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浙江省嘉興市高三下學期4月教學測試(二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2025屆浙江省嘉興市高三下學期4月教學測試(二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2025屆浙江省嘉興市高三下學期4月教學測試(二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2025屆浙江省嘉興市高三下學期4月教學測試(二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2025屆浙江省嘉興市高三下學期4月教學測試(二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三教學測試歷史試題卷考生須知:1.本試題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考生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筆填寫在答題紙上。3.選擇題的答案須用2B鉛筆將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要改動,須將原填涂處用橡皮擦凈。4.非選擇題的答案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寫在答題紙上相應區域內,答案寫在本試題卷上無效。一、選擇題Ⅰ(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婦好墓是一座未經盜掘的商代墓穴,墓主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該墓出土了大量陪葬品,其中青銅器468件,包括禮器210件,武器134件,其余為工具、雜器等。這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中國青銅文明的重點在于()A.社會生產 B.日常生活 C.軍事擴張 D.權力秩序2.1784年,日本九州地區出土一枚蛇鈕方形印章,印文為“漢委奴國王”(“委”字為“倭”字通假),隸體,陰刻。由此可知()A.漢武帝冊封倭國并賜予金印 B.隸書是日文假名的直接來源C.漢朝和日本之間存在外交往來 D.18世紀后期中國是日本宗主國3.下圖為抗戰時期上海《大公報》某版面(影印)。據此推知,當時()A.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已被侵占 B.全民族抗戰局面已經形成C.國民政府五權分立憲政實現 D.《論持久戰》獲得廣泛認可4.某史詩傳唱著這樣的故事:主人公為了得到永生的秘訣,歷經千辛萬苦終于見到大洪水中唯一的幸存者和永生者,但這位永生者并未解答他的疑問,他只好空手返回烏魯克。該史詩是()A.《吉爾伽美什》 B.《羅摩衍那》 C.《伊戈爾遠征記》 D.《荷馬史詩》5.下圖某地,鄭和叫它古里,是前三次下西洋的終點,也是后四次遠航的中轉站;達·伽馬叫它卡里庫特,是西方人夢寐以求的東方“香料之城”。“它”位于下圖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6.讀下圖,這反映出當代美國()A.城市問題呼喚社區組織誕生 B.三權分立的運行機制向民間滲透C基層治理呈現多方協作特點 D.人民斗爭推動“福利國家”建立二、選擇題Ⅱ(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7.貞觀十一年,唐太宗頒布《唐律·儀制令》,內有“凡行路巷街,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這一規定()A.體現了禮法結合的立法理念 B.延續了《唐律疏議》的相關條例C.規范了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 D.加速了坊市分區管理制度的瓦解8.某學者以“欲求超勝,必須會通”的開放胸懷,在其著作中介紹西方提水器械“龍尾水車”,認為其比中國傳統水車有更高的提水效率。但是,這種水車長期停留紙面,直到19世紀30年代才在江蘇試驗。該著作是()A.《齊民要術》 B.《農書》 C.《農政全書》 D.《海國圖志》9.下表為刊登于上海《申報》的招工廣告數則,由此可見()雇主招工條件及薪資(注:當時1銀元≈0.7兩白銀)刊登時間福利洋行看侍兩小孩,要北邊人,年在二十五至三十歲,須略知英語,按月給工洋九元1881巴頓醫生種花園工人,負責種花及菜蔬、喂牛等事,每月工洋七元1882汪恒春中國大藥房招繪圖人,每頁酬潤洋四元,若不合色概無潤資,稿不檢還1892法捕房招華捕,須身長法尺一尺六寸半一,須有本租界店鋪保單,須能知中國文字,每月薪水銀七兩,一年之后如能辦公勤慎者,加與一兩1898工部局華人襄理,通英語能寫英文,愿學各項醫法,醫局內充當萬能。房屋不取租金外,每月再給薪銀三十兩,以后增加薪水之處,則視該人辦事如何為定1898①廣告內容呈現出通商口岸特征②除舊布新和文明開化成為時代的潮流③銀元和白銀均為當時流通貨幣④薪資的高低與文化水平有一定關聯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1918年,話劇《玩偶之家》上演,劇中女主角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離家出走,被認為是“女性的覺醒”而受到社會稱贊。魯迅卻說:“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如果經濟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當然完全是廢話。”魯迅意在()A.強調社會改造的重要性 B.指出話劇思想啟蒙作用有限C.肯定新文化運動的深刻性 D.闡明“女性覺醒”的偉大意義11.有學者認為,中國大部分統一戰爭都是從北到南推進,然而近代有一場以統一全中國為目標的革命戰爭卻從華南挺進華中、華東,掀起一場革命高潮。這場戰爭()A.推動了中華民國的成立 B.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C.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 D.形式上完成了中國的統一12.下圖為某小學生的成績單,分別為一年級入學信息頁、五年級成績頁和評語頁。據此可知()①新中國教育向廣大工農開門②國家對學生的培養契合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③課程的設置與評價反映了德智體全面育人的方針④品德評語具有時代特色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1986年11月,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范爾霖訪華,鄧小平把一張剛剛發行的股票贈送給他,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贈送表明股票并非是資本主義所獨有。這反映了()A.西方現代商業經營形式傳入中國 B.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呼喚新鮮事物 D.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14.