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2部分第五單元民國時期第11講偉大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教學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2部分第五單元民國時期第11講偉大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教學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2部分第五單元民國時期第11講偉大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教學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2部分第五單元民國時期第11講偉大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教學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2部分第五單元民國時期第11講偉大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教學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第11講宏大的抗日斗爭和人民解放斗爭考點1eq\a\vs4\al(|)宏大的抗日斗爭[學問整合·厘清史實]一、日本侵華斗爭1.背景(1)蓄謀已久:滅亡中國,稱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既定方針。1927年日本在東方會議上確定了“折服滿蒙”的武裝侵略方針。(2)經濟危機: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對日本打擊特殊嚴峻,日本欲轉嫁危機。(3)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給日本以可乘之機。(4)國際社會無暇顧及: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陷入經濟金融恐慌,忙于解決本土的經濟危機,無暇東顧。2.從局部侵華到全面斗爭(1)局部侵華①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據東北。②華北地區日趨殖民化,民族危機加深。(2)全面侵華①標記: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成為全民族抗戰的開端。②擴大:日軍先后占據天津、上海、南京、廣州、武漢等地,中國失去華北、華中、華南和華東的大片領土。3.侵華罪行(1)野蠻的軍事進攻。(2)屠殺和平居民: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殺,侵華過程中制造了很多類似的慘案。(3)細菌戰和毒氣戰:日軍侵華過程中公然違反國際公法,在中國土地上研制細菌和化學武器,并在20個省實施細菌戰和毒氣戰。(4)以華治華:扶植傀儡政權(偽滿洲國、汪偽政權等),實行殖民統治。(5)以戰養戰:進行經濟掠奪,實行“三光”政策。以戰養戰指利用斗爭中獲得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接著進行斗爭。(6)推行奴化教化: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化的主要手段是對中國人強制推行日本語教化,目的是通過對淪陷區的居民進行洗腦,清除對統治者的仇恨,進而把統治者的思想強加給淪陷區人民,是一種民族侵略政策。[教材補遺]“十四年抗戰”概念“八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斗爭全面爆發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倒戈的8年時間。假如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至日本無條件倒戈,則為14年。“九一八”事變后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后貫穿的整體,“14年抗戰”的概念,符合中國抗日斗爭的實際狀況,也符合近些年史學界共識的主流觀點。二、全民族抗戰1.防衛階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1)國共合作: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敵后戰場①1937年中國共產黨制定人民斗爭路途,即全面抗戰路途。②八路軍、新四軍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斗爭,建立抗日依據地。(3)正面戰場①國民政府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②結果:中國軍隊雖然取得了平型關、臺兒莊等戰役的成功,但無力阻擋日軍進攻,抗日斗爭進入相持階段。2.相持階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1)百團大戰①概況: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拔掉敵人據點近三千個。②意義: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敵后抗日依據地成為抗日斗爭的中流砥柱。(2)入緬作戰①背景:1942年日軍威逼滇緬馬路這條國際交通線。②結果:1945年初,中國遠征軍擊敗侵緬日軍。3.反攻階段(1945年8月)(1)日本倒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倒戈。(2)意義①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完全成功,增加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念。