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3月總復習質檢(一模)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貼區。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1906年《大公報》刊載廣告“本號聘請旁通泰西化學餅師,選買上等洋面,以西式餅之材料制造中秋月餅,用外國糖漿推凸,食之爽心,觀之悅目。”這反映了當時上海A.開始成為通商口岸B.崇洋媚外成為主流C.飲食風尚發生變化D.社會習俗完全西化2.夏、商王位的傳承多實行兄終弟及或父子相傳,而周代強調“嫡長子繼承制”。這一變化從本質上說明了A.宗法觀念開始形成B.貴族政治走向衰落C.宗法體系逐步完備D.家國體制正式確立3.下列言論的出現與下圖屬于同一朝代的是A.“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B.“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C.“天理即是吾心”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4.1368年,明太祖宣布,各處百姓外出逃避戰亂,拋下土地為他人所耕墾者,即由耕者占為己業,原主還鄉復業者,由官府于旁近荒田中如數撥給耕種。這一規定有助于A.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 B.促進自耕農經濟成長C.遏制土地兼并的蔓延 D.解決尖銳的人地矛盾5.據統計:17世紀全世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估計約有500萬;18世紀時,超過一個億。導致此現象的因素是A.拿破侖戰爭光大了啟蒙思想 B.英國的殖民活動與對外擴張C.新航路開辟擴大了英國市場 D.英國一直走在現代化的前列6.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主要活動基地的關鍵原因在于A.它是體制完備的新式大學B.它是《新青年》編輯部的所在地C.蔡元培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D.陳獨秀、李大釗在北大擔任教授7.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商人是傳統教育貶抑的對象,然而商人在近代經濟力量增強、社會地位上升,成為連接教育與社會、教育與經濟的中介。材料反映A.商人成為中國教育近代化的主力B.社會變遷改變商人與教育的關系C.近代教育嚴重阻礙商品經濟發展D.近代經濟結構變動推動政治改良8.羅馬共和國時期,大法官被授予自行決定訴訟程式的權力,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和“公平”“正義”對《十二銅表法》及其他法律進行解釋、補充和糾正。這一現象表明A.法律的創制具有隨意性 B.貴族仍享有較大的政治特權C.平民與法官矛盾尖銳化 D.羅馬法形成過程具有開放性9.東漢建立伊始,令劉秀深感不安并急于解決的是A.國困民窮 B.王國坐大 C.豪強膨脹 D.宰相擅權10.范仲淹有詩句形容當時的農村狀況,“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歡喜,還有后人在后頭”。南宋及其后代政客文人也不斷引用這首詩,明人顧慶元撰寫的《夷白齊詩話》將其收錄其中。這句詩反映出A.農村租佃關系的日趨普遍 B.均田制下的農業生產發展較快C.農產品的商品化日趨提高 D.地權的轉移頻繁和私有化加強11.如圖名為“完美大會”的漫畫,是對哪一時期歷史現象的美化A.二戰前期B.二戰中期C.二戰末期D.冷戰時期12.“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從語意判斷,該史料最可能出自A.《魏書》 B.《隋書》 C.《漢書》 D.《晉書》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世紀時,雖然歐洲各地已可見到商人,但他們經營的商品絕大多數是奢侈品。到14世紀時,商業已從日常生活的邊緣性活動發展成為日常生活的核心內容。……盡管從事商業的人只占總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中世紀后期商業的巨大發展,對整個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城市作為地方貿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開始慢慢地出現。這一發展給歐洲商人帶來了地位及權力,這在歐亞大陸是獨一無二的。例如,在中國……商人被視為下等人和不受歡迎的人;在西北歐,商人則擁有社會地位,其財富和政治權力也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是的,沒有一個地方,除了歐洲。在歐洲,商人的政治權力及經濟力量正穩步增長他們正成為倫敦的市長、德意志帝國自由市的參議員、荷蘭的州長。——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從材料看,從10到14世紀,西歐商業活動呈現怎樣的發展?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那時中國商人的社會地位主要是受到什么思想的影響?(3)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概述10—14世紀西歐商人社會地位提高的時代背景。