公元前323年,一位帝國統治者的葬禮在巴比倫舉行,送葬隊伍護送一輛豪華的馬車前往埃及,馬車之上放著棺槨,棺槨之上放滿王冠,象征著他征服的無數國家,馬車四周刻有浮雕,浮雕內容有波斯艦隊、印度大象等,共同記錄著他生前的榮光。該帝國是()A.亞述帝國 B.波斯帝國 C.亞歷山大帝國 D.羅馬帝國15.1129年,亨利一世頒發給倫敦的特許狀規定:“允許倫敦人及其財物免除通行稅、過路費以及在全英格蘭和海港的所有關稅。”亨利一世頒布這一特許狀的主要目的是()A.恢復城市經濟 B.謀求城市支持 C.擴大對外貿易 D.構建民族國家16.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熱心于亞洲貿易,下表是四個歐洲國家抵達亞洲的船只數量表。下列選項中,序號與國家對應正確的是()A.①英國②荷蘭③葡萄牙④法國 B.①葡萄牙②荷蘭③英國④法國C.①西班牙②葡萄牙③英國④法國 D.①葡萄牙②西班牙③英國④荷蘭17.杰斐遜等人在起草《獨立宣言》時,草稿中曾寫有一條對當時英國國王的指控:“他濫用否決權,阻止任何力圖禁止或限制這種令人厭憎的貿易的立法,決心開放買賣人的市場。”后來他們基于某些現實考慮,遺憾地刪除了這條指控。對此分析正確的是()A.起草人受《人權與公民權宣言》影響 B.英國君主立憲制基礎尚未奠定C.爭取獨立是當時北美人民的主要訴求 D.這一遺憾后由1787年憲法彌補18.讀下圖漫畫,該漫畫反映的俄國某一時期面臨的嚴峻形勢是(A.俄軍在一戰前線接連失利 B.德國法西斯大軍壓境C.新生政權遭遇內外聯合絞殺 D.蘇維埃共和國即將解體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第21題12分,第22題16分,共52分)19.文脈傳薪火,智慧啟未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錢穆《孔子傳·序言》材料二1905年,張謇上書學部,建議籌建博覽館,并指出:“以少數之學校,授學有秩序,畢業有程限,其所養成之人材,豈能蔚為通儒?蓋有圖書館、博物院,以為學校之后盾……竊思此舉,上可以保存國學,下可以嘉惠士林。”若干年之后,他回憶此建議時又說:“今則紺發碧瞳之客,蜻洲蝦島之儒,環我國門,搜求古物……設不及時保存,護茲國粹,恐北而熱河,東而遼沈,昔日分藏之物,皆將不翼而飛。”——摘編自《張謇全集》(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從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角度說明孔子“集其大成”和“開其新統”。(2)根據材料二,分析建議的背景。結合所學,寫出張謇與建議相關的實踐行動并簡述其作用。20.中國與亞非國家淵源深厚,友誼綿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萬隆會議前后中國與亞非國家(部分)關系表與中國經貿合作狀況建交時間埃及1955年8月,簽訂貿易協定,埃及從中國進口鋼材,中國購買埃及棉花;次年11月,中國向埃及提供了2000萬瑞士法郎的無償援助1956年5月30日敘利亞1955年9月,中國參加敘利亞大馬士革國際博覽會;11月簽訂貿易和支付協定1956年8月10日阿富汗1956年7月,雙方簽訂交換貨物和支付協定,中國出口機械、建筑材料和紙張,阿富汗出口生羊毛、原棉、羊皮、干水果等1955年1月20日尼泊爾1956年10月,雙方簽訂經濟援助協定,3年內中國援助尼泊爾6000萬印度盧比1955年8月1日——編制自劉磊《萬隆會議與中國同亞非國家的經貿關系》材料二亞吉鐵路西起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東至吉布提,2013年開工建設,2018年運營,2024年移交非方。鐵路修筑雇傭了3萬多名當地員工,培訓了1.5萬名當地職工,還建立了一所鐵路大學。自運營以來,亞吉鐵路發送旅客68萬人次,大量化肥、小麥、鋼材進入內陸,當地物產則借助這條通道出海。圍繞亞吉鐵路的修建與運營形成了以一個項目帶動全產業鏈、以一條鐵路帶動一個經濟區的“亞吉模式”。中國通過鐵路、港口、工業園區、能源等多領域合作,成功帶動近4億多美元的中國設備走進非洲市場。“亞吉模式”是“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的重要實踐,更是新時代中國外交踐行合作共贏的典范。——摘編自謝宜澤《中國工程走出去:從坦贊鐵路到“亞吉模式”》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50年代后期中國與亞非國家經貿合作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簡述此合作對中國外交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論證“亞吉模式”是“踐行合作共贏典范”。21.技術進步深刻地影響著人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把工具向機器的轉變視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真正變革,發達的機器體系激活了工業革命的空前發展,塑造了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雛形。機器原本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理應為人類的自由解放鋪就階梯,但資本的意志使人必須服從機器的運作模式和規則,資本家可以利用機器最大限度地縮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以此來壓榨工人的剩余價值。機器就像工人使用工具那樣使用工人,徹底倒置了工人與機器的關系,實現了其對工人的操縱。——摘編自姜山《機器體系、自我異化與真正自由:<資本論>中的機器思想探析》等材料二今天的新信息技術革命正在形成一種基于網絡的超越空間限制的新的人類活動空間,形成了基于大數據的精確分析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新的機器智慧主體,基于此,人類正在形成全新的信息社會。這種對于全社會的根本性改變,其價值甚至超越三四百年前的工業革命。然而,任何一場根本性的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絕不僅僅是機遇和美好,同時也意味著對原有社會結構和組織以及運行方式的根本性變革。一切社會個體和組織都要面對逐漸適應行為和結構的網絡化挑戰,一切社會主體都將面臨人工智能的替代競爭挑戰。——摘編自何哲《新信息技術革命:機遇、挑戰和應對》(1)根據材料一,概括馬克思關于機器與人的觀點。面對機器的操控,19世紀上半期的歐洲工人進行了廣泛斗爭,結合所學指出其斗爭目標的變化。(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新信息技術革命時代的關鍵性技術,并概括這場革命對人類社會生產的影響。22.災難是一種痛苦記憶,也能引發思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拉貝日記》和《魏特琳日記》以其獨立于加害者和被害者的第三方視角,忠實地記錄了在這場社會災難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雖然日記內容僅局限于南京國際安全區以內,但這并沒有損害這兩本日記珍貴的史料價值。拉貝和魏特林是留在南京的外國僑民,他們既非南京大屠殺的加害者,也非直接暴力的受害者,他們的日記從個人的經驗、情感進入到歷史災難的普遍性層面,建構、貯存了南京大屠殺這一災難的集體記憶,并超越了時間的限度,成為人們闡釋、反思災難事件的媒介。每當后世讀者與文本相遇時,過去的災難便能得到追問與反思,也引導后世對社會災難發生機制、災難之后的修復與重建等問題進行深度的問詢與反思。——摘編自劉鈺茂《<拉貝日記>和<魏特琳日記>的見證式書寫與身份認同》(1)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閱讀材料,評價這兩本日記的史料價值。(2)依據材料,結合世界近現代史相關史實,以“關于災難的思考”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自擬標題,史實例舉充分,觀點陳述正確,結論合理)

