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熱點題型?選擇題攻略
專題04材料主旨類選擇題
目錄
題型綜述.......................................................................................1
解題攻略.......................................................................................1
類別1典籍碑刻類...............................................................................2
類別2文學作品類...............................................................................4
高考練場.......................................................................................6
01。題型綜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新課標下材料主旨類選擇題史料來源廣泛:可以從經典著作、歷史文獻、地方史志、名人文集、
詩歌、小說、劇本、銘文碑刻以及最新的考古發現報告中截取文字材料作為載體,這些材料通常直接來源
于歷史事件或人物,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意義。這類題目不僅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還
考察其分析、判斷和綜合運用能力。每個材料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主題,通過解讀這些材料,可以更
好地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
1.命題特點:具有史料來源廣、原始性強、命題思路新、考查能力強、歷史主旨鮮明的特點。
2.考查能力:考查對圖文材料信息解讀、獲取、分析、比較、判斷的能力。
02解題攻略
閱讀題干圖片文字史料,明確題目立意及考查
第一步:審讀題干,明確考意
的角度,解讀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內涵。
根據解讀史料,確定題目考查的主于考點,關
攻略秘籍第二步:解讀史料,聯系所學聯所學知識,分析思考圖文史料的有效信息。
據題干圖文信息,遷移歷史知識和結論,分析
第三步:分析選項,解讀答案備選項是否符合題干史料和題意要求,最后確
定符合題意的答案。
類別01典籍碑刻類
情境解讀
1、典籍碑刻類是指以歷史典籍、碑刻以及最新的考古發現報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為載體設計的考題,主
要考查學生閱讀材料獲取歷史信息、判斷、分析并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這類題型具有史料來源廣、原始
性強、命題思路新、考查能力強、歷史主旨鮮明的特點。
2、這類材料主旨題的題干中引入史料創設新情境,并根據材料配置備選項,要求學生根據史料的內容和題
干的要求進行甄別判斷,考查學生閱讀材料獲取歷史信息、判斷、分析和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應對策略
1、首先明確題目涉及的時空背景,理解歷史事件或現象的背景和意義
2、其次通過現象看本質,理解歷史事件或現象的深層原因和影響。
3、再次甄別材料中的特定含義:注意材料中特定名詞的特定含義,避免誤解。
【典例】(2024?山東卷)下表為《宋史?王獵傳》中的相關記載。王獵的經歷反映出宋代()
王獵,字得之,長垣人。累應進士不第,乃治生積錢,既而嘆曰:“此敗吾志也。”悉以班(分發)諸親族。
慶歷用兵,詔求遺逸,范仲淹薦之,得出身為永興藍田主簿。……
A.士人價值取向發生變化B.傳統觀念制約階層流動
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D.經濟發展影響選官方式
【答案】B
【命題思路】以典籍《宋史?王獵傳》切入,考查抑商觀念制約了階層流動內容。
審讀題干確定時空:宋代(中國)。
王猖累應進士不第后選擇治生積錢,而\
后又感嘆這會敗其志,雖然小有成就,\
最終在床歷用兵時因范仲淹推薦而出仕
解讀史料k傳統重農抑商觀念制約階層流動
反映出宋代士人將入仕作為價值追求,
他而#便屢次不中,被迫從商,后來仍主動放棄
辟還步獴商人身份去謀求仕途,最終成為永興藍/
田主薄/
王獵一心追求仕途,價值觀念沒有發生變化,排除A項
王獵主動放棄了商人去出仕,表明商人地位并沒有得到提高,排除C項
分析選項
宋代的主要選官方式是科舉制,與經濟發展關系不大,排除DBS
王獵累應進士不第后選擇治生積錢,而后又感嘆這會敗其志,雖然小有成就,最
終在慶歷用兵時因范仲淹推薦而出仕,這反映出宋代士人將入仕作為價值追求,
