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江蘇省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4月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2025屆江蘇省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4月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2025屆江蘇省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4月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2025屆江蘇省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4月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2025屆江蘇省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4月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高三4月調研考試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答題前,考生請務必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題:本部分包括15題,每題3分,共計45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學者通過測定骨骼標本發現:陶寺文化居民食譜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攝入量占67%,與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攝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攝入了較多的碳-4植物。與這種變化直接相關的是()A.青銅農具的發展B.精耕細作農業的進步C.石制工具的改進D.階級分化的日益明顯【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新石器時代,耒、耜逐漸成為了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原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陶寺文化時期碳-4植物攝入量比仰韶文化早期提高,家畜也攝入較多碳-4植物,這得益于石制工具的改進。改進生產工具能提高生產效率,有利于粟、黍等碳-4植物的種植和收獲,從而使人們的攝入量有所增加,C項正確;青銅農具在商周時期才出現,排除A項;精耕細作農業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陶寺文化時期還未達到這種水平,排除B項;階級分化主要體現的是社會階層差異,與居民和家畜對碳-4植物攝入量變化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2.甘肅武威漢簡記載了一個案例:一個名為“先”的七十歲老人得受鳩杖,但被當地基層小吏吳賞指使手下無故毆打。官府根據律令,以“侵辱王杖者,比大逆不道”之罪將吳賞處死。據此可知,漢代()A.基層治理卓有成效B.優撫政策具有保障C.以法家思想治國理政D.律令儒家化最終完成【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七十歲老人得受鳩杖,但被當地基層小吏吳賞指使手下無故毆打;侵辱王杖者,比大逆不道;將吳賞處死”結合所學可知,王杖制度通過律令將尊老養老政策制度化,且實際案例顯示官府嚴格執行(如吳賞被處死),證明漢代對老年人的優撫政策不僅停留在道德層面,更有法律強制力作為保障,B項正確;案例中基層小吏吳賞知法犯法,反而說明基層治理存在漏洞,而非“卓有成效”,排除A項;漢代雖保留法家刑罰手段,但案例核心是儒家“尊老”倫理的法律化,而非單純強調嚴刑峻法,排除C項;律令儒家化最終完成是隋唐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3.漢代《汜勝之書》記載小麥選種“擇穗大強者”;北朝《齊民要術》記載利用不同種的樹木進行嫁接來提高果樹結實和改良品質;南宋《農書》記載種桑“擇美桑種椹”,“唯取中間一截”。這說明我國古代科技()A.遠遠處于世界領先地位B.注重生產經驗的總結C.局限在農業生產領域D.形成了系統的科學體系【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中的“小麥選種“擇穗大強者”“利用不同種的樹木進行嫁接來提高果樹結實和改良品質”等信息可知,我國古代科技活動與社會生產活動相聯系,注重生產經驗的總結,B項正確;沒有與世界其他國家對比,不能得出我國古代科技“遠遠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排除A項;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涉及到多個領域,除農業外,還有手工業等領域,排除C項;中國古代的科技注重實用性,并未形成系統的科學體系,排除D項。故選B項。如圖為唐宋時期主要詩人(詞人)分布圖,這一時期詩人(詞人)的分布變化說明了()A.唐宋時期政治格局的變遷B.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實現C.宋詞更符合南方士人需求D.經濟發展影響文化格局【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宋(中國)。