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物理總復習《聲現象實驗探究》專項測試卷(附答案)_第1頁
2025年中考物理總復習《聲現象實驗探究》專項測試卷(附答案)_第2頁
2025年中考物理總復習《聲現象實驗探究》專項測試卷(附答案)_第3頁
2025年中考物理總復習《聲現象實驗探究》專項測試卷(附答案)_第4頁
2025年中考物理總復習《聲現象實驗探究》專項測試卷(附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中考物理總復習《聲現象實驗探究》專項測試卷附答案

學校:姓名:班級:考號:

一、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20小題,共120分。

1.小東利用鋼尺探究音調與振動快慢的關系。

(1)實驗步驟如下:①把鋼尺緊按在桌面上如圖所示,撥動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聽鋼尺振動發出聲音的—(

選填“高低”或“大小”),同時觀察鋼尺振動的快慢;②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并保持其振動幅度相

同,仿照步驟①進行多次實驗;

(2)實驗中鋼尺振動的快慢是通過改變—來實現的。

(3)實驗發現:鋼尺振動得越快,—。

2.小晶和小剛用細棉線連接了兩個紙杯制成了一個“土電話”.

⑴他們用“土電話”能實現10根間的通話,這表明.

(2)相距同樣遠,講話者以相同的響度講話,他們改用細金屬絲連“土電話”,則聽到的聲音就大些這一實

驗表明:?

(3)如果用“土電話”時,另一名同學捏住棉線的某一部分,則聽的一方就聽不到聲音了,這是由于

3.小明想比較幾種材料(衣服、錫箔紙、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檢測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還有:

音叉、機械鬧鐘、鞋盒。

(1)本實驗中適合作聲源的是,不選另一個作聲源的理由是=

材料衣服錫箔紙泡沫

距離較長長短

響度較響較響弱

(2)小明將聲源放入鞋盒內,在其四周塞滿待測材料。他設想了兩種實驗方案,你認為最佳的是

A、讓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離處,比較所聽見聲音的響度。

3、讓人一邊聽聲音,一邊向后退,直至聽不見聲音為止,比較此處距鞋盒的距離。

(3)通過實驗得到的現象如表格所示,則待測材料隔聲性能最好的是:o

4.小明將正在發聲的鬧鈴懸掛在廣口瓶內,用抽氣筒將廣口瓶中的空氣抽出。

(1)抽氣一段時間后小明發現聽到的鬧鈴聲音沒有明顯變化,造成這一現象可能原因是()

A鬧鈴聲音的響度太大B.鬧鈴聲音的頻率太高

C.未塞緊瓶塞存在漏氣D插入廣口瓶中導管不足夠長

(2)經調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氣筒有效地向外抽氣,隨著瓶內空氣逐漸,小明發現聽到的

鬧鈴聲音的音調(變高/不變/變低),響度(變大/不變/變小)o

(3)于是小明用抽氣筒不停地向外抽氣,經過較長的時間后,小明將(不能聽到/還能聽到微弱的)

鬧鈴聲音,由此現象(可以/不可以)推理出真空不能傳聲的結論。

5.為了探究聲音的三個特性,某班同學用兩把大小完全一樣的鋼尺和塑料尺分別進行了以下操作,如圖所

小.

(1)將鋼尺一端緊壓在桌面邊緣,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撥動它,聽聲音,看現象,從

而得出了聲音的與振動有關.

(2)保持鋼尺伸出長度不變,用大小(填“不同”或“相同”)的力撥動它伸出桌面的端部,聽聲音,

看現象,從而得出了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關.

(3)把(1)中的鋼尺換成塑料尺,其他操作相同,聽出了兩次聲音的不同.

(4)以上探究方法叫.

