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第一章教育基礎內容簡介本章主要考查考生教育的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論、教師發展、小學組織與運行等基礎知識,能夠針對我國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本章內容主要以單項選擇題和簡答題的形式進行考查,考生需掌握小學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知識,理解小學教育的基本特點,對于這些內容應重點記憶與理解。第三節教育學基礎知識高頻考點提要1.教育的概念及構成要素;2.教育的屬性;3.教育的起源及發展;4.教育學的發展歷程;5.教育學發展歷程中的教育家及其著作、觀點;6.教育與社會的發展;7.教育目的;8.教育制度;9.我國當前的學制改革。高頻考點速記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一詞的由來“教育”一詞最早出現于《孟子?盡心上》。孟子日:“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產生于人類的生產勞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可以稱作教育。它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狹義的教育則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學校教育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教育機構承擔。(二)教育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作用的人,包括學校教師,教育計劃、教科書的設計者和編寫者,教育管理人員以及參與教育活動的其他人員。其中,學校教師是教育者的主體,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從事學習的人,既包括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學習的兒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學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象,是學習的主體。3.教育影響教育影響是教育實踐活動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并把他們聯系起來的紐帶,主要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響是教育活動的中介。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這三個基本要素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教育者是教育影響和受教育者之間的紐帶,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選擇和施加教育影響的對象,教育影響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作用的橋梁,是教育實踐活動的丁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三)教育的屬性1.教育的本質屬性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這是教育區別于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點:(1)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社會活動,是個體在社會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傳遞社會經驗的活動。(3)教育是以人的培養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4)在教育這種培養人的活動中,存在著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的矛盾活動。2.教育的社會屬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歷史性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每個時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點。(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教育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制約,但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又具有相對獨立性。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教育具有繼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第三,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四)教育的起源與發展1.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說生物起源說代表人物有19世紀法國的利托爾諾,美國的桑代克,英國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說認為人類教育起源于動物界中各類動物的生存本能活動,認為動物界就有教育活動。其基本錯誤是混淆了動物的本能活動與人類社會教育活動的界限。(2)心理起源說美國心理學家孟祿是心理起源論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書》一書。孟祿從心理學觀點出發,根據原始社會沒有學校、沒有教師、沒有教材的原始史實,判定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孟祿的錯誤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歸之于無意識狀態下產生的模仿行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為人是有意識的本質規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意識支配下產生的目的性行為。(3)勞動起源說勞動起源說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蘇聯米丁斯基、凱洛夫等教育史學家和教育學家。勞動起源論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的基礎上,運用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闡述人和人類社會起源的觀點,從恩格斯的“勞動在一定意義上創造了人類本身”這一基本命題出發,推斷出教育起源于勞動,起源于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2.教育的發展(1)原始社會的教育原始社會的教育有如下特點:第一,這種原始的教育活動,已經是人類有意識的社會活動,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還談不上有嚴密的計劃性。第二,原始社會的教育沒有階級性,教育目的是為生產和社會生活服務。第三,教育內容與原始社會生活需要相應,以生活經驗為教育內容,但教育內容貧乏2016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重點資格證考試。第四,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傳,二者相輔而行,口耳相傳,并結合實際動作的示范和模仿,沒有文字和書本。第五,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權利平等第六,教育活動與生產勞動、社會生活融為一體,處在什么樣的環境下,過什么樣的社會生活,就受什么樣的教育。教育直接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第七,男女教育有區別,根源在于分工。第八,教育水平低,教育沒有專門人員、專門機構場所、專門的組織形式。第九,教育與原始宗教和儀式有著緊密的聯系。(2)古代社會的教育①古代社會的教育發展古代社會的教育包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的教育,重點內容見下表:奴隸社會教育機構教育內容教育特點中夏商庠、序、校人倫、騎射、軍事目的是培養未來統治者國西周圍學、鄉學六藝(禮樂
射御書數)“學在官府”“政教合一”續表奴隸社會教育機構教育內容教育特點古印度《吠陀》為主的經典、經義宗教教育(婆羅門教、佛教)古埃及文士學校文字、書寫、執政能力以僧為師、以吏為師外
國古斯巴達“賽跑、跳躍、角力、擲鐵餅、投標槍”,稱之為“五項競技”尚武教育
教育唯一目的就是培養體格強壯的武士希臘雅典讀、寫、算、音樂、文學、政治、哲學等崇文教育
教育目的是使其子弟具有從事商業和政治活動的綜合能力封建社會教育機構課程特點選拔制度中
國春秋
戰國以儒、墨為主的顯學盛行續表封建社會教育機構課程特點選拔制度漢代官學、私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察舉制、征辟制魏晉南北朝兒品中正制隋唐實行分科教學(經、史、律、書、數)科舉制中國宋朝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儒家經典被縮減為“四書”“五經”(“四書”:《大學》《論語》《中庸》《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科舉制清朝末年學堂中體西用廢除科舉
(1905年)續表封建社會教育機構課程內容教育目的西方中世紀教會學校僧院學校、大主教學校:七藝(三科:文法、修辭、辯證法;四學:算術、幾何、天文、音樂)