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貢獻。③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教材補遺]抗日斗爭時期中國的廢約外交(1)背景:太平洋斗爭爆發后,美英加強與中國的合作。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國在華盛頓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同時,美英加大對華救濟力度,中國與美英關系日益親密。(2)過程①太平洋斗爭爆發后,中國對德、意、日宣戰,并宣布取消與之有關的不同等條約,廢約行動正式開啟。美國出于鼓舞中國軍民的抗日士氣以及對日政治斗爭的須要,起先考慮提前廢約,并與英國進行磋商。而英國駐華大使薛穆建議本國“應當馬上行動,干凈徹底地廢除不同等條約”。②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華盛頓簽署《關于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同日,中英在重慶簽署《關于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新約規定廢除的英美在華特權有:領事裁判權、通商口岸特殊法庭權、使館區及一些鐵路沿線的駐兵權、沿海貿易與內河航行權、英籍海關稅務司權等,同時宣布廢除《辛丑條約》,將天津、廣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館區的各種權益歸還中國。(3)評價:中美、中英新約的簽署標記著中國與美英建立了國際法意義上的同等互惠關系,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激昂了中國軍民的抗日斗志,推動了盟國間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成功進程。[素養對接·融會貫穿][素養1—時空觀念]1.宏大的抗日斗爭2.國共合作形勢下的兩大戰場[素養2—史料實證]?探究1抗日斗爭的特點史料一爭取抗戰成功的中心關鍵,在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終的成功。——《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史料二“我儕對敵人制勝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與之相反。彼利速戰,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線,我儕則置之其次線,使其一時有力無用處。”“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他講和。”——蔣百里論抗戰eq\a\vs4\al([思索])依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一線”與“二線”各代指什么?eq\a\vs4\al([解讀])(1)史料一中“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體現了抗日斗爭的民族性,揭示出抗日斗爭是一場廣泛的民族斗爭。(2)史料二信息“持之以久”和“一線”“二線”相協作,科學地預見了抗日斗爭長久、兩個戰場相協作的特點。eq\a\vs4\al([試答])“一線”代指國民政府組織的正面戰場,“二線”代指中國共產黨開拓的敵后戰場。?探究2民族復興的轉折點——抗日斗爭史料作為一個民族國家,中國是由于日本的大舉入侵和舉國抗戰體制的形成,才在當時條件下最大限度地實現了統一,國人的民族意識也因此得以極大提升。我們說,抗日斗爭使近百年飽受分裂之苦的中國重新統一起來了,增加了國民對國家認同的程度和對政府的監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進了國民對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關切和參與,從而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樞紐。——楊奎松《抗戰燃起中國現代國家幻想》eq\a\vs4\al([思索])依據史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說明抗日斗爭為什么“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樞紐”。eq\a\vs4\al([解讀])史料反映抗戰成功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次完全成功,對中華民族有重要意義。史料分三個層次反映了抗日斗爭成功的意義,“國人的民族意識”“國家認同的程序”“對國家和民族的關切”分別說明抗日斗爭增加了中國的民族意識。抗戰增加了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抗戰增加了國民的愛國意識和政治參與意識。eq\a\vs4\al([試答])說明:抗日斗爭是中國人民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成功;捍衛了民族尊嚴,增加了民族驕傲感和自信念;最大限度地實現了統一;增加了民族、民辦法識;進一步增加了人們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切;為民主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素養3—歷史說明]1.抗日斗爭時期全民族抗戰的表現(1)旗幟: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地域:真正的全國斗爭。前線軍民抗日,后方全國救亡。(3)參戰:全國各個階級、階層。工農兵學商各界各族人民,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共同參與。(4)團結:全國各黨派。均以民族存亡為重,結束分裂對抗,求同存異,在抗日的基礎上團結一樣,集中力氣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成功。