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6社會生產(食物生產和生產工具)
(時空觀念+考點速查+考點梳理+易錯點撥+重難考點辨析)
0—F.
r時空觀念3
采集、原始農
漁獵f耕畜牧都江堰
美洲的玉
菲律
美國
等
葡
萄米、馬鈴墨西
賓
培
育
培
中
傳
到薯等外傳;哥培
育
出
雜
出
櫻
國.
,育出
玉
雜
小麥、水交
交
傳
桃
等
水
小麥稻
稻等傳入米
馬
到
羅美洲新品種
t
遠古約1萬約9000約7000約6000公元前2世紀15世紀末至20世紀193019411945年20世紀20世紀1996
時期年前年前年前年前一公元2世紀16世紀初20年代年年之后50年代60年代年
聯合國中國發
糧食及布《中
農業組
國的糧
食問題》
召開世
界糧食白皮書1
安全首
[腦會議J
瓦罐、瓦盆-------------?潴播------------,麗
麗-I陶紡輪卜T紡車、提花機
匣
因小錘、鏗、堪堪、范W
約3萬約7000約6000約公元前2070公元前770-公元前202—200-420-618-1271-17651地紀1946195719692012
年前年前年前一前771年前221年公元220年280年589年127碑1368年年中后期年年年年
I集體勞作卜個體農耕手工工場kHFi國
.—?
個隹速查g
社會生產(食物生產和生產工具)
教材目錄考點
選必2第1課一第6課
史綱(上)第1課(中華文明起源)、第2課(鐵犁牛耕、小農經濟)、第4課(漢代田莊)、
第6課(曲轅犁)、第11課(宋元經濟)、第14課(明清經濟)、第28課(改
革開放成就)、第30課(新時代偉大成就)
史綱(下)第1課(古代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第3課(中古西歐莊園)、第7課(全球
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第10課(工業革命)、第11課(歐洲三大
工人運動)、第19課(第三次科技革命、社會運動)、第22課(經濟全球化與社
會信息化)
選必1第15課(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選必3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第10課(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
化交流的擴展)
.考點輸理w
知識點1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人類1.采集漁獵
早期(1)時間:遠古時期。
的生(2)表現:人們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從事采集和漁獵,在一定的地域范圍
產與內過著遷徙的生活。
生活2.原始農業
(1)時間:大約1萬年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
(2)表現
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
東亞黃河中上游是粟的發源地;8500年前賈湖居民已經飼養豬,7000
長江中下游最早種植水稻年前河姆渡居民已經飼養豬和狗
西亞小亞細亞半島南部是小麥、大麥的9000年前,飼養綿羊和山羊
原產地
美洲玉米、甘薯的原產地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
3.農業出現的意義
(1)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上第一次革命,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
⑵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人類從遷徒過渡到定居,從臨時窩棚到長期住所,
并逐漸形成聚落。開始出現手工業勞動,文化藝術獲得發展。
⑶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天文歷法、數學和其他學科逐漸發展。
地區農作物和牲畜社會生活
不同
①王室和神廟擁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員、貴族、商人
地區
古巴比小麥、大麥;綿羊、等也擁有土地,他們合伙經營或將土地出租給佃戶。
的食
倫山羊、牛②頒布《漢謨拉比法典》
物生
①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
產與
古埃及②以尼羅河為中心的農業體系決定了整個古埃及的
社會
命運。
生活
古代中水稻、粟、豬、狗①古代中國主要分為北方粟麥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
國業區
②小農經濟;精耕細作;重農抑商;興修水利
古希臘小麥、大麥、葡萄、公民:擁有土地、奴隸勞動
橄欖斯巴達:將征服的希洛人全部變為奴隸,讓他們承擔
谷物與蔬菜輪作所有的農業勞動。
古羅馬谷物、橄欖、葡萄土地國有,人們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
隨著征服擴張,貴族或富人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土地,
而小農卻逐漸破產。
中美洲玉米、甘薯、馬鈴阿斯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貴族私有的部分外
(阿茲薯、駱馬(南美洲村社的公有土地,每個家庭的主人可以獲得一塊份地
特克文印第安人)并終身使用。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兩年不耕作的土地
明)將被村社收回。“浮動園地”
認識:中外各地區物質文明的發展不是同步和統一的,由于地理條件、歷史因素、
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差異,經濟和社會活動各具特色。
1.男女地位的變化:農業產生以后,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婦女主要從事
家務勞動和家庭副業,女子在農業生產中逐漸退居從屬地位。
生產2.私有財產的出現
關系(1)根本原因:生產力發展,人類生產的產品有了剩余。
