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專題02文言文劇讀精選20題(解析版)
北京專用
一、文言文閱讀
(2023秋?北京昌平?高三名校模擬)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趙武靈王平晝閑居,肥義侍坐日:“王慮世事之變,權(quán)甲兵之用,念簡、襄⑴之跡,計胡、狄之利乎?”
王日:“里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今吾欲繼襄主之業(yè),啟胡、狄之鄉(xiāng),而卒世不見也。今吾將胡服騎射
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肥義日:"臣聞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今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毋顧天
下之議矣。夫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見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孫維■告公子成日:“寡人胡服且將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
吾恐天下議之也。故寡人愿辜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使韁謁之叔,請服焉。''公子成再拜日:“臣固聞
王本胡服也,不佞寢疾,不能趨走,是以不先進。王今命之,臣固敢竭苦愚忠。臣聞之:'中國者,聰明
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圣之所教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裢踽尨硕u
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大王用之?!?/p>
使者報王。王日:“吾固聞叔本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請之日:“鄉(xiāng)異而用變,事異而禮易。是故圣
人茍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服,可以報中山之怨。
而叔也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而忘國事之恥,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日:
“臣愚不通于王之議,敢道世俗之聞。今欲繼簡、襄之意,以順先主之志,臣敢不聽令?!痹侔?。乃賜胡服。
趙造諫目:“臣聞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俗而動。'因民而教者,不勞而成功;據(jù)俗而動
者,慮徑而易見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顧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禮也,臣愿王之圖之?!巴跞眨骸肮沤?/p>
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及至三王⑵,觀時西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
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其道,便國不必法古。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
以制今,子苦勿反也?!?/p>
(取材于《戰(zhàn)國策?趙策》)
注釋:【1】簡、襄:指趙簡子、趙襄子,是父子關(guān)系,趙國前代君主?!?】夏、商、周三代的圣王。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無現(xiàn)的一項是()
A.嗣立不忘先德嗣:繼承
B.故寡人愿早公叔之義慕:仰仗
C.臣愿大王圖之圖:謀取
D.臣愚不咨于王之議達:通曉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成大功者不謀于眾非寡人所望于子
B.臣固聞王之胡服也吾固聞叔之病也
C.臣固敢竭基愚忠子基勿反也
D.今王釋此畫襲遠方之服觀時畫制法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思卿的一項是()
A.而卒世不見也(擔心)一輩子都不被人理解啊
B.愚者暗于成事愚蠢的人在事情發(fā)生以后也看不明白
C.圣人不易民而教圣賢的人不輕易放棄對百姓的教誨
D.慮徑而易見也考慮問題簡捷方便,(做起來)容易見到效果
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強的一項是()
A.趙武靈王聽從了肥義的建議,決定背棄世俗偏見,教導百姓改穿胡服、練習騎馬射箭。
B.趙武靈王讓王孫維去拜訪叔父公子成,想借叔父的威望來促進改穿胡服這件事的成功。
C.趙造反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認為治國應(yīng)遵循古法舊俗,遭到旗幟鮮明地反駁。
D.胡服騎射順應(yīng)了時代,符合人民抗拒強敵侵擾的愿望,因此自下而上逐步推廣到全國。
5.請結(jié)合第三段相關(guān)語句,概括公子成能聽從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的理由。
【答案】1.C2.B3.C4.D5.①趙武靈王親自前往勸說,尊重并禮遇公子成。
②趙武靈王指出,任何禮法有必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
③趙武靈王用史實指出推行“胡服騎射”的政策,可以增強戰(zhàn)斗力,以報中山國侵略先王之仇。
④趙武靈王指出公子成反對胡服騎射是違背簡子和襄子的遺愿,忘記國家恥辱的行為。
【解析】L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C.圖:考慮。句意: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慮這件事。
故選Co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前“于”:介詞,和。句意:成就偉大功業(yè)的人,就不和一般人商量。
后“于”:介詞,對。句意:這可不是我對您的希望?。?/p>
B.均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我早已聽說大王改穿胡服了/我早已聽說叔父患病了。
C.前“其”:代詞,自己的。句意:我就堅持地談出自己的愚見吧。
后“其”:副詞,還是。句意:您還是不要再說反對胡服的話了。
D.前“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句意:現(xiàn)在大王舍棄這些優(yōu)秀文化,反而去因襲邊遠地區(qū)落后部族的服飾。
2
后“而”:連詞,表修飾。句意:(都是)觀察當時的形勢來建立法制。
