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講 基礎+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鑒賞+寫作(解析版)_第1頁
第12講 基礎+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鑒賞+寫作(解析版)_第2頁
第12講 基礎+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鑒賞+寫作(解析版)_第3頁
第12講 基礎+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鑒賞+寫作(解析版)_第4頁
第12講 基礎+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鑒賞+寫作(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2講基礎+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鑒賞+寫作(解析版)★雁門太守行唐·李賀原文譯文賞析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敵軍滾滾而來,猶如黑云翻卷,城墻仿佛將要坍塌,鎧甲迎著(云縫中射下來的)太陽光,如金色鱗片般閃閃發光。煉字:“黑云”一詞營造了大戰開始之前的緊張氛圍,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襯托出將士們飽滿的情緒和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修辭:運用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借壓城的黑云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角①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②凝夜紫。秋色里,軍中號角聲中將士們沖鋒陷陣,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內容理解:鼓角齊鳴,殺聲干云,戰爭是殘酷的,而“秋色”又是美麗的,將反差極大之事凝于一句,展現出一種獨特的雄渾壯烈之美。戰場上血流成河,滲入土中,在夜色中凝為紫色,給人以悲壯之感。修辭: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面,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做鋪墊。寫作手法:“角聲滿天”從側面來表現戰爭的規模,將雙方收兵后戰場上的景象進行點染,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圍。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援軍半卷著紅旗悄悄靠近易水,夜寒霜重,連進攻的戰鼓也郁悶低沉,擂不響。內容理解:先以“半卷紅旗”寫乘夜奔襲之狀,“臨易水”點明交戰地點正是燕、趙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個“鼓寒”的聲音細節,悲壯的氣氛就更濃了。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③為君死。為了報答君王的信任和重視,(將士們)手攜寶劍,視死如歸。用典:用燕昭王黃金臺上延攬天下之士的典故,寫出了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表達了詩人忘身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懷?!菊n下重點注釋】①角:軍中號角。②燕脂:胭脂,色深紅。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戰場血跡。③玉龍:指寶劍。傳說晉代雷煥曾得玉匣,內藏二劍,后入水化為龍。【主旨】這是一首以戰爭為背景和主題的抒情詩,詩人用極凝練的方式概括了這場戰斗的艱苦,高度贊揚了官軍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表現出全體官軍的忘身報國之情。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字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不過,最后等它克服了這種心理障礙后,它馬上變得活潑(bō)而神采奕奕(yì)起來,并且對我戀戀不舍。B.人們挖了水渠,農場邊上,楓樹林里,流淌著源源不斷的泉水,澆灌著長在周圍的鮮嫩(nèn)薄(bò)荷。C.我是干癟(biě)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灘上的駁船把纖(xiān)繩深深勒(lēi)進你的肩膊。D.他身后跟著一個火紅色頭發的巡警,端著一個篩(shāi)子,盛(shénɡ)滿了沒收來的醋栗。【答案】B【解析】A.“潑”應讀“pō”;C.“纖繩”的“纖”應讀“qiàn”;D.“盛”應讀“chénɡ”。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有錯別字的一項是()A.疏林薄霧,農舍田疇,春寒料峭,趕集的鄉人驅趕著往城內送炭的毛驢馱隊。B.請你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瞭亂的洞府,其外觀是神廟,是宮殿。C.切記不要互相妨礙,因此不應當大聲喧嘩。D.創造之神!你回來呀!你所栽培的樹苗是有了幻想?!敬鸢浮緽【解析】“眼花瞭亂”應為“眼花繚亂”。3.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A.期末復習中,不少學生存在著復習重點不突出、時間安排不合理,有的甚至記住了后面的知識,又忘記了前面的知識。B.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暈倒在購物中心,后在迅速趕到的120急救中心醫護人員以及商場保安的救護下,老人得到及時搶救,最終脫離了危險。C.一旦確定了某個特定節日的紀念物,商家、企業就可以設計、生產、經營相關的物品,電視、報紙、雜志等媒體就有了重點宣傳的目標。D.我校建起的“親情小屋”,為留守兒童和父母進行感情交流提供了更為方便、實惠的平臺,讓留守兒童感知到了父母和學校的關愛?!敬鸢浮緿【解析】A.成分殘缺,缺賓語中心詞,應在“不合理”后加“的現象”;B.歧義,“迅速趕到的”統轄“醫護人員”還是“醫護人員和商場保安”不清,可改為“商場保安以及迅速趕到的120急救中心醫護人員”;C.不合邏輯,“商家、企業”改為“企業、商家”。4.下列句子順序排列最恰當的一項(

