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特色課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學習資料_第1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特色課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學習資料_第2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特色課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學習資料_第3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特色課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學習資料_第4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特色課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學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生態文明建設人應該尊重他自己,并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黑格爾4赤字一:空氣污染大氣和固體廢物的污染空氣污染指數(AirPollutionIndex,API)是為了使公眾對污染情況有直觀的認識,而根據污染物的濃度計算出來的。一般而言,監控部門會監測數種污染物分別計算指數,并選取其中指數最大者為最終的空氣污染指數。各個國家或地區對空氣污染指數的計算方法和規定有所不同,稱謂也稍有區別。在中國,監控的污染物包括如下幾種:可吸入顆粒物(直徑小于10微米的顆粒物,PM10)、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赤字二: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

我國水資源的總量為2.8萬億噸,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數量多,人均水量僅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

第一類水最好,可以直飲。第二類第三類水,適宜生活使用。第四類水,只可用作工業用水。第五類水,用于農業灌溉。第六類水,就是有毒的污水了。在我國目前總體水量中,已經有1/5屬基本喪失水體功能的劣五類水。在全國監測的1200多條河流中,有850條受到污染。赤字三:土地資源惡化

20世紀70年代,我國沙化土地面積平均每年擴展1560平方千米,80年代增加到2100平方千米,90年代前期達到2460平方千米,90年代末期擴大到3436平方千米。國家林業局2005年發布的《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顯示,到2004年,全國沙漠化土地面積為173。97萬平方米,占國土總面積的18。12%。近年新增沙漠化土地中,絕大部分是來源于草地的退化和沙漠化。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已涉及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41個縣市,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三北”和西南地區。9土地資源惡化

近年來,雖然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呈上升趨勢,但天然林和成熟林的比例卻不斷下降,人工林面積雖然有所擴大,但林相單一,保護生態的功能要遜色許多。10赤字四:生物多樣性減少我國物種數量約占世界總量的10%,在3萬種高等生物中約有3000種處于瀕危滅絕狀態。聯合國《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640個世界性瀕危物種名單中,我國就占156個,約占其總數的1/4。在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有4000—5000種,占高等植物總數的15%-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北亞區總干事長張醒生:肯尼亞是全球野生動物天堂,得力于肯政府意志!為保護大象,89年肯政府把12噸庫存象牙全部當眾燒毀!少了幾百萬美元收入在所不惜!當時象牙走私主要目的地是日本,香港和泰國。過去十年中國人在非洲增長15倍,國際機場被拘捕象牙攜帶者90%是中國人。驚心嗎?生態問題的新特點:第一,從局部到全球第二,升級換代第三,從富國到窮國潘岳:“中國的環境問題已不是什么‘隱約逼近的危機’,而是一個已到眼前的危機。我們一直說要搞好環境造福子孫后代,實際上是我們這代人能否安然度過的問題。”一、生態與生態文明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內容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與意義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一、生態與生態文明

(一)生態請用“生”組詞,五人一小組;請將建立五個詞與“生態”之間關聯一、生態與“生態文明”

1、生態——包括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存在狀態。“所謂環境就是圍繞著某個主體的周圍世界。英語的environment(環境)這個名詞,就是由environ(圍)這個動詞造出來的。”

在環境科學中,環境的中心主體就是人類。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卷)》中,環境被理解為是“圍繞著人群的空間及其中可以直接、間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體。”2、文明——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的積極的進步的狀態和成果。四首歌曲:勇敢的鄂倫春夫妻雙雙把家還咱們工人有力量北方的狼3、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的社會和自然狀態。指人類在實踐生活的過程中協調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生態環境所獲得的成果的總和。