(5)合作:全國軍隊。包括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軍隊,主力軍和游擊隊,一樣抗日,形成了既統一又獨立的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兩者相互協作,共同抗日。(6)基礎:廣闊群眾。抗日斗爭的基礎和力氣源泉。2.中國抗日斗爭的特點(1)抗日斗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包括全國各階級、多地域的全民族的抗戰。(2)抗日斗爭具有雙重性,既是反法西斯斗爭,也是民族解放斗爭。(3)以國共兩黨為代表的兩個戰場和兩條不同抗戰路途的并存,也是中國抗戰的重要特征。兩個戰場相互協作、相互依存,貫穿始終。(4)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5)以弱克強,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的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成功。(6)抗戰經驗了防衛、相持、反攻三個階段,是長達八年的長久性反侵略斗爭。[素養4—家國情懷]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在中國人民抗日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民族解放的先鋒隊,回答了確定抗日斗爭成敗的一系列根本性、戰略性問題,推動了宏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并始終奮斗在第一線,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1)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領先提出武裝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見。(2)1935年華北事變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一二·九”運動,掀起全國抗日救亡新高潮。在處理國共關系問題上,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建立。(3)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共產黨號召全國人民共同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4)在抗日斗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妥協、分裂,事實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堅毅政治核心。1.下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前身)1932—1936年犧牲的人數統計表。這主要說明()年份1932年1933年1934年1936年備注人數127511人11109人25153人12905人師以上干部犧牲100多人,其中軍以上干部20多人A.國民黨在抗戰初期主動反抗B.東北軍為抗戰做出重大貢獻C.日本在東北的“三光”政策D.中共抗戰初期堅韌反抗日軍D[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前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故A項錯誤;東北軍的前身是軍閥部隊,后來聽從了國民政府的領導,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軍沒有進行有力反抗就撤出了東北,故B項錯誤;日本是在華北推行“三光”政策,故C項錯誤;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前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依據表格數據可以得出中共抗戰初期堅韌反抗日軍,故D項正確。]2.(2024·太原二模)自1934年起先,國民政府所發動的一些全國性運動,多打著“復興中華民族”的旗號;1937年后,國民黨的軍政委員多出版過以“民族復興”為題的宣揚著作。這些舉動()A.表明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起先覺醒B.推動了全國性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C.導致民族沖突漸漸上升為主要沖突D.客觀上適應了民族斗爭形勢的變更D[近代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是在甲午中日斗爭后,故A項錯誤;九一八事變后,全國性抗日救亡運動就已經興起,故B項錯誤;材料中國民政府的行為是民族沖突不斷上升導致的,故C項錯誤;材料中國民政府打的“復興中華民族”“民族復興”的旗號,有利于激發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激起人民的抗戰熱忱,客觀上適應了當時民族斗爭形勢的變更,故D項正確。]3.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建了一所特殊學校——日本工農學校。從1940年至1945年,有近500名日軍戰俘在此接受教化,其中絕大部分參與了八路軍、新四軍以及日本人在華的反戰組織。這表明()A.依據地的教化體系趨于完善B.侵華日軍厭戰心情滋長擴散C.中共統一戰線策略取得成效D.正義斗爭必將獲得廣泛支持C[題干未反映初等教化、中等教化、高等教化等教化體系,故A項錯誤;題干反映了中共對日本戰俘的再教化,與日軍的厭戰心情無關,故B項錯誤;題干反映通過日本工農學校,中共成功將日本戰俘汲取進來并反日,體現了統一戰線取得成效,故C項正確;題干沒有對抗戰進行性質區分,故D項錯誤。]4.