)①但是這些優秀并非萬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②客觀情況、周圍環境即使發生一丁點兒變化,優秀也可能變成劣勢。③一個人的知識、能力優勢都是后天點滴積累的結果。④如刻舟求劍,麻痹大意,更可能發生逆轉,最終導致失敗。⑤因此,不能讓經驗主義沖淡了規律。麻痹思想遮擋了雙眼,從而敗在了優勢上。A.②⑤①③④

B.③①②④⑤

C.③①④②⑤

D.②⑤④①③【答案】B【解析】通過抓關鍵詞,抓中心句,句與句之間的連接詞去逐句推敲,要求學生平時加強閱讀領悟能力的培養,具備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句段的表達順序主要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事情發展順序,邏輯推理順序等,其中邏輯順序最為復雜,有因果關系、層遞關系、主次關系、總分關系、并列關系。本段文字的排序是:③總起句:優勢——①轉折句:但是,優秀變——②順承句:優秀變劣勢——④舉例句:如——⑤總結句:因此。故本段文字的思路是:優勢是積累——但會變——變成劣勢——如刻舟求劍——因此別敗在優勢上,故選B。5.下列有關文化、文學常識和名著閱讀的表述中,錯誤的一項是()A.“長河落日圓”“飲于河渭”“山河表里潼關路”這幾句詩文中的“河”都指的是“黃河”。B.《觀滄海》的作者是曹操,“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三父子”里面的父親指的就是曹操。C.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五猖會》,文章描述了兒時父子之間的一場微妙的沖突,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父子之間的隔膜。D.古代住宅旁邊常栽種桑樹和梓樹,后來就用桑梓指代家鄉?!敬鸢浮緽【解析】B,“三父子”指的是蘇洵、蘇軾、蘇轍。(一)裝在屋頂的“消防栓”①從太和門走進北京故宮,太和殿氣勢恢宏的大屋頂便映入眼簾。這種“四面坡”的“廡殿頂”,是傳統建筑中規格最高的屋頂樣式。廡殿頂前后兩個坡面的交界處為“正脊”,正脊兩端,各有一個翹起的琉璃裝飾。仔細看造型,是對似龍又似魚的怪獸,大張著嘴,將正脊端頭吞入口中。它名叫螭(chī)吻,根據明代文獻記載,乃是真龍之子,嘴大好吞。②把“性屬水”的龍之子擺在屋頂,自然是取“辟邪鎮宅、避火防災”的意思。其實,早在秦漢時期,人們就開始在正脊兩端插“犄角”。不過最開始,這么做只是為了保護屋脊的連接處,提高房屋安全性,所以犄角也沒什么復雜造型,就是個彎曲的構件而已。到了東漢后期,出現了一種傳說:海中有怪獸魚虬,能激浪降雨,把它安排在屋頂上,可以保護房子免遭火災。據說魚虬與鴟(chī)鳥長著相似的尾巴,于是,人們就把屋頂那對犄角的造型改作鴟尾。到魏晉時期,鴟尾已風靡開來。③然而,早期的鴟尾真的只有尾部——第一,人們只知道魚虬的尾巴像鴟尾,但它的前半身長什么樣卻是個謎;第二,鴟尾是鳥羽造型,不僅美觀,還有“羽化登仙”的意味,正合魏晉當時求仙問道的風氣。④時間推移,大約到盛唐,鴟尾突然發生了轉型:不只有尾巴,還加上了大嘴卷鼻的獸頭、魚一樣的身體,身上還長出了鱗片。人們對它的稱呼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鴟尾變成鴟吻,重點從尾巴轉向了口部。這些變化,都是拜一個“外來入侵物種”所賜。⑤原來,在漢晉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傳說中,正妤有種海中巨獸,名叫摩羯,跟魚虬一樣能掀起巨浪。而與神秘的魚虬不同,摩羯的長相是很明確的,東晉的顧愷之就在《洛神賦圖》中畫了它:卷鼻闊嘴、獸面魚身。于是,有人開始按照摩羯的樣子,來補全鴟尾缺失的前半身,這才出現了獸頭魚身、大嘴吞脊的鴟吻。不過,這種異域風情的造型,流行期不太長,國人還是更喜歡本土神獸。宋元以后,鴟吻的頭部便逐漸“龍化”,并在明清時期,正式變成了龍的兒子螭吻。龍首魚身是它官方認證的設定,它的大小、顏色、花紋更是成為等級身份的標。⑥古代木構建筑最大的威脅是火災,古人將螭吻安于屋頂正脊兩端,以祈求這種神獸能為人們消除火災,然而實際作用卻十分有限。螭吻作為一種裝飾,被保留至今,它的安放,給中式古建筑曲線屋頂增添了更為豐富的曲線,使屋頂錯落有致,富于變化,平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1.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螭吻最早源于秦漢時期人們為了保護屋脊的連接處,提高房屋安全性,在正脊兩端插的“犄角”。B.鴟尾的造型始于東漢后期,風靡于魏晉時期。C.鴟尾變成鴟吻,是受到了印度佛教傳說中“摩羯”這一物種的影響。D.人們可以從我國古建筑屋頂上螭吻的形狀、大小、顏色、花紋來推斷房屋主人的等級身份?!敬鸢浮緿【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D項,根據第⑤段最后一句,可知螭吻的形狀不是等級身份的標志。2.螭吻為什么被稱為“裝在屋頂的‘消防栓’”?

