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同步練習 單元檢測卷(三)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同步練習 單元檢測卷(三)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同步練習 單元檢測卷(三)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同步練習 單元檢測卷(三)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同步練習 單元檢測卷(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檢測卷(三)

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

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孫振民在《印歐種人的遷徙與古羅馬文明》中指出:“食物是古印歐人的第一

生存目標,食物的匱乏和來源的不固定使得他們幾乎無法在一個地方長久定居,

只要發現有更為理想的地方,他們就用大牛車載起所有行李,朝那里遷移。”材

料旨在強調印歐人遷徙的()

A.武力優勢B.技術條件

C.經濟因素D.路線方向

答案C

解析根據“食物是古印歐人的第一生存目標,食物的匱乏和來源的不固定使得

他們幾乎無法在一個地方長久定居”可知,印歐人遷徙的原因是為了獲取食物,

屬于印歐人遷徙的經濟因素,故選C項。

2.約自公元前3500年起,繁衍壯大的印歐人開始分裂為多個部落,并逐漸向外

遷徙。他們總是帶著自己的家眷、習俗和武器來到一個個陌生的地方,并加以征

服,成為當地的主人。這說明當時印歐人()

A.主要靠游牧捕獵為生

B.仍過著原始群居生活

C.代表了世界先進文明

D.掌握了農業生產技術

答案A

解析從題干中可看出古代印歐人大遷徙的重要特征:帶著家眷、習俗和武器,

并征服一個個的地方成為當地的主人,這充分體現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游

獵為生的特征,故A項正確;原始群居生活是人類進入氏族公社之前的生活狀

態,題干中明確提到古代印歐人已發展到部落生活階段,B項錯誤;在印歐人向

外擴張時,世界上還有農耕文明,不能說游牧文明比農耕文明先進,C項錯誤;

如果印歐人掌握了農業生產技術,就過上了定居生活,不會四處遷徙了,D項錯

誤。

3.印歐人在進入西亞、西歐、北歐和印度的廣大地區后,與當地居民融合,發展

成為新的居民。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進入小亞細亞的發展成為赫梯人

B.進入伊朗高原的發展成為亞述人

C.進入巴爾干半島的發展成為希臘人

D.進入印度河流域的發展成為雅利安人

答案B

解析進入伊朗高原的印歐人發展成為了波斯人,亞述人生活在兩河流域,故B

項錯誤,符合題意;A、C、D三項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

4.汪達爾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429年,汪達爾軍政領袖蓋薩里克審時度勢,率

8萬汪達爾人和阿蘭人前往北非,于439年以迦太基為都建立了汪達爾王國。迦

太基的陷落對西羅馬的打擊最為嚴重,切斷了它在非洲的財政來源。由此可以推

知()

A.汪達爾人的遷徙標志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B.汪達爾人的遷徙削弱了西羅馬帝國的力量

C.汪達爾人的遷徙使羅馬古文物遭嚴重破壞

D.汪達爾人的遷徙體現出其對外擴張的本性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由于汪達爾人攻占迦太基,在北非建立了汪達爾王國,

因此切斷了西羅馬帝國在非洲的財政來源,削弱了西羅馬帝國的力量,故B項

正確;材料并未涉及西羅馬帝國的滅亡,A項錯誤;題干并未提及羅馬古文物是

否被破壞,C項錯誤;題干所說的是汪達爾人的遷徙,但遷徙不一定就是對外擴

張,D項錯誤。

5.古代印歐人在大規模遷徙中,與所到地區農耕民族交融,導致了新的文化區域

的形成。下列屬于這種文化區域的是()

A.古代印度、古代西亞、古代希臘

B.古代西歐、古代東亞、古代希臘

C.古代中歐、古代東亞、古代羅馬

D.古代印度、古代伊朗、古代東亞

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印歐人在大規模的歷史遷徙中,通過與農耕民族

的交融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區域有古代印度、古代西亞、古代希臘、古代西歐等,

但是不包括古代東亞,故A項正確。

6.下表是某大洲15—19世紀居民人種變化的估計數值,通過對表中信息的解讀,

你認為該大洲最有可能是()

