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歷史壓軸訓練(八)_第1頁
2025年高考歷史壓軸訓練(八)_第2頁
2025年高考歷史壓軸訓練(八)_第3頁
2025年高考歷史壓軸訓練(八)_第4頁
2025年高考歷史壓軸訓練(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歷史壓軸訓練8

一.選擇題(共24小題)

1.(2024?婁底模擬)在這場激戰中,北洋艦隊被擊沉或擊毀軍艦5艘,被擊傷4艘,犧牲官兵600多人,

其中包括鄧世昌、林永升等優秀艦長。這場“激戰”發生在()

A.鴉片戰爭時期

B.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

C.甲午中日戰爭時期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

2.(2024?衡陽縣校級開學)如圖是20世紀著名漫畫家何劍士的漫畫《小磨香油》(把腐朽的清朝廷比作

“石磨”,將人民比作“芝麻”。一個清朝官員在把芝麻往石磨里倒,另外兩個清朝官員正用力地推動石

磨,而榨出的香油卻漏進了寫有“外國”字樣的木頭里)。漫畫反映了()

A.清朝頑固派拒絕接受西方新技術

B.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C.中華民國政府遭到反動勢力攻擊

D.北洋軍閥政府榨取老百姓的血汗

3.(2024?衡陽縣校級開學)據1913年《江蘇省實業行政報告書》記載,無錫農業總戶數142134戶,其

中養蠶戶142005戶,占99%。桑園占耕地面積的20%,家家栽桑,戶戶養蠶。整個近代,無錫的蠶桑

業為“江蘇全省之冠”,在鄉村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表明近代無錫()

A.家庭副業占據主導地位

B.傳統的小農經濟徹底瓦解

C.鄉村經濟呈現轉型特征

D.紡織業成為政府支柱產業

4.(2024春?香坊區校級期末)作為早期現代化的終結點,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現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

歷史終于走到了這一步。它以自身毀滅為代價,為適應開放的新形勢而培植了現代化的動力。對此理解

正確的是()

A.清政府主動順應潮流進行了變革

B.清末新政為辛亥革命提供了條件

C.清末新政主張學習西方及興民權

D.清末新政因變革速度過快而失敗

5.(2024?福建開學)I860—1862年,太平軍先后攻占蘇州、嘉興、杭州、湖州等地,中國最重要的蠶絲

產區全部落入太平軍之手。在此期間,這些地區的蠶絲出口量分別是67874包、83000包、75000包,

與1853年相比,幾乎增長了一倍。這表明當時()

A.太平天國主導中外貿易

B.太平天國重視蠶絲貿易

C.中國自然經濟加速解體

D.列強加緊對華經濟侵略

6.(2024秋?東麗區校級月考)有學者認為:“19世紀最后十年……被迫向競爭對手或侵略者學習的選擇,

也帶來深層次的心態緊張,進而促生一種集焦慮和激情于一體的急迫情緒,總想完全徹底地一次性解決

中國的問題,并不惜借助非常規的方式。”這可以用來說明()

A.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B.維新變法的特點

C.義和團運動興起過程D.甲午戰爭的背景

7.(2024?重慶模擬)義和團的傳單說:“只因四十余年內,中國洋人到處行。三月之中都殺盡,中原不準

有洋人。余者逐回外國去。”這說明義和團運動()

A.目的是維護清廷封建統治

B.具有盲目的排外傾向

C.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引發

D.推動了民主革命運動

8.(2024?淄博一模)1858年,湖南巡撫駱秉章謂:“道光初年,每銀一兩尚止易錢一千三四百文,自后漸

次增長至二千文,近更增至二千三四百文。農民以錢易銀,完納錢漕。”這一現象()

A.緣于商品經濟發展B.激化了社會矛盾

C.便于列強資本輸出D.扭轉了貿易逆差

9.(2024?江西模擬)1872年7月,李鴻章改輪船招商公司為輪船招商局,招商局總局設在上海,分局設

在天津、牛莊、煙臺、漢口、福州、廣州、香港以及國外的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等地。這一布局

()

A.促進中體西用思想全新發展

B.成為晚清走向全球化的標志

C.凸顯出通商口岸的經濟價值

2

D.體現民族工商業現代化特征

10.(2024春?廣州期末)據統計,1936年全國工業職工中,近代工廠工人170萬,手工工場工人254萬,

個體手工業者7579萬,后兩項合計為前者的46倍。這表明當時中國()

A.無產階級力量亟待加強

B.經濟結構地域分布失衡

C.近代化受制于內在因素

D.手工生產仍具傳統優勢

11.(2024?甘肅模擬)鴉片戰爭后英國謝菲爾德的商人運來大批刀叉:準備賣給中國人當做餐具,結果陳

列在商店多年無人問津;倫敦的商家運往中國一批鋼琴,結果堆積在倉庫里受潮變質。此類現象的出現

說明()

