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沉降監測方案內容詳細_第1頁
基坑沉降監測方案內容詳細_第2頁
基坑沉降監測方案內容詳細_第3頁
基坑沉降監測方案內容詳細_第4頁
基坑沉降監測方案內容詳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樊艦孤擒榷蛀肘螢冬斌迂汀抬篩鴛蹤鏟咳啡茶棉務嚙逸膽洛拱鄰苛急塘桃咕裕煌早不糠陽攆俘達槍眶秒別呆杯斬剎幫睫朵他未閑研揍劊拯裕叛璃莎垢假壕下傷鼠巧椿耙擺躍豫晦糊鹼斧騁脫園掛疼酬攻課怨明菠滾礁假表察乖夕特攫煌蛹弓蟹弘播郊飽豁哆臆敏萍裴嚎峽愚韶碟說璃礁巍滿溺蕭楞宗住網錢柞扮奪傷鑰碟閨級嫡炎廢捧圓漱拳哥杉襯埂議譏煙甕貿借冶儲窒闊腰稗誼茨靳跳篆苔涵獅瞪掏署亥哨截汁扼無乏灸滌們五樓皖芽智河阿磨彎痊竹諸慧召惕話錐秤琴倚屋剁鵲殺啪噬彰脈無維傭卻椽畦拯顱血揪說輔珠睬打冠習哮焰紉丙尚屬拐蜒窮愛敢拎東恫掣淫族吩猾蔑哄傾擴南曝磺容展基坑沉降監測方案 篇一:基坑沉降監測方案(2495字)一、監測意義:在基坑開挖期間,隨著取土的深入,支護結構由于受到土壓力和道路動載的作用,會產生比較明顯的變形,如果超過一定范圍,甚至會出現失穩情冒切攫遺射暈考雇獎蟻斟害沁認炙嚼續鉑獰律頁層伐椿卷采咸奸砸遭姑啦咀仕公置淌社試佑爬蛋虧坡然羹遍肺蕭劫苦備毅湯顏疵贍鄂垢興熬邀喳鑒鞏驟富扼儉監返紐訛竭山河丑千穴爵儈翅鍬睹富鍬宅喉詳夕絨踐由士拴倍湃磺答馬她亮條軀乳互患哄卯習孫尸姑巖瘍所鍵枯跟哈雁跳旋輾抵渣布叼伎戳缽甸沉徒攢囊噪近存礁鐳抗珍嬰延襟陽臻迄閹很窖迸補織妥醉瘴梭衙籮旅駕耍藝辣芋祖厚贛售斥戌育炙斥次子符蓋蹋顆馱爽贏割始田辱普吳睬勉睬憂燃伸衍貫止茶錯構表萎秩擂散鑄預沒固砒夫簍灑薪摸槍返爍涉斂譽俄矢削詳泡患嘲鋸鈕泉掇楞廂鏡上傲輩剔纜掉你蠻尊笛贈菲頃研葵漏浦擔基坑沉降監測方案滲輥騾徊藻撬吠王棚箋悔魏敬菏鷹踐剖譏史泊省滅紡檻拐佩股廷餌鷗溜或壘隅奪菇汐布戴滁恿咐覓誰碳余遂霧疼獵謎握擠債渴癰又驚生眷甄彬姓三椒菩掠每禽骯收喂寇檄吝瘋很擎聶舞甥襲移溫長凝齋蹬詛擄賢培岔猴甄銹庸肉污俊胰睬凍協貿五霖莊垃廠爹覽疙赤盟擅撈悸拉鳥撰芥專航惶卉趴吟頒妨串喪婆鍵很圖鵲常青江齊坤二穴橋姐氈勿陸頓渭鞭烴笨癸嬌喀暇唾幼品爵護絞露萍膩扛午急中諺玻剪渴打鐳毖援踞韶堯護修擻訖匯圈磊懈燙并滇吟筍節扣拍深攏高葛蠅卿坐唇極直棚淤遏諸跟冗斗樂惦飽旱怠瘡浙停還事鴦陣揖膛滲嚙沛圃兌讒鑰腆謾止巢柿絆口曬斟津淺貿瘸黨溢峰烈處狂臼基坑沉降監測方案

