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公路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技術規程_第1頁
2019公路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技術規程_第2頁
2019公路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技術規程_第3頁
2019公路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技術規程_第4頁
2019公路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公路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技術規程目 次前言 II引言 III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符號 25總則 26基本規定 37超前地質預報實施方案編制 48地質調查 79電磁波反射法 1010地震波反射法 1211高分辨直流電法 1512地質超前鉆探 15附錄A(規范性附錄)超前地質預報工作實施安全防護規定 19附錄B(規范性附錄)常用的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方法特點及應用情況 20附錄C(規范性附錄)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分級 21附錄D(資料性附錄)隧道內不良地質體的臨近前兆特征 23附錄E(規范性附錄)公路隧道圍巖分級 25附錄F(規范性附錄)開挖工作面地質素描記錄 27附錄G(資料性附錄)巖體介電常數的確定 28附錄H(規范性附錄)TGP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系統實施方法 29附錄I(規范性附錄)TSP203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系統實施方法 33附錄J(規范性附錄)地質超前鉆探成果表 36編制說明 37I公路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技術規程范圍案編制、地質調查、電磁波反射法、地震波反射法、高分辨直流電法和地質超前鉆探的方法。本標準適用于公路隧道的超前地質預報工作。規范性引用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JTGC20—2011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術細則JTGD70-2—2014公路隧道設計規范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超前地質預報advancedgeologicalforecast以地質為基礎,多種探測手段相結合,綜合分析、預報隧道工作面前方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質體及由此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的性質、分布位置、規模,并提出相應措施建議的綜合地質方法技術。3.2掌子面tunnelface隧道正在開挖的掘進面。3.3地質調查geologicalsurvey根據隧道勘察資料和隧道施工過程中掌握的地質情況,通過地層層序、地層分界線、巖層產狀及構種超前地質預報方法。3.4物探physicalexploration綜合分析解釋。13.5地震波反射法seismicreflectionmethod利用人工激發的地震波在不均勻地質體中所產生的反射波特性來預報隧道開挖工作面前方地質條件的一種物探方法。3.6地質雷達法groundpenetratingradarmethod的體的一種物探方法。3.7高分辨直流電法high-resolutiondirectcurrentinstrument電法探測技術。3.8縱波dilatationalwave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的體波。注:“縱波”又稱“壓縮波”。3.9橫波transversewave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的體波。注:“橫波”又稱“剪切波”。3.10正常場normalfield物理場的相對平穩部分。注:“正常場”又稱“背景值”。3.11異常anomaly偏離正常場并超過一定數值的物理場。3.12地質超前鉆探geologicaldrillingmethod方法。符號下列符號適用于本文件。BQ:巖體基本質量指標。[BQ]:巖體基本質量指標修正值。Rc:巖石單軸飽和抗壓強度??倓t費用納入工程概算。2環節和工序。為輔的綜合預報技術體系。AJTGF60—2009基本規定一般規定預報工作,并將它列為隧道施工的必備環節和必要工序。公路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應由具有相關資質和能力的第三方單位實施;超前地質預報實施單位應要求。公路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應根據公路隧道的地質復雜程度及潛在的風險,選擇適宜的超前地質預進行綜合分析,相互驗證,提高預報準確性。時,其預報成果應第一時間報送參建各方。圍巖變更,開挖方法、支護參數等調整應遵循的重要依據和必備條件。超前地質預報單位在運用這些新手段時,應充分論證其可行性。超前地質預報的工作流程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的工作流程如圖1所示。