2025年高三教學測試歷史試題卷考生須知:1.本試題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考生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筆填寫在答題紙上。3.選擇題的答案須用2B鉛筆將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要改動,須將原填涂處用橡皮擦凈。4.非選擇題的答案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寫在答題紙上相應區域內,答案寫在本試題卷上無效。一、選擇題Ⅰ(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婦好墓是一座未經盜掘的商代墓穴,墓主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該墓出土了大量陪葬品,其中青銅器468件,包括禮器210件,武器134件,其余為工具、雜器等。這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中國青銅文明的重點在于()A.社會生產 B.日常生活 C.軍事擴張 D.權力秩序【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婦好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禮器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在商代,禮器是用于祭祀、宴享、朝聘等各種禮儀活動的器物,是彰顯身份地位和權力秩序的重要象征。墓中隨葬如此多的禮器,說明當時非常重視權力秩序的維護和體現,D項正確;工具等所占比例較小,不能體現出青銅文明重點在于社會生產,排除A項;大量的禮器主要用于禮儀活動而非日常生活,排除B項;武器雖然也有一定數量,但相較于禮器,其并非主要體現的方面,排除C項。故選D項。2.1784年,日本九州地區出土一枚蛇鈕方形印章,印文為“漢委奴國王”(“委”字為“倭”字通假),隸體,陰刻。由此可知()A.漢武帝冊封倭國并賜予金印 B.隸書是日文假名的直接來源C.漢朝和日本之間存在外交往來 D.18世紀后期中國是日本宗主國【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日本。根據材料“日本九州地區出土一枚蛇鈕方形印章,印文為‘漢委奴國王’”可知,漢朝曾授予日本國王印璽,這表明漢朝和日本之間存在外交往來,C項正確;材料中未明確提及該印章是漢武帝冊封時賜予的,無法得出“漢武帝冊封倭國并賜予金印”的結論,排除A項;日文假名的直接來源是漢字的草書和楷書偏旁等,與隸書沒有直接關系,材料也未體現這一信息,排除B項;材料中僅表明漢朝時與日本有交往,不能由此推斷出18世紀后期中國是日本宗主國,時間不符且缺乏相關依據,排除D項。故選C項。3.下圖為抗戰時期上海《大公報》某版面(影印)。據此推知,當時()A.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已被侵占 B.全民族抗戰的局面已經形成C.國民政府五權分立憲政實現 D.《論持久戰》獲得廣泛認可【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從圖片中“以統籌全局長期抗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日軍已經開始全面侵華,國共合作宣言已經發表,此時的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抵御日本侵略者,這是全民族抗戰的局面已經形成的表現,B項正確;圖片中沒有直接提及南京是否被侵占的相關信息,而且日軍攻陷南京發生在1937年12月13日,與材料時間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937年11月21日)不符,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政策,沒有涉及國民政府內部的機構調整,無法得出“國民政府五權分立憲政實現”的結論,排除C項;圖片中沒有關于《論持久戰》的任何信息,而且《論持久戰》發表于1938年,排除D項。故選B項。4.某史詩傳唱著這樣故事:主人公為了得到永生的秘訣,歷經千辛萬苦終于見到大洪水中唯一的幸存者和永生者,但這位永生者并未解答他的疑問,他只好空手返回烏魯克。該史詩是()A.《吉爾伽美什》 B.《羅摩衍那》 C.《伊戈爾遠征記》 D.《荷馬史詩》【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亞洲)。根據材料“主人公為了得到永生的秘訣,歷經千辛萬苦終于見到大洪水中唯一的幸存者和永生者,但這位永生者并未解答他的疑問,他只好空手返回烏魯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吉爾伽美什》史詩中,主人公吉爾伽美什在好友恩奇都死后,為了尋求永生,歷經千難萬險,見到了大洪水中唯一的幸存者和永生者烏特納匹什提。但烏特納匹什提沒有直接給予他永生的秘訣,吉爾伽美什最終空手返回烏魯克,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羅摩衍那》是印度古代史詩,主要講述了羅摩和悉多的愛情故事以及羅摩為解救悉多與魔王羅波那戰斗的經歷,與題目中追求永生的故事不符,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伊戈爾遠征記》是俄羅斯古代史詩,描述了伊戈爾大公出征波洛伏齊人的歷史事件,與題目中的故事內容無關,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伊利亞特》主要敘述希臘聯軍圍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奧德賽》敘述奧德修斯在特洛伊戰爭后海上漂流十年返回故鄉的故事,排除D項。故選A項。5.下圖某地,鄭和叫它古里,是前三次下西洋的終點,也是后四次遠航的中轉站;達·伽馬叫它卡里庫特,是西方人夢寐以求的東方“香料之城”。“它”位于下圖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鄭和下西洋到達的古里和達?伽馬到達的卡里庫特是同一地方,是當時重要的貿易中心,以盛產香料等商品而聞名,由此可知這個地點處于達?伽馬航線與鄭和航線的交叉處,而②位于今印度的西南沿海地區,處于達?伽馬航線與鄭和航線的交叉處并且盛產香料,與題意符合,B項正確;①位于馬六甲海峽,但是達?伽馬航線沒有抵達馬六甲海峽,排除A項;③位于阿拉伯半島,但是阿拉伯半島并不盛產香料,排除C項;④位于非洲東南部地區,但是鄭和下西洋沒有到達④地區,排除D項。故選B項。6.讀下圖,這反映出當代美國()A.城市問題呼喚社區組織誕生 B.