6.在《聲現象》一章的學習中,李老師在課堂上和大家一起完成了以下幾個實驗。

①如圖甲:把正在發聲的音叉靠近懸掛的靜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復彈起;

②如圖乙: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鐘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發現鈴聲明顯減小;

③如圖丙:撥動同一把鋼尺,在保證其振幅相同情況下,改變其伸出桌邊的長度,觀察鋼尺振動的快慢。

(1)圖甲實驗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實驗說明聲是由物體產生

的,實驗運用的研究方法是o

(2)圖乙是在探究聲音的條件,實驗進一步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不能傳聲。

(3)圖丙是在探究聲音的音調跟的關系,主要運用了o

7.小明在觀察提琴、吉他、二胡等樂器的弦在振動時,猜想:即使在弦的松緊程度相同時,發聲的音調高

低還可能與弦的粗細、長短及弦的材料有關.于是他想通過實驗來檢驗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下表是實驗

所用的琴弦的規格和材料.

編號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長度/on琴弦的橫截面積"IZH?

A鋼200.3

B鋼200.7

C尼龍絲300.5

D銅400.5

E尼龍絲400.5

(1)要探究琴弦發聲的音調與弦的粗細的關系時,應該選用表中編號為(填寫編號字母)的琴弦.

(2)選用編號為。、E的兩根琴弦可以探究琴弦發聲的音調與的關系.

(3)實驗探究過程通常采用如下步驟:

①分析歸納,②進行實驗,③提出問題,④假設與猜想,⑤得出結論.則探究過程合理順序應該是

(填寫序號).

8.如圖所示,用手撥動塑料尺.

甲乙丙T

(1)發出的聲音是由塑料尺產生的.

(2)如圖甲所示,用較小的力輕撥塑料尺;如圖乙所示,用較大的力重撥塑料尺.從甲到乙,塑料尺發出聲

音的變大.

(3)如圖丙到圖丁撥塑料尺的力不變,使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變長.用儀器測得丙圖實驗聲音為13x104B,

丁圖實驗聲音為1.2X104-,兩個數據的單位是.可見隨著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變長,發出聲

音的變小.

(4)如圖戊到圖己撥塑料尺的力不變,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不變,在塑料尺右端開小孔,開孔前后,兩次

發聲的波形圖像如圖所示.可見結構的不同,會導致發出聲音的改變.

9.如圖,二胡始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攜帶方便且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是中華民族樂器家

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之一。在學習二胡演奏過程中,小雅發現琴弦發出的聲音音調高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

他決定對此進行探究,經過和同學們討論提出了以下幾種猜想:

猜想一: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長短有關

猜想二: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橫截面積有關

猜想三: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材料有關

為了驗證上述猜想是否正確,他和同學們找到了表中所列4種規格的琴弦,進行實驗。

規格

編號

材料長度/cm橫截面積"1血2

A尼龍801

B尼龍800.5

C尼龍551

D銀合金?0.5

(1)為了驗證猜想一,應選編號兩種序號的琴弦進行實驗;

(2)為了驗證猜想二,應選編號兩種序號的琴弦進行實驗;

(3)在驗證猜想三時,小明發現粗心的同學沒有把表中的數據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數據是;

(4)小雅在這個探究實驗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5)探究過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驟:

A實驗研究B.分析歸納C.提出問題(或猜想)D.得出結論

你認為小蘭要完成本探究的全過程,所采用的合理順序應該是(只填代號)。

10.如圖所示是小紅和小東一起做實驗證明固體能夠傳聲的情景。下面是他們的部分實驗步驟,請補充完整。

(1)小東將耳朵緊貼在桌面上,小紅用手輕劃桌面并逐漸增加劃桌面的力度,使小東通過桌面剛好(選

填“能”或“不能”)聽到劃桌子聲;

(2)小東再把耳朵稍微離開桌面一段距離,小紅,在桌面上相同位置再次劃桌面,小東幾乎聽不到劃

桌子聲,證明了固體能夠傳聲。

11.喜歡課外探究的小凱,拆開自己的口琴,口琴的琴芯結構如圖所示,在琴芯的氣孔邊分布著長短、厚薄

都不同的一排銅片,銅片在受到氣流的沖擊時振動,發出不同音調的聲音。

氣孔A區B區C區

(1)在圖中,a區是低音區,B區是中音區,c區是高音區,理由是:較厚較長的銅片在氣流的沖擊下的振動

要比較薄較短的銅片振動(選填“快”或“慢”);

(2)往氣孔用力吹氣時,發出聲音的音調(選填“變高”、“變低”或“不變”);