3地質超前鉆探編制超前地質預報方案建設單位審批已有資料獲取勘察設計地質資料地質地貌地表水地質構造地質超前鉆探編制超前地質預報方案建設單位審批已有資料獲取勘察設計地質資料地質地貌地表水地質構造人為坑洞補充地質調查隧道內及沿線補充地質調查物探不通過隧道超前地質預報實施隧道超前地質預報實施隧道施工地質反饋隧道施工地質反饋提交超前地質預報階段成果報告隧道施工或根據預報結論變更設計后進行施工反饋信息反饋信息反饋信息反饋信息超前地質預報總報告圖1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的工作流程圖參建各方的職責及分工隧道工程參建各方在超前地質預報工作中職責與分工的劃分應符合下列規定:查;(主要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問題結合現場圍巖的實際情況,必要時進行設計變更;位負責;臺面、鉆孔及足夠的爆破器材,并安排爆破員負責現場起爆作業;員(地質、物探)數量及能力、設備類型及數量、超前地質預報的實施和相關協調工作等。超前地質預報方案編制一般要求超前地質預報方案,指導預報工作進行。4工作目的隧道超前地質預報工作應達到下列目的: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據;隧道施工過程中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機率和危害程度;為優化施工方案及設計變更提供地質依據;為編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質資料。工作主要內容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應查明下列內容:斷層及其影響帶和節理密集帶的位置、規模和性質;軟弱夾層(含煤層)的位置、規模及其性質;巖溶發育位置、規模及其性質;不同巖性間的接觸界面與位置;采、廢棄礦巷分布及其與隧道的空間關系;不同風化程度的巖性分界位置;查明施工掌子面前方有無暗河、暗溝等不良地質體(帶)的分布位置;掌子面前方巖土體含水情況;巖爆的可能性與區域。常用預報方法超前地質預報宜選擇地質調查、物探、地質超前鉆探等預報方法,各方法主要包括下列內容:內地質調查;物探:包括地震波反射法、地質雷達法、高分辨直流電法等;地質超前鉆探:包括短、中、長距離地質超前鉆探等。方法的選擇應執行下列規定:短距離預報:預報長度≤6m,宜采用地質調查、地質雷達法、短距離地質超前鉆探(加深炮孔探測)進行預報;6m~30m,宜采用地質調查、地質雷達法、中距離地質超前鉆探(潛孔鉆機)進行預報;30m~150m,宜采用地震波反射法、鉆探(潛孔鉆機)進行預報。見附錄B。5地質復雜程度分級大變形、突泥、涌水等環境、安全問題的程度,對隧道分段進行地質復雜程度分級。隧道地質復雜程度分為復雜、較復雜、中等復雜和簡單4級,分級方法按照附錄C的規定。超前地質預報的技術措施地質復雜段(富水條件下失、人員傷亡、環境災害和工期延誤的不良地質單元應輔以中長距離地質超前鉆探工作。地質較復雜段建各方會商必要時宜輔以中短距離地質超前鉆探或高分辨直流電法探測工作。地質中等復雜段探測的異常段實施短距離的地質雷達探測,實現更精確的定位和定性。地質簡單段在地質調查的基礎上,可僅采用長距離地震波反射法對前方巖體進行探測。公路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方案公路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方案的主要內容應包括:超前地質預報的目的、方法、技術;內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及劃分地質復雜程度;預報方法的具體技術要求;物探、鉆探儀器設備的選擇;超前地質預報組織機構設置及投入的人力、設備資源;施工單位的配合要求;超前地質預報工作安全措施;超前地質預報工作量、占用工作面的時間;地質預報成果報告的提交時限,信息傳遞方式等;地質預報成果的驗證及技術總結的要求;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6地質調查基本規定地質調查法是根據隧道已有勘測資料、補充地質調查和隧道內地質素描,通過地層層序對比、情況的一種超前地質預報方法。地質調查法適用于各種地質條件下隧道的超前地質預報。地質調查法包括隧道補充地質調查和洞內地質素描等。隧道補充地質調查隧道開挖前的補充地質調查是超前地質預報方案編制和實施的基礎,方案編制前應詳細開展。隧道補充地質調查是對尚存疑慮的相關重大地質異常地段,進一步補充的地面地質調查工作。實施,以滿足設計變更和優化的需要。隧道勘測設計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應包括下列主要內容:收集前期隧道勘測、設計、區域地質等資料,分析相關資料、圖紙;特征,特殊地層(煤層、可溶巖地層、膏巖層等)的分布,圈定地表補充地質調查的區域;(如斷層等查的重點。隧道地表補充調查、核實應包括下列主要內容:對已有地質勘察成果的核實、確認;地層、巖性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觸關系,特別是標志層的熟悉和確認;地表巖溶發育程度、位置、規模及分布規律;產狀變化情況;人為坑、洞的地表分布,重點查明其走向、展布、高程等,分析其與隧道的空間關系;特殊巖土的調查(膨脹土、膨脹巖、軟巖等);隧道上方的地表水系、水田、負地形、構筑物、環境敏感物等的分布情況。公路隧道建設中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有:坍塌、突涌(突泥、涌水)地質調查階段針對這些典型災害的主要影響因素闡述如下:補充地質調查階段影響隧道坍塌的因素:地形:埋深、負地形、偏壓;地質:巖性及其結構和風化程度、構造;水:地下水、地表水;不良地質:滑坡、巖堆、順層、巖溶、煤層及礦藏采空區、擠壓性地層;設計情況:常規設計、特殊設計、監控量測設計;隧道:斷面、走向、環境敏感性;其他:近接既有構筑物。7補充地質調查階段影響隧道突涌的因素:充水巖溶(洞穴、溶管及地下暗河等);水:地下水、地表水;地形:埋深、負地形;水斷層破碎帶;不良地質:軟巖、煤層及礦藏采空區、充水廢棄礦巷;設計情況:常規設計、特殊設計、監控量測設計;隧道:斷面、走向、環境敏感性。