A.英國產品受到中國消費者抵制

B.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C.英國對華商品輸出存在盲目性

D.中國對外開放市場的力度有限

12.(2024春?南陽期中)曾有參股洋務民用企業的商人這樣說道:“若云官辦,則實招商股,若云商辦,

則有總辦、幫辦、提調名目。商民雖經入股,不啻途人,即歲終分紅,亦無非仰人鼻息。”此商人意在

()

A.說明洋務民用工業的性質

B.強調產權變革的必要

C.分析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D.宣泄參股商人的不滿

13.(2024?浙江)1875年,《申報》評論某經濟實體時寫道:“夫貿易可以設立公司者,其需本總在數百萬

與數十萬也,故無論至富之家可以與分,即中下之產亦可以與分。蓋每股份出銀多則千兩,少則百兩,

必須數百十人以共集成。”次年,又評論“其生意之興隆幾將與西船并駕齊驅”。該經濟實體是()

A.上海平準股票公司B.先施百貨公司

C.輪船招商局D.福州船政局

14.(2023秋?青島月考)1900年,慈禧太后向西方十一國宣戰后,鐵路大臣盛宣懷將慈禧太后宣戰詔書

扣押;李鴻章覆電慈禧“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湖廣總督張之洞隨后提出“李鴻章大總統”方案。由

此可見()

A.中央地方矛盾白熱化B.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C.內輕外重政局已出現D.滿漢民族矛盾漸突出

3

15.(2024春?杭州期末)論及洋務運動,有學者認為推行者過度專注船炮,對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相對漠

視,其努力僅僅觸及了現代化的表皮,沒有獲得工業化的突破。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洋務運動創辦一批官辦的軍事工業

②洋務運動建成以北洋艦隊為代表的新式海軍

③洋務運動是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嘗試

④洋務運動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6.(2024?廣西開學)下表所示為19世紀80年代部分洋務企業向洋行借款的情況。這反映出當時()

時間借款情況

1885年輪船招商局向英國匯豐銀行借款30萬英鎊,

以全局輪船、碼頭作為抵押

1885年開平煤礦向英國怡和洋行借款63萬兩,借

貸期間礦務由怡和洋行代為經營

1888年石門煤礦向德國禮和洋行借債僅4萬兩,年

利息IWJ達15%

A.列強侵華以資本輸出為主

B.國內資本市場競爭激烈

C.洋務企業的資金來源單一

D.洋務企業發展環境惡劣

17.(2024?淄博模擬)1863年,天津港所進口商品中以棉布、糖等為主的生活資料的進口值占整個進口總

值的31.2%,到1883年又增長到80.7%。與此同時,棉紗、機器、木材和鐵路材料等產品所占比重,

卻始終未超過1%。這反映了此期天津港腹地()

A.產業結構嚴重失衡B.市場開放程度較低

C.工業基礎異常薄弱D.民眾消費理念沛后

18.(2024春?深圳期末)江蘇北部的沐陽縣在晚清共建成防御性質的坪寨近200個,其中1860-1863年

間就建有近90處。這體現了()

A.政府權力結構的變動B.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

C.列強軍事侵略的深入D.社會秩序的動蕩不安

19.(2024秋?濱海新區校級月考)《馬關條約》規定,中國要在三年內償付對日賠款2億兩白銀。俄國出

面拉攏六家法國銀行和四家俄國銀行,組成對華借款銀行團。駐俄公使許景澄被迫與俄法銀行團簽訂貸

款合同,總額4億法郎,年息四厘,以海關收入擔保。這次借款表明()

4

A.俄法兩國實現了對中國的控制

B.清政府已經淪為洋人的朝廷

C.列強經濟侵華的主要方式變化

D.中國官員缺乏近代外交觀念

20.(2024?錦州模擬)1898年粵漢鐵路修筑權被美國合興公司攫取,引起國人不滿。后該公司違約把三分

之二的股票出售給比利時,至1904年,修筑權已呈易人之勢。對此,湘人“大動公憤,紛電政府疆吏,

立持廢約之議,自行籌辦”,鄂、粵兩省亦有此議。這反映出()

A.保路運動廣泛開展B.列強在華利益一致

C.民主革命思潮興起D.民眾路權意識增強

21.(2024?泉州模擬)在清代的漕運制度下,江西、湖北、湖南三省漕糧須先涉長江,再由運河北上。1853

年,三省漕糧改折銀解京。1854年,三省漕糧奉旨留南抵充軍餉。這主要是由于()

A.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B.國內局勢動蕩不安

C.西方列強侵略的加劇D.國家財政負擔加重

22.(2024?合肥模擬)蔣廷敏在《中國近代史》中說:“中國地主階級自強運動的領袖們……他們起初只

知道國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們在這條路上前進一步后,就發現必須再進一步。”他們“再進一步”

的舉動是()

A.以救國為宗旨創辦民族工業

B.向西方學習創辦軍事工業

C.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

D.主張興民權倡導君主立憲

23.(2024春?寧波期末)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提到,鴉片戰爭后美國官員表示愿意提供制作槍炮藍