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圣人不易民而教:圣賢的人不改變百姓的舊習俗來實施教化。(易:改變。)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因此自下而上逐步推廣到全國”錯誤。從原文“王遂胡服”“寡人胡服且將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今寡人
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故寡人愿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使細謁之叔,請服焉”等句
子可以看出,應(yīng)為“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
故選D。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
“王曰:‘吾固聞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請之曰……”,趙武靈王親自前往勸說,對叔父公子成很是
尊重并且禮遇。
“鄉(xiāng)異而用變,事異而禮易”,趙武靈王認為,任何禮法都有必要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
“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服,可以報中山之怨”,
趙武靈王用史實指出推行“胡服騎射”的政策,可以增強戰(zhàn)斗力,以報中山國侵略先王之仇。
“而叔也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而忘國事之恥,非寡人所望于子”,趙武靈王指出公子
成反對胡服騎射是違背簡子和襄子的遺愿,忘記國家恥辱的行為。
參考譯文:
趙武靈王平日閑坐時,肥義在旁邊陪坐說:“大王在考慮天下形勢的變化,權(quán)衡兵力的合理使用,懷念
簡主、襄主的功業(yè),盤算抗擊胡、狄的好處嗎?”趙武靈王回答說:“繼承君位不忘祖先的功德,是國君
應(yīng)該遵循的原則?,F(xiàn)在我想繼承襄主的事業(yè),開發(fā)胡、狄地區(qū),擔心一輩子都不被人理解啊?,F(xiàn)在我打算
教導百姓改穿胡服、練習騎馬射箭,那么世人一定會非議指責我了。”肥義說:“我聽說,做事情猶豫不
決就不可能成功,行動在即還顧慮重重,也就不能取得功名?,F(xiàn)在大王既然下定決心背棄世俗偏見,就不
必再顧慮任何人的非議了。講究高尚道德的人,不去附和一般俗見;成就偉大功業(yè)的人,就不和一般人商
量。愚蠢的人在事情發(fā)生以后也看不明白,聰明的人卻能在事情未發(fā)生之前就能察覺出來了,大王您還是
馬上按您的想法去施行吧?!?/p>
趙武靈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裝。派王孫維向公子成說:“我已穿上了胡服,并且將要穿著它上朝,也希
望叔父能穿上它。如今我下令改變服裝,可是叔父卻不穿,我怕世人又要議論了。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
威望,來促進改穿胡服這件事的成功。我特地打發(fā)王孫維到您那里去拜望、稟告您,請叔父也穿上胡服吧?!?/p>
公子成拜了兩拜說:“我早已聽說大王改穿胡服了,只因我臥病在床,行動不便,所以沒能及早地向您提
供意見。現(xiàn)在大王命令我改穿胡服,我就堅持地談出自己的愚見吧。我聽說過:'中原地區(qū)是聰明有遠見
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是各種物資財富所聚集的地方,是圣賢對人教化的地方,是遠方國家前來參觀學習的
地方,是四方落后少數(shù)民族效仿學習的地方。'現(xiàn)在大王舍棄這些優(yōu)秀文化,反而去因襲邊遠地區(qū)落后部
族的服飾,改變了古代的禮教,更換了古代的準則,違背了人們的心意,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慮這件事?!?/p>
王孫維把公子成的話報告給趙武靈王。武靈王說:“我早已聽說叔父患病了?!庇谑蔷陀H自到了公子成
家里,對他說:“地區(qū)不同,所采用的器物就不一樣,情況不同,使用的禮制也有所改變。因此圣賢的君
主只要對老百姓有利,并不統(tǒng)一他們的器物用度;如果可以方便行事,禮制完全可以不相同。現(xiàn)在王叔您
所說的話,都是世俗的言論。而我所說的話,恰恰是如何改革習俗和傳統(tǒng)的言論。早些時候,中山國依仗
齊國強大軍隊的支持,侵犯掠奪我國的土地,俘虜我國的百姓。先王對這件事極為憤恨,可是這個仇直到
今天還沒能報。如今,我們采用便于騎射的胡服來武裝自己,可以向中山國報仇雪恨。而王叔您卻偏偏要
因襲中原的舊俗,卻違背了簡主和襄主的遺愿,反對改穿胡服的命令,而忘記了國家所蒙受的恥辱,這可
不是我對您的希望?。 惫映陕犃艘院?,拜了兩拜,叩頭說:“我太愚蠢了,竟沒有領(lǐng)會到大王的良苦
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說了一些世俗的偏見。如今大王您既然繼承簡主和襄主的遺志,完成先王未竟的事業(yè),
我哪里還敢不聽從您的命令呢。”說完又拜了兩拜,于是趙武靈王就賜給他一套胡服。
趙造說:“我聽說,'圣賢的人不改變百姓的舊習俗來實施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習俗而治理國家。'
順著民心去教化,不費多大力氣就能收到成效;依著習俗治理國家,考慮問題簡捷方便,做起來容易見
到效果?,F(xiàn)在大王您改變原來的服飾而不遵循習俗,改穿胡服而不顧世人的議論,這可不是教導百姓遵守
禮制,我希望大王慎重考慮這件事情?!蔽潇`王說:“古今的習俗本不相同,為什么要效法古代呢?歷代
帝王互不相襲,為什么要遵循古代的禮法呢?到了夏、商、周三代的圣王,都是觀察當時的形勢來建立法
制,根據(jù)具體情況來制定禮俗,法令制度都順應(yīng)潮流,衣服器械都方便使用。所以治理國家不一定只用一
種方法,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遵循舊制的做法,不會建立蓋世的功勛,尊崇古代的理論,不
能治理當代,您還是不要再說反對胡服的話了。”
(2023秋?北京房山?高三名校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夫天之所愛育者,民也;民之所系仰者,君也。圣人上承天之意,下為民之主,其要在安利之。而安
利之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風俗而已。故風俗之變,遷染民志,關(guān)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君子制俗以儉,其弊為奢。奢而不制,弊將若之何?夫如是,則有彈極財力,僭瀆?擬倫以追時好者
矣。且天地之生財也有時,人之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費無窮,以有時之財,有限之力,以給無窮之費,
若不為制,所謂積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貧且濫也?國家奄有諸夏,四圣繼統(tǒng),制度以定矣,
紀綱以緝矣,賦斂不傷于民矣,徭役以均矣,升平之運,未有盛于今矣,固當家給人足,無一夫不獲其所
矣。然而簍人之子,短褐未盡牢;趨末之民②,巧偽未盡抑。其故何也?殆風俗有所未盡淳歟?