據地圖可知,唐代詩人大多分布在北方首都所在的關中地區,而宋代詞人則分布在北宋首都的開封地區和南宋首都的江浙地區,這反映了政治格局對文化的影響,A項正確;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但材料只說宋代,未區分南宋還是北宋,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宋代詞人在北方和北方都有,所以并非宋詞更符合南方士人需求,排除C項;兩宋時期南方經濟不斷發展,但是在詞人的分布上,北方開封周邊依舊有大量詞人聚集,可見這是政治的影響而非經濟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5.洪武朝除頒布條例規范文書行政之外,朱元璋還屢次下詔禁繁文、減案牘。然而文書繁瑣之弊,屢禁屢起,至崇禎元年,皇帝命內閣制作貼黃式樣,下令官員用百字左右將上呈的疏奏進行摘要,貼附于文末。明朝文書制度的持續調整()A.簡化了奏折上報程序B.源于官員缺乏基層歷練C.削弱內閣官員的權力D.說明皇帝行政事務繁忙【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文書制度從洪武到崇禎持續調整,核心在于提高行政效率,朱元璋廢除丞相后直接處理政務,導致皇帝需批閱海量奏章,崇禎時進一步要求奏疏摘要貼黃,反映皇帝需快速處理繁重政務,行政事務繁忙是制度調整的直接動因,D項正確;貼黃僅簡化內容而非上報流程,奏折程序未變,排除A項;文書繁瑣源于制度缺陷而非官員缺乏基層歷練,非主要原因,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明朝文書制度的持續調整服務于皇權,并未涉及內閣官員的權力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6.同文館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式學堂,將西方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直接嫁接到中國土壤上。同文館翻譯有《萬國公法》《富國策》《化學闡原》等譯著,并首次將“利潤”“貸款”“輔音”“單數”等新的術語注入到漢語表達體系中。這些翻譯活動()A.沖破了經世致用的羈絆B.踐行了實業救國的理念C.適應了洋務新政的需要D.開創了西學東漸的先河【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同文館是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新式學堂,其翻譯西方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譯著、引入新術語,目的是為洋務運動培養懂西學的人才,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這適應了洋務新政的需求,C項正確;同文館翻譯西方知識是經世致用思想的實踐,并非沖破經世致用的束縛,排除A項;實業救國是通過發展實業挽救民族危亡,同文館翻譯活動主要是引進知識,和實業救國理念無關,排除B項;西學東漸在明清時期就已出現,不是同文館翻譯活動開創的,排除D項。故選C項。7.據1927年1月出版的《中國農民問題》記載:“故此次我軍長驅而北,不兩月已克武漢,進兵豫贛,得助于農民群眾者,實為至多”,該材料描述的歷史事件()A.使中共尋找到正確的革命道路B.推動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C.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D.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的徹底完成【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7年(中國)。據題干“故此次我軍長驅而北,不兩月已克武漢,進兵豫贛”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的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席卷全國,“得助于農民群眾者,實為至多”,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對應題干“我軍長驅而北”信息,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C項正確;1927年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標志著國民大革命失敗,中共走上了井岡山走上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逐漸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革命道路,排除A項;全民族抗戰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推動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土地改革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的徹底完成,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8.某學習小組在研究性學習中搜集了如圖所示資料,其探究的主題是()A.國民黨統治迅速覆滅原因B.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C.人民解放戰爭的發展進程D.