(3)停止吹氣后,口琴仍“余音未絕”,其原因是o

A這是聲音的回聲

及銅片在繼續振動

C.人的聽覺發生“暫留”的緣故

12.某同學在探究音調和響度分別與什么有關時,做了以下實驗:

(1)如圖甲所示,用硬紙片在鋼鋸齒上滑動,滑動速度越大,硬紙片振動的頻率越,發出的聲音的音

調越,這說明音調是由_____決定的

(2)如圖乙所示,用一只手將鋸條壓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輕撥鋸條一端,聽其響度;在用力撥鋸條,這時

鋸條的振幅(選填“變大”或“變小”),聲音的響度(選填“變大”或“變小”),這說明響

度與有關。當鋸條伸出桌面超過一定長度時,雖然用同樣的力撥動鋼尺,卻聽不到聲音,這是由于

13.在學習二胡、琵琶演奏的過程中,小華發現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受各種因素影響,他決定對此進行

研究。經過和同學們討論,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橫截面積有關。

猜想二: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長度有關。

猜想三: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材料有關。

為了驗證上述猜想是否正確,他們找到了下表所列9種規格的琴弦,因為音調的高低取決于聲源振動的頻率,

于是借來一個能測量振動頻率的儀器進行實驗。

編號材料長度/sI橫截面積

A銅600.76

B鐵600.89

C銅601.02

D銅800.76

E銅1001.02

F鐵1000.76

G鐵801.02

H尼龍801.02

I尼龍1001.02

(1)為了驗證猜想一,可以選用編號為力和—的琴弦進行實驗;為了驗證猜想二,可以選用編號為4和

的琴弦進行實驗;為了驗證猜想三,可以選用編號為H和—的琴弦進行實驗。

(2)隨著實驗的進行,小華又覺得琴弦音調的高低,可能還與琴弦的松緊程度有關。為了驗證這一猜想,需

要改變的是:同一根琴弦的o

14.在探究聲的特性時,小明設計了如下實驗:

(1)如圖甲所示,用硬紙片在鋼鋸齒上劃過,(填“改變”或“不改變”)紙片劃動的速度,觀察紙

片振動,可探究音調與發聲體振動頻率的關系。

(2)如圖乙所示,用一只手將鋸條壓在桌邊,用另一只手輕撥鋸條的一端,聽其響度;(填“改變”

或“不改變”)鋸條伸出桌面的長度,(填“改變”或“不改變”)手撥動鋸條的力,觀察鋸片振動

,可探究響度與發聲體振幅的關系。

15.在探究“音調的高低與振動快慢的關系”的實驗中,小東同學按照以下步驟進行了實驗。

023

①他將鋼尺的一端緊壓在桌面上,使鋼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邊,然后用力上下撥動鋼尺的另一端,如圖23所

示。聽鋼尺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觀察鋼尺振動的快慢,并做相應的記錄。

②改變伸出桌面的長度以達到改變音調的目的,同時改變撥動鋼尺的力度,聽鋼尺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

觀察鋼尺振動的快慢。

③仿照步驟②,再做幾次實驗。

請根據以上敘述回答下列問題:

(1)小東同學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o

(2)請你針對他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寫出改進措施:

(3)改正實驗后,他逐漸增加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鋼尺振動發出聲音的音調會逐漸(選填

“變低”或“變高”)。當鋼尺伸出桌面超過一定長度時,雖然看到鋼尺振動,卻聽不到聲音,這是由于

16.太陽光在通過透鏡時會被會聚或發散,那么聲音在傳播中遇到不同介質時,會不會像光一樣也被會聚或

發散呢?在老師的幫助下,同學們用音叉、三個相同的氣球(內部充有不同氣體)、示波器、麥克風等器材設

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并進行了如下探究:

圖1

(1)調整音叉和麥克風之間的距離,讓音叉發出的聲音只通過空氣傳播,用麥克風將聲音信號輸入示波器,

觀察并記錄此時的波形如圖2甲所示。

(2)分別將充有二氧化碳氣體、空氣和氫氣的氣球,依次放在音叉和麥克風之間,保持音叉和球之間的距離

不變,讓音叉發出聲音,記錄示波器顯示的波形如圖2乙、丙、丁所示,分析以上實驗過程和現象可知:

(3)實驗過程中,敲擊音叉,使其發聲,且應控制音叉發出聲音的響度(選填“相同”或“不

同”)o

(4)比較圖2的乙與甲,發現聲波在通過充有二氧化碳氣體的氣球后,麥克風接收到的聲音響度(選填

“變大”“變小,,或“不變”),此時充有二氧化碳氣體的氣球對聲波具有作用,相當于一個

“透鏡”,比較丁與甲后發現充有氫氣的氣球對聲波具有作用,相當于一個“透鏡”,

由此可見,聲音與光之間存在某種對應關系。

(5)實驗后,同學們查閱資料了解到,生物體組織在激光照射下,會因升溫膨脹而產生頻率高于20000Hz的

一聲波,生物醫學上通過特殊介質和裝置使這種聲波集中并成像,克服純光學成像的不足,更加有效

地進行病情診斷、跟蹤和治療。

17.小明做了如下的實驗:

(1)如圖所示,把正在響鈴的電子音樂門鈴放在玻璃罩內,可清楚地聽到鈴聲;當用抽氣機逐漸抽去玻璃罩

內的空氣,鈴聲將會_____________直至_____________;停止抽氣,并且讓空氣重新進入玻璃罩內,我們又

?抽氣

(2)這個實驗說明真空________傳聲。

(3)這里,我們通過實驗加推理的方法得出探究結論,這種探究方法叫法,又叫理想實驗法。

18.聶利同學在一個養蜂場看到許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雙翅沒有振動,仍嗡嗡地叫個不停.她對《十萬個

為什么》中“蜜蜂發聲是不斷振動雙翅產生的”這一結論產生懷疑.蜜蜂的發聲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聶利同學的主要探索過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雙翅用膠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發聲.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雙翅,蜜蜂仍然發聲.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發現兩粒小“黑點”,蜜蜂發聲時,黑點上下鼓動.

④用大頭針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點,蜜蜂不發聲.

請回答:

(1)聶利同學在實驗時,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2)從實驗①和②可得出的結論是.

⑶“用大頭針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點”基于的假設是.

19.某興趣小組的甲、乙、丙三位同學合作估測常溫下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1)他們選擇了鼓(含鼓槌)做實驗,除此之外,至少還需要的實驗器材是和0

(2)如圖1所示,甲負責敲鼓、乙負責計時、丙負責聽聲。實驗步驟如下,請你將實驗操作的步驟B補充完整。

A量出甲、乙兩人之間的直線距離s,并記錄;

8甲同學用力敲一下鼓,乙同學在______________時立即開始計時;

C負責聽聲的丙同學聽到鼓聲時就立即喊“停”,聽到丙同學“停”的指令,乙同學立即停止計時;

。將測得的時間t記錄下來;

E計算出聲音的速度"聲,貝加聲=

(3)實驗過后,三位同學反思自己的實驗過程,認識到用這樣的方法所測量的聲音傳播時間可能不是很準確

度,原因是:。

(4)挫折使人進步,甲、乙兩同學通過網上交流,認識到手機軟件在實驗中可以發揮神奇的功效,于是他們

下載了一款名為Phyphox的物理實驗手機軟件繼續進行實驗。該軟件能夠自動記錄下所接收到的兩次響聲

之間的時間間隔,當手機接收到第一次響聲時能自動開始計時,當再次接收到響聲時能自動停止計時,而

且它對聲音的響應非常靈敏,計時可精確到0.001s。下面是他們第二次實驗的過程(如圖2):

甲手機"*--------------S----------------------?乙手機

4處圖28處

A.找一空曠的廣場,分別站于間距為s'的力、B兩處,打開手機軟件做好計時準備。

A甲先在自己的手機邊擊掌一次,乙聽到甲的擊掌聲后,也在自己的手機邊擊掌一次。

C.查看甲、乙兩手機記錄下的時間值,分別為t甲、t乙。問:

①本實驗中兩手機所記錄的時間大小關系是t甲(填”或“<”)t乙。

②測得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聲=。(用t甲、t乙、s表示)

20.在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小明和小華一起做了下面的實驗:

(1)如圖甲所示,小明用懸掛著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可觀察到

這說明——此探究實驗中懸掛著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2)如圖乙所示,為了驗證(1)中的探究結論,小華用手使勁敲桌子,桌子發出了很大的聲音,但他幾乎沒有

看到桌子的振動,為了明顯地看到實驗現象,你的改進方法是.

