的疑難不辨別則已,辨別了,不明晰就不放下;有的事情,)eq\f(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不做則已,做了,做得不徹底就不放下。別人一遍就行了,)eq\f(己百之;人十能之,己,我即使做它一百遍也要做好。別人十遍就行了,我即使)eq\f(千之。果能此道矣,,做它一千遍也要做好。假如能夠用這樣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eq\f(雖愚必明,雖柔必,那么即使愚昧的人必能變成聰慧的人,即使柔弱的人必能)eq\f(強。,變成剛毅的人。)eq\b\lc\[\rc\(\a\vs4\al\co1(\o(\s\up7(經:常規。體:體恤,體諒。柔:安撫,懷柔。諸父),\s\do5(昆弟:叔伯父以及兄弟,泛指親人。眩:眼花,))))eq\b\lc\\rc\(\a\vs4\al\co1(\o(\s\up7(這里指迷惑。士之報禮重:士就會盡力報答。士,春秋時期對學問分),\s\do5(子的通稱。勸:勉勵,指受到勉勵而勤奮努力。誠者,天之道也;誠之))))eq\b\lc\\rc\(\a\vs4\al\co1(\o(\s\up7(者,人之道也:誠是上天給予人的道理,而努力達到“誠”則是人道。不勉),\s\do5(而中:不用努力就能符合“誠”。從容中道:自然而然就符合天道。擇善))))eq\b\lc\\rc\(\a\vs4\al\co1(\o(\s\up7(而固執之者也:選擇至善的道德,并且堅守不渝。執,握住。篤行:堅持實行。),\s\do5(“有弗學”一句:有些東西不學也就罷了,但只要學了就要駕馭,假如還))))eq\b\lc\\rc\](\a\vs4\al\co1(\o(\s\up7(不能學會,那就不要放棄。措,放下。人一能之,己百),\s\do5(之:別人一遍就行了,我即使做它一百遍也要做好。))))對應學生用書P37一、識字注音1.中庸(yōnɡ) 2.須臾(yú)3.不肖(xiào) 4.篤行(dǔ)二、一詞多義1.知eq\b\lc\{\rc\(\a\vs4\al\co1(①我知之矣知道,②其真不知馬也《馬說》識別,③絕來賓之知《報任安書》交情,④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了解,⑤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學問))2.微eq\b\lc\{\rc\(\a\vs4\al\co1(①莫顯乎微微小,②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無,沒有,③動刀甚微《庖丁解牛》微小,④但微頷之《賣油翁》略微,略微,⑤其文約,其辭微《屈原列傳》微妙深邃,⑥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史記》衰敗))3.率eq\b\lc\{\rc\(\a\vs4\al\co1(①率性之謂道遵循,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率領,帶領,③將率不能則兵弱《荀子·富國》將領,④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論》一律,都,全))4.修eq\b\lc\{\rc\(\a\vs4\al\co1(①修道之謂教修明,②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高校》修養,③外結好孫權,內修政治《計戰》改革,④鄒忌修八尺有余《鄒忌諷齊王納諫》身高,⑤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蘭亭集序》高、長))5.反eq\b\lc\{\rc\(\a\vs4\al\co1(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違反,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反而,③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與朱元思書》通“返”,返回,④梁山反賊宋江及手下幾名頭領《水滸傳》反叛))6.致eq\b\lc\{\rc\(\a\vs4\al\co1(①致中和,天地位焉達到,②何意致不厚《孔雀東南飛》招致,③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張衡傳》盡、極,④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得到,獲得))7.體eq\b\lc\{\rc\(\a\vs4\al\co1(①體群臣也體恤,體諒,②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論語》肢體,③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出師表》整體,④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孔雀東南飛》體態,⑤身體力行[親身體驗、領悟]))三、古今異義1.從容中道從容eq\b\lc\{\rc\(\a\vs4\al\co1(古義:自然而然。,今義:臨事鎮靜冷靜,不變更常態。))2.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固執eq\b\lc\{\rc\(\a\vs4\al\co1(古義:堅守不渝。,今義:頑固堅持。))