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虛詞推斷(原卷版)-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復習專練_第1頁
文言文閱讀虛詞推斷(原卷版)-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復習專練_第2頁
文言文閱讀虛詞推斷(原卷版)-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復習專練_第3頁
文言文閱讀虛詞推斷(原卷版)-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復習專練_第4頁
文言文閱讀虛詞推斷(原卷版)-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復習專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難點4文言文閱讀虛詞推斷

澤題趨城』

卷別提問方式設題角度

2024年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虛詞推斷

高考北京卷

2023年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虛詞推斷

高考北京卷

2022年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虛詞推斷

高考北京卷

2025年考向預測:

虛詞推斷是閱讀分析能力。根據已有信息推斷是北京卷重要的考點,未來還會頻繁出現。根據前后文進行

虛詞詞義推斷的形式比較穩定,基本上采用選擇題形式。有的試題是兩句話中的同一個虛詞用法考核,有的是

課外的虛詞與課內的虛詞比較用法。因此,要聯系上下文,了解整句話的意思之后進行推斷。北京卷的文言文

文本試題主要呈現以下命題特征:一形式上是單文本;二選材上重視先秦散文或者名家名篇以散文圍?。蝗齼?/p>

容上注重修身養德品格養成;四強調尊重文本信息,結合文本信息進行合理推斷。

<1

重難詮釋

設問形式

選擇題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設問解讀

這一類題的選擇題,把兩句話中相同的虛詞用法比較,選擇正確的一組,是北京高考的難點。推斷題指向

的是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在整體把握原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點,利用已有信息進行。

高分技巧

1.虛詞推斷的方法

(1)位置推斷法

同一虛詞,在句中位置不同,其意義和用法也不同。如“也”,用在句末表判斷、陳述、疑問、感嘆等語

氣?!哆^秦論》中“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表疑問語氣。“也”用在句中,一般起舒緩語氣的作

用,《師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也”就是這種用法。

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用在句首一般作代詞,《鴻門宴》”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用在句首還常作語

氣副詞表反問或揣測,《師說》“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測語氣;在句中用在動詞后一般作代詞,《廉頗藺

相如列傳》“秦王恐其破璧”代指藺相如;用在名(代)詞后一般作語氣副詞表商量、期望、祈使語氣,

《燭之武退秦師》“吾其還也”表語氣副詞,還是。

(2)詞性界定法

同一個虛詞,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義和用法也會發生變化。

例如“之”,如果處于謂語位置,可視為動詞,《逍遙游》“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中的“之”,譯為

“到”;如果處在賓語部分的兩個名詞之間,則譯為指示代詞“這樣”,《愚公移山》“曾不能損魁父之

丘”中的“之”;如果處在主謂之間,則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

三千里”中的“之”就是這種用法。

不同的句子成分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鴻門宴》“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句中有

三個“為”,前兩句的主語是“人”和“我”,賓語是“刀俎”和“魚肉”,故前兩句中的“為”應為動

詞,作謂語,譯為“是”;第三句中的“何辭”,即“辭何”,是動賓結構,主語承前省略,可見第三句

中的“為”是表疑問的語氣助詞,因為它不表示實在意義。

(3)句式推斷法

句式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成的對文,其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

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

《歸去來兮辭并序》“舟遙遙以輕闞,風飄飄而吹衣”中的“以”和“而”處于對應位置,“而”是表修

飾的連詞,由此可推斷“以”也應是表修飾的連詞。

《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中的“因”和“乘”處于對應位置,“乘”是“趁著”的

意思,由此可推斷“因”也應是“趁著”的意思。

(4)語境分析法

一個虛詞往往有多種用法,要理解它在具體語句中的用法,必須根據上下文的整體語境和句子(單句和復

句)之間、句子內部成分之間的邏輯關系,來推斷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赤壁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中的“而”,上文對曹操“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贊許和充分

