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斷句類題型-2025年中考語文答題技巧與模板構建解析版_第1頁
文言文斷句類題型-2025年中考語文答題技巧與模板構建解析版_第2頁
文言文斷句類題型-2025年中考語文答題技巧與模板構建解析版_第3頁
文言文斷句類題型-2025年中考語文答題技巧與模板構建解析版_第4頁
文言文斷句類題型-2025年中考語文答題技巧與模板構建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模板14文言文斷句類題型答題模板

一本節導航

伊?題型解讀真題分析+常見設問+關鍵詞+命題預測

明?模板構建答題模板+技巧點撥

遹?模板運用真題示例+模板運用+舉一反三

L.

朗讀停頓類試題的命題形式比較單一而明確,題干上基本上都會出現“劃分停頓”,

真題符號一般指定用“/”號表示。所需要劃分的句子一般是所選文章(語段)中所指定的

分析某一句話,有的還會提示停頓幾處。命題形式以主觀題為主,也有客觀題,但比例比

較小。

一、常見設問形式

L用“/”為下面的句子劃分停頓。(劃一或兩處)

2.文中畫線的句子沒有標點,請用“/”為下面的句子劃分停頓。

3.為文中畫線部分的內容加標點。

4.(選擇題)下面各項劃分句子朗讀節奏正確的一項是()。

二、常見題型關

常見

1.劃分停頓(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健文

設問

句。(限兩處)斷

紙筆墨硯吾家所有宜不時散給諸眾同學句

2.選擇正確項(2024?湖南湘潭?中考真題)下列對材料二中畫波浪線部

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B.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C.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D.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是中考文言文中不可缺少的試題.朗讀停頓有句間停頓

命題和句中停頓兩種,中考限于時間主要是考句中停頓,即給一個句子劃分朗讀

預測停頓。它是以詞或詞組為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系來劃分的語氣

停頓。

?根施押建

答題模板

通讀全文,了解大意

]第二步|找名詞、代詞,確定主語和賓語

抓動詞,明確謂語

]第四步|畫用虛詞,輔助斷句

|第五步借助句式和修辭,進一步斷句

第遨]修查修正,確保合理

注意切忌邊看邊斷

技巧點撥

文言虛詞斷句法詞性斷句法

頂真修辭斷句法語序、句式斷句法

察反復定句讀對稱、對偶、排比斷句法

無標志斷句法-----善抓謂語,借助語境對話標志斷句法

整體感知:先通讀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題、內容和情感,避免邊看邊斷。

注意文體:判斷文章是記敘文、議論文還是其他類型,不同類型的文章斷句規律有所不同。1234

二找名詞、代詞,確定主語有詞

圈出名詞:找出文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時間詞等,這些詞前后往往是斷句點。

關注代詞:代詞如“吾、爾、其、之”等,可以幫助判斷句子的主語和賓語。

三、抓動詞,明確謂回

找出動詞:動詞是句子的核心,找到動詞就能確定句子的主干,從而進行斷句。

注意動詞的搭配:動詞前后的狀語、賓語等可以幫助確定斷句位置。123

四、摩輔助斷句|

句首發語詞:如“夫、蓋、凡、故”等,通常在這些詞前面斷開。

句尾語氣詞:如“也、矣、乎、哉”等,通常在這些詞后面斷開。

關聯詞:如“雖、然、貝h而”等,根據其在句中的作用判斷斷句位置。123

五、借助句式和修辭,進一步斷句I

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固定句式等,根據句式特點斷句。

修辭方法: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句式整齊,可以幫助斷句。1234

①特殊語序: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謂語前置等。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焉。

我非愛起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②特殊句式:判斷句式、被動句式

③固定句式:“何之有"“如(奈、若)----何”"唯是----""不亦---乎”“何

--(之)為”“無乃一乎”“得無一乎”

④固定短語: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

六、檢查修正,確葆合理|

復讀斷句后的句子:檢查斷句后的句子是否符合文意,語意是否通順。

調整不合理之處:對不確定的斷句點進行再次分析,確保斷句正確。1

石T卷題畫

斷句時應注意的“6類虛詞”

虛詞類型及斷句規則示例

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

句首發語詞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

凡、且、竊、請、敬。

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

句首時間詞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

俄而。

陳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句末語氣詞其后一般斷開疑問句末尾——與(歟)、邪(耶)、乎。