三權分立的運行機制向民間滲透C.基層治理呈現多方協作特點 D.人民斗爭推動“福利國家”建立【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美國)。據表格內容分析可知,從美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來看,多個主體參與了治理,并且各主體之間存在明確的分工和相互聯系,這充分說明美國公共服務的提供注重系統協作,C項正確;雖然政府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但社區自身、第三方組織和市場機制都在社區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一種多主體參與、協同治理的模式,排除A項;三權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衡,與基層治理結構無關,圖表中是政府與民間組織的合作,非權力分立,排除B項;圖表信息強調的是基層治理、多方協作,沒有涉及人民斗爭、社會保障、福利政策等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二、選擇題Ⅱ(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7.貞觀十一年,唐太宗頒布《唐律·儀制令》,內有“凡行路巷街,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這一規定()A.體現了禮法結合的立法理念 B.延續了《唐律疏議》的相關條例C.規范了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 D.加速了坊市分區管理制度的瓦解【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這些規定將道德規范、倫理觀念與法律條文相結合,以法律的強制力來推行和維護禮教,體現了禮法結合的立法理念,A項正確;《唐律疏議》是唐高宗永徽四年頒行天下的。而貞觀十一年唐太宗頒布《唐律?儀制令》時,《唐律疏議》尚未出臺,排除B項;雖然這一規定對行路巷街的行為作出了規范,但它主要是從社會等級、倫理道德等角度出發,并非專門針對城市公共交通運行制定的規則,排除C項;坊市分區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居民區(坊)和商業區(市)的劃分與管理。《唐律?儀制令》中關于行路的規定與坊市分區管理制度沒有直接的關聯,排除D項。故選A項。8.某學者以“欲求超勝,必須會通”的開放胸懷,在其著作中介紹西方提水器械“龍尾水車”,認為其比中國傳統水車有更高的提水效率。但是,這種水車長期停留紙面,直到19世紀30年代才在江蘇試驗。該著作是()A.《齊民要術》 B.《農書》 C.《農政全書》 D.《海國圖志》【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農政全書》由明代徐光啟所著。徐光啟生活的時代,西方傳教士來華,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他以開放的胸懷接納西方科技,在《農政全書》中介紹了西方提水器械“龍尾水車”,符合題目描述,C項正確;《齊民要術》成書于北魏時期,作者是賈思勰。此時西方的近代科技尚未傳入中國,所以該著作不可能介紹西方提水器械“龍尾水車”,排除A項;《農書》是元代王禎的著作,同樣在西方近代科技傳入中國之前成書,不會涉及對西方提水器械的介紹,排除B項;《海國圖志》由魏源編寫,主要是介紹西方各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等情況,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重點不在于農業技術方面,不會詳細介紹西方的提水器械,排除D項。故選C項。9.下表為刊登于上海《申報》的招工廣告數則,由此可見()雇主招工條件及薪資(注:當時1銀元≈0.7兩白銀。)刊登時間福利洋行看侍兩小孩,要北邊人,年在二十五至三十歲,須略知英語,按月給工洋九元1881巴頓醫生種花園工人,負責種花及菜蔬、喂牛等事,每月工洋七元1882汪恒春中國大藥房招繪圖人,每頁酬潤洋四元,若不合色概無潤資,稿不檢還1892法捕房招華捕,須身長法尺一尺六寸半一,須有本租界店鋪保單,須能知中國文字,每月薪水銀七兩,一年之后如能辦公勤慎者,加與一兩1898工部局華人襄理,通英語能寫英文,愿學各項醫法,醫局內充當萬能。房屋不取租金外,每月再給薪銀三十兩,以后增加薪水之處,則視該人辦事如何為定1898①廣告內容呈現出通商口岸特征②除舊布新和文明開化成為時代的潮流③銀元和白銀均為當時流通貨幣④薪資的高低與文化水平有一定關聯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組合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中國)。據材料“雇主:福利洋行、法捕房”可知,洋行是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產物;而材料“法捕房”中規定“須有本租界店鋪保單”中的租界是列強侵華的產物,租界一般分布在沿海、沿河等通商口岸或便于貿易活動的城市中,①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上海《申報》的招工廣告,沒有涉及“除舊布新”的內容,②錯誤;材料中“招工條件及薪資(注:當時1銀元≈0.7兩白銀)”,說明銀元和白銀均為當時流通貨幣,③正確;材料中“福利洋行雇人看兩小孩,月工資九元;巴頓醫生招的種花工人,月工資七元;法捕房招華捕,月薪銀七兩”,這說明體力勞動者工資較低;而材料“汪恒春中國大藥房招繪圖人,每頁酬潤洋四元;工部局招華人襄理,房屋不取租金外,每月再給薪銀三十兩”,這說明腦力勞動者工資較高,反映了薪資的高低與文化水平有一定關聯性,④正確。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10.1918年,話劇《玩偶之家》上演,劇中女主角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離家出走,被認為是“女性的覺醒”而受到社會稱贊。魯迅卻說:“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如果經濟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當然完全是廢話。”魯迅意在()A.強調社會改造的重要性 B.指出話劇思想啟蒙作用有限C.肯定新文化運動的深刻性 D.闡明“女性覺醒”的偉大意義【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魯迅認為娜拉出走后若沒有經濟獨立和自我生存的能力,可能會陷入墮落或只能回來的困境。他指出“如果經濟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當然完全是廢話”,這意味著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經濟制度等社會因素對女性的束縛是根本性的問題。女性要實現真正的自由和解放,僅靠個人的覺醒和出走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社會改造,改變不合理的經濟制度以及其他相關的社會制度和觀念,A項正確;話劇《玩偶之家》本身具有思想啟蒙作用,它引發了人們對女性地位和權利等問題的關注,但魯迅的觀點重點在于揭示社會現實對女性解放的限制,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倡導女性解放,《玩偶之家》的引入就是一個體現。