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20名校聯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聯盟)202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試卷及答案_第1頁
Z20名校聯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聯盟)202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試卷及答案_第2頁
Z20名校聯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聯盟)202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試卷及答案_第3頁
Z20名校聯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聯盟)202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試卷及答案_第4頁
Z20名校聯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聯盟)202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試卷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Z20名校聯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聯盟)202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當前我們關注的算法,并非直接等同于9世紀波斯數學家花拉子密在研討數學問題時提出的“算法”概念,而是以數字技術和計算機程序為核心的現代人工智能算法。現代人工智能算法超越了數學領域,通過數據分析和程序運行對算法對象進行計算和判斷,對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問題作出決策:從路線優化到伴侶尋找、從消費指南到新聞推薦,許多現實難題都在算法的幫助下獲得有效而快速的解決。顯然,算法最顯著的優勢在于降低人的決策成本,但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決策成本的降低需要人付出另一種代價,而且此代價可能非常的昂貴。數字技術記錄下我們的一切,每一次點擊、每一個步驟、每一次行動匯集成龐大的數據庫,個人或群體因此成為可計算的對象。在此過程中,數據逐漸獲得中心地位,以數據分析為技術核心的算法便可獲得對數字主體的控制權。可以說,全面數字化的人是智能算法技術邏輯的內在規定和必然結果。數據作為算法的基礎和前提,帶來了算法時代數字化生存的困惑:誰有能力和權力控制數據?誰在實際控制著數據?控制了數據意味著什么?在傳統理論資源與制度設計中,個人數據的控制權天然屬于個人所有,而算法時代的個人數據卻不斷由個人控制向社會控制轉移。數據控制權的轉移帶來的社會影響具有根本性。無論是歐洲基于尊嚴維護的個人數據保護理論,還是美國基于個人自由保護的隱私理論,都認為個人數據控制權當屬個人所有,認為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個人的獨立人格與自由意志,其理論落腳點都是個人自治。但算法之下,個人數據歸由個人控制的現實基礎瀕臨瓦解,數據不斷從科技領域向社會領域入侵,數據控制權不斷從個人向社會遷移,個人數據保護的既有路徑面臨巨大挑戰。首先,現代信息技術使數據個人控制的可控性基礎不復存在。在數字化生存的環境中,個人數據無時無刻不在信息系統的記錄之下,互聯網企業和各類平臺機構掌握著用戶所有行為的數字痕跡,并能通過技術分析輕易關聯至個人。一方面,無論從知識層面還是資本層面,個人都無法對抗這些平臺或機構對自身數據的收集與使用,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數據被如何收集和使用,更無力抵抗被算法暗箱操縱;另一方面,個人如果純粹以拒絕的姿態對抗信息系統,則會遭遇在數字社會寸步難行的“被遺棄”境地,將無法獲得現代生活必要的信息保障,而且,數字生活中的數據體量也已遠遠超過個人所能掌控的范圍,必須依靠計算機和算法進行處理。因此,個人數據由個人控制的理念已經不再具備現實性。在個人對個體數據無法自控的情形下,人和社會在算法面前淪為“透明”。其次,個人數據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價值被不斷強化。數據可以形成新的公共空間,“全球計算機網絡的物質特性把主體建構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多樣性的公共空間中,因為這個公共領域是數字的”。盡管個人數據具有私人性或隱私性,但數字公共領域的形成以數據的公共性與社會性為前提。數據的公共性和共享性決定了個人數據具有公共性和社會性,個人數據只有以其公共性和社會性為根本屬性時才能成為現代社會的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源。因此,僅僅賦予個人對個人數據的控制權從而將個人信息私有化,被認為是狹隘的,對數據公共性和社會性的強調也會導致數據不斷失控于個人,數據屬性呈現出不斷去隱私化的趨勢。其三,個人數據的社會控制論契合了資本的邏輯與社會治理的策略。這集中表現為兩點:一是個人數據不斷商品化;二是個人數據收集不斷合法化。個人數據商品化是新數字經濟的資本邏輯,數據的經濟價值與社會控制力被充分認識和挖掘,人們也不斷為其脫離個人控制轉為社會控制尋求各種正當化與合法化路徑。個人信息成為商業巨頭最重要的商業資源,無論出于資本的邏輯還是社會治理的需求,想要利用大量個人數據達成自身目標就必須使數據收集不斷合法化。因此,互聯網企業和政府部門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被通過各種方式賦予合法性依據,或以公共利益為目標,或以經濟發展為指向,或以美好生活為承諾。個人信息全方位脫離個人控制,人在算法之下變成了“透明人”。“透明”這個詞在當代公共話語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整個社會對“透明”孜孜以求。“透明社會”最核心的觀念在于,社會的系統性“透明”對個人具有強迫性和控制力,因而包含暴力元素。現代智能算法體現出技術的社會屬性,個體時刻處于信息與行為的敞開狀態,且沒有節制,也沒有邊界,人類主體被降維至功能組件式的存在,人的精神層面會因為過度暴露而倦怠麻木。可以預見,身處公私邊界消失、零隱私的“透明”環境之中,精神層面的焦慮將長久地伴隨人類。(選自王敏芝《算法之下:“透明社會”的技術與觀念》,有刪節)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現代人工智能算法可降低人的決策成本,幫助人們有效而快速地解決許多現實難題,但它也能將人類主體降維至功能組件式的存在。B.在歐洲個人數據保護理論或美國隱私理論看來,個人數據的控制權應該屬于個人所有,而算法時代的個人數據卻徹底變成社會所有。C.個人數據交由社會來控制既符合資本的邏輯,也契合社會治理的策略,互聯網企業和政府部門都努力使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合法化。D.人在算法面前變成了“透明人”,社會的系統性“透明”對個人含有暴力元素,身處這樣的環境,人在精神層面的焦慮將會長存。2.下列對“個人數據的公共性與社會性”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個人數據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價值被不斷強化,這是個人數據保護的既有路徑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B.個人數據具有公共性和社會性,這是由數據的公共性和共享性決定的,也是個人數據成為現代社會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源的充分條件。C.個人數據既有公共性與社會性,也有私人性或隱私性,而數據的公共性與社會性是數字公共領域形成的前提。D.個人數據的公共性與社會性被強調,是個人喪失對數據的控制權并讓數據屬性呈現出不斷去隱私化趨勢的原因。3.下列言論與文中的觀點,不一致的一項是(