年份白人(人)混血人種(人)原住民(人)

1490年0050000000

1570年138000250009700000

1650年7250006440009105000

1852年131900062520008211300

A.亞洲B.歐洲C琲洲D.美洲

答案D

解析隨著早期殖民擴張,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數量大幅減少,大量的歐洲人

來到美洲,非洲的黑人通過黑奴貿易被擄掠到美洲,所以原住民人數不斷減少而

外來人口不斷增加的大洲應該是美洲,故D項正確。

7.下列內容出自某歷史論文的子目。據此判斷,該論文的研究主題為()

一、”發現新大陸”前的古印第安文化

二、殖民地時期混血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三、獨立革命后各種文化的相互融合與混合

A.拉美多元文化的發展

B.西方工業文明的擴張

C.美國多源文化的表現

D.美洲傳統文化的消失

答案A

解析材料體現的是拉丁美洲本土文化受殖民擴張的影響,形成混血文化,后在

獨立浪潮后出現多種文化混合的現象,因此反映的主題是拉美多元文化的發展,

A項正確;材料與西方工業文明擴張的說法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的美洲不

光單指美國,排除C項;美洲的傳統文化并未消失,排除D項。

8.下圖是1825年西屬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構成。造成這一現象的主

要原因是()

西屬美洲葡萄牙殖民地巴西

印第安

土著/

印第安

土著混血非洲混血

種人奴隸種人

非洲

奴隸

A.美洲開發吸引了移民涌入

B.葡西兩國最早開辟了新航路

C.歐洲殖民者的侵略與掠奪

D.葡西兩國率先開展黑奴貿易

答案C

解析通過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早期,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

中南美洲的人口構成中占比不到一半,非洲奴隸卻占很大比重,這主要是歐洲殖

民者侵略與掠奪的結果,C項正確;美洲開發吸引了移民涌入不是美洲印第安人

占比大幅下降、非洲奴隸眾多的主要原因,A項錯誤;葡西兩國最早開辟新航路

不是美洲人口變化的主要原因,B項錯誤;葡西兩國率先開展黑奴貿易對美洲人

口結構的影響不是主要的,D項錯誤。

9.針對出國華工“如在地獄,慘不忍睹”的狀況,為保護華工的合法權益,清政

府駐英公使郭嵩煮主張政府應列席萬國公法會議,與各國詳定章程,在海外廣設

領事,以達到“捷聲息而通隔閡,收權利而銷外侮”的效果。這反映出()

A.國際協商能夠保障華工權益

B.近代國際外交意識已產生

C.清政府注重保護華僑的利益

D.清政府積極參與國際外交

答案B

解析材料中郭嵩炎主張通過國際通行的慣例和國際法的規定,來處理保護本國

公民在外權利等相關事宜,說明清政府的近代國際外交意識已經產生,故選B

項。材料沒有反映通過國際協商方式保護華工權益的結果,排除A項;郭嵩蕉

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主張,并非表明清政府注重保護華僑利益,排除C項;材

料沒有反映清政府積極參與國際外交,排除D項。

10.《中英北京條約》規定:以凡有華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國所屬各處,或在外

洋別地承工,俱準與英民立約為憑,無論單身或愿攜帶家屬一并赴通商各口,下

英國船只,毫無禁阻。該規定導致的后果是()

A.清政府維護了國人的利益

B.飽含血淚的苦力貿易形成

C.華人獲得海外發展的自由

D.英國信守條約規定的承諾

答案B

解析該條款導致大量華工被運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貿易,故選B項;條

約內容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排除A項;C、D兩項與史實不符,排除。

n.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移民來到北美,他們長期生活在一

起,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再加上互相通婚,形成了“移民

文化”一一個新的多元的美利堅文化。由此可推知()

