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生物大一輪復習第九單元第1講種群的特征與數量變化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頁
2024高考生物大一輪復習第九單元第1講種群的特征與數量變化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頁
2024高考生物大一輪復習第九單元第1講種群的特征與數量變化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頁
2024高考生物大一輪復習第九單元第1講種群的特征與數量變化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頁
2024高考生物大一輪復習第九單元第1講種群的特征與數量變化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7第1講種群的特征與數量改變一、選擇題1.(2024·浙江稽陽聯考)下列與種群數量相關的描述,正確的是()A.誕生率上升的種群,其數量肯定增加B.自然環境中種群的增長曲線一般表現為“S”型C.年齡金字塔的寬度代表各年齡組的個體數D.對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常采納標記重捕法解析:種群的數量與誕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相關,誕生率上升,數量不肯定增加,A錯誤;自然環境中,生物受多種條件制約,增長曲線一般表現為“S”型,B正確;年齡金字塔的寬度代表各年齡組的個體數所占的比例,C錯誤;對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一般采納樣方法,D錯誤。答案:B2.下列關于探討種群數量調查及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A.可用樣方法調查某片草原中跳蝻的密度B.可采納標記重捕法調查某地區松鼠的種群數量C.用取樣器采集土樣調查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D.對酵母菌計數時,先將培育液加入計數室,再蓋上蓋玻片解析:跳蝻活動實力弱,活動范圍小,采納樣方法調查種群數量,A正確;松鼠的活動實力強,活動范圍廣,采納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數量,B正確;采納取樣器采集土樣調查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C正確;對酵母菌計數時,先蓋蓋玻片,再將培育液加入計數室,D錯誤。答案:D3.(2024·陜西西安質檢)下列關于種群的誕生率和死亡率的敘述,正確的是()A.依據種群年齡組成可預料種群的誕生率和死亡率的關系B.當種群數量為K/2時,種群誕生率與死亡率相等C.比較三種年齡結構類型的種群,穩定型的誕生率最高D.誕生率和死亡率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解析:種群的年齡組成有增長型、穩定型和衰退型三種類型,種群的誕生率和死亡率的關系依次為大于、等于和小于,A正確、C錯誤;種群數量為K/2時,種群數量的增長速率最快,此時種群的誕生率大于死亡率,B錯誤;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D錯誤。答案:A4.下列關于種群密度調查和種群數量增長的敘述,合理的是()A.調查種群密度宜選擇蔓生或叢生的單子葉植物作為調查對象B.若調查魚的種群密度時所用的漁網網眼較大,調查結果會偏高C.由于環境阻力小,種群“J”型增長曲線達到K值所用時間較短D.自然狀態下生物種群數量不行能無限增長解析:蔓生或叢生的單子葉植物不便于計數,調查種群密度時不宜將其作為調查對象,A錯誤;若調查魚的種群密度時所用的漁網網眼較大,則調查的結果會比實際值偏小,B錯誤;呈“J”型增長的種群沒有K值,C錯誤。答案:D5.下列關于種群數量特征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B.田鼠的繁殖實力強,種群數量增長較快C.探討城市人口的改變,遷入率和遷出率是重要的指標D.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會干脆影響種群密度的改變解析: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A正確;田鼠的繁殖實力強,導致其種群數量增長較快,B正確;探討城市人口改變除探討誕生率、死亡率外,還要探討遷入率和遷出率,C正確;年齡組成是通過影響誕生率、死亡率來影響種群密度的,性別比例是通過影響誕生率來影響種群密度的,因此二者間接影響種群密度的改變,D錯誤。答案:D6.某農場面積約140hm2,農場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黑線姬鼠供應了良好的生存條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鷹前來捕食。某探討小組采納標記重捕法調查該農場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第一次捕獲了100只,標記后全部放掉,其次次捕獲了280只,發覺其中有2只帶有標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鷹的遷入率增加會影響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B.該農場黑線姬鼠種群密度約為100只/hm2C.黑線姬鼠種群數量下降說明該農場群落的豐富度下降D.