)A.在以人工智能和算法技術主導的網絡空間中,用戶對個人數據的保護處于“無感”和“無奈”的狀態。B.在數字時代用戶只有讓渡部分個人權利才能參與正常的現代社會生活,這就賦予算法平臺空前權力。C.全面的數字化建構使得個人信息自主性趨于消解,透明化生存中個人信息自主與隱私自控很難實現。D.算法社會的“破壞性”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破壞”,其帶來的不是文化之死,而是更為多彩的文化。4.個人數據由個人控制的理念為何會變得行不通?請結合第四段,簡要概括原因。5.某微信公眾號擬刊發本文,為幫助讀者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信息,請你為本文寫一則簡短的論文摘要。要求:包含研究目的、內容、結論。【答案】1.B

2.B

3.D4.①個人無法也無力對抗各類平臺或機構對自身數據的收集與使用。②個人生活高度依賴數字社會中龐大的信息系統,無法輕易擺脫。

5.為探究現代人工智能算法在降低人的決策成本的同時所付出的代價,本文重點分析了個人數據保護在技術基礎、價值偏向、現實需求等三大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得出了人在算法之下被透明化以及所承受的難以消除的負面影響的結論。【解析】【導語】本文探討了現代人工智能算法對個人數據控制權的影響。作者指出,算法降低了決策成本,但也將個人數據控制從個人轉移到社會,導致人類主體淪為可計算的“透明人”。文章分析了數據公共性與社會性的強化對個人隱私和自主帶來的挑戰,并揭示了數據收集合法化的社會治理和資本邏輯,盡顯算法時代對人類自由和隱私的深遠沖擊。【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算法時代的個人數據卻徹底變成社會所有”錯誤。材料說的是“算法時代的個人數據卻不斷由個人控制向社會控制轉移”,并非“徹底變成社會所有”。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分析作者在的觀點態度的能力。B.“也是個人數據成為現代社會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源的充分條件”錯誤。個人數據具有公共性和社會性是其成為現代社會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源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故選B。【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主要強調算法時代個人數據控制權轉移帶來的問題以及人在“透明社會”面臨的困境,主要講算法的負面性。A.材料中提到“個人都無法對抗這些平臺或機構對自身數據的收集與使用,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數據被如何收集和使用,更無力抵抗被算法暗箱操縱”,選項說用戶在個人數據保護上處于“無感”和“無奈”狀態,與文中觀點一致。B.“個人如果純粹以拒絕的姿態對抗信息系統,則會遭遇在數字社會寸步難行的‘被遺棄’境地”,意味著用戶要參與正常現代社會生活,需讓渡部分個人權利,從而賦予算法平臺空前權力,與文中觀點一致。C.材料指出“個人數據由個人控制的理念已經不再具備現實性。在個人對個體數據無法自控的情形下,人和社會在算法面前淪為‘透明’”,說明個人信息自主性趨于消解,個人信息自主與隱私自控很難實現,與文中觀點一致。D.“帶來的不是文化之死,而是更多彩的文化”,是算法的正面性。故選D。【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在數字化環境中,互聯網企業和各類平臺機構掌握著用戶所有行為的數字痕跡,并能通過技術分析關聯至個人。“無論從知識層面還是資本層面,個人都無法對抗這些平臺或機構對自身數據的收集與使用,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數據被如何收集和使用,更無力抵抗被算法暗箱操縱”。②數字生活中的數據體量遠遠超過個人所能掌控的范圍,必須依靠計算機和算法進行處理,這使個人生活高度依賴數字社會中龐大的信息系統,“個人如果純粹以拒絕的姿態對抗信息系統,則會遭遇在數字社會寸步難行的‘被遺棄’境地,將無法獲得現代生活必要的信息保障”。【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研究目的:“算法最顯著的優勢在于降低人的決策成本,但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決策成本的降低需要人付出另一種代價,而且此代價可能非常的昂貴”,“誰有能力和權力控制數據?誰在實際控制著數據?控制了數據意味著什么”,可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探究現代人工智能算法在降低人的決策成本的同時所付出的代價是什么,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研究內容:先分析了現代人工智能算法的優勢,接著重點分析個人數據控制權從個人向社會轉移的現象、原因及影響,如現代信息技術使個人無法控制數據、個人數據公共性與社會性價值被強化、個人數據社會控制契合資本邏輯與社會治理策略等,即個人數據保護在技術基礎、價值偏向、現實需求等三大方面所面臨的挑戰。研究結論:“算法時代的個人數據卻不斷由個人控制向社會控制轉移。數據控制權的轉移帶來的社會影響具有根本性”,說明個人信息全方位脫離個人控制,人在算法之下變成“透明人”,社會的系統性“透明”包含暴力元素,可預見人類將長久面臨精神層面的焦慮,從而得出人在算法之下被透明化以及所承受的難以消除的負面影響的結論。(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黃鸝——病期瑣事孫犁這種鳥兒,在我的家鄉好像很少見。童年時,我很迷戀過一陣捕捉鳥兒的勾當。但是,無論春末夏初在麥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紅靛兒,或是天高氣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樹下面網羅虎不拉兒的時候,都好像沒有見過這種鳥兒。它既不在我那小小的村莊后邊高大的白楊樹上同黧雞兒一同鳴叫,也不在村南邊那片神秘的大葦塘里和葦咋兒一塊筑窠。初次見到它,是在阜平縣的山村。那是抗日戰爭期間,在不斷的炮火洗禮中,有時清晨起來,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腳下的叢林里,①我聽到了黃鸝的尖利的富有召喚性和啟發性的啼叫。