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國統區經濟發展受到官僚資本的掠奪,及其國統區經濟發展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上海民眾生活困難,相對應的中共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剝削,調動了農民生產和革命的積極性,這成為了國民黨統治迅速覆滅的原因,A項正確;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是在國共兩黨十年對峙時期,與材料所述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兩黨此時的戰爭進程,涉及的是兩個地區的統治狀況,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此時抗日戰爭已經勝利結束,排除D項。故選A項。9.1955年,天津工人在缺少資金設備、沒有圖紙資料情況下,奮戰數月,研制出第一塊國產手表,用智慧的雙手結束了“中國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歷史。由此可以看到當時()A.國民經濟恢復的重要成果B.工業綜合實力的全面提升C.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D.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5年(中國)。據題干“天津工人在缺少資金設備、沒有圖紙資料的情況下奮戰數月,研制出第一塊國產手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5年處于“一五計劃”(1953-1957)期間,新中國工業基礎薄弱,但工人階級在黨的領導下發揚自力更生、迎難而上的精神突破技術封鎖,這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D項正確;國民經濟恢復完成于1952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題干僅反映輕工業領域某一產品的突破,無法說明“工業綜合實力全面提升”,且當時中國工業整體仍較落后,排除B項;“勤儉節約”雖符合題干條件簡陋的描述,但未突出主動克服困難、創造奇跡的精神內核,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當時,排除C項。故選D項。10.建國初成立的供銷社是唯一的商業流通系統,幾十年的“統購統銷”運行,極大地方便了農民的生產、生活,廣受歡迎。但80年代起供銷社經營出現了困難,1992年至1999年,全國供銷社累計虧損近450億元,大量供銷社破產、轉讓,580萬名員工中將近一半下崗、內退。這一變化緣于()A.城市化進程加快B.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轉變C.國有企業的改革D.全方位開放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根據材料“建國初成立的供銷社是唯一的商業流通系統,......但80年代起供銷社經營出現了困難,1992年至1999年,......大量供銷社破產、轉讓”及所學可知,供銷社是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由廣受歡迎到困難再到虧損破產的變化是因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B項正確;這一變化是因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并不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影響,排除A項;國有企業的改革增強了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與供銷社的變化情況不符,排除C項;這一變化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與“全方位開放格局”沒有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11.有學者分析歐洲文明進程得出這樣的結論:一般說來,處于優勢或強勢地位的文明的影響便比較大,反之,影響力就比較小。這與一個民族的實力也應該是成正比的,因為實力強的民族易于使自己的文明傳播出去。但是文明自身的生命力歸根到底是看它是否對社會的進步起推動作用。因此,一個單憑實力強大而不具進步的文明的“民族”或“群體”,它的落后的文明終歸會被先進的文化所“吞噬”、所“同化”。以下最能佐證材料觀點的是()A.波斯征服了巴爾干半島,希臘傳統的制度被波斯繼承B.阿拉伯帝國征服了西亞,西亞文化被阿拉伯帝國吸收C.羅馬用武力征服了希臘,希臘文化深刻地影響了羅馬D.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中原文化深深融入游牧民族【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歐洲)。根據材料“但是文明自身的生命力歸根到底是看它是否對社會的進步起推動作用。因此,一個單憑實力強大而不具進步的文明的民族或群體,它的落后的文明終歸會被先進的文化所吞噬、所同化”并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3世紀后,希臘被羅馬帝國征服,當羅馬帝國吞并希臘后,希臘的文學、史學、哲學、藝術等開始全面進入羅馬,進入希臘化時代,與材料學者的觀點相符,C項正確;波斯征服了巴爾干半島北部,繼承了西亞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排除A項;學者分析的是歐洲文明進程,并非亞洲,排除B項和D項。故選C項。12.俄羅斯的造型藝術,尤其是圣像畫別具特色,與拜占庭的畫像有著許多共同的特征;俄羅斯的國徽,也淵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A.俄羅斯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宗教影響B.俄羅斯的興起晚于拜占庭C.拜占庭文明對俄羅斯的影響D.拜占庭與俄羅斯具有相同的歷史傳統【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至近代(俄羅斯與拜占庭)。