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校園欺凌(教案)-高一下學期主題班會_第1頁
拒絕校園欺凌(教案)-高一下學期主題班會_第2頁
拒絕校園欺凌(教案)-高一下學期主題班會_第3頁
拒絕校園欺凌(教案)-高一下學期主題班會_第4頁
拒絕校園欺凌(教案)-高一下學期主題班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拒絕校園欺凌主題班會的教案一、教學目標1.

讓學生認識校園欺凌的表現形式和危害。2.

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識。3.

幫助學生掌握應對校園欺凌的方法和策略。4.

增強學生預防校園欺凌的責任感,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

明確校園欺凌的概念和常見類型。2.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堅決反對校園欺凌。3.

教導學生有效的自我保護和幫助他人的方法。教學難點:1.

如何讓學生深刻理解校園欺凌對受害者的身心傷害。2.

怎樣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積極踐行拒絕校園欺凌,克服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阻力。3.

培養學生長期保持對校園欺凌的警惕性和正確的應對態度。三、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關注時事:案例一:河北邯鄲一初中生遭3名同班同學殺害并掩埋:據多家媒體報道,受害人是一名男孩,就讀于邯鄲市肥鄉區某中學。3月10日下午,該男孩被同學約出去玩之后遇害,嫌疑人是三名學生,其中一人還是其同桌。受害人疑似長期遭受校園霸凌。案例二:廣西隆安男生被同學欺凌、用開水燙傷事件:2024年5月,廣西隆安縣龍翔學校隆安校區發生一起學生欺凌事件。經查,中學生趙某某、蒙某某等8人對同校同學張某通過毆打、水燙等方式進行欺凌,造成張某身體多處受傷。目前,張某在區直醫院進行治療,身體狀況恢復良好。公安機關已對年滿16周歲的趙某某、蒙某某等2名涉事學生采取刑事拘留,對未滿16周歲的其余6名涉事學生予以行政拘留。我們的周圍也可能出現各種侵害我們權利甚至生命的情況。你知道怎樣預防與應對校園欺凌和暴力嗎?-結合多媒體講解:校園欺凌的概念、主要特征、角色分類。校園欺凌的定義: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壓、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人身傷害、財產損失或者精神損害的行為。校園欺凌的類型:1.

身體欺凌:包括毆打、推搡、踢踹、掌摑等直接的肢體暴力行為。2.

言語欺凌:如辱罵、嘲笑、起侮辱性綽號、惡意造謠等通過語言進行攻擊。3.

社交欺凌:孤立、排擠他人,故意阻止他人融入集體,破壞他人的社交關系。4.

網絡欺凌:通過網絡社交媒體發布詆毀、侮辱他人的言論、圖片或視頻等。5.

性欺凌:包括性騷擾、性侵犯行為,以及傳播與性相關的侮辱性言論或圖片。6.

財物欺凌:敲詐勒索他人財物,故意損壞他人的物品等。校園欺凌的主要特征:1.

力量不對等:欺凌者通常在身體、社交或心理上比受害者更強大。2.

重復性:欺凌行為可能會反復發生,對受害者造成持續的傷害。3.

故意性:欺凌行為是故意的,旨在給受害者帶來痛苦或傷害。4.

形式多樣:欺凌可以通過言語、身體、社交或網絡等多種方式進行,如嘲笑、辱罵、毆打、孤立等。5.

旁觀者:在欺凌事件中,往往有其他學生作為旁觀者,他們的態度和行為也可能對欺凌的發生和解決產生影響。6.

對受害者造成傷害:校園欺凌會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包括焦慮、抑郁、低自尊、學業下降等。校園欺凌的主要行為:(1)罵:辱罵、中傷、譏諷、貶抑受害者(2)打:打架、斗毆(3)毀:損壞受害者的書本、衣物等個人財產(4)嚇:恐嚇、威脅、逼迫受害者做其不愿做的事(5)傳:網上傳播謠言,人身攻擊如何識別校園欺凌?從行為表現上:1.

身體攻擊:如毆打、推搡、踢踹等直接的暴力行為。2.

言語侮辱:包括惡意取笑、辱罵、起侮辱性綽號等。3.

社交排斥:故意孤立某人,不讓其參與群體活動。4.

強迫行為:逼迫他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5.

敲詐勒索:索要財物等。從受害者狀態來看:1.

情緒低落、焦慮、恐懼,經常表現出不安。2.

學習成績突然下降。3.

身上出現莫名傷痕或物品經常損壞、丟失。4.

突然變得不愛上學,找各種理由逃避去學校。5.

人際交往出現明顯變化,如變得孤僻、少言寡語等。從周圍環境察覺:1.

某個學生經常被一群人圍著。2.

某些同學總是對特定的人有不友好的舉動或言語。3.