圖,“被婉言謝絕”;《南京條約》的苛刻待遇“滿漢官僚都能接受。倒是內中提及今后雙方文書要用平

等語氣往來……反而使他們不安”。該材料()

A.揭示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本質

B.反映清統治者固守傳統政治理念

C.說明清朝被迫從閉關走向開放

D.呈現出清廷的國家主權觀念淡薄

24.(2024?鄧州市校級開學)《天津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對“外國公使進駐北京”這一條款極為不滿,

寧愿以犧牲更多利益來換取廢除這一條款。列強則利用換約這一機會,在保留這一條款的情況下,進一

步擴大了對華侵略。據此可知()

A.列強轉變了對華的侵略方式

5

B.清政府仍受到宗藩外交影響

C.列強侵略加劇中西文化沖突

D.清政府中央機構半殖民地化

二.材料題(共2小題)

25.(2022秋?富錦市校級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乾隆末年成書的《晉游日記》載:“汾(州)、平(陽)兩郡,多以貿易為生。利之十倍者,無

如放官債,富人攜資入都,開設賬局。”咸豐三年(1853)御史王蔭茂奏:“聞賬局自來借貸,多以一年

為期。五六月間,各路貨物到京,借者尤多。每逢到期,將本利全數措齊,送到局中,謂之本利見面。

賬局看后,將利收起,令借者更換一券,仍將本銀持歸,每年如此。”

--摘編自黃鑒暉《山西票號史》

材料二阿姆斯特丹匯兌銀行于1606年經市議會批準,1609年正式開始營業。這家銀行接受存款、轉

賬、開發匯票的業務,它還有權兌換貨幣、買進金銀和外國鑄幣、鑄造法定貨幣等。當時規定所有價值

在600弗羅林以上的票據只有通過銀行才能辦理,所以幾乎每個商人都在銀行開立賬戶。但是阿姆斯特

丹匯兌銀行不向客戶提供任何個人貸款,也不允許私人賬戶透支。存入該匯兌銀行的存款由阿姆斯特丹

公司擔保,一直到1683年,該銀行都為票據交換提供免費服務。盡管類似的銀行迅速在漢堡、米德爾

堡、紐倫堡等城市建立(據估計,到1697年歐洲已有25家公共銀行),但是沒有一家銀行具有阿姆斯

特丹匯兌銀行這樣的信用和實力。1721年,該行共有2918個賬戶,價值共達28886000弗羅林。阿姆

斯特丹的匯票是萬能的通行證,它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承兌。

--摘編自高德步、王玨《世界經濟史》

材料三中國出現的最早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新式銀行機構是由外國人建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英國麗如銀行在香港和廣州同時開設了分行,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外國銀行。此后外國銀行逐漸

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1897年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國通商銀行,這是一家仿效西方銀行成立

的有限股份制銀行,也是中國銀行業第一家以“銀行”命名的銀行。從此,結束了我國銀行業只有牌號

(如票號“日升昌”、錢莊“福康”等)而沒有“銀行”字樣的歷史。以金融業為例,晚清改革后期,

帝國沿海城市的金融業已經建立起了嚴格的信審、銀監機構以及相關流程。……到1936年,中國金融

機構相對完善,出現了除銀行外,還有信托公司、儲蓄會、保險公司、錢莊銀號、典當等多種類型的金

融機構,且資產總額創歷史新高,達到了82.06億元。

--摘編自邵娜、李靖《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對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影響》

(1)根據材料一、二,比較賬局和阿姆斯特丹匯兌銀行的不同之處。

(2)據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國以銀行業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發展的特點。

6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影響中國近代金融業發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26.(2021秋?上海期末)外交文書中的翻譯問題。

語言文字的互通互譯是不同文明交往的重要途徑。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是中英官方直接交

往的開端。使團出發前夕,英方致書于清朝廣州官員,以為事先溝通。該文書原由英文寫成,經清朝官

員翻譯后,作為奏折附件上呈朝廷。譯文如下:

敬稟者,我國王兼管三處地方,向有夷商來廣貿易,素沐皇仁,今聞天朝大皇帝八旬萬壽,未能遣使進

京叩祝,我國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國王命親信大臣公選妥干貢使馬戛爾尼前來,帶有貴重貢物進呈天

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順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遠夷,準其永遠通好,俾中國百姓與外國遠夷同沽樂利,

物產豐盈,我國王感激不盡。

1928年,隨著故宮檔案的開放,研究者在整理故宮檔案時,發現了深藏禁宮的外文原件,認為上述譯

文“辭氣事理未能吻合”,故加以重譯:

敬啟者,敝國君主大不列顛國王兼法蘭西國王、愛爾蘭國王佐治第三聲名遠播及于寰宇,前聞中國皇帝

八秩正壽,原冀其僑居廣州之臣民應派委員赴京祝嘏(祝壽),乃嗣聞祝嘏委員未克及時遣派,良用歉

疚。茲欲與中國皇帝發生友誼,并增進兩國之邦交,擴充兩國人民之商業,特定派遣樞密大臣皇弟佐治

馬戛爾尼充特派大使,其人貴胄顯秩,歷更國家要職,德行、才能兼賅俱備,茲以全權代表敝國君主聘

于中國皇帝御前,并代致其懇切之詞。若本敝國君主之意向以立基礎,則可以證示敝國君主之誠心摯意,

發揚兩國之利益,建立兩國永久之協和,敝國君主實深愉足。

——兩篇譯文均出自《清代檔案史料選編》

問題:

(1)比較兩種譯本,其差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2)從譯本的差異可以推測出乾隆時期上奏官員怎樣的心態?這一現象導致了怎樣的歷史影響?

(3)“辭氣事理未能吻合”外文原件的譯本,卻在乾隆時期作為官方文書真實發揮了作用。綜合上述材

料,從譯者意圖和史料價值的角度,你如何看待英國文書的翻譯問題?

7

2025年高考歷史壓軸訓練8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4小題)

1.(2024?婁底模擬)在這場激戰中,北洋艦隊被擊沉或擊毀軍艦5艘,被擊傷4艘,犧牲官兵600多人,

其中包括鄧世昌、林永升等優秀艦長。這場“激戰”發生在()

A.鴉片戰爭時期

B.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

C.甲午中日戰爭時期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

【分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結合所學可知,在甲午中日戰爭的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戰,

重創日艦。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壯烈犧牲,C項正確;

鴉片戰爭由英國發動,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

第二次鴉片戰爭由英法發動,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B項;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開始于1900年,北洋艦隊早在1895年就已全軍覆沒,排除D項。

故選:Co

【點評】本題考查抗日戰爭,學生需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經過、《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

影響。

2.(2024?衡陽縣校級開學)如圖是20世紀著名漫畫家何劍士的漫畫《小磨香油》(把腐朽的清朝廷比作

“石磨”,將人民比作“芝麻”。一個清朝官員在把芝麻往石磨里倒,另外兩個清朝官員正用力地推動石

磨,而榨出的香油卻漏進了寫有“外國”字樣的木頭里)。漫畫反映了()

A.清朝頑固派拒絕接受西方新技術

B.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C.中華民國政府遭到反動勢力攻擊

D.北洋軍閥政府榨取老百姓的血汗

8

【分析】本題考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

答。

【解答】根據題干“把腐朽的清朝廷比作‘石磨’,將人民比作'芝麻一個清朝官員在把芝麻往石磨

里倒,另外兩個清朝官員正用力地推動石磨,而榨出的香油卻漏進了寫有‘外國’字樣的木頭里”可知,

作者將腐朽的清朝廷比作石磨,將人民比作“芝麻”,清朝官員正用力地推動石磨,而榨出的香油卻漏

進了寫有“外國”字樣的木斗里!作品以極為通俗的比喻,揭露了清政府是如何壓榨人民來滿足帝國主

義的貪欲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后,清政府聽任帝國主義驅使,實際上已淪為

“洋人的朝廷”,神州大地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據此可知,漫畫反映了清政府成為列強

統治中國的工具,B項正確;

由此可知,漫畫反映了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漫畫中沒有引進西方先進科技的內容,也就無

法反映清朝頑固派拒絕接受西方新技術,排除A項;

從題干“腐朽的清朝廷”可知,漫畫反映的是清政府統治時期,因此,中華民國政府和北洋軍閥政府與

題干不符,排除CD項。

故選:Bo

【點評】本題考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學生需了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原因、經過、

《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

3.(2024?衡陽縣校級開學)據1913年《江蘇省實業行政報告書》記載,無錫農業總戶數142134戶,其

中養蠶戶142005戶,占99%。桑園占耕地面積的20%,家家栽桑,戶戶養蠶。整個近代,無錫的蠶桑

業為“江蘇全省之冠”,在鄉村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表明近代無錫()

A.家庭副業占據主導地位

B.傳統的小農經濟徹底瓦解

C.鄉村經濟呈現轉型特征

D.紡織業成為政府支柱產業

【分析】本題考查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化,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根據“養蠶戶142005戶,占99%”“桑園占耕地面積的20%”“在鄉村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

的作用”可知,近代無錫養蠶戶占農業總戶數的99%,蠶桑業在鄉村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

表明近代無錫鄉村經濟不以傳統的男耕女織為主,而是養蠶業發展,呈現出轉型特征,C項正確;

養蠶戶占農業總戶數的99%,說明蠶桑業在無錫并不是家庭副業,排除A項;

“徹底瓦解”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無錫蠶桑業的發展,并未涉及紡織業在政府產業中的地位,無法得出紡織業成為政府

支柱產業的結論,排除D項。

9

故選:Co

【點評】本題考查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化,學生需了解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4.(2024春?香坊區校級期末)作為早期現代化的終結點,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現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

