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史》人物補充學習資料_第1頁
《中國新聞史》人物補充學習資料_第2頁
《中國新聞史》人物補充學習資料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梁發第一個參加近代化中文報刊編輯、出版工作的中國人。基督教徒宣傳基督教,1815年參加了《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出版編輯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勸世良言》、《圣課時》等,其中《勸世良言》對洪秀全有很大影響。美查(1830~1908)英國商人、報業資本家、上海《申報》的主要創辦者。1872年4月30日,與3名英國人合股創辦《申報》,主持報務,有時自撰論說。以商業經營原則施行辦報事業長達17年,對報紙業務進行一系列改革,例如宣傳提倡發展工礦業、交通運輸業,學習西方近代城市設施,中國人參與對外貿易;重視商業新聞和社會新聞的刊發;采用西方通訊,刊登國內外大事等,在中國報界引起廣泛的反響。擴張《申報》事業,先后設立點石齋印書局,創辦《點石齋畫報》,用活字印《古今圖書集成》1628冊,仿乾隆“聚珍版叢書”印名著160余種。1889年回國,回國前曾被推舉為上海工部局董事。1908年3月在英國逝世。陳范(1860~1913)原籍湖南省衡山。原名彝范,晚年更名蛻,字叔柔、蛻庵,號夢坡。1900年購得上海《蘇報》產權,遂銳意經營報業。起先鼓吹變法,提倡保皇立憲,后日漸傾向革命,以報紙為革命黨人提供宣傳陣地。“蘇報案”發生,被列入逮捕名單,脫險后東逃日本,與孫中山、陳少白等革命黨人結識后,往來于東京、橫濱、香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返國后先后主持上海、北京的《太平洋報》、《民主報》筆政。1913年初病逝。陳擷芬(1883~1923),民國第一位女新聞人。筆名楚南女子,湖南衡山人,出生于江蘇陽湖(今常州),是上海愛國女學校第一批學生。清光緒二十四年(1899年),其父陳范在滬辦《蘇報》,陳擷芬就在《蘇報》上發表詩詞小品。陳擷芬16歲時,在其父支持下,主編上海最早的婦女刊物《女報》,不久停刊。光緒二十八年續出《女報》(月刊)。次年,《女報》改名《女學報》。陳氏自任主筆,撰稿甚多。該刊主要欄目有:論說、白話演說、女界近史、譯件、尺素、詞翰等。主要內容是:戒纏足,興女學,提出爭取女權、婦女獨立、男女平等的主張,并以《紅燈照》等反清革命故事鼓勵婦女起來斗爭。該刊隨《蘇報》附送,有"女蘇報"、"小蘇報"之稱,發行于北京、天津等全國各地,受到各界歡迎。同年,《女學報》與《蘇報》館同被清政府查封。父女亡命日本。在日本東京續編《女學報》第四期,由上海發行,約于光緒三十年初停辦。胡漢民(1879~1936)原名衍鴻,字展堂,廣東番禺人。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國民黨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1901年中舉人。1902年、1904年兩度赴日本留學,1905年9月加入中國同盟會,《民報》第1~5期,根據孫口授寫成《<民報>發刊詞》,先后在《民報》發表《民報之六大主義》、《告非難民生主義者》等文,與康、梁保皇派展開論戰。11914年5月加入中華革命黨,任政治部長,主編《民國》雜志。1919年8月任《建設》雜志主編。1924年胡漢民以后日漸主張反共。1935年胡漢民被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次年5月2日在廣州病故。1930年主持編成《總理全集》。1933年創辦《三民主義月刊》。所著《三民主義的連環性》等,為國民黨理論家闡釋三民主義的代表作。汪精衛,本名汪兆銘(1883-1944),字季新,筆名精衛,廣東三水人。1905年7月謁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參與起草同盟會章程。后以“精衛”的筆名先后在《民報》上發表《民族的國民》、《論革命之趨勢》、《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等一系列文章,宣傳三民主義思想,痛斥康有為、梁啟超等的保皇謬論,受到孫的好評。1907年初,日本政府迫于清政府的壓力,隨孫赴南洋籌設同盟會分會,任南洋革命黨報《中興日報》主筆之一,與保皇黨的《南洋總匯報》進行論戰。1909年10月由南洋至日本,出任《民報》主編,秘密復刊發行《民報》第25-26號。后逐漸脫離新聞界。1919年在上海參與創辦《建設》雜志。陳天華(1875~1905),原名顯宿,漢族,漢民族英雄。革命家,清末資產階級革命派出色的宣傳家。母早逝,父為塾師,1895年,陳天華隨父遷居縣城,仍以提籃叫賣為生。1903年初,獲官費留學日本東京弘文學院師范科。