肯定,下文“今安在哉”則表達了嘆惋之情,下文沒有順承上文的句意,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見句中

的“而”為轉折連詞,可譯為“可是,去『。

2.虛詞推斷注意事項

文言虛詞要“三抓”。

(1)抓重點?!犊荚囌f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虛詞共18個,一定要個個落實,從常用意義和非常用意義方面

比較區別,把握常用意義和用法,照顧特殊意義和用法,可以采用多義比較的方法,同類集中。

(2)抓課文。虛詞的考查方式,為選擇題,每個選項兩個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課本。根據這一特點,

考生應立足課本,結合經典例句,歸納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3)抓落實。對于典型用例,經常復習,防止遺忘。比如該題中每組中有一句話出自課本,必須將課內的

文言文抓實了。

<1

限時提升練(建議用時:50分鐘)

一、(北京市十一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閱讀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題。

①百川異趨,必會于海,然后九洲無浸淫之患;萬國殊途,必通諸夏,然后八荒無壅滯之憂,會通之

義大矣哉!

②自書契以來,立言者雖多,惟仲尼以天縱之圣,故總《詩》《書》《禮》《樂》而會于一手,然后能

同天下之文,貫二帝三王①而通為一家,然后能極古今之變,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

③仲尼既沒,百家諸子興焉,各效《論語》以空言著書,至于歷代實跡,無所紀系;迨漢建元、元封

之后,司馬氏父子出焉。司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忠,會《詩》《書》《左傳》《國語》

《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之言,通黃帝、堯、舜至于秦、漢之世,勒為一書,分為五體:“本紀"紀年,

"世家"傳代,"表"以正歷②,"書"以類事,"傳”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傲?/p>

經”之后,惟有此作,

④然大著述者,必深于博雅,而盡見天下之書,然后無遺恨。當遷之時,挾書之律初除,得書之路未

廣,亙三千年之史籍,而局踏于七八種書,所可為遷恨者,博不足也,凡著書者,雖采前人之書,必自成

一家言,遷書全用舊文,間以俚語,良由采摭未備,筆削不遑。所可為遷恨者,雅不足也。

⑤然自《春秋》之后,惟《史記》擅制作之規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會通之旨,司馬氏之門戶自

此衰矣。班固者,全無學術,浮華之士也?!妒酚洝芬粫?,功在十《表》,猶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班固不通,旁行邪上,由其斷漢為書,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間隔,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

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贝搜韵嘁蛞病W园嘁驍啻鸀槭贰o復相因之義,雖有仲尼之圣,

亦莫知其損益,會通之道,自此失矣!觀其書,則前王不列于后王,后事不接于前事,郡縣各為區域,而

昧遷革之源;禮樂自為更張,遂成珠俗之政,如此之類,豈勝斷緩!

⑥遷法既失,固弊日深,自東都至江左,無一人能覺其非。惟梁武帝為此慨然,乃命吳均作《通史》,

上自太初,下終齊室,書未成而均卒。隋陸從典續《史記》訖于隋,書未成而免官。豈天之勒斯文而不傳

與?抑非其人而不佑之與?自唐之后,又莫覺其非,凡秉史筆者,不知留意于憲章,徒相尚于言語,正猶

當家之婦,不事饕饗,專鼓唇舌,縱然得勝,豈能肥家?此臣之所深恥也。

(取材自宋?鄭樵《通志總序》)

【注】①二帝三王:黃帝、炎帝、堯、舜、禹。②正歷:制作大事年表來規范和校正歷代的歷法。

6.下列對于加點詞意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書”以類事類:編輯

B.間以俚語間:夾雜

C.筆削不遑遑:閑暇

D.而昧遷革之源昧:隱藏

O7.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惟仲尼以天縱之圣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蘇武傳》)

B.所可為遷恨者見長人者好煩其令(《種樹郭橐駝傳》

C.不幸班固非其人其若是,孰能御之?(《齊桓晉文之事》)