14.(20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朝立后,為了鞏固自己統治的經濟基礎,明太祖朱元璋著力于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早在1358年朱元璋就派水軍元帥康茂才為督水營田使,專管農田水利。截至1394年為止,成塘堰40987處,河162處,陂梁堤岸5048處。1365年朱元璋詔令栽種桑麻和木棉,同時把種植桑麻木棉的多少作為考核地方官吏政績的重要標準。由于元末田地多為豪強所霸,1370年遷徙速、松、嘉、湖等地的富民5300戶到臨濠(鳳陽府)。大量富戶遠離鄉土,減輕了當地農民的剝削。1372年詔令陜西、河南、山東等州縣田地,允許農民盡力開墾,缺少耕牛,派官到廣東購買,然后分給農戶。明初對于新撫地區的夏秋糧稅,多次進行減免。江南地區也以支持戰爭有功,多次優免稅糧。對受災地區乜以免稅為救濟——朱元璋推行發展農業經濟的措施,使全國交納田賦的土地總額増加到五、六百萬頃之多。荒地大部分開墾了,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但農民流下的血和淚,卻養肥了新皇朝的封建地主。正是在此基礎上,明初封建經濟得到了一定恢復和發展。——摘編自夏曾佑《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概括明初發展農業的措施。(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太祖進行農業改革的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材料內容是西餅店的廣告,推薦西餅的制作方法和材料,表明西式餐飲影響上海,表明飲食風尚發生變化,故選C;1842年上海就成為通商口岸,A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崇洋媚外成為主流,B錯誤;“完全西化”過于絕對化,D錯誤。2、C【解析】據材料“嫡長子繼承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嫡長子繼承制解決了貴族在權力、地位、土地和財產方面的矛盾,從本質上說明了宗法體系逐步完備,故C項正確;周代之前宗法觀念已經開始形成,故A項錯誤;“嫡長子繼承制”不能說明貴族政治走向衰落,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家國體制的確立,故D項錯誤。故選C。3、D【解析】
根據材料“長安”“洛陽”“匈奴”“代郡”“燕、齊”等字可知,材料圖片體現了西漢初年的郡國并行制度,與之同一時代的是董仲舒的主張“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即君權神授思想,故D選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孟子主張,孟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故A選項錯誤;“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是明清時期顧炎武的主張,故B選項錯誤;“天理即是吾心”是宋明時期陸王心學的主張,故C選項錯誤。4、B【解析】
明太祖這一規定旨在保證田地不拋荒,農民有地可耕,這有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B正確;從背景來看,當時大量農戶流亡,存在土地拋荒現象,在人少地多情況下,多采取粗放模式,而非精耕細作,A排除;這一規定實質上認可了土地兼并,排除C;根據題干可知,這一時期人口流亡,人地矛盾并不尖銳,排除D。5、B【解析】
根據所學,17-18世紀正是英國對外殖民擴張崛起的時期,18世紀中期,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因此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才會大量增加,故B項正確;啟蒙運動對推動英語的推廣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排除A項;擴大英國市場并不會使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大量增加,排除C項;英國并非一直走在現代化的前列,排除D項。6、C【解析】
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主要活動基地,故C正確;北京大學體制是否完備,與新文化運動主要活動基地無關,故A排除;北京大學不是《新青年》編輯部的所在地,故B排除;陳獨秀、李大釗在北大擔任教授,并不是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主要活動基地的最關鍵原因,故D排除。7、B【解析】
材料反映了商人與教育的關系經歷了從“傳統教育貶抑的對象”到“連接教育與社會、教育與經濟的中介”的變化,而“商人在近代經濟力量增強、社會地位上升”則是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故選B;材料沒有體現商人在教育近代化中的主次地位,A錯誤;材料沒有體現近代教育阻礙商品經濟,且教育的近代化總體上來說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C項;“政治改良”在材料中沒有涉及,D錯誤。8、D【解析】