屢次不中,被迫從商,后來仍主動放棄商人身份去謀求仕途,最終成為永興藍田
主薄,說明傳統的抑商觀念制約了階層流動,B項正確|
變式演練
【變式1】《風俗通義?窮通》記載:“齊威、宣王之時,聚天下賢士于稷下,尊寵之,若鄒衍、田駢、淳
于髡之屬甚眾,號曰列大夫,皆世所稱,咸作書刺世。”據此可知,齊國的做法()
A.得益于諸子思想的融合B.體現了官府壟斷學術
C.有利于百家爭鳴的發展D.促進了官僚政治確立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戰國時期(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文言
文大意為齊威王、齊宣王時期,匯聚天下賢士到稷下,尊重并優待他們,如鄒衍、田駢、淳于髡等賢士甚
多,號稱“列大夫”,這些人為社會所稱道,他們著書立說,參議時政。齊國的做法有利于促進諸子百家
學術爭鳴,C項正確;齊國的做法有利于這一時期學術思想發展,但與諸子思想的融合無關,更不能指稱
為“得益于",排除A項;齊國的做法并沒有壟斷學術,且春秋戰國時期學術已經下移,學在民間,排除B
項:官僚政治的確立是在秦朝,排除D項。故選C項。
【變式2】公元前207年,劉邦進入咸陽后,對屬下約法三章,嚴肅軍紀,贏得百姓擁護;后以太牢祀孔子,
史官書而美之。《漢書?武帝紀》記載:“元朔元年……廣教化,美風俗也。夫本仁祖義,褒德祿賢,勸善
刑暴。”由此可知()
A.劉邦的軍隊軍紀渙散B.漢朝統治者注重禮法并用
c.統治者推行儒學教化D.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答案】B
【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
劉邦約法三章,嚴肅軍紀的目的是贏得百姓的擁護和支持,他祭祀孔子是典型尊儒崇禮的體現,漢武帝下
詔要求地方官員要注重社會教化,勸善懲惡,均是繼承漢朝禮法并用的傳統,B項正確;題干中沒有體現
劉邦軍隊軍紀渙散,排除A項;漢朝統治者治國除了推行儒學教化,還注重儒法結合,排除C項;題干沒
有提到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排除D項。故選B項。
類別02文學作品類
1、文學作品類選擇題是一種常見的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中所反映的歷史信息、人物、事件等的
理解和分析能力。這種題型通常通過引用文學作品中的段落或句子,設置問題,要求學生根據文學作品的
內容和歷史背景來選擇正確的答案。
2、情境創設:題目通過引用文學作品中的段落或句子,創設一個特定的歷史情境,要求學生根據情境回答
問題。同時考查學生從文學作品中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包括人物、事件、時代背景等。要求學生根據文
學作品的內容進行分析和判斷,得出正確的結論。
1、閱讀理解:仔細閱讀題目中引用的文學作品段落或句子,理解其表達的歷史情境和含義。
2、信息提取:抓住關鍵信息,排除無關信息,提取與問題相關的歷史事實和細節。
3、歷史知識遷移:將文學作品中的信息與所學歷史知識相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
4、選項對比:仔細對比各個選項,找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答案。
典例剖析
【典例】(2024?河北卷)元初,有詩描繪當時杭州情景:“衣冠不改只如先,關會(紙幣)通行滿市廛。北
客南人成買賣,京城依舊使銅錢。”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杭州()
A.大體保留了原有社會秩序B.娛樂活動仍舊豐富多彩
C.長途販運和大額貿易興盛D.通貨膨脹依然較為嚴重
【答案】A
【命題思路】以元朝詩作切入,考查元朝南方經濟發展內容。
審讀題干確定時空:元朝(中國)。
材料“衣冠不改只如先,關會(紙市)通行滿市廛。北
客南人成買賣,京師依舊使銅錢"可知,南宋滅亡后,
杭州城的社會秩序仍然保持著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
保留了原有社會秩序
解讀史料
解題步驟L說明的是南方經濟受時局影晌有限
材料沒有涉及娛樂活動,排除B項
材料沒有體現大額貿易,排除(:項
分析選項
材料描繪的是商品經濟繁榮,并沒有體現通貨膨脹,排除D項
材料“衣冠不改只如先,關會(紙市)通行滿市fit北客南人成買賣,京師依舊使銅
錢”可知,南宋滅亡后,杭州城的社會秩序仍然保持著一種相對隱定的狀態,說明的
是南方經濟受時局影響有限,大體保留了原有社會秩序,A項正確
變式演練
【變式D王安石曾在《臨津》一詩里寫道,“臨津艷艷花千樹,夾徑斜斜柳數行。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
爭自綠衣(唐朝時,新科進士例賜綠袍)郎”,而這首詩的末句在流傳中很快變成了“紅裙爭看綠衣郎”。
這一現象折射出宋代()
A.積貧積弱的消極心理B.科舉競爭的空前激烈