感嘆句末尾----哉、夫。

其后一般構成疑問句,其前一般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

疑問語氣詞

斷開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

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

復句關聯詞語其前一般斷開

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

非。

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

復音虛詞復音虛詞需保持完整,不能點斷

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則。

八、斷句標志總結|

“其…乎”"孰與……r特殊句式對話標志

“見……于………何……之有”(直接斷開)(直接停頓)日、云、言、謂

句中的介詞、連詞\/引出議論的詞語夫、蓋、至若、若夫、唯、

以、于、為、則、而(用在旬中)\/(多用在旬首)斯、凡、竊、請、敬

雖、雖然、縱、縱使、向使、\\

假使、茍、故、是故、則、復句中的關聯詞\\//句疑銀

然則、或、況、而況、直7才用在句首)7/(用在句尾)也、臭、焉、耳

何、胡、安、曷、飛洵

奚、盍、焉、孰、\\名詞、代詞、動詞如名號、稱謂、官職、

孰與、何如、翅、槌問融//V/-

如之何、若之何冒用在句首)//\、(注意語法功缸)穗、禮儀、地理等

位置不定的虛詞/'修辭手法

乎、也、而、夫(靈活對待)/、(直接斷開)對偶、對比、排比、反復、頂真等

、津模板運用

真題示例

典例1(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班級開展“古代文人家書”專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

材料一:

朝饑示子聿①

[宋]陸游

水云深處小茅茨②,雷動空腸慣忍饑。

外物不移方是學,俗人猶愛未為詩

生逢昭代雖虛過,死見先親幸有辭。

八十到頭終強項③,欲將衣缽付吾兒。

【注釋】①這首詩是詩人晚年被罷官鄉居時寫給小兒子子羋的。②茅茨:茅屋。③強項:剛

直不屈。

材料二:

濰縣寄舍弟墨第三書①

[清]鄭板橋

我雖微官,吾兒便是富貴子弟,其成其敗,吾已置之不論;但得附從佳子弟有成,亦吾

所大愿也。至于延師傅,待同學,不可不慎。吾兒六歲,年最小,其同學長者當稱為某先生,

次亦稱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紙筆墨硯專家所有宜丕時散給諸眾同學。每見貧家之子,寡婦

之兒,求十數錢,買川連紙釘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當察其母而無意中與之。至陰雨不能即

歸,輒留飯;薄幕,以舊鞋與穿而去。彼父母之愛子,雖無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襪來上學堂,

一遭泥濘,復制為難矣。

(選自《鄭板橋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釋】①作此文時,鄭板橋在灘縣任職,因其妻兒在興化老家,教育兒子的責任暫托付給

其弟鄭墨。

材料三:

諸弟總須力圖專業,如九弟志在習字,亦不必盡廢他業;但每日習字工夫,斷不可不提

起精神,隨時隨事,皆可觸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喏否?若志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

志在作制義,則須??匆患椅母?;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

然,萬不可以兼營并鷲,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切囑切囑!千萬千萬!

(選自《曾國藩家書?致諸弟》,中華書局)

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紙筆墨硯吾家所有宜不時散給諸眾同學

【答案】紙筆墨硯/吾家所有/宜不時散給諸眾同學

思路詳解

陸游在《朝饑示子聿》中強調清貧自守和精神傳承,表現出傳統土人追求內心堅定的特質。鄭

板橋在《濰縣寄舍弟墨第三書》中則重視對待同學的態度和對弱勢同學的關懷,體現了關愛和

共助的教育思想。曾國藩的家書則專注于專攻與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強調學術自律。諸葛亮則

在《誡子書》中強調儉樸自修和志向堅定的品格。通過這些家書,體悟到古代文人在教子方面

的智慧與長遠的期望。

本題考查斷句。

句意:紙、筆、墨、硯這些東西,只要是我家里有的,就應該不時地分發給同學們。從句子結

構看:“紙筆墨硯”是一個整體,為句子的主語,表示事物的范疇,這里可以獨立斷開;“吾

家所有”是對“紙筆墨硯”的所屬描述,表明這些東西是自家擁有的,可作為一個語義單元;

