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技術專業指南_第1頁
烹飪技術專業指南_第2頁
烹飪技術專業指南_第3頁
烹飪技術專業指南_第4頁
烹飪技術專業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烹飪技術專業指南Thetitle"CookingTechnologyProfessionalGuide"referstoacomprehensiveresourcedesignedtoassistindividualsinterestedindevelopingtheirculinaryskillsandknowledge.Thisguideisparticularlyusefulforaspiringchefs,culinarystudents,andthoseworkinginthefoodindustrylookingtoenhancetheirexpertise.Itcoversawiderangeoftopics,frombasickitchentechniquestoadvancedculinaryartistry,makingitaninvaluabletoolforanyoneaimingtoexcelintheculinaryfield.The"CookingTechnologyProfessionalGuide"isapplicableinvarioussettings,includingculinaryschools,professionalkitchens,andevenforhomecookslookingtoelevatetheircookingskills.Whetheryouareabeginneroraseasonedchef,thisguideprovidespracticalinsightsandstep-by-stepinstructionstohelpyoumastervariouscookingtechniques,ingredientpreparation,andinnovativerecipes.Toeffectivelyutilizethe"CookingTechnologyProfessionalGuide,"readersshouldbepreparedtoengagewithdetailedexplanations,hands-onpractice,andcontinuouslearning.Itisessentialtoapproachtheguidewithanopenmindandawillingnesstoexperimentwithnewtechniquesandrecipes.Bydoingso,individualscandevelopastrongfoundationincookingtechnologyandachieveprofessional-levelproficiencyintheirculinaryendeavors.烹飪技術專業指南詳細內容如下:第一章烹飪基礎理論1.1烹飪學概述烹飪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涵蓋了食品原料學、營養學、烹飪工藝學、烹飪美學等多個領域。烹飪學旨在研究食物的加工、烹飪方法及其對食物品質、口感、營養價值和觀賞性的影響。烹飪學不僅關注食物的烹飪過程,還涉及食品衛生、食品安全、飲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烹飪學的基本任務包括:(1)研究烹飪原料的性質、特點及其加工方法;(2)探討烹飪工藝的原理和技巧,提高烹飪質量;(3)分析食物營養成分,優化膳食結構;(4)傳承和弘揚烹飪文化,推動飲食產業的發展。1.2食材與調味品知識食材是烹飪的基本元素,了解食材的特性、營養成分和烹飪方法對于烹飪工作者。以下對常見食材和調味品進行簡要介紹。(1)食材食材可分為植物性食材和動物性食材兩大類。植物性食材主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豆類等。