且圣人之化,自近及遠,由內(nèi)及外。是以京師者,風俗之樞機也,四方之所面內(nèi)而依仿也。加之士民
4
富庶,財物畢會,難以儉率,易以奢變。至于發(fā)一端,作一事,衣冠車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
夕染諸夏。工者殆能于無用,商著通貨于難得,歲加一歲,巧眩之性不可窮,好尚之勢多所易。故物有未
弊而見毀于人,人有循舊而見嗤于俗。富者竟以自勝;貧者恥其不若,且日:“彼,人也;我,人也。彼
為奉養(yǎng)若此之麗,而我反不及!”由是轉(zhuǎn)相慕效,務(wù)盡鮮明;使愚下之人,有逞一時之嗜欲,破終身之贊
產(chǎn),而不自知也。
且山林不能給野火,江海不能警漏卮③。淳樸之風散,則貪饕之行成;貪饕之行成,則上下之力匱。
如此,則人無完行,士無廉聲,尚陵逼者為時宜,守檢押④者為鄙野,節(jié)義之民少,兼并之家多,富者財
產(chǎn)滿布州域,貧者困窮不免于溝壑。夫人之為性,心充體逸則樂生,心郁體勞則思死。若是之俗,何法令
之能避哉?故刑罰所以不措者此也。
且壞崖破巖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青蔥。禁微則易,救末者難。所宜略依古之王制,
命市納賈,以觀好惡。有作奇技淫巧以疑眾者,糾罰之;下至物器饌具,為之品制以節(jié)之;工商逐末者,
重租稅以困辱之。民見末業(yè)之無用,而又為糾罰困辱,不得不趨田畝;田畝辟,則民無饑矣。以此顯示眾
庶,未有輦轂之內(nèi)治而天下不治矣。
(取材于王安石《風俗》)
【注】①僭:超越本分。瀆:輕慢。②趨末之民:指商人。③漏卮:有漏洞的盛酒器。④押:規(guī)矩,法度。
押,同“種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乏砸的一項是()
A.若不為制制:遏制
B.短褐未盡完完:完整
C.工者盼能于無用矜:憐憫
D.江海不能買漏卮實:使……充滿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在乎正風俗而己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B.商專通貨于難得屈原煮,名平
C.貧者恥其不若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D.而又為糾罰困辱既自以心為形役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F強的一項是()
A.如之何使斯民不貧且濫也怎么能不讓百姓貧苦而且沒有節(jié)制地浪費呢
B,是以京師者,風俗之樞機也所以京城是風俗的重要機構(gòu)
C.故物有未弊而見毀于人因此所用物品沒有破舊就被人毀棄
D.禁微則易,救末者難防微杜漸是容易的,到釀成大禍時再挽救就很困難了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氐做的一項是()
A.風俗端正,能讓百姓發(fā)生好的轉(zhuǎn)變,還能讓國家變得強盛。
B.作者認為自己所處時代的國運興盛,百姓富足,風俗淳厚。
C.京城的衣服一旦出現(xiàn)特異的樣式,其他地方很快就會仿制。
D.百姓不再舍本逐末而能將精力用于種田時,就不會再挨餓。
10.請簡要分析文章第②段是怎樣論述“奢而不制”的弊端的。
【答案】6.C7.D8.B9.B10.①先用假設(shè),推論“奢而不制”的弊端,即,讓世人用
盡財力,過度追求時尚。
②再用財力的有限與浪費的無限作對比,并用積水與放水為喻,從反面論證“奢而不制”的弊端,即,會讓
百姓貧窮而且沒有節(jié)制。
③然后舉所處太平而興盛的時代依然存在的百姓貧窮、機巧奸詐等弊端為例,通過追問原因,委婉揭示“奢
而不制”會導致風俗不淳,進而產(chǎn)生這樣的弊端。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
C.“矜”應(yīng)是夸耀的意思。句意:手工藝者在沒有什么用途的物件上夸耀自己的才能。
故選C。
7.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乎”:相當于“于",介詞/形容詞詞尾,助詞。句意:在于糾正風俗罷了/浩浩淼淼好像乘風凌空而行。
B.“者”:……的人,代詞/用于名詞后,標明語音上的停頓,引出下文,助詞。句意:經(jīng)商的人用很難得到
的物品做買賣以牟取暴利/屈原,名字叫平。
C.“若”:及,比得上,動詞/像,動詞。句意:貧窮的人以比不上他們?yōu)閻u辱/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就像
是一條舞動的飄帶。
D.“為”:被,介詞。句意:并且又被督察懲罰困擾并因而感到恥辱/既然自己的心靈為形體所役使。
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B.“樞機”理解為“重要機構(gòu)”有誤,這里應(yīng)理解為其比喻義“關(guān)鍵”。句意:所以京城是風俗的關(guān)鍵所在。
故選B。
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作者認為……百姓富足,風俗淳厚”說法有誤。從“固當家給人足……然而簍人之子,短褐未盡完,趨末
之民,巧偽未盡抑……殆風俗有所未盡淳歟”可知,百姓還不完全富足,風俗還不盡淳厚。
6
故選B。
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的能力。
根據(jù)原文“夫如是,則有彈極財力,僭瀆擬倫以追時好者矣”可知,作者在第二段先用假設(shè),推論“奢而不制”
的弊端,即,讓世人用盡財力,過度追求時尚。
其后,段落中“且天地之生財也有時,人之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費無窮,以有時之財,有限之力,以給
無窮之費”是用財力的有限與浪費的無限作對比;此后作者緊接著說“若不為制,所謂積之涓涓而泄之浩浩,
如之何使斯民不貧且濫也?”這是用積水與放水為喻,從反面論證“奢而不制”的弊端,即,會讓百姓貧窮而
且沒有節(jié)制。
其后,作者說“國家奄有諸夏,四圣繼統(tǒng),制度以定矣,紀綱以緝矣,賦斂不傷于民矣,徭役以均矣,升
平之運,未有盛于今矣,固當家給人足,無一夫不獲其所矣”以展現(xiàn)當時所處的太平而興盛的時代,但作
者又緊接著說“然而簍人之子,短褐未盡完;趨末之民,巧偽未盡抑”,以時代依然存在的百姓貧窮、機巧
奸詐等弊端為例,產(chǎn)生強烈反差。針對這一反差,作者通過“其故何也?殆風俗有所未盡淳歟?”追問原因,
委婉揭示“奢而不制”會導致風俗不淳,進而產(chǎn)生這樣的弊端。
參考譯文:
上天撫愛養(yǎng)育的,是百姓;百姓牽系仰仗的,是君主。圣君對上是繼承上天的意志,對下是代替上天
做萬民之主,其主要任務(wù)在于使百姓安定、富足。使百姓安定、富足的關(guān)鍵,不在于其他,在于使風俗端
正。所以風俗的變化,會影響百姓的習氣,跟國家的興盛與衰亡密切相關(guān),不可以不慎重。
君子用節(jié)儉制約民風,風俗的弊端是趨向奢侈。奢侈之風不加以制止,害處會是怎樣的呢?像這樣,
就會有人竭盡財力,超越本分,輕慢他人,模仿他人,追求時尚。況且天地產(chǎn)生物資是有時令的,人的能
力有限度,可是日日夜夜的花費沒有盡頭,用有時令限制的物資和有限的人力,來供應(yīng)無盡的消費,假如
不做遏制,就會出現(xiàn)像涓涓細流般積累的財富如浩蕩的江水一樣流瀉而出的情況,怎么能不讓百姓貧苦而
且沒有節(jié)制地浪費呢?國家擁有華夏大地,繼承四代帝王的傳統(tǒng),制度已經(jīng)穩(wěn)定了,法度已經(jīng)明確了,征
收賦稅不會對百姓的生活有所妨礙,勞役已經(jīng)平均分配了,太平的國運沒有比現(xiàn)在興盛的,本來應(yīng)該家家
富足,人人飽暖,沒有一個人不能得到安居。可是貧寒人家的孩子,粗布做的衣服也不能全都完整,從事
工商業(yè)的人,不實誠的作偽行為沒有完全得到抑制。其中的緣故是什么呢?大概是風俗還不完全淳樸吧?