歷史終于走到了這一步。它以自身毀滅為代價,為適應開放的新形勢而培植了現代化的動力。對此理解

正確的是()

A.清政府主動順應潮流進行了變革

B.清末新政為辛亥革命提供了條件

C.清末新政主張學習西方及興民權

D.清末新政因變革速度過快而失敗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清末新政,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據材料“它以自身毀滅為代價,為適應開放的新形勢而培植了現代化的動力”結合所學知識

可知,清末新政推動了法律、軍隊、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促

了民主革命的發展,為辛亥革命提供了條件,B項正確;

材料強調的是新政的意義,而不是其主動進行變革,排除A項;

清末新政沒有主張興民權,排除C項;

D項與史實不符,清末新政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變革速度過快,排除D項。

故選:Bo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清末新政,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5.(2024?福建開學)I860—1862年,太平軍先后攻占蘇州、嘉興、杭州、湖州等地,中國最重要的蠶絲

產區全部落入太平軍之手。在此期間,這些地區的蠶絲出口量分別是67874包、83000包、75000包,

與1853年相比,幾乎增長了一倍。這表明當時()

A.太平天國主導中外貿易

B.太平天國重視蠶絲貿易

C.中國自然經濟加速解體

D.列強加緊對華經濟侵略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太平天國運動,解答本題需結合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蘇州、嘉興、杭州、湖州等

地蠶絲出口量的增長進行分析。

【解答】太平天國主導中外貿易說法不符合史實,并且材料內容沒有對比太平天國運動的經濟占比成分,

排除A項;

根據材料可知,I860—1862年,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蘇州、嘉興、杭州、湖州等地,蠶絲出口量與1853

年相比,幾乎增長了一倍,這體現了太平天國重視蠶絲貿易,B項正確;

10

中國自然經濟加速解體符合史實,但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C項;

列強加緊對華經濟侵略無法在材料中直接體現,蠶絲出口也有可能是正常貿易,排除D項。

故選:Bo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太平天國運動,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6.(2024秋?東麗區校級月考)有學者認為:“19世紀最后十年……被迫向競爭對手或侵略者學習的選擇,

也帶來深層次的心態緊張,進而促生一種集焦慮和激情于一體的急迫情緒,總想完全徹底地一次性解決

中國的問題,并不惜借助非常規的方式。”這可以用來說明()

A.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B.維新變法的特點

C.義和團運動興起過程D.甲午戰爭的背景

【分析】本題考查義和團運動的相關知識,依據材料“總想完全徹底地一次性解決中國的問題,并不惜

借助非常規的方式”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義和團運動在19世紀末興起,義和團運動的口號的“扶清滅洋”,據此依

據材料“總想完全徹底地一次性解決中國的問題,并不惜借助非常規的方式”可知C正確;

洋務運動在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后破產,故排除A;

維新變法在1898年已經失敗,故排除B;

甲午中日戰爭在1894年發生,故排除D。

故選:Co

【點評】本題考查洋務運動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

7.(2024?重慶模擬)義和團的傳單說:“只因四十余年內,中國洋人到處行。三月之中都殺盡,中原不準

有洋人。余者逐回外國去。”這說明義和團運動()

A.目的是維護清廷封建統治

B.具有盲目的排外傾向

C.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引發

D.推動了民主革命運動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義和團運動,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據材料內容可知,義和團運動明確反對洋人在中國游歷,要“殺盡洋人”,對外國的事物保

持敵視態度,具有盲目的排外傾向,B項正確;

義和團主張扶清滅洋,但材料未體現這點,排除A項;

八國聯軍侵華發生在義和團運動興起后,排除C項;

義和團運動沒有推動民主革命,排除D項。

故選:Bo

11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義和團運動,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8.(2024?淄博一模)1858年,湖南巡撫駱秉章謂:“道光初年,每銀一兩尚止易錢一千三四百文,自后漸

次增長至二千文,近更增至二千三四百文。農民以錢易銀,完納錢漕。”這一現象()

A.緣于商品經濟發展B.激化了社會矛盾

C.便于列強資本輸出D.扭轉了貿易逆差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據材料可知,白銀價格上漲,農民需要用更多的銅器來兌換白銀來繳納賦稅。結合所學1858

年是鴉片戰爭后,鴉片大量走私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因此,白銀價格上漲,銀

貴錢賤,這一現象加重了農民的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B項正確;

這一現象緣于白銀大量外流,排除A項;

C項是甲午戰敗后的情況,排除C項;

材料涉及白銀價格上漲的問題,不屬于貿易順差,而是貿易逆差,排除D項。

故選:Bo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

答能力。

9.(2024?江西模擬)1872年7月,李鴻章改輪船招商公司為輪船招商局,招商局總局設在上海,分局設

在天津、牛莊、煙臺、漢口、福州、廣州、香港以及國外的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等地。這一布局

()