“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時果之儀致祭于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這次祭祀意在()A.堅持武裝抗拒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B.彰顯中共全民族抗戰精神C.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精神D.確認軒轅黃帝的歷史地位B[“中華民國二十六年”為1937年,“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時果之儀致祭于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拜祭中國人的祖先,表達了全民族抗戰的精神,故B項正確。]考點2eq\a\vs4\al(|)人民解放斗爭[學問整合·厘清史實]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1.重慶談判(1)緣由:蔣介石實行“假和平、真內戰”的策略,中國共產黨努力爭取和平民主。(2)結果:國共雙方達成“雙十協定”。2.政協會議1946年在重慶召開,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協協議。二、人民解放斗爭1.爆發1946年6月,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2.過程階段基本進程成果戰略防衛前八個月,殲敵七十多萬;后四個月,粉碎國民黨重點進攻先后粉碎了國民黨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戰略反攻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是人民解放斗爭的戰略轉折點戰略決戰人民解放軍連續發動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殲滅最終成功①1949年元旦,毛澤東發出將革命進行究竟的號召②國共北平談判,達成《國內和平協定》,但國民黨拒絕簽字③渡江戰役,國民政府統治覆滅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成功3.意義(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結束了中國近代百年來屈辱的歷史,迎來了一個人民企盼已久的、獨立自主的新中國。(2)變更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氣,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爭的士氣。(3)它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成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詳細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成功。[靈巧識記]人民解放斗爭[素養對接·融會貫穿][素養1—時空觀念]1.人民解放斗爭2.解放斗爭各階段的特點[素養2—史料實證]?探究1民主與獨裁、和平與內戰的較量史料一漫畫——重慶談判史料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自治性的軍隊例如共產黨軍隊那樣的存在,乃與中國政治團結不相符合……——杜魯門《關于美國對華政策的聲明》史料三我軍其次年作戰的基本任務是:實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斗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毛澤東《解放斗爭其次年的戰略方針》eq\a\vs4\al([思索])(1)結合史料和所學學問,歸納其次次國共合作裂開的主要因素。(2)依據上述史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歸納近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兩黨關系的演化特征是什么?eq\a\vs4\al([解讀])(1)史料一為漫畫式史料,實質影射了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本質。(2)史料二反映美國否定中共及其軍隊的合法性,實質體現了美國“扶蔣反共”的真實目的。(3)史料三體現了解放斗爭時期中共的戰略方針,為此實行的重大軍事行動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eq\a\vs4\al([試答])(1)抗戰成功使國共合作失去聯系紐帶;蔣介石堅持專制、獨裁;中共提倡和平、民主;美國實行“扶蔣反共”。(2)從合作到對抗再到合作,從再合作到再對抗的演化特征。?探究2中國共產黨發動農夫的利器——土地改革史料中國共產黨不是以空話,而是以領導農夫進行土地改革的事實,使他們快速看清是誰代表著他們的利益,應當跟著誰走……中國革命的軍事斗爭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開的……沒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沒有廣闊農夫的全力支持,軍事斗爭也會失去力氣源泉而不行能戰勝強大的敵人。——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eq\a\vs4\al([思索])依據史料,指出解放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是怎樣代表農夫利益的?農夫又是怎樣“全力支持”解放斗爭的?eq\a\vs4\al([解讀])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沒收地主的土地財產,按人口平均安排土地。這一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農夫的革命主動性,農夫紛紛參軍,支援前線,為解放斗爭的成功供應了牢靠保證。