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一單元學情調研測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4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一單元學情調研測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4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一單元學情調研測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4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一單元學情調研測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4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一單元學情調研測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編版(2024)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一單元學情調研測試卷

滿分:100分時間:60分鐘

一、單項選擇題(30小題,共60分)

1.“隋開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文帝楊堅命令晉王楊廣統率

水陸大軍50余萬,渡過長江攻滅了江南的陳朝。隨后陸續招降三吳、嶺南等地

區?!鄙鲜霾牧戏从沉怂宄ǎ?/p>

A.建立的背景B.統一全國的過程

C.統一的影響D.滅亡的主要原因

2.古人這樣評價大運河:“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

哉?!睆闹锌梢钥闯龃筮\河的走向及直接作用是()

A.東西走向;鞏固了隋朝統治B.東西走向;加強了民族融合

C.南北走向;便利了南北運輸D.南北走向;促進了中外交流

3.英國大百科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

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边@種制度在中國正式形成于()

A.隋文帝時期B.隋煬帝時期

C.唐太宗時期D.宋真宗時期

4.下圖中括號處應填入()

|世官制(夏商周)|=>|貴族子弟繼承官爵|

|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二>|看中門第不重才能一

()(隋一清)|=>|注重才學考試選官一

A.分封制B.察舉制C.刺史制D.科舉制

5.《劍橋中國隋唐史》中提道:“太宗的施政作風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

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迸c這一理

想最契合的太宗言論應是()

A.食為人天,農為政本B.選賢之義,無私為本

C.開直言之路,廣不諱之門D.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

如一

6.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帝王,他主張:“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

第1頁共12頁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由此可見唐太宗的治國思想是()

A.重用人才,虛心納諫B.發展科舉,重用人才

C.重視農業,以民為本D.重農抑商,發展經濟

7.錢穆在《國史新論》中說:“唐代制度,在下有……為政府公開選拔人

才;在上有……綜合管理全國行政事務。這兩種制度奠定了中國傳統政治后一千

年的穩固基礎?!辈牧现小霸谏嫌小钡闹贫仁侵福ǎ?/p>

A.三公九卿制B.科舉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

8.長期以來,尚書本是皇宮內廷秘書,中書是在內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門

下省長官)則是在宮中侍奉皇帝。到唐代,他們由內廷官一變而為政府外朝的執

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職權。這一變化()

A.激化了中央與地方矛盾B.反映了官僚內部矛盾尖銳

C.標志著內外朝制度形成D.調整了皇權與相權的關系

9.某學者根據資料整理出如下表格,從中可以得到的正確信息是()

吉T*

唐朝皇帝太宗向不玄宗肅東代宗憲宗敬宗文宗武宗

宰相總數29412716122972415

宰相科舉

31318671771912

出身

A.科舉考試變得越來越容易B.官員從政都必須經過科舉考試

C.唐宰相都是進士科目出身D.科舉考試在唐朝越來越受推崇

10.唐代的皇帝在開科詔令和策試題目中每每自謙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誤,

國家危難,懇請考生幫助自己。士人參加科舉策試或私下模擬策試,都直言不諱

地批評時弊,提出應對方案,其參政議政資格一經報名參加科舉考試便自動獲得。

這表明唐代()

A.封建專制皇權出現弱化B.科舉成為入仕的主要途徑

C.官員文化素養普遍提高D.政治開明有利于人才選拔

11.武則天在與唐高宗共同執政時下詔修訂《氏族志》,明確規定“皇朝得

五品者,皆升士流”。到中唐以后出現“冠冕皂隸,混為一區”的情況,特別是

第2頁共12頁

自安史之亂以后,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軍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為士

族。這從側面反映了唐朝中后期()

A.政治活動擺脫等級觀念影響B.封建統治基礎得以擴大

C.政治人才選拔制度發生變化D.封建專制制度趨于瓦解

12.如圖所示生產工具的發明,”是古代中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其優點

13.我國古代發明的一種工具,據史料記載“形似紡車,四周縛以竹筒,依

靠水力旋轉,轉動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晝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