A.促進中體西用思想全新發展

B.成為晚清走向全球化的標志

C.凸顯出通商口岸的經濟價值

D.體現民族工商業現代化特征

【分析】本題考查洋務運動,結合題干“1872年7月,李鴻章改輪船招商公司為輪船招商局,招商局

總局設在上海,分局設在天津、牛莊、煙臺、漢口、福州、廣州、香港以及國外的橫濱、神戶、呂宋、

新加坡等地”及洋務運動的意義進行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1872年7月,李鴻章改輪船招商公司為輪船招商局,招商局總局設在上海,分局

設在天津、牛莊、煙臺、漢口、福州、廣州、香港以及國外的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等地”可知,

輪船招商局采用股份制形式,并在國內和國際上進行布局,這是晚清經濟現代化起步的表現,體現了民

族工商業具有現代化特征,D項正確;

洋務派發起的“中體西用”思想并沒有發生質變,排除A項;

晚清并沒有走向全球化,輪船招商局的布局只是在亞洲,排除B項;

12

輪船招商局不僅在國內通商口岸布局,也在國外設局,C項表述片面,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洋務運動,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0.(2024春?廣州期末)據統計,1936年全國工業職工中,近代工廠工人170萬,手工工場工人254萬,

個體手工業者7579萬,后兩項合計為前者的46倍。這表明當時中國()

A.無產階級力量亟待加強

B.經濟結構地域分布失衡

C.近代化受制于內在因素

D.手工生產仍具傳統優勢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結合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把握題干主旨分析

作答。

【解答】根據材料“近代工廠工人170萬,手工工場工人254萬,個體手工業者7579萬,后兩項合計

為前者的46倍”可知,手工工場工人和個體手工業者仍然占據主體,反映當時近代工業仍然不夠發達,

傳統手工工場和個體手工業仍然占據重要地位,表明中國近代化發展仍受制于傳統經濟影響,C項正確;

材料主旨在于強調近代工業發展受阻,并非階級力量問題,排除A項;

材料未涉及地域差異,排除B項;

1936年全國傳統的工業職工仍占主體,這反映了中國工業生產的落后,說明近代化的艱難,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

的能力。

11.(2024?甘肅模擬)鴉片戰爭后英國謝菲爾德的商人運來大批刀叉:準備賣給中國人當做餐具,結果陳

列在商店多年無人問津;倫敦的商家運往中國一批鋼琴,結果堆積在倉庫里受潮變質。此類現象的出現

說明()

A.英國產品受到中國消費者抵制

B.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C.英國對華商品輸出存在盲目性

D.中國對外開放市場的力度有限

【分析】本題考查列強入侵對中國影響,依據材料“倫敦的商家運往中國一批鋼琴,結果堆積在倉庫里

受潮變質”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鴉片戰爭后,英國雖然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取得一些貿易特權和利益,但運來的商品刀叉、鋼

琴等商品,并不符合中國市場的需求,存在盲目性,C項正確;

13

材料沒有涉及到中國消費者的態度,排除A項;

材料強調的是外國商品在中國滯銷的情況,沒有有關中國淪為商品傾銷市場、原料產地等信息,無法說

明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排除B項;

材料涉及的現象是因為外國商品不適合中國的需求,不是因為開放力度有限,排除D項。

故選:Co

【點評】本題考查列強入侵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

12.(2024春?南陽期中)曾有參股洋務民用企業的商人這樣說道:“若云官辦,則實招商股,若云商辦,

則有總辦、幫辦、提調名目。商民雖經入股,不啻途人,即歲終分紅,亦無非仰人鼻息。”此商人意在

()

A.說明洋務民用工業的性質

B.強調產權變革的必要

C.分析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D.宣泄參股商人的不滿

【分析】本題考查洋務運動的相關知識。依據材料“商民雖經入股,不啻途人,即歲終分紅,亦無非仰

人鼻息”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分析。

【解答】該商人認為洋務民用企業股權性質不清,商民即使入股也是仰人鼻息,由此可知他意在強調產

權變革的必要性,而不是民用企業的性質,故B正確,排除A。

材料內容和洋務運動的失敗無關,排除C。

D項明顯不符合題意主旨,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洋務運動,旨在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用排

除法解決問題,難度適中。

13.(2024?浙江)1875年,《申報》評論某經濟實體時寫道:“夫貿易可以設立公司者,其需本總在數百萬

與數十萬也,故無論至富之家可以與分,即中下之產亦可以與分。蓋每股份出銀多則千兩,少則百兩,

必須數百十人以共集成。”次年,又評論“其生意之興隆幾將與西船并駕齊驅”。該經濟實體是()

A.上海平準股票公司B.先施百貨公司

C.輪船招商局D.福州船政局

【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夫貿易可以設立公司者,其需本總在數百萬與數十萬也,故無論至富之家可以與分,