糧食如小麥、稻米、玉米等,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營養成分;蔬菜如白菜、菠菜、胡蘿卜等,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水果如蘋果、香蕉、橙子等,富含維生素C、礦物質和果膠等。動物性食材主要包括肉類、禽類、水產、乳制品等。肉類如豬肉、牛肉、羊肉等,富含優質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禽類如雞、鴨、鵝等,富含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水產如魚、蝦、蟹等,富含蛋白質、脂肪和多種微量元素;乳制品如牛奶、酸奶、奶酪等,富含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2)調味品調味品是指在烹飪過程中用于增加食物味道、改善口感和色澤的物質。調味品可分為以下幾類:(1)咸味調料:如食鹽、醬油、豆瓣醬等;(2)甜味調料:如糖、蜂蜜、果醬等;(3)酸味調料:如醋、檸檬汁、酸菜等;(4)辣味調料:如辣椒、花椒、姜、蒜等;(5)香辛調料:如蔥、香菜、八角、桂皮等;(6)其他調料:如料酒、芝麻油、味精、雞精等。烹飪過程中,合理搭配食材和調味品,能使菜肴色、香、味、形俱佳,滿足人們對美食的追求。第二章食材加工技術2.1食材切割技巧食材切割是烹飪過程中的環節,合理的切割技巧不僅能夠使菜肴美觀,還能保證食材的口感和營養成分。以下是幾種常見的食材切割技巧:2.1.1刀具選擇烹飪時,應根據食材的質地選擇合適的刀具。如切肉類宜選用厚背刀,切蔬菜類宜選用薄背刀,切骨頭類宜選用鋸齒刀等。2.1.2切割方法(1)直切:適用于大多數食材,如切蔬菜、肉類等。(2)斜切:適用于需要增加食材厚度的菜肴,如炒肉片、炒肉絲等。(3)滾刀切:適用于圓形或橢圓形食材,如土豆、茄子等。(4)剁:適用于需要將食材剁成泥或小塊的菜肴,如餃子餡、肉餡等。(5)切絲、切片、切塊:根據菜肴需求,將食材切成細絲、薄片或塊狀。2.1.3切割注意事項(1)保持刀具鋒利,避免切割時損傷食材。(2)切割過程中,力度要適中,避免用力過猛導致食材破碎。(3)注意食材的切割方向,如蔬菜類食材應沿著纖維方向切割,以保持口感。(4)切割過程中,要注意衛生,避免食材交叉污染。2.2食材腌制與焯水腌制與焯水是烹飪過程中常見的食材預處理方法,以下分別介紹這兩種技術的具體操作。2.2.1食材腌制腌制是指將食材與調料混合,使其入味的過程。腌制的方法有以下幾種:(1)干腌:將食材與干燥調料混合,適用于肉類、魚類等。(2)濕腌:將食材浸泡在調料水中,適用于蔬菜、水果等。(3)腌制液:將食材與調料液混合,適用于肉類、海鮮等。腌制注意事項:(1)根據食材的質地和口感,選擇合適的腌制時間和調料。(2)腌制過程中,注意食材的衛生,避免交叉污染。(3)腌制完成后,將食材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2.2.2食材焯水焯水是指將食材放入沸水中短暫煮制的過程。焯水的方法有以下幾種:(1)全焯水:將食材完全放入沸水中煮制。(2)半焯水:將食材放入沸水中煮制至半熟。(3)焯水后撈出:將食材放入沸水中煮制后迅速撈出。焯水注意事項:(1)根據食材的質地和烹飪需求,選擇合適的焯水方法。(2)焯水過程中,注意火候和時間的掌握,避免煮制過久導致食材過熟。(3)焯水完成后,將食材撈出,用清水沖洗干凈,去除多余水分。第三章烹飪方法與技巧3.1炒、煮、燉、蒸等烹飪方法炒:炒是一種常見的烹飪方法,適用于各種肉類、蔬菜等食材。炒菜時,首先將鍋預熱,加入適量的油,待油熱后放入食材快速翻炒,使食材均勻受熱,保持食材的新鮮和營養。炒菜的關鍵是火候要快,翻炒要均勻。煮:煮是將食材放入水中,用火加熱至水沸騰,使食材熟透的烹飪方法。煮適用于肉類、蔬菜、豆類等食材。煮的過程中,需根據食材的性質和大小調整火候和時間,以保證食材熟透而不爛。燉:燉是將食材放入適量的水中,用小火慢慢加熱,使食材熟透的烹飪方法。燉適用于肉類、魚類、豆類等食材。燉菜的關鍵是火候要小,時間要長,以使食材充分煮爛,口感鮮美。蒸:蒸是將食材放在蒸架上,利用蒸汽加熱使食材熟透的烹飪方法。蒸適用于肉類、魚類、海鮮、面食等食材。蒸菜的關鍵是掌握好蒸制時間和火候,以保證食材的鮮嫩和營養。