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技術發展史電信的發展趨勢我國電信的現狀與發展趨勢課_第1頁
電信技術發展史電信的發展趨勢我國電信的現狀與發展趨勢課_第2頁
電信技術發展史電信的發展趨勢我國電信的現狀與發展趨勢課_第3頁
電信技術發展史電信的發展趨勢我國電信的現狀與發展趨勢課_第4頁
電信技術發展史電信的發展趨勢我國電信的現狀與發展趨勢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電信技術的發展電信技術發展史電信的發展趨勢我國電信的現狀與發展趨勢1.2.1電信技術發展史重要事件時間主要貢獻者電報技術1837莫爾斯電話技術1876貝爾無線電通信技術(微波、衛星通信)1896馬可尼、波波夫數據傳輸理論1928奈奎斯特時分復用技術(PCM)1930里夫斯數字通信理論(信噪比-傳輸速率)1948香農蜂窩移動通信系統1978貝爾實驗室光纖通信1966高錕1、電報技術1837年,莫爾斯人工電報誕生,1858年,惠司登發明快速自動電報機,目前這種技術已逐漸淡出。2、電話技術1876年,美國科學家貝爾發明了電話機。1878年,在美國設立了最早的商用電話機,開通了20個用戶的市內交換所,使用磁石交換機。1880年,美國許多城市間架設電話線,開通了長途電話。1882年,發明了共電式交換機。1888年,發明了共電式電話機。1891年,美國人史端喬設計出第一部步進制自動交換機。1919年,發明了縱橫制交換機。1965年,開通了程控電話交換機。1970年,法國開通了程控數字電話交換機。1876年發明電話的是貝爾(1847—1922),當時他還不到30歲。他還制造了助聽器,改進了留聲機,他一生獲得30項發明專利。貝爾磁石式電話機磁石式電話交換機共電式電話機共電式電話交換機3.復用技術1930年,出現了多路復用技術,可在一根同軸線上,同時傳送成千上萬個話路信號。1937年,英國人里夫斯發明了脈沖編碼調制(PCM)技術,它是將模擬信號變換成數字信號進行傳輸的一種調制方式,用它可實現按時間分割的多路復用。4.數據通信1928年奈奎斯特提出數據傳輸理論,我國已先后建成了公用分組交換數據網(PSPDN)、幀中繼網(FRN)、數字數據網(DDN)、ATM(異步傳輸模式)網等。而IP網絡以其開放性、簡單性、靈活性、擴展性和豐富多彩的網上應用,逐漸取代其他各種數據通信網。5.無線電通信技術1927年,美國和英國之間開通了商用無線電話通信。1947年,美國在紐約、波士頓間建立了寬帶模擬微波中繼系統。20世紀70年代后期,數字微波通信系統投入使用。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1960年,美國發射了“回聲一號”衛星,利用人造天體進行通信。1965年,世界上第一顆商業同步衛星“晨鳥”升空,標志著衛星通信進入實用階段。6.移動通信技術第一代是公眾蜂窩式模擬移動通信,已淘汰出局。第二代是公眾數字蜂窩移動電話系統,有全球通(GSM)和碼分多址(CDMA)兩種制式,主要提供語音業務,數據業務的速率較低。第三代移動通信都采用了CDMA技術,能全球無縫覆蓋,全球漫游,并可提供各種寬帶信息業務,具有多媒體功能,可滿足個人通信化要求。第四代或超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可以提供比第三代移動通信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1920年,美國匹茲堡建立了第一座面向公眾的無線廣播電臺7.光纖通信技術光纖通信是利用光導纖維(簡稱光纖)傳送信息的光波通信技術,1960年,美國休斯公司發明了世界第一個紅寶石激光器,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研制出低損耗光纖。1977年世界上第一個光纖通信系統在芝加哥投入運行,目前光纖通信已成為現代傳輸網的主體。我國近年來光纖通信已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光纜長度累計近幾千萬公里。我國已不再敷設同軸電纜,新的工程將全部采用光纖通信技術。1.2.2電信的發展趨勢普及化:各種不同階層的人都能用得上、用得起多媒體化:提供聲、像、圖、文并茂的交互式通信與信息服務多樣化:適應社會各界、千姿百態的大量應用個性化:按個人意愿向用戶提供“隨時隨地隨意”的服務全球化:提供全球性的服務1.2.3我國電信現狀與發展趨勢我國電信業的發展我國電信企業改革電信發展趨勢1、我國電信業的發展1949~1956年是我國電信恢復發展時期,此間建立了電信管理體制,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溝通各省區市的電信網。1956年后,進入大規模建設時期。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電信業有了翻天覆地的發展。在電話機方面,從最原始的搖把子電話到可視電話,從大哥大到智能手機。在交換機方面,從原始的縱橫制人工交換機到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程控交換機以及軟交換機等。在傳輸信道方面,從架空明線到對稱電纜,再到今天大容量的光纜。在通信網方面,從固定通信網到移動通信網,從電話通信網到數據通信網,從地面通信網到衛星通信網。在電信業務方面,從單一的電報、電話業務,到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綜合業務和多媒體業務。電信行業經歷了從簡單的模擬通信到數字通信、數據通信、多媒體通信。電話機的演進大哥大GSM無天線翻蓋雙頻智能手機物聯網手機手機的發展2.我國電信企業改革吉通公司成立,與中國電信CHINANET競爭中國聯通成立打破移動市場壟斷局面20022001199420001999中國電信拆分為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衛通郵電部內設電信政務司負責監管職能19931998開放無線尋呼等9項增值業務20082008年3月11日,由信息產業部與國防科工委、國務院信息辦等合并成立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