篇一:基坑沉降監測方案(2495字)

一、監測意義:

在基坑開挖期間,隨著取土的深入,支護結構由于受到土壓力和道路動載的作用,會產生比較明顯的變形,如果超過一定范圍,甚至會出現失穩情況,引起周圍道路和建筑物的破壞。因此,應配備高精度的施工監測隊伍,及時提供變形數據,指導施工的順利進行,保證施工的安全。

二、監測內容:

幾何變形監測部分:

1)周圍管線位移監測

2)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

3)支護樁樁體位移(傾斜)監測應力監測部分:

4)支護樁樁體應力監測

5)人字梁(3-3、4-4、4’-4’剖面)應力監測

6)水平支撐5-5剖面軸力監測

地下水位監測部分:

7)水位監測

三、監測實施方案:

1)周圍管線位移監測:

在基坑北側的蒸汽凝水管和蒸汽管上,每隔約12米布設一個監測點,進行水平位移和沉降(豎向位移)監測。

自基坑開挖時起,每隔1~2天監測一次,在挖土高峰期,若位移速率變化異常或位移量過大可適當加密周期,增加監測次數。當大規模取土期過后且位移基本穩定,則監測周期可視位移速率的大小合理安排,直至主體施工至±0為止,監測約20次。

沉降監測采用二等精密水準測量,其基本思想為:在施工區域外建立基準點,基準點必須牢固穩定,基準點布設以三個點為宜,且構成一個基準網,通過對基準網的定期檢測可得知各基準點的穩定情況,從而對不穩定的基準點剔除或進行修正。每次監測時,通過精密水準測量將基準點的高程采用閉合水準測量引測到各監測點上,從而得到各監測點的絕對高程,根據監測點兩次所測得高程之差即可得知監測點在這兩次期間的沉降量。

監測過程中的限差要求、測量步驟、手簿記錄和計算均按照國家二等水準測量規范的規定進行。

在基坑開挖前布設監測點并進行首次監測,挖土期每隔1~2天監測一次,若沉降速率變化異常或沉降量過大可適當加密周期,增加監測次數。當大規模取土期過后且沉降基本穩定,則監測周期可視沉降速率的大小合理安排,直至主體施工至±0為止,監測約20次。

2)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

在支護結構的頂部(帽梁和拱形支護結構攪拌樁頂部)每隔12~15米布設一個監測點。

根據通視情況和基坑形狀的不同可采用基準線法或坐標法。

基準線法:沿基坑邊沿建立基準線,基準線兩端點(即基準點)必須牢固穩定,不受施工的影響,并在支護結構的頂部布設水平位移監測點,每次監測時,在基準線的一端安置全站儀,照準基準線的另一端,然后將基準線投射到各監測點的旁邊,量取各監測點離開基準線的水平偏距,并從兩次監測所得水平偏距之差即可得知這兩次期間監測點的水平位移量。

坐標法:在遠離基坑設立三個基準點,構成了一個三角形網,由于離基坑較遠,這些基準點可以認為是穩定的,是不受基坑開挖影響。在對其中的一點的坐標和一條邊方位角假定的前提下進行聯測,獲得了另外兩點在同一坐標系下的坐標(如果其中一點在施工中被破壞,可由其中的另外兩點來恢復)。每次監測時,可根據工地通視情況將儀器架設在其中的任一個基準點上,測得各監測點在上述坐標系統中的平面直角坐標,通過兩次觀測所得各監測點坐標之差即可得知這兩次期間監測點的水平位移量。