“宜不時散給諸眾同學”則表達了針對這些自家所有的紙筆墨硯應該采取的行為,即應該不時

地分發給眾多同學,是一個完整的表意部分。故斷句為:紙筆墨硯/吾家所有/宜不時散給諸眾

同學

【點睛】參考譯文:

材料二:我雖然是個小官,但我的兒子也算是富貴人家的孩子。他的成功或失敗,我已經不再

過多關注;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夠跟隨優秀的學生一起學習并取得成就。關于邀請老師和對待

同學,我們不能不謹慎。我的兒子今年六歲,在同學中年齡最小。對于年紀比他大的同學,應

當稱呼他們為“某先生”;年紀稍小一些的,也應稱呼他們為“某兄”,不能直接叫他們的名

字。紙張、筆墨等學習用品是我們家所擁有的,應該時常分發給其他同學。每當看到貧困家庭

的孩子或是寡婦的孩子,為了買紙和訂字簿而請求借十幾塊錢,但卻十天半個月也借不到的時

候,我們應該了解情況并在不經意間給予幫助。如果遇到陰雨天他們不能馬上回家,就應該留

下他們吃飯;傍晚時分,可以將舊鞋子給他們穿上離開。那些孩子的父母盡管無法提供好的衣

物,但一定會制作新的鞋襪讓孩子來上學,一旦鞋襪弄臟或損壞,再重新制作就很困難了。

材料三:各位弟弟總需要努力專精一門學問,比如九弟立志練習書法,也不必完全放棄其他學

問;但是每天練習字帖的時候,絕不能松懈,隨時隨地都可以有所領悟。四弟和六弟,我不知

道你們心中是否有特別喜歡的學問?如果有志于深入研究經典經書,就必須專門研讀一部經書;

如果有志于寫作八股文,就必須專門閱讀一個人的文稿;如果有志于寫作古文,就必須專門閱

讀一家的文集。寫作各種體裁的詩歌也是如此,應對付科舉考試的“試帖詩”也是如此,千萬

不可以同時進行多項學習,如果同時進行多項學習,必定會一事無成。千萬牢記!

鏈接材料:君子的行為操守,以靜思反省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來培養品德。不恬靜寡欲無

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所以

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典伊]2(2024?山東日照?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期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

里,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鶯鈍,攘

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材料二

備之既死,舉國而蜀之孔明。孔明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乃以區區新造之蜀,日

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復劉氏。故常千里負糧以邀一日之戰,不以敗還,即以饑退。其數動其眾

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眾已疲。此孔明用兵之失也。

夫蜀之為國,巖僻而固,非圖天下者之所必爭。然亦未嘗不忌其動,以其有窺天下之變,

乘之而出也。雖然蜀之與麹其大〃、強弱之贊羞可見也。曹公雖死,有司馬仲達以制其兵,而魏

未有變。孔明于此,宜因備之亡,深自示弱,以辱魏心,使其無意于我。勵兵儲粟,伺其一旦

之變,因河、渭之上流,裹糧卷甲,起而零之,則莫不得志。

(選自何去非《蜀論》,有刪改)

下列對材料二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B.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C.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D.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答案】A

』思路詳解

這篇文言文閱讀以諸葛亮與何去非的不同觀點為中心,展現了對諸葛亮北伐策略的不同解讀。

材料一選自諸葛亮的《出師表》,表達了其對先帝遺志的忠誠及其北伐中原的決心,體現了忠

心愛國的形象。材料二則采取何去非的觀點,從地緣政治和戰爭策略分析,認為諸葛亮雖有功

名志向,但未能充分估計敵我力量對比,導致用兵失策。整體傳達了歷史人物與事件的多角度

思考。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合語法,然后斷句。一般來說,主謂之間,謂

語和賓語、補語之間應該有停頓。

句意:盡管如此,蜀與魏之間的大小強弱之勢還是顯而易見的。“雖然”表示轉折語氣,應停

頓;“蜀之與魏”表示兩國是并列關系,應停頓;“其大小強弱之勢”來表示兩國從大小、強

弱兩個方面進行比較,是一個完整的陳述句,應停頓;“蓋可見也”表示對前句的總結;

故斷為: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故選Ao

【點睛】參考譯文:

材料一:

先帝深知我做事謹慎,所以臨去世時把國家大事囑托給我了。接受遺命以來,日夜擔憂興嘆,

只恐怕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完成,從而損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瀘水,深入荒蕪