(3)如圖丙所示,小明敲響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會發聲,并且把乒乓球彈起.該實驗能說明

_________可以傳聲.

參考答案

1.【答案】(1)高低;(2)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3)音調越高。

【解析】【分析】(1)音調指聲音的高低,與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有關;

(2)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越長,越難振動,振動越慢;

(3)根據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解答】解:

(1)把鋼尺緊按在桌面上,撥動其伸出桌面一端,聽鋼尺振動發出的聲音的高低,同時觀察鋼尺振動的快慢;

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再做幾次實驗,幾次實驗中應使鋼尺每次的振動幅度大致相同;

(2)實驗時,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越長,越難振動,振動越慢,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越短,越容易振動,振

動越快,所以鋼尺振動的快慢是通過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來實現的,。

(3)實驗發現:鋼尺振動得越快,音調越高,鋼尺振動得越慢,音調越低。

【點評】本題是一道聲學實驗探究題,要注意觀察實驗現象,然后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最后得出結論,

注意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2.【答案】(1)固體(細棉線)可以傳聲

(2)細金屬絲比細棉線傳聲效果好

(3)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解析】(1)細棉線是固體,能實現通話,說明固體也是傳聲的一種介質.

(2)相距同樣遠,且說話的響度也相同,但改用細金屬絲連接“土電話”,聽到的聲音大,原因是細金屬絲

的傳聲性能比細棉線的好.

(3)說話聲引起棉線振動,棉線把這種振動由近及遠地傳到遠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線的某一部分,聲音在傳

播過程中被阻斷,則振動就會停止,也就聽不到聲音了.

3.【答案】機械鬧鐘音叉不能持續發聲B泡沫

【解析】解:(1)機械鬧鐘發出的聲音有節奏,聲音較為穩定,適合做實驗聲源;音叉聲音不穩定,而且還

需要敲擊,因此不適合做實驗聲源;

(2)測量聽不到聲音的距離較為直觀,有可靠地實驗數據,能夠較好的判斷隔音效果,方案B較好;靠聽到

聲音的響度判斷材料的隔音效果不是太直觀,具有很大的誤差,方案4不適合;

(3)由表格數據可知,泡沫的距離最短,說明隔音效果最好;衣物的距離最長,說明隔音效果最差,則待測

材料隔聲性能由強到差的順序為泡沫、錫箔紙、衣物。

故答案為:(1)機械鬧鐘;音叉不能持續發聲;(2)8;(3)泡沫。

(1)根據聲源應該選擇聲音穩定,有節奏的聲音進行解答;

(2)實驗方案中要能直觀的比較,靠聽到聲音的響度來直觀感覺不恰當,而測量聽不到聲音的距離較為直觀,

具有可靠性;