形成三個全業務運營商2009中國聯通C網開通中國衛通成立鐵通公司成立中國電信南北分拆,基礎業務領域形成六大運營商競爭格局發放3G發牌2013發放4G發牌建立中央為主的部省兩級監管體系中國網絡通信有限公司成立成立信息產業部政企分開郵電分營運營商的市場格局中國移動移動話音、數據、IP電話和多媒體業務,并具有Internet國際聯網經營權和國際出入口局業務經營權。除提供基本話音業務外,還提供傳真、數據、IP電話等多種增值業務;中國聯通目前唯一一家全業務運營商,業務范圍包括移動電話(包括GSM和CDMA)、長途電話、本地電話、數據通信(包括因特網業務和IP)、電信增值業務、無線尋呼等。中國電信國際各類固定電信網絡設施(包括本地無線環路);基于電信網絡的語音、數據、圖象及多媒體通信與信息服務等。

中國鐵通主營固定網業務。固定網本地電話、國內國際長途電話、IP電話、數據傳送、互聯網、視訊業務等除公眾移動業務以外的各項基礎和增值電信業務。中國網通國內、國際各類固定電信網絡與設施(含無線本地環路);基于電信網絡的語音、數據、圖像及多媒體通信與信息服務。中國衛通通信、廣播及其他領域的衛星空間段業務;衛星移動通信業務;互聯網業務;VSAT通信業務;基于衛星傳輸技術的話音、數據、多媒體通信業務;地面網絡通信業務;3.5G固定無線接入業務;800兆數字集群通信業務;以GPS為主的綜合信息業務等;2008年新一輪電信重組方案固定電話與移動電話發展史郵電部分家史馬云的圈,吳鷹的局小靈通之父“徐福新”聯通的壯大

電信移動郵政還沒有分家,郵電資源是郵電部(現信息產業部)統一調度的。在分配號段的時候,做了一些細致的規劃,大體是這樣:

10開頭,電信服務號碼,如1000電信服務中心,1001聯通服務中心等等。

11開頭,賦予特種服務號碼,如110匪警,111電信內部測試,112報修,114查號臺,119火警等。

12開頭,賦予民用特殊號碼,如120(醫院),121(天氣預報),122交通事故告警。

所以分配到手機用戶時,以13開始做號段。后來分配130~133為聯通,134~139為移動。

最初中國手機號為啥以13開頭?

3.發展趨勢(1)三網融合趨勢電信網、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網三大網絡通過技術改造實現相互滲透、相互兼容,提供包括語音、數據和圖像等多媒體的通信業務。(2)發展下一代電信網(3)通信改變人類生活方式1.3通信網絡介紹通信網——指為分處異地的用戶之間傳遞信息的系統,屬于電磁系統的也稱電信網。通信網的組成——終端設備、傳輸設備、交換設備1.3.1通信網的發展電話網數據網模擬網數字網單一業務多媒體業務固定移動由電話時代走向信息時代業務的結構變化數據超過話音移動超過固定1.3.2通信網的分類按功能分:業務網信令網同步網管理網按業務類型分:電話網廣播電視網數據網三大支撐網按服務范圍分:本地網市話網長話網國際網按服務范圍分: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按傳輸信號形式分:模擬網數字網按傳輸媒質分:有線網: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無線網:電磁波按運營方式分:公用網專用網1.4電信業務分類2000年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對電信業務的分類做出明確的規定。2003年信息產業部對《電信業務分類目錄》重新進行了調整,并予以公布,自2003年4月1日開始實施。在2007年對于電信業務的分類目錄做了一個修改。2008年對業務分類目錄進行適當的調整。仍然將電信業務分為基礎電信業務和增值電信業務兩種,保持基礎電信業務細分為第一類和第二類兩種電信業務,增值業務不再細分。基礎電信業務基礎電信業務:是指提供公共網絡基礎設施、公共數據傳送和基本話音通信服務的業務。第一類基礎電信業務包括:固定通信業務(本地、國內、國際長途)蜂窩移動通信業務(手機)第一類衛星通信業務第一類數據通信業務(Internet)國際通信設施服務業務第二類基礎電信業務包括:集群通信業務無線尋呼業務第二類衛星通信業務第二類數據通信業務網絡接入業務國內通信設施服務業務網絡托管業務網際轉接業務增值電信業務增值電信業務:是指利用公共網絡基礎設施提供附加的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其實現的價值使原有基礎網路的經濟效益或功能價值增高。在線數據與交易處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