3.2烹飪過程中的火候掌控火候掌控是烹飪過程中的一環,直接影響菜肴的口感和營養價值。以下是烹飪過程中火候掌控的幾個要點:(1)預熱:在烹飪前,需將鍋預熱至適宜溫度。預熱時間過長,鍋具易糊,影響菜肴口感;預熱時間過短,食材易粘鍋。(2)控制火候:根據食材的性質和烹飪方法,選擇合適的火候。如炒菜需用大火,煮菜需用中火,燉菜需用小火。(3)觀察食材變化:在烹飪過程中,要時刻關注食材的變化,如顏色、質地等,以判斷食材的熟度。(4)及時調整火候:在烹飪過程中,如發覺火候過大或過小,要及時調整,以保證菜肴的口感和營養。(5)掌握烹飪時間:根據食材的特性和烹飪方法,掌握好烹飪時間,避免食材過熟或半生不熟。(6)嘗試口感:在烹飪過程中,適時嘗試菜肴的口感,以便調整調料和火候,使菜肴更加美味。第四章面點制作技術4.1面團調制與發酵面團調制是面點制作的基礎環節,其質量直接影響面點的口感和品質。面團調制主要包括以下步驟:4.1.1原料準備原料主要包括面粉、水、酵母、糖、鹽等。根據不同面點的需求,選擇合適的面粉品種和質量。同時保證水質清潔,避免影響面點的口感。4.1.2面團和制將面粉、水、酵母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揉制成面團。和面時要掌握好力度和時間,使面團達到合適的硬度和彈性。4.1.3面團發酵將和好的面團放置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環境下進行發酵。發酵過程中,酵母菌會分解面團中的糖分,產生二氧化碳,使面團體積膨脹,口感變得松軟。4.1.4發酵程度的判斷發酵程度的判斷是面團發酵的關鍵環節。可通過以下方法判斷:(1)觀察面團體積的變化,發酵至原體積的23倍為宜。(2)用手指輕輕按下面團,若按下部分能迅速恢復原狀,說明發酵適度;若按下部分不能恢復,說明發酵過度;若面團表面出現裂紋,說明發酵不足。4.2面點成型與烘焙面點成型與烘焙是將面團轉化為成品的重要環節,以下分別介紹:4.2.1面點成型面點成型是將發酵好的面團分割、揉搓、塑造成為各種形狀的過程。成型方法包括手工成型和模具成型。手工成型主要依靠操作者的技巧,模具成型則利用特制的模具進行。成型時要保證面點形狀規整、表面光滑。4.2.2烘焙烘焙是將成型好的面點放入烤箱進行烤制的過程。烘焙過程中,面點表面會逐漸呈現出金黃色,口感變得酥脆。以下為烘焙的關鍵參數:(1)溫度:根據面點的種類和厚度,選擇合適的烘焙溫度。一般而言,烘焙溫度在180220℃之間。(2)時間:烘焙時間根據面點的種類和大小而定。一般情況下,烘焙時間為1530分鐘。(3)烘焙方式:根據面點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烘焙方式,如上下火、風扇火等。4.2.3烘焙注意事項(1)烘焙前預熱烤箱,保證烤箱溫度穩定。(2)烘焙過程中,適時觀察面點變化,防止烤焦或烤糊。(3)烘焙結束后,及時取出面點,防止受潮。通過以上環節,面點制作技術得以完成。在實際操作中,需不斷積累經驗,提高技藝,以制作出更加美味可口的面點。第五章菜品設計與創新5.1菜品搭配與色彩搭配菜品搭配與色彩搭配在烹飪技術中占據著的地位,它們不僅影響著菜肴的口感,更是視覺美感的直接體現。在菜品搭配方面,應注重食材的互補性,如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的搭配,蔬菜與肉類的搭配,以滿足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還需考慮食材的質地、口感和味道,使之相互協調,形成一道色香味俱佳的佳肴。色彩搭配在菜品設計中同樣。色彩豐富的菜肴能夠激發食欲,給顧客帶來愉悅的用餐體驗。在色彩搭配上,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1)主色調突出:確定一道菜的主色調,使其成為視覺焦點,如紅燒肉的主色調為紅色。(2)輔助色彩協調:在主色調的基礎上,添加輔助色彩,使之相互協調,如紅燒肉中的綠色蔥花。(3)對比色搭配:利用對比色增強菜肴的視覺沖擊力,如白切雞中的紅姜和綠蔥。(4)類似色搭配:采用類似色使菜肴色彩更加和諧,如青椒炒肉片中的綠色和紅色。