D.猶衣裳之有冠冕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屈原列傳》)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萬國殊途,必通諸夏各國的道路不同,必定條條通往中原之地

B.至于歷代實跡,無所紀系至于歷代相關的真實史錄,對這些作品并無記述

C.惟《史記》擅制作之規模只有《史記》具備了史書寫作應有的規模

D.自東都至江左,無一人能覺其非從東漢到魏晉,無一人能發覺作史的錯誤

9.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認為司馬氏父子之書,傳揚后世,影響深遠,足可與“六經”媲美。

B.司馬遷面臨文獻不足等問題,導致作品材料不夠豐富,語言風格不統一。

C.作者以服飾與冠冕,木水與本源的類比,生動地表現出“十表”的重要。

D.班固之后,史官都如只知逞口舌之快的主婦,因此作者感慨天喪斯文。

10.作者認為史家秉持“會通”之道才能“極古今之變”,請根據相關內容談談你對“會通”的理解,并結

合第⑤段說明“極古今之變”的具體內容。(6分)

二、(2025屆北京市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戰國策》書錄障】

劉向

周室自文,武始興,崇道德,隆禮義,故仁義之道滿乎天下,卒致刑錯四十余年。遠方慕義,莫不賓

服。及春秋時,已四五百載矣,然其余業遺烈,流而未滅。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時君雖無德,

人臣輔之,以并立于中國,猶以義相支持,歌說以相感,期會以相一。天子之命,猶有所行。會享之國,

猶有所恥。小國有所依,百姓有所息。周之流化,豈不大哉!

及春秋后,眾賢輔國者既沒,而禮義衰矣??鬃与m論《詩》《書》,定《禮》《樂》,王道粲然,以匹夫

無勢,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時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興。仲尼既沒,道德大廢,上下失

序。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謫,茍以取強而已矣。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謫之國,

興立為強。是以轉相放效,后生師之,遂相吞滅,暴師經歲,流血滿野。諸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

離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絕矣。

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盡為戰國。貪饕無恥,競進無厭;力功爭強,勝者

為右;兵革不休,詐偽并起。當此之時,雖有選德,不得施謀,故孟子,孫卿儒術之士棄捐于世,而游說

權謀之徒見貴于俗。是以蘇秦,張儀之屬,生從橫短長之說,左右傾側。橫則秦帝,從則楚王。然當此之

時,秦國最雄,諸侯方弱,蘇秦結之,時六國為一,以俟背秦。秦人恐懼,不敢窺兵于關中,天下不交兵

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勢便形利,權謀之士,咸先馳之。至始皇因四寒之固,據愉,函之阻,聽眾人之策,乘六世之烈,

以蠶食六國,兼諸侯,并有天下。仗于謀詐之弊,終無道德之教,仁義之化,以綴天下之心。燔燒詩書,

坑殺儒士,上小堯、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達;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淺薄,

綱紀壞敗。天下大潰,詐偽之弊也。其比王德,豈不遠哉!周施王道,使天下有所恥,故化可致也。茍以

詐偽偷活取容,自上為之,何以率下?也,不亦宜乎!

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

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

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有刪改)

【注】書錄:綜述書籍的版本、評論和源流等內容的圖書目錄。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然其余業遺烈烈:功業

B.期會以相一一:協調一致

C.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爭捐:拋棄

D.生從橫短長之說生:謀士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3分)

A.眾賢輔國者既沒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B.而游說權謀之徒見貴于俗不敢窺兵于關中

C.至始皇因四塞之固不得不因勢而為資

D.自上為之為之謀策者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卒致刑錯四十余年最終使刑罰放置不用四十多年

