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二年級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溫馨提示:請在答題卡上作答,在本試題上作答無效。)1.農業(yè)出現以后,人們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當數量和規(guī)模的定居點,為人類提供了比較穩(wěn)定、安全的生活環(huán)境。它最早出現在兩河流域,之后其他地區(qū)也存在。這些定居點是指()A.村落B.集鎮(zhèn)C.市場D.城市2.明代前期修建郡縣城池,受《考工記》影響,以軍事防御為重點,《禮》云“城郭溝池以為固用”。明中葉以后,逐漸改為“城郭必置街坊”。這反映出明朝()A.商品經濟的發(fā)展B.中央集權的加強C.市坊限制的突破D.儒家思想的僵化3.2012年1月中旬,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對外宣布:大陸地區(qū)城鎮(zhèn)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一些行業(yè)的“用工荒”越來越突出。習慣了城市生活的“90后”農民工出現了“寧愿在城市奮斗,不愿在農村享受”的特征。英國“田園城市”運動創(chuàng)始人埃比尼澤·霍華德,提出建設新型城市的方案,主張建設一種把城市生活的優(yōu)點同鄉(xiāng)村的美好環(huán)境和諧地結合起來的田園城市,使居民返回鄉(xiāng)村。這一方案對于我國現行城市化的借鑒意義是()A.加快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B.關注城市化質量C.改變農民工的觀念D.完善城市管理體制4.下表為21世紀初德國城市發(fā)展統(tǒng)計表,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德國()城市規(guī)模城市數量占總人口的比列1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3個約7.7%50萬-100萬人的大城市9個約6.7%10萬-50萬人的中等城市71個約18.5%2000人-10萬人的小城市1982個約58.3%A.大城市污染十分嚴重B.城市化以中小城市為主C.城市的布局日趨合理D.人口問題制約城市發(fā)展5.元大都“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wèi)士編民之眾,無不仰于江南”,因而,劃直修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運河已是勢在必行。同時,從江蘇劉家港人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運輸也開辟全線通航。這些交通建設的創(chuàng)舉()A.有利于經濟重心繼續(xù)南移B.有利于解決政治與經濟中心分離問題C.與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相關D.有利于元大都成為國際性商業(yè)大都會6.由宋代及清代,江西因贛江貫穿南北逐漸成為全國重要的水陸交通要地,東西貨物匯聚,各方商賈云集。有學者認為,近現代江西發(fā)展由于海運的興起,原本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贛江內河航運大不如前;隨著鐵路交通的興起,江西更是錯過了鐵路時代的開端。該學者以江西為例,論述了()A.內河航運落后于其他交通方式B.交通變遷深刻影響區(qū)域發(fā)展C.現代交通發(fā)展進入了鐵路時代D.水運交通應該繼續(xù)發(fā)揮作用7.圖1為1881-1927年中國新建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數量均值圖。由此可知,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A.主要沿著鐵路線進行投資建設B.決定近代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狀況C.發(fā)展狀況與鐵路存在內在聯系D.發(fā)展阻礙因素關鍵在鐵路建設8.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開辟了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使得亞歐之間往來船只可以直接通行;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連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這些運河的修建()A.反映了歐洲交通體系的完善B.推動了世界經濟聯系的加強C.刺激了西歐人不斷探索海洋D.導致了世界經濟發(fā)展不平衡9.到2018年末,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擁有機車2.1萬臺,是1949年的5.3倍;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2.3億輛,是1949年的4564.1倍;中國水上運輸船舶13.7萬艘,是1950年的30.3倍;中國民用飛機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以上數據的巨大變化展現出()A.我國國企改革取得的驕人業(yè)績B.中國式現代化有獨特后發(fā)優(yōu)勢C.堅持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正確性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yōu)勢10.《黃帝內經》總結了先秦、秦漢時期大量的醫(yī)家經驗,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y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提出了辨證施治的原則。明代李時珍總結千百年來中藥學的經驗,著成中藥學巨著《本草綱目》。這反映出中國古代()A.政府重視醫(yī)學家的臨床經驗B.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對醫(yī)藥學的影響C.醫(yī)學在實踐中的繼承與發(fā)展D.醫(yī)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多出于疫病高發(fā)期11.