可是,它們飛起來,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樹枝樹葉里忽隱忽現,常常是在我仰視的眼前一閃而過,金黃的羽毛上映照著陽光,美麗極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難。因為職業的關系,對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時簡直近于一種狂熱。在戰爭不暇的日子里,這種觀察飛禽走獸的閑情逸致,不知對我的身心情感,起著什么性質的影響。前幾年,終于病了。為了療養,來到了多年向往的青島。春天,我移居到離海邊很近,只隔著一片楊樹林洼地的一幢小樓房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一個人住在這里,清晨黃昏,我常常到那楊樹林里散步。有一天,我發現有兩只黃鸝飛來了。這一次,它們好像喜愛這里的林木深密幽靜,也好像是要在這里產卵孵雛,并不匆匆離開,大有在這里安家落戶的意思。每天,天一發亮,我聽到它們的叫聲,就輕輕打開窗簾,從樓上可以看見它們互相追逐,互相逗鬧,有時候看得淋漓盡致,對我來說,這真是飽享眼福了。觀賞黃鸝,竟成了我的一種日課。一聽到它們叫喚,心里就很高興,視線也就轉到楊樹上,②我很擔心它們一旦要離此他去。這里是很安靜的,甚至有些近于荒涼,它們也許會安心居住下去的。我在樹林里徘徊著,仰望著,有時坐在小石凳上諦聽著,但總找不到它們的窠巢所在,它們是怎樣安排自己的住室和產房的呢?一天清晨,我又到樹林里散步,和我患同一種病癥的史同志手里拿著一支獵槍,正在瞄準樹上。“打什么鳥兒?”我趕緊過去問。“打黃鸝!”老史興致勃勃地說,“你看看我的槍法。這時候,我不想欣賞他的槍技,我但愿他的槍法不準。他瞄了一會兒,黃鸝發覺飛走了。乘此機會,我以老病友的資格,請他不要射擊黃鸝,因為我很喜歡這種鳥兒。我很感激老史同志對友誼的尊重。他立刻答應了我的要求,沒有絲毫不平之氣。并且說:“養病么,喜歡什么就多看看,多聽聽。”這是真誠的同病相憐。他玩獵槍,也是為了養病,能在興頭兒上照顧旁人,這種品質不是很難得嗎?有一次,在東海岸的長堤上,一位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只是為了討取身邊女朋友的一笑,就開槍射死了一只回翔在天空的海鷗。一群海鷗受驚遠飏,被射死的海鷗落在海面上,被怒濤拍擊漂卷。勝利品無法取到,那位女人請在海面上操作的海帶培養工人幫助打撈,工人們憤怒地掉頭劃船而去。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房子里,無可奈何地寫了幾句詩,也終于沒有完成,因為契訶夫在好幾種作品里寫到了這種人,③我的筆墨又怎能更多地為他們的業績生色?在他們的房間里,只掛著契訶夫為他們寫的褒詞就夠了。惋惜的是,我的朋友的高尚情誼,不能得到這兩只驚弓之鳥的理解,它們竟一去不返。從此,清晨起來,白楊蕭蕭,再也聽不到那種清脆的叫聲。夏天來了,我忙著到浴場去游泳,漸漸把它們忘掉了。有一天我去逛鳥市。那地方賣鳥兒的很少了,現在生產第一,游閑事物,相應減少,是很自然的。在一處轉角地方,有一個賣鳥籠的老頭兒,坐在一條板凳上,手里玩弄著一只黃鸝。黃鸝系在一根木棍上,一會兒懸空吊著,一會兒被拉上來。我站住了,我望著黃鸝,忽然覺得它的焦黃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帶有一種凄慘的神氣。“你要嗎?多好玩兒!”老頭兒望望我問了。“我不要。”我轉身走開了。我想,這種鳥兒是不能飼養的,它不久會被折磨得死去。這種鳥兒,即使在動物園里,也不能從容地生活下去吧,它需要的天地太寬闊了。從此,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再想起黃鸝。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兩句文章的好處。是的,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長堤;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葦泊;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氣,使我看到了黃鸝的全部美麗,這是一種極致。④是的,它們的啼叫,是要伴著春雨、宿露,它們的飛翔,是要伴著朝霞和彩虹的。這里才是它們真正的家鄉,安居樂業的所在。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致。在一定的環境里,才能發揮這種極致。這就是形色神態和環境的自然結合和相互發揮,這就是景物一體。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吧。這正是在藝術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種境界。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欲寫黃鸝,卻從“這種鳥兒,在我的家鄉好像很少見”下筆,并扯開來提到其他鳥兒,這就為黃鸝出場蓄了勢,也對黃鸝形象有映襯效果。B.文中提到的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及其女朋友、賣鳥籠的老頭兒,這些人都缺乏一顆對于美的憐惜之心,都有為“我”所反感的一面。C.黃鸝之美的呈現與黃鸝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在春天的江南,“我”之所以能夠看到“黃鸝的全部美麗”,是因為自由的環境釋放了黃鸝的天性。D.全文多處使用抑揚手法,比如在阜平縣山村和太湖見到黃鸝用的都是揚筆,而在青島養病期間見到黃鸝用的都是抑筆,這使行文起伏有致,富有波瀾。7.下列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子①寫黃鸝的啼叫聲,既抓住了鳴禽的特征,又給人以循聲問貌的期待。B.句子②既顯出“我”對黃鸝的愛戀不舍,也為下文史同志打黃鸝埋下一筆。C.句子③用反語,表達了“我”對槍殺海鷗的那對男女的譏嘲、憤恨與憐憫。D.句子④用詩化的語言,寫出了黃鸝與環境相互發揮、和諧共生的理想境界。8.本文副標題為“病期瑣事”,作者稱與黃鸝有關的幾件事是“瑣事”,用意是什么?9.最后兩段的加入,使本文的寫作內容、表達方式、思想主旨發生了重大變化。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分析。【答案】6.D