的變(2)表現:氏族部落的首領利用自己的權力,把一些集體財物據為己有,變成私有財
化產。
(3)影響:氏族內部出現了貧富分化。
3.產生階級差別:在氏族社會中,因戰爭而出現了自由民和奴隸的差別。
4.國家的產生:調節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
【易錯點撥01】文明的產生
(1)文明的標志:階級、國家、文字、城市
(2)文明產生前提:最初的農業和畜牧業逐漸發展并傳播開來
(3)文明產生的根因:生產力的發展是根本動力
知識點2從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角度說明古代不同地區以農耕為基礎的統一
性和多樣性
1、統一性:
(1)地區分布:有利于灌溉的河谷地帶或靠近水源地區,灌溉農業發達。
(2)政府管理:通過政府稅收或貢賦將社會剩余產品集中在分配。
(3)目的:地區穩定和經濟發展,常常通過對外擴張擴大勢力范圍。
(4)社會階層分化: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主要耕種者,勞動力)。
(5)文明:創造成熟的文字、科技、天文歷法等。
2、多樣性:
(1)形成三大谷類種植區:東亞東南亞(稻米區);美洲(玉米區);中東中亞中國黃河流
于(小麥區)
(2)農業耕作技術差異:精耕細作與休閑耕作制
(3)種植與畜牧的比重差異:主谷式農業與谷草式農業
(4)食物結構差異:中國(素食為主);西方(肉奶為主)
(5)土地經營方式的差異:個體經營、集體經營、租佃經營等。
知識點3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征
經濟布局南稻北粟(后為南稻北麥)。
經濟結構以農業種植為主,家庭畜牧業為輔。
耕作模式不斷變革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精耕細作模式日益完善。
經營方式男耕女織的個體農耕經濟長期占主導地位。
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為主,土地兼并盛行。
區域特征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區域之間的多樣性、不平衡性、互補性明顯。
一方面國家通過興修水利、賑災和救災,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農業
國家干預
賦稅是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
知識點4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1)背景:①新航路的開辟;②早期殖民擴張;③世界市場逐步形成;④作物自身
美的優勢,如玉米產量高,環境適應能力強。
洲(2)表現:
物項目歐洲亞洲(中國)
種①最初只是種植在庭院中,供人們觀①明朝傳入中國:從西亞、中亞傳入西
的賞為觀賞植物;②16世紀中葉,在南北地區,從印度、緬甸傳入西南,從菲
外玉米歐地區廣泛種植,成為當地主要糧食律賓傳入東南沿海地區②清朝前期,在
傳和飼料;③17世紀,成為僅次于小麥全國各地多有種植;乾隆、嘉慶時大規
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各國。模推廣;③鴉片戰爭前夕,遍布全國。
①最初只是種植在庭院中,供人們觀
馬鈴薯賞為觀賞植物;②16世紀末,馬鈴薯
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
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
甘薯甘薯引入歐洲后,傳播比較緩慢
①西班牙人帶回歐洲,最初也是作為
①明朝萬歷年間,引入中國,長期被當
觀賞植物;②18世紀中葉,開始作食
番茄作觀賞和藥用植物。②清朝光緒年間,
用栽培;③18世紀末,歐洲培育的番
番茄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
茄新品種又傳回美洲。
①辣椒原產于拉丁美洲的秘魯和墨西
明朝時,傳入中國,稱為“番椒”
辣椒哥一帶,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②16
世紀,辣椒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
他類別物種概況
地①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1,最初僅供富人享
區用,后來被迅速推廣,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
物糧食類小麥、大麥、水稻物;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
種水稻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
在水果類蘋果、葡萄、甜橙、檸檬
美蔬菜類黃瓜、豌豆歐亞作物傳入美洲
洲經濟類甘蔗等
的
禽畜類雞、牛、驢、馬、豬、羊等極大改變了美洲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推
廣
食1.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對非洲1: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
物了可靠的食物來源。(2)對中國:玉米、甘薯豐富了糧食種類。(3)對歐洲:馬鈴薯
物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
種2.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改變了當地食物結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物種
交(1)馬鈴薯改變了歐洲人的食物結構。(2)小麥豐富北美人民的飲食種類。
(3)玉米、甘薯豐富了中國的糧食種類。(4)玉米、馬鈴薯、甘薯促進了畜牧業的發
流
展,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
帶
來3.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