之境。如今南方已經平定,武庫兵器充足,應當鼓勵和統率全軍,北伐平定中原地區,我希望

竭盡自己低下的才能,消滅奸邪勢力,復興漢朝王室,遷歸舊日國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

并盡忠心于隆下的職責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效之、費違、

董允的責任了。

材料二:

劉備去世之后,整個國家(指蜀漢)都托付給了諸葛亮。諸葛亮雖然有著建立功業的志向,但

卻缺乏成就大業的度量。他率領著新生的蜀漢,不斷地向北進軍,意圖吞并魏國,恢復劉氏的

漢朝統治。因此,諸葛亮經常長途跋涉攜帶糧食,期望在一天之內就能取得戰斗的勝利。然而,

他不是因為失敗而返回,就是因為饑餓而撤退。他頻繁地調動軍隊,急于建立功勛,但每次行

動往往未能成功,結果軍隊已經疲憊不堪。這就是諸葛亮在用兵上的失誤。

蜀國作為一個國家,地勢險峻偏僻而堅固,不是那些意圖爭奪天下的人所必須爭奪的地方。然

而,也不能不警惕它的舉動,因為它有可能趁著天下形勢的變化,乘機而出。盡管如此,蜀與

魏之間的大小強弱之勢還是顯而易見的。曹操雖然去世了,但還有司馬仲達來統制魏的軍隊,

魏國內部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應該利用劉備去世的機會,盡量表現出

自己的弱勢,以放松魏國對蜀的警惕,讓他們無意中忽視蜀的存在。同時,蜀應積極訓練軍隊,

儲備糧食,等待魏國一旦出現變故,便可沿著黃河、渭水的上游,攜帶充足的糧食和裝備,迅

速行動,乘機而起,這樣就能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______I舉一反三I

1.(2025?安徽馬鞍山?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日:“肉食者謀之呵焉?"劌日:"肉食者

邨,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日:"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民弗從也。"公日:"犧

牲玉帛,弗敢加也,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日:"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戰則請從?!?/p>

(選自《曹劌論戰》)

【乙】

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日:“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百

姓丕季遂致亡滅此置朕所_目_見。故限棗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百姓安

樂。夫治國猶如我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選自《貞觀政要》)

請用"/"給畫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

【答案】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

/思路詳解

這篇閱讀文章選取了《曹劌論戰》和《貞觀政要》中的兩段文字,分別展現了古代戰爭與治國

的智慧。甲文通過曹劌與鄉人的對話,突出了曹劌的遠見卓識和對戰爭的深刻理解,強調民心

與公正的重要性。乙文則通過唐太宗的言論,闡述了治國如栽樹的道理,強調君主應以清凈為

本,確保百姓安樂。兩文都體現了中國古代“以民為本”的思想,強調統治者的責任與智慧,

揭示了治國安邦的核心在于得民心、順民意。文章通過歷史典故,深刻傳達了古代政治智慧的

現實意義。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

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

本句句意: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導致了(隋朝的)滅亡,這些都是我親眼見到的?!鞍傩詹豢啊?/p>

是說百姓不能忍受(當時的情況),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與后文斷開;“遂致亡滅”是結果,

說導致了滅亡,是一個完整的表述,與前后斷開;“此皆朕所目見”則是對前面情況的總結說

明,單獨成句。

據以上分析斷句為: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

【點睛】參考譯文:

【甲】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他。

他的同鄉說:“當權者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

能深謀遠慮?!庇谑侨氤ヒ婔斍f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

類安身立命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身邊的大臣?!辈軇セ卮鹫f:“這種小恩

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濒斍f公說:“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玉帛之

類的物品,我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辈軇フf:“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

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您的?!濒斍f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事件,雖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

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誠心處理。”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

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p>

【乙】貞觀九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以前剛平定京城的時候,宮中的美女和珍奇玩

物,沒有止境地搜刮,再加上東征西討,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導致了隋朝的滅亡。這些都是我

親眼見到的。因此我從早到晚辛勤努力、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靜靜,使天下平安無事。于

是能夠不興起徭役,讓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國家就像種樹一樣,根基不動搖,那么枝葉就會茂

盛繁榮。君主能做到清凈無為,百姓怎么會不安居樂業呢?”