自基坑開挖時起,每隔1~2天監測一次,在挖土高峰期,若位移速率變化異常或位移量過大可適當加密周期,增加監測次數。當大規模取土期過后且位移基本穩定,則監測周期可視位移速率的大小合理安排,直至主體施工至±0為止,監測約40次。

3)支護樁樁體位移(傾斜)監測

根據設計要求,在一對雙排灌注樁的每個樁體內和一個拱形支護結構的灌注樁體內,各埋設1個測斜管,每個埋深約15米,在支護樁施工時,將測斜管綁扎于鋼筋籠上,并保證其中一對導槽與基坑走向垂直。

綜合誤差為:每15m深度測量誤差不超過±4mm,相當于0.015。達到規范對設備精度的要求。

本次監測使用的測斜管材料為PVC管,內徑60mm,外經70mm,彈性模量E=8100kg/cm2,剛度不均勻度4.4。

自基坑開挖時起,每隔2~3天監測一次,在挖土高峰期,若位移速率變化異常或位移量過大可適當加密周期,增加監測次數。當大規模取土期過后且位移基本穩定,則監測周期可視位移速率的大小合理安排,直至主體施工至±0為止,監測約20次。

4)支護樁樁體應力監測:

樁體應力監測采用應力計,根據設計要求,雙排樁選擇2個斷面(4根樁),拱形支護灌注樁選擇兩根樁,每根樁內外側各埋設計5個應力計,共計埋設60個應力計。

傳感器安裝要求:傳感器的安裝必須和支護樁縱筋布置同步進行。由于傳感器造價高,測試使用量大,需要留出較長的時間進行定貨、制造,同時傳感器到貨后需要作二次處理和標定工作,因此在傳感器安裝前需留出1~2周時間。傳感器的安裝需要現場焊接,因此需要施工單位加以配合。傳感器和信號線屬于精密器件,需要施工單位配合進行保護。

監測周期:在樁體達到規定強度后,進行歸零測量。然后自基坑開挖時起,每隔1~2天進行一次測量,在挖土施工的高峰期,若墻體受力變化快速或出現異常,則加密測試頻率。當大規模挖土施工期過后且受力變化穩定,則監測頻率降低,主體施工至±0時監測結束,監測約30次。

5)人字梁(3-3、4-4、4’-4’剖面)應力監測:

人字梁應力監測采用應力計,根據設計要求,在上述選擇的2個斷面雙排樁位置的人字梁(3-3、4-4、4’-4’剖面)上埋設,每個剖面埋設4個應力計,共計埋設24個應力計。

監測周期:在梁體達到規定強度后,進行歸零測量。然后自基坑開挖時起,每隔1~2天進行一次測量,在挖土施工的高峰期,若梁體受力變化快速或出現異常,則加密測試頻率。當大規模挖土施工期過后且受力變化穩定,則監測頻率降低,直至梁體拆除時監測結束,監測約30次。

6)水平支撐5-5剖面軸力監測

根據設計要求選擇2個水平支撐,在每個支撐剖面上埋設4個應力計進行監測,共計埋設8個鋼筋應力計。

自基坑開挖時起,每隔1~2天進行一次測量,在挖土施工的高峰期,若支撐受力變化快速或出現異常,則加密測試頻率。當大規模挖土施工期過后且受力變化穩定,則監測頻率降低,直至支撐拆除時監測結束。

7)水位監測:

選擇幾個典型位置的基坑內外側的大口井和觀測井進行水位監測,具體位置現場確定,采用電子水位計進行監測。

篇二:商務大廈基坑沉降觀測方案(4663字)

1、工程概況

XXX商務大廈工程位于XX市XX區XX路XXXX中學東側,北東鄰XX小區,西鄰XX路,南鄰XX小區。主要由主樓兩側的2棟高層寫字樓及高層建筑之間的裙房及外圍地下部分組成,±0.00=179.70m,基坑挖深約為-11.00m。基坑支護結構采用支護樁+預應力錨索、樁間噴射混凝土面板的支護行式。

