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榆林市高三下學期第三次模擬檢測歷史試題_第1頁
陜西省榆林市高三下學期第三次模擬檢測歷史試題_第2頁
陜西省榆林市高三下學期第三次模擬檢測歷史試題_第3頁
陜西省榆林市高三下學期第三次模擬檢測歷史試題_第4頁
陜西省榆林市高三下學期第三次模擬檢測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榆林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模擬檢測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題共6頁,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監考員將答題卡按順序收回,裝袋整理;試題不回收。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作為良渚文化神崇拜產物的神人獸面紋是良渚文化獨特的標志。考古發現,這一標志不僅存在于良渚中心區域,也廣泛出現在周邊環太湖地區的玉器上。這表明良渚文化()A.初步形成了國家認同觀念 B.具有較強的文化輻射作用C.發展水平領先于周邊地區 D.神權信仰與周邊高度一致2.如表所示是學者對漢代河西屯戍吏卒生活的部分統計數據。據表可知,漢代屯戍政策()戍卒身份軍事職責屯田任務年人均納糧(石)邊郡戍卒瞭望烽燧、修繕城障每人墾田50-80畝20-30內郡戍卒運輸糧草、戍守關隘輔助墾田30-50畝10-15刑徒戍邊者筑路開渠、充作勞役不參與分配屯田無A.提高了邊疆的自治水平B.推動了中原農耕技術向西域傳播C.體現了兵農合一的特點D.促進了漢族與邊疆各民族的交融3.晉武帝泰始九年(273年)詔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建德三年(574年)下詔:“自今以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爰及鰥寡,所在軍民,以時嫁娶。”推行這些政策主要是因為()A.政局動蕩人口銳減 B.江南開發對人口的需求C.傳統倫理觀念影響 D.門閥士族增強實力需要4.《唐律疏議》中規定“買奴婢、馬牛駝騾驢等,依令并立市券”,市券不僅蓋有官印,還需官府審批,并制定了統一的市券格式。宋代出現了官版契紙和契尾,官版契紙由官府印制,稅契時用印,這樣的契約才有效。這表明()A.商品經濟發展推動立法進步B.政府實行嚴格抑商政策C.普通民眾法律意識顯著增強D.政府對契約進行嚴格管理5.如表中的史料記載可直接用于研究元朝()《元朝名臣事略》先生(許恒)每有奏對,則上自擇善譯者,然后見之。或譯者言不逮意,上已領悟,或語意不倫,上亦覺其非而正之。《元史》“臣素不讀漢人文書,未解其意”《庚申外史》元朝最后一個皇太子愛猷識里達臘說:“李先生教我儒書許多年,我不省書中何義;西番僧教我佛經,我一夕便曉。”A.漢化遲滯的現象明顯 B.民族矛盾的尖銳突出C.蒙漢雜糅的二元制度 D.草原本位的執政理念6.北宋呂大鈞撰寫的《呂氏鄉約》內容包括“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罰式、聚會、主事”七項,涉及宗族內部的行為規范和制度規定。而明代王守仁撰寫的《南贛鄉約》第一部分主講鄉約組織建設,第二部分主要內容是解決當時社會矛盾,第三部分主講鄉約聚會。這一變化表明當時()A.理學開始成為官方的哲學B.心學成為道德教化的重要內容C.以社會教化輔助社會治理D.宗族成為基層治理的主要單位7.19世紀末列強加緊侵華,民族危機深重。嚴復翻譯的《天演論》一經問世,便在知識界乃至社會各界引發熱烈討論,眾多知識分子紛紛研讀并從中汲取思想力量。這反映了()A.傳統學術體系的漸進調整 B.救亡與思想啟蒙深度融合C.西學東漸促進東西方交流 D.各階層對民主模式的探索8.1927年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會議批判并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這一決策旨在()A順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最新潮流B.聯合各階層共同對抗國民黨統治C.實現黨的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D.探尋新的革命策略挽救黨和革命9.一篇關于共產黨某時期土地政策問題的報告中這樣描述:“土地關系變化了,一個是反出為入,賣地是地主、買地是農民。據統計,某地13家地主4年中賣出土地619畝,占土地全數的37%,有的賣出則占65%。”這種做法()A.改變了階級關系 B.埋下了矛盾隱患C.縮小了貧富差距 D.體現了務實原則10.1952年,新中國發起并舉辦了由多個國家參加的亞太和會。與會代表圍繞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結束朝鮮戰爭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通過了《告世界人民書》等多項重要文件。該會議的召開主要是為了()A.展示新中國的和平外交形象B.結束朝鮮戰爭以恢復國內經濟C.改善與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D.推動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建立11.1979年4月,參加中央工作會議的廣東省領導人在匯報工作時懇切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權力,讓廣東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有必要自主權。這一提議是()A.“特區”思想在中華大地上首次提出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推行的重要環節C.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補充完善D.中國經濟融入國際市場的積極嘗試12.波斯帝國境內有幾條重要的驛道,從以弗所到帝國行政中心蘇薩的“御道”,全長2400多千米,設施完善;中國秦朝修建了連通全國的馳道和直道;羅馬帝國有“條條大道通羅馬”的說法。這些道路的修建()A.主要目的是促進經濟交流B.說明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密切C.體現多元文明中的統一性D表明經濟發展水平決定建設規模13.大化改新后,日本參照中國官制建立了位階制,根據“官位相當”原則,按照位階從中央到地方設立各類官職,地方國司、郡司等官員必須嚴格按照位階制履行職責。這一制度()A.擴大了統治基礎 B.加強了中央集權C.強化了專制皇權 D.實現了社會轉型14.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婦女的主要工作場所從家庭轉變為工廠和車間。