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高二語文新教材選修下冊同步講義 第3單元 單元綜合檢測_第1頁
2025年春高二語文新教材選修下冊同步講義 第3單元 單元綜合檢測_第2頁
2025年春高二語文新教材選修下冊同步講義 第3單元 單元綜合檢測_第3頁
2025年春高二語文新教材選修下冊同步講義 第3單元 單元綜合檢測_第4頁
2025年春高二語文新教材選修下冊同步講義 第3單元 單元綜合檢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單元綜合檢測

(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人類對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關系的認識,經歷了“主客渾然一體階段”“主客體兩分

對立階段”“主客體辯證統一階段”。東亞的思維方式未能充分展開主體與客體(或日人與天)

的分離,以中國為例,雖然有春秋時期子產倡言“天道遠,人道邇”,戰國荀況、唐代劉禹

錫論證“天人相分”,但就總體而言,“天人合一”觀念占優勢,天人相分觀念沒有獲得充

分發育。這一傾向與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程特別艱難互為因果。但中國傳統的主客一體、天

人合一的理念,對于當下正在形成之中的“主客體辯證統一”的思維方式顯然富于啟迪。這

正是具有現代意識的東西方哲人注目于東亞智慧的原因所在。

東亞智慧沒有也不可能樹立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可資仿效的完備樣板,它所提供的

只是閃耀著真理之光的某些啟示。東亞智慧沒有完成“主客體渾然一體”向“主客體兩分對

立”的轉化,這本是東亞智慧的一種時代性缺陷,但東亞智慧闡揚了人與自然的一體觀一

從自然規律經過人的自覺而發展出倫理觀以達成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統一的觀念,如孟子

所說“仁民愛物”,主張施仁政于民眾,更把愛推及萬物;又如宋代思想家張載的名論“民

吾同胞,物吾與也”,視萬民為我的同胞,萬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整個宇宙是一個大家庭,

這種綠色理念對于救正工業革命以來人與自然二元對立導致的種種弊病,無疑具有精神療治

作用。

東方智慧的另一源——印度思想也有此類資源,詩人泰戈爾說:印度人……把世界和人

一起包括在一個偉大的真理里。印度人強調在人和宇宙之間的和諧,這種思想與中國先秦哲

人的“贊天地之化育”“人與天調”一類理念是相通的,它們對現代人克服主體與客體截然

兩分對立造成的生態危機富于啟示性。當然,這種“克服”絕不是否定現代文明,重新恢復

古代的“主客不分”“主客渾沌”,而是充分肯認工業化的成就,利用現代科技的巨大威力,

將現代生產力引導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綠色運作軌道上。

現代西方的一些思想家,開始超越人與自然兩分對立觀念,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如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奧爾多.利奧波德所著《沙鄉的沉思》一書,描述作者在一個廢棄

的沙鄉農場,運用現代科技恢復生態完整性的探索過程及其思索。該書有一節名為《土地道

德》,首次從道德角度提出人與自然關系的標準,把土地看成一個由相互依賴的各個部分組成

的共同體,而人只是共同體中的一個普通成員。該節論述維持生物鏈完整性的重要性,指出

人如果過分墾殖、開采,強行打破這種生物鏈,是不道德的,而且,“征服者最終都將禍及

自身”。利奧波德還指出:“一個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體的雙向互助式和諧、

穩定和美麗的時候,才是正確的,否則,它就是錯誤的。”這種認識與中國一千年前的哲學

家張載提出的“民胞物與”的命題一脈相通,不過這是在新的科技、新的生產力水平上的哲

學及倫理學概括,生動展現了人類理智的古今貫穿性和中西相應性。

(摘編自馮天瑜《先哲啟示與可持續發展之道》)

材料二:

1987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可

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中國在農業經

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資源和環境未遭大的枯竭和破壞,未曾削弱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

的發展。

傳統是由歷史沿轉而來的思想、道德、風俗、藝術、制度等。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傳統,

包括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道德、風俗、藝術、制度等。這首先體現在思想上。這就是以人為

本,規范人的思想、行為。由于人抽去了自然屬性,因而是社會的人,人代表著社會。《四書》

中的首篇《大學》開首便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一個社會的靈

魂是道德,主體是人民,由道德去建造社會的形式,由人們去構筑社會的精神,所以《大學》

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而此中的“格物”和“致知”合起來,也稱為格致,被認為是窮究事物的原理而獲得知識。