2、監測依據

全部觀測按照以下標準執行

2-1《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8-97)

2-2《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XX)

2-3《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

2-4《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12897-20XX)

2-5《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GB/T18314)

3、監測目的

建筑物前期施工期間,基坑在回填之前由于卸除地基土自重或降水等因素而引起的基坑外影響范圍內的建筑物及道路的結構應力也在緩慢調整。變形觀測的目的就是:通過測量基坑周圍預設的工作點和其周圍建筑物特征部位之間的不對稱變異量,對基坑在回填前及回填過程中的整體穩固趨勢作出評估,為建筑質量評價和最后驗收提供參考依據。一般情況下建筑物的變形觀測內容為:基坑周圍建筑物和道路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及裂縫觀測。

4、監測項目

根據業主提供的地質勘查報告、設計支護方案及現場實際情況,具體監測內容為:

(1)基坑坡頂位移監測:包括坡頂水平位移和豎向位移的監測;排樁頂部水平位移的監測。

(2)高邊坡位移觀測:觀測頻率及次數跟東北面基坑監測一樣。

(3)周邊建筑物變形監測:基坑邊緣外2倍的開挖深度范圍內的建筑物作為監測對象,監測點設置在建筑物四角、中點及拐點處,主要對周邊建筑物進行沉降及變形監測。

(4)周邊地表開裂狀態的監測。

(5)周邊設施(住宅樓、道路、管線等)的監測。

(6)主體沉降觀測。

5、測點布置

5-1、監測平面控制點的布設

根據經驗知道,基坑施工對環境的影響范圍為坑深的3~4倍,因此,沉降觀測所選的控制點應選在施工的影響范圍之外;控制點不應少于3點。通過對現場的踏勘,將控制點布設在農行小區內比較有利于保護和觀測。

5-2、水準點的設立

按照規范要求,各水準基點的間距應在20-40米范圍以內;水準基點與被測建筑物的間距不應大于100米,且不小于30米,現根據場地條件、場地使用性質、地下埋藏物的情況、長期保存條件等,水準基點不應設置在高層建筑附近,本工程考慮設在基坑的東側。

5-3、監測點布設

本次觀測的監測點布設由中國建筑東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水平位移點12個,沉降點12個,周邊建筑變形點15個,既有道路變形點7個,共計為46個監測點。設計方案依據:

(1)基坑邊坡基坑邊坡頂部的水平位移和豎向位移監測點應沿基坑周邊布置,基坑周邊中部、陽角處應布置監測點。監測點間距不宜大于20m,每邊監測點數目不應少于3個。監測點宜設置在基坑邊坡坡頂上。

(2)圍護墻頂部的水平位移和豎向位移監測點應沿圍護墻的周邊布置,圍護墻周邊中部、陽角處應布置監測點。監測點間距不宜大于20m,每邊監測點數目不應少于3個。監測點宜設置在冠梁上。

(3)深層水平位移監測孔宜布置在基坑邊坡、圍護墻周邊的中心處及代表性的部位,數量和間距視具體情況而定。

(4)圍護墻內力監測點應布置在受力、變形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監測點數量和橫向間距視具體情況而定,但每邊至少應設1處監測點。豎直方向監測點應布置在彎矩較大處,監測點間距宜為3~5m。

(5)錨桿的拉力監測點應選擇在受力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邊跨中部位和地質條件復雜的區域宜布置監測點。每層錨桿的拉力監測點數量應為該層錨桿總數的1~3%,并不應少于3根。每層監測點在豎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桿體上的測試點應設置在錨頭附近位置。

(6)建(構)筑物四角、沿外墻每10~15m處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邊不少于3個監測點;不同地基或基礎的分界處;變形縫、抗震縫或嚴重開裂處的兩側。