7.C

8.①意在說明人們對黃鸝被獵擊、被玩弄的不幸命運習以為常,以及對黃鸝所顯示的美的嚴重漠視。②意在以小顯大,反襯出人們眼中的瑣事恰恰是作者心中的大事,以此來喚醒世人對生命與美的敬畏。

9.①寫作內容上,由對黃鸝遭遇的關注,擴展為對各種事物的美學思考。②表達方式上,由以敘述為主,拓展出議論。③思想主旨上,由愛鳥護鳥的生態觀,升華為美只有在自由適切的環境中才能充分顯現的“景物一體”論。【解析】【導語】這篇文章通過對黃鸝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在戰時、病中和游歷于不同地點的觀察和感受。作者借黃鸝的啼叫和美麗,表達了對自由和美好自然的追求與向往,同時對破壞自然美的行為表示了強烈的反感。文章借助細膩的描寫和對比,突出黃鸝在自由環境中展現出的極致美,傳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具有濃厚的抒情意味和哲理深思。【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在青島養病期間見到黃鸝用的都是抑筆”錯誤。在青島養病期間,起初看到黃鸝互相追逐、逗鬧,作者飽享眼福,是“揚”,后來史同志要打黃鸝,黃鸝一去不返,才轉為“抑”,因此是有抑有揚。故選D。【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重要句子的表達效果的能力。C.“對槍殺海鷗的那對男女的譏嘲、憤恨與憐憫”錯誤。“我的筆墨又怎能更多地為他們的業績生色”,這里的“業績”明顯是反語,表達了作者對槍殺海鷗的那對男女的譏嘲和憤恨,但并沒有“憐憫”之情。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討作者的創作意圖的能力。①作者稱與黃鸝有關的幾件事為“瑣事”,意在淡化這些事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說明人們對黃鸝被獵擊、被玩弄的不幸命運習以為常,如在不同地方看到有人要打黃鸝、束縛黃鸝等,表現人們對黃鸝所顯示的美的嚴重漠視。但作者卻從中獲得了深刻的感悟,這樣的表述突出了作者對生活細節的關注和思考。②意在以小顯大。“瑣事”是生活中常見的、容易被忽視的片段,作者將與黃鸝相關的經歷定義為瑣事,但通過對這些瑣事的敘述,引發了對美、對生命等嚴肅、重大問題的思考;反襯出人們眼中的瑣事恰恰是作者心中的大事,以此來喚醒世人對生命與美的敬畏,使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①寫作內容上:前文主要圍繞在不同地方與黃鸝相遇的具體事件展開,如在阜平縣山村、青島、太湖等地的所見所聞,著重描寫了黃鸝的形態、活動以及相關人物的行為。最后兩段則拓展到對各種事物的思考,探討了它們在各自環境中展現極致的現象;由對黃鸝遭遇的關注,擴展為對各種事物的美學思考,更加豐富和深入。②表達方式上:前文主要以敘述和描寫為主,通過敘述作者與黃鸝的相遇過程,描寫黃鸝的外貌、動作、聲音等,展現了黃鸝的形象和相關場景。最后兩段則以議論為主,作者對各種事物在特定環境中發揮極致的現象進行了分析和總結,使表達方式從形象的敘述描寫轉變為理性的議論闡述。③思想主旨上:前文主要表達了作者對黃鸝之美的喜愛以及對人們破壞這種美的不滿,同時也流露出對黃鸝失去自由生活環境的惋惜之情。最后兩段則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從對黃鸝的關注上升到對世間萬物的思考,由愛鳥護鳥的生態觀,升華為美只有在自由適切的環境中才能充分顯現的“景物一體”論,具有了更廣泛的啟示意義。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遼東太守公孫文懿反。景初二年,(宣帝司馬懿)帥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發自京都。經孤竹,越碣石,次于遼水。文懿果遣步騎數萬,阻遼隧,堅壁而守。帝盛兵多張旗幟,出其南,賊盡銳赴之。乃泛舟潛濟以出其北,與賊營相逼,沉舟焚梁,傍遼水作長圍,棄賊而向襄平。諸將言曰:“不攻賊而作圍,非所以示眾也。”帝曰:“賊堅營高壘,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計。賊大眾在此,則巢窟虛矣。我直指襄平,則人懷內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遂整陣而過。賊見兵出其后,果邀之。帝謂諸將曰:“所以不攻其營,正欲致此,不可失也。”乃縱兵逆擊,大破之。賊保襄平,進軍圍之。會霖潦,大水,賊恃水,樵牧自若。諸將欲取之,皆不聽。司馬陳圭曰:“昔攻上庸,八部并進,晝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堅城,斬孟達。今者遠來而更安緩,愚竊惑焉。”帝曰:“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吾將士四倍于達而糧不淹月,以一月圖一年,安可不速?今賊眾我寡,賊饑我飽,水雨乃爾,功力不設,雖當促之,亦何所為?自發京師,不憂賊攻,但恐賊走。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采,此故驅之走也。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賊憑眾恃雨,故雖饑困,未肯束手,當示無能以安之。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既而雨止,遂合圍。起土山地道,發矢石雨下,晝夜攻之。文懿攻南圍突出,帝縱兵擊敗之,斬于梁水之上。(選自《晉書·宣帝》,有刪節)材料二: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選自《孫子兵法·虛實篇》,有刪節)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我不欲A戰B雖畫地而守C之D敵不得E與我戰者F乖G其所之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次,臨時駐扎,與《蘭亭集序》“列坐其次”的“次”意思不相同。B.邀,邀請,與《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見”的“邀”意思相同。C.而,表轉折,與《赤壁賦》“侶魚蝦而友麋鹿”的“而”用法不相同。D.雨,像雨一樣,與《過秦論》“天下云集響應”的“響”用法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宣帝先部署大量兵力,大張旗鼓地出擊敵軍南面,待敵軍精銳兵力轉移到南面,他又大張旗鼓地出擊敵軍北面,顯示了宣帝“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能力。B.面對諸將對于“不攻賊而作圍”的困惑,宣帝作了精辟解說,他一方面識破了敵軍堅營高壘背后的詭計,一方面制定了巧妙的應敵之策,可謂知彼知己。C.面對司馬陳圭“昔急攻今安緩”的困惑,宣帝從敵我雙方的軍力、糧草對比以及當下的天氣等方面作了細致分析,體現了孫子“兵無常勢”的軍事思想。D.材料二從理論上強調掌握作戰主動權、避實擊虛、因勢而變等的重要性,材料一從實踐上成功運用了這些理論,可見宣帝和孫子都對作戰規律洞若觀火。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會霖潦,大水,賊恃水,樵牧自若。(2)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14.材料一中宣帝司馬懿“棄賊而向襄平”