墨子提出治理天下應當像大禹那樣“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認為察“圣王之事”得“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的這一主張()A.融合了儒家與法家思想精髓B.反映了士人階層的利益要求C.突破了宗法制下的用人制度D.蘊含了天下為公的政治理念12.錢穆稱:“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tǒng)。”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神特質是()A.兼收并蓄B.綿延不絕C.博大精深D.豐富多彩13.漢初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了佛陀弟子目連拯救亡母出地獄的故事,此故事自西晉開始在中國廣泛流傳,其流傳關鍵在于勸人向善,勸子行孝,更有“天下無不是者父母”的隱喻。這說明()A.西晉開始推行“三教并行”政策B.佛教本土化的趨勢不斷加強C.印度與中國文化有大量共同之處D.儒家思想主流地位不復存在14.表1是近代以來我國體育教育思想及核心價值觀的發(fā)展歷程,據此可知()時期體育思想核心價值觀鴉片戰(zhàn)爭至五四運動前軍國民(培養(yǎng)具有軍事技能的公民)“強民救國”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前自然主義(促進人體發(fā)育成長的鍛煉體系)“實用”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三基”(知識、技能、技術)“增強體質”新時期“健康第一”“以學生為本”A.體育健康理念得到普及B.體育思想具有時代特色C.體育教育理論逐漸系統(tǒng)D.體育發(fā)展體系日益完善15.來自亞洲的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給埃及人帶去了復合的弓、青銅短劍、盔甲,以及馬拉戰(zhàn)車等新式武器和裝備。在埃及人的基督教藝術中,希臘的奧林普斯諸神如阿波羅、赫爾美斯等受到特別愛戴。由此可見,埃及文化()A.富有包容開放的特征B.缺乏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C.具有殖民文化的色彩D.缺少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16.13世紀以來,神跡劇開始在歐洲部分地區(qū)上演,部分劇目被譯成各種現代語言,并且離開了教堂,在教會庭院或大街上演出。僧侶后來不再掌管戲劇演出,而轉由世俗人士主持,可能是由教會組織轉遞給了非宗教行會。劇情多是圣徒的生活、道德故事,以及最重要的《圣經》故事,而《圣經》故事大都由手工業(yè)行會負責演出,它們往往將基督徒的虔誠和粗鄙的幽默感結合起來,從而吸引了眾多的觀眾。神跡劇這一類戲劇()A.彰顯了騎士階層的道德和理想B.維護了基督教會的神權統(tǒng)治C.展現了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D.表達了資產階級的利益追求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溫馨提示:請在答題卡上作答,在本試題上作答無效。)17.(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時期,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的陸上交通線四通八達,各州、郡、縣之間形成了稠密的交通網絡。在南方,揚州、廣州、荊州迅速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大運河承載著溝通南北的重任。車的形制增加,肩輿的使用更為普遍,海船制作得更加適合海上航行。政府對人們的行船、鬧市走車馬、出入關津都以法律的形式作了嚴格的規(guī)定。在都城、重要的港口、碼頭隨處可見驛站和私人旅舍。石拱橋等橋梁的建立和完善便利了人們的出行。餞別、折柳等文化開始盛行并固定下來,影響后世。-據齊濤主編《中國民俗通志·交通志》整理材料二英國從中世紀晚期開始重視道路的維護和管理工作,根據法律,由教區(qū)的住戶每年義務工作6天,或提供代理人服務。17世紀中期以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英國對道路管理的要求提高。1663年,議會通過了第一個收費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稅的法令,此項稅款必須專用于道路工程。18世紀以后,道路管理方式逐漸按商業(yè)化的方式運作,由信托公司負責道路的經營管理和維修養(yǎng)護。1760-1774年,議會通過了不下于452項有關道路建筑及其保養(yǎng)的法令。道路系統(tǒng)的完善對于商品運輸、商品流通以及商業(yè)效率和商業(yè)擴張具有重要的意義。-摘編自張衛(wèi)良《工業(yè)革命前英國交通運輸業(yè)的發(fā)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隋唐時期交通事業(yè)發(fā)達的表現。(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近代交通運輸業(yè)管理上的變化,并說明英國近代交通運輸業(yè)發(fā)展的積極影響。(8分)1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了“和實生物”,春秋時期齊相晏嬰繼承他的觀點并進一步提出“和與同異”。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的社會現實,繼承并發(fā)展前人關于“中”與“和”的觀念,提出了中庸思想,進而上升為“和而不同”“和為貴”這些經典命題。子思繼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中庸》中對“中”與“和”這兩個觀念加以聯系,提出中和思想。在儒家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中,儒家思想家不斷充實中和思想的內涵,使之成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哲學智慧。-摘編自陳苗苗等《儒家中和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材料二李大釗文化調和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響,也受到西方自由主義和互助論的影響。在李大釗文化調和思想中,他通過對調和本義的研究,把調和定義為兩存和競立,并以調和對近代中國新舊文化和中西文化進行理性思考。