而且圣人的教化,從近處影響到遠處,從內(nèi)部影響到外部。所以京城是風俗的關(guān)鍵所在,是天下各地
都關(guān)注并跟著模仿的。加以士大夫和庶民財物豐富,人口眾多,金錢物品全部集中在此,很難用節(jié)儉引領(lǐng)
風氣,容易因為奢侈而改變風氣。開個頭,做件事,無論罕見的衣服、帽子、車子與駿馬,還是用具、服
飾和玩賞的物品等,早晨出現(xiàn)特殊的式樣,傍晚就會影響到華夏大地。手工藝者在沒有什么用途的物件上
夸耀自己的才能,經(jīng)商的人用很難得到的物品做買賣以牟取暴利,年復一年,人們喜歡技藝高明、迷亂耳
目的物品的本性沒有窮盡,喜愛的風尚多次改變。因此所用物品沒有破舊就被人毀棄,遵守以往習俗的人
被追求時尚的人嘲笑。富有的人爭著來使自己超過別人;貧窮的人把自己比不上別人當作恥辱,并且說:
“他,是人;我,是人。他有像這樣華美的供養(yǎng)用品,可是我反而比不上。”從此轉(zhuǎn)變?yōu)榛ハ嗔w慕仿效,
一定出其所有來使自己的外表鮮艷華美;讓愚昧卑下的人,放任一時的嗜好和欲望,使一生的財產(chǎn)耗損,
自己卻不覺悟。
而且山林不能供得上野火的焚燒,江海的水也不能使?jié)B漏的酒器充滿。敦厚、質(zhì)樸的風氣消失了,貪
得無厭的品行形成;貪得無厭的品行形成,那么國家從上到下的財力就會匱乏。像這樣,就會讓人沒有完
美的操行,讓土人沒有廉潔的聲譽,崇尚欺凌逼迫的現(xiàn)象變?yōu)闀r代風尚,遵守法度的人被當作鄙陋粗俗,
有節(jié)操與義行的百姓減少,把別人的產(chǎn)業(yè)并為己有的家庭增多,富有的人金錢與產(chǎn)業(yè)布滿各州所轄地域,
貧窮的人不能免于因生計或境遇艱難窘迫而死亡的命運。人的本性,內(nèi)心充實身體安逸就會以生為樂,心
情郁悶身體勞苦就會想到死亡。像這樣的風俗,怎么能使人避免觸犯法令呢?因此刑罰不能不用的原因就
是緣于這樣的現(xiàn)實。
而且毀壞山崖、沖垮石窟的河流,是從細小的河水流出而形成的;高入云霄、遮蔽日光的樹木,是從
翠綠色的小樹長起來的。防微杜漸是容易的,到釀成大禍時再挽救就很困難了。應(yīng)該做的是要大體依照古
代先王的制度,命令市集容納商賈販賣貨物的數(shù)量,來觀察人們的喜好和嫌惡。有展現(xiàn)過于奇巧而無益的
技藝來迷惑民眾的,督察懲罰他們;往下到器物、餐具,給這樣的商品做出等級規(guī)定來節(jié)制;對手工藝者
和商人,加重賦稅來讓他們感到困窘和恥辱。百姓看到從事商業(yè)沒有用處,并且又被督察懲罰困擾并因而
感到恥辱,不得不從耕種田地謀求發(fā)展。田地被開墾,那么百姓就不會饑餓。把這些向百姓明示,就不會
有京城安定而天下不能安定的現(xiàn)象了。
(2022秋?北京海淀?高三清華附中??茧A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論貴粟疏
(西漢)晁錯
①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
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nèi)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
災(zāi)數(shù)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
之民未盡歸農(nóng)也。
②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nóng);不農(nóng),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民如鳥
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
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
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wù)民于農(nóng)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縻,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③今農(nóng)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
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
8
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zāi),急政暴虐,賦斂
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②。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
④方今之務(wù),莫若使民務(wù)農(nóng)而已矣。欲民務(wù)農(nóng),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
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
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日民賦少,三日勸農(nóng)
功。
⑤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
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津③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
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nóng)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nóng),天下安寧。
【注】①當具:指準備交賦稅的時候。②倍稱(chen)之息:加倍的利息。③諜(xie):分散,流通。
11.下列對句中重點字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而國亡娟瘠者捐:死亡
②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避:躲避
③不農(nóng),則不地著著:附著,指定居
④賦斂不町時:時常
⑤雪子孫以償債者矣鬻:買賣
⑥得以除罪除:免除
⑦爵者,上之所覆擅:專有
⑧民俞勒農(nóng)勤:盡力多做
A.①②B.③④C.⑤⑥D(zhuǎn).⑦⑧
1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非能耕畫食之畫畜積未及者
B.織而衣書也方今年務(wù)
C.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
D.民貧,則奸邪生終歲不制衣則寒
1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國家)雖然有高大的城墻,深險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殘
酷的刑罰,好像并不能禁止(他們)。
B.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他們)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獲,冬天
儲藏,(還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勞役。
C.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那些能交納糧食從而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產(chǎn)業(yè)的人。
D.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陛下降恩讓天下人輸送糧食去邊塞,以授給爵位,這是(對
百姓的)大恩德。
14.下列對于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段以古圣王統(tǒng)治狀況與當今政治局面進行對比,引出下文應(yīng)使民務(wù)農(nóng)的話題。