由材料可知,大法官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羅馬法,這表明羅馬法形成過程具有開放性靈活性,故D項符合題意;法律的創制是根據社會公平正義的需要,不是隨意的,A項不符合題意;材料中看不出貴族享有特權以及平民與法官矛盾尖銳,B、C兩項不符合題意。故選D。9、A【解析】
西漢末年朝政腐敗,王莽奪權后加劇了社會動蕩,激起各地農民起義,劉秀經過十幾年的戰斗,最終于25年稱帝,建立東漢,由于連年征戰劉秀急于獲得安定的環境,采取了不少措施來安定民生,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答案為A;王國問題是西漢時期的,B錯誤;豪強勢力膨脹也是令劉秀不安的問題,但是建國初期鞏固政權需要豪強地主的幫助,所以不是急于解決的,C錯誤;當時東漢剛建立,還不存在宰相擅權,D錯誤。10、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信息“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歡喜,還有后人在后頭”反映了土地轉換的頻繁,土地私有化日益加強的趨勢,故D正確;材料體現不出租佃關系的日趨普遍,故A錯誤;均田制實行于北魏至唐朝前期,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農產品商品化的信息,故C錯誤。11、C【解析】
由漫畫的形象可知,反映了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的情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加速了法西斯國家的敗亡。第二次世界大戰始于1939年,結束于1945年,可見該漫畫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故排除AB,C符合題意;冷戰開始的標志是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故D不符合題意。12、A【解析】
根據材料的內容可知是讓少數民族人學說漢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之一,故應該出自《魏書》,答案為A;材料內容是北魏的歷史,《隋書》是記述隋朝歷史的史書,B錯誤;漢朝和晉朝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不會出現材料的內容,CD錯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發展:經營的商品由以奢侈品為主發展為涵蓋日常生活所需;雖然人數不多,但對西歐社會的影響加強;作為商業活動中心的城市產生并逐漸發展。主要因素:生產力的提高。(2)以農為本或重農抑商的思想政策的影響。(3)隨著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的活動已經滲透到西歐社會的各個方面:以商人為主的市民階層興起,通過與領主的斗爭(武裝斗爭或金錢贖買的方式)爭取到了城市自治的地位,成為城市的主人;城市的復興、商品經濟的活躍,王權呈加強之勢,國王需要借助市民階層的力量來打破封建割據的局面,使市民在等級代表會議中分享權力,商人的利益得到重視;主要服務于市民階層的中世紀大學興起,大學注重世俗教育以及自由探索的精神,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商人的社會地位。【解析】
(1)發展:依據材料“10世紀時,雖然歐洲各地已可見到商人,但他們經營的商品絕大多數是奢侈品。到14世紀時,商業已從日常生活的邊緣性活動發展成為日常生活的核心內容”可以歸納出經營的商品由以奢侈品為主發展為涵蓋日常生活所需;依據材料“商業的人只占總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中世紀后期商業的巨大發展,對整個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可以歸納出雖然人數不多,但對西歐社會的影響加強;依據材料“城市作為地方貿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開始慢慢地出現”可知作為商業活動中心的城市產生并逐漸發展。主要因素:依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是生產力的提高。(2)依據材料“商人被視為下等人和不受歡迎的人”和所學可知是重農抑商思想政策的影響。(3)依據材料和所學從商人的活動已經滲透到西歐社會的各個方面、國王需要借助市民階層的力量來打破封建割據的局面、市民階層的中世紀大學興起,大學注重世俗教育以及自由探索的精神,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商人的社會地位等回答。14、(1)措施:遷徙富民,抑制豪強;獎勵墾荒;減免賦役;興修水利;鼓勵種植經濟作物。(2)影響:積極:大量墾荒,有利于耕地面積增加;促國家財政增收;有利于生產和經濟恢復和發展;促進社會穩定,鞏固統治。局限:給農民土地的目的不是保證農民有土地而是保證地主有勞動力,所以最終目的還是為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服務的。【解析】
(1)根據“成塘堰40987處,河162處,陂梁堤岸5048處。……把種植桑麻木棉的多少作為考核地方官吏政績的重要標準”、“遷徙速、松、嘉、湖等地的富民5300戶到臨濠(鳳陽府)。大量富戶遠離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