做法,體現了材料二中哪些作戰原則或策略?請簡要說明。【答案】10.BDF

11.B12.A

13(1)恰逢連綿大雨,發大水,賊軍倚仗大水阻隔,像平常一樣砍柴放牧。(2)為了獲取小利卻嚇跑他們,這不是好計謀。

14.①致人而不致于人②趨其所不意。③攻其所必救也。④避實而擊虛。【解析】【導語】這篇文言文展示了古代戰爭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系。材料一講述了司馬懿通過巧妙的戰術安排,如虛實結合、避實擊虛、因勢利導等,成功擊敗敵軍的行動。材料二強調掌握主動權、避實擊虛、因勢而變的重要性,理論上闡述了用兵之道。兩則材料互為印證,體現了古代軍事思想和實際運用的高度統一,展示了古人的戰爭智慧。【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我不想交戰,即使只是在地上畫條界線來防守,敵人也不能夠與我交鋒,原因是這樣做使敵軍背離了他們進攻的方向。“我不欲戰”中“我”是主語,“戰”是“欲”的賓語,結構完整,故在B處斷開;“雖畫地而守之”,“而”表承接,連接“畫地”和“守之”,故在D處斷開;“敵不得與我戰者”,指出在上述假設情況下所產生的結果,“者”起提頓作用,引出后面的原因解釋,故在其后F處斷開。故選BDF。【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臨時駐扎/旁邊。句意:在遼水臨時駐扎。/排列坐在曲水旁邊。B.錯誤。意思不同,攔擊、堵截/邀請。句意:果然出來截擊。/移船靠近邀請她出來相見。C.正確。表轉折/表并列。句意:現在我們遠道而來,行動卻更加緩慢。/以魚和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D.正確。都是名詞作狀語。句意:射箭發石像雨一樣下。/天下的人像云一樣聚集,像回聲一樣響應。故選B。【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他又大張旗鼓地出擊敵軍北面”錯誤,原文“乃泛舟潛濟以出其北”,意思是乘船秘密渡河,來到敵軍的北面,是暗地里“秘密渡河”,并非“大張旗鼓”。故選A。【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會”,恰逢;“霖潦”指連綿大雨;“恃”,依仗;“樵牧”,名詞用作動詞,砍柴放牧。(2)“驚”,使動用法,“使……驚動”;“計”,好計謀;“非計也”,判斷句式,“非……也”表判斷。【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致人而不致于人。宣帝通過“盛兵多張旗幟,出其南”,將敵軍的精銳兵力吸引到南面,然后“泛舟潛濟以出其北”,掌握了作戰的主動權,迫使敵軍按照自己的計劃行動,體現了“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原則,即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②趨其所不意。宣帝“棄賊而向襄平”,繞過了敵軍重兵防守的遼隧,直逼敵人的后方襄平。這種行動方向完全超出了敵軍的意料,敵軍原本將全部注意力和精銳兵力都集中在遼隧,根本沒有料到司馬懿會突然進攻襄平。體現了“趨其所不意”的策略,即向敵人意料不到的地方進軍,從而打亂敵人的部署,為我方創造有利的作戰條件。③攻其所必救也。宣帝認為敵軍主力在遼隧防守,其巢穴襄平正好空虛,“直指襄平,則人懷內懼”,敵人必然會為了救援襄平而主動出戰,這符合“攻其所必救”的策略,即通過攻擊敵人必須救援的地方,迫使敵人與自己作戰。④避實而擊虛。敵軍在遼隧堅壁而守,防守嚴密,是“實”;襄平相對防守薄弱,是“虛”。宣帝避開敵軍防守堅固的遼隧,直指襄平,體現了“避實擊虛”的作戰原則,即避開敵人的堅實之處,攻擊其虛弱的地方。參考譯文:材料一:遼東太守公孫文懿謀反。景初二年,(宣帝司馬懿)率領牛金、胡遵等步兵騎兵四萬,從京都出發。經過孤竹,越過碣石,在遼水臨時駐扎。公孫文懿果然派遣步兵騎兵幾萬人,在遼隧阻擊宣帝的軍隊,加固城墻堡壘進行守衛。宣帝部署大量兵力張掛多面旗幟,出擊敵軍南面,賊兵派出所有精銳軍馬奔赴南面迎戰。宣帝于是指揮軍隊乘船暗自渡河來出擊賊軍北面,和賊營逼近,鑿沉船只燒毀橋梁,沿遼水修筑長堤,然后丟開賊軍向襄平進發。諸位將士議論說:“不攻打賊軍卻修筑長堤,這沒有辦法向眾人解釋。”宣帝說:“賊軍加固筑高營壘,是想讓我們兵力疲困。