的(1)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影(2)中國:糧食除滿足自身需要外,還投入市場出售,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響4.對當地生態環境也產生了影響
(1)對美洲:①食草的馬、牛、羊等動物繁殖的數量遠遠超出了土地承載能力。②殖
民者大量種植農作物,導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濫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破壞。
(2)對中國:①使得以前不適應耕種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擴大了耕地面
積。②過度的墾荒造田,也導致了水土流失。
(3)對世界:生態失衡(一些物種在沒有天敵的新環境下泛濫成災)。
5、認識:物種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有助于世界
各地區間的聯系和交往,有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知識點5世界物種交流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為東、西半球帶來了多樣的作物,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和飲食口味。
②美洲高產農作物的傳入促進了歐洲人口的增加。
③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歐洲人把灌溉、種植等技術引進美洲,終結了美洲刀耕火種的原始
農作狀態,推動了當地原有社會結構的解體。
④推動歐洲財富增加,為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原始資本,為工業革命的到來準備條件。
⑤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和經濟聯系加強,推動了世界市場雛形的出現和世界格局重大變化。
⑵消極影響:
隨著物種大交換的進行,傳染性疾病也沖破了地域限制,傳播到了以前沒
疾病的傳播
有接觸過此種疾病的地區,對當地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生產產生了巨大沖擊
文明的破壞歐洲殖民者大肆屠殺美洲土著居民,使當地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
奴隸販子從歐洲出發,到達非洲,擄掠黑人之后運往美洲賣給種植園主,
販賣黑奴
再把美洲的工業原料和金銀等運回歐洲,開始了罪惡的“三角貿易”
知識點6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
1.現代農業
(1)背景:①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機器生產推動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
變。②20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完成農業機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約現代農業。
(2)實現:①一大批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應用。②以高科
技為基礎的設施農業有了突破性進展,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及禽畜的生產量大
幅增長。③大型農場、養殖場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模式。
2.農業機械化
食物生產的
(1)原因: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機器生產推動;科學技術進步
現代化
(2)前提:汽油、柴油拖拉機相繼批量生產。
(3)特點:各國國情不同,農業機械的規模不同:①美國:以大型為主;②
法國:以中型為主;③日本:以小型為主;④中國:大、中、小型相結合。
(4)影響:①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②農業科技推動農作物播種、收割與加
工從人工化向自動化、智能化轉變。
3.雜交育種技術古代已有溫室種植技術
(1)1930年,美國培育出雜交玉米新品種。
(2)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麥新品種。
(3)1960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成立。
(4)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一一南優二號。
(5)2013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創世界紀錄。
歷史意義: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
4.養殖技術的發展
(1)畜牧業的現代化:A.生產機械化和自動化:養殖場和牧場的各個生產環
節,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控制。B.生產規模大型化:大型養雞場可飼養1000
萬到2000萬只肉雞,或100萬只蛋雞;大型養豬場可飼養1萬到10萬頭豬。
(2)漁業的現代化:A.現代科學技術用于海洋捕撈,漁船、網具等日趨現代
化。B.水產養殖向工廠化、機械化、集約化經營發展。C.養殖種類從淡水養殖
向海水養殖發展。
1.糧食倉儲技術:
(1)原始社會:人們利用地窖和陶器來存儲余糧。
(2)20世紀50年代:美國已經使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廣泛應用。
(3)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采用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
食物儲備技(4)21世紀以來:低溫、低氧等儲藏技術廣泛運用,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