B.作者認為蓄積多則民心穩(wěn),統(tǒng)治穩(wěn)固;要增加蓄積,必須使農(nóng)民盡心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C.作者指出,當朝政治“損有余,補不足”,不利于民心歸附和百姓得利,應(yīng)當改革。
D.全文圍繞重農(nóng)貴粟的政治主張,指陳時弊,逐層深入,論述嚴密,富有說服力。
15.本文中晁錯是如何提出應(yīng)該“貴粟”的觀點的請根據(jù)文章①②③④段進行分析。
【答案】11.D12.D13.A14.C15.作者認為蓄積多,則民心穩(wěn),統(tǒng)治穩(wěn)固;而要增
加蓄積,必須想辦法使農(nóng)民盡心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但現(xiàn)狀是農(nóng)民忙活了一年,到頭來卻只有很少的收益,為了
應(yīng)付各種賦斂,有的甚至賣田宅,鬻子孫”;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務(wù)農(nóng),在于貴粟”的觀點。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句中的意義的能力。
②錯誤?!氨堋保斡?,亞于。句意: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亞于湯、禹之時。
④錯誤。“時”,預定的時候。句意:征收賦稅沒有一定的時候。
⑤錯誤?!板鳌?,賣。句意:賣子孫來還債的事情。
故選D。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而,連詞,表承接。句意:這并非是因為君王能親自種糧食給他們吃。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句意:但積蓄卻不如湯、禹之時。
B.之,代詞,他們。句意:織布匹給他們穿。
之,助詞,的。句意:如今的迫切任務(wù)。
C.以,介詞,因為。句意:因為貯藏積蓄的東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準備。
以,介詞,用、拿。句意:在于讓百姓拿糧食來求賞或免罰。
D.則,表承接,就。句意:百姓生活貧困了,就會去做邪惡的事。
則,表承接,就。句意:整年不做衣服穿就會受凍。
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10
A.“雖”,“即使”;“猶”,“還”。句意:國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墻,深險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殘酷的刑罰,
還是不能禁止他們。
故選A。
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損有余,補不足”錯誤,“不利于民心歸附和百姓得利”的政治不是“損有余,補不足”,而是“急政暴虐,
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故選C。
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由“明主知其然也,故務(wù)民于農(nóng)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縻,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可知,作者認
為蓄積多,則民心穩(wěn),統(tǒng)治穩(wěn)固;
由“今農(nóng)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方今之務(wù),莫若使
民務(wù)農(nóng)而己矣”可知,而要增加蓄積,必須想辦法使農(nóng)民盡心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由“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zāi),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①,有者,半賈而賣;亡者,
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可知,農(nóng)民忙活了一年,到頭來卻只有很少的收益,為
了應(yīng)付各種賦斂,有的甚至賣田宅,鬻子孫”;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務(wù)農(nóng),在于貴粟”的觀點。
參考譯文:
在圣明的君王統(tǒng)治下,百姓不挨餓受凍,這并非是因為君王能親自種糧食給他們吃,織布匹給他們穿,
而是由于他能給人民開辟財源。所以盡管唐堯、夏禹之時有過九年的水災(zāi),商湯之時有過七年的旱災(zāi),但
國內(nèi)沒有因饑餓而死的人,這是因為貯藏積蓄的東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準備?,F(xiàn)在全國統(tǒng)一,土地之大,
人口之多,不亞于湯、禹之時,又沒有連年的水旱災(zāi)害,但積蓄卻不如湯、禹之時,這是什么道理呢?原
因在于土地還有潛力,百姓還有余力,能長谷物的土地還沒全部開墾,山林湖沼的資源尚未完全開發(fā),游
手好閑之徒還沒全都回鄉(xiāng)務(wù)農(nóng)。
百姓生活貧困了,就會去做邪惡的事。貧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務(wù)農(nóng);不從事農(nóng)業(yè)就不能
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不能定居就會離開鄉(xiāng)土,輕視家園,像鳥獸一樣四處奔散。這樣的話,國家即使有
高大的城墻,深險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殘酷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他們。受凍的人對衣服,不要求輕
暖;挨餓的人對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饑寒到了身上,就顧不上廉恥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兩頓
飯就要挨餓,整年不做衣服穿就會受凍。那么,肚子餓了沒飯吃,身上冷了無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
住她的兒子,國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賢明的君主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讓人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減輕他
們的賦稅,大量貯備糧食,以便充實倉庫,防備水旱災(zāi)荒,因此也就能夠擁有人民。
現(xiàn)在農(nóng)戶中一家如果有五口人,當中去服徭役的,就有兩個以上;能耕作的田地,卻不超過一百畝;
這一百畝地所能收的糧食,也沒有超過一百石。他們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還得砍
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勞役;春天不能避風塵,夏天不能避暑熱,秋天不能避陰雨,冬天不能避寒凍,
一年四季,沒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際往來,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撫養(yǎng)孤老,養(yǎng)育幼兒,一
切費用都要從農(nóng)業(yè)收入中開支。農(nóng)民如此辛苦,還要遭受水旱災(zāi)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斂,征收賦稅沒有一
定的時候,早上下令,晚上就改了。交賦稅的時候,有糧食的人,半價賤賣后完稅;沒有糧食的人,只好
以加倍的利息借債納稅;于是就出現(xiàn)了賣田地房屋、賣妻子兒女來還債的事情。
如今的迫切任務(wù),沒有比使人民務(wù)農(nóng)更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從事農(nóng)業(yè),關(guān)鍵在于抬高糧價;抬