據題干“俄羅斯的圣像畫、國徽等與拜占庭文明有淵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俄羅斯在10世紀接受東正教后,大量吸收拜占庭帝國的宗教、藝術和政治文化,形成文明的傳承關系,C項正確;宗教影響是拜占庭文明影響的一部分,但題干中的國徽等政治符號涉及更廣泛的文化滲透,排除A項;興起時間差異并非文化傳承的直接原因,排除B項;俄羅斯與拜占庭的歷史傳統并不相同,前者是后者的文化繼承者而非同源,排除D項。故選C項。13.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強調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英國在《競爭求質量》白皮書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務在于明確要求和設定優先項目、制定服務標準,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務。這種基層治理方式A.擴大了政府行政開支B.削弱了居民的政治責任感C.減少了社會資源投入D.有利于促進社會秩序穩定【答案】D【解析】【詳解】材料反映了西方國家基層治理不在強調政府主導,而是強調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共同作用;尤其是英國的基層治理減少了政府的直接參與,調動居民和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這有利于促進社會秩序穩定,故選D;材料措施減少了政府開支,增強了居民的政治責任感,擴大了社會資源投入,故排除ABC。14.1941年出版的《美國隊長》漫畫,刻畫了他二戰中立下的顯赫戰功。戰后,美國隊長的故事常常涉及對抗蘇聯的情節,如1954年漫畫《美國隊長重擊共產主義》。美國隊長形象的塑造反映的是()A.美國維護世界和平大國責任感B.美蘇兩國相互威脅保持均衡態勢C.大眾文化創作深受政治環境影響D.世界格局向著多極化趨勢的演變【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1年(美國)。從題目描述中可以看出,美國隊長的形象和故事情節隨著時代背景(特別是美蘇關系的變化)而發生了顯著變化。這明顯體現了大眾文化創作(如漫畫)是如何受到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C項正確;雖然美國隊長在漫畫中確實展現了英雄主義和維護正義的形象,但題目中特別強調的是戰后對抗蘇聯的情節,這與單純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感不完全吻合,排除A項;B項描述的是國際關系的一種狀態,而題目更側重于美國隊長形象如何反映這種國際關系,無法體現“均衡態勢”,排除B項;題目中主要描述的是美國隊長形象如何反映美蘇關系,并未涉及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排除D項。故選C項。15.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與日本在彩色電視機、鋼鐵、汽車等產品上不斷發生經濟摩擦,與歐洲之間也發生過“凍雞戰”、“小麥戰”等。針對日本產品不斷擴大占領美國市場的情況,甚至有媒體稱之為“80年代的珍珠港事件”。上述材料表明()A.日本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B.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受到挑戰C.布雷頓森林體系趨于瓦解D.資本主義國家逐步減少干預【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與日本在多個產品領域不斷發生經濟摩擦,與歐洲也有類似沖突。這一時期日本等國經濟快速發展,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增強,日本產品大量進入美國市場。美國與日本、歐洲的經濟摩擦,反映出美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不再能輕松主導,其經濟霸主地位受到來自日本、歐洲等經濟體的挑戰,B項正確;材料提到日本產品不斷擴大占領美國市場,能體現日本發展外向型經濟,但這只是材料部分內容,沒有突出美日歐之間經濟摩擦反映出的美國經濟地位變化這一核心問題,排除A項;布雷頓森林體系趨于瓦解主要是因為美元與黃金掛鉤的體制難以為繼等原因,材料中主要圍繞美國與日本、歐洲的經濟摩擦展開,未直接體現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相關信息,排除C項;材料中強調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對外貿易之間的競爭,未涉及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干預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部分包括4題,共計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成立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著手制定文物追索目標,組織專家赴日調查。一時間,日本民間對美中兩國“覬覦”日本美術品、政府將出賣國寶換取糧食的流言四起。然而,以華爾納為代表的美國專家在參與戰后遠東文物工作時存在明顯的對華偏見。1946年以后,中國文物追索更淪為大國博弈的籌碼,美國針對蘇聯援引《雅爾塔協定》的行為指出協定并不含日本在日俄戰爭期間掠奪的文物。美方擔憂,倘若中、蘇成功擴大被劫文物時間斷限,蘇聯將來就可以援引此項先例,進而染指美國在遠東和歐洲的其他利益。1947年后,歐亞局勢的變化導致美國決定全面扶持日本,對國民政府的態度則日漸消極。