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審問eq\b\lc\{\rc\(\a\vs4\al\co1(古義:具體地詢問。,今義:即審訊,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當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訴人、被告人查問有關案件的事實。))四、詞類活用1.天地位焉 (名詞作動詞,有其位置、安于其位)2.子庶民也 (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子)3.來百工也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來)4.雖柔必強 (形容詞作名詞,堅毅的人、剛毅的人)5.柔遠人也 (形容詞作動詞,善待)6.尊賢也,親親也(形容詞作名詞,賢能的人,親近的人)五、辨識下列文言句式類型并翻譯1.誠者,天之道也。句式:推斷句,以“……者,……也”為推斷標記。譯文:誠是上天給予人的道理。2.可離,非道也。句式:推斷句,以“非”為推斷標記。譯文:假如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3.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句式:推斷句,以“……者,……也”為推斷標記。譯文:中,是天下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行的行為準則。4.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句式:介詞結構后置句,正常語序應為“是故君子乎其所不睹戒慎”。譯文: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謹慎檢點,不敢疏忽。5.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句式:省略句,省略主語“誠者”。譯文:(努力達到“誠”的人)要廣博地學習,要具體地詢問,要慎重地思索,要明晰地辨析,要堅決地履行。六、名句積累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2.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3.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對應學生用書P38eq\a\vs4\al([語句研讀])1.道也者,不行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解讀]發展既然有規律,就必需遵循,可以不遵循的,就不能成其為規律,因此說道“不行須臾離”,可離則非道,因此君子在不睹不聞之時都要戒懼。不睹不聞不僅指別人,更強調自己獨處時的思想行為。假如在已聞已睹之時才戒懼就晚了,所以特殊提出“慎獨”。在隱微之時戒懼,是防止意念不正。人受意念、情欲、血氣、物我以及習俗等個人和社會外界的影響,表現出來就是喜怒哀樂。喜怒哀樂簡單發生偏差,因此提出中和的標準。喜怒哀樂為人的本性具有,未發之前叫作“中”,這個“中”字是“在內心”的意思,屬于“天命”,所以說是“大本”。發而中節屬于率性修道的范疇,所以稱“和”為天下的“達道”。致中和,指理解把握了事物的天命之性,又能遵行率性之道。做到了中和,天地自然就能正常運行,人也就是在幫助天地自然哺育萬物。2.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解讀]本章源于《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凡事都有一個最恰當的標準,太過或者不及,都不符合中庸的標準,因此孔子認為中庸是最高的最完備的,感嘆人們很難堅持。衛湜引仁壽李氏曰:“理之極而不行加之謂至。”引建安游氏曰:“德至于中庸,則全之盡之,不行以有加矣,故曰‘其至矣乎’。”(衛湜《禮記集說》卷一百二十五)孔子生活的時代,禮崩樂壞,世風日下,所以感嘆很少有人能做到中庸。民鮮能久,按鄭玄的說明,意思是人很少能許久實行。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項目的學習與發展策略試題及答案
- 其實你能行心理健康教育
- 口腔頜面部瘤樣病變
- 粘土手工房子制作課程
- 行政管理與公共關系整合試題及答案
- 理解技術進步的經濟學影響試題及答案
- 工程經濟考試的綜合能力培養法試題及答案
- 稅務繳納與合規證明書(8篇)
- 2025年工程項目管理實施方案試題及答案
- 水利水電工程行業形勢分析試題及答案
- 校園藝術團指導教師聘用合同
- 物理化學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華東理工大學
- 裝修代售合同范文
- TDT1055-2019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技術規程
- 行政倫理學-終結性考核-國開(SC)-參考資料
- 門禁維修維護方案
- 巖塊聲波測試作業指導書
- GB/T 22838.5-2024卷煙和濾棒物理性能的測定第5部分:卷煙吸阻和濾棒壓降
- 2024年安徽中考英語詞匯表
- 事業單位聘用工作人員登記表
- 人教九年級歷史上冊《七單元大單元設計》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