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課件_第1頁
《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課件_第2頁
《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課件_第3頁
《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課件_第4頁
《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金匱要略》治則治法的

臨床應用舉要與探討《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金匱要略》作為仲景著作《傷寒雜病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治療雜病的專著。也是當今所說的四大經典之一。《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宋臣林億等《傷寒論·序》引唐代甘伯宗《名醫錄》云:張仲景“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于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官至長沙太守”事:無正史可考,但自宋代之后,醫家常以“長沙”指代仲景或仲景著作。《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社會背景:戰亂頻繁,天災不斷,疫病長期大面積流行。百姓的疾苦,激發了張仲景發奮于醫學并從事醫學著述的熱情和責任感。疾病的流行,為張仲景收集廣大醫家、百姓防治疾病的經驗以及親自參加醫療實踐提供了客觀條件。《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古典醫籍的問世:醫經和經方兩大醫學體系的著作問世,為仲景提供了學術基礎。才使他可以“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仲景系統總結與繼承了漢代以前的醫學成就和大量醫家同疾病作斗爭的豐富經驗,結合臨床實踐,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著成了我國第一部融理法方藥于一體的辨證論治的專書――《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張仲景《傷寒雜病論》16卷成書年代大約在公元205年前后原著亡佚西晉王叔和收集整理編次為《傷寒論》10卷22篇。又在仲景去世后二十余年間將《金匱》部分內容收入《脈經》《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隋代巢元方將《金匱》部分內容收入《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將《金匱》部分內容收入《千金要方》、王燾將《金匱》部分內容收入《外臺秘要》《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王洙在蠧書中發現3卷本《金匱玉函要略方》交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校刻此3卷本《金匱玉函要略方》中雜病部分名曰《金匱要略方》原宋本未見流傳《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目前流傳最早的是《新編金匱方論》公元1340年(元代)鄧珍仿宋刻本,簡稱“鄧珍本”《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明代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趙開美刻《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方論》簡稱“趙本”明代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吳勉學刻《古今醫統正脈全書·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簡稱“醫統本”《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1990年何任等以鄧珍本《新編金匱方論》為底本,校勘注釋,編成《金匱要略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一、表里同病時的先后緩急治則【原文】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14)

《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1.表里證同時出現時,首先應分別證情的先后緩急,急者先治,緩者后治。以里證為急,故應先救其里,如表證未解,而誤用汗法更虛其陽,則會導致兩脫之危候發生。當里證基本解除之后表證仍在,則救表以祛其邪,防再行傳變入里。

《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2.先里后表的治法,是治療表里同病的變法。一般來說,表里同病,應先解表,表解后方可治里,否則易致外邪內陷,造成變證。因此,先表后里的治法,是治療表里同病的常法。此外,有時表里同病相互影響,為了提高療效,必須雙方兼顧,這又是表里同治的又一治法。《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總之,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三種治法,均必須根據表里雙方病情的主次和緩急輕重,尤其里氣盛衰情況來決定。里虛寒者溫里為先。《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二、緩中補虛法的臨床應用

【原文】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蟅蟲丸主之。(18)

《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大黃蟅蟲丸方: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干地黃十兩干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百枚蠐螬一升蟅蟲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1.五勞、七傷是導致虛勞干血的病因,癥見羸瘦,腹滿不能飲食,肌膚甲錯,兩目暗黑。由于虛勞日久不愈,經絡氣血的運行受阻,從而產生瘀血,即所謂“干血”。瘀血內停,新血不生,肌膚失養,故粗糙如鱗甲狀;精血不榮于目,故兩目黯黑。機體失于榮養,故極度消瘦虛弱。中焦脾胃運化受累,故腹滿不能食。證因虛致瘀,瘀阻致虛,瘀血不除,新血不生。治以大黃蟅蟲丸,祛瘀生新,緩中補虛。

《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2.方中大黃、蟅蟲、桃仁、虻蟲、水蛭、蠐螬、干漆活血化瘀;芍藥、地黃養血補虛潤燥;杏仁利氣;黃芩清熱;甘草,白蜜益氣和中,為久病血瘀的緩治方。方中攻補兼施,峻劑丸服以緩投,以達攻不傷正;補不留瘀,意在緩攻,故曰:“緩中補虛”。3.此方位于虛勞證之末,可見久病入血,久病入絡,久病有瘀,對臨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三、胸痹病機與治則【原文】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1)《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1.一切疾病的發生都離不開邪盛與正虛兩個方面,所以診脈應注意辨別其太過與不及。胸痹、心痛的脈象“陽微陰弦”,是太過與不及的反映。“陽微”,是上焦陽氣不足,胸陽不振之象;“陰弦”,是陰寒邪盛,痰飲內停之征。“陽微”與“陰弦”同時并見,以脈測證,胸痹、心痛的病機是上焦陽虛,陰邪上乘,邪正相搏,閉塞心胸。《論注》云:“最虛之處,即是容邪之處也”,由于上焦陽虛,痰氣水飲等陰邪乘虛而居于陽位,導致胸中陽氣不通,不通則痛。《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2.原文“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進一步指出“陽微”與“陰弦”是胸痹、心痛發病中不可缺一的兩個方面,僅有胸陽之虛,或僅有陰邪之盛,都不致本病發生;必須是胸陽不足,陰乘陽位,二者相互搏結,才能成為胸痹、心痛之病。

《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3.“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用這種肯定句式強調,說明胸痹、心痛的發作,在于陰寒之邪為患,治療在于逐寒回陽以緩心痛。《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四、腹滿溫法的臨床應用【原文】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1)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3)《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1.趺陽脈主候中焦脾胃。“脈微弦”即指脈微而弦。脈微是中陽不足,脾胃虛寒;脈弦,主寒主痛。“虛寒從下上也”是本證形成的病因和病機,即中焦陽氣不足,下焦肝腎陰寒之氣逆于中焦,形成土虛木侮。