高糧價的辦法,在于讓百姓拿糧食來求賞或免罰?,F(xiàn)在應(yīng)該號召天下百姓交糧給政府,納糧的可以封爵,
或贖罪。那些能交納糧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產(chǎn)業(yè)的人。從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貨物來供政府用,那么貧
苦百姓所擔負的賦稅就可以減輕,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補不足的,法令一頒布百姓就能夠得益。依順百姓
心愿,有三個好處:一是君主需要的東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賦稅減少,三是鼓勵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賜封爵位,是皇上專有的權(quán)力,只要一開口,就可以無窮無盡地封給別人;糧食,是百姓種出來的,
生長在土地中而不會缺乏。能夠封爵與贖罪,是人們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獻納糧食,用于邊塞,
以此換取爵位或贖罪,那么不用三年,邊地糧食必定會多起來。
陛下降恩,讓天下人輸送糧食去邊塞,以授給爵位,這是對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lián)鷳n邊塞駐軍的
糧食不夠吃,所以讓天下的屯糧大批流入邊塞。如果邊塞積糧足夠使用五年,就可以讓百姓向內(nèi)地各郡縣
輸送糧食了;如果郡縣積糧足夠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隨時下詔書,不收農(nóng)民的土地稅。這樣,陛下的恩德
雨露普降于天下萬民,百姓就會更積極地投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天下就會安寧了。
(2022秋.北京西城?高三北京四中??计谥校╅喿x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論貴粟疏
西漢晁錯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兩食之,織而衣多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
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nèi)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
災(zāi)數(shù)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
之民未盡歸農(nóng)也。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nóng);不農(nóng),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較家,民如鳥獸。
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
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如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
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wù)民于農(nóng)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縻,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農(nóng)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
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
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zāi),急政暴虐,
12
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1】,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2】;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
償債者矣。
方今*務(wù),莫若使民務(wù)農(nóng)而已矣。欲民務(wù)農(nóng),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粟為賞罰。今募天下
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
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日民賦少,三日勸農(nóng)功。
爵者,上之所舉,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津[3]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
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nóng)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nóng),天下安寧。
(有刪節(jié))
注釋:【1】當具:指準備交賦稅的時候。【2】倍稱(chGn)之息:加倍的利息。【3】裸(xie):分散,流通。
1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農(nóng),則不地蓍著:附著,指定居
B.賦斂不町時:時常
C.鬻子孫以償債者矣鬻:賣
D.爵者,上之所整擅:專有
1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非能耕面食之則畜積未及者
B.織而衣之也方今年務(wù)
C.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
D.民貧,則奸邪生終歲不制衣則寒
1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國家)雖然有高大的城墻,深險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殘酷的
刑罰,好像并不能禁止(他們)
B.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他們)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還
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勞役
C.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那些能交納糧食從而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產(chǎn)業(yè)的人
D.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陛下降恩讓天下人輸送糧食去邊塞,以授給爵位,這是(對
百姓的)大恩德
19.下列對于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段以古圣王統(tǒng)治狀況與當今政治局面進行正反對比,引出下文應(yīng)使民務(wù)農(nóng)的話題。
B.作者認為蓄積多則民心穩(wěn),統(tǒng)治穩(wěn)固;而要增加蓄積,必須使農(nóng)民盡心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C.作者指出,當朝政治“損有余,補不足”,不利于民心歸附和百姓得利,應(yīng)當改革。
D.全文圍繞“重農(nóng)貴粟”的政治主張,指陳時弊,逐層深入,論述嚴密,富有說服力。
20.本文中晁錯提議“貴栗”,具體措施是什么?預期效果有哪些?