5.2創新菜品的思路與方法創新菜品是烹飪技術不斷發展的源動力,以下為創新菜品的思路與方法:(1)食材創新:運用新穎的食材,如昆蟲、海洋植物等,開發具有獨特口感的菜品。(2)烹飪方法創新:借鑒國內外烹飪技法,如低溫慢煮、真空腌制等,為菜品增添新的口感和風味。(3)口味創新:打破傳統口味,嘗試新的味型,如酸辣、甜辣等,滿足顧客多樣化的需求。(4)菜品造型創新:運用現代藝術手法,如雕塑、繪畫等,打造具有觀賞性的菜品。(5)文化融合:將地域文化、節日文化等融入菜品設計,提升菜肴的文化內涵。(6)綠色環保:注重食材的可持續利用,開發綠色、健康的菜品。(7)科技應用: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分子烹飪、3D打印等,為菜品設計提供新的可能性。通過以上思路與方法,烹飪技術人員可以不斷推陳出新,為顧客帶來獨特的用餐體驗。第六章烹飪營養與健康6.1食物營養成分分析食物營養成分分析是烹飪過程中的環節,它有助于了解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作用。以下是對食物營養成分的簡要分析:6.1.1蛋白質蛋白質是人體生長發育、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營養素。食物中的蛋白質主要來源于動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動物性食品如肉類、魚類、禽類、乳制品等,植物性食品如大豆、豆制品、堅果等。蛋白質在烹飪過程中應保持其營養價值,避免過度加熱使其變性。6.1.2脂肪脂肪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具有供給能量、保護內臟、維持體溫等作用。食物中的脂肪主要來源于動物性食品和植物油。烹飪時,應合理選擇油脂,控制用油量,避免高溫烹飪,以減少脂肪氧化和營養成分的損失。6.1.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主要的能量來源,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于谷物、薯類、豆類、水果等。在烹飪過程中,應盡量保持碳水化合物的營養價值,避免過度加熱使其分解。6.1.4礦物質礦物質是人體生長發育、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元素。食物中的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動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和海水產品。烹飪時,應避免過度加工和高溫烹飪,以免礦物質流失。6.1.5維生素維生素是人體生長發育、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有機化合物。食物中的維生素主要來源于新鮮蔬菜、水果、動物肝臟、蛋黃等。烹飪過程中,應盡量保持維生素的活性,避免高溫、氧化等因素使其分解。6.2烹飪過程中的營養保持在烹飪過程中,保持食物的營養價值。以下是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烹飪過程中的營養保持:6.2.1合理選擇烹飪方法根據食物的營養成分和特點,選擇合適的烹飪方法。例如,對于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宜采用蒸、煮、燉等烹飪方法,以保持蛋白質的完整性;對于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宜采用炒、拌等烹飪方法,以減少維生素的損失。6.2.2控制烹飪溫度和時間過高溫度和長時間烹飪會導致食物營養成分的損失。因此,在烹飪過程中,應控制烹飪溫度和時間,避免過度加熱。6.2.3合理搭配食物合理搭配食物,使各種營養成分相互補充,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例如,將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與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搭配,可以促進蛋白質的吸收。