B.歌說以相感用典雅的詩歌和圣人的言語相感召

C.敵侔爭權力量相當者爭權奪利

D.雖不可以臨國教即使不可以臨時指導那些國家

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在第一段用幾個“有所”句,表現周朝德政影響深遠。

B.作者認為在孔門七十二賢推動下,春秋之后王道尤為興盛。

C.本文與《過秦論》都認為地理優勢是秦統一天下的重要條件。

D.本文指陳千年歷史大勢,縱論時代變化特點,文風平和渾厚。

10.本文與《過秦論》都論及秦的滅亡。請結合本文第四、五段與《過秦論》最后一段的內容,概述它們

的寫作意圖有何不同。(6分)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

衛、中山之君也;鋤穆棘矜,非錯于鉤戟長鏢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

道,非及鄉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紫大,比權量力,則不

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穿,蠕函為

宮;一夫作難而七廟慎,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三、(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開學測試)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①得楊八書,知足下遇火災,家無余儲。仆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而更以賀也。道遠

言略,猶未能究知其狀,若果蕩焉泯焉而悉無有,乃吾所以尤賀者也。

②足下勤奉養,樂朝夕,惟恬安無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煬赫烈之虞,以震駭左右,而脂膏澹遁①之具,

或以不給,吾是以始而駭也。

③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伏,去來之不可常?;驅⒋笥袨橐?,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

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遼闊誕漫.雖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④以足下讀古人書,為文章,善小學②其為多能若是,而進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顯貴者,蓋無他焉。

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積貨,土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獨自得之心,心蓄之,銜忍而不出

諸口。以公道之難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則嗤嗤者以為得重賂。

⑤仆自貞元十五年見足下之文章,蓄之者蓋六七年未嘗言。是仆私一身而負公道久矣,非特負足下也。

及為御史、尚書郎,自以幸為天子近臣,得奮其舌,思以發明足下之郁塞,然時稱道于行列,猶有顧視而

竊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譽之不立,而為世嫌之所加,常與孟幾道言而痛之。

⑥乃今幸為天火之所滌蕩、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而足下之才能乃

可以顯白而不污,其實出矣,是祝融、回祿?之相吾子也。則仆與幾道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

譽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開其喙,發策決科者,授子而不栗,雖欲如同之蓄縮受侮,其可得

乎?于茲吾有望于子!是以終乃大喜也。

⑦古者列國有災,同位皆相吊。許④不吊災,君子惡之。今吾之所陳若是,有以異乎古,故將吊而更

以賀也。顏、曾之養,其為樂也大矣,有何闕焉?

⑧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書,極不忘,候得數十篇乃并往耳。吳二十一武陵來,言足下為《醉賦》及

《對問》,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與在京城時頗異,思與足下輩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

人南來,致書訪死生。不悉。宗元白。

(取材于柳宗元《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注釋】①脂膏滴遁:油脂和淀粉類調料,這里泛指食物。②小學;舊時對文字學、音的學、訓詁學

的統稱。③祝融、回祿:都是傳說中的火神名。④許:許國,春秋時國名。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蓋將吊而更以賀也吊:憂愁

OB心蓄之蓄:暗藏

C.而世之多嫌也嫌:猜忌

D.黔其廬黔:使……變黑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乃吾所以尤賀者也足下之才能乃可以顯白而不污

B.惟恬安無事是望也雖圣人不能以是必信

C.或將大有為也而為世嫌之所加

D.然時稱道于行列使夫蓄于心者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斯道遼闊誕漫這番道理不著邊際而又荒誕無稽

B.銜忍而不出諸口強忍著不能說出口

C.得奮其舌替天子頒布命令

D.發策決科者,授子而不栗主持考試的人,授予您官職也不再害怕

9.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寫柳宗元祝賀友人家中失火,看似違背常情,實則飽含了作者對友人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對他一

展抱負的祝愿。

B.第③段通過老子福禍相倚和孟子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的思想觀點,說明王參元家中失火,家資毀

于一旦的必然性。

C.第④段柳宗元分析好友王參元博學多才卻仕途不順的原因,意在揭露當時社會上埋沒人才、詆毀人

才的現象。

D.第⑦段柳宗元借顏回、曾參安貧樂道的事例,從持志自守、學習古人高尚志趣、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等方面去鼓勵朋友。