《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2.脾胃主運化,脾胃虛寒,則運化功能減退,故腹滿,或大便難;當寒聚陽郁則腹滿,陽聚寒散則滿消,故腹滿時輕時重;肝主疏泄,肝氣上逆,則疏泄失職,而兩脅疼痛。《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本證的辨證要點在于:①趺陽脈微弦;②腹滿時減,復如故。3.“當以溫藥服之”,是本證總的治則。因病機屬虛寒,故治當以溫藥服之。正所謂“臟寒生滿病”。《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五、痰飲治則的應用分析【原文】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15)《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1.痰飲病是由于肺、脾、腎陽虛不運、不化,水液停聚所致。又飲為陰邪,最易傷人陽氣,故痰飲既成,陽氣更傷;飲邪遇寒則凝,遇陽則行,得溫則化,故痰飲病邪的消除,有賴于陽氣的溫化。所以“溫藥和之”是痰飲病的治療總則,是其治本的主要方法。《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2.以“溫藥”振奮陽氣,開發腠理,通調水道,使陽氣充盛,溫運正常,則飲可自除,故用“溫藥”是治療痰飲病的原則性。但痰飲病的產生,又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病有在上、在下,在經、在絡等不同,故須根據具體病情,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所以“和之”既是指溫之不可太過,當以調和、適度為法,又有“和其不和”之意,不可以專補而礙邪,亦不可過燥而傷正。所以“和之”反應了用藥的靈活性。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緊密結合才是治療痰飲病的大法。《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原文】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16)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茯苓四兩桂枝白術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1.脾胃陽虛,水飲內停中焦,氣機升降失常,濁陰不降,肝經失和,故見胸脅支撐脹滿;清陽不升,故見“目眩”。治以溫陽化氣,健脾利水。2.方中茯苓健脾滲濕,祛痰化飲,益肺于上源,補脾于中部,令脾肺之氣從上順下,通調水道以輸膀胱。桂枝溫陽化氣以利氣機,平沖降逆,與茯苓相伍溫化滲利。白術健脾燥濕,培土制水,正本扶源。甘草益氣和中。3.本方溫中有消,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是仲景“溫藥和之”的典型方劑。《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原文】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方見上。腎氣丸亦主之。方見腳氣中。(17)《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1.微飲是指飲邪輕微者。然飲邪雖輕微,但其本卻在于脾腎陽虛不化,故必須及早治療。由于水飲內停,妨礙氣機升降,故見短氣;氣化不行,故可見小便不利。治療“當從小便去之”。但并非是單純地利小便,而是溫化陽氣,兼以通利小便,使氣化水行,飲有去路,則短氣之癥可除。

《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2.因中陽不運,微飲內停者,可兼見心下逆滿,起即頭眩等癥,其本在脾,治用苓桂術甘湯溫陽化氣,健脾利水。因下焦陽虛,氣化不行,微飲內停者,可兼見畏寒足冷,小腹拘急不仁等癥,其本在腎,治用腎氣丸溫腎蠲飲,化氣利水。

《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3.在臨床實踐中,各類痰飲病經過積極治療之后,往往病除大半,而病根難拔,僅見“有微飲”的短氣癥狀時,仲景指出可據病體證情,或從先天腎氣,或從后天脾胃,總以“溫藥”“和之”為法,使氣化得行,則病根可除。《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六、產后多瘀的治療法則【原文】 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5)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癰膿,以麥粥下之。《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1.產后腹痛亦有虛實之分,如腹痛不煩不滿的,病屬里虛;今腹痛煩滿不得臥,是屬里實,但與陽明里實不同,而是由產后氣血郁滯成實,氣機痹阻不通所致。 2.方中枳實破氣散結,炒黑并能行血中之氣;芍藥和血止痛;大麥粥和胃安中。合而用之,使氣血宣通,則腹痛煩悶諸證自除。《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原文】 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6) 下瘀血湯方: 大黃二兩桃仁二十枚蟅蟲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1.產后氣血郁滯腹痛,當用枳實芍藥散行氣和血。今服枳實芍藥散而腹痛仍不愈,這是因為干血著于臍下,病重藥輕,前方自不勝任,當用下瘀血湯破血逐瘀。 2.大黃蕩逐瘀血;桃仁活血化瘀;蟅蟲逐瘀破結,續絕傷。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頗猛。用蜜為丸,是緩其性而不使驟發,酒煎是取其引入血分以行藥勢。如因瘀血內結而致經水不利,亦可用本方治療。服藥后如見新血下如豚肝,即為瘀血下行之驗。

《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3.產后腹痛有寒熱虛實的不同,應當辨證施治。如血虛而寒所致腹痛,多腹中拘急,綿綿作痛,且有喜溫喜按,畏寒怕冷等狀;如氣血郁滯所致的腹痛,多為脹痛,且痛連脘腹,煩滿不安;瘀血內結所致腹痛,多為少腹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按之有硬塊,舌質青紫或有瘀斑、瘀點。所以臨床上診治產后腹痛必須同中求異,辨證施治,方能切中病機,藥到病除。

《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4.從先用枳實芍藥散作診斷性治療,后用下瘀血湯的治療方法,可以看出仲景論治產后病十分謹慎,既勿忘于產后,亦不泥于產后。《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七、產后“安中益氣”的重要性【原文】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10)

《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

1.婦人產后,多陰血不足,繼哺乳嬰兒,氣血更虛,虛而生內熱,熱擾于中則胃氣失和;上干神明,則心神失主,故證見煩亂嘔逆。治以竹皮大丸,清熱降逆,安中益氣。

《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