女工充當雇傭勞動者,被納入到貨幣經濟之中,其工資也大大高于以前在家中從事計件工作的收入。據此可知,工業革命開展使()A.婦女解放基礎初步具備 B.女性政治影響顯著提高C.傳統婚姻觀念逐步瓦解 D.中間社會階層力量壯大15.蘇丹于1885年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后,建立了馬赫迪王國,發行貨幣,制定憲法,但起義軍領袖憑借關系完全占有了逃亡者和賣國者的土地,建造了豪華的宮殿,并以反殖民戰爭為借口,向人民征收繁重的捐稅。該政權僅僅存在了13年,于1898年被英國殖民軍鎮壓。由此可知()A.英國殖民統治遭到沉重打擊B.馬赫迪起義被國內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C.民族解放運動重在自身覺悟D.馬赫迪政權未對蘇丹社會經濟進行變革16.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俄國十月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都給國際法帶來了一些進步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如國家主權、民主自決、不干涉內政等。這表明()A.革命與戰爭是國際法發展的主要推力B.國際法的范圍與作用得到進一步擴大C.重大的歷史事件影響著國際法的發展D.國際法的原則與規則由西方大國制定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絲綢之路是一條溝通中外、互通有無的共同繁榮發展之路。絲綢之路發端于中國。陸上絲路途經中亞、南亞、西亞、歐洲以至北非,穿越近30個國家,全長近8000千米。海上絲路穿過黃海、東海、南海、太平洋、印度洋,近抵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遠達南太諸島、南亞各國乃至東非。中國通過陸海絲路輸出了什么?不是刀與劍,血與火,而是絲綢、瓷器等大量商品和井渠術、冶煉術、蠶桑術、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火藥等古代文明成果。同時,各國的苜蓿、葡萄、胡蘿卜、胡椒、胡桃、石榴、大蒜、香料、珠寶、琉璃等物產源源東來,西方的玻璃制造、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術等也傳入東方。2000多年來,陸海絲路上來來往往的物流、人流和技術交流大幅提升了各國生產力和民眾生活水平,推動沿路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經濟一次次走向繁榮。——摘自戴秉國《開放包容,共建21世紀絲綢之路》(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內容和影響。(2)結合所學知識,從和平發展理念歷史淵源角度,簡述對中國古代對外交往智慧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國時期,伴隨著西方科學技術的引入,黃河治理進入新的階段。1933年國民政府成立了黃河水利委員會,掌管黃河干流及渭、洛等支流的興利防害及工程修建,這是黃河上第一次成立的流域管理機構,是治河機構的一次重大改革,標志著進入了對黃河上、中、下游綜合治理的階段。其間《水利法》的制訂使水利法規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摘編自王嘉儀、陳海潮《淺析治河機構與法規制度的歷史變遷——以“黃河”為例》材料二清末民初以來,原有黃河治理體系逐漸解體,黃河水患頻發。1913年,濮陽雙合嶺決口,當時北京市政府著力進攻南方革命力量,無暇顧及,導致災情不斷擴大,拖延兩年才完全堵復。1933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李儀祉提出了黃河治本思想,但由于主管機關職權不定,治理工作難以有效推進。——摘編自蘇全有、臧亞慧《民國時期黃河治理成效不彰的歷史反思》等材料三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黃河治理給予了高度重視。1955年,成立了黃河水利委員會,負責統一領導和管理黃河流域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配置、調度等工作,標志著黃河治理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現代化階段。進入21世紀,黃河治理步入了法治化與科技化并重的新階段,強化了跨區域協作與公眾參與,同時,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實現了對黃河的精細化管理和生態修復。——摘編自王嘉儀、陳海潮《淺析治河機構與法規制度的歷史變遷——以“黃河”為例》(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民國時期“黃河治理進入新的階段”的理由。(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后治理黃河成效差異的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15世紀之前,歐洲的蔗糖主要來自地中海東部地區,產量有限且價格昂貴,只有貴族和富人才能享用。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發現了美洲和非洲的廣闊土地,開始大規模種植甘蔗。16世紀以來,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和法國人先后在美洲建立甘蔗種植園,使得蔗糖產量大幅增加,價格逐漸下降,普通民眾也能消費得起。到18世紀,蔗糖在歐洲的消費量迅速增長,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甜味劑。——摘編自(美)西德尼·明茨《甜與權力:糖在近代歷史上的地位》材料二砂糖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但這都是通過對大量非洲奴隸的殘酷剝削而實現的。數萬噸糖被運往歐洲的碼頭,并在當地精煉廠進一步加工,最終通過市場、集市、商店和流動商販,銷往整個西歐乃至全世界。這時候,大多數從事砂糖貿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國,這些人因為富有,逐漸成為上流階層,其政治影響力也開始凸顯開來,可以說,砂糖商人們當時幾乎把持了英國的政治。蔗糖在18世紀變得越來越日常化、平民化,工人階級中開始流行茶歇,工作間歇喝上一杯加糖紅茶補充每天所需要的熱量,以省出更多的時間來從事工業生產。——摘編自(英)詹姆斯·沃爾韋恩《糖的征服史》等(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