灌溉”。該工具的主要用途是()

A.農業生產B.紡織機械

C.交通運輸D.陶器制作

14.如圖是唐朝時期傳到日本的螺鈿銅鏡,把南海的夜光貝、東南亞的琥珀、

中東的寶石、阿富汗的藍寶石巧妙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五彩繽紛的圖案。這體現

了唐朝()

A.農業發展的水平

B.疆域范圍的遼闊

C.對外開放的氣象

D.社會矛盾的尖銳

15.如圖是出土于唐長安城遺址的伎樂紋八棱金杯,杯身上的樂師深目高鼻,

第3頁共12頁

服飾帶有中亞風格,手持琵琶等西域樂器。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A.“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

B.唐都長安的城市建筑

C.唐三彩制作工藝的成熟

D.唐代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16.據考古發現,唐都長安的西市有胡商開設的店鋪、酒館,還發現了東羅

馬的金幣等。上述發現說明了()

A.手工業生產發展B.對外貿易活躍

C.經濟重心南移D.商業經濟繁榮

17.隋唐時期,中華文化更增添了鮮明的多民族色彩。這主要是由于()

A.漢族文化為各少數民族效法吸收B.各少數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各

具特點

C.各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融合D.繼承了歷代傳統文化的民族

精神

18.埃及開羅附近的遺址發現唐至宋初的瓷片數以萬計;敘利亞沙瑪拉遺址

發現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納巴特遺址也發現唐瓷片。材料表明唐代

()

A.瓷器是海外貿易的最主要商品B.海上絲綢之路的輻射范圍較廣

C.造船技術及船隊規模領先世界D.中國已經成為東亞文化圈中心

19.開元以來,邊將久任,十余年不易。乃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

置節度使,以數州為一鎮,節度使即兼統此數州,而州刺史盡屬之。故節度使多

兼按察、安撫、度支諸使,土地、人民、甲兵、財富皆有之。此地方政策上一大

變化最終引發()

A.安史之亂B.八王之亂

C.玄武門之變D.開元盛世

20.“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薄堕L恨歌》中的這一詩句反映

第4頁共12頁

的歷史事件是()

A.安史之亂B.藩鎮割據

C.宦官專權D.黃巢起義

21.詩史互證。下面是唐朝詩人杜甫在不同時期創作的兩首詩歌,反映出唐

朝社會的變化是()

憶昔二首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

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膜俱豐

無家別

實。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A.先南后北統一B.經濟重心南移

C.由開明到專制D.由繁榮轉衰落

22.“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黃巢的詩

句。唐末農民起義()

A.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B.推翻了唐朝的統治

C.平定了安史之亂D.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

23.公元629年,唐太宗出兵突厥,擒其頡利可汗;公元881年,黃巢攻入

長安。京城陷落后,地方藩鎮坐視不理,唐僖宗只好借用沙陀(西突厥別部)軍隊,

收復長安。導致唐與突厥關系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唐太宗英明,國家強盛B.唐末藩鎮割據,尾大不掉

C.唐僖宗懦弱,失去軍心D.唐安史之亂后,國力衰退

24.后晉成德節度使說:“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這反映

當時怎樣的歷史現象()

A.五代十國是唐末宦官專權的延續B.標志唐朝統治由盛轉衰

第5頁共12頁

C.節度使擁兵自重,藩鎮割據局面延續D.黃巢起義推翻唐朝統治

25.唐朝的對外關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況。主要是因為()

A.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B.政治制度在當時是先進的

C.開辟了發達的水陸交通路線D.統治者吸納世界先進文化

26.如圖錢幣鑄造于日本和同年間,但它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這枚

錢幣可以用來研究()

A.唐朝城市發展狀況

B.唐朝的手工業發展

C.中日兩國經濟交流

D.日本農業發展情況

27.有這么一本書,它的口述者是一位僧人,他的部分經歷如下:公元628

年的秋天,從長安出發,開始茫茫西行之旅……17年的時間,5萬多里的行程,

大唐、西域、中亞和印度,100多個國家見證了他的身影。這本書是()