【答案】因為古代木構建筑最大的威脅是火災,傳說中螭吻是“性屬水”的龍之子,古人將螭吻安于屋頂正脊兩端,是祈求這種神獸能辟邪鎮宅、避火防災,所以其被稱為“裝在屋頂的‘消防栓’”。(意思對即可)【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閱讀第②段和第⑥段可知,螭吻是“性屬水”的龍之子,將其擺在屋頂,是取“辟邪鎮宅、避火防災”之意。古代木構建筑最大的威脅是火災,古人將螭吻安于屋頂正脊兩端,是祈求這種神獸能幫人們避免火災。據此不難作答。3.請你根據文章內容分析,螭吻的不斷發展變化都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敬鸢浮可裨拏髡f的影響;人們對怪獸形象的認知局限;受當時審美觀念、社會風氣的影響;佛教傳說中外來物種的影響;人們對本土神獸的喜愛之情。(結合原文內容陳述也可得分。如:東漢后期受魚虬傳說的影響,人們將屋頂犄角的造型改作鴟尾;人們只知道魚虬的尾巴像鴟尾,卻不知道它的前半身長什么樣,故早期鴟尾只有尾部;魏晉時期求仙問道的風氣使鴟尾風靡開來;盛唐時受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傳說中摩羯這一物種影響,鴟尾變成鴟吻;宋元以后,國人基于對本土神獸的鐘情將之逐漸“龍化”,后來鴟吻正式變成螭吻。)【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題,首先找到相關段落,然后梳理清楚螭吻的發展變化過程,最后聯系上下文分析影響其發展變化的因素即可。閱讀文章可知,第②—⑤段描寫了螭吻的發展變化歷程。其中由第②③段可知,秦漢時期屋脊放置的是“犄角”,東漢后期人們受傳說影響將其改作鴟尾;鴟尾這一形象的出現與當時人們對怪物形象的認知局限、審美觀念、社會風氣息息相關。由第④⑤段可知,盛唐時期,受佛教傳說中外來物種摩羯的影響,鴟尾變成鴟吻;明清時期,基于人們對本土神獸的喜愛,鴟吻正式變為螭吻。據此考生不難概括作答。(二)人行羊跡凸凹【一】祖父俊美,身形高大,面白無須。但右腮上,卻孤零零地長了一根長毛,與潔凈的面額不協調。家人說,還是拔去吧,因為它讓人感到怪異。祖父說,不拔。問其理由,他說:“這根長毛有說辭,它叫‘玲瓏須’,是仙人才有的物件。為什么獨獨長在我臉上?是造化讓我與你們不同。”真是不同。他1938年就入黨了,為了能順利地搜集情報,組織上給他配了一群羊讓他放。全國解放了,作為革命功臣,組織上給他安排了一個讓人眼紅的差事,讓他當地區的武裝部部長。他居然辭了。理由是,他盡跟羊打交道了,跟羊有說有笑,跟人卻談不來。私下里祖父跟家人說:“你們不要認為放羊就委屈了人,與其說是人放羊,不如說羊放人,是羊讓人懂得了許多天地間的道理。譬如說吧,羊一撒出去,就爭著吃草,以為只有眼前的草好,如果不趕緊吃進肚里,就失去機會了??裳虿恢?,山這么大,遍地是好草,然而羊只有一個胃,這搭吃飽了,那搭就吃不下了。為什么羊的眼里常汪著淚蛋子?因為羊拿遍地的好草沒辦法。都說屬羊的命不濟,毀就毀在一個‘貪’字上?!