C.崇文尚學的社會風尚D.格物窮理的理學思維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宋朝(中國古代)。根據“紅裙爭看綠衣郎”指紅裙的女子爭相追尋那身穿綠衣的郎君,即人們
對考取功名士子的追捧,說明了當時社會崇文尚學的社會風尚,C項正確;積貧積弱意思是長期積累的貧
困衰弱,形容極度的貧困和弱小,材料未涉及北宋的積貧積弱,排除A項;材料反映社會對考取功名的士
子的追捧,未體現科舉競爭激烈,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信息與理學無關,主要體現了宋朝時期崇文尚學
的社會風尚,排除D項。故選C項。
【變式2】據記載,宋代“詩家不妨間用俗語,尤見工夫”,幾成詩壇共識。散文也運用了口語體、后人稱
歐陽修與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文章好處:“只是平易說道理,初不曾使差異底字換卻那尋常底字”,
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
A.社會變革促進主流文學體裁更新B.市井風情引領文人雅趣發生轉移
c.商品經濟發展助推文學觀念變化D.理學形成豐富儒家思想基本內涵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宋代(中國)。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層擴大,使得文學創作
更加貼近市民生活,文學語言趨于通俗化、平民化,這反映了商品經濟發展助推文學觀念變化,c項正確;
題干主要涉及文學語言風格的變化而非體裁更新,排除A項;文人雅趣并非完全由市井風情引領,排除B
項;題干側重于文學語言風格的變遷,而非理學思想內容的豐富,排除D項。故選C項。
03高考練場
高考真題
1.(2024?海南卷)基于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具有中國古代文化基因元素的“天下
觀”。古籍記載“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從漢至元繪制的“天下圖”盡管名稱各異,但整體布局可概括
為“東、南皆海,北緣曠野;四夷環繞,中國獨大”。1600年左右開始,部分“天下圖”新增了關于美洲、
歐洲等內容,但大多數地圖仍未放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天下圖”的演變軌跡充分說明()
A.地圖繪制提升了對世界的認知B.文化的連續性增強了華夏認同
C.“中學西漸”豐富世界文化內涵D.傳統思想影響古人的“天下觀”
【答案】B
【解析】本題是最佳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可知,漢至元的地圖繪制都強調中國的在天下的地
位,四夷也是天下的一部分,并且隨著對區域認識的發展不斷變化,中國的中心地位始終沒有變化,這表
明表明中華文化的連續性使得華夏認同觀念得到增強,據材料判斷B項正確;據材料可知,在1600年左右,
部分“天下圖”新增了關于美洲、歐洲等內容,天下圖內容的增加有利于加強中國對世界的了解,A項有
一定道理;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天圓地方宇宙觀,到漢至元時期“天下圖”的一致布局,再到1600年左右部
分地圖新增內容但仍堅持傳統宇宙觀,都體現了傳統思想對古人“天下觀”的深刻影響,D項有一定道理;
題干中主要圍繞中國古代“天下圖”的演變展開,沒有涉及“中學西漸”對世界文化內涵的豐富作用,
排除C項。故答案為:B項
2.(2024?江蘇卷)毛家坪遺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續到戰國晚期的秦文化遺址,在該遺址中發現大量炭化的
苜蓿屬植物種子和馬的骨骼。有學者依據《史記》中秦人先祖“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的記載,認為上述
苜蓿屬植物與秦人養馬有關。該學者的研究可以說明()
A.西周晚期出現原始農耕和畜牧B.探究歷史要重視史料間的聯系
C.秦人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D.實物史料比文獻史料更有價值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西周晚期到戰國晚期(中國)。題干中提及的秦人先祖“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的記載來源于《史
記》,這是文獻史料,而“遺址中發現大量炭化的苜蓿屬植物種子和馬的骨骼”是實物史料,這兩種史料
可以推斷出秦人養馬的史實,故研究歷史時,應注意不同史料之間的聯系,B項正確;西周晚期原始農耕
和畜牧已經存在,但材料未涉及原始農耕的出現,排除A項;秦人是否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與材料中的苜