A.移民的多源性是美國政治文明的重要特點

B.文化認同是美國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基礎

c.移民群體的多源性決定了美國文化的先進性

D.民族和文化的內源性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一種新的美利堅文

化,實質上反映的是美國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美國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基

礎,故選B項;材料并未涉及政治文明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

美國文化的先進性,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美國民族和文化的多源性,不是

內源性,排除D項。

12.據統計,在16—20世紀間,6000多萬歐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亞等地建立

了殖民地。1820—1980年間,3700萬歐洲移民后裔在美國建立了家園。16—19

世紀間,奴隸貿易將1200萬非洲人運到了美洲。材料說明的主要問題是()

A.人口在各大洲間進行大規模流動

B.世界人口流動導致了新的國家的產生

C.國際移民改變了人口遷入地的人種組成

D.人口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答案C

解析通過材料“歐洲移民后裔在美國建立了家園”“非洲人運到了美洲”可

知,歐洲、美洲、非洲人種組成了最終的美洲,所以移民最終改變了美洲的人種

組成,C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歐洲、非洲人流入美洲,無法體現世界各大洲彼此

之間形成了人口大規模的遷移,排除A;B、D兩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13.聯合國難民署資料顯示,國際難民移民總數在1976年是280萬,1980年達到

820萬,1985年猛增到1160萬,到1993年已經有1890萬。這說明()

A.難民問題成為全球化深入面臨的難題

B.經濟全球化加速跨國間人員自由流動

C.多極化趨勢導致全球政局的動蕩不安

D.發展中國家面臨全球化趨勢嚴峻挑戰

答案A

解析從材料中的數據來看,難民人數有大幅增加,聯系所學經濟全球化的知識

可以看出,難民問題成為全球化深入過程中面臨的難題,故A正確;難民人數

有大幅增加,并非人員自由流動,排除B;“全球政局的動蕩不安”材料無法體

現,排除C;材料中的難民主要是因戰爭等問題產生的,并非都是發展中國家面

臨的問題,排除D。

14.如圖為1960—1990年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的比例示意圖。由此可推知

()

I960—199()年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的比例

(40%

%35%

月%

<30

)25%

五20%

安15%

皿10%

5%

0%

A.美國難以實現民族間的文化認同

B.美國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國家

C.美國民族和文化多樣性日益凸顯

D.美國移民逐漸占據人口的大多數

答案C

解析根據圖中數據變化,即1960—1990年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所占的比例

日益上升可知,美國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日益凸顯,C項正確;材料沒有展示美

國各民族間的分歧,不能說明美國難以實現民族間的文化認同,A項錯誤;只有

美國移民情況,沒有其他國家的數據,不能說明美國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國家,

B項錯誤;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所占比例上升,不能說明美國移民逐漸占

據人口的大多數,D項錯誤。

15.從1819年新加坡開埠起,就有來自馬來西亞、中國、印度等鄰近國家的移民

進入,新加坡多種族社會開始逐漸形成。這表明新加坡()

A.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

B.缺乏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

C.地處馬六甲海峽位置優越

D.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獨立

答案A

解析材料“就有來自馬來西亞、中國、印度等鄰近國家的移民進入”“新加坡

多種族社會開始逐漸形成”體現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A正確;B、C、

D三項與材料無關,未涉及相關信息,排除。

16.20世紀90年代德國重新統一后,有相當多的博物館開始對移民文化進行保存

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館還曾經組織過德國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間的

“多元對話”。這些措施()

A.消除了德國不同民族間的隔閡

B.提升了移民的參政意識

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國主流社會

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知識水平

答案C

解析材料“對移民文化進行保存和展示”“多元對話”等措施都是對于移民

有利的方面,有利于緩和德國人對移民的不信任,從而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國主流

社會,C項正確;消除了德國不同民族間的隔閡的說法過于絕對,A項錯誤;材

料中的措施有利于緩和德國人對于移民的矛盾,不是提高移民的參政意識和文化

水平,B、D兩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共52分。)