如果我軍攻城,正中了他們的詭計。賊寇大軍聚集在這里,他們的老巢就空虛了。我軍直攻襄平,賊軍就會人人心懷恐懼,恐懼就會求戰,這樣我們就一定可以打敗敵人了。”宣帝于是整頓陣列前進。賊軍看到魏軍出現在自己后面,果然出來截擊。宣帝對諸位將士說:“我之所以不攻打賊軍的營壘,正是想造成現在這樣的局面,這個機會不可失去。”于是魏軍出兵迎擊,大敗敵軍。賊軍退保襄平,宣帝進軍包圍了襄平。恰逢連綿大雨,發大水,賊軍倚仗大水阻隔,像平常一樣砍柴放牧。魏軍眾將士想要攻取賊軍,都不被宣帝準許。司馬陳圭說:“過去攻打上庸,八路軍馬一同前進,晝夜不停,因此能在十五天的時間里,攻下堅固的城池,斬殺孟達。現在我們遠道而來,行動卻更加緩慢,我內心對此疑惑不解。”宣帝說:“孟達兵少但糧食能支持一年,我們的將士是孟達軍的四倍但糧食不足一個月食用,用只有一個月糧草的軍隊對付有一年糧草的軍隊,怎能不速戰速決?現在賊軍人多我軍人少,賊軍糧少我軍糧多,又有這樣的雨水,我們的優勢兵力無法施展,即使應當速戰速決,又能做什么呢?從京城出兵,我不憂慮賊軍進攻,只是擔心賊軍逃跑。現在賊軍糧草將盡,但我們還沒有形成合圍之勢,如果搶掠他們的牛馬,奪取他們的柴草,這是故意驅趕他們逃跑。用兵講究詭詐之道,應善于根據事情變化而采取相應措施。賊軍憑借兵多和大雨,因此雖然饑餓困乏,卻不肯停止反抗,應當向他們展示我們沒有能力進攻,來使他們安穩下來。為了獲取小利卻嚇跑他們,這不是好計謀。”不久雨停了,魏軍于是形成合圍之勢。魏軍修筑土山挖通地道,射箭發石如同雨一樣下,晝夜攻擊賊軍。公孫文懿從南面出擊突圍,宣帝率兵將他擊敗,并在梁水上斬殺了他。材料二:孫子說:大凡先到達作戰地并等待敵軍的就會安逸,后到達作戰地且匆忙投入戰斗的就會勞累。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將帥,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能使敵人自動到達我方預設的作戰地,是用利益來引誘敵人的緣故;能使敵人無法先于我方到達作戰地,是設置障礙阻撓敵人的結果。所以敵人安逸能使他們疲勞,敵人飽食能使他們饑餓,敵人安然不動能使他們騷動。向敵人無法快速到達的地方行進,快速到達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軍隊進攻敵人卻不能抵御,是因為襲擊了敵人兵力空虛的地方;軍隊撤退敵人卻不能追擊,是因為行軍迅速而敵人無法趕上。所以我軍想要交戰,敵人即使壘高墻挖深溝,也不得不出來同我軍交戰,是因為我軍攻擊了敵人必定要救援的要害之處;我軍不想和敵軍交戰,即使只是在地上畫出界線權作防守,敵人也無法和我軍交戰,原因是這樣做使敵軍背離了他們進攻的方向。用兵作戰的方式方法就像流水,水流動的特性,是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用兵作戰的特性,關鍵是避開敵軍主力而攻擊敵人兵力虛弱的地方。水根據地勢來決定流向,軍隊根據敵情來采取制勝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態勢,正如流水沒有固定的形態。能夠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取得勝利的人,可稱他為神。所以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相生相克,沒有哪一個能夠常勝;四季相繼更迭,沒有哪一個固定不移,白天的時間有短有長,月亮有缺有圓。(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聞鵲喜·吳山觀濤周密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鰲戴雪山龍起蟄,快風吹海立。數點煙鬟青滴,一杼霞綃紅濕,白鳥明邊帆影直。隔江聞夜笛。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潮來前天青水碧,江天相連,風平浪靜,意在為下文的風起潮涌暗暗蓄勢。B.“鰲戴雪山”兩句形象生動地渲染了大潮的洶涌澎湃,觀濤隨即達到高潮。C.潮過風息后,山、霞、鳥愈發明麗,“隔江”句用正襯手法表現夜的寂靜。D.全詞從白晝寫到黃昏,又從黃昏寫到夜間,觀濤過程完整,鏡頭切換自然。16.前人評此詞“以畫為詞”,請簡析本詞在取景、動靜、設色上的特點。【答案】15.C