魯迅通過對娜拉出走這一現象的深入分析,指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女性解放面臨的實際困難,排除C項;《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代表著女性覺醒,魯迅是在冷靜地分析女性覺醒后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排除D項。故選A項。11.有學者認為,中國大部分統一戰爭都是從北到南推進,然而近代有一場以統一全中國為目標的革命戰爭卻從華南挺進華中、華東,掀起一場革命高潮。這場戰爭()A.推動了中華民國的成立 B.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C.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 D.形式上完成了中國的統一【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從華南挺進華中、華東,掀起一場革命高潮”可知,這場戰爭是北伐戰爭,B項正確;中華民國成立于1912年,而北伐戰爭發生在1926-1927年,時間不符,所以北伐戰爭與推動中華民國成立無關,排除A項;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是北伐戰爭的前提條件,而非北伐戰爭的結果,排除C項;形式上完成中國統一的是東北易幟,不是北伐戰爭,排除D項。故選B項。12.下圖為某小學生的成績單,分別為一年級入學信息頁、五年級成績頁和評語頁。據此可知()①新中國教育向廣大工農開門②國家對學生的培養契合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③課程的設置與評價反映了德智體全面育人的方針④品德評語具有時代特色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現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從成績單的課程設置來看,有語文、數學、體育、音樂、美術等多種課程,并且在評價時不僅關注學習成績,還對學生的品德等方面進行評價,這反映了德智體全面育人的方針,③正確;根據材料可知,評語頁中提到“熱愛祖國,關心集體,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等內容,體現了當時對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④正確;“新中國教育向廣大工農開門”主要體現在大力發展工農教育,讓廣大工農群眾及其子女有更多接受教育的機會,材料沒有突出這個學生的工農子弟的身份,無法得出“向廣大工農開門”的結論,①錯誤;社會主義改造發生在1953—1956年,而成績單中未明確體現出與社會主義改造相關的內容,②錯誤。由此可知,③④正確,D項正確;①②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13.1986年11月,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范爾霖訪華,鄧小平把一張剛剛發行的股票贈送給他,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贈送表明股票并非是資本主義所獨有。這反映了()A.西方現代商業經營形式傳入中國 B.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呼喚新鮮事物 D.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范爾霖訪華,鄧小平把一張剛剛發行的股票贈送給他,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贈送表明股票并非是資本主義所獨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6年鄧小平把股票贈送給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表明中國對股票這一經濟形式的認可,反映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在不斷探索和深化,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向多種經濟形式并存、注重市場作用的方向發展,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D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股票等現代商業經營形式在近代中國就已經存在,并非1986年才傳入中國,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是在20世紀70年代,與題干時間1986年不符,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86年中國還沒有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1992年黨的十四大才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C項。故選D項。14.公元前323年,一位帝國統治者的葬禮在巴比倫舉行,送葬隊伍護送一輛豪華的馬車前往埃及,馬車之上放著棺槨,棺槨之上放滿王冠,象征著他征服的無數國家,馬車四周刻有浮雕,浮雕內容有波斯艦隊、印度大象等,共同記錄著他生前的榮光。該帝國是()A.亞述帝國 B.波斯帝國 C.亞歷山大帝國 D.羅馬帝國【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323年(世界)。據材料信息可知,該帝國統治于公元前323年去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是對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馬其頓王國的稱呼,由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開創,亞歷山大于公元前323年去世,C項正確;亞述帝國的統治時間是前935-前612,即新亞述時期,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A項;波斯帝國是在公元前330年,被亞歷山大帝國攻陷,帝國滅亡,排除B項;羅馬帝國興起于公元前27年,與材料時間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C項。15.1129年,亨利一世頒發給倫敦的特許狀規定:“允許倫敦人及其財物免除通行稅、過路費以及在全英格蘭和海港的所有關稅。”亨利一世頒布這一特許狀的主要目的是()A恢復城市經濟 B.謀求城市支持 C.擴大對外貿易 D.構建民族國家【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根據材料“允許倫敦人及其財物免除通行稅、過路費以及在全英格蘭和海港的所有關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2世紀的英國,國王與封建貴族之間存在著權力博弈。