中方無奈同意以“公開了的私人收藏”補償受害國損失。-摘編自白敬文《美國因素與國民政府戰后對日文物追索》材料二在國力維艱的歲月里,人民政府多次撥出寶貴的外匯儲備搶救征集文物,愛國收藏家紛紛把收藏的文物捐獻給國家。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行;此外文物事業實現了與全球化、國際化地融合接軌。近年來,我國不斷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歸的多種途徑,逐步建立外交斡旋、協商談判、執法合作、司法訴訟等方式綜合使用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模式。-摘編自王立峰《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失海外文物回歸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造成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對日文物追索未果的因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失海外文物回歸的成功經驗。【答案】(1)因素:日本民間反對的聲音;美國專家對華的偏見;美國害怕蘇聯趁機染指美國在遠東和歐洲的其他利益;歐亞局勢的變化使得美國放棄扶持國民政府,改為扶持日本;國民政府重視不夠。(2)經驗:投入更多的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搶救征集文物;通過法律途徑訴訟追索;與國際接軌;使用多種途徑、多種方式綜合使用的方式追索返還模式。【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據材料一“日本民間對美中兩國“覬覦”日本美術品、政府將出賣國寶換取糧食的流言四起”可得出,日本民間反對的聲音;“以華爾納為代表的美國專家在參與戰后遠東文物工作時存在明顯的對華偏見”可得出,美國專家對華的偏見;“美方擔憂,倘若中、蘇成功擴大被劫文物時間斷限,蘇聯將來就可以援引此項先例,進而染指美國在遠東和歐洲的其他利益”可得出,美國害怕蘇聯趁機染指美國在遠東和歐洲的其他利益;“1947年后,歐亞局勢的變化導致美國決定全面扶持日本,對國民政府的態度則日漸消極”可得出,歐亞局勢的變化使得美國放棄扶持國民政府,改為扶持日本;據所學知識可知,造成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對日文物追索未果的因素還有:國民政府重視不夠。【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現代的中國。據材料二“在國力維艱的歲月里,人民政府多次撥出寶貴的外匯備搶救征集文物”可得出,投入更多的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搶救征集文物;“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通過法律途徑訴訟追索;“此外文物事業實現了與全球化、國際化地融合接軌”可得出,與國際接軌;“我國不斷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歸的多種途徑,逐步建立外交斡旋、協商談判、執法合作、司法訴訟等方式綜合使用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模式“可得出,使用多種途徑、多種方式綜合使用的方式追索返還模式。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北宋初期,“言者謂江北之民雜種諸谷,江南專種粳稻,雖土風各有所宜,至于參植以防水旱,亦古之制”。宋太宗“于是詔江南、兩浙、荊湖、嶺南、福建諸州長吏,勸民益種諸谷,民乏粟、麥、黍、豆種者,于淮北州郡給之;江北諸州,亦令就水廣種粳稻,并免其租”。1011年,真宗又“以江、淮、兩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擇民田高仰者蒔之,蓋旱稻也。內出種法,命轉運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這是原產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稻種,又自福建移種于江淮地區。糧食品種交流,不僅提高了農民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二18世紀初,為提升國家實力,許多歐洲大國開始從全球范圍內大規模引種外來高價值植物,并逐漸形成全球植物流動網絡。美國建國初期,在科學實用主義理念的影響下,托馬斯·杰斐遜力圖通過掌握前沿的植物學知識,建立實驗性的園圃,積極參與歐洲國家構筑的全球植物流動網絡,實現對外來高價值食用植物、藥用植物及經濟植物等的引種與推廣,最終達到改善美國農業經營模式,增強糧食自給自足能力的目的。盡管杰斐遜引種外來高價值植物的實驗大都以失敗告終,但仍有部分植物被成功引種和推廣。-摘編自張鵬《杰斐遜的植物引種實驗及其對美國農業的影響》材料三大豆原產自中國,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孫中山在《實業計劃》(1917~1919)之“衣食住行”中敘述了“大豆工業”計劃。該計劃設想,一方面,在國內設立新式工廠,以西方工業生產模式革新中國傳統手工經營方式,為民眾提供優質平價蛋白;另一方面“于諸國大城市設立黃豆制品工場,以較廉之蛋白質食料供給西方人民”。孫中山將歐洲戰爭作為中國輸出大豆的國際機遇,以中國傳統的優質植物蛋白置換效能轉化率低下的動物蛋白。他曾于1909年參觀了好友李石曾在法國開設的豆腐公司,該公司斥巨資打造了當時最先進的豆制品機械流水生產線。孫中山宏偉的大豆出口計劃就是以豆腐公司為藍本規劃的。但該計劃僅停留在紙上,并未實施。