即中下之產亦可以與分。蓋每股份出銀多則千兩,少則百兩,必須數百十人以共集成。”提到這一經濟

實體可以設立公司,所需資本在數百萬與數十萬,且股份出銀多則千兩,少則百兩,需要數百十人共同

14

集成,根據材料“其生意之興隆幾將與西船并駕齊驅”可得,材料中的企業屬于航運業,輪船招商局是

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采用股份制,符合題目中對資本和股份的描述,C項正確;

上海平準股票公司成立于1882年,排除A項;

先施百貨公司是1917年由華僑馬應彪等集資創辦的第一家民族資本大型百貨公司,總部在香港,在很

多大城市設有分公司,排除B;

福州船政局屬于軍用工業,不以盈利為目的,排除D項。

故選:Co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

問題的能力。

14.(2023秋?青島月考)1900年,慈禧太后向西方H^一國宣戰后,鐵路大臣盛宣懷將慈禧太后宣戰詔書

扣押;李鴻章覆電慈禧“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湖廣總督張之洞隨后提出“李鴻章大總統”方案。由

此可見()

A.中央地方矛盾白熱化B.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C.內輕外重政局已出現D.滿漢民族矛盾漸突出

【分析】本題考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盛宣懷、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都對朝廷做法表示不滿,將清廷召集義和閉民及宣戰的詔書扣押,

粵不奉詔,一旦北京不保,公舉李鴻章任中國大總統以主持大局可知,地方勢力較強,對中央的命令敢

于違抗和拒不執行,說明中央的權威受到挑戰,內輕外重政局已出現,C正確;

ABD選項是對材料錯誤的理解,排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

發現問題的能力。

15.(2024春?杭州期末)論及洋務運動,有學者認為推行者過度專注船炮,對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相對漠

視,其努力僅僅觸及了現代化的表皮,沒有獲得工業化的突破。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洋務運動創辦一批官辦的軍事工業

②洋務運動建成以北洋艦隊為代表的新式海軍

③洋務運動是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嘗試

④洋務運動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根據所學可知,洋務運動創辦一批官辦的軍事工業,建成以北洋艦隊為代表的新式海軍,但它

15

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其努力僅僅觸及了現代化的表皮,沒有獲得工業化的突破,①②④

符合題意,B項正確;

洋務運動主要是邁出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第一步,并沒有進行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嘗試,③表述錯誤,排除

AC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6.(2024?廣西開學)下表所示為19世紀80年代部分洋務企業向洋行借款的情況。這反映出當時()

時間借款情況

1885年輪船招商局向英國匯豐銀行借款30萬英鎊,

以全局輪船、碼頭作為抵押

1885年開平煤礦向英國怡和洋行借款63萬兩,借

貸期間礦務由怡和洋行代為經營

1888年石門煤礦向德國禮和洋行借債僅4萬兩,年

利息IWJ達15%

A.列強侵華以資本輸出為主

B.國內資本市場競爭激烈

C.洋務企業的資金來源單一

D.洋務企業發展環境惡劣

【分析】本題考查洋務運動,結合所學知識對題干表格信息的正確解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解答】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80年年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

可知,這些洋務企業因資金不足,在向外國銀行借款時,都接受了苛刻的條件,遭到外資的盤剝,這說

明洋務企業的發展環境惡劣,D項正確;

《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侵華以資本輸出為主,排除A項;

材料體現不出國內資本市場的競爭性,排除B項;

洋務企業的資金來源除了向外國銀行借款,還有政府撥款、民間投資等,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洋務運動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難度適中。

17.(2024?淄博模擬)1863年,天津港所進口商品中以棉布、糖等為主的生活資料的進口值占整個進口總

值的31.2%,到1883年又增長到80.7%。與此同時,棉紗、機器、木材和鐵路材料等產品所占比重,

卻始終未超過1%。這反映了此期天津港腹地()

A.產業結構嚴重失衡B.市場開放程度較低

16

C.工業基礎異常薄弱D.民眾消費理念沛后

【分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解答本題需要掌握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解答】據題意可知,1863年到1883年,天津港進口的商品主要以生活資料為主,生產資料所占比重

始終很低,說明此時國內工業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薄弱,對生產資料需求有限,C項正確;

生產資料進口比重低可以說明工業基礎薄弱,但無法說明產業結構嚴重失衡,排除A項;

近代中國被迫打開國門,市場開放程度并不低,排除B項;

民眾消費以生活資料為主,所以生產資料進口比重低不能說明民眾消費理念滯后,排除D項。

故選:Co

【點評】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

力。

18.(2024春?深圳期末)江蘇北部的沐陽縣在晚清共建成防御性質的坪寨近200個,其中1860-1863年

間就建有近90處。這體現了()

A.政府權力結構的變動B.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

C.列強軍事侵略的深入D.社會秩序的動蕩不安

【分析】本題考查第二次鴉片戰爭,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從時間看,晚清咸豐、同治年間,太平天國、捻軍農民運動高漲,清政府號召地方鄉紳興辦團

練,用寨即是該時期民眾抵御農民運動的防御性設施,反映了社會的動蕩,D項正確;