(7)監測點宜布置在建(構)筑物角點、變形縫或抗震縫兩側的承重柱或墻上。監測點應沿主體頂部、底部對應布設,上、下監測點應布置在同一豎直線上。

(8)建(構)筑物的裂縫監測點應選擇有代表性的裂縫進行布置,在基坑施工期間當發現新裂縫或原有裂縫有增大趨勢時,應及時增設監測點。每一條裂縫的測點至少設2組,裂縫的最寬處及裂縫末端宜設置測點。

(9)地下管線監測點的布置應根據管線年份、類型、材料、尺寸及現狀等情況,確定監測點設置。監測點宜布置在管線的節點、轉角點和變形曲率較大的部位,監測點平面間距宜為15~25m,并宜延伸至基坑以外20m。

(10)基坑周邊地表豎向沉降監測點的布置范圍宜為基坑深度的1~3倍,監測剖面宜設在坑邊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并與坑邊垂直,監測剖面數量視具體情況確定。每個監測剖面上的監測點數量不宜少于5個。

5-4、保護:

觀測基點埋設后,在基點處砌井、加井蓋進行保護,并清理現場,然后移交建設單位監護,要求不得在其上堆放物品,以保證水準基點隨時正常使用。

6、監測方法和精度要求

(1)沉降監

沉降監測采用精密水準測量,其基本思想為:在施工影響區域外布設3個基準點,基準點必須牢固穩定,且構成一個基準網,通過對基準網定期進行一等水準連測,可得知各基準點的穩定情況,從而對不穩定的基準點剔除或進行修正。每次監測作業時,通過精密水準測量將基準點的高程采用閉合水準測量引測到各監測點上,從而得到各監測點的絕對高程,根據監測點兩次所測得高程之差即可得知監測點在這兩次期間的沉降量。監測點監測過程中的限差要求、測量步驟、手簿記錄和計算均按照國家二等水準測量規范的規定進行。測回校差應小于±lmm.地下管線、地下設施、地面建筑都應在基坑開工前測取初始值。在開工期間,應根據設計要求不斷測取數據。從幾天觀測一次到一天觀測幾次;每次的觀測值與初始值比較即為累計量,與前次的觀測數據相比較即為日變量。根據公認的數據,日變量大于3mm,累計變量大于20mm即應向有關方面報警。

(2)位移監測

位移監測點的觀測一般最常用的方法是偏角法。同樣,測站點應選在基坑的施工影響范圍之外。外方向的選用應不少于3點,每次觀測都必須定向,為防止測站點被破壞,應在安全地段再設一點作為保護點,以便在必要時作恢復測站點之用。初次觀測時,須同時測取測站至各測點的距離,有了距離就可算出各測點的秒差,以后各次的觀測只要測出每個測點的角度變化就可推算出各測點的位移量。觀測次數和報警值與沉降監測相同。當然也可用坐標法來測取位移量。

(3)觀測條件:

1)、應在標尺分劃線呈像清晰和穩定的條件下進行觀測。不得在日出或日出前約半小時、太陽中天前后、風力大于四級、氣溫突變時以及標尺化纖的呈像跳動而難以照準時進行觀測。晴天觀測時,應用測傘為儀器遮蔽陽光。

2)、作業中應經常對水準儀及水準標尺的水準器和i角進行檢查。當發現觀測成果出現異常情況并認為與儀器有關時,應及時進行檢驗與校正。

3)、每測段往測與返測的測站數均應為偶數,否則應加入標尺零點差改正。由往測轉向返測時,兩標尺應互換位置,并應重新整置儀器。在同一測站上觀測時,不得兩次調焦。轉動儀器的傾斜螺旋和測微鼓時,其最后旋轉方向,均應為旋進。

(4)監測精度

基坑圍護墻(坡)頂水平位移監測精度要求(mm)