薄径孔娓敢簧辛卸?,香火延續,半個村莊都是他的人丁。但對子孫們的生活,無論順暢,還是艱辛,他都不過問。每到晚間,他都要喝上一杯,僅僅一杯。他既享受又節制,從不胡言亂語、怨天怨地,從容自在,一世清明。祖母對他說:“子子孫孫可都是你的,無論如何也應該給一些照拂,他們過得好與壞,可都連帶著你的臉面。”他說:“不。你看到羊沒有,無論瘦肥,都是它自己在啃青草,難道他們還不如羊?你想,那些病了的羊為什么不能喂吃喝?因為你一旦喂了,它就真以為自己病了,到了山上,也懶得吃草,因為它對人產生了依賴,知道你不會讓它餓死。以后,它會連跑山的本事都比別的羊差了,不是掉隊,就是被狼攆上。憐就是害,道理就在這里。”祖父又說:“你就說這鞭子吧,它不只是為那些調皮搗蛋的羊預備的,更是為那些偷懶撒賤的羊預備的,羊的勤快和矯健都是鞭子抽出來的。所以,對兒孫的不管不顧,反而是又管又顧,使他們及早懂得自立,自己活出尊嚴。”祖父的做法,斷了子孫們的指望,他們只好咬緊牙關,在苦日子里硬撐硬挺。到了后來,家族里的人竟都變得很有氣性:個個要強,個個勤勉,個個樂觀,個個本分。家境也都漸漸地發達起來,且人才輩出:父親當了村支書,老叔當了南海艦隊的營長,堂兄做了石材加工廠的廠長,幺表妹是縣里有名的中醫……【三】我在文學的路上走過許多年之后,一個時期,突然生出焦灼,因為那時我心中有了“高峰”之想,面對文章發表之后的不溫不火,就陷入了幻滅與寂寞。祖父對我說:“你能不能跟我放一天羊?”一天下來,祖父問我:“你看,羊最喜歡待在哪里?”我說:“半山腰的陽坡。”他又問我:“羊最不喜歡待在哪里?”我懵懂無言。祖父說:“羊喜歡待在半山腰的陽坡上是對的。因為那地方水分存留多,土質也肥,光照溫暖,百草繁茂。羊最不喜歡待的地方是山頂,山頂無遮無攔,只生荊棘和苦草。這樣的瘦寒之地,羊是待不下去的。羊都知道,到了山頂,就意味著走下坡路,就意味著歸欄,就意味著被關起來,遠離了青草。”我明白了祖父的用意。他讓我感到,所謂“高峰”之想,無非是名利之念,與文學的本質無關。如祖父所說,到了山頂,就一步一步地走下坡路了,那才是終極的失落,才真正可怕。所以,一如羊喜歡待在青草繁茂之處,寫作者能夠自由地讀寫,而且總是有的寫,就是生命的喜樂福地了;也一如羊只關心草,寫作者只關心寫作本身,心無旁騖,自然就會下筆有神,樂在其中了?!舅摹孔娓敢?0歲的高齡無疾而逝。去世前一天,還趕著羊群,在大山里矯捷行走,絕無老態。他是在睡眠中飄然而去的,最后的面相安詳,唇角像有一絲笑。子孫們感到他還活著,均肅然起敬。祖父是沒讀過書的。站在他的靈前,我想:有文化的,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不一定有喜樂。祖父的智慧與喜樂,得益于他終生與羊為伴,在大自然里行走。大自然雖然是一部天書,但不刁難人,字里行間說的都是深入淺出的道理。只要人用心了,就會終有所得。如果說祖父像個哲人,那么,他的哲學主題就是四個字:人行羊跡。1.文章第【四】部分最后一句寫道:“他的哲學主題就是四個字:人行羊跡?!闭埥Y合前三部分的內容,完成下面的表格。羊的行為給人的啟示只吃眼前草①