教區學校:簡單的讀、寫、算僧院學校、大主教學校:培養僧侶和統治人才教區學校:對普通貧民子弟進行宗教教育騎士學校騎士七技(騎馬、游泳、投槍、擊劍、打獵、下棋、吟詩)效忠封建領主的家庭教育②占代學校教育的特征東西方的教育雖然在具體內容和形式上存在許多差異,但都反映了禮會發展水平的基本特征,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體表現為:第一,階級性。統治階級享有教育的特權,被統治階級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性也在教育制度上有所反映.貴族與平民、主人與仆人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第二,道統性。教育的內容就是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教育服從于統治之道。第三,****性。教育過程是管制與被管制、灌輸與被動接受的過程,道統的威嚴通過教師、牧師的威嚴,通過招生、考試以及教學紀律的威嚴予以保證。第四,刻板性。教育方法、學習方法刻板,死記硬背,機械模仿。第五,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導地位。能夠接受什么樣的教育標志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獲得實用的知識,而是受教育本身。經典、教義的教育處于社會較高的地位,習得實用知識的教育處于社會較低的地位。第六,宗教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特別重視和加強宗教神學精神和巫術思想的灌輸。(3)近現代教育近現代教育包括資本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兩種形態。①資本主義社會教育的特征第一,資本主義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養和選拔資產階級的統治人才,又要給予廣大的勞動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培養熟練的勞動力。第二,在課程內容上注入了科學知識,增加了許多新的學科。第三,在教學方法上,引進實驗法、演示法、實習法等新方法,尊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啟發教學法受到重視。第四,擴大了受教育權,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號。第五,在教學組織形式上,以班級授課制取代了個別教學制。②社會主義社會教育的特征第一,社會主義教育為維護勞動人民自身的利益和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服務,教育目的在于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二,教育權為廣大勞動人民所掌握:第三,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4)20世紀以后的教育①20世紀以后教育的新特點第一,教育的終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術的現代化。②現代教育發展趨勢現代教育特別是二戰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現出一些共同的發展趨勢:第一,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第二,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第三,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第四,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第五,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國際交流。二、教育學概述(一)教育學的概念教育學是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不斷探索并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教育現象是教育活動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會現象和教育認識現象。教育社會現象是反映教育與社會關系的現象,教育認識現象是反映教育與學生認知活動關系的現象。教育問題是人們從大量教育現象中提出來,作為認識和研究對象的課題。教育問題是推動教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教育規律,是教育內部諸因素之間、教育與教育之外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前者如教師、學生、教材、設備、教學、德育、管理等因素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后者如學校與社區、教育與人口、教育與經濟發展、教育與政治改革等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二)教育學的發展1.教育學的萌芽階段(1)教育學萌芽階段的特點萌芽階段的教育學還沒有從哲學、倫理學、政治學中劃分出來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只表現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點。其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第一,人們對教育的認知活動主要停留在經驗和習俗的水平;第二,教育學著作多屬論文的形式,缺乏科學的理論分析,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第三,教育學思維與論述的方式以機械類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為主。(2)萌芽階段中國的教育思想①《學記》戰國后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獻《學記》(《禮記》中的篇目)。②孔子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論語》一書中。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張“有教無類”,認為教育目的是把人培養成“賢人”和“君子”;他繼承西周“六藝”教育傳統,教學綱領可以總結為“博學于文,約之以禮”,教學基本科目是詩、書、禮、樂、易、春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強調“學而知之”,重視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啟發誘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③墨翟墨翟的教育思想以“兼愛”和“非攻”為主,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還注重實用技術的傳習。(3)萌芽階段西方的教育思想①蘇格拉底蘇格拉底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著名,這種教學方法又稱為“產婆術”。這種問答分為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他認為這是使人變得聰明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因為除非一個人很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第二步稱為定義,在問答中經過反復詰難和歸納,從而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第三步稱為助產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②柏拉圖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國》中。柏拉圖是“寓學習于游戲”的最早提倡者。③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他秉承了柏拉圖的理性說,認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亞里士多德的教育觀主要表現在他的著作《政治學》中。亞里士多德在歷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則,注意到了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特點,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這也成為后來強調教育中注重人的發展的思想淵源。④昆體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古羅馬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又稱《論演說家的教育》)在這著作中昆體良將學習過程概括為“模仿一理論一練習”三階段。2.教育學的創立階段創立階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教育思想夸美紐斯(教育學之父)《大教育學》(1632)
——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①教學原則: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的原則;
②教學制度:系統論述班級授課制方法和實施內容;
③教學思想:“泛智教育”——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的人;續表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教育思想④教學內容:規定了百科全書式的課程:
⑤教學方法:首次提出并論證了,直觀性、系統性、量力性、鞏同性和自覺性等一系列教學方法。盧梭《愛彌兒》①倡導自然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
②倡導兒童本位的教育觀。要高度尊重兒童。康德(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在大學里講授,最早始于康德)①人的所有自然稟賦都有待于發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
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充分發展人的自然稟賦,使人人都成為自身,成為本來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裴斯泰洛齊《林哈德和葛篤德》《葛篤德怎樣①倡導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②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主張。“教育心理學化”含義:一是就教育目的或結果的意義而言,要續表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教育思想教育她的子女》求教育教學應使人固有的、內在的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二是就教育教學的活動或過程的意義而言,要求教育教學應與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協調一致,使兒童在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和道德情感等諸方面都處于自然主動的地位;