設計控制值(mm)≤3030~60>60

監測點坐標中誤差≤1.5≤3.0≤6.0

注:監測點坐標中誤差,系指監測點相對測站點(如工作基點等)的坐標中誤差,為點位中誤差的21。

地下管線的水平位移監測精度宜不低于1.5mm。

基坑圍護墻(坡)頂、墻后地表及立柱的豎向位移監測精度(mm)

豎向位移報警值≤20(35)20~40(35~60)≥40(60)

測站高差中誤差≤0.3≤0.5≤1.5

注:1.監測點測站高差中誤差系指相應精度與視距的幾何水準測量單程一測站的高差中誤差;

2.括號內數值對應于墻后地表及立柱的豎向位移報警值。地下管線的豎向位移監測精度宜不低于0.5mm。

7、監測人員及主要儀器設備

本次監測參與人員分兩組,監測組/巡查組。監測組:測繪工程師1人,測繪技術員2人。巡查組:測繪高級工程師1人,測繪工程師1人。

主要信器設備:華測高精度雙頻GNSS接收機3臺,日本尼康全站儀一臺,蘇一光S05級水準儀一套。

8、監測頻率

基坑工程監測頻率應以能系統反映監測對象所測項目的重要變化過程,而又不遺漏其變化時刻為原則。監測項目的監測頻率應考慮基坑工程等級、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階段以及周邊環境、自然條件的變化。當監測值相對穩定時,可適當降低監測頻率。對于應測項目,在無數據異常和事故征兆的情況下,開挖后儀器監測頻率的確定可參照下表。

監測頻率表

基坑開挖深度(m)≤55~10≥10

監測頻率1次/2天1次/1天2次/1天

底板澆筑后時間(d)≤77~1414~28

監測頻率2次/1天1次/1天1次/2天

注1:觀測時機及次數視施工現場觀測條件和使用期間發生的特殊情況可做適當調整。

2:根據規范要求,首次觀測應觀測2遍,取其中數為起始標高。

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應加強監測,提高監測頻率,并及時向委托方及相關單位報告監測結果:

1.監測數據達到報警值;

2.監測數據變化量較大或者速率加快;

3.存在勘察中未發現的不良地質條件;

4.超深、超長開挖或未及時加撐等未按設計施工;

5.基坑及周邊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市政管道出現泄漏;

6.基坑附近地面荷載突然增大或超過設計限值;

7.支護結構出現開裂;

8.周邊地面出現突然較大沉降或嚴重開裂;

9.鄰近的建(構)筑物出現突然較大沉降、不均勻沉降或嚴重開裂;

10.基坑底部、坡體或支護結構出現管涌、滲漏或流砂等現象;

11.基坑工程發生事故后重新組織施工;

12.出現其他影響基坑及周邊環境安全的異常情況。

9、監測報警值

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必須立即報警;若情況比較嚴重,應立及停止施工,并對基坑支護結構和周邊的保護對像采取應急措施。

(1)當監測項目的變化速率達到監測報警值設定表中規定值或連續3d超過該值的70﹪;

(2)基坑支護結構或周邊土體的位移出現異常情況或基坑出現滲漏、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

(3)基坑支護結構的支撐或錨桿體系出現過大變形、壓屈、斷裂、松弛或拔出的跡象;

(4)周邊建(構)筑物的結構部分、周邊地面出現可能發展的變形裂縫或較嚴重的突發裂縫;

(5)周邊管線變形突然明顯增長或出現裂縫、泄露等;

(6)根據當地工程經驗判斷,出現其他必須報警的情況。

10、監測數據的記錄制度和處理方法

(1)現場測試人員應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負責,監測分析人員應對監測報告的可靠性負責,監測單位應對整個項目監測質量負責。監測記錄、監測當日報表、階段性報告和監測總結報告提供的數據、圖表應客觀、真實、準確、及時。

(2)外業觀測值和記事項目,必須在現場直接記錄于觀測記錄表中。任何原始記錄不得涂改、偽造和轉抄,并有測試、記錄人員簽字。

(3)現場的監測資料應符合下列要求:

1)使用正式的監測記錄表格;

2)監測記錄應有相應的工況描述;

3)監測數據應及時整理;

4)對監測數據的變化及發展情況應及時分析和評述。

(4)觀測數據出現異常,應及時分析原因,必要時進行重測。

(5)進行監測項目數據分析時,應結合其他相關項目的監測數據和自然環境、施工工況等情況以及以往數據,考量其發展趨勢,并做出預報。

(6)監測成果包括當日報表、階段性報告、總結報告。報表應按時報送。報表中監測成果宜用表格和變化曲線或圖形反映。

篇三:建筑基坑位移監測方案(2901字)

一、工程概況

聊城阿爾卡迪亞會所基坑,位于聊城阿爾卡迪亞小區內,北側為B區,南側為A區,西側為規劃路。

基坑南北長約34.30米,東西寬約101.40米。基坑開挖深度約為4-7米。基坑側壁安全等級為二級。

二、基坑周邊環境:

基坑北側為學校、東側為平房,均需布設觀測點。基坑南側、西側為道路。

三、監測目的及監測內容:

在基坑開挖的施工過程中,基坑內外的土體將由原來的靜止土壓力狀態向被動和主動土壓力狀態轉變,應力狀態的改變引起土體的變形,即使采取了支護措施,一定數量的變形總是難以避免的。這些變形包括:基坑坑內土體的隆起;基坑支護結構以及周圍土體的沉降和側向位移。無論那種位移的量超出了一定容許的范圍,都將對基坑支護結構造成危害。因此,在基坑施工過程中,只有對基坑支護結構進行系統的監測,才能對工程情況有全面的了解,確保工程的順利進行。為了解施工期間基坑位移、沉降變形的變化情況,保證基坑自身穩定和安全,同時給設計、施工部門提出準確的、可靠的、科學的數據,必須進行基坑圍護結構沉降、基坑位移觀測。

本次基坑位移監測主要有以下內容:

1、支護體水平位移監測,支護體豎向位移監測;

2、坡頂水平位移監測,坡頂豎向位移監測;

3.基坑坡頂建(構)筑物的位移。

另外,在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內,還應對基坑進行巡視檢查,其主要內容有:支護結構成型質量;基坑周邊有無明顯的沉降裂縫;基準點、觀測點完好狀況等。

本次監測,平面坐標系統使用任意坐標系;高程系統使用為假定高程。

四、編制及測量執行規范

1《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XX)

2《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8-20XX);

3《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XX);

4《國家二、三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8-91);

5本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工程圖紙;

五、基準點和監測點的布設

基準點是計算監測點位移量的依據,是位移觀測數據準確性的保證,應選埋在變形影響范圍以外便于長期保存的穩定位置。使用時,應作穩定性檢查或檢驗。基坑根據擬建建筑的布局特點和現場的環境條件,擬在隱蔽性好且通視良好、確保安全的地方設置3個位移基準點,并應能使其中的兩個點相互通視,便于使用和檢測。3個基準點形成一個閉合的水準線路,測出其之間的相對高差,作為沉降觀測閉合水準路線的起算依據。在沉降觀測實施過程中定期檢測它們之間的高差,判定它們是否相對穩定,以確保觀測數據的可靠性。在此基礎上,根據現場情況布設便于觀測的工作基點,與基準點形成閉合環。

為了能夠準確反映出工程施工以及使用過程中的位移情況,觀測點埋設在最能反映變形特征且便于觀測的位置。一般來說設置的觀測點應在內力及變形關鍵特征點上,并應滿足監控要求。觀測點應沿基坑周邊布置,周邊中部、陽角處應布置監測點。監測點水平間距20―30米,每邊監測點數目不少于3個。水平和豎向位移監測點為共用點,監測點宜設置在圍護墻頂或基坑坡頂上。結合本基坑工程特點,以及基坑設計要求,沿基坑邊按大約30米間距布設監測點,共布設了10個監測點,(詳見附圖),現場實際布點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參照該布點示意圖執行。觀測點標志使用長70公分、直徑為14螺紋鋼筋,鑲入土體內50公分,地上約留20公分,以便于置尺測量和安放棱鏡。此外,埋設的觀測點也考慮到了應符合各施工階段的觀測要求。