在新舊調和中,他主張用新的取代舊的,立足點在于開新。在中西調和中,他主張由吸收西方文明的長處逐漸轉變?yōu)樵谌诤犀F有東西文明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第三種文明,十月革命后他認為“俄羅斯之文明,誠足以當媒介東西之任”。由此,李大釗的文化調和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獨特性,也成為形成其馬克思主義觀的動因之一,這使他的前后期思想處于一種轉折與連續(xù)中。-摘編自楊芳《李大釗文化調和思想及其當代價值》(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孔子提出“和而不同”思想的政治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李大釗文化調和思想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思想在當時的意義。(8分)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古時期,位于亞歐大陸交界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拜占庭文明,曾在中古時期世界文明發(fā)展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拜占庭文明在君士坦丁時代已在羅馬帝國的框架內形成。拜占庭帝國在行政統(tǒng)治機構與原則、傳統(tǒng)法制觀念及應用上完全延續(xù)羅馬帝國的傳統(tǒng)。文明地區(qū)相當近,甚至在帝國初期還包括兩河流域、小亞細亞等人類最初的輝煌文明所在之處,所以可以相當便利地接受古代東方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君士坦丁利用其對基督教的寬容政策以達到其爭取民心,鞏固統(tǒng)治,擴大勢力,完成羅馬帝國統(tǒng)一,建立自身專制的目的。到后來,拜占庭文學、藝術逐漸滲入基督教精神,該宗教哲學也逐漸替代以前起主導作用的世俗哲學,成為拜占庭的正統(tǒng)哲學。基督教教義等與古典文化的修辭學、哲學完美地結合,使基督教文化系統(tǒng)化、理性化,可以被大眾所接受。-摘編自楊龍《淺析拜占庭文明的特點和影響》材料二史料一《吉爾伽美什》記載:“啤酒、麥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給我的工人們喝的酒,如一條流淌的河!”史料二《漢謨拉比法典》規(guī)定:“那些為凡人打開寺廟酒客的女祭司,要被處以火刑。”史料三科學家對高加索地區(qū)出土的一個約公元前6000-前5800年的土陶罐進行了化學分析,發(fā)現其吸收的有機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機酸組成驚人地一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說明三則史料的歷史價值。(6分)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近代1.1835年,美國人伯駕在廣州建立了眼科醫(yī)院。2.1929年,我國開始獨立設置海港檢疫機構,此前中國海港檢疫工作被外國人把持。3.1931年,中共中央軍委總軍醫(yī)處成立,出現了醫(yī)療衛(wèi)生制度的專業(yè)化設計。4.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共中央在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民政廳下設衛(wèi)生處。邊區(qū)衛(wèi)生機構出現制度化傾向。5.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央軍委建立了階梯救治和醫(yī)療后送制度。解放區(qū)衛(wèi)生工作的制度化與規(guī)范化進一步提升,制度分工更加細化現代1.1951年,我國建立勞保醫(yī)療制度。2.2003年,國務院轉發(fā)衛(wèi)生部等部門《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的意見》,到2010年實現了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的目標。3.2016年,城鎮(zhèn)居民醫(yī)保和新農合醫(yī)保合并。截至2017年,我國基本醫(yī)保參保人數超過13.5億,參保率穩(wěn)定在95%以上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相關史實,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12分,要求:論題明確,闡述須有史實依據。)測試試題評分參考一、選擇題題號12345678910答案AAABBBCBBC題號111213141516答案DBBBAC17.【答案】(1)表現:陸路交通網絡稠密;南北水運發(fā)達(大運河暢通);區(qū)域性交通樞紐城市增多;車船等交通工具進步;交通出行立法比較完善;旅館、驛站等交通服務設施普遍;道路、橋梁的進一步完善;民間交往文化的成型。(6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2)變化:從住戶義務工作或提供代理人服務到征收通行費;逐步商業(yè)化,由信托公司負責;逐步加強相關法律法令的制定。(4分答出2點即可)積極影響:有利于原料運輸;提高了商品運輸能力;促進了國內消費市場的拓展;加快了勞動力的流動;促進了資本的流動;推動技術流動性的增強。(4分,答出2點即可)18.【答案】(1)政治背景:諸侯紛爭,社會動蕩;社會大變革;宗法血緣關系瓦解(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或禮崩樂壞、分封宗法制度瓦解);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新興的士階層崛起)。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2)主要內容:把調和定義為兩存和競立;新舊調和中主張開新;中西調和中主張兼容中西文明創(chuàng)造新文明(馬克思主義)。4(分)意義:有利于國人理性認識新舊、中西文化;推動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推動李大釗馬克思主義觀的形成;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4分)1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