(3)根據距離可以判斷隔音效果,距離越長說明隔音效果越差,距離越短說明隔音效果越好。

本題通過比較材料的隔音情況考查了對聲源的選擇、聲音的傳播條件的理解與掌握,會設計合理的方案判

斷材料的隔音效果。

4.【答案】(1)C;(2)減少;不變;變小;(3)還能聽到微弱的;可以

【解析】【詳解】(1)抽氣一段時間后,聽到的鬧鈴聲音仍然沒有明顯變化,說明瓶中空氣量沒有明顯減少,

說明瓶塞漏氣。

故選C。

(2)向外抽氣,隨著瓶內空氣減少,聽到的聲音逐漸變小,但聲音高低不變。即抽氣過程中響度變小,音調

不變。

(3)隨著瓶內空氣減少,聽到的聲音逐漸變小,以此推理,如果完全沒有空氣,則聲音將不能傳出,即真空

不能傳聲。但由于實際操作時,瓶內空氣不能完全抽走,所以經過較長的時間后,還能聽到微弱的鬧鈴聲

音。

5.【答案】(1)音調;頻率;(2)不同;(3)音色;(4)控制變量法

【解析】【分析】

用控制變量法探究聲音的三個特征,探究音調時,控制音色和響度不變;探究響度時,控制音色和音調不

變;注意本實驗中不變的量是材料和用力的大小。

(1)音調的高低與發聲物體振動快慢有關,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

(2)響度的大小和發聲體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3)音色跟材料和結構有關。

(4)在探究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的關系時,采用控制變量法的思想。據此對各選項逐一進行分析,然后得

出結論。

【解答】

(1)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用同樣大小的力撥動其伸出桌面的一端,這樣會導致鋼尺振動的快慢不同,

即振動的頻率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調也不同,從而得出聲音的音調和振動頻率有關。

(2)保持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不變,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撥動它,這樣會導致鋼尺振動的幅度不同,即發

出聲音的響度不同;從而得出了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關。

(3)把鋼尺換成塑料尺,其它操作相同時,振動的物體不同,所以聽到聲音的音色不同。

(4)探究音調時,控制音色和響度不變;探究響度時,控制音色和音調不變;這種探究方法叫控制變量法.

6.【答案】(1)將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振動;轉換法;(2)傳播;(3)頻率;控制變量法。

【解析】(1)甲圖中通過乒乓球被彈起呈現音叉的振動,可以將音叉的微小的振動放大,便于觀察;該實驗

說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該實驗中將音叉的微小的振動轉換為乒乓球的振動,這種科學探究方法

是“轉換法”。

(2)乙圖中,玻璃鐘罩中的空氣越少,聲音越小,所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傳聲;故乙圖是探究聲音傳播的條

件。

(3)丙圖中,在保證其振幅相同情況下,改變其伸出桌邊的長度,觀察鋼尺振動的快慢,尺子伸出得越長,

振動得越慢,音調越低,所以可以探究音調和頻率的關系,此實驗主要用到了控制變量法。

7.【答案】(1)4、B(2)琴弦的材料(3)③④②①⑤

【解析】解:(1)要探究琴弦發聲的音調與弦的粗細的關系時,要控制琴弦的材料、長度相同而粗細(橫截面

積)不同,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應選用表中編號為4B的琴弦.(2)選用編號為。、E的兩根琴弦進行實驗,

兩根琴弦的長度、橫截面積相同,材料不同,所以是探究琴弦發聲的音調與琴弦的材料的關系.(3)完成本

探究的全過程,所采取步驟的合理順序應該是③提出問題、④假設與猜想、②進行實驗、①分析歸納、⑤

得出結論.

8.【答案】振動響度Hz音調音色

【解析[解:(1)撥動塑料尺,塑料尺振動發聲,說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用大力撥時塑料尺振動幅度大,發出聲音的響度大。

(3)保持塑料尺的振動幅度不變,塑料尺伸出長,振動慢,音調低;塑料尺伸出短,振動快,音調高,頻率

的單位是Hz;

(4)開口前后物體結構不同,物體振動發出的聲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為:(1)振動;(2)響度;(3)Hz;音調;(4)音色。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響度和發聲體振動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3)音調和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的單位是Hz;

(4)不同結構物體振動發出的聲音的音色不同。

此題考查了聲音產生的條件,響度與振幅的關系、音調和頻率的關系,是一道聲學綜合題。

9.【答案】ACAB80控制變量法CABD

【解析】【詳解】

(1)為驗證猜想一: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長短有關;應選擇橫截面積和材料都相同,而長

度不同的琴弦4C進行研究。

(2)為驗證猜想二: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橫截面積有關;應選擇長度和材料都相同,而

橫截面積不同的琴弦48進行研究。

(3)如果驗證猜想三:琴弦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材料有關;應控制長度和橫截面積相同,而

