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出鏡記者與
主持人實務普通高等學校應用型教材·新聞傳播學目錄總覽第一章現場采訪報道第一節現場采訪報道第二節現場信息與技術變遷第三節理性思辨與場性思維第二章事件報道角度與中心人物第一節新聞事件人物化第二節人物性格第三節人物性格的現場表現手段第四節發現人物的核心價值第三章電視新聞故事化第一節故事化敘述方式第二節尋找故事沖突點第三節新聞故事化結構第四節故事結構的時間第四章體驗式現場采訪第一節體驗:隨機記錄過程第二節如何有效傳達親歷者感受第三節當事人視角體驗報道第四節以外國人的視角報道中國文化第五節Vlog體驗敘事第五章現場隨機采訪第一節隨機采訪準備第二節現場提問與鏡頭拍攝的配合第三節隨機采訪原則第六章同期聲:動態結構呈現第一節作為結構性存在的同期聲第二節如何選擇同期聲第三節同期聲結構技巧第七章災難事件現場報道第一節災難事件現場信息類型第二節災難事件現場報道準備第三節出鏡記者災難事件報道注意要點第八章現場出鏡與連線采訪第一節現場出鏡第二節連線采訪第三節現場出鏡與連線采訪的應用第九章訪談與提問第一節訪談:人際傳播過程第二節人物專訪第三節幾種特殊的提問方式第四節高端訪談節目第十章出鏡記者及主持人形象第一節出鏡記者及主持人形象的界定第二節出鏡記者及主持人外在形象塑造第三節出鏡記者及主持人內在形象塑造第十一章融合現場第一節融合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第二節媒體融合對新聞工作的要求第三節出鏡記者或主持人角色重構第十二章沉浸式現場第一節沉浸式新聞第二節沉浸化敘事第三節微視頻敘事第四節VR場景轉移第一章現場采訪報道Contents本章目錄01.現場采訪報道02.現場信息與技術變遷03.理性思辨與場性思維PartOne現場采訪報道采訪及出鏡記者采訪,是記者認識客觀事物,采集、發現、挖掘事實與信息的調查研究活動記者采訪的目的是傳播信息、交流信息、溝通社會采訪講究時效,要體現現場感,用事實說話電視采訪指電視新聞工作者利用電視技術中一切可以兼容的手段,為實現新聞的大眾傳播而進行的素材采集活動,包括拍攝、記者出鏡、畫外采訪出鏡記者新聞現場或連線新聞現場鏡頭中從事信息傳達、人物采訪、事件評論的電視記者和主持人(主播)的總稱一、概念界定本課程的核心:出鏡記者和現場主持人采訪,包括記者和主持人現場提問、訪談和述評以及形體姿態、表情反應等。尤其強調記者對現場做全面的信息搜尋和梳理。畫外采訪,即記者圍繞事件所進行的文字、背景、資料等非形象素材的采集等。不包括廣播現場報道一、概念界定現場狹義的新聞現場:“新聞事件發生現場”廣義的新聞現場:與新聞報道主體存在邏輯關系的新聞空間現場報道宋曉陽(2008):電視報道者置身于新聞現場,面對攝像機,以采訪者、目擊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向觀眾描述新聞現場、敘述新聞事實、點評新聞事件,并同時伴以圖像報道的一種報道形式,分為錄像型現場報道和直播型現場報道。曾祥敏(2010):現場報道是指電視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面對攝像機(觀眾)以采訪者、目擊者或參與者的身份做報道。優勢:電子媒體的現場感、真實感和面對面注重新聞事件“場信息”的采集:六要素、現場視覺信息、直觀視覺觀察不到的現場信息、畫外音-補充延展與環境背景介紹一、概念界定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新聞的職責在于傳達事件的信息,真理的職責在于照亮隱蔽的事實,并且將兩者聯系在一起,從而形成作為人們開展行動所依據的有關現實的圖畫。”現場報道的諸多做法和表現形式似乎違背了新聞客觀性原則類人際傳播的報道行為,話語中的個性與自我表露,評論事實等需要記者對報道過程展開戰略策劃、清晰界定所采用的表述方式客觀性與客觀主義的區別客觀性是呈現信息的方法客觀性原則的實現使用系統性工具分析新聞事件清晰界定表述方式案例分析:《廣西日報》融媒體報道《柳州融水突圍記》二、客觀性原則“真相”(truth)、“事實”(fact)與“新聞”(news)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1922):新聞的功能只不過是使某個事件更加突出,而真相的功能則是說明隱藏的事實,讓它們彼此聯系,形成一幅現實的圖像。“實況”和“真實”這兩種范疇不僅支撐儀式形式,而且支撐媒介話語建構社會現實框架的功能,給社會現實的內容命名。