6.2.4注意烹飪工具和容器烹飪工具和容器的選擇也會影響食物的營養價值。應選擇不粘鍋、不銹鋼鍋等材質,避免使用鐵鍋、鋁鍋等容易導致食物營養成分損失的工具。6.2.5科學調味調味品的使用應適量,避免過量使用糖、鹽、醬油等,以免影響食物的營養價值。同時應選擇低鹽、低糖、低脂的調味品,以保持食物的鮮美口感。通過以上措施,可以在烹飪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食物的營養價值,為人體提供豐富的營養。第七章烹飪衛生與安全7.1食品衛生要求7.1.1食品原料衛生要求食品原料的衛生要求是保證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基礎。在選擇食品原料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新鮮:選擇新鮮、無污染的食品原料,避免使用過期、變質、腐爛的原料。(2)清潔:食品原料在購買、運輸、儲存過程中,要保證清潔衛生,防止污染。(3)安全:食品原料要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不得含有有毒、有害物質。(4)營養:食品原料應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滿足人體所需。7.1.2食品加工衛生要求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應嚴格遵守以下衛生要求:(1)加工環境:保持加工場所清潔衛生,定期進行消毒。(2)加工工具:使用專用工具進行食品加工,避免交叉污染。(3)加工人員:加工人員應具備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操作前要洗手。(4)加工方法:采用科學的加工方法,保證食品營養成分不流失。7.1.3食品儲存衛生要求食品儲存是保證食品衛生的重要環節。以下為食品儲存衛生要求:(1)儲存條件:保持儲存場所干燥、通風、防潮、防蟲、防鼠。(2)儲存溫度:根據食品特性,合理調整儲存溫度,防止食品變質。(3)儲存期限:明確食品儲存期限,定期檢查,及時處理過期食品。7.2烹飪過程中的安全防護7.2.1烹飪設備安全防護烹飪設備在使用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安全防護措施:(1)設備檢查:使用前檢查設備是否完好,發覺問題及時維修。(2)設備清洗:定期清洗設備,避免油污、灰塵等污染。(3)設備擺放:合理擺放設備,保證操作空間寬敞,避免意外碰撞。7.2.2烹飪工具安全防護烹飪工具在使用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安全防護措施:(1)工具選擇:選擇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烹飪工具。(2)工具清洗:使用后及時清洗工具,避免細菌滋生。(3)工具存放:合理存放烹飪工具,避免潮濕、油膩等環境。7.2.3烹飪操作安全防護在烹飪操作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安全防護措施:(1)操作規范:遵守烹飪操作規程,保證烹飪過程安全。(2)個人防護:佩戴必要的防護用品,如手套、眼鏡等。(3)緊急處理:遇到意外情況,如火災、燙傷等,要冷靜處理,及時采取相應措施。7.2.4烹飪環境安全防護在烹飪環境中,應遵循以下安全防護措施:(1)環境清潔:保持烹飪環境整潔,定期進行消毒。(2)通風換氣:保證烹飪場所通風良好,降低油煙濃度。(3)防火措施:加強防火意識,配備消防器材,保證烹飪場所安全。第八章烹飪設備與工具8.1常用烹飪設備介紹8.1.1火候控制設備火候控制設備主要包括燃氣灶、電磁爐、電烤箱等。燃氣灶以天然氣或液化石油氣為燃料,具有火候調節靈活、熱效率高等特點;電磁爐則采用電磁感應原理加熱,安全環保,易于操作;電烤箱則適用于烘焙、烤制等烹飪方式。8.1.2切割設備切割設備包括切菜機、切片機、剁菜機等。