eq\a\vs4\al([試答])代表農夫利益:進行土地改革。“全力支持”:農夫參軍,支援前線。[素養3—歷史說明]1.影響國共兩黨關系變更的主要因素(1)兩黨的階級性質不同。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中國共產黨代表工農群眾的利益。階級性質不同是國共關系沖突斗爭直至分裂的根本緣由。(2)社會主要沖突的變更。當民族沖突上升為主要沖突時,兩黨就有結束對抗走向合作的可能;當階級沖突上升時,兩黨合作關系就有可能裂開,走向對抗。(3)國際政治勢力的看法與國際環境的影響。進步的國際政治勢力和有利的國際環境就能促成兩黨之間的合作,反之,反動的國際政治勢力插手,會加速兩黨關系的裂開。2.解放斗爭時期土地改革的影響(1)軍事上,土地改革促進了解放斗爭的順當進行。土地改革大大提高了農村的糧食產量,調動了農夫參軍參戰的主動性,為解放斗爭的成功供應了財力和人力基礎。(2)政治上,鞏固了共產黨在解放區的領導地位。土地改革使中國共產黨獲得了農夫真誠的擁護,在一個農夫占肯定優勢的國家,其意義無比巨大。(3)經濟上,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土地改革讓農夫當家作主,變更了農村的階級關系,農夫生產主動性提高,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4)社會關系上,變更了兩千多年來農村的社會關系。封建土地全部制最終被廢除,農夫真正成為土地和農村的主子,農村的社會面貌面貌一新。[素養4—唯物史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探究特點(1)從最高綱領到最低綱領:國共第一次合作,開展國民革命,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2)從以城市為中心到創建農村革命依據地: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工農武裝割據,開拓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3)從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國共其次次合作,開展抗日斗爭,取得抗日斗爭的成功。(4)從農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斗爭,從戰略防衛、戰略反攻,到三大戰役戰略決戰,渡江戰役推翻國民黨的統治,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到城市。1.“……大戰方告終結,內爭不容再有。深望足下體念國家之艱危,憫懷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從事建設。如何以建國之功,收抗戰之果,甚有賴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計,則受益拜惠。”對這則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大戰”指的是國民黨對共產黨的“圍剿”B.“建國”準備建立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C.此電報的本質意圖是為內斗爭取有利時機D.這是中共邀請民主黨派參與新政協的電報C[“大戰方告終結,內爭不容再有”,此大戰是指抗日斗爭,故A項錯誤;“以建國之功,收抗戰之果”,表明建立的是中華民國,故B項錯誤;此電報是蔣介石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為內斗爭取時間,故C項正確,D項錯誤。]2.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等各解放區,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方針是:以集中優勢兵力打運動戰為主,以殲滅敵人有生力氣為主要目標,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是基本的作戰方法。這一時期解放斗爭處于()A.戰略防衛階段 B.戰略相持階段C.戰略反攻階段 D.戰略決戰階段A[依據材料“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等各解放區”“以集中優勢兵力打運動戰為主,以殲滅敵人有生力氣為主要目標,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是基本的作戰方法”可知此時為戰略防衛階段,故A項正確;依據材料“戰略方針”可知不是戰略相持階段,故B項錯誤;C、D兩項材料中未涉及。]3.蔣介石認為中共某一軍事舉動“東可威逼京畿,西可威逼武漢,南可阻礙長江運輸,在戰略上對于國民政府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顧慮”。此軍事舉動()A.扭轉了解放斗爭的態勢B.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C.解放了長江以北地區D.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A[依據材料“東可威逼京畿,西可威逼武漢”可得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扭轉了解放斗爭的態勢,故A項正確。]4.不同的政策將會產生不同的后果,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共中心依據詳細狀況適時調整土地政策,下列現象與解放斗爭時期的土地政策有關的是()A.最近湘潭馬家河,有率領一萬五千群眾向六個劣紳問罪,延時四日,殺豬百三十余個的事B.吉林蛟河一位楊老太太,先后將她五個兒子中的四個送上前線C.后起的北半縣安排得很快,如城區從暴動占據縣城到田地安排完畢,只有二十天時間D.