這就說明中國先賢們試圖建立的社會,是文明知識的社會。3000余年的中國農業經濟時代,

一個突出的特點,是知識的農業經濟傳統。(摘編自劉盛佳《中國古代可持續發展初探》)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盡管春秋時期子產倡言“天道遠,人道邇”,戰國荀況、唐代劉禹錫論證“天人相分”,

但“天人合一”觀念的優勢地位在中國并未被取代。

B.以中國與印度為代表的東方智慧雖然努力提供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可以推廣的完備樣板,

但實際上因時代性缺陷而無法做到。

C.孟子“仁民愛物”的思想,與張載“民胞物與”的理念,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一體觀,對

于工業革命以來人與自然二元對立之病,有標本兼治的作用。

D.印度智慧中關于人和宇宙和諧的觀念與中國天人合一的觀念,同中有異,后者較前者對

現代人克服主客截然兩分對立造成的生態危機更富啟示性。

答案A

解析B項“提供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可以推廣的完備樣板”錯。由原文“東亞智慧沒有也

不可能樹立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可資仿效的完備樣板,它所提供的只是閃耀著真理之光

的某些啟示”可知,“沒有也不可能”提供完備樣板。C項“標本兼治”錯。由原文“這種

綠色理念對于救正工業革命以來人與自然二元對立導致的種種弊病,無疑具有精神療治作

用”可知,只是有“精神療治作用”。D項“后者較前者對現代人克服主客截然兩分對立造

成的生態危機更富啟示性”錯。由原文“印度人強調在人和宇宙之間的和諧,這種思想與中

國先秦哲人的‘贊天地之化育''人與天調’一類理念是相通的,它們對現代人克服主體與

客體截然兩分對立造成的生態危機富于啟示性”可知,二者并未進行比較。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古代可持續發展思想,可以給現代可持續發展不少啟示,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重

新回到人類發展的“主客渾然一體階段”。

B.根據相關概念的定義,可持續發展,并不意味著為了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

展,就必須犧牲當代人的發展需要。

C.東方智慧與西方思想殊途同歸,同步經歷了“主客渾然一體階段”“主客體兩分對立階

段”“主客體辯證統一階段”,展現了人類理智的中西相應性。

D.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中國可持續發展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強調人的社會性與社會

的道德感,體現了中國先賢建立文明知識社會的愿望。

答案C

解析“同步經歷”錯。由原文”人類對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關系的認識,經歷了‘主客

渾然一體階段''主客體兩分對立階段''主客體辯證統一階段'”可知,人類對自身和外

在自然界關系的認識經歷了三個階段,但東西方并不一定同步,無中生有。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不屬于可持續發展范疇的一項是()(3分)

A.斧斤以時入山林

B.挾太山以超北海

C.侶魚蝦而友麋鹿

D.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答案B

解析“挾太山以超北海”語出《齊桓晉文之事》,意為“(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北海”,

比喻難以做到的事。意義與可持續發展不相關。

4.東西方智慧在人與自然關系上有哪些相似的認知?請結合利奧波德的相關論述,概括說明。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都超越人與自然兩分對立觀念,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②都把人與自然關系上

升到道德倫理、價值引導的高度。

5.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先,從人類對自我和自然關系認識的高度,點明中國傳統的主客一體、天人合一的

理念富有啟迪性;接著,在第二、三段,論述了中、印等東方智慧的人與自然一體的共性特

征對現代文明主客對立的救正作用;最后,以美國新環境理論者的思想為例,揭示了人類在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方面的古今貫穿性和中西相應性。