③提倡情感教育,愛的教育;
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思想付諸實踐的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話》①提出“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后天,并且得出結論,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張取消封建等級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②主張紳士教育。紳士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主張紳士教育應在家庭實施。續表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教育思想赫爾巴特(科學
教育學之父、傳統教育學代
表人)《普通教育學》(1806)——標志規范教育學建立①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②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
③提出“四階段教學”理論,將教學過程分為清楚、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后由他的學生齊勒修改為預備、提示、比較、總括、應用五段,稱“五段教學法”;
④教育性教學原則:“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
⑤教育的目的: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杜威(實
用主義哲學創始人、現代教育代表人物)《民主主義與教育》①新三中心論:“兒童中心(學生中心)”“經驗中心”“活動中心”;
②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
③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或改造: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礎與核心;續表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教育思想④五步教學法:創設疑難情景;確定疑難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推斷哪個假設能解決這個困難:驗證這個假設;
⑤提出了教育無日的論。陶行知
(人民教育家,先后創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中國教育改造》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主要內容有:
①“生活即教育”:生活決定教育.教育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②“社會即學校”:傳統學校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了一道高墻”,“社會即學校”就是為了沖破這堵“高墻”,從而把學校伸張到整個社會,在這所“偉大的學校”里,人人可以做先生,人人可以做學生,“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
③“教學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3.教育學的發展階段(1)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形成與發展①克魯普斯卡婭著有《國民教育與民主主義》,她是最早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探討教育問題的教育家。②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總結前蘇聯20世紀20~30年代教育正反兩方面經驗,論述了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對我國建國初期的教育有著廣泛影響2016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重點2016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重點。③馬卡連柯著有《教育詩》《論共產主義教育》,他在流浪兒童和違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其核心是集體主義教育思想。④中國的楊賢江以李浩吾為化名,編寫了《新教育大綱》,這是我國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育學著作。(2)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①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著有《教學與發展》,他的理論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達到最理想的發展水平”,提出了發展性教學理論的五條教學原則,即高難度、高速度、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理解學習過程、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②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著有《教學過程》,強調學科結構,提出了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使學生學習一門學科的基本結構;倡導發現教學法,主張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科學興趣和創造力。③瓦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學原理》,創立了范例教學理論。所謂范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選擇真正基礎的本質的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過“范例”內容的講授,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掌握同一類知識的規律的方法。④瑞士教育家皮亞杰的《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由兩篇文章構成,論述了智力發展的階段。強調活動的動作教學方法,認為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智力。⑤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夫雷什中學》等著作中,系統論述了他的全面和諧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⑥布魯姆著有《教育目標分類學》等著作,他把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領域,認為教學應該以掌握學習為指導思想,以教育目標為導向,以教育評價為調控手段,提出了掌握學習理論。三、教育與社會的發展(一)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相互關系1.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1)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2)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3)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1)教育再生產勞動力(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二)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相互關系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權(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道德的內容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進民主(3)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三)教育與精神文化的相互關系1.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從廣義上說,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響,同時它也對整個文化起著保存、傳承、改造、創新的作用。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態,如果沒有教育就難以延續。2.教育與文化關系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3.學校文化(1)學校文化的概念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最具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念。(2)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是人們為了保證學校中教育活動順利進行而創立和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形態。按照不同的層次和標準,可以再細分成學校物質文化、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學校精神文化等。①學校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空間物態形式,是學校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學校物質文化有兩種:一是學校環境文化,包括校園的總體結構和布局、校園綠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義的教育和教學場所以及校園環境衛生等等;二是設施文化,包括教學儀器、圖書、實驗設備、辦公設備和后勤保障設施等②學校精神文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它包括辦學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觀念、共有價值觀、校風、班風、教風、學風、校旗、校歌、校徽、校報等。