化水平不斷提高。
術的進步
2.食物冷藏技術:
(1)古代:腌制、風干、自然界中的冰來延長食品保藏期。
(2)20世紀20年代起:冷凍食品工業發展,冷鏈物流產業發展起來。
1.起因:人口激增;工業化與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
2.解決:各國政府的重視,作為首要任務;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協調。
3.中國的舉措:
(1)1996年,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
消除饑餓與(2)用占世界7畀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畀的人口,取得巨大成就,這是對世界
食品安全糧食安全的最大貢獻。
4.食品安全
(1)表現: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抗生素的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過度使
用等。
(2)解決:高度重視,制定標準,加強監管,加強懲罰,加強問責。
5.認知:全球饑餓與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盡管國際社
會多次承諾盡早消除饑餓和貧困現象,但全球有多個貧困國家仍面臨著嚴重的
饑荒,這種情況反映出對脆弱的世界糧食系統進行改革的緊迫性。
知識點7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1、農業工具的變化
(1)材質:主要有骨、竹、石、木、蚌、銅、鐵等。
(2)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鉆孔。
耕作工具(3)青銅冶煉技術最早出現在西亞、北非地區。新石器晚期,中國出現小件
青銅器,但青銅鑄造的農具數量有限。
(4)小亞細亞東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鐵技術;中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廣
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南北朝時期,出現灌鋼法制作的農具。
經歷刀耕、鋤耕到犁耕三個階段。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逐漸推廣,
漢朝之后成為主要耕作方式,唐代出現曲轅犁,推動了農業生產水平提高。
耕作方式【易錯點撥02】中國古代的農業耕作方式
(1)原始社會:刀耕火種
(2)夏商周時期:石器鋤耕
(3)春秋戰國以來:鐵犁牛耕(最基本的耕作方式)——發展演變:①春秋戰國,
開始使用并逐漸推廣;②漢朝以后,成為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時期,江東地區
出現曲轅犁,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基本定型。
灌溉工具(1)在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已經能夠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國等地,人們已懂得利用杠桿原理進行灌溉。
(3)中國東漢末年已出現翻車,三國時期馬鈞改進后在民間得到廣泛使用。
(4)唐朝出現了筒車,借助水力汲水入筒進行灌溉;
畜牧業工具古人用圈廄來飼養禽畜,用馬槽來喂馬。
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是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不斷發明、改進
認識農業生產工具,使農業工具專業化、精細化,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促
進了農業的精耕細作,擴大了農耕區域,加速了對土地的開發與利用。
2、手工業工具的進步
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的山頂洞人已經用骨針縫制獸皮
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古人就使用陶紡輪作為紡線工具
紡織工具漢朝:使用構造復雜的提花機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絲織品
元朝以后:紡織機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
西方古代:出現過紡紗用的紡車
制陶工具最初人們用泥條盤筑的方法制作陶器,新石器晚期,人們使用坯車制坯。
南朝時工匠將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缽中。唐宋時期,出現支釘。
鍛打工具:用來熔化金屬原料的土爐、對金屬原料進行打擊的錘、磨平金屬
冶金工具的鋰等。
鑄造工具:把金屬熔化成液體的用堪、使液態金屬成型的范等。
3、勞作方式的發展
集體勞原始社會以及夏商西周時期,集體勞作(井田制)
作
(1)原因:①鐵犁牛耕的逐步推廣。②集體勞作的形式逐漸瓦解。
農家庭式(2)概況:①中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統治者鼓勵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男
業勞作耕女織生產模式。②在古希臘羅馬歷史上,氏族部落解體之后,一家一戶的
家庭式勞作日漸普及。
【易錯點撥03】中國式小農經濟
(1)出現時間:春秋戰國。
(2)背景:鐵犁牛耕的逐步推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確立。
(3)特點:a.以一^家一戶為單位;b.男耕女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C.自給自足。
(4)影響:a.積極:保證小農家庭的自給自足,有利于社會穩定;推動精耕細
作農業的發展和手工業發展,為國家提供賦稅。b.消極: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