(二)現代文閱讀n(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渦水與老莊

潘小平

①溯流而上,我們最先到達渦陽。

②正午時分,渦水靜靜流淌。這是淮河左岸一■條著名的支流,也是淮河第二大支流,發

源于河南的尉氏縣。一路上流經開封、通許、扶溝、太康、鹿邑,而后從亳州入境安徽,經

渦陽、蒙城,于懷遠城關之東注入淮河。懷遠是我的家鄉,小時候,我常常挎著籃子,帶著

妹妹,穿過喧鬧擁堵的城區,去渦河邊洗衣裳。河水清澈見底,衣聲此起彼伏。那時渦河大

堤的青石條上,晾滿了洗好的衣物,藍是籃,白是白,是民間所謂的“水顏色”。

③不遠處,就是渦河入淮口,一條清晰的水紋線將它與濁浪滔滔的淮水徹底分割。然而

它最終還是流入了淮河,那時我還不知道,長大以后,我會無數次地在這條河邊徘徊、思索。

④古書上說,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但今天的渦陽縣城,并不在渦水的北面。歷史

總是在不經意間,顯示它的滄桑巨變。太陽一點點西移,風開始變硬,尖銳刺骨。有一年,

大約是1987年,我只身一人,在平原上整整浪游了一個冬春,從一個村莊到一個村莊,從山

之陰到水之陽。都是鄉村大道,干了多半冬,一腳踩下去,醴土騰起來老高。這兒的人們,

把大道叫做“官道”,冬陽下,能看見不遠處渦水繚繞。淮河支流眾多,呈羽狀分布,水勢

遲緩,而“道”的不爭與柔弱,是否源于淮河“緩水靜流”的特性呢?為什么淮河流域是中

國河流中,唯一產生本體論哲學家的河流?為什么偉大的黃河和偉大的長江,沒有產生老莊

和孔孟這樣的人物?

⑤一個無法解釋的現象是,中國最重要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都產生于淮河流域,渦水老

莊,泗水孔孟,而渦水和泗水,都是淮河的支流。老莊的生命哲學和孔孟的政治哲學,是中

國社會生活和中國思想政治的兩大支撐性力量,共同支撐起中國的大地與天空。

⑥為什么?為什么?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想,一直沒有想清楚。

⑦抑或是這片緩緩流淌的河流,哺育了老子智者的哲學?

⑧有文化學者認為,世界上存在著三個文化帶,分別是以德國為代表的北部文化帶、以

中國為代表的中部文化帶、以印度為代表的南部文化帶。北部擅長制造,中部擅長情感,南

部擅長精神。這和緯度有關,日本與德國處于同一緯度之上,因此日本制造的精密度堪與德

國媲美;美國與中國處于同一緯度之上,擅長情感表達,但不同的是美國是縱情文化,中國

是抒情文化;而南部地區以印度為代表,由于農業資源豐富,古印度低頭是稻米,抬頭是香

蕉,自古不愁溫飽,文化擅長在精神方面,從而神學發達。是不是黃河的兇險和長江的奔騰,

打亂了人類的沉思與冥想,因此才沒能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產生老莊和孔孟這樣的人物?

而羽狀分布的淮河,給人類提供了仰望星空和宇宙對話的沖動,也提供了內心的寧靜,因此

才產生了孔子的政治哲學和老子的宇宙本體論?

⑨在上古,淮河是一條安靜遲緩的大水,兩岸水草豐美,人民安居樂業。只是公元1194

年,黃河奪淮之后,它才變得猙獰起來。在黃河奪淮的七百年間,黃河將大約七百億噸泥沙

帶入淮河流域,使得魯南的沂、沐、泗水不能入淮,無數支流與湖泊淤積廢棄,淮河原有的

水系遭到嚴重破壞。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發生最多最頻繁而且規模最大者,大都是在淮

河流域,這和淮河的十年九澇、災害頻發、民無恒業、民風剽悍,有著很內在的關聯。

⑩在中國古代疆域上,具有明顯而特殊的南北界限特征的河流不是長江,不是黃河,而

是淮河。淮河不僅是中國大陸東部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線,還是一條自然地理的突變線和臨

界線:線南為亞熱帶,線北為暖溫帶;是高粱種植的南界,竹子生長的北界;是1月的冰界,

濕潤和半濕潤的分界,而極端的表現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反映到農業

形態上,淮河以南是稻作文明,淮河以北是旱作文明,而農作物類型和由此產生的文明形態,

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命方式,進而影響到人的行為和理念,影響到區

域人格和區域情感。淮北人熱情粗揚,說話高喉嚨大嗓門,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無酒倒頭

睡,過它一天算一天!三十多年前,我到皖北農村去,發現差不多的人家,陳設都十分簡單。

他們的家里,既無柜子也無箱子,有的甚至也沒有床,冬棉夏單,所有的衣服,都掛在一根

繩子上。也不是沒床,而是沒有正式的床,往往是繩編的“軟床子”,一只手拎上就走了。

淮河年年發大水,老百姓年年跑“水反”,大水一過蕩然無存,置辦家業干什么?還不如吃

干喝凈,混個“肚飽腰圓”!所以我們今天,也無法想象上古的淮水和渦水,無法想象它們

的安靜和遲緩。而老子那時,就常常在這樣的水岸邊徘徊,河水流向遠方,天格外高,格外

藍。(有刪改)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寫作者小時候常去渦河邊洗衣裳,不僅反映了渦河的環境優美怡人,也表達了作者