同年,先后撰寫《猛回頭》和《警世鐘》兩書,以血淚之聲,深刻揭露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和清廷賣國投降的種種罪行,風行于世,影響甚大。光緒三十一年七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陳天華為重要發起人之一,在書記部工作,任會章起草員,又任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編輯,發表《最近政見之評決》、《中國革命史論》,《獅子吼》等政論和作品,引起強烈反響。十一月八日(1905年12月4日),陳天華在東京參加了抗議日本政府《取締清、韓留學生規則》的斗爭,十一日寫絕命書,決心以死來激勵國人“共講愛國”。十二日,在東京大森海灣投海自盡,以死報國,時年三十歲。其遺著編為《陳天華集》。宋教仁(1882~1913)1904年12月流亡日本。并和田桐等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志。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加入了同盟會并任司法部檢事長、同盟會湖南分會副會長,以及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庶務干事兼撰述員。1910年冬天,回到上海,任于右任所創辦的進步報刊《民立報》主編,撰文揭露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抨擊清朝的反動統治。1912年就任唐紹儀內閣的農林總長。他讓仇鰲等人創辦《亞東新報》,“監督政府,指導國民,鞏固共和政體,注重民國主義”并以“桃源漁父”的筆名,在報上發表長篇論文。1913年領導國民黨獲國會壓倒性多數席次,宋極有可能當選新任總理。3月20日,宋在上海火車站遇刺,兩天后身亡。劉少少(1870-1929),原名鼒和,字少珊,湖南少化人。民初著名記者。青年就學于岳麓書院,1905年留學日本,專攻法政,曾協助楊度辦理《中國新報》。回國后歷任北京《帝國日報》編輯,共和黨報紙《湖南新報》與教育界雜志《公言》編輯。其人吹鼓立憲,北京《亞細亞日報》初創時曾一度被聘為主筆。后拒絕上海《亞細亞日報》主筆職務。1918年應聘至北京大學任教。1929年病逝。其人文章往往能獨辟蹊徑,莊諧雜出,時有新意。有報界“怪才”之稱。徐彬彬(1888-1961),名凌霄,江蘇宜興人。出身維新派官員家庭,政治立場偏向改良。1916年繼黃遠生為上海《申報》于《時報》駐京特派記者。邵飄萍《京報》創刊后,主編該報副刊《小京報》。文章以內容雋趣,風格美暢著稱。20世紀30年代起,長期擔任《大公報》的副刊主編,主持欄目連載文史短文。1961年病逝。吳鼎昌(1884-1950),字達銓,筆名前溪,原籍浙江吳興縣,1884年生于四川華陽縣。民國實業家。早年就讀于成都尊經書院,后官費留學日本,入東京高等商業學校,其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回國,后歷任中國銀行正監、中國銀行總裁、北洋政府財政次長。1926年盤購天津《大公報》,自任社長,并兼《國聞周報》社及國聞通訊社社長,又組織《大公報》新記公司。他將《大公報》辦成中國第一流的報紙。1935年擔任實務部長離開新記大公報公司。1937年11月至1944年12月,任貴州省政府主席、貴州全省保安司令。解放戰爭后期,蔣介石政權搖搖欲墜,吳鼎昌見勢不妙,于一九四八年年底在《大公報》上登出啟事,聲明辭去《大公報》新記的董事,1949年1月去職赴港。1950年8月病逝。曾虛白(1895年4月19日-1994年1月5日),原名曾燾,字煦白,筆名虛白。江蘇常熟人,臺灣新聞界巨子。民初小說家曾樸長子。1894年4月25日出生,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1927年在天津參與創辦《庸報》,1928年在上海與曾樸創辦真善美書店。1932年2月在上海創辦《大晚報》。1949年遷居臺灣,任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社長、政治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研究所所長。1972年8月退休。1974年八十大壽時,將各界壽禮捐設成立“曾虛白先生新聞事業獎基金”(今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基金會),設置“曾虛白新聞獎”。1994年1月5日去世。著有《中國新聞史》、《民意原理》、《工業民主制度之理論與實踐》等書。馬星野(1909~1991),原名允偉,讀小學時改名偉,筆名星野,浙江省平陽縣人。新聞教育家、新聞學者、中國新聞界名人。旅美時,取杜詩“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中“星野”二字作為筆名。名隨文傳,此后便成為正式用名。中央政治學校畢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