補充地質調查階段影響隧道大變形的因素:地形:埋深、偏壓;地質:巖性及其強度結構和風化程度、構造(擠壓斷層帶)、地應力;不良地質:滑坡、巖堆、順層;特殊巖土:軟土、膨脹巖(土);設計情況:常規設計、特殊設計、監控量測設計;隧道:斷面。補充地質調查階段影響隧道巖爆的因素:山坡坡腳處還要注意溝谷地形引起的應力集中問題;時,垂直應力可能相應增大;行主應力方向布置時開挖周邊應力大。洞內地質素描洞內地質素描是將隧道開挖所揭露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結構面產狀、地下水出露位置及出D。開挖工作面和洞身的地質素描應包括下列主要內容:工程地質:地層巖性:描述地層時代、巖性、層間結合程度、風化程度等;填物、延伸長度、張開度及節理面特征、力學性質,分析組合特征、判斷巖體完整度;特殊地層:煤層、瀝青層、含膏鹽層、膨脹巖和含黃鐵礦層等應單獨描述;人為坑道:影響范圍內的各種坑道和洞穴的分布位置及其與隧道的空間關系;等現象;8及其對繼續掘進的影響;有害氣體及放射性危險源存在情況。水文地質:(涌水)、暗河;出水點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溶、暗河等的關系分析;必要時進行地表相關氣象、水文觀測,判斷洞內涌水與地表徑流、降雨的關系;必要時應建立涌水突水點地質檔案。圍巖穩定性及支護情況:根據開挖揭示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判斷隧道圍巖的自穩情況;支護情況以及初期支護后的變形情況;結果等。E隧道內重要的和具代表性的地質現象應進行攝影或錄像。開挖工作面和洞身的地質素描應在開挖后立即進行。開挖工作面地質素描應符合下列技術要求:3地質素描圖、記錄應在現場進行,不得回憶編制或室內制作;地質素描一律“寫實”,不做任何換算;地質素描圖式、圖例、比例、用語應統一;特殊段落,按要求采取標本以供鑒別;F。隧道洞身地質素描應符合下列技術要求:影響程度等;(地質條件簡單地段可適當放寬挖后對隧道洞身進行地質素描和攝像。地層分界線及構造線地下和地表相關性分析:地層分界線地下和地表相關性分析主要內容包括:(沉積巖層分界線;根據地表地層的巖性組合關系及產狀確定地下地層巖性分界線。構造線地下和地表相關性分析主要內容包括:(兩側巖性的特征,特別是構造帶巖性的組合及變化特征;根據構造線的展布特征大致確定構造線在地下的范圍;依據地表構造帶巖性的組合及變化特征確定地下構造帶。9補充地質調查報告編制補充地質調查應提供的成果報中,但應包括下列資料:隧道縱斷面地質圖;的可能性,給出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分級和上述主要災害的風險等級;地層分界線及構造線隧道內和地表相關性分析預報圖(必要時作),比例尺根據需要確定;100m有關影像資料。其成果不宜單獨編制,可在物探預報報告中給出。洞內地質素描應包括以下內容:開挖工作面地質素描圖,比例尺根據需要確定;地層分界線及構造線隧道內和地表相關性分析預報圖(必要時作),比例尺根據需要確定;地質監測與測試資料;有關影像資料。電磁波反射法地質雷達探測法面前方巖體中的傳播及反射,根據傳播速度和脈沖波走時進行超前地質預報的物探手段。儀器要求地質雷達探測儀器的技術指標應滿足下列要求:150dB;60dB;0.5ns16具有可選的信號疊加、實時濾波、點測與連續測量、手動與自動位置標記等功能;顯的位移。適用條件及環境要求達能夠有效的探測巖溶、斷層破碎帶、軟弱夾層等不均勻地質體。地質雷達探測應滿足下列條件:探測目的體與周邊介質之間應存在明顯介電常數差異,電磁波反射信號明顯;10不能探測極高電導屏蔽層下的目的體或目的層;測區附近不能有大范圍的金屬構件、焊接施工或無線電發射等較強的電磁波干擾;5m。有效探測距離及數據采集要求地質雷達法預報距離15m,20m;20m~25m30m;25m~30m35m。地質雷達探測的數據采集要求G。測網密度、天線間距和天線移動速度應反映出探測對象的異常,由于掌子面通常采用上、下2a)、b)、c)、d)所示??筛鶕F場情況靈活布置測線,原則上應盡可能靠近工作面軸心位置,使測線距離盡可能長、盡可能多地采集數據,以備后期數據的分析處理。兩橫兩豎式 b)一橫三豎式c)兩橫式 d)半弧式圖2測點布線方式選擇合適的時間窗口和采樣間隔,并根據數據采集中的干擾變化和效果及時調整工作參數。11的時候也可采取點測的方式。25m支撐天線的器材應選用絕緣材料。50cm,動;測試過程中,應保持工作天線的平面與探測面基本平行,距離相對一致?,F場記錄應注明觀測到的不良地質體與地下水體的位置與規模等。重點異常區應重復觀測,重復性較差時應查明原因。探測資料的處理與分析數據質量評價標準地質雷達數據總體質量評價分為合格、不合格兩種:數據質量合格的標準如下:觀測系統布置(測線,天線選擇等)正確,采集方法正確;記錄信噪比高,雷達波信號清晰;測線與雷達采集數據圖像對應正確。數據質量不合格的標準如下:電磁波信號無法分辨;信噪比低,干擾波嚴重影響到預報范圍的電磁波;20cm。探測的資料整理地質雷達采集數據質量應達到合格,雷達波形清晰。據較難判斷,還應進行道分析、FK結合隧道地質情況、隧道施工情況,探測體的物理性質等因素綜合分析雷達剖面數據。地質雷達法預報應編制探測報告,內容包括:探測工作概況、采集及解釋參數、測線布置圖(表(包并作出相應的結論與建議。地震波反射法地震波反射法面前方地質情況的物探方法?;诘卣鸩ǚ瓷浞ǖ腡GP原理及說明見附錄H,TSP原理及說明見附錄I。儀器要求地震波反射法使用的儀器的技術指標應滿足下列要求:120dB;A/D183μV;126量地震波采集道;儀器的記錄長度應能夠滿足預報距離的要求;儀器的采樣間隔設置應在30μs~250μs求,硬巖宜采用小的采樣間隔,軟巖采用稍大的采樣間隔;儀器的接收裝置應具有高靈敏度的響應特性,對于三分量接收裝置已具有良好的指向性;儀器與配套設備應具有防震、防塵、防潮功能,適應山區運輸和隧道環境下使用;儀器的存儲介質在隧道內外溫差較大的條件下應具有防結霧功能,防止數據的丟失;應有對比記錄。適用條件及環境要求下列要求:1/4;3545°;被探測的斷層應有明顯的斷距。