-摘編自王書吟《素食、科學與反殖民-全球史視野中的孫中山“大豆工業”計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宋糧食品種交流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引種和推廣外來植物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孫中山的“大豆工業”計劃的用意及其國際背景。【答案】(1)原因:統治者重視糧食生產,推行政策促進糧食交流;時人有種植不同糧食品種的需求;北宋實現局部統一,為糧食交流提供了前提條件;新糧食品種的引進,且能夠適應不同的種植環境。(2)特點:起步晚于歐洲國家;受啟蒙運動和科學理念的雙重影響;以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為目的;引種的植物具有高價值;成效有限。(3)用意:便利人民生活;推動中國糧食工業發展,促進中國近代化;推廣中國飲食文化,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國際背景:西方工業革命的深入展開;第一次世界大戰提供了國際機遇。【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宋朝時期的中國。原因:根據材料一“于是詔江南、兩浙、荊湖、嶺南、福建諸州長吏,勸民益種諸谷”“這是原產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稻種,又自福建移種于江淮地區"和所學可知,可從統治者、國家的統一、新糧食品種的引進、和時人的需求等角度進行分析。【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美國。特點:根據材料二“18世紀初,為提升國家實力,許多歐洲大國開始從全球范圍內大規模引種外來高價值植物"并結合所學可知,起步晚于歐洲國家;根據材料二“在科學實用主義理念的影響下”并結合所學可知,受啟蒙運動和科學理念的雙重影響;根據材料二“托馬斯·杰斐遜力圖通過掌握前沿的植物學知識“可知,杰出人物的推動;根據材料二“建立實驗性的園圃,積極參與歐洲國家構筑的全球植物流動網絡,實現對外來高價值食用植物、藥用植物及經濟植物等的引種與推廣“可知,引種的植物具有高價值;根據材料二“最終達到改善美國農業經營模式,增強糧食自給自足能力的目的”可知,以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為目的;據材料二“盡管杰斐遜引種外來高價值植物的實驗大都以失敗告終,但仍有部分植物被成功引種和推廣”可知,成效有限。【小問3詳解】本題是目的題、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用意:根據材料三“一方面,在國內設立新式工廠,以西方工業生產模式革新中國傳統手工經營方式”可知,推動中國糧食工業發展,促進中國近代化;據材料三“為民眾提供優質平價蛋白”可知,便利人民生活;據材料三“于諸國大城市設立黃豆制品工場,以較廉之蛋白質食料供給西方人民”和所學可知,推廣中國飲食文化,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國際背景:據材料三“在國內設立新式工廠,以西方工業生產模式革新中國傳統手工經營方式”可知,西方工業革命的深入展開;根據材料三“孫中山將歐洲戰爭作為中國輸出大豆的國際機遇”和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提供了國際機遇。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至19世紀的跨太平洋貿易興起于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發展于北大西洋貿易。16世紀,中國、菲律賓、墨西哥之間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開通,起到了連接兩個終端洲際市場的作用,給西屬美洲帶來絲綢、香料,給東方帶來美洲的白銀、農產品。到18世紀末,受西班牙支配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衰落。18世紀,探險家開始對北美西北海岸探險,并開發了海獺毛皮資源。美國獨立后的貿易拓展需求,為北太平洋商業價值的實現提供了可能。此時,中國形成了龐大的外來奢侈品需求市場,銷售北美西北海岸毛皮和夏威夷檀香木為主的北太平洋貿易應運而生。在此基礎上擴展出新的三角貿易:美國東部人將廉價小玩意兒賣到西北部,換取毛皮銷往廣州,再向西將中國貨物銷往歐洲和波士頓。毛皮、檀香木貿易與鴉片貿易一起,對1820年代以后白銀流入中國比例的下降發揮了直接作用,但為美國東北部增加了極其可觀的資本積累。-摘編自王華《海洋貿易與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等近代世界示意圖近代世界示意圖(1)概述跨太平洋貿易興起和發展的背景。(2)依據圖文材料并結合所學,比較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與北大西洋貿易的不同影響。【答案】(1)背景:新航路開辟的推動;西歐列強的殖民擴張;拉美物產的豐富,金銀產量高;明清時期中國農耕經濟繁榮,手工業技藝高潮,商品經濟繁榮。(2)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促進了洲際市場的發展;加重了對美洲地區的殖民掠奪;促進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北太平洋貿易:加速了美國的資本積累;影響了流入中國白銀的比例。【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6至19世紀(中西方)。從新航路開辟角度分析,得出新航路開辟的推動;從西歐的海外殖民掠奪分析,得出西歐列強的殖民擴張;據材料“給西屬美洲帶來絲綢、香料,給東方帶來美洲的白銀、農產品”,得出拉美物產的豐富,金銀產量高;從明清時期中國的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