班級或校園中存在明顯的小團體欺負他人的現象。校園欺凌的角色分類:(1)欺凌者:欺凌者是指在校園內外實施欺凌行為的一方,其中包括主要欺凌者和欺凌協助者/支持者。主要欺凌者指欺凌事件的“主犯”,即在欺凌事件中起主要作用或組織、領導作用的人,這樣的欺凌事件參與者在三人以上;欺凌協助/支持者不是欺凌行為的發起人,但在欺凌開始后加入或協助欺凌。部分欺凌協助者受欺凌者的恐嚇、威脅,屬于被迫參與欺凌。欺凌者往往受其自身的挫敗感、羞辱感和憤怒情緒的影響,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和反社會性。而個人心理疾病與社交障礙、家庭問題、社會壓力等原因都可能導致欺凌者的產生。欺凌者的欺凌行為是一種反社會行為,欺凌者違反社會行為規范和道德規則,對于社會和諧與穩定、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實施造成極大破壞和惡劣影響。(2)被欺凌者:即受欺凌者,是校園欺凌事件中的最大受害者,在校園欺凌行為中是處于弱勢的一方。被欺凌者遭受欺凌的誘因眾多,既包括外界欺凌者的挑釁與攻擊,也包括被欺凌者自身的個性特征(例如:年齡、性別、體質、外貌形象、健康狀況、性傾向等)、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結構、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校園環境、同伴關系等主客觀因素。被欺凌者容易產生焦慮、抑郁、低自尊、孤獨感、自殺信念等內化問題行為,也可能產生違反道德和社會行為規范的外化問題行為,例如逃學、盜竊、攻擊等,被欺凌者可能因此被迫在同伴群體中被邊緣化。(3)旁觀者:旁觀者既不是欺凌者,也不是被欺凌者。他們不是校園欺凌事件的參與者,但目睹或聽聞了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在校園欺凌行為中處于旁觀的位置。在校園欺凌事件發生時,旁觀者可能采取三種行為:“作為”、“不作為”、對欺凌行為起哄。“作為”是指及時為受欺凌者提供支持、幫助和保護;“不作為”是指拒絕為受欺凌者提供支持、幫助和保護;對欺凌行為起哄是指該旁觀者并未表現出欺凌行為,但他的行為可能增強欺凌者的攻擊行為。旁觀者的行為會產生旁觀者效應:旁觀者的“作為”效應能遏制欺凌行為,進一步減輕或緩解被欺凌者所受的心理傷害,并增強他們的親社會行為;旁觀者的“不作為”效應或欺凌起哄行為則會助長欺凌行為,降低欺凌者的自責與內疚感,加劇對被欺凌者造成的傷害以及催生他們的反社會行為。也有研究者將采取“作為”的旁觀者稱為“保護被害者”,即能改善欺凌事件的角色;將“不作為”的旁觀者稱為“局外人/旁觀者”,他們的不介入和冷漠態度通常會使欺凌事件惡化。(二)案例分析-出示校園欺凌事件,并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想一想,產生校園欺凌的原因有哪些。案例一:【基本案情】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被告人施某等9人和祝某某等6人(另案處理)經常糾集一起,共同實施聚眾斗毆、尋釁滋事等犯罪,并在某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形成以施某為首的惡勢力團伙。為尋求刺激、發泄情緒、逞強耍橫等,祝某某建立“16四中”QQ群,用于成員間相互邀集。施某通過該群組織召集或自行召集團伙其他成員,多次惹事生非、隨意毆打他人,采取強拿硬要、提供保護等手段,向在校學生收取保護費,用于個人消費或上交施某,從而在該校學生中樹立權威,對校園安全、教學秩序造成惡劣影響。【裁判結果】法院經審理認為,根據各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性質、情節,認定施某等9人構成聚眾斗毆罪、尋釁滋事罪,對各被告人分別判處拘役六個月(緩刑六個月)至有期徒刑五年六個月不等的刑罰。【典型意義】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校園欺凌刑事案件。被告人與被害人均有未成年人,前科無業未成年人施某等糾集部分輟學青年和在校學生,組成小幫派,多次持械聚眾斗毆,在校園內多次隨意毆打學生,長期強拿硬要數十名學生財物,嚴重影響校園安全。本案的審判充分體現了人民法院在判前、判中及判后最大限度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對嚴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始終堅持“零容忍”,堅決依法從嚴從重懲處,有效震懾犯罪,為未成年人營造安全、健康、文明的成長環境。人民法院與社區、學校聯系,積極落實緩刑期間的幫教措施,幫助未成年被告人改過自新;同時,結合案件審判,向教育局發送司法建議,建議加強學生法治教育、加大安保監控巡查力度、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等,據此積極參與社會綜合治理,實現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案例二:【基本案情】自2017年10月以來,高某招攬邱某等14人(12人系未成年人)組成惡勢力犯罪集團,采用威脅、恐嚇等方式,在校園及周邊向未成年在校學生收取“保護費”,實施搶劫、尋釁滋事、盜竊、詐騙等犯罪20余起,被侵害學生30余人,涉案金額達4萬余元。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民檢察院及時介入偵查,協助公安機關全面收集固定證據,追加認定一起進入學生宿舍收取“保護費”的尋釁滋事犯罪事實,改變定性四起詐騙犯罪為盜竊罪,對僅參與一起盜竊犯罪、情節較輕的未成年人吳某附條件不起訴,對其他集團成員提起公訴。