切菜機主要用于切割蔬菜,切片機適用于切割肉類和蔬菜,剁菜機則用于剁碎食材。這些設備能夠提高切割效率,減輕廚師勞動強度。8.1.3攪拌設備攪拌設備包括打蛋器、和面機、多功能攪拌機等。打蛋器用于攪拌蛋液,和面機用于揉面,多功能攪拌機則適用于多種食材的混合和攪拌。8.1.4烹飪輔助設備烹飪輔助設備包括煮鍋、炒鍋、蒸鍋、煎鍋等。煮鍋適用于煮制湯類、燉品等;炒鍋用于炒制菜品;蒸鍋用于蒸制食材;煎鍋則適用于煎制食物。8.2烹飪工具的使用與維護8.2.1刀具的使用與維護刀具是烹飪中最為常用的工具,正確的使用和維護能夠保證刀具的鋒利度和使用壽命。使用時,應根據食材的質地選擇合適的刀具;使用后,應及時清洗并擦干,避免生銹;定期磨刀,保持刀具鋒利。8.2.2爐具的使用與維護爐具包括燃氣灶、電磁爐等。使用時,應保證爐具清潔,避免油污和食物殘渣積累;定期檢查爐具的燃氣管道和電氣線路,保證安全;使用后,及時關閉氣源或電源,防止意外發生。8.2.3烹飪器具的使用與維護烹飪器具包括炒鍋、煮鍋、蒸鍋等。使用時,應根據烹飪需求選擇合適的器具;避免長時間空燒,以免損壞器具;使用后,及時清洗并擦干,避免生銹和細菌滋生。8.2.4烹飪工具的清潔與消毒烹飪工具在使用過程中容易沾染細菌和污垢,因此,清潔和消毒。清潔時,使用適量的清潔劑和熱水,徹底清洗工具表面;消毒時,可選擇紫外線消毒柜、臭氧消毒器等設備,保證工具的衛生和安全。8.2.5烹飪設備的定期檢查與維護為了保證烹飪設備的正常運行和延長使用壽命,應定期進行檢查和維護。檢查內容包括設備的工作狀態、電氣線路、燃氣管道等;維護工作包括清洗、潤滑、更換零部件等。通過定期檢查和維護,及時發覺和解決設備故障,保證烹飪工作的順利進行。第九章烹飪技法與風味9.1各地烹飪技法特色9.1.1中國烹飪技法特色中國烹飪技法豐富多樣,各具特色。以下簡要介紹幾種具有代表性的烹飪技法:(1)炒:炒是中國烹飪中應用最廣泛的技法之一,以高溫快速翻炒為主要特點,能保持食材的新鮮和營養。(2)煮:煮是將食材放入水或湯中,用文火慢煮至熟透的技法,適用于燉肉、煮粥等。(3)蒸:蒸是利用蒸汽加熱使食材熟透的技法,能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適用于蒸魚、蒸蛋等。(4)烤:烤是將食材放在火源附近,利用熱量使食材烤熟,具有獨特的焦香味,適用于烤肉、烤魚等。(5)鹵:鹵是將食材放入調好的鹵水中,用慢火煮至入味,適用于鹵雞、鹵鴨等。9.1.2外國烹飪技法特色外國烹飪技法同樣多樣,以下簡要介紹幾種具有代表性的烹飪技法:(1)煎:煎是將食材放在煎鍋中,用少量油煎至兩面金黃,適用于煎蛋、煎餅等。(2)燉:燉是將食材放入燉鍋中,用慢火慢慢煮至熟透,適用于燉湯、燉肉等。(3)煎炸:煎炸是將食材放入熱油中,用高溫炸至表面金黃,適用于炸雞、炸魚等。(4)燴:燴是將多種食材混合烹飪,以慢火燉煮為主,適用于燴菜、燴飯等。(5)烤箱烘焙:烤箱烘焙是將食材放入烤箱,利用烤箱的溫度使食材烘焙熟透,適用于烘焙蛋糕、面包等。9.2烹飪風味的形成與傳承9.2.1烹飪風味的形成烹飪風味是指食材在烹飪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口感、味道和香氣。烹飪風味的形成受以下因素影響:(1)食材:食材的品種、產地、成熟度等因素都會影響烹飪風味。(2)烹飪技法:不同的烹飪技法會使食材呈現出不同的風味特點。(3)調味品:調味品的使用量和種類對烹飪風味有著重要影響。(4)烹飪環境:烹飪環境的溫度、濕度等因素也會影響烹飪風味。9.2.2烹飪風味的傳承烹飪風味的傳承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家族傳承:家族中的烹飪技藝和風味傳統,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2)地方特色:各地烹飪風味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通過地方美食節的舉辦、烹飪技藝的交流等方式得以傳承。(3)烹飪教育:烹飪教育機構通過系統教學,培養具有專業烹飪技能的人才,傳承烹飪風味。(4)餐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