亨利一世通過頒發特許狀給予倫敦城市民一定的特權,目的是為了獲得城市中新興市民階層的支持,以增強自己在與貴族斗爭中的力量,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特許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對城市經濟有促進作用,但這僅免除倫敦人的一些稅費,對恢復城市經濟的作用較為有限,且這并非主要目的,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中僅提及免除倫敦人在英格蘭境內和海港的一些稅費,沒有直接涉及擴大對外貿易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構建民族國家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1129年,英國離民族國家的形成還距離一段時間,排除D項。故選B項。16.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熱心于亞洲貿易,下表是四個歐洲國家抵達亞洲的船只數量表。下列選項中,序號與國家對應正確的是()A.①英國②荷蘭③葡萄牙④法國 B.①葡萄牙②荷蘭③英國④法國C.①西班牙②葡萄牙③英國④法國 D.①葡萄牙②西班牙③英國④荷蘭【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組合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航路開辟后(世界)。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帶領船隊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在第二年到達非洲的好望角,1497--1498年,達伽馬率船隊繞過好望角駛達印度,并逐漸壟斷了與東方的貿易;但隨著17世紀荷蘭的崛起和發展,荷蘭首先竭力排擠葡萄牙的殖民勢力,奪取葡萄牙的殖民地馬六甲、錫蘭、好望角等地,在東亞,荷蘭殖民者還一度侵入我國領土臺灣,并在日本長崎建立了貿易據點,葡萄牙在亞洲的殖民勢力逐漸削弱,①是葡萄牙;荷蘭的殖民掠奪與對外貿易緊緊聯系在一起,荷蘭首先竭力排擠葡萄牙的殖民勢力,奪取葡萄牙的殖民地馬六甲、錫蘭、好望角等地,在東亞,荷蘭殖民者還一度侵入我國領土臺灣,并在日本長崎建立了貿易據點,②是荷蘭;1613年英國商人在印度設立商站,逐漸向印度內地滲透,17世紀上半葉,英國海外擴張主要向三個方向發展,地中海和東印度的商業貿易開發,紐芬蘭灣的漁業開發和北美殖民地的農業拓殖,英法七年戰爭,英國不僅獲得法屬北美殖民地,還確立了在印度的優勢,故③是英國;法國在17世紀初插足印度,同時向美洲和非洲擴張。17世紀下半葉,英法之間在北美和印度的矛盾日趨尖銳,最終英法七年戰爭,英國不僅獲得法屬北美殖民地,還確立了在印度的優勢,故④是法國。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17.杰斐遜等人在起草《獨立宣言》時,草稿中曾寫有一條對當時英國國王的指控:“他濫用否決權,阻止任何力圖禁止或限制這種令人厭憎的貿易的立法,決心開放買賣人的市場。”后來他們基于某些現實考慮,遺憾地刪除了這條指控。對此分析正確的是()A.起草人受《人權與公民權宣言》影響 B.英國君主立憲制基礎尚未奠定C.爭取獨立是當時北美人民的主要訴求 D.這一遺憾后由1787年憲法彌補【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76年(英國與美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杰斐遜等人在起草《獨立宣言》時,草稿中曾寫有一條對當時英國國王的指控;大陸議會對杰斐遜的草稿作了重大改動,特別是在南方喬治亞州和南卡羅來納州代表們的堅持下,刪去了他對英王喬治三世允許在殖民地存在奴隸制和奴隸買賣的有力譴責,這是因為《獨立宣言》發表時北美人民的首要目標是團結各州爭取獨立,C項正確;1789年法國《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發表,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礎,排除B項;《1787年憲法》頒布的主旨是加強美國中央政府的權力,與對英指控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8.讀下圖漫畫,該漫畫反映的俄國某一時期面臨的嚴峻形勢是(A.俄軍在一戰前線接連失利 B.德國法西斯大軍壓境C.新生政權遭遇內外聯合絞殺 D.蘇維埃共和國即將解體【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蘇俄)。根據漫畫的內容“我懇請被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壓迫的你們,能夠向受害的同胞伸出援手,拯救蘇維埃共和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漫畫反映出此時的俄國十月革命剛剛勝利,新興的蘇維埃政權遭遇國內反動勢力與國外帝國主義的威脅,其局勢十分危急,C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漫畫中反映的不僅僅是戰場上的軍事失利,還有國內反革命勢力以及外國干涉軍等多方面的威脅,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德國法西斯大軍壓境主要是在二戰時期,與漫畫所反映的俄國歷史時期不符,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蘇維埃共和國即將解體是在20世紀90年代,與漫畫所展現的歷史場景和時期明顯不同,排除D項。故選C項。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第21題12分,第22題16分,共52分)19.文脈傳薪火,智慧啟未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錢穆《孔子傳·序言》材料二1905年,張謇上書學部,建議籌建博覽館,并指出:“以少數之學校,授學有秩序,畢業有程限,其所養成之人材,豈能蔚為通儒?蓋有圖書館、博物院,以為學校之后盾……竊思此舉,上可以保存國學,下可以嘉惠士林。”若干年之后,他回憶此建議時又說:“今則紺發碧瞳之客,蜻洲蝦島之儒,環我國門,搜求古物……設不及時保存,護茲國粹,恐北而熱河,東而遼沈,昔日分藏之物,皆將不翼而飛。”——摘編自《張謇全集》(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從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角度說明孔子“集其大成”和“開其新統”。(2)根據材料二,分析建議的背景。結合所學,寫出張謇與建議相關的實踐行動并簡述其作用。【答案】(1)“集其大成”:整理《詩》《書》等文獻,對夏、商、西周的文化傳承作出重要貢獻。“開其新統”:創立儒家學派,以后儒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打破了過去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展。(2)背景:民族危機深重;學校教育的不足;列強掠奪中國文物。