植物→鼠→鷹這條食物鏈中,第三養分級含能量最少解析:鷹捕食黑線姬鼠,鷹的遷入率增加會影響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A正確;該農場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280×100)/(2×140)=100(只/hm2),B正確;群落的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的數量,而非某種群數量,C錯誤;依據能量流淌逐級遞減的特點可知,在植物→鼠→鷹這條食物鏈中,第三養分級含能量最少,D正確。答案:C7.(2024·遼寧六校聯考)如圖表示某地老鼠種群數量改變曲線,敘述正確的是()A.O~B段,該種群的增長速率與種群密度之間呈負相關B.B~C段種內斗爭最激烈C.為有效防止鼠疫,最好將種群數量限制在B點D.利用性引誘劑誘殺雄鼠,有利于維持該地區的反抗力穩定性解析:O~B段種群的增長速率在不斷增大,種群密度也在不斷增大,故兩者呈正相關,A錯誤;C~D段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種內斗爭最激烈,B錯誤;B點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為有效防止鼠疫,最好將種群數量限制在B點以下,C錯誤;利用性引誘劑誘殺雄鼠,可打破鼠的性別比例,導致誕生率降低,有利于維持該地區的反抗力穩定性,D正確。答案:D8.(2024·河南平頂山調研)圖中甲、乙為同一群落中的兩個種群,曲線表示δ(δ=誕生率/死亡率)隨時間的改變。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t1和t4時刻乙種群的種群密度相同B.t2時刻甲、乙種群的自然增長率肯定相同C.t2和t3時刻乙種群的自然增長率肯定相同D.t2~t4甲種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解析:t1~t4時刻乙種群的δ大于1,說明種群數量是始終增加的,故t4時刻乙種群的種群密度大于t1時刻的種群密度,A錯誤;誕生率與死亡率的比值(即δ)相等,但誕生率與死亡率的差值(即自然增長率)不肯定相等,B、C錯誤;δ大于1時種群密度上升,δ小于1時種群密度下降,D正確。答案:D9.如圖為某天鵝種群數量增長的“J”型曲線和“S”型曲線。若不考慮遷入和遷出,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建立自然愛護區,改善其棲息環境,可使K值提高B.對該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可以采納標記重捕法C.bc段種群增長速率漸漸下降,誕生率小于死亡率D.比較曲線Y與曲線X,表明自然狀態下種群最大增長速率無法超出志向狀態下的最大增長速率解析:bc段種群增長速率漸漸下降,但種群數量還在增加,說明誕生率大于死亡率,C錯誤。答案:C10.如圖表示某種魚遷入一個生態系統后,種群增長速率隨時間改變的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t0和t2時種群數量相等B.若t2時種群的數量為N,則t1時其為2NC.在t0~t2時間內,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D.在t1~t2時間內,該魚的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解析:題圖曲線反映的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t2時達到環境容納量(K值),A錯誤、C正確;t1時的種群數量為環境容納量的一半,所以若t2時種群的數量為N,則t1時其為N/2,B錯誤;t1~t2時間內,種群增長速率在減小,但種群數量仍在增加,D錯誤。答案:C11.如圖甲表示某一經濟魚類的種群特征,圖乙是某時刻該魚類種群的年齡組成曲線,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圖乙為c點后該經濟魚類年齡組成曲線B.在b點時捕撈魚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獲量C.估算一個種群的誕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D.d點時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解析:圖乙曲線表示幼年個體較少、老年個體較多,年齡組成為衰退型,而圖甲c點以后該種群的誕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齡組成應為增長型,A錯誤;b點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種群數量接近K/2,在K值(d點)時可獲得最大日捕獲量,B錯誤;誕生率和死亡率干脆影響種群數量改變,但不能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d點時種群的誕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此時種群達到K值,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D正確。答案:D12.某小組進行“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改變”試驗時,同樣試驗條件下分別在4個試管中進行培育(如圖),均獲得了“S”型增長曲線。下列有關該試驗的說法錯誤的是()A.4個試管內的種群同時達到K值B.4個試管內種群的增長速率都是先增大后減小到零C.試管Ⅲ內種群的K值與試管Ⅱ不同D.試管Ⅳ內的種群數量先于試管Ⅱ內的起先下降解析:最初的條件不同,不會同時達到K值,故A錯;4個試管都獲得了“S”型增長曲線,故增長速率都先增大后下降到0,故B對;由于Ⅱ和Ⅲ培育液體積不同,試管Ⅲ內種群的K值應大于試管Ⅱ,故C對;試管Ⅳ中起始酵母菌數大于Ⅱ,培育液體積相同,所以種群數量先于試管Ⅱ起先下降,故D對。