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哈姆萊特》導學案班級姓名小組第一課時:【學習目標】體會課文通過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尖銳的戲劇沖突刻畫典型人物的寫作特點。2.用心品味課文豐富多彩而又個性化的藝術語言,讀懂課文的字面意義和深層含義。【重點難點】能夠知道戲劇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初步分析人物個性。2.賞析戲劇的語言藝術。【學法指導】誦讀?討論探究?點撥自主學習—臺前幕后,先睹為快(10分鐘)一、知識鏈接1.走近作者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詩人和戲劇大師。1564年4月23日出生,默默無聞。1616年4月23日去世,舉世聞名。在52年的生涯中,他為世人留下了37個劇本,一卷14行詩和兩部敘事長詩,他的劇本至今還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許多國家在上演他的劇本紀念他。馬克思稱他是“最偉大的戲劇天才”。作品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無事生非》。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備兩本書,一本是《圣經》,一本就是《莎士比亞全集》。1984年選舉世界10名偉大作家,莎士比亞名列第一,他被譽為“奧林匹亞山上的宙斯”,他的戲劇已被公認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2.了解作品《哈姆萊特》也譯作《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報仇的故事。故事情節是這樣的: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威登堡大學讀書期間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變故——父親暴亡,叔叔克勞狄斯篡位,母親改嫁給了叔叔。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來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萊特認為他現在的為父復仇不只是為了他自己,而是整個社會、國家的問題,他要肩負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慮問題的各個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壞人的圈套。所以,心煩意亂,憂郁寡歡,只好裝瘋賣傻以迷惑仇敵,等待時機復仇。克勞狄斯覺察到了危險,想方設法除掉他。哈姆萊特為了進一步證實事實真相,也授意戲班進宮演了一出惡人殺兄、篡位、娶嫂的戲劇,克勞狄斯果然驚恐萬分,倉皇退席。哈姆萊特的母親企圖勸說他忍讓,卻受到了他的指責,激憤中哈姆萊特誤殺了情人奧菲利婭的父親。狡猾的克勞狄斯這時派哈姆萊特出使英國,背后命人暗地將他處死。哈姆萊特察覺內情后中途逃回丹麥,回來后知道情人奧菲利婭因父死、愛人遠離而發瘋落水溺死。哈姆萊特悲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計。奸王利用奧菲利婭之兄雷歐提斯為父復仇的機會,密謀在比劍中用毒劍、毒酒來置哈姆萊特于死地。結果,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都中了毒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哈姆萊特臨死囑托好友傳播他的心愿。這段王子復仇的故事情節取材于12世紀的一部丹麥史,作者用人文主義的思想,把這個只是單純為父復仇的故事,改寫成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面貌、具有強烈反封建意識的悲劇。通過一個古老的宮廷仇殺的故事,對以克勞狄斯為首的封建專制王朝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對王子哈姆萊特為代表的人文主義者所進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爭,給予了熱情的贊賞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萊特的形象代表了當時進步的人文主義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學名著中著名的藝術典型之一。3.了解背景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生活在歐洲歷史上封建制度日趨沒落、資本主義興起的交替時代。莎士比亞故意以超越時代的誤差將哈姆萊特搬到伊麗莎白統治末年的英國現實中來,此時的英國,社會矛盾激化,宮廷生活揮霍浪費,社會動亂不堪,王室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莎士比亞借哈姆萊特之口,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不平,充分表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人文主義”就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思潮,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歡樂,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速讀課文,明確字音(15分鐘)給下列詞語注音匍匐(pūfū)意旨(zhī)暴虐(nuè)祈禱(dǎo)輕蔑(miè)難堪(kān)怪誕(dàn)懺悔(qiān)躊躇(chóuchú)迷惘(wǎng)延宕(dāng)虔敬(qián)紊亂(wěn)勸誘(yòu)嫁奩(lián)隕落(yǔnluò)橫暴(hèng)三、小組交流討論完成導學案上的共學任務(15分鐘)1.