人要自立羊不喜歡待在山頂③

【答案】①做人不能“貪”②不管不顧③寫作者只關心寫作本身,心無旁騖,自然就會下筆有神,樂在其中了【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祖父通過羊吃草的事,悟出為人不能“貪”的道理;第二部分寫到教育自己的兒女,他也如放羊一樣,“對兒孫的不管不顧,反而是又管又顧,使他們及早懂得自立,自己活出尊嚴?!钡谌糠郑v到“我”寫作上出點問題,通過放羊讓我明白:“寫作者只關心寫作本身,心無旁騖,自然就會下筆有神,樂在其中了”的道理。把這三部分的內容歸納一下就可得出答案。把“頭羊走得直,后邊的羊就會走得齊整”這句話放入文章哪一部分比較合適?結合相關內容說明理由。這個句子應放入第【

】部分。理由:

【答案】第二部分。因為第二部分是講祖父對子女的不管不顧,老大做好了,接下來老二、老三也就會做好,如頭羊的帶頭作用一樣?!窘馕觥勘绢}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題干中的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頭羊帶好頭,其它的羊都會跟著真好。這就如養孩子一樣,只要把老大弄好了,那么老二、老三也就會跟著老大那樣做好的。這是:“帶頭”作用。因而放在第二部分合適。3.祖父說自己與眾人不同,作者也說“真是不同”。請結合文中的具體事例,簡要說明祖父在做人與教育子女的方式上有哪些與眾不同之處?!敬鸢浮孔娓傅淖鋈说牡览硎菑摹把驙幹圆荨敝忻靼琢恕白鋈瞬荒茇潯钡牡览恚粚ψ优慕逃齽t是從對待羊的態度中得出的教育方法:對兒孫的不管不顧,反而是又管又顧,使他們及早懂得自立,自己活出尊嚴。這些道理都是從與羊相處的過程中得出的,這就是與別人不同的地方?!窘馕觥勘绢}考查對文段內容的概括。祖父在做人上,從“譬如說吧,羊一撒出去,就爭著吃草,以為只有眼前的草好,如果不趕緊吃進肚里,就失去機會了??裳虿恢?,山這么大,遍地是好草,然而羊只有一個胃,這搭吃飽了,那搭就吃不下了?!彼靼琢耍鹤鋈瞬荒堋柏潯钡牡览?。祖父對子女的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在第二部分的文段中,在第二部分講到對兒女的教育時,祖父講“你想,那些病了的羊為什么不能喂吃喝?因為你一旦喂了,它就真以為自己病了,到了山上,也懶得吃草,因為它對人產生了依賴,知道你不會讓它餓死。以后,它會連跑山的本事都比別的羊差了?!弊詈蟮贸隽恕皯z就是害”的道理。自昔詞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窮歲月,十年成一賦者。白樂天詩詞,疑皆沖口而成,及見今人所藏遺稿,涂竄甚多。歐陽文忠公作文既畢,貼之墻壁,坐臥觀之,改正盡善,方出以示人。蘧嘗于文忠公諸孫望之處,得東坡先生數詩稿,其和歐叔弼詩云:“淵明為小邑?!崩^圈去“為”字,改作“求”字,又連涂“小邑”二字,作“縣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銖兩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貯八百斛”,若如初語,未免后人疵議。又知雖大手筆,不以一時筆快為定,而憚于屢改也。(選自《春渚紀聞》)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①至有一字窮歲月()②及見今人所藏遺稿()【答案】①窮盡,用盡。②到,等到?!窘馕觥孔值囊馑荚诂F代漢語中已發生變化,要能區分古今意思。聯系課內所學過的文言實詞來解答課外題。2.翻譯下列句子。改正盡善,方出以示人。【答案】(歐陽修)改正得極好后,方才拿出來給人看?!窘馕觥孔g準“盡”“方”等詞,補上主語。3.請你根據選文主要內容為其編寫一個文言標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