李順達領導的西溝村互助組,向全國各地互助組發起了開展愛國豐產競賽運動的倡議B[“有率領一萬五千群眾向六個劣紳問罪”反映的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土地革命,故A項錯誤;吉林在解放斗爭中的遼沈戰役后解放,實行土地改革給農夫安排了土地,贏得農夫對解放軍的支持,與材料問題相符,故B項正確;從“如城區從暴動占據縣城到田地安排完畢”可知,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故C項錯誤;從互助組可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土地政策,故D項錯誤。]2014-2024全國卷考情統計與分析考點卷別侵華日軍的罪行與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解放斗爭全國卷Ⅰ2014·抗日斗爭書目修改及理由;2015·國民政府的長久防衛作戰;2024·抗戰時期國民黨的專制獨裁;2024·陜甘寧邊區的抗日政策2024·解放斗爭時期,英、法、美等國摸索中國共產黨的外交政策全國卷Ⅱ2024·抗日依據地的政權建設;2014·中國軍民抗日斗爭;2015·日本經濟侵華2024·抗日斗爭成功后,國共力氣對比的變更全國卷Ⅲ2024·南京國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業的發展;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2024·解放斗爭時期否定列強在華特權eq\a\vs4\al([考情分析])全國卷對本講內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抗日斗爭部分,選材多樣、題型多樣,體現了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是歷年高考價值觀引領、呼應社會熱點的重要考查內容和入題點。在備考中要以復習抗日斗爭為重,留意拓展教材、關注熱點。[真題研練·感悟考法]◎考法一以國共兩黨共同抗日的史實敏捷考查全民族的抗日斗爭1.命題點:抗日斗爭時期抗日依據地的政權建設(2024·全國卷Ⅱ·30)美國記者曾生動地記述抗日依據地:“假如你遇見這樣的農夫——他的整個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罵……你真正把他作為一個人來對待,征求他的看法,讓他投票選舉地方政府……讓他自己確定是否減租減息。假如你做到了這一切,那么,這個農夫就會變成一個具有奮斗目標的人。”這一記述表明,抗日依據地()A.農夫的抗日熱忱得到激發B.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國民革命的任務得以實現D.解除了國民黨的影響A[由材料信息“你真正把他作為一個人來對待……讓他投票選舉地方政府……就會變成一個具有奮斗目標的人”可知,抗日依據地中中共的政策符合農夫愿望,激發了抗日依據地農夫的抗日熱忱,故選A項。]2.命題點: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統一戰線的政策(2024·全國卷Ⅰ·30)陜甘寧邊區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講到:“政府的各種政策,應當依據各階級的共同利害動身,凡是只對一階級有利,對另一階級有害的便不能作為政策確定的依據……現在則工人、農夫、地主、資本家,都是同等的有權利。”這一精神的貫徹()A.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順當開展B.適應了民族斗爭新形勢的須要C.鞏固了國民革命的社會基礎D.壯大了抗拒國民黨政府的力氣B[由“工人、農夫、地主、資本家,都是同等的有權利”可知,這一文件兼顧了各個階級的利益,應當是發布于抗日斗爭時期,有利于團結地主和資本家,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陣營,適應了抗日斗爭新形勢的須要,B項正確。土地革命中打土豪、分田地,與材料信息不符,A項錯誤;由以上分析可知,這一文件應當是發布于抗日斗爭時期,目的是團結各階層共同抗日,C、D兩項錯誤。]3.命題點:還原歷史情境考查抗戰時期國共關系(2024·全國卷Ⅰ·30)1943年8月,國民黨頒布《抗戰期間宣揚名詞正誤表》,把“親日派”“長征時代”“爭取民主”“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歸為“謬誤名詞”,禁止刊載。這反映了國民黨()A.努力緩和與其他黨派的沖突B.竭力塑造戰時政府的形象C.與中共爭奪抗戰的領導權D.力圖維護一黨專制的局面D[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材料。1943年是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國民黨實行一黨專制,為維護其專制獨裁統治,除了政治上對中國共產黨等黨派實行壓制外,國民黨還推行文化專制政策,進行文化“圍剿”,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進步書刊進行嚴密審查和檢扣,將全國文化出版納入其一黨管制之下,題干中“親日派”“長征時代”“爭取民主”“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名詞對國民黨一黨專制的統治不利,因此被禁止刊載,故選D項。國民黨這種做法會激化和其他黨派的沖突,也不利于其形象的塑造,故A、B兩項錯誤。抗戰時期,國共合作,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共同抗擊日本的侵略,故C項錯誤。]4.命題點:國民政府的長久防衛作戰(2015·全國Ⅰ卷·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先后統籌完成了江寧、鎮江、虎門、馬尾、連云港等要塞區的建設,又大規模構筑了京滬、滬杭、豫北、晉北、綏東等側重于城市和交通線防衛的工事。它反映了國民政府()A.力圖防范各地興起的反蔣運動B.對日長久防衛作戰的戰略意圖C.全力“圍剿”紅軍的企圖D.試圖減弱各地軍閥的實力B[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這一時期是在全民族抗戰起先之前。