對渦河的喜愛之情和對童年生活的回憶。

B.文章寫到作者1987年獨自一人浪游渦水邊,浪游之意是探尋老莊生命哲學的緣由,但最

終沒有找到滿意的解釋。

C.文章談到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異同,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旨在強調世界文化的豐富

性和多樣性。

D.文章回憶三十多年前看到皖北農村的情景,通過當地人家的家庭擺設和生活方式,展現

出淮北人簡樸爽朗的性格。

答案C

解析“旨在強調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錯,應是強調文化特點與緯度地域的關聯性。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頭說“我們最先到達渦陽”,確立了全文的寫作對象,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寫

渦水,使內容顯得更真實、更親切。

B.文章說老莊等哲學家產生于淮河流域是“一個無法解釋的現象”,反映了人們對其中原

因的探究,也易于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C.文章語言平而有味,淡而不俗,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理性的思考和反省,體現出作者嚴

謹而深刻的思維。

D.文章結尾處寫老子常在渦水岸邊徘徊,與作者常在渦水邊徘徊遙相呼應,同時也表現出

作者想做像老子一樣的思想家的決心。

答案D

解析D項雖然內容上前后呼應,但作者沒有表達出想做思想家的決心,于文無據。

8.本文第④段使用多個問句,對文章內容的表達有何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表達作者對老莊哲學與淮河特點相聯系的疑惑,激發讀者思考。(2)引出下文對文化

哲學等深層內容的理性思考,起著銜接或深化思想的作用。

9.本文運用了哪些手法刻畫淮河及其支流?請結合文本分析其藝術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敘述和議論相結合:敘述自己在渦河的經歷,表達對老莊哲學的思考。(2)虛實結合:

實寫淮河流域,虛寫老莊哲學的特征,反映老莊哲學形成的環境原因。(3)對比:將淮河在上

古時期的特征和近代的特征進行對比分析,反映其滄桑巨變。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李渤,字浚之,后魏橫野將軍申國公發之后。九年,以著作邛征之。歲余,遷右補闕。

會澤潞節度使郝士美卒。渤充吊祭使,路次陜西。渤上疏目:“臣出使經行,歷求利病。

訪尋積弊,始自均攤逃戶。凡十家之內,大半逃亡,亦須五家攤稅。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

止。攤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斂之臣唯思竭澤,不慮無魚。乞除免書絕捶逃之弊去農亡國之

本杰安然后可必以木士若丕也茲謬矣。”

穆宗即位,召拜考功員外郎。十一月,定京官考,不避權幸,皆行升黜。狀入,倒中不

下,議者以宰輔曠官,自宜上疏論列,而渤越職釣名,非盡事君之道。乃出為虔州刺史。未

滿歲,遷江州刺史。張平叔判度支,奏征天下久遠逋懸,渤上疏日:“度支所收貞元二年流

戶賦錢四千四百一"h貫,臣州治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頃,今已旱死一千九百頃有余。若徇度支

所斂,臣懼天下謂陛下當大旱責民三十六年逋懸。臣任刺史,上不能奉詔,下不忍民窮,無

所逃死,請放歸田里。”

入為職方郎中,遷諫議大夫。敬宗沖年即位,坐朝常晚。一日入閣,帝久不出,群臣候

立紫宸門外,有省年衰病者,幾將頓仆。渤出次白宰相曰:“昨論晏朝事,今坐益晚,是諫

官不能回入主之意,渤之罪也。渤請出閣待罪。”會喚仗,乃止。

寶歷元年,改元大赦,先是,鄂縣令崔發聞門外喧斗,縣吏言五坊使下毆擊百姓。發怒,

命吏捕之,曳扶既至,時已睫黑,不問色目。良久與語,乃知是一內官。天子聞之怒,收發

系御史臺,御樓之日,放系囚,發亦在當干下。時有品官五十余人,持仗毆發,發破面折齒,

臺吏以席蔽之,方免。是日系囚皆釋,發獨不免。渤疏論之日:“縣令不合曳中人,中人不

合毆御囚,其罪一也。然縣令所犯在恩前,中人所犯在恩后。中人橫暴,一至于此,是朝廷

馴致使然,若不早正刑書,臣恐四夷聞之,慢倍之心萌矣。”