整體把握情節節選部分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2.理清劇中人物關系哈姆萊特:克勞狄斯:鬼魂:王后:波洛涅斯:奧菲莉亞:雷歐提斯:霍拉旭:奧斯里克:課堂達標檢測(10分鐘)一、基礎知識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A.船艙(cānɡ)藩屬(fān)棕櫚(zōnɡlǘ)國璽(xǐ)B.阿諛(ēyú)嗣(sì)位戕害(qiānɡ)蟊賊(máo)C.天譴(qiàn)恭聆(línɡ)稟賦(bīnɡ)詞藻(zǎo)D.吮吸(shǔn)揩干(kāi)山鷸(yù)昭告(zhāo)2.對莎士比亞創作《哈姆萊特》的社會背景描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莎士比亞生活在歐洲歷史上封建制度日趨沒落、資本主義興起的交替時代,這一時代大背景是引發詩人思考的土壤。B.哈姆萊特是丹麥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亞故意以超越時代的誤差將哈姆萊特搬到伊麗莎白統治末年的英國現實中來。C.此時的英國,社會矛盾激化,宮廷生活揮霍浪費,社會動亂不堪,王室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尖銳。D.莎士比亞借哈姆萊特之口,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不平,充分體現了他的浪漫主義理想。3.對哈姆萊特與奧斯里克的對白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通過漫畫式的筆法把奧斯里克這個年輕廷臣的無恥幫兇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入木三分。B.哈姆萊特與奧斯里克的對白在語言風格上與整個悲劇的氛圍不相協調,這應是莎士比亞的敗筆。C.哈姆萊特與奧斯里克的對白在語言風格上具有某些喜劇色彩,這是莎士比亞敢于突破古典戲劇的清規戒律,把喜劇因素和悲劇因素結合在一起的創造。D.“崇高和卑下、可怕與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莎士比亞戲劇人物的一個品評,在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4.對劇本的悲劇性結尾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哈姆萊特的悲劇是人文主義的悲劇,也是個人的悲劇,完全是由他猶豫型性格所導致的。B.哈姆萊特的悲劇是人文主義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因為他所處的時代還缺乏先進分子必然勝利的條件。C.雖是悲劇結尾,可是哈姆萊特卻以自己的死贏得了對舊制度、舊勢力的道義上的勝利。D.雖是悲劇結尾,但讀者或觀眾的感受卻是悲壯而不悲觀,這也正是這部杰作直到今天仍然感動著、鼓舞著人們的原因。5.填空。(1)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________(國別)最偉大的__________家和________。代表作有歷史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喜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悲劇有“四大悲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譯作《麥克白》),還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等。(2)《哈姆萊特》也譯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二課時:【學習目標】1.體會課文通過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尖銳的戲劇沖突刻畫典型人物的寫作特點。2.用心品味課文豐富多彩而又個性化的藝術語言,讀懂課文的字面意義和深層含義。【重點難點】1.能夠知道戲劇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初步分析人物個性。2.賞析戲劇的語言藝術。【學法指導】誦讀?討論探究?點撥一、小組合作交流、討論(15分鐘)【課文內容探究】1.《哈姆萊特》的主要情節就是復仇,仇人是誰?為什么要復仇?2.全劇的主要沖突是什么?這些沖突的作用是什么?3.第一部分中,哈姆萊特對好友講述了哪些內容?4.第二部分中,哈姆萊特對奧斯里克表示了什么看法和評價?下文還有哪些對奧斯里克同樣態度的內容?5.第三部分中,“比劍決斗”一共有多少矛盾沖突?【討論拓展探究】(10分鐘)1.哈姆雷特是個什么樣的人?2.哈姆萊特的悲劇是他個人的悲劇嗎?3.節選部分的語言有什么特點?【全文總結】“《哈姆萊特》是戲劇詩人之王莎士比亞燦爛王冠上面的一顆光輝的鉆石。”在哈姆萊特這個形象中,莎士比亞體現了他所處時代最優秀的進步的人類特點。哈姆萊特是作者著力塑造的一個人文語言者的典型形象,他經受了人間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慘的命運,這一切不只是他個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會造成他不合理的人生。于是他決心“重整乾坤”,最后他與敵人同歸于盡,家庭、愛情隨之毀滅。