真實:新聞的生命“新聞真實”不只是要求準確,還要有去偽存真的過程新聞的首要原則——超功利地追求真實技術的進步下,媒介對現場的記錄和呈現能力不斷提升電報、電話、電視、計算機、手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圖片、音頻、視頻三、新聞真實觀察的重要性記者在現場的“所見”,不僅僅是被記錄的“現場”,實際上還包括了記錄者的“視角”盡力還原,力圖“身臨其境”和“感同身受”記者要培養發現和識別新聞價值的能力,具備“場性思維”記錄的要求還原現場,展現事件的個性特征案例分析新華社戰地記者陳聰的工作與責任四、現場觀察與記錄PartTwo現場信息與技術變遷歷史回顧從書寫、印刷到電子媒介的演變書籍報刊:專門化、機制化、大眾化、對外部世界進行摹畫與傳播的媒介印刷媒介:抽象文字結合靜態直觀圖片,視覺上的精準復現廣播、電視、網絡近距離傳播-遠距離傳播-零距離傳播現代媒介的特點實時性、互動性、多媒體呈現信息交流的未來趨勢更加個性化、碎片化一、信息交流形態的更迭我國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發展的五個階段1.文體和重大時政活動直播階段(1958-1993)主要采用傳統意義上的實況轉播,即將攝像機架在現場,將現場的情況單純地反映給電視觀眾,鮮有深入的報道或評論2.新聞欄目直播化階段(1993-1997)“我在場”的現場報道,蘊含著科學主義和真實性探求3.直播常態化階段(1997-2006)以大范圍、長時間、經常化的重大新聞事件直播為基本特征4.“內容+關系”的傳播結構階段(2006-2016)電視直播從“供應信息”發展為“建構關系”的階段,逐漸形成“內容+關系”的新型傳播結構電視直播廣泛延伸至包括電視文藝、綜藝在內的多種節目形態之中5.網絡直播階段(2016年至今)實時同步,互動性強多領域滲透,垂直領域強調專業性二、現場報道的歷史變遷信息作為交流議題從客觀信息到交流關系的轉變本體論信息:外部事物的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稱為客體信息認識論信息:主體從本體論信息中感知的信息,稱為感知信息或全信息,包含語法、語義和語用信息用戶生產內容(UGC)互聯網時代,用戶生產內容(UGC)成為重要信息源巴特的“可讀文本”和“可寫文本”概念適用于新聞平臺用戶生產內容模式“可讀文本”是線性、被動的,而“可寫文本”是開放的、未完成的,鼓勵讀者參與和重寫互動的重要性加強互動性,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三、信息分享與交流出鏡記者的角色轉變打破傳統電視直播的語態,融入趣味化表達方式,如網絡熱詞、段子等,拉近與網友的距離報道中應融入體驗、互動等多樣化形式,通過表情、肢體語言豐富表達空間幽默化表達需要記者積累知識,豐富語料庫,展現真實的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構建“同伴式”解說口吻,與觀眾建立現實關系互動使用“一對一”“點對點”的表達方式,增強代入感和感染力在移動直播中,記者不僅是“同伴”,還需成為“有知識的同伴”,帶領觀眾體驗和解讀新聞現場需做充分的案頭工作,了解新聞信息及背后的故事,多視角展現新聞現場三、信息分享與交流移動新聞直播的特點強過程感、多向交互“四全媒體”: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沉浸式體驗VR、AR技術的應用案例分析中央電視臺“天舟一號”發射任務VR直播【(360°全景VR視頻)天舟一號火箭點火前倒計時】/video/BV1uD4y1979c/?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19914fc5d9ec676b2a094bb3d64c68a3四、移動現場與沉浸式現場PartThree理性思辨與社會對話理性思辨的重要性從個體感受轉化為集體意志社會對話的實現共同討論平臺與標準的建立案例分析外賣騎手困境的報道與社會反響2020年《人物》vs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1+1》欄目一線記者對此的評價(P18)一、理性思辨《人物》的報道央視的報道記者采訪的使命:記者的使命是記錄正在發生的歷史,揭示世界的真相新聞應關注大觀念、大事件如何影響具體人物的命運和內心,將個別作為新聞的起點和終點關注現場與社會體驗:關注現場就是關注社會成員在人際關系中的體驗。記者需描述他們的體驗、眼中的世界、對現實的評判、對未來的期待、自我認同和身份建構采訪應傳遞特定群體在日常互動中的特別體驗,反映權力、財富和聲望的分化或重新分配場性思維與新聞生產:視聽媒體的傳播隨時代發展而改變,要求電視工作者具備“場性思維”場性思維中的“場”指從關系角度進行思考的技術,借鑒皮埃爾·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新聞場域從屬于文化場域,受制于政治、經濟場域資本,新聞生產者在網絡關系中的位置影響新聞生產二、歷史敘事中的新聞現場現場采訪的多維立體建構:記者需按時間順序講述現場感受,通過解說詞深化現場內容,傳遞親自見聞,與畫面信息互補記者需在現場捕捉信息含量最大、最有內涵張力的畫面形象,截取最有說服力的精彩瞬間新聞傳播的轉變:新聞傳播作品日漸轉變為“中國故事”,聚焦宏大敘事,關注中國發展的歷史對比講故事成為新聞傳播的必然選擇,反映普通中國人的點點滴滴,成為當代中國的典型代表二、歷史敘事中的新聞現場現場對話與故事化敘事:現場對話要求記者講述普通人物的故事,強調現場感、鮮活敘述解說詞與同期聲采訪需串聯互補,信息呈現層層推進,提高報道的可看性主題報道表達愈發貼近百姓,逐漸生活化,采訪形式更豐富,增加互動環節,體現互聯網思維媒體融合語境下的新聞表達主持人、記者、新聞主播探索新的人性化表達方式,重視報道過程中融入“關系訊息”移動互聯網技術支撐的新平臺發展,記者在直播平臺上現場報道,根據觀眾實時評論回應,傳達價值觀新聞媒體傳遞信息的同時,通過符號構建情境,提供價值觀分享和確認的場所三、對話:回應社會關切1.