A.《桂苑筆耕集》B.《本草綱目》

C.《徐霞客游記》D.《大唐西域記》

28.詩歌是人類心靈的窗口,它能讓我們體驗古人的喜怒哀樂,感悟不同時

代風情的多姿多彩。下列作品能體現出作者經歷時代變遷之后強烈的憂患意識與

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的是()

A.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B.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D.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29.唐詩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據內容判斷,下列反

映中外交往的詩句是()

A.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B.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

濟滄海

C.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D.十二乘船渡海來,文章感動

中華國

第6頁共12頁

30.李白、杜甫的詩歌在內容和風格上具有不同的特色,造成這種情況的根

本原因是()

A.階級出身不同B.生活經歷不同

C.思想性格不同D.藝術追求不同

二、綜合題(3題共40分,31題12分,32題14分,33題14分)

31.(12分)唐朝是古代中國繁榮開放的朝代,其發展、延續和滅亡,既與其

他封建朝代相似,但又具有其特殊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銅為鏡,

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經過唐太宗的

統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里,米斗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

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

----《資治通鑒》

材料二安史之亂之后,藩鎮數量比較多,互相牽制,沒有出現某個藩鎮一

家獨大的局面。同時,藩鎮內部也不怎么穩定,經常發生軍人鬧事,甚至兵變。

另外要指出,所謂唐朝后期的藩鎮割據,只是一個大致的概念,描述一種傾向,

不是說真的全都割據了。根據學者的研究和概括,唐朝后期的四十多個藩鎮,真

正比較穩定地維持著割據狀態的,只有河北地區的三個藩鎮。當然,即使是這樣

獨立性比較強的藩鎮,在形式上也是臣服于唐朝的。除河北以外,唐朝后期設在

北部、西部和中原的藩鎮,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據。此外,還有南方的藩鎮,那就

不能算割據了。不但不割據,而且絕大部分時間很聽中央的話,源源不斷地向朝

廷供給糧食財物,唐朝后期的中央財政主要是靠南方支撐的。

——摘編自張帆《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唐太宗所作的貢獻。(6分)

第7頁共12頁

(2)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下的唐朝卻依然維持了一百多年的統治。根據材

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藩鎮割據的認識。(6分)

32.(14分)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歷史時期之一,它不僅“和同為一

家”,還“迎進來,也走出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膜俱

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杜甫《憶昔二首》

材料二

材料三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在講述唐朝對外關系時說:“一個偉大僧人西

行取經的傳奇故事,一條由信念、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一個民族胸

襟開放、海納百川的真實寫照。”

(1)指出材料一所述的盛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盛世出現的原因。(5分)

第8頁共12頁

(2)指出材料二中唐朝出現的兩種新農具的名稱,并根據所學知識舉例說明

唐朝初年政府重視農業發展的舉措。(4分)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偉大僧人”所作的貢獻,并闡述這

些貢獻的意義。(5分)

33.(14分)隋唐時期是科舉制度的產生和發展的時期,科舉制度帶來的人才

選拔方式至今仍有參考作用。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隋唐科舉制自產生之日起就確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

懷牒(證件)自列于州縣”的自由報考原則,不論貴族和平民皆可參加公開考

試……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

的大事,皆可為考試內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為草野寒酸之士開辟了

登仕之途……

——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

材料二(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

段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達到的范圍,后用以比喻牢籠,圈套)?!薄^

第9頁共12頁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唐摭言》

材料三或問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

不及也。

——嚴羽

(1)根據材料一概括隋唐時期科舉考試的內容,并根據所學知識指出科舉考

試產生的背景。(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科舉制度帶來的影響。(4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以詩取士”帶來的影響。(4分)

第10頁共12頁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5BCBDC

6-10CCDDD

11-15BCACD

16-20BCAAA

21-25DADCA

26-30CDBDB

二、綜合題

31.(1)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