蓿屬植物和馬骨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實物史料與文獻史料具有不同的價值,且史料間要相互認證,排
除D項。故選B項。
3.(2024?湖南卷)據史料記載,秦人“畏有司而順”,楚人“好游俠”“易發怒”。秦末,六國舊地都
出現了反秦斗爭,其中楚地聲勢最大,反應最為激烈。這可用于()
A.證實秦對楚地的統治最為嚴苛B.說明秦楚之間文化沖突無法彌合
C.證明秦朝的制度不適用于楚地D.解釋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的原因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秦漢(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認為秦朝單純實行郡
縣制,未能充分考慮到各地的差異和歷史文化背景,導致地方統治缺乏根基,容易引發反抗。而楚地在秦
朝時就表現出強烈的反抗情緒,這使得漢初統治者認識到,對于像楚地這樣具有獨特文化和歷史傳統的地
區,不能完全采用單一的郡縣制進行管理。郡國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權,特別是對
于那些文化傳統深厚、地方特色鮮明的地區,能夠更好地安撫民心,穩定統治,D項正確;僅從楚地反秦
斗爭聲勢最大不能直接證實秦對楚地的統治最為嚴苛,排除A項;“秦楚之間文化沖突無法彌合”這種說
法過于絕對,秦統一六國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排除B項;秦朝的制度在全國范圍內
推行,不能簡單地說不適用于楚地,而是秦朝的統治方式在楚地未能充分考慮當地的情況,排除C項。故
選D項。
4.(2024?湖北卷)《岳麓書院藏秦簡》記載:“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
令皆明焉,以為恒。不從令者,費(處罰)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發弩各二甲(甲胄)。”這
表明秦朝()
A.相權挑戰皇權B.延續秦國耕戰國策
C.統治殘暴嚴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可知,秦朝時
期,中央要求地方官員不能實行苛刻的徭役搶奪百姓春夏農時,這說明秦朝建立后依然很重視農業生產,
延續秦國耕戰國策,B項正確;材料主要是強調秦朝重視農業生產,沒有涉及相權挑戰皇權的相關信息,
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統治比較合理,不實行苛刻的徭役,排除C項;秦朝尚法,非崇儒,排除D項。
故選B項。
5.(2024?甘肅卷)據碑志記載,李素,波斯人,唐天寶年間,其祖奉命出使中國,獲賜李姓;其父李志,
任廣州別駕;李素與其子李景亮,博學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詔。從李素家族的經歷可以看出,
唐代()
A.兼容并蓄促進文化認同B.民族遷徙改變政治格局
C.使節往來增進文明互鑒D.科舉考試擴大統治基礎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材料可知,李素家族原為波斯人,其祖奉命出使中國后獲賜李姓,李素與其子
李景亮在唐朝博學攻文、恪勤奉忠,并擔任官職。這一經歷體現了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促進了文化認
同,A項正確;材料中李素家族的經歷未體現民族遷徙改變政治格局,排除B項;材料重點強調的是李素
家族在唐朝的融入和發展,而非使節往來,排除C項;材料中未提及李素家族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不
能體現科舉考試擴大統治基礎,排除D項。故選A項。
6.(2024?浙江卷1月)1896年,法國某考察團進入四川,留下了記載:“在彭山縣進入了令人贊嘆的成
都平原一一它遍地莊稼,人口稠密……繁榮富庶,令人難以置信,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當地人充分領悟、
廣泛使用的灌溉體系。”這一“灌溉體系”得益于()
A.都江堰的修建B.芍陂的興建
C.鄭國渠的興修D.靈渠的開鑿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結合所學
知識分析題干信息,戰國后期,秦國在改革政治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注重興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
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
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材料所述法國某考察團記載的成都平原的灌溉體系得益于
都江堰的修建,A項正確;芍陂是由春秋時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安徽省壽縣南,排除B