由材料中國民政府構筑的防衛要塞區域來看,主要在戰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線布置防衛工事,結合這一時期日本侵華加劇,中日民族沖突上升為當時中國的主要沖突的背景,這樣的布置實質上反映了國民政府為抗戰做準備及對日長久防衛作戰的戰略意圖,故選B項。]◎考法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宏大成功常考常新5.命題點:解放斗爭時期,西方國家摸索中國共產黨的外交政策(2024·全國卷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國通過各自渠道同中國共產黨接觸,摸索與將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種形式的外交關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心考慮:不接受足以束縛手腳的條件;可以實行主動方法爭取這些國家承認;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爭取這些國家的承認。這反映出()A.中國共產黨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國家放棄了對國民黨政權的支持C.中國沖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獲得國際支持A[材料中的“不接受足以束縛手腳的條件”說明中共為了不被外交條件束縛而實行靜觀的看法,這是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體現,A項正確。]6.命題點:抗戰成功后國共力氣的變更對比(2024·全國卷Ⅱ·30)抗日斗爭成功后,山東依據地已有農會、工會、婦女會、青年團、兒童團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組織,成員達404萬人,占依據地總人口的27%;中共黨員占總人口的1%左右,幾乎村村有黨員。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起先轉移B.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已經形成C.統一戰線范圍進一步擴大D.國共力氣對比變更趨勢加強D[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依據地群眾組織成員的人數和所占人口的比例,說明通過抗日斗爭,國共力氣對比的變更趨勢不斷加強,D項正確。材料只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基礎,沒有體現革命工作的重心轉移,A項錯誤;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形成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與題干時間不符,B項錯誤;抗戰成功后,國共內戰,統一戰線的范圍縮小,C項錯誤。]7.命題點:解放斗爭及中共的外交理念(2024·全國卷Ⅲ·30)1949年,渡江戰役即將發起時,英國軍艦擅自闖入長江人民解放軍防線。人民解放軍奮起反擊,斃傷英軍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國的武裝力氣“快速撤離中國的領水、領海、領土、領空”。人民解放軍的這一行動()A.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陣營B.是對列強在華特權的否定C.切斷了西方國家對國民黨的軍事救濟D.反映出“另起爐灶”外交政策的確立B[依據1858年《天津條約》內容,列強取得了內河航運特權,人民解放軍的這一做法,是一種反侵略的斗爭,是對列強在華特權的否定,B項正確。社會主義陣營的鞏固是在新中國成立后,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A項錯誤;英國軍艦闖入長江人民解放軍防線的目的是維護內河航運特權,并非對國民黨進行軍事救濟,C項錯誤;“另起爐灶”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D項錯誤。][考向掃描·權威預料]◎考向一宏大的抗日斗爭的成功1.命題點:全民族的抗戰是抗日斗爭成功的保障(2024·蘇錫常鎮四市一模)豐子愷在《談抗戰歌曲》一文中說:“連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來,起來’,‘前進,前進’的聲音出自村夫牧童之口。都會是自不必說,長沙的湖南婆婆,漢口的湖北車夫,都能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候’。”上述現象反映出()A.中國各個階層利益走向趨同B.中共敵后抗戰策略實施有效C.舉國一樣抗戰局面漸漸形成D.政府全面抗戰路途得以貫徹C[A項說法錯誤,解除;B項與材料的內容反映抗戰深化人心不符,解除;材料的內容是抗戰深化人心,表明舉國一樣抗戰局面漸漸形成,故C項正確;政府執行的是片面抗戰路途,故D項錯誤。]2.命題點:國民政府的正面抗戰(2024·鄭州二模)七七事變后,日軍想在華北范圍內,以強大的軍事打擊,速戰速決,迫使中國屈服,因此,戰役打響后,日方最初僅以第3、第11師團組成“上海派遣軍”應對,但隨著對中國軍隊決心在上海“大打”意圖漸漸明白,而向上海增派兵力。這一材料()A.說明白中國政府對抗日有足夠的準備B.證明白日本擴大侵華斗爭是迫于無奈C.反映了淞滬會戰打亂了日軍作戰安排D.體現了日本在侵華戰略上比較被動C[依據材料“以強大的軍事打擊,速戰速決,迫使中國屈服”和“但隨著對中國軍隊決心在上海‘大打’意圖漸漸明白,而向上海增派兵力”得出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速戰速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野心,迫使日本變更了作戰安排,故C項正確。]3.命題點:還原歷史情境考查全民族抗戰在東北抗聯部隊與偽軍作戰中,常常出現“唱著打”的場面,即:喊話、唱歌、射擊輪番進行。在東北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