【答案】16.B17.D18.A19.C20.措施是:讓百姓交糧給政府,來求賞或免罰。效
果是:①君主/政府的糧食充足;②貧苦百姓的賦稅減少;③鼓勵人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④邊塞糧食充足,糧
食得以流通;⑤社會安寧穩(wěn)定。
【解析】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句中的意義的能力。
B.時,預定的時候。"不時''才是"時常、經(jīng)常”的意思。句意:征收賦稅沒有一定的時候。
故選B。
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而,連詞,表承接。句意:這并非是因為君王能親自種糧食給他們吃。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句意:但積蓄卻不如湯、禹之時。
B.之,代詞,他們。句意:織布匹給他們穿。
之,助詞,的。句意:如今的迫切任務(wù)。
C.以,介詞,因為。句意:因為貯藏積蓄的東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準備。
以,介詞,用、拿。句意:在于讓百姓拿糧食來求賞或免罰。
D.則,就。句意:百姓生活貧困了,就會去做邪惡的事。
則,就。句意:整年不做衣服穿就會受凍。
故選D。
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A.“雖”,“即使”;“猶”,“還”。
句意:國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墻,深險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殘酷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他們。
故選A。
1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損有余,補不足”錯誤,“不利于民心歸附和百姓得利”的政治不是“損有余,補不足”,而是“急政暴虐,
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故選Co
2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14
第一問:
依據(jù)“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可概括出具體措施是:讓百姓交糧給政府,來求賞或免罰。
第二問:
依據(jù)“所補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nóng)功”可概括出“一是君主需要的東西充足,二是百姓的
賦稅減少,三是鼓勵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依據(jù)“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
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nóng)民租”可概括出“邊塞糧食充足,糧食得以流通”;
依據(jù)“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nóng),天下安寧”可概括出“社會安寧穩(wěn)定”。
參考譯文:
在圣明的君王統(tǒng)治下,百姓不挨餓受凍,這并非是因為君王能親自種糧食給他們吃,織布匹給他們穿,
而是由于他能給人民開辟財源。所以盡管唐堯、夏禹之時有過九年的水災(zāi),商湯之時有過七年的旱災(zāi),但
國內(nèi)沒有因饑餓而死的人,這是因為貯藏積蓄的東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準備?,F(xiàn)在全國統(tǒng)一,土地之大,
人口之多,不亞于湯、禹之時,又沒有連年的水旱災(zāi)害,但積蓄卻不如湯、禹之時,這是什么道理呢?原
因在于土地還有潛力,百姓還有余力,能長谷物的土地還沒全部開墾,山林湖沼的資源尚未完全開發(fā),游
手好閑之徒還沒全都回鄉(xiāng)務(wù)農(nóng)。
百姓生活貧困了,就會去做邪惡的事。貧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務(wù)農(nóng);不從事農(nóng)業(yè)就不能
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不能定居就會離開鄉(xiāng)土,輕視家園,像鳥獸一樣四處奔散。這樣的話,國家即使有
高大的城墻,深險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殘酷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他們。受凍的人對衣服,不要求輕
暖;挨餓的人對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饑寒到了身上,就顧不上廉恥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兩頓
飯就要挨餓,整年不做衣服穿就會受凍。那么,肚子餓了沒飯吃,身上冷了無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
住她的兒子,國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賢明的君主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讓人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減輕他
們的賦稅,大量貯備糧食,以便充實倉庫,防備水旱災(zāi)荒,因此也就能夠擁有人民。
現(xiàn)在農(nóng)戶中一家如果有五口人,當中去服徭役的,就有兩個以上;能耕作的田地,卻不超過一百畝;
這一百畝地所能收的糧食,也沒有超過一百石。他們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還得砍
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勞役;春天不能避風塵,夏天不能避暑熱,秋天不能避陰雨,冬天不能避寒凍,
一年四季,沒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際往來,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撫養(yǎng)孤老,養(yǎng)育幼兒,一
切費用都要從農(nóng)業(yè)收入中開支。農(nóng)民如此辛苦,還要遭受水旱災(zāi)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斂,征收賦稅沒有一
定的時候,早上下令,晚上就改了。交賦稅的時候,有糧食的人,半價賤賣后完稅;沒有糧食的人,只好
以加倍的利息借債納稅;于是就出現(xiàn)了賣田地房屋、賣妻子兒女來還債的事情。
如今的迫切任務(wù),沒有比使人民務(wù)農(nóng)更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從事農(nóng)業(yè),關(guān)鍵在于抬高糧價;抬
高糧價的辦法,在于讓百姓拿糧食來求賞或免罰?,F(xiàn)在應(yīng)該號召天下百姓交糧給政府,納糧的可以封爵,
或贖罪。那些能交納糧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產(chǎn)業(yè)的人。從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貨物來供政府用,那么貧
苦百姓所擔負的賦稅就可以減輕,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補不足的,法令一頒布百姓就能夠得益。依順百姓
心愿,有三個好處:一是君主需要的東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賦稅減少,三是鼓勵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賜封爵位,是皇上專有的權(quán)力,只要一開口,就可以無窮無盡地封給別人;糧食,是百姓種出來的,
生長在土地中而不會缺乏。能夠封爵與贖罪,是人們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獻納糧食,用于邊塞,
以此換取爵位或贖罪,那么不用三年,邊地糧食必定會多起來。
陛下降恩,讓天下人輸送糧食去邊塞,以授給爵位,這是對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lián)鷳n邊塞駐軍的
糧食不夠吃,所以讓天下的屯糧大批流入邊塞。如果邊塞積糧足夠使用五年,就可以讓百姓向內(nèi)地各郡縣
輸送糧食了;如果郡縣積糧足夠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隨時下詔書,不收農(nóng)民的土地稅。這樣,陛下的恩德
雨露普降于天下萬民,百姓就會更積極地投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天下就會安寧了。
(2023春?北京海淀?高三統(tǒng)考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夫天下未嘗無財也。昔周之興,文王、武王之國不過百里。當其受命,四方之君長交至于其廷,軍旅
四出,以征伐不義之諸侯,而未嘗患無財。方此之時,關(guān)市無征,山澤不禁,取于民者不過什一⑴,而財
有余。及其衰也,內(nèi)食千里之租,外取千八百國之貢,而不足于用。【甲】由此觀之,夫財豈有多少哉!