項;鄭國渠是戰國時期秦國在關中地區興建的一項大型灌溉工程,排除C項;靈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廣西,
溝通了長江、珠江水系,排除D項。故選A項。
7.(2024?全國新課標卷)公元前5世紀,波斯的一份契約記載,有商人承租了國王的私有水源、土地,
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費;另一份契約記載,商人將份地、農具和種子等租給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
小麥、扁豆、芝麻等。據此可知,當時波斯()
A.開始出現經營借貸業務的商人B.地租的征收以實物為主
C.成為西亞最早使用契約的國家D.國王占有全部生產資料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
準確時空時:古代波斯。依據材料概況可知:兩份契約分別記載了國王和商人把自己的水源、土地、農具、
種子等租給別人的情況,條件是征收實物地租,以土地收成和小麥等實物為主,B項正確;材料未明確商
人經營借貸業務的“開始”出現的時間,且除商人外,還有國王承租的土地、水源等,開始出現經營借貸
業務的商人也不能涵蓋材料內容,排除A項;材料未與其他西亞國家進行對比,不能得出最早使用契約,
排除C項;材料除國王占有生產資料外,還涉及了商人占有生產資料如種子等,排除D項。故選B項。
8.(2024?江蘇卷)據廣東《博羅縣志》記載,明嘉靖、隆慶年間,該縣出現源自鄉約的“約”字地名,
如安山約、大連約等,一約轄一村或數村。知縣往往“慎擇鄉約之長”,讓其宣講“高皇帝之六訓”,負
責當地保衛事宜。這一記載反映出該縣()
A.鄉約與法律合流B.注重對農民的軍事訓練
C.保甲制形同虛設D.重視對基層社會的治理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明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博羅縣下轄的村里面很注重鄉約的作用,地方長官也很慎重
選擇“鄉約之長”讓其宣講“高皇帝之六訓”,負責當地保衛事宜,這說明該縣很重視鄉約在基層的教化
和治理的作用,D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法律的內容,無法得出鄉約與法律合流,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
“鄉約之長”負責當地保衛事宜,不是對農民的軍事訓練,排除B項;保甲制形同虛設,不符合史實,排
除C項。故選D項。
9.(2024?海南卷)魯迅曾說早期中國新詩大多數是“眼看的”,而不是“嘴唱的”,他認為新詩必須要
“容易記,又順口,唱得出來”。抗戰時期,不僅有了適合朗誦的新詩,還有了直接譜成歌曲的“歌詩”,
如《黃河大合唱》《游擊隊歌》等。新詩的發展()
A.由地域文化所推動B.受個人喜好左右
C.由文人審美所決定D.受時代因素影響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抗戰時期(中國)。抗戰時期,新詩從“眼看的”發展到“適合朗誦”和“直接譜成歌曲”,這
種變化顯然與戰爭背景和社會需求密切相關。新詩在抗戰時期更多地承擔了宣傳、動員和鼓舞人心的功能,
這體現了時代因素對新詩發展的影響,D項正確;題目中并未提及地域文化是推動新詩發展的主要因素,
且抗戰時期新詩的特點更多與時代背景相關,而非地域文化,排除A項;抗戰時期新詩的特點更多反映了
時代需求,而非個人喜好,排除B項;抗戰時期新詩的特點更多是為了適應戰爭宣傳和動員的需要,不是
由文人審美決定的,排除C項。故選D項。
10.(2024?浙江卷1月)據《通典》記載,西漢末人口約6000萬,歷經700余年之發展,至唐中期鼎盛
的天寶年間,人口約5300萬,才大體接近西漢末的數字。關于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說法中,正
確的是()
A.生產工具、技術長期停滯不前B.政局長期動蕩、戰亂頻繁
C.疆域變化不定、人口不斷外遷D.土地兼并、南北經濟衰退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西漢至唐朝(中國)。
西漢末人口約6000萬,歷經700余年之發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寶年間,才大體接近西漢末的數字,表明
西漢末年至唐朝初年人口增長緩慢,甚至經歷了人口明顯減少的時期。結合所學,西漢末年爆發農民起義,
社會動蕩。東漢末年,爆發黃巾起義,州牧割據。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部分時期處于分裂狀態,政權更迭
頻繁,政局長期動蕩,北方戰亂不斷,導致人口減少或增長緩慢,B項正確;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生產