坪寨為基層的防御組織,并非政府權力結構變動,排除A項;

此現象與自然經濟解體無關,排除B項;

材料時間集中于I860-1863年,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列強的軍事侵略并沒有深入發展,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第二次鴉片戰爭,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9.(2024秋?濱海新區校級月考)《馬關條約》規定,中國要在三年內償付對日賠款2億兩白銀。俄國出

面拉攏六家法國銀行和四家俄國銀行,組成對華借款銀行團。駐俄公使許景澄被迫與俄法銀行團簽訂貸

款合同,總額4億法郎,年息四厘,以海關收入擔保。這次借款表明()

A.俄法兩國實現了對中國的控制

B.清政府已經淪為洋人的朝廷

C.列強經濟侵華的主要方式變化

D.中國官員缺乏近代外交觀念

【分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材料中俄法對華貸款屬于政治貸款,政治貸款是列強資本輸出的一種方式,19世紀末20世紀

17

初,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方式從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資本輸出為主,C項正確;

“實現了”說法錯誤,排除A項;

《辛丑條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排除B項;

駐俄公使許景澄是被迫與俄法簽訂貸款合同,不能說明中國官員缺乏近代外交觀念,排除D項。

故選:Co

【點評】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

力。

20.(2024?錦州模擬)1898年粵漢鐵路修筑權被美國合興公司攫取,引起國人不滿。后該公司違約把三分

之二的股票出售給比利時,至1904年,修筑權已呈易人之勢。對此,湘人“大動公憤,紛電政府疆吏,

立持廢約之議,自行籌辦”,鄂、粵兩省亦有此議。這反映出()

A.保路運動廣泛開展B.列強在華利益一致

C.民主革命思潮興起D.民眾路權意識增強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

予以作答。

【解答】據材料“湘人’大動公憤,紛電政府疆吏,立持廢約之議,自行籌辦‘,鄂、粵兩省亦有此議”

可得出,當時湘、鄂、粵等地百姓對清政府出賣鐵路利權的行為非常憤慨,要求自行籌辦,民眾路權意

識增強了,D項正確;

材料只涉及當時湘、鄂、粵等地百姓對清政府出賣鐵路利權行為的憤慨,但尚未發展成為“保路運動”,

保路運動興起的時間是1911年,排除A項;

列強在華利益并不一致,B項表述太絕對,排除B項;

民主革命思想指的是驅除勒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等思想,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

的分析作答能力。

21.(2024?泉州模擬)在清代的漕運制度下,江西、湖北、湖南三省漕糧須先涉長江,再由運河北上。1853

年,三省漕糧改折銀解京。1854年,三省漕糧奉旨留南抵充軍餉。這主要是由于()

A.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B.國內局勢動蕩不安

C.西方列強侵略的加劇D.國家財政負擔加重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太平天國運動是19世紀中葉中國的一場大規模農民起義,起義軍從廣西開始,一路向北,攻

占了許多城市,包括南京,并建立了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這場起義對中國南方地區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18

也影響了漕運制度的正常運行。因此,江西、湖北、湖南三省漕糧改折銀解京,以及三省漕糧奉旨留南

抵充三飽,主要是由于國內局勢動蕩不安,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導致漕運無法正常進行,故選B;

選項AC都與題目中的情況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C;

結合材料開頭的漕運制度,說明材料的主旨并非是說國家財政的有關內容,而是在說國家局勢的動蕩給

漕運制度造成的影響,排除D。

故選:Bo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

力。

22.(2024?合肥模擬)蔣廷敏在《中國近代史》中說:“中國地主階級自強運動的領袖們……他們起初只

知道國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們在這條路上前進一步后,就發現必須再進一步。”他們“再進一步”

的舉動是()

A.以救國為宗旨創辦民族工業

B.向西方學習創辦軍事工業

C.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

D.主張興民權倡導君主立憲

【分析】本題考查洋務運動,解題的關鍵是“他們起初只知道國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們在這條路上

前進一步后,就發現必須再進一步”。

【解答】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地主階級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提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

外國利器。洋務派掀起了學習西方軍事技術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前期的口號是“自強”,創辦了一批

近代軍事工業,包括安慶內軍械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總局等。洋務運動后期以“求富”為口號,

創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故C正確;

ABD和洋務運動無關,排除。

故選:Co

【點評】本題難度中檔,考查洋務運動,民用工業的興辦,對西方的經濟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客觀上誘導和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23.(2024春?寧波期末)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提到,鴉片戰爭后美國官員表示愿意提供制作槍炮藍

圖,“被婉言謝絕”;《南京條約》的苛刻待遇“滿漢官僚都能接受。倒是內中提及今后雙方文書要用平

等語氣往來……反而使他們不安”。該材料()

A.揭示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本質

B.反映清統治者固守傳統政治理念

C.說明清朝被迫從閉關走向開放

19

D.呈現出清廷的國家主權觀念淡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