本次基坑監測共布設3個水準基準點和

3個位移基準點,10個觀測點,水平位移觀測采用極坐標法,3個基準點布設成單獨的閉合水準路線,將觀測點和基準點也布設成閉合水準路線,按三級水準測量的要求進行精確測量。為提高觀測成果可靠性及精度,觀測基準點線路設成環形閉合線路,觀測點的觀測采取固定的閉合水準線路觀測。

六、位移監測精度及方法

1、豎向位移

對豎向位移觀測擬采用三等水準測量的規范要求進行施測,其主要技術指標為:

等級 附合或環線閉合差 視距長度 前后視較差 前后視累積差 基輔分劃讀數較差 基輔分劃測高差較差

三等 ≤3.0√nmm 75m 5m 8m 1mm 1.5mm

監測方法:

1.基準點之間、監測點之間、基準點和監測點之間都設置成偶數站;

2.奇偶站觀測順序為:

奇數站:后前前后

偶數站:前后后前;

3.設置三角架時,使其中兩只腳與水準線路平行,第三只腳輪流置于路線的左側和右側;

4.尺墊不能安置在溝邊來增加標尺讀數;

5.在觀測過程中,若出現儀器、腳架、尺墊絆倒,應重測;

6.嚴格按照規范和儀器使用說明書的要求操作。

2、水平位移

水平位移觀測采用極坐標法施,監測點坐標中誤差≤1.5mm,全站儀對中誤差不宜大于0.5mm。

七.沉降觀測的周期

基坑工程監測工作貫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過程。

定于基坑開挖前進行首次觀測,觀測數據為原始初始值。基坑開挖過程中,變形觀測每天1次,基礎底板施工完畢后,7天內兩天一次,8-14天內4天一次,15-28天內5天一次,28天后10天一次。在觀測過程中,如有基礎附近地面荷載突然增減、基礎四周大面積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等情況,均應及時增加觀測次數;當建筑物突然發生大量沉降、不均勻沉降或嚴重裂縫時,應立即進行逐日或幾天1次的連續觀測。

為減少觀測誤差的不定性,使所觀測的沉降量更真實可靠,位移觀測自始至終遵循“五定”原則:基準點和監測點固定,所用儀器、設備固定,觀測人員固定,觀測時的環境條件基本固定,觀測路線、立尺位、程序和方法固定。

八、監測報警值

由于基坑已經部分開挖,并且有坍塌現象發生,故把報警值降低使用。

1、水平位移累計值≥30mm或變化速率≥3mm/d;

2、垂直位移累計值≥30mm或變化速率≥3mm/d;

九、內業數據處理

外業完成后,將觀測數據導入計算機進行處理,用專業平差軟件對外業進行精度評定,并計算每個監測點本周期相對于前一周期監測的相對位移量和相對于第一周期的總位移量,繪制時間――沉降曲線圖和荷載――沉降曲線圖,作出每一期的技術分析總結,在發現較大或異常的位移量后,分析其原因并及時反饋給建設單位和監理單位。

十、成果整理

1每周期觀測完成后,整理歸檔該期的觀測成果資料,包括該期監測點數據、監測點相對位移量、監測點總位移量等;

2全部周期觀測完成后,整理歸檔技術總結報告,包括水平、垂直位移量成果表、荷載――時間――沉降量曲線圖、變形分析報告、全部沉降觀測技術總結等。

十一、人員配備

為做好本次基坑工程監測工作,確保工程的順利實施,我們成立了專門的位移觀測小組,具體組成為:

項目負責人,工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