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赫哲族世代居住在中國東北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沿岸地帶,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唯一以捕魚、狩獵為主要謀生手段的民族,也是唯一能用“魚皮”縫制衣服的民族,史稱“魚皮部”。赫哲族有語言、無文字,因居住區域、語言和服飾用料的不同,有“奇楞”、“赫哲”等自稱。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鄉、街津口鄉,饒河縣的四排鄉,其余散居在佳木斯、富錦、依蘭、撫遠等市縣,現有四千余人,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4、生態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資源和環境的代價。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十八大)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內容(一)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二)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思想(五)走文明發展道路的思想1、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兩者是內在統一的。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與自然環境一起發展的。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構成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恩格斯曾經這樣說過:誰設想人已完全克服了自己身上的固有的自然生物因素,那就天真可笑了。我們必須時刻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馬克思也認為,人有兩個“身體”,一個是他的有機身體即血肉之軀,另一個是他的無機身體即外部自然界。“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來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形影不離的身體。說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離,這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離,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界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制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

人從屬于自然,但人又與自然界中所有其他的存在物都不同。人與自然之間始終存在著雙向建構的關系。馬克思認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在人的勞動實踐中,人和自然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能量的變換,“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馬克思恩格斯還強調違背生態規律將受到自然的懲罰。恩格斯就警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于資本追求利潤的盲目沖動而使科技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成為一種對人和自然的共同傷害。

生態危機不僅是一種自然現實,而且是一種社會現實,是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及其生產方式在自然界的遺害和寫照。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自然生態問題的社會化解決思路,即只有變革社會制度,實現共產主義。“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與自我確證、自由與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真正的解決。”生物中心論:施韋澤(史懷哲):《敬畏生命》史懷哲語錄:

(1)我的生命對我來說充滿了意義,我身旁的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如果我要別人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須尊重其他的生命。(2)除非你能夠擁抱并接納所有的生物,而不只是將愛心局限于人類而已,不然你不算真正擁有憐憫之心。(3)有思考能力的人一定會反對所有的殘酷行徑,無論這項行徑是否深植傳統,只要我們有選擇的機會,就應該避免造成其他生物受苦受害。(4)除非人類能夠將愛心延伸到所有的生物上,否則人類將永遠無法找到和平。(5)在我心中一股堅守的信念油然而生,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們沒有權利在其他生物(人、動植物)身上加諸痛苦和死亡。我們應該覺得在無心之下造成其他生物的受害和死亡是件非常可惡的事。2、西方的生態理論

●作者在西方世界家喻戶曉,1952年憑借“敬畏生命”理論獲諾貝爾和平獎

●生態文學的創始人雷切爾·卡森和生態文學先驅、《沙鄉年鑒》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都從這部作品中深受啟發,并對其理論進行了繼承和發展

●以作者名字命名的研究機構、學校、醫院不勝枚舉,所有生態思想、文化研究者都將書中理論作為探索生態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基礎之一

《敬畏生命》對于人類的思想發展和文明進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敬畏生命理論把生命整體性作為思想的邏輯起點,指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賴于其他生命和整個世界的和諧,否定了生命的價值序列,進而將人類的倫理關懷從人擴展至所有生物和整個世界,倡導所有生命相互平等和相互尊重,倡導人類建立與萬物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的密切關系。有學者在《圖書館雜志》月刊上發表文章,盛贊史懷澤“搭建了珍視生命整體性和重視生物個體性之間的橋梁”。2、西方的生態理論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寂靜的春天》猶如曠野中的一聲吶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辯的論點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她驚醒的不但是我們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寂靜的春天》的出版應該恰當地被看成是現代環境運動的肇始”。

——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如果在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方面現在的趨勢繼續下去,這個行星上增長的極限有朝一日將在今后100年中發生。最可能的結果將是人口和工業生產力雙方有相當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

——羅馬俱樂部:《增長的極限》動物解放/權利論:

彼得·辛格:《動物解放》1975

湯姆·雷根:《動物權利研究》《動物解放》是動物保護運動的圣經,是生命倫理學的經典之作,是素食主義的宣言。動物與人類同屬自然的生靈,但人類卻在根深蒂固的動物歧視下,對于與人一樣有知覺、有痛覺的動物們肆意剝削、欺凌和殺戮。《動物解放》一書,將人類應當如何對待非人動物的問題,作為一個倫理問題來探討,告訴讀者做一個素食主義者,會使人類與動物和睦相處,也將拯救不堪重負的地球。對其他生命的尊重正是對人類生命的關注;解放動物,就是解放人類自己。生態中心論:利奧波德:《沙鄉年鑒》,1949