16.

①取景上,多取遠景(遠近結合),如“天水碧”“數點煙鬟”“一杼霞綃”等,構建起了一個開闊而又邈遠的視覺空間。②動靜上,動靜相襯,在潮來前和潮過后的靜物間,插入“戴”“起”“吹”“立”等描寫潮來的動詞,使畫面富有動感。③設色上,色彩明麗,如“天水碧”“青滴”“紅濕”“白鳥”等,顏色明晰,相互搭配后,使畫面更加鮮明可觀。【解析】【導語】該詞通過描繪風起潮涌的吳山美景,將自然景物和動態描寫結合,展現了天水碧、江色秋、風吹海立、潮洶涌等景象。詞句設色濃烈,青滴煙鬟與紅濕霞綃相映成趣,體現了畫意的布局。全詞動靜結合,具畫面感。【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正襯手法表現夜的寂靜”錯誤。以隔江傳來的夜笛聲來襯托夜的寂靜,應為“反襯”。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藝術特點的能力。①取景上,詞人多取遠景(遠近結合)。如“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展現出江天相連廣闊畫面;“數點煙鬟青滴,一杼霞綃紅濕,白鳥明邊帆影直”三句,分別描寫遠處、高處的景色。遠處的幾點青山青翠欲滴;天邊的紅霞,仿佛是剛剛織好的綃紗;天邊白鳥分明,帆檣直立;構建起了一個開闊而又邈遠的視覺空間。②動靜上,動靜結合。先寫平靜的江景,為下文蓄勢;接著“鰲戴雪山龍起蟄,快風吹海立”生動地展現了大潮洶涌澎湃、如雪山崩塌、巨龍騰躍的動態美,是畫面的高潮部分;最后描繪潮退后山、霞、鳥、帆等景象,使畫面回歸寧靜。動靜結合,使畫面更加豐富生動,富有生命力。③設色上,詞人運用了豐富而鮮明的色彩來描繪畫面。“天水碧”描繪出天空和江水的湛藍碧綠,給人以清新、寧靜的感覺;“霞綃紅濕”則展現出晚霞如紅色的絲綢般艷麗,色彩濃郁;還有“青滴”的山巒,“白鳥”的潔白,顏色明晰,相互搭配后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美不勝收的畫卷,畫面鮮明可觀。(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離騷>節選》一詩中“______,______”兩句,屈原非常自豪地自敘其高貴的族源出身,表明他對華夏文明的發自內心的認同。(2)《桂枝香·金陵懷古》暗用前人詩句卻渾然無跡,如“______”一句化用了謝朓“澄江靜如練”的詩句,“______”一句化用了李白“二水中分白鷺洲”的詩句。(3)古人寫落葉,有時愛用“落木”這個意象,譬如“______,______”。【答案】