2.(2025?四川瀘州?一模)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

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

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

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髯,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

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

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十四日,曉,雨。過一小石山,自頂直削去半,與余姚江濱之蜀山絕相類。拋大江①,

遇一木筏,廣十余丈,長五十余丈。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雞犬臼碓②皆具,中為阡陌相往來,

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鋪土作蔬鼠或作酒肆皆不復能入夾③

但什太狂而已。是日逆風挽船,自平旦至日帙④才行十五六里。泊劉官磯,旁靳州界也。兒輩

登岸,歸云:“得小徑,至山后,有陂湖⑤渺然,蓮芟⑥甚富。沿湖多木芙蕖,數家夕陽中,蘆

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無人聲。有大梨,欲買之,不可得。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應。

更欲窮之,會見道旁設機⑦,疑有虎狼,遂不敢往。”劉官磯者,傳云漢昭烈入吳⑧嘗杈舟⑨于

此。晚,觀大翟⑩浮沉水中。

(節選自陸游《入蜀記》)

【注】①拋大江:放船于大江之上。②白碓:春(chOng)米的器具。③夾:江灣。④日映:

太陽偏西。⑤陂湖:小湖。⑥美:菱角。⑦機:捕獸的工具。⑧云漢昭烈入吳:指三國時

劉備入吳招親。⑨權舟:找船靠岸。⑩章:大鱉。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鋪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復/能入夾但行大江

而已。

B.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鋪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復能入夾/但行大江

而已。

C.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鋪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復能入夾/但行大江

而已。

D.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鋪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復能入夾/但行大江

而已。

【答案】D

』思路詳解

這兩篇選文分別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陸游的《入蜀記》,展現了古代文人對于理想生

活的向往與對自然的深刻觀察。《桃花源記》通過漁人的奇遇,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和諧安

寧的烏托邦,體現了陶淵明對現實社會的逃避與對理想生活的追求。而《入蜀記》則通過陸游

的親身經歷,細致描寫了蜀地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與對歷史的思

考。兩篇文章語言簡潔,意境深遠,既有浪漫的想象,又有真實的描寫,反映了古代文人對自

然與社會的深刻感悟。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句意:駕船的人說,這還是小的呢,大的在木筏上鋪上土作菜田,或者開酒店,都不再能開進

江灣,只能在大江中行進罷了?!爸廴嗽啤敝小霸啤币鉃檎f,表提示,其后應斷開,引出說話

內容;“此尚其小者耳”表意完整,“耳”為句末語氣詞;“大者于筏上鋪土作蔬圃”“或作

酒肆”描述大木筏情況;“皆不復能入夾”“但行大江而已”語義連貫,分別說明大木筏的行

駛情況。故斷句: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鋪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復能入夾

/但行大江而已;

故選Do

【點睛】參考譯文:

【甲】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

花紛紛地散在地上。漁人對此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漁人發現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有點光亮。于是他從

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眼前一片平坦寬廣的土

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

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在那里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

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

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

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

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

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

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住了幾天,

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p>

【乙】十四日,清晨,下雨。經過一座小石山,(這座山)從山頂一直向下削去一半,跟余姚

江邊的蜀山非常相似。放船在大江上,遇到一個木筏,寬十多丈,長五十多丈。上面有三四十

戶人家,妻子兒女、雞狗以及舂米的臼、碓都有,中間有相往來的通道,還有神祠,這是向來

沒有見過的。駕船的人說,這還是小的呢,大的在木筏上鋪上土作菜田,或者開酒店,都不再

能開進江灣,只能在大江中行進罷了。這天刮逆風,(纖夫)用力拉船,從天亮到太陽偏西才

走了十五六里。船在劉官磯停泊,這里靠近新州邊界。孩子們上岸,回來后說:“發現一條小

路,(從小路)到山后面,有一個小湖,面積很大,蓮子菱角很多。沿湖有很多木芙蓉,幾戶

人家在夕陽中,蘆葦籬笆、茅草房舍,仿佛一幅幽靜美麗的田園畫,而且寂靜得沒有人聲。有

很大的梨子,想買它,但沒法買到。湖中有小船采菱角,叫他們,也不答應。再想看看其它地

方,恰好看見路旁設有捕獸的工具,懷疑有虎狼,于是不敢再向前走了。”劉官磯,傳說蜀漢

昭烈帝劉備到吳國去,曾在這里找船靠岸。晚上,看見大鱉在水中沉浮。

@橫板演煉

1.(2025?廣東深圳?一模)【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

而樂耶?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乙】范宣①年八歲,后園挑②菜,誤傷指,大啼。人問:“痛耶?"答日:"非為痛身體