有的學者把學校精神文化分解為: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價值成分、理想成分四種基本成分。③學校制度文化(規范文化)主要指保證學校運行的組織形態、規章制度和角色規范。它包括教育方針政策、學校規章制度、管理體制、道德規范、行為準則、行為取向、典禮儀式、節日活動、公共關系、文化傳播等。四、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國家對培養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著人才的質量和規格,對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導作用。教育目的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教育目的的實現也是教育活動的歸宿。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樣的結果。狹義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在國家對受教育者培養的總的要求指導下,對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格上的具體要求。(二)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的意義和價值表現為其在教育實踐中具有導向、激勵和評價的作用。1.導向作用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確立、教育內容的取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選擇、教育效果的評價,都是以教育目的為依據和前提的。教育目的無論對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有目標導向作用。2.激勵作用目的是一種結果指向。人類的活動既是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的,那么也就應該有著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教育活動因為有可以達成的最終目標,最終目標就可反過來成為一種激勵的力量。3.評價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評價教育實施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準。評價學校的辦學方向、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檢查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工作效果,檢查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發展程度,都必須以教育目的為根本標準和依據。(三)教育目的的理論1.宗教本位論宗教本位論主張使人在宗教的影響下,以皈依上帝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養成虔誠的宗教人士。其代表人物有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等。2.社會本位論社會本位教育目的論的觀點是:因為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受制于社會環境,所以要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注意教育的社會價值;主張教育目的是培養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是國家事業;評價教育要看其對社會發展的貢獻的指標。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圖、涂爾干、凱興斯泰納、赫欽斯、巴格萊等。3.個人本位論個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觀點是:要從個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發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進個人自我實現。其代表人物有盧梭、羅杰斯、福祿貝爾、裴斯泰洛齊等等。4.“教育無目的論”“教育無目的論”是由杜威提出來的。它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明確指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強調的是教育過程內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動的具體目的,并非主張教育無目的。(四)教育目的的影響因素1.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確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據2.人的身心發展特點與需要也是確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根據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價值觀(五)我國的教育目的1.我國當前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教育要“以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馬克思在《資本論》等著作中闡述的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是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全面協調發展,也包括道德的發展。3.我國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第一,強調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各時期均強調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勞動者,或者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點指明了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和人才培養的政治方向。第二,要求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這說明了國家對培養人才的規格和素質要求。第三,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是實現我國當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4.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①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②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③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④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⑤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征;⑥素質教育要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并滲透于教育的各個方面。五、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廣義的教育制度指國民教育制度,是一個國家為實現其國民教育目的,從組織系統上建立起來的一切教育設施和有關規章制度。狹義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目的、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銜接關系。其中學校教育制度處于國民教育的核心和主體地位,體現了一個國家國民教育制度的實質。(二)教育制度的發展歷程正規教育的主要標志是近代以學校系統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稱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為參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規教育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市政排水系統檢測計劃
- 小學音樂活動推廣與教學計劃
- 中學心理健康評估與干預活動計劃
- 高原氧氣吸入應急流程
- 2025年秋學期音樂基礎知識教學計劃
- 物流公司市場部總監崗位職責
- 高危妊娠患者的輸血操作流程
- 《平安經》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心得體會
- 公路養護施工機械設備投入計劃
- 跨部門合作在控輟保學中的重要性
- 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轉型有限責任公司登記申請書
- 化妝品代理加盟協議
- 濾料采購合同范本
- 發電廠電氣部分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東北電力大學
- 車輛頂賬協議書范文
- 2024年株洲國創軌道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筆試沖刺題(帶答案解析)
- 合肥一中2024屆高三最后一卷 政治試卷(含答案)+答題卡
-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各單元生字詞總表
- AI+蛋白質行業研究報告 2024
- 利昕報廢汽車回收拆解有限公司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建設項目環評可研資料環境影響
- 公共政策導論全套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