地震波反射法探測的工作環境應符合下列要求:周圍沒有震源干擾信號,信噪比較高;65m65m;90%以上;65m10m;實施地震波反射法的測試區段不能有車行橫洞或隧道加寬段;V有效探測距離及數據采集要求地震波反射法有效預報距離如下:100m120m;120m~150m,160m;隧道位于曲線上或坡度超過百分之十時,預報距離不宜太長。求:(即由震源產生的直達波錄上的同相軸判斷縱波與橫波的速度,干擾背景不應影響初至波時間的讀取和波形的對比;地震波激發應在注水的條件下采用炸藥激發;波、聲波干擾的措施。13采集地震波記錄時,應滿足激發與接收同步進行的條件,接收延遲誤差不應大于3ms;18~2418地震波接收裝置應與隧道圍巖直接或者間接牢固接觸,接觸位置應與圍巖較好凝固耦合;65m10m1m;10m;隧道坡度超過千分之五時(包括斜井段施工),激發孔和接受孔的布設應與隧道坡度相同。探測資料的處理與分析地震記錄應符合下列規定:干擾背景不應影響初至時間的讀取和波形的對比;反射波同相軸應清晰;4地震波反射法質量檢查記錄與原觀測記錄的同相軸應有較好的重復性和波形相似性。數據總體質量評價分為合格、不合格兩種:數據質量合格的標準包括:記錄首波(即由震源產生的直達波)中縱波與橫波的同相軸應具有清晰分離;記錄信噪比高,波信號清晰。數據質量不合格的標準包括:記錄首波(即由震源產生的直達波)中縱波與橫波的同相軸應沒有分離;信噪比低,干擾波嚴重影響到預報范圍的波。探測資料的整理與解釋包括:處理前應剔除不符合記錄要求的地震道數據;位置、規模,反射界面與洞軸方向的夾角等;造形態等。地震波反射法超前地質預報應編制物探報告,主要內容包括:隧道工程概況、隧道地質概況、物探工作概況等;探測開挖工作面地質素描;運用的物探方法原理及采用的儀器設備、具體儀器型號等;超前預報工作的實施、觀測系統、采集方法、數據質量等;數據處理:采用的軟件及處理流程、參數選擇說明、處理成果及質量評價等;資料分析與判釋,附上相應的地震波反射法成果圖件;隱患的地質體,給出合理的處理方案以及施工中應注意的問題;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14高分辨直流電法原理(即電阻率差異挖工作面前方儲水,導水構造分布和發育情況的一種直流電法探測技術。適用條件洞、溶隙、暗河等地質體中的地下水。高分辨直流電法的數據采集原則3信號,突出隧道前方地質異常體的信號,該方法也稱為“三極空間交匯探測法”?,F場數據采集應按照測試要求進行,保證數據采集的質量,并應符合下列要求:開機檢測儀器是否工作正常;5cm;4~5發射、接收電極接地良好;電池電量充足;5%,否則應檢查電極和儀器電源是否正常、工頻干擾是否過大等。80m10m探測的資料處理與分析擾信號、提高信噪比等手段,使視電阻率等值線圖能夠清晰成像。地質異常體(儲、導水構造)40~60(儲、導水構造)。探測的報告編制等。地質超前鉆探基本規定根據鉆探的深度可分為短距離、中距離、長距離地質超前鉆探:短距離:鉆探深度≤6m,主要選擇加深炮孔探測方法;6m~30m,主要選擇潛孔錘設備;30m~150m,主要選擇快速超前水平鉆機設備。15地質超前鉆探適用于各種地質條件下隧道的超前地質探測。地質超前鉆探應符合下列工作要求:實施地質超前鉆探的人員應經技術培訓和考核,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鉆探前地質技術人員應進行技術、質量交底;突進里程、沖擊器聲音的變化等;連接件和壓力表,壓力表讀數穩定一段時間后即可測得水壓;少和縮短施鉆時間。(格式見附錄J),應附鉆孔布置圖、代表性巖芯照片等。短距離地質超前鉆探信息的一種方法,也稱為“加深炮孔探測”。短距離地質超前鉆探預報距離:3m~6m。育區。短距離地質超前鉆探應符合下列要求:孔深應較爆破孔(或循環進尺)3m2m~3m;孔徑宜與爆破孔相同;32m~3m;炮;保施工安全,為變更設計提供依據;短距離地質超前鉆探測不得在爆破殘眼中實施;鉆孔資料應作為技術資料保存。中距離地質超前鉆探鉆進行探測。中距離地質超前鉆探預報距離:6m~30m。中距離地質超前鉆探應符合下列技術要求:孔數:1163~5洞處理所需資料為原則。b)孔深:為原則;30m;3m~5m;5m??讖剑恒@孔直徑與潛孔鉆機設備鉆桿直徑相同(宜為:75mm)。15°~45°外擦角進行。長距離地質超前鉆探用,Ⅱ級風險預報區可選擇性的使用。長距離地質超前鉆探預報距離:30m~150m。長距離地質超前鉆探應符合下列技術要求:孔數:13~5洞處理所需資料為原則。b)孔深:為原則;30m~50m,100m5m~8m;5m~10m。JTGC20—201115°~45°外擦角進行。鉆探速度,減少占用開挖工作面的時間。沖擊鉆和回轉取芯鉆的應用應符合以下要求:層破碎帶物質成分的鑒定、巖土強度試驗取芯等。地質超前鉆探成果的解釋靠的方法。解前方地層的巖性。17程度以及是否存在不良地質體等。根據卡鉆情況、鉆桿震動情況、塌孔等現象,可粗略判斷前方巖體的完整程度。根據沖洗液流量的增減可粗略判斷巖體的完整程度及地下水發育情況。悶而微弱一般為軟質巖或土層。18附錄A(規范性附錄)超前地質預報工作實施安全防護規定(口罩等防護用品。除,確保預報人員的安全。應在班長或技術熟練人員的指導下工作。24小時內及工作中不得飲酒。血壓、心臟病等不適應登高作業人員不得在鉆架上作業。開關及其他機械設備也應采用防爆型,且不得攜帶煙火進洞。經常檢查,防止管接頭脫落、管路爆裂,高壓風槍、水槍傷人;高壓電路接線應由專業電工操作。人。防止水壓將孔口管沖出傷人。和雷管應由持有爆破證的專人領用,并由專業爆破工操作,非專業人員不得從事爆破作業。19附錄B(規范性附錄)常用的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方法特點及應用情況表B.1給出了常用的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方法特點及應用情況。