答案:A二、非選擇題13.(2024·山東濱州質檢)某隔離海島上主要存在著草本植物、野兔等生物,科研人員對島上野兔種群的數量和性別比例進行了調查,結果如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科研人員對野兔數量的調查一般采納________法,主要緣由是___________。(2)由圖分析在3月~8月期間,種群呈________型增長,此期間種群的誕生率________死亡率(填“大于”“小于”或“先大于后小于”)。(3)依據圖中數據可知,寒冷環境(11月~次年1月)不利于野兔中________個體的生存;當野兔種群中雌性數量________雄性數量(填“>”“<”或“=”)時,更有利于種群數量的增長。(4)為了減輕野兔對植被的破壞,限制野兔種群數量最有效的時期是________(填“3~4月”“5~6月”或“7~8月”),因為此時期___________________。(5)假如把該海島改造成牧場,從生態系統功能上分析其目的在于______。解析:(1)對活動實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一般采納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2)依據圖示知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此期間種群的誕生率大于死亡率。(3)依據圖中數據知,11月~次年1月,雌雄比例小于1,不利于雌性個體的生存;雌雄比例大于1時,種群數量增加快,有利于種群數量的增長。(4)限制野兔種群數量,應選擇在種群數量少,且種群數量增長慢的3~4月。(5)把海島改成牧場,可以使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更多地流向人類。答案:(1)標記重捕野兔活動實力強,活動范圍廣(2)S大于(3)雌性>(4)3~4月種群數量增長慢,復原實力弱,易于限制(5)使生產者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類(提高了能量利用率)14.某高校生物系同學在某草原進行野外實習。(1)調查該草原田鼠數量時,在1公頃的調查區內,放置100個捕鼠籠,一夜間捕獲鼠32只,將捕獲的田鼠經標記后在原地釋放。數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樣數量的捕鼠籠,這次共捕獲36只,其中上次標記過的個體4只。若該地區田鼠種群個體總數為N,則N=______只。(2)在該草原1公頃的調查區內,調查某種草本植物的種群數量應采納樣方法,常用的取樣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調查區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某樣方內部有4株被調查植物,但上、下、左、右4條邊界上,分別有2、1、3、3株該植物,則該樣方中被調查植物個體數應計為______株。(3)調查時還發覺該草原分布有某種集體采食、共同繁衍后代的食草鳥,該食草鳥種群的空間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在通往草原的路上,道路兩側分布有整齊有序的綠化樹(某種柳樹),也可看成一個種群,則其空間特征是__________。(4)下表是該草原中某種野生草本植物的種群數量的調查數據(單位:株)。第一年其次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種群數量012724322592該種群從無到有,在這五年之內種群數量接近“J”型增長的緣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兩點),依據該數學模型,預料第六年種群數量將達到______________株。解析:(1)N=32×36/4=288。(2)樣方法的取樣方法有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對樣方內個體計數時,計數原則是計算樣方內和相鄰兩邊及其頂點上的個體。(3)因種群內個體集體采食,所以種群空間特征為集群分布,種群中的個體分布整齊有序,種群空間特征屬于勻稱分布。(4)當空間充裕、沒有天敵等志向條件下,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依據表格可知下一年種群數量是上一年的6倍,所以第六年種群數量為2592×6=15552。答案:(1)288(2)五點取樣法等距取樣法8或9(3)集群分布勻稱分布(4)空間充裕沒有天敵等1555215.鴨為雜食性水禽,除捕食昆蟲及其他小動物外,對稻田中幾乎全部的雜草都有取食。為探討稻鴨共作復合農業生態系統的功能,探討人員進行了試驗,結果如表。稻鴨共作對稻田中雜草密度、物種豐富度及稻田雜草相對優勢度的影響雜草密度(株/m2)物種豐富雜草相對優勢度度(種)草龍節節菜稗草陌上菜異型莎草常規區4012.00.2470.1890.1000.1020.094稻鴨區2.35.300.2590.2710.0890注:相對優勢度表示植物在群落中的優勢地位。(1)采納樣方法調查雜草密度時,選取樣方的關鍵是________。表中雜草密度數值應采納樣方調查結果的________值。表中數據說明稻鴨共作會在肯定程度上降低雜草的密度,從而限制了雜草對水稻的危害。(2)由物種豐富度的改變可知稻鴨共作能顯著降低稻田群落中雜草的________。由于稻鴨共作,原本在群落中優勢明顯的________地位下降,而有些雜草的優勢地位明顯上升,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由此推想實行不同的處理方法會對稻田群落的________有不同的影響。(3)稻田生態系統中的________能將鴨的糞便分解成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