難以產生技術突破,在封建社會后期消極作用突出。
(1)特點:眾多奴隸或農奴在莊園土地上進行集中勞作,生產力低下。
莊園式(2)概況:①羅馬共和國晚期,出現了大型奴隸制莊園。②中古時期的西
勞作歐,大量農奴或農民在領主的莊園中服勞役。③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
除軍事作用外,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
【易錯點撥04】中國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的莊園經濟
(1)原因:①豪強地主占有大量土地②中央集權弱,地方勢力強大;③大量依附
的勞動力
(2)特點:①自給自足;②勞動者人身依附關系強;③聚族而居,有一定宗法
色彩;④武裝性,擁有家兵、筑有塢堡。⑤發展模式具有規模化、綜合性和獨立
性。
(3)影響:影響國家賦役征收,易形成割據,威脅中央集權。
(1)生產模式:①手工業家庭:以制作手工業產品為生。②手工業作坊:擁有某種手
工工藝的民營和官營作坊。
手(2)特點:家庭內部傳承,具有保守性(傳男不傳女,具有獨占性世代傳承,或父子
工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
業(3)原因:傳統的小農經濟的束縛;官府的干涉和控制;手工業內部競爭激烈;落后
的宗法觀念。
(4)影響:這種傳承有利于保證工藝水平,但影響技術的推廣與交流,從長遠來看,
妨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知識點8中國傳統農業生產工具的特點與評價
1.特點
(1)制作材料:經歷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銅、鐵等需要加工的
金屬材料的變化。
(2)制作方法:經歷了由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屬冶煉、鑄造的變化。
(3)依靠的動力:經歷了從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變化,多種動力形式長期并存。
(4)農具種類:經歷了由單一性向多樣性的變化。
時間工具變化主要表現
原始社會由打制工具向磨制工具轉變石刀、石斧、石鐮、石相、石鏟等
奴隸社會(商周時
出現青銅農具,但數量有限木制的耒相、石鋤、石犁是主要工具
期)
春秋戰國以后鐵制農具廣泛使用鐵犁、曲轅犁等
2.評價
⑴傳統農業工具是中國古代從事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手段,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力發展水
平的重要標志。
⑵傳統農業工具不斷適應中國古代農業精耕細作的要求,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知識點9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
1、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
機器大生(1)工業革命前,英國手工工場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生產專業化;
產(2)18世紀60年代以來,工業革命引發從手工勞動到機器大生產巨大變革
(1)為保證機器的晝夜運行,工人實行倒班制;
工廠制度(2)制定規章制度,強化紀律意識,對工人進行管理;
(3)生產流水線廣泛應用,各生產環節協同勞作,進行標準化生產;
(4)原料由工廠統一分發,合理調配
近代中國(1)官方:19世紀中后期,洋務派引進了西方的工廠制度,進行機器大生產;
生產方式(2)民間:19世紀末,民族資本家主張實業救國、開辦工廠,中國民族工業
變化初步發展起來。
(1)近代以來機器化大生產,促進了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一工廠成為工業生
產的主要組織形式;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一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對
認識減少,工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
(2)社會關系發生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兩大階級;
(3)資產階級調整內外政策,進一步擺脫封建束縛,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
爭和自由貿易。
2、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
(1)倫敦、巴黎等大城市工業人口猛增,但城市規劃建設滯后,工人生活環
城市化境相當惡劣。
發展(2)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建設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
的居住環境。
(1)發展:①工業革命對煤等礦石的需求刺激了運河的開鑿。②鐵路運輸以
交通運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睞,迅速發展。
輸發展(2)影響:歐美國家形成了水陸運輸網,促進了城際間、國際間的人口交流
與貿易往來,大大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
(1)以英國為代表西方國家農業機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大農場,農業現代
鄉村發化水平大大提高。
展(2)大量人口從鄉村田園生活中走出,開闊了眼界。
(1)工廠制度及蒸汽機車等交通工具出現以后,人們必須守時,準時準點成
時間觀了現代生活的準則。
念增強(2)城市中社會上層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車站、碼頭、銀行、機關
及市區街道多設有標準鐘。
(1)原因:①社會發展: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城市化迅猛發展等現實因