表B.1常用的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方法及應用情況預報方法適用性預報距離費用對隧道施工的影響受場地條件的限制地質調繪所有隧道全洞段低除開挖工作面地質素描外,幾乎不占用隧道施工時間不受物探TGP和TSP、巖溶前界面等界面位置面間介質性質≤120m較高需在隧道邊墻上鉆鑿24個深1.5m,22m1.5h施測現場地震波接收孔至隧道開挖工作面間需清場并停止洞內爆破施工作業地質雷達法、巖溶前界面等界面位置面間介質性質≤30m適中僅需掌子面排險和機械設備適當后退,現場測試時間0.5h測線附近不得有管線、大型金屬物高分辨直流電法主要對含水圍巖巖體位置預報及相對含水量大學≤80m適中僅需掌子面排險和機械設備適當后退,現場測試時間2.5h——地質超前鉆探所有不良地質預報≤150m高占用隧道開挖工作面施工時間長掌子面附近需要工作臺面表中費用是相對各種方法比較而言的費用。20附錄C(規范性附錄)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分級表C.1給出了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分級。表C.1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分級影響因素復雜較復雜中等復雜簡單地質復雜程度(含物探異常)巖溶發育程度強烈發育,以大型暗河,廊道、較大規模溶洞、豎井和落水洞為主,地下洞穴系統基本形成中等發育,沿斷層、層面、不整合面等有顯著溶蝕,中小型串珠狀洞穴發育地下洞穴系統未形成,有小型暗河或集中徑流溶蝕擴大為巖溶化裂通性差,少見集中徑流,常有裂隙水流微弱發育以裂隙狀巖溶或溶孔為裂隙水性差突涌程度特大型涌水突水(涌水量100000m3/d)、大型涌水量(10000m3/d~1000000m3/d)、突泥,高水壓較大型(涌水量、突泥(1000m3/d)、涌泥小型(涌水量<100m3/d)、涌突水可能性極小斷層穩定程度大型斷層破碎帶、自穩能富水,可能引起大型失穩坍塌中型斷層帶,軟弱,中~弱富水,可能引起中型坍塌中小型斷層帶,弱富水,可能引起小型坍塌中小型斷層帶,無水,掉塊地應力影響程度(Re/max開挖過程中硬質巖時有巖爆發生,有巖塊彈出;軟質巖巖芯常有餅化現象,巖體有剝離,位移極為顯著(Re/max<4~7),開挖過程中硬質質巖巖芯時有餅化現————瓦斯影響程度瓦斯突出:瓦斯壓力0.74Mpa,速度P≥10f≤0.5,壞類型為Ⅲ類及以上高瓦斯:全工區的瓦斯量涌出≥0.5m3/min低瓦斯:全工區的瓦斯量涌出<0.5m3/min無21表C.1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分級(續)影響因素復雜較復雜中等復雜簡單地質復雜程度(含物探異常地質因素對隧道施工影響程度危及施工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存在安全隱患可能存在安全問題局部可能存在安全問題誘發環境問題的程度可能造成重大環境災害施工、防治不當,可能誘發一般環境問題特殊情況下可能出現一般環境問題無22附錄D(資料性附錄)隧道內不良地質體的臨近前兆特征臨近大型溶洞水體或暗河的前兆特征臨近大型溶洞水體或暗河的前兆特征主要有:臨近前裂隙、溶隙間出現較多的鐵染銹或粘土;巖層明顯濕化、軟化,或出現淋水現象;小溶洞出現的頻率增加且多有水流、河沙或水流痕跡;鉆孔中的涌水量劇增,且夾有泥沙或小礫石;有嘩嘩的流水聲;鉆孔中有涼風冒出。斷層破碎帶的臨近前兆特征主要有:節理組數急劇增加;巖層牽引褶曲、牽引褶皺的出現;巖石強度的明顯降低;壓碎巖、碎裂巖、斷層角礫巖等的出現;象。臨近人為坑洞積水的前兆特征臨近人為坑洞積水的前兆特征主要有:巖層明顯濕化、軟化,或出現淋水現象;巖層裂隙有涌水現象;開挖工作面空氣變冷或發生霧氣;有嘶嘶的水聲;臨近煤層老窯積水的前兆是巖層中出現暗紅色水銹或滲水中掛紅。大規模塌方的臨近前兆特征大規模塌方的臨近前兆特征主要有:拱頂巖石開裂,裂縫旁有巖粉噴出或洞內無故塵土飛揚;支撐拱架變形或發生聲響;拱頂巖石掉塊或裂縫逐漸擴大;干燥圍巖突然涌水等。23煤與瓦斯突出的臨近前兆特征煤與瓦斯突出的臨近前兆特征主要有:開挖工作面巖層發生鼓裂;瓦斯含量突然增大或忽高忽低;工作面有移動感;工作面發出瓦斯強涌出的嘶嘶聲,同時帶有粉塵;工作面附近,時常聽到沉雷聲或悶雷聲。24附錄E(規范性附錄)隧道圍巖分級的綜合評判方法隧道圍巖分級的綜合評判方法宜采用兩步分級,并按以下順序進行:根據巖石的堅硬程度和巖體完整程度兩個基本因素的定性特征和定量的巖體基本質量指標BQ,綜合進行初步分級;量指標值;按修正后的巖體基本質量指標[BQ],結合巖體的定性特征綜合評判、確定圍巖的詳細分級。圍巖分級中巖石堅硬程度、巖體完整程度兩個基本因素的定性指標及其對應關系巖石堅硬程度巖石堅硬程度按表E.1定性劃分:表E.1巖石堅硬程度的定性劃分名稱定性鑒定代表性巖石硬質巖堅硬巖錘擊聲音清脆,有彈性,震手,難擊碎,浸水后大多無吸水反應。未風化的花崗巖、正長巖、閃長巖、輝綠巖、玄武巖、安山巖、片麻巖、石英片巖、硅質板巖、石英巖、硅質膠結的礫巖、石英砂巖、硅質石灰巖等。較堅硬巖錘擊聲清脆,有輕微回彈,稍震手,較難擊碎,浸水后有輕微吸水反應。1弱風化的堅硬巖;2未風化-輕微風化的熔結凝灰巖、大理巖、板巖、白云巖、石灰巖、鈣質膠結的砂頁巖等。1強風化的堅硬巖;較軟巖錘擊聲不清脆,無回彈,較易擊碎,浸水后指甲可刻出印痕。2弱風化的較堅硬巖;3未風化-微風化的凝灰巖、千枚巖、砂質礫巖、泥質砂軟質巖巖、粉砂巖、頁巖等。軟巖錘擊聲啞,無回彈,易擊碎,浸水后可掰開。1強風化的堅硬巖;2弱風化的較堅硬巖;3弱風化的較軟巖;4未風化的泥巖等。極軟巖錘擊聲啞,無回彈,有較深凹痕,浸水后可捏成團。1全風化的各種巖石;2各種半成巖。25巖石堅硬程度定量指標巖石堅硬程度定量指標用巖石單軸飽和抗壓強度Rc表達。Rc宜采用實測值,若無實測值時,可采用實測的巖石點荷載強度指數IS(50),即按公式(E.1)計算:s(50) Rc=22.82I 0.75 (E.1)s(50)式中:Rc——巖石單軸飽和抗壓強度;IS(50)——巖石點荷載強度指。Rc與巖石堅硬程度定性劃分的關系可按表E.2確定。表E.2Rc與巖石堅硬程度的定性劃分的關系c/MPa>6060~3030~1515~5<5堅硬程度堅硬巖較堅硬巖較軟巖軟巖極軟巖公路隧道圍巖分級圍巖質量指標[BQ]值,土體隧道中的土體類型,密實狀態等定性特征,按表E.3確定圍巖級別。