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則易為孫;仰人以援己,則難為力。是故廣取?給用,不如節(jié)用以廉取之為
易也。
臣請得以小民之家而推之。夫民方其窮困時,所望不過十金之資,計其衣食之費,妻子之奉,出入于
十金之中,寬然西有余。及其一旦稍稍蓄聚,衣食既足,則心意之欲,日以漸廣,所入益眾,而所欲益以
不給。不知患其用之不節(jié),而以為求之未至也。是以富而愈貪,求愈多而財愈不供,此其為惑,未可以知
其所終也。盍亦反其始而思之?夫向者豈能寒而不衣、饑而不食乎?【乙】今天下汲汲乎以財之不足為病,
何以異此。
今天下之利,莫不盡取。山陵林麓,莫不有禁。關(guān)有征,市有租,鹽鐵有榷,酒有課,茶有算,則凡
衰世茍且之法,莫不盡用矣。存天下之人,方且窮思竭慮,?廣求利之門。且人西不思,則以為費用不可
復省。使天下而無鹽鐵酒茗之稅,將不為國乎?臣有以知其不存也。天下之費,固有去之甚易而無損,存
之甚難而無益者矣?!颈砍疾荒鼙M知,請舉其所聞,而其余可以類求焉。
夫無益之費,名重而實輕,以不急之實,而被之以莫大之名,是以疑而不敢去。天子有七廟,今又飾
老佛之宮,而為之祠,固已過矣。又使大臣以使領(lǐng)之,歲給以巨萬計,此何為者也!天下之吏,為不少矣,
將患未得其人。茍得其人,則凡民之利,莫不備舉,而其患莫不盡去。今河水為患,不使濱河州郡之吏親
視其災(zāi),而束之以救災(zāi)之術(shù),徒為都水監(jiān)⑵。夫四方之水患,豈其一人坐籌于京師而盡其利害?天下有轉(zhuǎn)
運使足矣,今江淮之間,又有發(fā)運,祿賜之厚,徒兵之眾,其為費豈可勝計哉!【丁】今為政不求其本,
而治其末,自是而推之,天下無益之費,不為不多矣。
16
臣以為凡若此多,日求而去之,自毫厘以往,莫不有益。惟無輕其毫厘而積之,則天下庶乎少息也。
(取材于蘇軾《厚貨財一》)
注釋:【1】什一:十分取其一。【2】都水監(jiān)與后文的轉(zhuǎn)運使、發(fā)運(使)均為宋代官職。
2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俯己以就人,則易為功功:功績
B.不知罪其用之不節(jié)罪:歸罪
C.則凡民之利,莫不備舉舉:列舉
D.而貢之以救災(zāi)之術(shù)責:要求
2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廣取以給用以廣求利之門
B.寬然畫有余且人耐不思
C.夫向有豈能寒而不衣臣以為凡若此看
D.然天下之人臣有以知其不然也
2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四方之君長交至于其廷四面八方的諸侯王公紛紛來到朝廷
B.盍亦反其始而思之為什么不回到事情的起初去思考呢
C.使天下而無鹽鐵酒茗之稅,將不為國乎如果百姓不上交鹽鐵酒茶的賦稅,就不能為國效力了嗎
D.則天下庶乎少息也那么天下百姓大概就能夠稍得喘息了
2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用周初興之時和衰敗之時的財政狀況作對比,引出節(jié)用廉取的主張。
B.第二段通過寫小民之家因財用狀況引發(fā)的心理變化,指出宋朝財用匱乏的現(xiàn)實。
C.三、四兩段列舉朝廷征稅方式之多,歷數(shù)應(yīng)該節(jié)省的“無益之費”,直陳弊政。
D.文章既有對居上位者過度開支的批評,又有對百姓疾苦的關(guān)懷,情理并茂。
25.下面這段文字是從原文抽取出來的,你認為應(yīng)放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處?請根據(jù)文意
簡述理由。
蓋嘗聞之,里有蓄馬者,患牧人欺之而盜其芻菽也,又使一人焉為之廄長,廄長立而馬益灌。
【答案】21.C22.A23.C24.B25.應(yīng)放在丁處。這段文字寫?zhàn)B馬人已有“牧人”又設(shè)
置“廄長”的職位,可是馬匹卻更瘦的事例,與該段丁處之前各地有“轉(zhuǎn)運使'’又設(shè)“發(fā)運”致使耗費錢財過多
的現(xiàn)象相類似,也可以用來證明本段因冗官而產(chǎn)生過多毫無意義支出的觀點。
【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C.舉,提出。句意:那么對百姓有益的政令,都能提出。
故選C。
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都為表目的的連詞,來。句意:因此廣泛地索取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來增加獲利的門路。
B?表并列;表轉(zhuǎn)折。句意:生活得寬松有余/這些人卻不思考。
C.助詞,用在時間詞后面,不譯;……的情況。句意:當初他窮困的時候,難道出現(xiàn)過天寒沒有衣穿/我認
為凡是像這樣的情況。
D.表轉(zhuǎn)折,但是;代詞,這樣。句意:可是天下人/我以為并非如此。
故選Ao
2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就不能為國效力了嗎”錯誤,“為”譯為“成為”,“將不為國乎”應(yīng)譯為:難道國家就不能成其為國家了嗎?
故選C。
2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指出宋朝財用匱乏的現(xiàn)實”錯誤,“今天下汲汲乎以財之不足為病,何以異此”是指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技術(shù)人員外派服務(wù)合同
- 二零二五版養(yǎng)老院轉(zhuǎn)讓合同
- 二零二五版物業(yè)經(jīng)理聘用合同書
- 二零二五勞動合同中的勞動報酬支付方式
- 終止合同退款協(xié)議書
- 二零二五托管班老師聘用合同書
- 骨骼藥物安全性評估體系-全面剖析
- 靶向藥物設(shè)計與應(yīng)用-全面剖析
- 輸血不良反應(yīng)防治-全面剖析
-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文化傳播創(chuàng)新-全面剖析
- 河南安陽的紅色故事
- 基于PLC的蔬菜大棚設(shè)計
- 家政保姆護工培訓課件
- 糖尿病足圍手術(shù)期護理
- 《醫(yī)院勞動合同書》電子版
- 2023年同等學力臨床醫(yī)學考試真題
- 第七講-信息技術(shù)與大數(shù)據(jù)倫理問題-副本
- 祖暅原理的課件
- 《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傳導通路》課件
- TGIA 004-2020 垃圾填埋場地下水污染防治技術(shù)指南
- GB/T 13477.8-2002建筑密封材料試驗方法第8部分:拉伸粘結(jié)性的測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