工具、技術繼續發展,而非停滯不前,排除A項;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國家疆域基本穩定,北方
人口因戰亂南遷而非外遷,排除C項;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繼續發展,“南北經濟衰退”說法不恰
當,排除D項。故選B項。
11.(2024?陜西安康?一模)宋人洪邁記載安徽蕭窯生產情況時言:“鄒氏,世為兗人,至于師孟,徙
居徐州蕭縣之北白土鎮,為白器窯戶總首。凡三十馀(余)窯,陶匠數百。”這可用來說明宋代()
A.人口遷徙促進商貿繁榮B.手工業生產日益規模化
C.個體生產規模得到擴大D.民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
【答案】B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宋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鄒氏,世為兗人,
至于師孟,徙居徐州蕭縣之北白土鎮,為白器窯戶總首。凡三十馀(余)窯,陶匠數百。”可知,眾多窯
戶合辦白器窯場,鄒氏為總首,統領三十余窯,工匠數百人,這反映出當時手工業生產日益規模化,B項
正確;鄒氏由兗州遷徙至徐州,經營窯場手工業,但未體現商貿繁榮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窯
場規模擴大,而不是個體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官營手工業和民營手工業的對比數據,
無法得出“民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的結論,選項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12.(2024?河北?模擬預測)據希羅多德等記載,波斯國王岡比西斯二世征服埃及后,大肆掠走奇珍異
寶,嘲弄埃及宗教習俗,羞辱祭司、毀壞神像。但隨著大量文獻整理出版,以及城市考古發掘不斷深入,
當代越來越多的學者質疑古典作家記述的真實性,認為此類記述是希臘人對政治對手和文化“他者”波斯
人的偏見和詆毀。由此可見()
A.古希臘的歷史學者帶有偏見B.歷史記述有一定的主觀性
C.波斯帝國對外進行血腥征服D.后人已無法確知歷史真相
【答案】B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希臘)。由
材料可知,希臘學者希羅多德等記載的波斯歷史與其他文獻的記載、考古發現存在較大的不同,而諸多證
據表明,部分希臘學者的記述是希臘人對波斯人的偏見和詆毀,這說明歷史記述帶有一定的主觀性,B項
正確;”古希臘的歷史學者”所指范圍過大,材料只體現了部分希臘學者對波斯人帶有偏見,排除A項;
材料主要體現的是部分希臘學者的記述中存在對波斯的偏見和詆毀,并未提及波斯對埃及的征服充滿血腥,
排除c項;“后人已無法確知歷史真相”的說法錯誤,后人可以通過對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進行科學分析,
確知歷史真相,排除D項。故選B項。
13.(2024?河南?模擬預測)明代中葉,針對那些身在外地但在原籍地仍有產業或不愿完全脫離原籍者,
明政府允許他們在寓居地寄籍,即在保留原籍的同時可在外地掛籍寄居。萬歷年間文獻《歙志?貨殖》記
載:“九州四海皆歙客(徽商),即寄籍者十之五六。”明代戶籍制度的改革()
A.促進了基層的自我管理B.有利于長途販運貿易發展
C.顛覆了傳統的抑商政策D.強化了農村人身依附關系
【答案】B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
據材料可知,明代中葉,政府允許商人們在寓居地寄籍,即在保留原籍的同時,可以在外地掛籍寄居。這
種政策在萬歷年間表現得尤為突出,以徽商為代表的大量商人在外地寄籍,這使得他們可以更加自由地在
全國范圍內活動,有利于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主要討論的是戶籍制度改革對商人的影響,
與基層的自我管理無關,排除A項;抑商政策在明代并未被顛覆,排除C項;農村人身依附關系主要指農
民對地主的依附,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14.(2024?山西?模擬預測)據《雅典政制》記載,在梭倫任政之前,雅典便存在一項法律:“雅典人
的律法與祖制,任何人謀逆,實行僭主統治,或任何人幫助建立僭主統治,他和他的家族都要被剝奪公民
身份。”此項法律()
A.捍衛了民主政治B.打破了貴族壟斷
C.彰顯了城邦至上D.避免了僭主政治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雅典)。根
據材料可知,雅典法律對謀逆或實行僭主統治等損害城邦集體利益的人的懲罰是剝奪其公民身份,這說明
雅典重視城邦集體利益,彰顯了城邦至上原則,C項正確;梭倫改革之前,雅典尚未建立起民主政治,排