17.(14分)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民族居住地分界線與古長城重合。當

氣候出現顯著變化時會影響長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狀態。閱讀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階段歷史現象

北方的少數民族向南遷徙到達關中地區,出現了

第一寒冷期(公元前

“南夷與北狄交”的局面。西周末年,戎狄攻破鎬

1000—前850年)

京,周朝遷都洛邑

第二寒冷期(公元初年到“關中之人百余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出

600年)現五族內遷局面,繼而有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寒冷期(1000—1200北方少數民族契丹、黨項、女真、蒙古揮戈南下,

年)建立政權,與兩宋長期對峙

第四寒冷期(1400—19001636年,皇太極繼皇帝位,國號“大清”。1644年

年)清軍入關,建立清帝國

摘編自張利《氣候變遷與我國古代

北方民族的南下》

從材料中提取相關歷史信息,自擬論題,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予以闡述。(要

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

答案示例

論題:氣候變遷與經濟重心南移。

闡述:每當寒冷期到來,會造成北方少數民族生存困難,從而進攻中原,加速經

濟重心南移。如在第二寒冷期,北方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南下,中原大量人口

向南遷移,為南方帶去大量勞動力與先進生產技術,推動南方經濟發展;在第三

寒冷期,女真族南下,北民南遷,到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過程完成。

綜上所述,我國經濟重心南移階段與寒冷期的時間段基本吻合。

18.(1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5世紀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進行移民。與此同時,

還有荷蘭、英國和法國的移民。

16世紀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販運到美洲,奴隸貿易被禁止前,總人數約有1

500萬。

1825年,遷入美洲殖民地的歐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總人口的比例從1570年的

1.25%猛增到39.1%o

19世紀初到20世紀40年代,遷入美洲的歐洲移民為5030萬,其中約65%的人

進入美國,遷入拉美的歐洲移民總數達到1200萬。

——據夏麗仙《國際人口遷移與拉丁美洲》

材料二1946—1974年,美國共引進包括世界級科學巨匠、著名科學家、諾貝

爾獎獲得者在內的國外高級人才24萬人……在1969—1979年,美國還從發展中

國家接收了50多萬有專門知識和技術特長的移民。

——孫傳忠《美國引進人才的舉措及其啟示》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移民對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產生的影響。

(8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二戰以后美國的移民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8

分)

答案(1)影響:引起美洲族群的變化,印第安人數量銳減,黑人激增,白人大增,

混血人種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印第安文化受到嚴重沖擊;各個族群形成

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特征:高素質人才移民增加(技術移民增加)。

原因: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改變著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新興產業發展,傳統

行業勞動力需求量減少;技術人才多被美國的高收入和發展機會所吸引。

19.(2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狀況

時間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歐洲、非洲歐洲、亞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歐、北美洲、大洋洲

1846—1924年歐洲

至1850年,黑奴1960年遷移人口為

移出4800萬,

約為1500萬,為325萬,1974年為947.5

人口遷移數量1834—1941年亞洲

白人移民的4一5萬,1985—1990年年

移出1200—3700

倍增長率為2.59%

據鴕滄萍主編《世界人口》等編制

材料二20世紀20年代,美國實行移民限額制度,嚴格限制外來移民,甚至將

50萬墨西哥移民逐回墨西哥。二戰期間尤其是美國參戰后,為了滿足國內對勞

動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國先后同墨西哥等國簽訂了引進勞動合同的協議。

同時,鑒于中美同盟、抗擊日本,1943年,廢除了所有的排華法案,每年給予

中國105名移民限額。二戰結束后,美國決定把移民制度同敵對共產黨的實際策

略對立起來。1952年頒布的《外來移民與國籍法》中加強了對移民的政治甄別

和管理,禁止共產黨人入境。20世紀60年代,隨著黑人民權運動的高漲,美國

頒布《外來移民與國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員以國籍、種族和宗教為由

歧視移民。該法案生效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