10.根據全文內容,請概括作者在第①段說自己“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的原因。(6分)

四、(2025屆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高三上學期統練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

唐?元稹

①余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總萃焉。始堯舜時,君臣以嘉歌相和,是后,詩人繼作,歷夏、殷、

周千馀年,仲尼緝合選練,取其干預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馀無聞焉。騷人作而怨憤之態繁,然猶去風雅

日近,尚相比擬。秦、漢已還,采詩之官既廢,天下妖謠民謳、歌頌諷賦、曲度嬉戲之詞,亦隨時間作。

至漢武帝賦《柏梁》詩,而七言之體具。蘇子卿、李少卿①之徒,尤工為五言。雖句讀文律各異,雅鄭之音

亦雜,而詞意簡遠,指事言情,自非有為而為,則文不妄作。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戰。曹氏父子鞍

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其遒壯抑揚,冤哀悲離之作,尤極于古。晉世風概稍存。宋、齊之間,教失根

本,士子以簡慢歙習舒徐相尚,文章以風容色澤放曠精清為高。蓋吟寫性靈,流連光景之文也。意義格力

固無取焉。陵遲至于梁、陳,淫艷刻飾,佻巧小碎之詞劇,又宋、齊之所不取也。

②唐興,官學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②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

由是而后,文變之體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效齊、梁則不逮于魏、晉,工樂府則力屈

于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閑暇則纖濃莫備。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

劉③,掩顏謝④之孤高,雜徐庾⑤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鍛其旨要,尚不知

貴其多乎哉。茍以其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③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

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

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④予嘗欲條析其文,體別相附,與來者為之準,特病懶未就耳。適遇子美之孫嗣業啟子美之柩,襄前

事⑥于偃師。途次于荊,雅知余愛言其大父之為文,拜余為志。辭不能絕,余因系其官閥而銘其卒葬云。

(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

注釋:①蘇子卿、李少卿指漢代蘇武、李陵。②沈、宋指唐代詩人沈儉期和宋之間。③曹劉,“三曹”之曹

植、建安七子之劉禎,他們是漢代詩人。④顏謝,指南朝宋的詩人顏延之和謝靈運。⑤徐庾,指南朝梁陳

的詩人徐陵和庾信。⑥襄襯事:完成合葬之事。襄,成;祚I,合葬。

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尤工為五言工:善于,長于

B.下該沈宋該:同“賅”,完備

C.途次于荊次:臨時止宿

D.雅知余愛言其大父之為文雅:很,極

7.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君臣以麋歌相和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

B.取其干預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遒壯抑揚,冤哀悲離之作,尤極于古

C.然猶去風雅日近,尚相比擬使仲尼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

D.蓋吟寫性靈,流連光景之文也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

8.下列對文中畫線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余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總萃焉

我讀詩讀到杜甫,才知道他是個集前代優秀文化大成的詩人

B.而詞意簡遠,指事言情,自非有為而為,則文不妄作

可是詩句的含義簡潔深遠,介紹事物表達感情,如果不是有目的地創作,那么詩文就不會隨意寫出來

C.歷世之文,能者互出

每個皇帝在位的時期,都有著名詩人出現

D.律切則骨格不存,閑暇則纖濃莫備

格律切當但是勁健的風度喪失了,抒寫閑情逸致辭采卻又非常華美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作者認為楚辭與《詩經》時間上相差不遠,所以創作風格有相似之處。

B.作者認為南朝(宋、齊、梁、陳)時期的詩歌從形式到內容均不可取。

C.作者認為雖然李白杜甫并稱“李杜”,但在律詩創作上兩人差距非常大。

D.作者認為把杜甫作品按照體裁分別歸類,可以為后人提供學習的范本。

10.將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

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

11.作者說“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請用自己的話闡述作者做出這一判斷的原因。(3分)