后因諫,上以渤黨發,充桂管都防御觀察使。大和五年,以太子賓客征至京師。月余卒,

時年五十九,贈禮部尚書。渤孤貞,力行操尚,不茍合,而閶茸畫之流,非其沽激。以言挨

退,終不息言。以救時病,服名節者重之。(選自《舊唐書?李渤傳》,有刪改)

【注】閶茸:人品卑劣,或者庸碌無能。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乞降詔/書絕攤逃之弊/夫農者/國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議/太平若不由茲/謬矣

B.乞降詔書/絕攤逃之弊/夫農者/國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議太平/若不由茲/謬矣

C.乞降詔/書絕攤逃之弊/夫農者/國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議太平/若不由茲/謬矣

D.乞降詔書/絕攤逃之弊/夫農者/國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議/太平若不由茲/謬矣

答案B

解析“乞”的主語是“李渤”,而賓語是“降詔書”,所以應在“書”之后斷開,排除A、

C兩項。“本立然后可以議太平”的意思是“根本立好了然后才可以討論天下太平”,語意

完整連貫,應該在“平”之后斷開,排除D項。故選B。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著作郎,官名,主管編修國史。

B.疏,一種文體,指封建時代臣子向君主分條陳述事情的奏章。

C.留中,指皇帝將有爭議的臣子留在朝中任職,不交相關部門處理。

D.雞竿,一端附有金雞的長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樹立,后用為赦罪之典。

答案C

解析“指皇帝將有爭議的臣子留在朝中任職”錯。“留中”指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宮禁

中,不交議也不批答。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渤考評公正,不避權貴。作為考功員外郎,李渤并不回避被皇帝寵信的京官,都根據

他們的政績優劣或升或降,卻受到越俎代庖、沽名釣譽的非議,最終被貶出京城。

B.李渤體察民情,維護君王。度支使張平叔不顧百姓疾苦,竟建議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拖欠,

李渤如實匯報江州的旱情,并明確指出,一旦征收,必定引來天下人對皇帝的非議。

C.李渤忠于職守,勇于擔責。敬宗“坐朝常晚”,李渤進言勸諫,第二天皇帝仍我行我素,

李渤覺得未能盡諫官之責,主動請罪。

D.李渤仗義執言,坦陳時弊。崔發抓捕了毆打百姓的“中人”,招致眾人毆打,李渤第一

時間挺身而出為崔發鳴不平,并直言朝廷如果不整治“中人橫暴”,必將后患無窮。

答案A

解析B項曲解文意。度支使張平叔只是要求“征天下久遠逋懸”,并未建議“征收三十六

年前的拖欠”。C項“李渤覺得未能盡諫官之責,主動請罪”錯。原文是“渤出次白宰相”,

即李渤對宰相說的話,是“請出閣待罪”而不是“請罪”。D項崔發是在大赦之日被群毆的,

不是在抓捕“中人”的那天,且崔發遭到眾人毆打,第一時間挺身而出的是御史臺的官吏,

而不是李渤。李渤為崔發鳴不平是在崔發被拘押后的事情。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攤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斂之臣唯思竭澤,不慮無魚。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時有品官五十余人,持仗毆發,發破面折齒,臺吏以席蔽之,方免。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均攤逃亡戶賦稅的弊政,苛刻暴虐到如此地步,搜刮財貨的臣子只想抽河水(捕魚),

卻不思慮最終無魚可捕(的后果)。

(2)當時五十多名有品級的官員,手持棍棒毆打崔發,崔發的臉被打破、牙被打斷。御史臺的

吏員用席子遮蔽崔發,這才使他免于一死。

14.選文對李渤有哪些評價?請簡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李渤忠貞愛國,節操高尚,不隨波逐流。②卑賤低能之徒指責他沽名釣譽。③欽服