發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靶麧嵭辛s,韓豫章遺絹百匹,不受;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

半,減之又減,遂至一匹,既終不受。翌日,韓后與范同載,就車中裂二丈與范,云:“人寧

可始婦無褲③也?”范笑而受之。

【注釋】①范宣:字宣子,家境貧寒,崇尚儒家經典。②挑:挖。③褲(kun):褲子

按照要求劃分"/"

非為痛身體發膚不敢毀傷是以蹄耳

【答案】非為痛/身體發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

思路詳解

這篇閱讀文章通過兩段古文展現了不同的思想內涵和人物形象。【甲】文出自范仲淹的《岳陽

樓記》,表達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體現了古代仁人志士

的憂國憂民情懷。【乙】文則通過范宣的故事,刻畫了一個廉潔自律、堅守原則的人物形象,

展現了儒家思想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孝道觀念。兩段文字一憂一廉,相

輔相成,既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政治抱負,也展現了個人品德的高尚。文章語言簡練,思想深刻,

具有較高的文學和教育價值。

本題考查斷句。

句意:不是因為(被打)疼痛(才哭),(而是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易毀傷

(現在卻被打壞了身體),因此才哭泣罷了。

“非為痛”,意思是“不是因為疼”。這里先表明他哭不是因為手指受傷的疼痛,是一個獨立

的語義,所以要斷開。“身體發膚”,這是一個常用的詞語組合,指的是人的身體、皮膚和毛

發等。在這里是一個整體概念,所以單獨斷開,強調他說的是自己的身體部分。接著說“不敢

毀傷”,就是不敢傷害自己的身體。這是在解釋他哭的真正原因,因為自己傷到了身體,違背

了“不傷害身體”的觀念,語義完整,單獨成句?!笆且蕴涠保笆且浴笔恰耙虼恕钡囊馑?,

“耳”是“罷了”。這句話總結前面的內容,意思是“因此才哭罷了”,說明了他哭的緣由,

所以也要斷開獨立成句。

即斷句為:非為痛/身體發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

【點睛】參考譯文:

【甲】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或許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為什么

呢?(是由于)不因為外界環境的好壞或喜或憂,也不因為自己心情的好壞或樂或悲。處在高

高的廟堂上(在朝),則為平民百姓憂慮;處在荒遠的江湖中(被貶),則替君主擔憂。這樣

(他們)進朝為官也憂慮,退居江湖為民也憂慮。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一定會說“比天

下人憂慮在前,比天下人享樂在后”吧。?。。ㄈ绻]有這樣的人,我和誰志同道合呢?

【乙】范宣八歲的時候,有一次在后園挖菜,不小心傷了手指,大聲哭起來。有人聽到了,關

切地問他:“很疼嗎?”范宣回答說:“不是因為疼的緣故,身體發膚是父母給的,不敢有所

毀傷,想到這里才哭的。”范宣品行高潔,生活節儉。又一次,韓豫章送給他一百匹絹,他不

肯接受;減去五十匹,還是不接受。這樣一半一半的減下去,減了又減,最后減到了一匹,他

始終沒有接受。第二天,韓豫章和范宣同坐一輛車,在車上撕了兩丈絹送給范宣,說:“一個

人難道可以讓老婆沒有褲子穿嗎?”范宣這才笑著收下了絹。

2.(2025?湖南長沙?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①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目入京師,觀太學力遂通五

經,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冬情。大將軍鄧鷺奇其才,累召不應。

②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

史令。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

③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令蓋隆起形似迺尊便必篆久且魚鳥

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蛛,張口承之。雖一

龍發機,西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

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④時政事漸損,衡因上疏陳事。后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

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多,遂共讒之。

⑤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

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②,征

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節選自范曄《后漢書?張衡傳》,有刪改)

【注】①太學:古代設在京城的最高學府。②乞骸骨: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辭職,回家安

度晚年。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B.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C.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D.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答案】B