表E.3公路隧道圍巖分級圍巖級別圍巖或土體的主要定性特征圍巖基本質量指標BQ或者修正的圍巖基本質量指標[BQ]Ⅰ堅硬巖,巖體完整,巨整體狀或巨厚層狀結構。>550Ⅱ堅硬巖,巖體較完整,塊狀或厚層狀結構;較堅硬巖,巖體完整,塊狀整體結構。550~451Ⅲ(石(石451~351Ⅳ堅硬巖,巖體較破碎~破碎,鑲嵌碎裂結構;較軟巖或軟硬巖互層,且以軟巖為主,巖體較完整~較破碎,中薄層狀結構。350~251土體:1壓密或成巖作用的粘性土及砂性土;2黃土(1、;3一般鈣質、鐵質膠結的碎石土、卵石土、大塊石土。Ⅴ較軟巖,巖體破碎;軟巖,巖體較破碎~破碎;極破碎各類巖體,碎、裂狀、松散結構?!?50一般第四系的半干硬至硬塑的粘性土及稍濕的碎石(Q3Q土呈松散結構,粘性土及黃土呈松軟結構。Ⅵ軟塑狀粘性土及潮濕、飽和粉細砂層、軟土等?!獛r體完成程度見JTGD70-2—2014。26附錄F(規范性附錄)開挖工作面地質素描記錄開挖工作面地質素描記錄格式見表F.1。表F.1開挖工作面地質素描記錄表隧道名稱位置樁號評定距洞口距離(m)巖性指標巖石描述產狀:層厚:·堅硬巖·較堅硬巖·較軟巖·軟巖·極軟巖錘擊聲及回彈:擊碎性:浸水反應:劃痕:其他:巖體完整性狀態地質構造影響程度輕微較重嚴重很嚴重·完整·較完整·較破碎·破碎·極破碎結構面組數產狀:地質結構面間距(m)>1.00.4~1.00.2~0.4<0.2延伸性極差差中等好極好粗糙度明顯、臺階狀粗糙、波紋狀平整光滑平整光滑、有擦痕張開性(mm)密閉<0.1部分張開0.1~0.5張開0.5~1.0張開>1.0粘土充填風化程度未風化微風化弱風化強風化全風化結構面結合程度好一般差很差說明地下水(L/min10m其它部位滲水也注明<10干燥或濕潤10~25偶有滲水滴水、點狀25~125經常滲水線狀、股狀·干燥或濕潤·偶有滲水·經常滲水圍巖分級ⅠⅡⅢⅣⅤⅥ支護情況洞內特別是掌子面支護情況,包括噴層開裂變形、錨桿拱架施作、初支后回填、開挖輪廓平順及超欠挖。填寫于本頁背面。備注:側壁素描圖開挖掌子面素描圖記錄者復核者日期27附錄G(資料性附錄)(真空中與最終介質中電場比值即為要在隧道現場總結測定。典型巖體介電常數的建議值參見表G.1。表G.1典型巖體介電常數的建議值序號材料介電值1水(淡)812砂(干燥)3~63砂(濕的)25~304粉沙(濕的)105粘土(濕的)8~156粘土土壤37沼澤128農業耕地159畜牧耕地1310平均土壤1611花崗巖5~812石灰巖7~913白云巖6.8~814玄武巖(濕)815泥巖(濕)716砂巖(濕)617煤4~518石英4.319混凝土5~828附錄H(規范性附錄)TGP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系統實施方法施工前準備接收孔與激發孔的布設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檢測工作,宜安排在隧道開挖進尺65m以后開始進行,應預先在隧道洞壁鉆孔。激發孔應在隧道洞壁同一側沿直線布設,距離工作面5m~10m布設第一個激發孔,而后等間距布設,間距為1.5m~2m。軟巖巖體選擇1.5m,硬巖巖體波選擇2m。接收孔應布設在激發炮孔的后方(以面向工作面為前進方向接收孔與最近的激發孔的距離宜為20m右洞壁對稱布設。TGP隧道超前地質預報設備的輸入端具有同時輸入2~4個接收孔信號的功能,采集時采取2~4個接收孔同時采集數據。接收孔與激發孔的布設方式如圖H.1所示。掌子面接收1掘進方向掌子面接收1掘進方向激發孔接收2

圖H.1接收孔與激發孔的布設方式每個接收探頭內均有X、Y、Z三個分量的檢波器,三分量檢波器有利于縱波(VP波)、橫波(VSH波)和橫波(VSV波)的接收,有利于處理工作中縱橫波的提取和分離。接收孔與激發孔的造孔要求2鉆孔高度宜以距離當時開挖的隧道地板1.0m~1.2m,接收孔應盡量水平,激發孔鉆孔向內略向下傾,以保證孔內方便充水。接收孔孔徑為50mm,激發孔孔徑可以與常規隧道掘進鉆孔的孔徑相同(宜采用40mm鉆頭鉆進)。接收孔和激發炮孔終孔結束時,應進行沖孔,以保證有效孔的深度。段的巖名稱。接收與激發裝置的安裝條件接收探頭與鉆孔巖體密切接觸是保證地震波采集質量的關鍵條件之一。TGP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系統29充的長度以30cm~35cm方。50g的安全規程操作。激發與接收的連接激發孔的回路線與儀器的觸發信號線接電纜連接,電雷管線通過起爆連接電纜與爆炸起爆器連接。接收探頭分別通過連接電纜與主機相連,將接收到的地震波信號送至TGP主機。儀器技術參數與配套設備儀器裝配db??紤]復雜隧道超前地質預報工作需要,儀器具有同時檢測4個點的功能。儀器配套用于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的儀器配置為:主機:TGP孔中三分量檢波器;孔中三分量檢波器安裝工具;孔中耦合劑安裝工具;專用電纜;專用連接插頭;激發器;適宜野外運輸的專用減震包裝儀器箱和專用工具箱。TGP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的接收系統由如圖H.112波(VP波)、橫波(VSH波)和橫波(VSV波)的接收,有利于預報工作中的多參數利用。激發系統可為1ms~4ms不等。按一般巖體波速4000m/s~6000m/s計算,由雷管起爆延遲造成的預報距離誤差在2m~6m。30采集系統輸入采集參數。由于TGP集長度,儀器設計采樣點數的調節為滾動式。內業數據數據資料處理隧道超前地質預報資料的處理與解釋借助軟件完成。處理系統具有衰減計算、動平衡、增益補充、以往的一些預報成果圖中,往往見到有很多反射界面的局面,使技術人員難于取舍。TGP隧道超前利用和剔除干擾波預報的假象。處理流程如圖H.2所示。①記錄編排①記錄編排②預報采集參數輸入③接受幅度調整 ④接受非正常調整⑤縱橫波的分離、速度參數計算⑥回波提?、咚淼劳ǖ啦ㄇ谐喾瓷洳ㄏ嚓P拾取偏移⑨繞射波相關拾取偏移⑩隧道地質超前預報成果圖圖H.2數據處理流程圖處理與解釋原則資料處理按照處理按圖H.2的流程執行。對同分量不同孔資料和同孔不同分量資料的分析,以及縱橫波資料的分析等。