李渤名譽與節操的人們因其在處境艱難時仍糾正時弊而敬重他。

【參考譯文】

李渤,字浚之,是后魏橫野將軍申國公李發的后人。九年,皇帝征召他做了著作郎。一

年多后,升任右補闕。

恰逢澤潞節度使郝士美亡故。李渤當時充任吊祭使,路上停留在陜州西部。季渤上奏章

說:“臣出使所到之處,普遍尋找利弊。訪求積弊(的產生),源自平均攤派逃戶的賦稅。大

概在十戶人家之中,即使有一大半人逃跑,也要讓(留下的)五家再均攤(跑掉五家的)賦稅。這

就像是往井里投石頭(取水),不到井底不停止。均攤逃亡戶賦稅的弊政,苛刻暴虐到如此地

步,搜刮財貨的臣子只想抽河水(捕魚),卻不思慮最終無魚可捕(的后果)。(臣)乞求陛下降下

詔書,斷絕分攤逃戶賦稅的弊端。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立好了然后才可以討論天下太平。

如果不從這點做起,(想天下太平)是荒謬的呀。”

穆宗即位后,征召季渤做了考功員外郎。十一月,主管京官考核,不回避有權的大臣和

被寵幸的官吏,都根據他們政績的優劣奏請升遷罷免。他的報告呈送上去后,留在宮中沒有

批復下發,議論的人認為,宰輔大臣曠廢職守不能盡責,自應上疏評論是非,但李渤越職行

事沽名釣譽,這不是恪盡侍奉君主職責的正道。于是李渤被調出朝廷,任虔州刺史。一年未

滿,又升任江州刺史。張平叔主管財政,上奏請求收斂天下拖欠時間太久的租稅,季渤上疏

說:“度支使收取貞元二年流亡戶的賦錢四千四百一^h貫,現臣所管轄之州共有二千一百九

十七頃田,現在已旱死一千九百多頃。假若按照度支所要求的征收,臣擔心天下人會指責陛

下在大旱中要責收百姓三十六年前的欠租。臣任刺史,對上不能奉命,對下不忍心百姓困死,

臣罪責難逃,請求(您)放臣回歸田里。”

(李渤)又入朝任職方郎中,后升為諫議大夫。敬宗皇帝幼年即位,早朝時常常晚到。一

天群臣入閣進見,皇帝好長時間不出來,群臣候立在紫宸門外,有老年體弱的幾乎站不住要

跌倒。季渤出列報告宰相說:“昨天上疏說了晚朝之事,今天坐朝卻更晚了,這是諫官不能

說服改變君主的意旨,這是李渤的罪過。季渤我請求出閣待罪。”正說著,那邊皇帝喚儀仗

出來了,李渤才作罷。

寶歷元年,改年號大赦天下,在這之前,鄂縣縣令崔發聽到衙門外喧鬧打斗,衙吏說五

坊使的手下在毆打百姓。崔發大怒,命令衙吏抓捕這些人,拉拽挾持到衙門后,時間已經很

晚,看不清臉色眉目。過了許久與他交談,才知道是一個宦官。天子聽說這件事后十分生氣,

逮捕了崔發并囚系在御史臺,大赦之日,釋放在押囚犯,崔發也在雞竿之下。當時五十多名

有品級的官員,手持棍棒毆打崔發,崔發的臉被打破、牙被打斷。御史臺的吏員用席子遮蔽

崔發,這才使他免于一死。這天在押的犯人都被釋放了,唯獨崔發沒有被赦免。李渤上疏談

論這件事說:“縣令不應該抓捕中人,中人不應該毆打御史臺的囚犯,他們的罪是同樣的。

然而縣令所犯的罪在皇帝大赦恩典之前,中人所犯的罪在皇帝大赦恩典之后。中人蠻橫殘暴,

竟然到了這種地步,這是朝廷縱容導致的結果,如果不及早端正刑罰,我擔心四方邊境的人

和藩鎮奏事聽說這樣的事情,那么怠慢背叛的心思就會萌發了。”

后來李渤因為進諫,皇帝認為他偏袒崔發,讓他充任桂管都防御觀察使。大和五年,(李

渤)以太子賓客的身份被征召到京城。一個多月后去世,當時年齡為五十九歲,(被)追贈禮部

尚書。李渤孤傲忠貞,盡力而為,情操高尚而又不隨波逐流,而那些卑賤小人勢利之徒指責

他沽名釣譽、過于直率。他因直言被排擠(出京城),最終也不停止進言,目的就是挽救時弊,

重視名節的人因此而敬重他。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

早梅?