《沙鄉年鑒》記錄了利奧波德在美國威斯康星州一個農場進行生態修復的經歷,以四季為順序,筆法抒情、生動,富有感染力;記錄了作者一生在美國各個州工作和游歷過程中的思考,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生態思想發展的脈絡;從哲學、倫理學、美學及文化傳統的角度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應該具備的關系。利奧波德生態思想的精髓:“一個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才是正確的;否則,它就是錯誤的。”這種生態整體主義思想體現出利奧波德罕見的思想前瞻性,他也因此被稱為生態主義的“先知”。生態社會主義:堅持一種弱(有限制)的人類中心主義。戴維?佩珀:《生態社會主義》1994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巖佐茂:《環境的思想——環境保護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處

》3、中國要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一)建設生態文明(二)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二)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類自誕生以來與自然界的關系發展:A、依賴關系B、順應關系C、掠奪關系D、和諧關系

美麗的凈月潭江城護鳥第一人:任建國如何和諧統籌好促進經濟發展與保護自然的關系(從理論到實踐)科學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1.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同時考慮2.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同時考慮3.經濟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同時考慮。

理論上人們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實際問題時,不少企業、甚至有的地方政府還是認為發展經濟是最重要的,環境污染的問題等經濟發展了,有了經濟實力再進行治理。你認為這些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樣才能真正地把保護環境落到實處?P120當代生態環境問題根源分析文化根源是近代以來的以利己為特征的人類中心主義文化。

人類中心主義是一種認為人是宇宙中心的觀點。它的實質是,一切以人為中心,或一切以人為尺度,為人的利益服務,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近代的人類中心主義又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人類中心主義,是一種帶有強烈的利己性、自私性,或者說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類中心主義。在這種文化觀中,以人類為中心只是以個人、集團、階級、民族或國家為中心,而并不是以整個人類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為中心。人們的視線中只有自我,沒有他者,沒有未來,沒有子孫后代,更沒有自然的內在價值。

經濟根源

隨著人類經濟活動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再加上人口數量的急速增加,人類對自然資源開發的力度越來越大。在追求最大化的利潤和物質財富的欲望驅使下,人們開始了對自然資源大規模的前所未有的掠奪式開發利用。在大量生產需要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的基礎上,由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過程中產生大量的難以處理的廢棄物更是使地球的生態環境雪上加霜。

政治根源

受傳統發展觀影響而導致的政府環境職能缺位是當代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最重要政治原因。另一重要原因即是在環境治理過程中的制度供應不足,特別是針對政府行為的制度供應不足。

不能吃祖宗飯,絕子孫糧。不能只知賺錢,不想自然。不能只想現在,不顧未來。

保護生態,我的責任。更新理念落實責任賞罰分明(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1、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內涵資源節約型: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特征的社會體系。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能源消費強度遠高于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約為美國的3倍,日本的7倍;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公斤標準煤創造的GDP僅為0.36美元,而日本為5.58美元,約是我國的15倍,世界均值為1.86美元;工業鍋爐能耗效率為60%,低于發達國家20個百分點;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水平高40%,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相當于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的3倍;每年工業部門多消耗2至3億噸標準煤,約占全國總消費量的1/5。