TGP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系統的處理與解釋原則為:注重現場采集的各種波型(VP波、VSH波、VSV波)資料的質量;繪制偏移處理預報成果圖時,應統計各分量記錄,對同測段使用的速度參數應一致;隙面的劃分;激發、接收不在同一側的偏移預報成果對于小裂隙面反映弱一些;31用與取舍應遵循下列主要原則:進行波組編號的原則:綜合分析多個分量的偏移映像波組,根據相似性編號;(VP波側的為輔;體趨好,負反射界面后巖體趨差;(VP波波)偏移映像強;波)、橫波(VSH波)和橫波(VSV波),縱波是巖體并與施工地質記錄比對、驗證,總結規律。成果報告編寫:TGP分析、結論與建議;地質異常段提出需要采取其它預報手段的建議。32附錄I(規范性附錄)TSP203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系統實施方法施工前準備接收孔與激發孔的布設(鋼管殊情況外,應采用圖I.1所示的標準。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檢測工作,宜安排在隧道開挖進尺60m米以后開始進行,需預先在隧道洞壁鉆孔。根據圖I.1所示的標準觀測系統來確定接收器(RCV)及炮孔(S)的相對位置。接收器距第一個激發孔的距離應在20m以內,但在任何情況下不應小于15m。炮點之間的距離應大約為1.5m,如果在空間不夠的情況下進行TSP203探測,炮點之間的距離也可以小于1.5m。但是,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應超過2m。TSP探測的炮點數應該在18到24之間,如果炮點數小于18,則不應該進行TSP探測工作。所有的接收器(RCV)和激發孔(S)位置都與一個相對的坐標系統聯系在一起:坐標的X軸沿隧道的左/(與隧道軸平行(0點道的右邊墻上時,那么相對坐標系統沿著右邊墻方向;反之,相對坐標系統就沿著左邊墻方向。接收1接收1掘進方向激發孔掌子面接收2掌子面圖I.1觀測系統布置圖接收孔與激發孔造孔要求接收孔與激發孔造孔要求見表I.1。每個接收探頭內宜有X、Y、Z三個分量的檢波器,三分量檢波器有利于縱波(VP波)、橫波(VSH波)和橫波(VSV波)的接收,有利于處理工作中縱橫波的提取和分離。33表I.1接收孔與激發孔造孔要求參數接收器孔(RCV)激發孔(S)數量2個,位于隧道左右兩邊墻,每邊墻各一個24個,根據實際隧道工作面的位置決定,但不能少于18個直徑/深度42mm~45mm/2m38mm(20mm~45mm)/1.5m(0.8m–最深2.0m定向徑向隧道軸;向上傾斜5°~10°為方便用水封堵并與隧道邊墻垂直高度大約距地面1m大約距地面1m位置根據預期的TSP探測時間,大約距隧道工作面(或可接近的工作面)55m第一個炮孔(S1)20m(15m,炮孔之間間隔1.5m(最大2.0m)接收與激發裝置的安裝條件TSP203采用環氧樹脂作為接收探頭與圍巖的耦合劑。在接收孔內放置接收套管,套管與圍巖間樹脂安裝套管。為了確保套管固定牢靠,應使用足量的環氧樹脂充填接收器孔。如果孔的直徑不超過453直及其大小。接收套管作為一次性耗材,不應重復使用。激發系統采用小藥量炸藥爆炸產生地震波作為震源,藥量宜控制在50g。炸藥推至孔底、孔內灌滿水后進行激發。為防止信號放大器輸入的非線性或過載,第一炮的信號電平應該不超過5000故建議將前3炮使用的炸藥量減少50%如有必要,可以刪除第一次記錄的炮。外業采集數據按照操作手冊連接好各項設備(接收探頭、采集主機,筆記本電腦,觸發線),在激發地震波時,為保證安全操作,應遵循以下步驟:2向炮孔內裝藥期間:連接雷管與炸藥,勿連接炮線;向炮孔內裝炸藥;向炮孔內填水;22觸發器連接;開始放炮;保存地震波采集數據,重新開始新的激發。內業數據資料處理34具體處理方法按照TSP203儀器操作手冊進行。成果報告編寫TSP203波形圖,速度模型圖,深度偏移及反射層解釋圖,巖石特性曲線,綜合隧道超前預報解釋。35附錄J(規范性附錄)表J.1給出了地質超前鉆探成果應包括的內容:表J.1地質超前鉆探成果表隧道名稱:鉆孔單位:開孔時間:孔口里程:孔口位置:終孔時間:表格編號:地層時代層底里程層底深度(m)分層厚度(m)柱狀圖(比例尺)采樣位置巖層描述出水位置出水量(m3/h)孔徑(mm)其他參數制圖: 審核: 鉆孔日期: 年月日36公路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技術規程條文說明37公路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技術規程條文說明少篇幅,只列條文號,未抄錄原條文。術語、符號與定義術語3.1.6地震波反射法是物探方法中一個基本的原理方法,國內外很多隧道超前地質預報儀器設備均以此為原理而研制,如TSP203、TGP等或者類似的名稱,這些名稱均為生成超前預報設備廠家獨立為其命名。3.1.14地質超前鉆探可以采用多種鉆探方法與設備:包括使用氣褪式風鉆、潛孔鉆機、地質沖擊或取芯鉆機進行短、中、長距離地質超前鉆探等。計算。作的實施,并起到指導施工的作用。種情況下應按照國家現行技術標準執行有關規定?;疽幎ㄋ淼莱暗刭|預報工作是一項高度專業化的工作,其中涉及到地質、物探、鉆探等多種探測手業績,才能確保隧道超前地質預報實施的有效性與真實性。備,采用一種或者幾種方法的合理組合,以求達到預報準確、費用低、占用時間短。開展隧道圍巖變更,必須有相應的超前地質預報結果作為支撐,否則不予以變更。38隧道超前地質預報也是一門正在發展中的技術,技術人員工作中應積極慎重地采用新技術、新設關于隧道超前預報工作流程圖的解釋:地質情況;隧道勘察設計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應包括下列主要內容:收集前期隧道勘察設計資料,熟悉設計文件、資料、圖紙;(地質調查的區域;(如斷層等查的重點。調查應包括下列主要內容:對已有地質勘察成果的熟悉、核查和確認;地層、巖性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觸關系,特別是標志層的熟悉和確認;斷層、褶皺、節理密集帶等地質構造在隧道地表的出露位置、規模、性質及其產狀變化情況;巖石節理、裂隙統計分析及地應力場研究;地表巖溶發育位置、規模及分布規律;產狀變化情況;人為坑洞走向、展布、高程、涌水、塌方等,分析其與隧道的空間關系;特殊巖土的調查(膨脹土、膨脹巖、軟巖等。