思路詳解

這篇文言文選自《后漢書?張衡傳》,通過敘述張衡的生平事跡,展現了他卓越的才華和非凡

的成就。文章開篇介紹了張衡的學識背景和才情,接著詳細描述了他發明候風地動儀的經過,

突出了他在科技領域的杰出貢獻。隨后,文章又敘述了他在政治上的遭遇,展現了他面對宦官

威脅時的機智與謹慎。全文通過具體事例,刻畫了張衡作為一位科技奇才和政治智者的形象,

既贊揚了他的科學成就,也揭示了他在復雜政治環境中的生存智慧。文章語言簡練,敘事清晰,

人物形象鮮明,具有較高的文學和歷史價值。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

讀加以驗證。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般要作停頓。

句意: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八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

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

“以精銅鑄成”寫材質,“員徑八尺”寫尺寸,“合蓋隆起”寫形狀,“形似酒尊”以比喻寫

形狀,“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寫花紋,故分別斷開;

故斷句: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故選Bo

【點睛】參考譯文: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

輔”一帶游學,趁機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于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

高,但并不因此而驕傲自大。大將軍鄧鷺認為他的才能出眾,屢次征召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歷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漢安帝常聽說他

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征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漢)順帝初

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制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八尺,上下兩

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

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龍。

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地震發生

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

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相符,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從

來沒有這件事。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并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奇怪

它這次沒有應驗。幾天后,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大家這

才都嘆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后,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于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后來被升為侍中,皇帝

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实墼浽儐枏埡馓煜氯怂春迏拹旱氖钦l。

宦官們害怕他說自己的壞話(詆毀自己),都一起用眼睛瞪著他。張衡于是用假話對答(皇帝

的問話)然后退了出來。那些宦官擔心張衡終究會成為他們的禍患,于是就一起進讒言陷害他。

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典章制度;又有很

多豪族大戶,與河間王一起胡作非為。張衡上任之后,治理嚴厲,整飭法令制度,暗中查知奸

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于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贊政治清明。(張衡)在河間

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張衡六十二歲,于永和四

年去世。

3.(2025?湖南長沙?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喜雨亭記

[北宋]蘇軾

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亨土堂之北而鑿也其南弓[流種木叢為休鳥之所。足歲之

春,雨麥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勇,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

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懺①于

野,優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華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日:“五日不雨則無麥。”“十

日不雨可乎?”日:“十日不雨則無禾②”?!盁o麥無禾,歲且薦饑③”,獄訟繁興,而盜賊

滋熾④甲。則吾與二三子⑤,雖欲優游⑥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早而賜之以

雨,使吾與二三子相得與優游以樂于此亭者,皆雨之賜也。若又可忘耶?”

(有刪改)

【注】①懷(bian):歡喜,歡樂。②禾:水稻。③薦饑:連年饑荒。④滋熾:更加猖獗。

⑤二三子:你們諸位。⑥游:悠閑自在。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

B.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

C.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

D.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

【答案】C

思路詳解

《喜雨亭記》是蘇軾的一篇散文,通過描述亭子的建造與雨水的降臨,展現了作者對自然與人

事的深刻觀察。文章以“雨”為線索,貫穿全篇,既體現了蘇軾對農事與民生的關切,也表達

了他對自然恩賜的感激之情。文中語言簡練,情感真摯,通過對話形式增強了文章的互動性與

感染力。蘇軾將亭子命名為“喜雨亭”,既是對雨水帶來豐收的喜悅,也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

處的贊美,體現了其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句意為: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開鑿了一口池塘,引來流水,種上樹木,把它

當做休息的場所。

“為亭于堂之北”表示“在堂屋的北面建造了一座亭子”。“而鑿池其南”表示“并且在它的

南面挖了一個池子”?!耙鞣N木”這部分表示“引來流水,種上樹木”。三者之間是并列關

系,都是對官舍周邊的建設,彼此之間應斷開。“以為休息之所”這部分表示“把它作為休息

的場所”,是建亭、鑿池、引水的目的,應和前文斷開;故斷句為: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

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

故選Co

【點睛】參考譯文:

我到扶風的第二年,才開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開鑿了一口池塘,

引來流水,種上樹木,把它當做休息的場所。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麥雨,占卜此事,

認為今年有個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百姓才因此憂慮起來。到了三月的乙卯

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們認為下得還不夠;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連三天才停止。

官吏們在院子里一起慶賀,商人們在集市上一起唱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