人文主義者的理想與邪惡黑暗的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哈姆萊特的悲劇是對人類生活和悲劇命運的高度概括。二、課堂達標檢測(15分鐘)閱讀下文,完成6~8題。從“(奧斯里克上)奧斯里克殿下,觀迎您回到丹表來!”到“哈姆萊特不敢,不敢。(奧斯里克下)”。6.為什么奧里斯克一會兒說“天氣真熱”,一會兒又說“真的有點冷”?7.霍拉旭說:“自己所用的語言,到了別人嘴里,就聽不懂了嗎?先生,你有話直說了吧。”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什么?8.簡析霍拉旭這個人物形象。三、課外延伸閱讀(10分鐘)“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個荒謬的美學常識未經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蘇格拉底
熟知未必真知。——黑格爾
常識往往是謬誤。——朱魯子
……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接受美學中被人奉為圭臬的經典名言,是一個幾乎被所有人認可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因之,它成了毋庸置疑的美學上的“常識”。
常識成立的前提是,它符合人們的日常經驗,不用思考而想當然地是正確的。然而,常識往往是經不起思考和追問的。“常識往往是謬誤”。
不能否認,“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個說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同的主體對同一個事物的認識必然不會完全相同,正是因為這一點,才蒙蔽了幾乎所有人的眼睛。然而,這個合理性是似是而非的,經不起推敲的。
下面,我們就對“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個美學常識予以思考和追問,以正視聽。
一、“讀者”有質和量的區別
出自莎士比亞著名劇本的“哈姆雷特”是一個經典的藝術形象應該是明確無誤的,然而,根據現象學美學家杜夫海納的審美知覺理論,這個藝術形象并不必然地就是“審美對象”,要成為“審美對象”,它要求合格的“審美主體”——“讀者”或“觀眾”的參與。
而且,這種參與不能是淺嘗輒止的,而必須是深度卷入的“見證人”。否則,讀者或觀眾是外在于藝術形象——哈姆雷特的,從而不能使“哈姆雷特”成為審美對象。
而且,杜夫海納指出,這個“見證人”不能是孤證,必須是多人參與的有普遍性的共通感覺體驗的“公眾”。否則,審美對象也無緣生成。
可見,使“哈姆雷特”成為“審美對象”的必要條件是,它的“讀者”或“觀眾”不能是一盤散沙式的烏合之眾,而必須是一群酩酊大醉式的如醉如癡入戲甚深的“戲中人”。這樣的入戲甚深的“戲中人”組成的“公眾”,才是名副其實的“讀者”或“觀眾”,只有他們,才有資格對“哈姆雷特”作出美學的判斷,而普通人,哪怕再多,作為“旁觀者”或“外人”,是沒有資格對“哈姆雷特”作審美判斷的,或他們作出的審美判斷是無效的。
其實,杜夫海納對審美主體——讀者或觀眾的要求并不過分,康德也是這樣要求的——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提出了著名的審美判斷的“四個契機”,其中的第二和第四契機,就明確地要求審美判斷必須是建立在審美主體“共通感”基礎上的“非概念的普遍性和非概念的必然性”的,也就是說,孤立的“個人意見”不應成為審美判斷的標準。
可見,在偉大的美學家那里,對審美主體——讀者或觀眾,是有嚴格的特殊要求的,參差不齊眾聲喧嘩的——“一千個讀者”,是沒有資格充當“讀者”或“觀眾”的。可是,真正的審美又需要——“一千個讀者”。只不過,這真正參與審美的“一千個讀者”,是絕然不同于已經成為“常識”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的“一千個讀者”罷了。
可見,“讀者”有質和量的區別。“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的“讀者”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華山醫院職業暴露培訓
- 知識產權行政保護課件
- 陳鶴琴活教育讀書分享
- 沖刺搶分卷01 備戰2025年高考考前仿真模擬卷沖刺搶分卷化學試題01 (遼寧、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專用) 含解析
- 能發音的音標教學課件
- 農村農田水利工程承包合同
- 食品營養與加工技術案例分析題集
- 社交媒體營銷策略考試題
- 行政管理2025年公共關系學的關鍵問題
- 生物化學在醫藥領域的知識練習題
- 2025年山西萬家寨水務控股集團限公司公開招聘工作人員48人自考難、易點模擬試卷(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廣東東軟學院《英語語法I》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25 年版)解讀課件
- 2025年公務員考試時事政治題及參考答案
- 物業管理安全責任分配
- 2025年湖南湘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綠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應用研究
- 第二十九節 商業模式創新及案例分析
- 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沖刺題2025
- 2024年度醫療設備報廢回收與資源化利用合同3篇
- 醫療器械的維護和保養方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