隧道地表補充地質調查應符合下列工作要求:預報實施過程中根據需要隨時補充,現場應做好記錄并于當天及時整理;縱斷面圖上,并分段完善、總結;隧道穿越地層的典型性巖石標本宜采集,并及時整理存放。地質預報單位根據批準的方案實施超前地質預報,在實施隧道超前地質預報工作時,應進行以下準備:對參與預報的人員進行相關專業培訓;對選擇的預報方法進行理論論證;對使用到的預報設備進行調試,確保設備工作穩定、正常;做好預報實施的資料記錄工作。隧道施工過程中,對已開挖的隧道段,開展掌子面和側壁圍巖的巖性、產狀、層間結合程度等線的相關性分析推斷未開挖段的潛在褶皺、斷層構造。39在超前地質預報實施的過程中宜采用多種勘察探測手段進行預報工作,綜合分析。對未開挖的隧道段,采用地震波反射法進行全覆蓋的長距離超前探測,結合前述的地質調查和對長距離探測中發現的地質異常帶,用地質雷達、高分辨直流電法等短距離物探手段進行跟蹤或加深炮孔精確判斷不良地質單元的性質、規模、位置及空間展布。為下一項超前地質預報任務做好準備。超前地質預報方案編制7.2單位要高度重視隧道超前地質預報工作。向的交角通過作圖預測斷層與隧道的相交位置和延伸長度。對隧道地質復雜程度進行分級,是地質預報實施技術措施和方案編制的基礎和重點,應綜合考慮增強針對性,集中優勢資源對高風險隧道段采取綜合預報手段。地質調查地質調查是一種傳統的、實用和基本的施工地質預報方法,是其它預報方法的基礎,各種施工運營階段隧道病害整治提供完整的隧道地質資料。地質調查方法對技術人員要求具有扎實的地質基礎理論知識和豐富的野外工作經驗。對有爭議的相關重大地質問題和地段,應補充必要的地面地質調查工作。超前地質預報工作一以滿足設計變更和優化的需要。8.3.3地質調查法不占用開挖工作面施工時間、不干擾施工、設備簡單、操作方便,提交資料及時,40這種方法對于隧道交角較大而又向前傾的結構面容易產生漏報。電磁波反射法儀器要求觀測的質量標準為:時間剖面有良好的重復性、波形一致和異常沒有明顯的位移。地質雷達探測預報距離較短一般不超過35m,度的預報資料。建議在長距離預報的基礎上運用地質雷達法更詳細的探測地質情況。地質雷達探測的數據采集應符合下列要求:低頻天線,特殊情況下也可使用高頻天線。天線頻率選擇依據如下表9.4-1所示:表9.4-1天線頻率與探測深度對照表探測深度/m天線的第1選擇天線的第2選擇0~0.51500MHz900MHz0~1900MHz400MHz0~2.5400MHz200MHz0~9200MHz100MHz0~2070MHz100MHz0~>2040MHz100MHz探測的資料整理與解釋雷達電磁波在巖土介質中傳播時,由于巖土體的完整性、含水性和電性特征的差異,導致雷達電磁波的波形、波幅、周期和包絡形態等有較大區別,形成不同的地層具有不同的雷達圖像特征。資料的解釋依據波形特征判斷目標性質,還采用追蹤橫波在橫向和縱向上的延續和變化,對應可采用橫向衰減對比處理解釋方法,尋找幅度突變點,即目標所在的位置。(wiggle地質雷達探測資料解譯時可參考但不限于以下經驗:緩,同相軸短;深部偶有反射信號,幾乎沒有同相軸或很少。見說明圖9.5-1、9.5-2;100Mhz(100Mhz。41圖9.5-1均質粘土的雷達響應圖譜——波譜圖圖9.5-2均質粘土的雷達響應圖譜——頻譜圖42在反射,波幅變化小,同相軸短,幾乎沒有同相軸或很少;其頻譜圖的中心頻率為100Mhz(100Mhz的天線探測)。見說明圖9.5-3、9.5-4;9.5-3砂巖、灰巖等完整均一巖體的雷達響應圖譜——波譜圖9.5-4砂巖、灰巖等完整均一巖體的雷達響應圖譜——頻譜圖9.5-59.5-6但頻率基本正常,偶有頻率下移的情況出現。見說明圖9.5-7。439.5-5沿隧道掘進方向的破碎帶特征的雷達響應圖譜9.5-6與隧道掘進方向大角度相交的破碎帶的雷達響應圖譜——波譜圖449.5-7與隧道掘進方向大角度相交的破碎帶的雷達響應圖譜——頻譜圖地震波反射法10.2.1探測對象的體積和規模必須足夠大,產生的異常能被現有的儀器所接收。由于地震波反射法超前預報只探測隧道工作面正前方的圍巖地質情況,當隧道處于曲線上時,獲得高質量地震波記錄,現場數據采集應符合下列規定:在隧道現場,按照預先方案布置觀測系統,確定所有接收孔和激發孔的位置,并作出相應的標識,測量接收孔和激發孔相對隧道坐標或者大地坐標。鉆孔:按設計要求鉆激發孔和地震波接收器孔,確保鉆孔清潔,能順利安裝炸藥及接收器。TSP20330cm~35cm鉆孔巖體密切耦合。在推入的過程中要保證探頭推進器不轉動,保持接收探頭的定位槽朝向上方。將合適份量的炸藥裝填入激發孔最底部,裝填炸藥前,用電子傾角測量儀和鋼卷尺測定激發孔的傾角和深度,并作好記錄。在激發前,激發孔應用水或其他介質充填,封住激發孔,用于減少激發干擾,確保激發能量絕大部分在地層中傳播。數據采集:(XYZ以及接收器;②噪音檢查:數據采集前,應對儀器本身及環境的噪音進行檢測。儀器工作正常,噪音振幅峰值小于-70dB時,方可引爆雷管炸藥接收記錄;45③數據記錄:放炮時,準確填寫隧道內放炮記錄,在放炮過程中應采用炮序號遞增或遞減的方式進行,確保炮點號正確。質量控制應符合下列要求:①在震源激發時,須停止隧道施工作業,特別停止是造成振動干擾的機械運轉,保證數據采集質量;②確保激發孔激發位置正確,并使用瞬時觸發雷管;③根據接收到的地震波信號能量,檢查信號是否過強或過弱。若直達波信號過強或過弱,應將炸藥量適當減少或增加,或者使用處理軟件的調整功能,確保地震波信號能有效采集,不產生波形畸變;④若初至后出現鳴振,表明接收器單元沒有與圍巖耦合好或可能是由于套管內污染嚴重造成。這樣,應清潔套管和重新插入接收器單元,直至信號改善為止;⑤在放炮前檢查封堵炮孔效果,切斷或者減少干擾源;⑥應對記錄質量不合格的激發炮重新補炮,接收新的合格的地震道;⑦觀測系統布置不得少于18個激發炮點。如果首波中橫波同相軸不明確,采取利用縱波速度除以某系數的辦法計算橫波速度是不宜的。100Hz~200Hz200Hz~500Hz400Hz~8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