新疆鄉鎮煤礦平均回采率僅為10%-15%,國有地方煤礦約有30%,直屬國有重點煤礦也不足60%。

陜西、內蒙古等西部能源產區煤層較厚,新疆一些煤層平均厚度可達50米,而部分企業使用僅高4.8米的綜采支架,直接從中間采掘,對資源的浪費難以估量。

石油開采中綜合利用率也較低。新疆油田的回采率平均為40%,而陜北一些油井的回采率不足20%,這意味著,埋藏于地下的原油每噸僅能開采出100多公斤,而其余800多公斤都被白白浪費。(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1、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內涵環境友好型: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目前全球總碳排放量仍處在上升之中。其中經合組織國家的碳排放總量占到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在2011年中,發達國家的碳排放量有所下降,比如歐洲下降了3%,日本下降了2%,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量則有所上升,像印度就增加了6%。(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1、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內涵2、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途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節能減排。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2012年8月6日,國務院以國發〔2012〕40號印發《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該《規劃》分現狀與形勢,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主要任務,節能減排重點工程,保障措施,規劃實施6部分。——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顯著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相結合,形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機制;堅持強化責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強監管相結合,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堅持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技術進步、強化工程措施、加強管理引導相結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快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有效驅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推進節能減排工作格局,確保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體目標。到201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能耗增幅得到有效控制,主要產品(工作量)單位能耗指標達到先進節能標準的比例大幅提高,部分行業和大中型企業節能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見表1)。風機、水泵、空壓機、變壓器等新增主要耗能設備能效指標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空調、電冰箱、洗衣機等國產家用電器和一些類型的電動機能效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工業重點行業、農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降低。——節能改造工程。

——鍋爐(窯爐)改造和熱電聯產。實施燃煤鍋爐和鍋爐房系統節能改造,提高鍋爐熱效率和運行管理水平;在部分地區開展鍋爐專用煤集中加工,提高鍋爐燃煤質量;推動老舊供熱管網、換熱站改造。推廣四通道噴煤燃燒、并流蓄熱石灰窯煅燒等高效窯爐節能技術。到2015年工業鍋爐、窯爐平均運行效率分別比2010年提高5個和2個百分點。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大城市居民采暖除有條件采用可再生能源外基本實行集中供熱,中小城市因地制宜發展背壓式熱電或集中供熱改造,提高熱電聯產在集中供熱中的比重。“十二五”時期形成75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節約和替代石油。推廣燃煤機組無油和微油點火、內燃機系統節能、玻璃窯爐全氧燃燒和富氧燃燒、煉油含氫尾氣膜法回收等技術。開展交通運輸節油技術改造,鼓勵以潔凈煤、石油焦、天然氣替代燃料油。在有條件的城市公交客車、出租車、城際客貨運輸車輛等推廣使用天然氣和煤層氣。因地制宜推廣醇醚燃料、生物柴油等車用替代燃料。實施乘用車制造企業平均油耗管理制度。“十二五”時期節約和替代石油800萬噸,相當于1120萬噸標準煤。(五)走文明發展道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人的全面發展(三生有幸)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和意義十七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為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和意義目標:雙型社會(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可再生能源控制排放生態觀念意義:解決發展的瓶頸,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與生活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科學發展觀(二)正確政績觀(三)建設雙型社會(四)推進公眾參與(五)環境法治建設(六)全球治理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系的雙和諧。科學發展觀是對我國過去很長時間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的一種修正,指導著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沿著科學的軌道運行,其中就包括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事業。從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轉向綜合全面地發展,從不協調的發展轉向協調發展,從重物輕人的發展轉向以人為本的發展,從人與自然對立的發展轉向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從追求當代人的發展轉向同時追求后代人的發展,實現了發展范式的重大轉換,是人類發展觀的一次重大變革。

科學發展觀的價值指向就是追求和諧。和諧,不僅包括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也包括人與人關系的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兩種關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一方面,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與人關系的基礎,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了,就會導致人與人關系的不和諧。另一方面,人與人的關系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在現實社會中,人對人的統治和剝削是通過人對自然的統治和剝削而實現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實現環境公平。在代內層面,潘岳認為,我國的環境不公平主要表現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階層之間以及國家之間的不公平。

如果代內環境公平不能相對實現的話,代際環境公平的實現也就失去了前提和保證。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保證公正性是其優越性的最重要表現,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

2011年8月8日,受臺風“梅花”影響,大連福佳化工有限公司在建防波堤壩發生潰壩。經市民的強烈反對,大連市14日宣布,福佳大化PX(對二甲苯)項目立即停產,并正式決定將搬遷。這個2007年廈門市民極力反對的項目,如何會落戶大連?搬遷了就不污染了嗎?(二)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加強政府的環保績效考核

政績是領導干部從政的重要目標,而政績觀則是價值導向,如果政績觀是錯誤的,那么領導干部的工作方向、施政行為必然就會產生偏差。綠色GDP則是對傳統GDP的一種調整,是從國民生產總值中減去環境和資源的成本后的總值。

(三)建設雙型社會(四)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公眾參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