素,對廣大民眾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政府政策:1802年英國頒
布第一部《工廠法》后,西方國家不斷通過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
對教育的經費支持。
教育發
(2)表現:①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格蘭5-12歲兒童的入學率已達
展
80%o②自20世紀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學制”以來,中國出現了大量小學堂
和中學堂,這對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1)原因:工人勞動時間過長,工作與生活環境惡劣,傳染病與職業病嚴重
社會問危害產業工人健康。
題(2)斗爭:19世紀,歐洲社會主義運動風起云涌,法國里昂工人兩次起義、
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等工人運動,標志著工人階級登
上歷史舞臺,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3)改善:經過一系列斗爭,產業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長工時受到限制,
最低工資得到一定保障。
知識點10工廠制的特點、作用和弊端
1.特點
(1)資本高度集中,生產資料集中使用。
⑵雇用工人集中勞動,生產規模大。
⑶使用機器流水線生產,分工細致、協作高效。
⑷嚴格遵守規章制度,生產管理規范化與制度化。
⑸生產和銷售實行專業化分工,注重產品的市場銷售。
(6)企業主既是資本的所有者,又是企業的經營管理者。
2.作用
⑴促進了經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人類由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
⑵企業組織發生了重大變化,合伙制得到迅速發展,并成為主要的組織形式,企業從業主制轉
向合伙制。
3.弊端:加重了人們勞動的負擔,影響了工人的身心健康。
知識點11現代科技進步與人類社會發展
1、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1)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新科技革命(2)概況:①發達國家在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技術引領下,航天、海洋、原子能、
的興起生物、新材料等技術迅速發展。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這些尖端科技領域也
取得了巨大成就。
(3)意義:尖端科技的發展,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科技領域主要成就意義(影響)
①1946年,“埃尼阿克”的問世,開啟了電子計
計算機算機時代開啟了電子計算機時代,計
和互聯網②1969年美國計算機局部互聯;后來演化為互聯算機網絡進入各個領域。
網,并于20世紀90年代實現商業化。
人工智能已涵蓋機器人制造、語音及圖像識別、出現“無人工廠”“無人倉
人工智能
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到庫”等,應用到各個領域,
技術
各個領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極大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
①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
②俄美法中等發射大量航天器;對現代國防和經濟發展
航天技術
③美國實現登月創舉;產生了巨大影響
④人類在太空中建立了細密的地球測控網。
①美國最先研究,發現深海生物群落,首潛馬里
亞納海溝;(中國深海載人技術達到
海洋技術
②2012年中國“蛟龍號”是世界同類載人潛水器世界先進水平)
的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
原子能技術原子動力已用于多個領域推動國防和經濟的發展
DNA技術、微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細胞學等生物一個個“生命之謎”被科學
生物技術
學分支突飛猛進家從分子水平予以解釋
新材料技術高分子材料、納米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生物醫新材料被廣泛
用材料等應用到生產生活中
2、現代科技進步的意義
(1)原因: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技術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促使勞作方式由
粗放型轉化為集約型。
生產方式(2)特點:依靠技術革新實現利潤增長。
(3)結果: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有效調動員工積極性的現代企
業管理制度逐步發展起來。
(1)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網絡、移動通信等技術迅猛發展,使人們可
以輕松了解社會動態,與外界溝通更加方便。
生活方式(2)各種應用程序的開發,促進了人們的通信交流,豐富了大眾的文化生活,
推動了電子商務的發展。
(3)全媒體不斷發展,能夠最大程度匯集各種渠道信息,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
了不同的視角。
開闊視野(1)交通和通信技術的進步使得地球成為“地球村”,網絡的普及促進了信息
的交流,進而大大豐富了人類的知識,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2)現代科技應用不當,也會帶來負面影響。
知識點12科技革命興起的原因、特點和影響
1.原因
⑴國際原因:二戰和冷戰的推動。