實踐行動:創辦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作用:征集、收藏、展示和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進行國民教育;擔負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據材料一“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集其大成”表現為孔子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如《春秋》《禮》《樂》),系統總結了夏、商、西周的文化遺產,對夏、商、西周的文化傳承作出重要貢獻,為中華文化的連續性奠定基礎;據材料一“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可知,“開其新統”指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提出“仁”“禮”等核心思想,后世儒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以“有教無類”打破貴族教育壟斷,推動私學發展,擴大了文化傳播范圍。【小問2詳解】本題是背景題、特點題與影響題。時空是清末(1905年)。背景:結合所學知識,20世紀初民族危機深重(如列強侵華、文物外流),張謇主張通過保存文物維護文化主權;據材料二“學校授學有秩序,畢業有程限……不能蔚為通儒”可知,張謇認為學校教育存在局限性,需以博物館輔助教育;據材料二“設不及時保存,護茲國粹,恐北而熱河,東而遼沈,昔日分藏之物,皆將不翼而飛”可知,列強掠奪中國文物。實踐行動:據材料二“1905年,張謇上書學部,建議籌建博覽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謇創辦南通博物苑(1905年),是中國首個公共博物館。作用:據材料二“設不及時保存,護茲國粹……昔日分藏之物,皆將不翼而飛”可知,張謇擔憂文物外流,亟需系統保護。結合所學知識,南通博物苑通過征集、收藏文物,并展示、研究這些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防止其散佚,履行了博物館的基礎職能;據材料二“以圖書館、博物院為學校之后盾……嘉惠士林”可知,張謇認為博物館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結合所學知識,南通博物苑通過陳列展覽向公眾普及知識,進行國民教育,提升國民素質。結合所學知識,南通博物苑作為文化機構,不僅保存了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還擔負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20.中國與亞非國家淵源深厚,友誼綿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萬隆會議前后中國與亞非國家(部分)關系表與中國經貿合作狀況建交時間埃及1955年8月,簽訂貿易協定,埃及從中國進口鋼材,中國購買埃及棉花;次年11月,中國向埃及提供了2000萬瑞士法郎的無償援助1956年5月30日敘利亞1955年9月,中國參加敘利亞大馬士革國際博覽會;11月簽訂貿易和支付協定1956年8月10日阿富汗1956年7月,雙方簽訂交換貨物和支付協定,中國出口機械、建筑材料和紙張,阿富汗出口生羊毛、原棉、羊皮、干水果等1955年1月20日尼泊爾1956年10月,雙方簽訂經濟援助協定,3年內中國援助尼泊爾6000萬印度盧比1955年8月1日——編制自劉磊《萬隆會議與中國同亞非國家的經貿關系》材料二亞吉鐵路西起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東至吉布提,2013年開工建設,2018年運營,2024年移交非方。鐵路修筑雇傭了3萬多名當地員工,培訓了1.5萬名當地職工,還建立了一所鐵路大學。自運營以來,亞吉鐵路發送旅客68萬人次,大量化肥、小麥、鋼材進入內陸,當地物產則借助這條通道出海。圍繞亞吉鐵路的修建與運營形成了以一個項目帶動全產業鏈、以一條鐵路帶動一個經濟區的“亞吉模式”。中國通過鐵路、港口、工業園區、能源等多領域合作,成功帶動近4億多美元的中國設備走進非洲市場。“亞吉模式”是“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的重要實踐,更是新時代中國外交踐行合作共贏的典范。——摘編自謝宜澤《中國工程走出去:從坦贊鐵路到“亞吉模式”》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50年代后期中國與亞非國家經貿合作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簡述此合作對中國外交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論證“亞吉模式”是“踐行合作共贏的典范”。【答案】(1)特點:合作形式多樣;以工業產品換取原料為主;帶有政治色彩(經貿合作與對外援助相結合亦可)。影響:贏得了亞非國家的友誼和信任,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中國對外關系史上出現了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2)論證:對非洲—提升交通運輸力;培養現代交通人才;增加就業崗位;助力非洲工業化。對中國—以一個項目帶動全產業鏈輸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深化“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開放;踐行“一帶一路”戰略,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總之,“亞吉模式”踐行“真實親誠”的中非合作理念,推動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現代的中國。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一“中國向埃及提供了2000萬瑞士法郎的無償援助”與“中國參加敘利亞大馬士革國際博覽會”可知,合作形式多樣;根據材料一“中國出口機械、建筑材料和紙張,阿富汗出口生羊毛、原棉、羊皮、干水果等”可知,以工業產品換取原料為主;根據材料一“雙方簽訂經濟援助協定,3年內中國援助尼泊爾6000萬印度盧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帶有政治色彩(經貿合作與對外援助相結合亦可)。第二小問影響,根據材料一“中國參加敘利亞大馬士革國際博覽會;11月簽訂貿易和支付協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贏得了亞非國家的友誼和信任,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根據材料一“1955年8月,簽訂貿易協定,埃及從中國進口鋼材,中國購買埃及棉花;次年11月,中國向埃及提供了2000萬瑞士法郎的無償援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對外關系史上出現了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小問2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現代的中國。