①.帝高陽之苗裔兮

②.朕皇考曰伯庸

③.千里澄江似練

④.星河鷺起

⑤.無邊落木蕭蕭下

⑥.不盡長江滾滾來(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裔、考、澄、鷺、蕭。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古建”,

A

,就是古代建筑,指新中國成立前的富有歷史文化意義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近來,“古建游”在青年群體中流行開來。無論是直播間,還是旅游網站,(甲)。數據顯示,在某青年社交平臺上,“古建游”累計曝光峰值達1.3億次,相關旅游筆記發布超2萬篇。飽經歲月洗禮的古建筑,為何會受到那么多青年的追捧?這股追捧古建的潮流能否為守護文化遺存注入鮮活力量?廣布于華夏大地的古建如同一個個音符,譜寫出了一部部展示中華文明的恢弘交響曲。從北京的“古都之脊”,到晉中的院落民居,再到江南的水榭廊橋,這些實體的文化瑰寶為展示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留下了生動印痕。如能親臨其間觀賞這些古樸典雅的建筑,人們不僅會感佩這些古建建筑者的魄力,(乙)。古建本身就是一種空間載體,集合了多種藝術樣式而呈現出直觀的建筑美學。無論是整體設計的構圖之美,還是雕梁畫棟的色彩之美,抑或書法篆刻的線條之美,皆是集百工建筑美學造詣于一體的。新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年,在“古建游”中沉淀出了一份厚重的文化自信。伴隨著“國潮”“新中式”的熱潮迭起,青年的探索欲得到大大激發。他們不再滿足于

B

式的到此一游,而是希望在認知層面拓展深度和廣度,對歷史文化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①一些歷史文化街區,②將高科技和古建筑深度融合,③讓青年在尋訪古建的過程中滿足想象中的古代生活。④比如穿漢服有了逼真的活動空間,⑤動漫中的虛擬場景反而有了現實對照。在媒介平臺相關活動的助推下,一些小眾景點中的古建也開始“走出深閨”。日前山西文旅部門推出“探訪守廟人”活動,讓一個個原本

C

的小眾群體躍然網端,不少青年慕名前來。被點燃了便會在青年群體中蔓延開去的尋訪古建的興趣將為了解、保護和利用古建增添更多青春色彩。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19.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甲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中第三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序號____修改為:____________________序號____修改為:____________________21.文中加點的兩個短語所使用的引號的作用略有不同,請指出兩者的作用并說明理由。22.文中第三段畫波浪線處是個長句,請改成三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

①.

A顧名思義

②.

B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蜻蜓點水)

③.

C鮮為人知(不為人知、默默無聞)

19.①.甲:都有青年分享的古建游信息

②.

乙:還會被古建中的建筑美學折服

20.③

讓青年在尋訪古建的過程中體驗想象中的古代生活(讓青年在尋訪古建的過程中滿足對古代生活的想象)

⑤.動漫中虛擬場景也有了現實對照

21.①“走出深閨”中引號表示特殊含義,引號內的詞語的含義已發生改變。②“探訪守廟人”中引號表示特定稱謂,引號內的詞語的含義未發生改變,只是突出這一活動的名稱。

22.尋訪古建的興趣被點燃了,便會在青年群體中蔓延開去,這將為了解、保護和利用古建增添更多青春色彩。【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處:此處解釋“古建”就是“古代建筑”,從名稱到含義,可用“顧名思義”。顧名思義:看到名稱就可聯想到它的含義。B處:此處說青年不再滿足于大略地、淺層地游覽,而是希望在認知層面拓展深度和廣度,可用“走馬觀花”或“浮光掠影”或“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形容科舉中第后得意、愉快的心情,現多比喻粗略地觀察事物。浮光掠影:水面上的反光,一掠而過的影子。比喻對事物觀察不細致,印象不深。蜻蜓點水:比喻做事膚淺不深入。C處:此處用來形容小眾群體原本不被知道和了解

狀態,可用“鮮為人知”或“不為人知”或“默默無聞”。鮮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或了解。不為人知:不被人所知道了解。默默無聞:指無聲無息,不出名,沒人知道。【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處:前文提到“‘古建游’在青年群體中流行開來”,后文說“數據顯示,在某青年社交平臺上,‘古建游’累計曝光峰值達1.3億次,相關旅游筆記發布超2萬篇”,因此此處是說“無論是直播間,還是旅游網站”,青年們在上面發布或分享了很多關于古建旅游的內容,故可填:都有青年分享的古建游信息。乙處:前文說“人們不僅會感佩這些古建建筑者的魄力”,此處應是“還會……”,結合后文“古建本身就是一種空間載體,集合了多種藝術樣式而呈現出直觀的建筑美學……”等,可知還會欣賞贊嘆這些建筑美學,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