⑵政治原因: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
⑶教育原因: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普及。
(4)經濟原因:競爭性市場經濟的促進。
⑸個人原因:科學家和企業家的不斷努力。
(6)直接原因:現代科學自身的機制(自由討論、理性質疑、實驗驗證)的推動。
2.特點
(1)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呈現知識爆炸的現象。
⑵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⑶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
⑷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⑸綠色、生態、可持續是科技革命的重要主題。
(6)科技水平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⑺科技的副作用凸顯。
3.影響
(1)進步性:
①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
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
常生活發生變革。
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一一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
(2)局限性: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
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備
(3)受關注的全球問題。
知識點13生產工具的進步影響勞作方式的改變
1.古代
⑴生產工具:石器一木器一鐵器,鐵器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力。
⑵勞作方式:集體耕種一農業家庭式勞作。
⑶影響:勞動工具的多樣化和精細化,使人們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人口數量也隨之增加。
在農耕時代,人們借助畜力、機械力或自然力來提高生產力。
2.近代
⑴生產工具:工業革命中的機器大生產。
⑵勞作方式:工廠制度。
⑶影響:
①機器大生產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占據主導地位,勞動分工得到極大發展。
②工廠制度普遍實施,人們開始了一種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③社會日益形成兩大對立的階級一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④工業化在提高社會生活水
平的同時,也造成嚴重貧富差距。
3.現代(科技是一把雙刃劍)
⑴生產工具:新科技革命以來,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⑵影響:
①網上看病、網上授課、網上會議、網上購物、網上娛樂等成為人們新型的生活方式。
②人工智能技術不僅減輕了人類的體力勞動,還極大地降低了人類腦力勞動的強度,并可以輔
助人類進行數據分析或事務決策。
③信息泛濫、垃圾信息、網絡安全和網絡犯罪等都對社會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世界各國圍繞
互聯網的競爭日益加劇,造成世界更加動蕩不安;互聯網創造的虛擬社會,使部分人,特別是
未成年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
廣口重難考點標
-一.一二二一----
??01
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主要區別
【闡釋】
項目傳統農業現代農業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
農具動力機械化工具為主;石油和電力等。
自然力等
生產技術直接經驗現代科技
生產目的自給自足商品化
使用肥料天然有機肥料化學肥料、大量使用農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習作:寫信(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語文四年級上冊統編版
- 內蒙古開魯縣高中生物 第四章 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4.1 物質跨膜運輸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必修1
- 五年級下冊英語教案-Unit 3 Review |冀教版(三起)
- 九年級歷史下冊 第3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教學設計 岳麓版
-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及反思
- 安全生產環保年度培訓
- 大疆無人機培訓內容
-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 人教部編版三年級上冊8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設計及反思
- 2024內蒙古呼倫貝爾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公開招聘8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我的阿勒泰讀書報告
- 肝癌射頻消融術
- 2021存款保險知識競賽題庫含答案
- 深信服售前初級認證題庫1-深信服售前初級考試資源
- 六年級整本書閱讀交流課課件湯姆索亞歷險記
- 燃氣管網新建及改造冬雨季施工措施
- 普外科教學查房案例
- 隱球菌肺炎護理查房
- GH-T 1388-2022 脫水大蒜標準規范
- 筋傷-腕部筋傷(中醫骨傷科學十三五教材)
- imo中的問題定理與方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