五、(北京市西城區第六十六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學期10月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

后各題。

秦廢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絡等言:“燕、齊、荊地遠,不置王無以鎮之,請立諸子?!笔蓟氏缕渥h,群臣

皆以為便。廷尉斯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蹄,諸侯更相誅伐,天子

不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

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日:“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

兵也,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狈痔煜聻槿?,郡置守、尉、監。

蘇子日:圣人不能為時,亦不失時。時非圣人之所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三代之興,諸侯無罪不可

奪削,因而君之雖欲罷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謂不能為時者也。周衰,諸侯相并,齊、晉、秦、楚皆千馀

里,其勢足以建侯樹屏。至于七國皆稱王,行天子之事,然終不封諸侯。久矣,世之畏諸侯之禍也,非獨

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當然,如冬裘夏葛,時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獨見也,所謂不失

時者,而學士大夫多非之。漢高帝欲立六國后,張子房以為不可,李斯之論與子房無異。高帝聞子房之言,

知諸侯之不可復,明矣。然卒王韓信、彭越、英布、盧維,豈獨高帝所為,子房亦與焉。故柳宗元日:“封

建非圣人意也,勢也?!?/p>

昔之論封建者甚眾,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矣,雖圣人復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說而附益之,

日:凡有血氣必爭,爭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爭之端而亂之始也。自書契⑴以來,臣弒其君,

子弒其父,父子兄弟相賊殺,有不出于襲封而爭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禮樂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終

不能已篡弒之禍。至漢以來,君臣父子相賊虐者,皆諸侯王子孫,其馀卿大夫不世襲者,蓋未嘗有也。近

世無復封建,則此禍幾絕。仁人君子,忍復開之歟?故吾以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論,當為萬世法

也。

(取材于宋?蘇軾《東坡志林》)

注釋:【1】書契:指有文字記載。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然后屬疏遠屬:親屬

0B.諸侯更相誅伐更:交替

C.子房亦與焉與:參與

D.不能易也易:交換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3分)

A.以有侯王爭必以利

B.三代之興知諸侯之不可復

C.而學士大夫多非之而諸子之論廢矣

D.襲封而爭位者君臣父子相賊虐者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請立諸子請立各位皇子為諸侯王

B.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諸皇子和功臣們皆封侯并用國家的賦稅重賞他們

C.君之雖欲罷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廢除封侯的制度設置郡守,能行得通嗎

D.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分封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時勢使然

9.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題“秦廢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廢除了三代以來分封諸侯的國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說出己見,而讓群臣議論丞相的諫言,群臣多贊成丞相的意見。

C.廷尉李斯深諳時移世變,以史為鑒,力排眾議,反對恢復分封諸侯的制度。

D.蘇東坡學養深厚,縱論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縣制各有優劣。

10.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3分)

①時非圣人之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禮樂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終不能己篡弒之禍。

11.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話做出的判斷。請用自己

的話具體說明作者做出這個判斷的直接依據。(3分)

六、(2024屆北京市海淀區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三上學期開學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1)嚴光字子陵,一名遵,會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與光武同游學。及光武即位,乃變名姓,隱

身不見。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后齊國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钡垡善涔猓藗浒曹?/p>

玄^①中,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軍,給床褥,太官朝夕進膳。

司徒侯霸與光素舊,遣使奉書。使人因謂光日:“公聞先生至,區區欲即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獲。

愿因日暮,自屈語言。”光不答,乃投札與之,口授曰:“君房②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懷仁輔義天下悅,

阿諛順旨要領絕③。”霸得書,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態也。"車駕即日幸其館,光臥不起,帝即其臥

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為理邪?”光又眠不應,良久,乃張目熟視,目:“昔唐堯著德,

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輿嘆息而去。

復引光入,論道舊故,相對累日,帝從容問光目:“朕何如昔時?”對目:“陛下差增于往?!币蚬?/p>

偃臥,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共臥耳?!?/p>

除為諫議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