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平民與貴族的斗爭,無法得出打破了世襲貴族壟斷的結論,且這一時期尚未打破貴
族壟斷政權,排除B項;材料只提到了法律規定的具體內容,并未涉及法律規定的執行效果,無法得出避
免了僭主政治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
15.(2024?廣東惠州?二模)宋代文獻中佃客“舍其耒耙而游于四方,擇其所利而居之”等記載甚多。
仁宗時文彥博說:“不數年間,租佃之戶或退或逃……”。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詔書曰:“佃客多是
貧……不辭離即逃走,宜加以寬恤。”由此可見,宋代()
A.階級矛盾日益凸顯B.佃客享有遷徙自由權利
C.政府厲行重農政策D.佃農成為農民階級主體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宋朝(中國)。依據材料“擇其所利而居之”“租佃之戶退佃”的現象文獻記載甚多,這反映了
宋代佃客較普遍地享有遷徙自由和退佃權利,人身依附關系大為松弛,B項正確;材料中有提到佃客因為
貧困而逃離的情況,建議對佃客加以寬恤,但沒有進行對比,不能直接反映階級矛盾日益凸顯,排除A項;
材料未涉及重農政策,排除C項;宋代契約租佃經濟日益普遍,但材料未涉及佃農與自耕農的數量對比,
排除D項。故選B項。
16.(2024?山東威海?一模)秦代設博士官,掌管《詩》《書》及諸子百家典籍。漢武帝設五經博士,
博士官不為“通古今”而為“作經師”,專意于傳經講學,宣揚儒家學說。這一變化說明()
A.西漢政府更注重思想控制B.儒家思想社會地位提高
C.博士官政治權力逐漸增大D.儒家典籍亟需保護傳承
【答案】B
【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中國)。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儒家成為社會的正統思想,其社會地位提高,官方為加強其地位與作用,
設立官方機構“五經博士”宣揚儒家學說,B項正確;秦朝焚書坑儒,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兩者都注
重思想控制,排除A項;材料中體現了“博士官”的職責變化,沒有體現其權力的增大,排除C項;材料
并未涉及到儒家典籍亟需保護傳承,排除D項。故選B項。
17.(2024?廣東惠州?二模)清廷定都北京后,順治帝下令把許多漢族典籍譯成滿文,建立國子監,招
收八旗官員子弟學習滿、漢文化。康熙帝在位期間,編纂《易》《書》《詩》《春秋》,大力提倡程朱理
學。這說明()
A.傳統文化得到認同B.儒家思想發生轉型
C.貴族傳統得以延續D.思想專制愈加嚴厲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順治帝下令把許多漢族典籍譯成滿文,建立國子監,招收八旗官員子弟
學習滿、漢文化。康熙帝在位期間,編纂《易》《書》《詩》《春秋》,大力提倡程朱理學。”可知,清
朝統治者在入關后翻譯漢族典籍、崇儒重道、大力提倡程朱理學等,說明清朝統治者為維護自己的統治,
在思想上逐步接受漢族的傳統文化,A項正確;材料講述的是歷代儒家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滿漢兩族共同
的道德準則,未講述儒學的轉型,排除B項;材料講述的是清朝對漢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學習,沒有談及
貴族傳統得以延續,排除C項;“八股取士”加強思想文化專制,材料講述清朝對漢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和
學習,排除D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油煙機安裝合同協議書
- 茶山合作協議書
- 資金收益協議書
- 拆空調搬運合同協議書
- 舞蹈師徒協議書
- 租金減免協議書
- 瓷磚合伙人合同協議書
- 比亞迪海豹質保協議書
- 賠償假牙協議書
- 資源交換協議書
- 電瓶車以租代購協議書范文范本
-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 統編版九年級歷史下冊
-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簡易方程練習100道及答案
- 廣東省佛山市華英學校2023-2024學年上學期七年級入學分班考試英語試卷
- 《財務大數據分析高職》全套教學課件
- 人工氣候室投標書
- 云南省文山州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試卷
- 應征公民政治考核表(含各種附表)
- 2024年高考歷史試卷(浙江)(1月)(解析卷)
- (高清版)JTG D50-2017 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
- 草籽播撒勞務合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