琴弦的材料不同,故應選琴弦8、。進行探究,則表格①的位置所缺數據是80。

(4)音調的高低與琴弦的材料、長度以及橫截面積有關,當探究音調高低與其中一個因素的關系時,需控制

其他因素不變,所以,實驗中用控制變量法進行了探究。

(5)經分析:小蘭要完成本探究的全過程,所采取步驟的合理順序應該是:提出問題(或猜想)、實驗研究、

分析歸納、得出結論,故為C48O。

10.【答案】(1)能;(2)用同樣的力度

【解析】(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的效果不同,固體傳聲效果最好,通過氣體傳聲效果較

差,所以為了證明固體能夠傳聲,當手劃桌面時,使小東通過桌面剛好聽到劃桌子的聲音。

(2)當控制力度和聲音傳播的距離相同時,通過桌面能聽到,但通過空氣聽不到,說明固體能夠傳聲。

11.【答案】(1)慢

(2)不變

(3*

【解析】(1)發聲體振動的頻率越高,音調越高。由圖知4區的銅片較厚較長,振動較慢,B區次之,振動較

快;C區的銅片較薄較短,振動最快,故4區發出的音調最低,C區發出的音調最高。所以,4區是低音區,

B區是中音區,C區是高音區,理由是:較厚較長的銅片在氣流的沖擊下的振動要比較薄較短的銅片振動慢。

(2)往氣孔用力吹氣時,其振動幅度變大,即響度變大,但其振動的快慢是不變的,所以發出聲音的音調不

變。

(3)由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所以停止吹氣后,口琴仍“余音未絕”,其原因是銅片在繼續振動,故

8符合題意,4c不符合題意。

故選瓦

12.【答案】(1)高高頻率

(2)變大變大振幅發出的聲音是次聲波,超出人類的聽覺范圍

【解析】(1)用硬紙片在鋼鋸齒上滑動,滑動速度越大,硬紙片振動的越快頻率越高,發出的聲音的音調越

高,這說明音調是由頻率決定的。

(2)如圖乙所示,用一只手將鋸條壓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輕撥鋸條一端,聽其響度;在用力撥鋸條,鋸條

的振幅越大,聽其響度大,這說明響度與振幅有關。鋼尺伸出桌面超過一定長度,很難振動,頻率小于20Hz,

人耳感覺不到。

(1)音調與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2)響度與振動幅度、距聲源的遠近有關,振動幅度越大、距聲源越近,響度越大。

(3)人能聽到的頻率范圍是20-20000Hz。

此題考查了的音調和頻率、振幅與響度的關系及人耳的聽覺范圍的判斷,是一道聲學綜合題。

13.【答案】(1)C;D;G;(2)松緊程度

【解析】根據題意可知影響音調的因素有:橫截面積、長度、材料;探究音調與某一個因素的關系時,需

使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分析。

(1)想驗證猜想一,需要橫截面積不同,其他因素相同,故選用a和c;想驗證猜想二,需要長度不同,其他

因素相同,故選用a和想驗證猜想三,需要材料不同,其他因素相同,故選〃和G。

(2)探究琴弦音調的高低與琴弦的松緊程度的關系時,需要使用同一種琴弦,且控制撥弦的力相同、弦的松

緊程度不同,來研究音調高低和琴弦的松緊程度的關系。

14.【答案】(1)改變;頻率

(2)不改變;改變;幅度

【解析】略

15.【答案】(1)在改變音調的同時,改變了撥動鋼尺的力度。

(2)步驟2中,只改變伸出桌面的長度,保持撥動鋼尺的力度不變。

(3)變低;鋼尺伸出長度過長時,振動的很慢,發出次聲波,所以人耳聽不到。

【解析】(1)由題干中的探究目的可知,實驗中的因變量是音調的高低,自變量為振動快慢,其他變量應保

持不變。

(2)只改變自變量振動快慢,即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其他變量應保持不變,因此要保持撥動鋼尺的力

度不變。

(3)音調指聲音的高低,是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物體振動越快,音調就越高,物體振動越慢,音調就

越低。當振動頻率低于20Hz時,發出的是次聲波,人耳聽不到。

16.【答案】振動相同變大放大(或會聚)凸縮小(或發散)凹超

【解析】解:(3)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