【裁判結果】法院依法采納檢察機關的定罪量刑意見,判處首要分子高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八個月,判處其他13名成員有期徒刑五年至拘役三個月不等刑罰。【典型意義】本案是一起由成年人糾集未成年人侵害未成年學生的涉惡校園欺凌案件,侵害人數多、持續時間長、社會影響惡劣,嚴重危害校園安全。檢察機關、公安機關準確認定犯罪事實,合力打擊該類涉惡犯罪集團,依法維護了校園安全。案例三:被告人井某某,與被害人朱某某均系在校學生。二人在路上偶遇,因言語不合,朱某某等人毆打了井某某。同年4月1日,井某某到網吧找朱某某等人未果,隨即離開,朱某某等人聽說后即駕車追趕,井某某被追上后,見朱某某將車窗玻璃搖下,即持匕首捅刺車內的朱某某,朱某某亦持斧頭將井某某面部劃傷。經鑒定,朱某某的損傷構成輕傷,井某某的損傷構成輕微傷。裁判結果:法院認為,井某某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一人輕傷,其行為侵犯了公民的身體健康權,構成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一年。被告人井某某系未成年人,歸案后認罪態度較好,積極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取得了諒解,且被害人朱某某無故毆打、追逐井某某有過錯,依法對井某某從輕處罰,并適用緩刑。典型意義:本案系遭受暴力侵害的未成年人“以暴制暴”而觸犯刑律的典型案件。井某某本是受害人,但他沒有采取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由被害人淪為被告人。朱某某雖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而未被追究刑事責任,但公安機關已對其進行了行政處罰。校園欺凌的危害:對于欺凌者來說,遭受欺凌后可能導致欺凌者出現恃強凌弱、自以為是等情況,形成自私、暴力等人格特征,甚至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如果一個孩子被長期欺凌,不僅在軀體上受到傷害,還會導致心理上的創傷。尤其是在得不到心理支持的情況下,很可能會發生以下的問題:1、難以適應學校生活被欺凌之后,孩子內心里會產生恐懼、羞辱、委屈感,也會在一段時間里處于“應激狀態”而無法放松,以至于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習,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不自信、孤獨,有的還可能為了逃避欺凌而厭學、逃學。2、出現行為上的退縮孩子由于遭受欺凌而處于極度恐懼當中,會變得遠離人群、膽小怕事,不愿意與人交流。一些孩子受到欺凌之后,往往不愿意和家人、老師提起這個事情,怕被報復、怕被責怪,而一味隱忍,出現退縮行為。3、情緒及人格出現問題長期被欺凌的孩子會更容易患上抑郁癥,有些被欺凌的孩子可能會因此對家庭、學校甚至社會充滿怨恨,而產生極端行為。發生校園欺凌的原因?(1)家庭:①過度溺愛導致任性、驕橫等不良心理。②不良家庭環境讓孩子背負過多壓力,催生心理障礙。(2)學校:①只重視成績而忽視了道德教育。②平時缺乏管理,出了事又急于息事寧人。(3)社會:①暴力影片、游戲等,引起青少年模仿。②社會不正之風影響青少年的是非觀。③部分媒體過度過細再現犯罪經過。(4)司法:①法律界定不清晰、懲戒不嚴。②法制教育缺失。③法律規定,14周歲以下屬于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人。-思考:為什么案例中學生能做出如此暴力的事情呢?當你遇到了類似欺凌的事情,你會怎樣做呢?-每個小組選一個案例進行討論,然后進行小組匯報。(三)獻計獻策-為預防校園欺凌獻計獻策,如遇到情況要及時報告家長、老師,遇到危急情況要大聲呼喊求救或電話報警;要冷靜面對,不要膽怯恐懼;找機會逃到人多的地方求救或躲入商店、民宅等。如何預防校園欺凌?1.不做受害者:①不攜帶較多的錢和手機等貴重物品,不公開顯露自己的財物。②前往校園周邊巷子拐角等校園欺凌可能多發地時盡量結伴而行。③與同學友好相處,寬容、理性、平和解決矛盾,不采用過激方式。④提升自我防護意識和防護能力,平時加強身體素質訓練,以便在危險的時刻進行自保。2.不做欺凌者:①要學會善待同學、尊重同學,通過欺凌他人取樂無法得到真正的友誼。②欺凌行為是國家法律和學校明確禁止的行為,欺凌行為會給他人帶來極大傷害。③故意毆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財物以及故意非法傷害他人的行為有可能構成刑法中的尋釁滋事罪、強制侮辱罪、搶劫罪、故意傷害罪等。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觀者:①拒絕煽風點火,拒絕成為欺凌者的“幫兇”。②拒絕當事不關己的旁觀者,適當對被欺凌者表達同情和關心。③在能力范圍內施以援手,幫助被欺凌者。④及時向老師、家長報告,甚至報警。如何應對校園欺凌?學生自身:1.

保持冷靜,不要驚慌或激怒欺凌者,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2.

勇敢說“不”,明確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立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