[唐]柳宗兀

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②銷落,何用慰遠客。

【注】①此詩寫于作者參加王叔文改革失敗后被貶于永州時期。②坐:徒然。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起句一個“發”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機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B.頷聯刻畫早梅外在之形,一寫“香”,一寫“色”,集中寫了早梅傲視風霜的風格。

C.頸聯由詠物而轉入抒懷,作者看到早梅綻放,不禁想起遠方的友人,想折梅贈之。

D.這首詩語言平實質直,不事藻飾,意脈若隱若現,藝術美和人格美融和為一。

答案B

解析“頷聯刻畫早梅外在之形”錯。“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意思是盡管北風吹打,

嚴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風中散發著縷縷芬芳,在濃霜中增添著潔白的光澤。這兩句詩一

寫“香”,一寫“色”,集中地寫出了早梅傲視風霜,力斡春回的內在品格。

16.詩歌后兩聯是如何抒發作者情感的?請結合全詩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借物抒懷(或“托物言志”)。作者極想攀折一枝寒梅,贈與友人聊以表達慰勉的情意。

可是轉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這是無法如愿的,表現了作者對親友的無限思念之情。

時日過久,梅花勢將枯萎凋零,作者借梅花的凋零來抒發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理想不能

實現的痛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陳情表》中,李密用“,”兩句寫自己身份雖低卻得到重用。

(2)《歸去來兮辭并序》中描寫歸鄉途中輕舟快風的兩句是“,”,

表達了作者棄官歸鄉的暢快心情。

(3)《石鐘山記》中,作者發現“霰坎鍵整之聲”的由來是“,”。

答案(1)至微至陋過蒙拔擢(2)舟遙遙以輕闞風飄飄而吹衣(3)空中而多竅與風水

相吞吐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們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

的一切了。蘇東坡具有深厚、廣博、詼諧的品質,有發達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

正如人們所說,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敦厚。蘇東坡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項背的。

這些品質薈萃于一身,是天地間的O

他保持天真純樸,終生不渝。政治上的鉤心斗角與利害謀算,與他的人品是的;

他的詩詞文章,或是一時.,或是有所不滿時有感而發,都是自然流露,順乎天性,

剛猛激烈,正如他所說的"春鳥秋蟲之聲”;也未嘗不可比作他的詩句“猿吟鶴唳本無意,

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旋渦之中,但是他卻.,高高超越于蠅營狗茍的

政治勾當之上。()。

18.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其他詩人在這些方面,蘇東坡是不能望其項背的。

B.在其他詩人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項背的。

C.在蘇東坡這些方面,其他詩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

D.蘇東坡在這些方面,其他詩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

答案C

解析A項與原句意思相反。B項主語殘缺,句意不對。D項變換了主語。

19.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吉光片羽自相矛盾信筆涂鴉清風朗月

B.鳳毛麟角格格不入即興之作光風霽月

C.吉光片羽格格不入即興之作清風朗月

D.鳳毛麟角自相矛盾信筆涂鴉光風霽月

答案B

解析鳳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貴的人或事物。吉光片羽:比喻殘存的珍貴的文物。此處形

容的是“品質”,應用“鳳毛麟角”。自相矛盾:比喻別人或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格格

不入:有抵觸,不投合。此處說的是“鉤心斗角與利害謀算”和“人品”之間的關系,應用

“格格不入”。即興之作:根據當時的感受而寫成的作品。信筆涂鴉:形容字寫得很潦草。

根據前文“一時”可知,此處應填“即興之作”。光風霽月:雨過天晴時風清月明的景象,

比喻開闊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清風朗月:比喻不隨便結交朋

友,也比喻清閑無事。此處說的是蘇東坡,應用“光風霽月”。

20.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他即使被貶,困難也沒嚇倒他,瀟灑地寫下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B.即使他被貶,也沒被困難嚇倒,瀟灑地寫下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C.即使他被貶,困難也沒嚇倒他,瀟灑地寫下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D.他即使被貶,也沒被困難嚇倒,瀟灑地寫下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答案D

解析句子的陳述對象要保持一致,排除A、C兩項。此外,主語相同時,關聯詞放在主語

后面;主語不同時,關聯詞放在主語前面,排除B項。故選D。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

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

《蘭亭集序》這幅傳頌千古的書法名跡,通篇遒美勁健,變幻萬端,如有神助,在章法、

結構、用筆上都達到了行書藝術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