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據材料“‘亞吉模式’是‘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的重要實踐,更是新時代中國外交踐行合作共贏的典范。”可知,材料強調的是“亞吉模式”的歷史作用,關于闡釋可從對于非洲,對于中國兩個角度進行論證。其次,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證明。先從對非洲的角度分析,根據材料二“2013年開工建設,2018年運營,2024年移交非方。”可知,提升交通運輸力;根據材料二“鐵路修筑雇傭了3萬多名當地員工,培訓了1.5萬名當地職工,還建立了一所鐵路大學。”可知,培養現代交通人才以及增加就業崗位;根據材料二“圍繞亞吉鐵路的修建與運營形成了以一個項目帶動全產業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助力非洲工業化,從對中國的角度分析,根據材料二“圍繞亞吉鐵路的修建與運營形成了以一個項目帶動全產業鏈、以一條鐵路帶動一個經濟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以一個項目帶動全產業鏈輸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根據材料二“成功帶動近4億多美元的中國設備走進非洲市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深化“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開放;根據材料二“‘亞吉模式’是‘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的重要實踐,更是新時代中國外交踐行合作共贏的典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踐行“一帶一路”戰略,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最后,總結歸納。總之,“亞吉模式”踐行“真實親誠”的中非合作理念,推動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21.技術進步深刻地影響著人。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把工具向機器的轉變視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真正變革,發達的機器體系激活了工業革命的空前發展,塑造了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雛形。機器原本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理應為人類的自由解放鋪就階梯,但資本的意志使人必須服從機器的運作模式和規則,資本家可以利用機器最大限度地縮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以此來壓榨工人的剩余價值。機器就像工人使用工具那樣使用工人,徹底倒置了工人與機器的關系,實現了其對工人的操縱。——摘編自姜山《機器體系、自我異化與真正自由:<資本論>中的機器思想探析》等材料二今天的新信息技術革命正在形成一種基于網絡的超越空間限制的新的人類活動空間,形成了基于大數據的精確分析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新的機器智慧主體,基于此,人類正在形成全新的信息社會。這種對于全社會的根本性改變,其價值甚至超越三四百年前的工業革命。然而,任何一場根本性的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絕不僅僅是機遇和美好,同時也意味著對原有社會結構和組織以及運行方式的根本性變革。一切社會個體和組織都要面對逐漸適應行為和結構的網絡化挑戰,一切社會主體都將面臨人工智能的替代競爭挑戰。——摘編自何哲《新信息技術革命:機遇、挑戰和應對》(1)根據材料一,概括馬克思關于機器與人的觀點。面對機器的操控,19世紀上半期的歐洲工人進行了廣泛斗爭,結合所學指出其斗爭目標的變化。(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新信息技術革命時代的關鍵性技術,并概括這場革命對人類社會生產的影響。【答案】(1)觀點:機器是科技發展的成果,理應服務于人的自由解放;但由于資本的參與,機器實現了對工人的操控。變化:從搗毀機器到爭取政治權利。(2)技術:計算機(或網絡)與人工智能技術。影響:使人類進入信息社會;帶來了生產力的極大進步;促成勞作方式由粗放型轉為集約型;帶來替代性競爭挑戰;由新技術使用不當帶來的負面影響。【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題、對比題。時空是近代的世界。第一小問觀點,根據材料一“機器原本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理應為人類的自由解放鋪就階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機器是科技發展的成果,理應服務于人的自由解放;根據材料一“但資本的意志使人必須服從機器的運作模式和規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但由于資本的參與,機器實現了對工人的操控。第二小問變化,根據材料一“機器就像工人使用工具那樣使用工人,徹底倒置了工人與機器的關系,實現了其對工人的操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變化是從搗毀機器到爭取政治權利。【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現代是世界。第一小問技術,根據材料二“正在形成一種基于網絡的超越空間限制的新的人類活動空間,形成了基于大數據的精確分析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新的機器智慧主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計算機(或網絡)與人工智能技術。第二小問影響,從積極與消極角度分析。從積極角度分析,根據材料二“人類正在形成全新的信息社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使人類進入信息社會;根據材料二“這種對于全社會的根本性改變,其價值甚至超越三四百年前的工業革命。”可知,帶來了生產力的極大進步;根據材料二“同時也意味著對原有社會結構和組織以及運行方式的根本性變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促成勞作方式由粗放型轉為集約型以及帶來替代性競爭挑戰。從消極角度分析,根據材料二“一切社會個體和組織都要面對逐漸適應行為和結構的網絡化挑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新技術使用不當帶來的負面影響。22.災難是一種痛苦記憶,也能引發思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拉貝日記》和《魏特琳日記》以其獨立于加害者和被害者的第三方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