如何用視聽語言有效傳達現場信息?2.現場采訪的核心是什么?3.現場采訪報道如何體現理性思辨和社會對話?4.選擇觀看歷年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思考題1.如何用視聽語言有效傳達現場信息?畫面與聲音的互補:通過解說詞與同期聲采訪的串聯互補,層層推進信息呈現,增強報道的可看性和現場感。捕捉典型畫面:在現場選擇信息含量最大、最有內涵張力的畫面形象,截取最有說服力的精彩瞬間。多維立體建構:記者按時間順序講述現場感受,傳遞親自見聞,與畫面信息互補,共同建構多維立體的現場。增強真實感:利用用戶生產內容(UGC)中的搖晃鏡頭、混雜音效和個人化拍攝,增強新聞素材的“真實感”。戲劇性呈現:通過多樣拍攝角度和時機偶然性,增強內容的戲劇性,吸引更多點擊量和關注度。參考答案2.現場采訪的核心是什么?關注個體體驗:現場采訪的核心是關注具體人物的命運和內心,將個別作為新聞的起點和終點。揭示社會關系:關注社會成員在人際關系中的體驗,描述他們的語言、評判、期待、自我認同和身份建構。傳遞現場體驗:在家庭、鄰里、職場、商店、餐館、街道等公共場所傳遞現場體驗,反映特定群體的特別之處。互動與連接:增加互動環節,體現互聯網思維,讓用戶直接參與新聞制作,講述自己的故事,與新聞媒體建立更親密關系。參考答案3.現場采訪報道如何體現理性思辨和社會對話?場性思維:記者需具備場性思維,從關系角度思考新聞生產,警醒于新聞場域中政治、經濟場域資本的影響。故事化敘事:通過故事化敘事,關注大觀念、大事件如何影響具體人物,揭示社會成員在人際關系中的體驗。價值觀傳達:記者在直播平臺上現場報道,根據觀眾實時評論回應,傳達自己的價值觀,提供價值觀分享和確認的場所。社會對話:通過用戶生產內容(UGC)和內容眾籌,讓普通用戶參與新聞制作,講述自己的故事,促進社會對話。理性思辨:在報道中融入“關系訊息”,通過符號構建情境,提供理性思辨的空間,反映權力、財富和聲望的分化或重新分配。參考答案1.陳力丹,陳俊妮.傳播學綱要[M].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2.李希光,孫靜惟,王晶.新聞采訪寫作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3.曾祥敏.電視采訪:融合報道中的人、故事與視角[M].3版.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8.4.葉子,趙淑萍.電視采訪:探尋事實真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朱羽君,雷蔚真.電視采訪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6.高鋼,潘曙雅.新聞采訪與寫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7.宋曉陽.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指南[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8.周憲.再現危機與當代現實主義觀念[J].文學評倫,2019(1).9.陳力丹.試看傳播媒介如何影響社會結構:從古登堡到“第五媒體”[J].國際新聞界,2004(6).10.埃杰頓.美國電視史[M].李銀波,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1.延森.媒介融合:網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M].劉君,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12.伯格.觀看之道[M].戴行鉞,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3.艾柯.開放的作品[M].劉儒庭,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推薦閱讀文獻出鏡記者與
主持人實務普通高等學校應用型教材·新聞傳播學第二章
事件報道角度與中心人物1.如何以講故事的方式傳遞信息2.如何理解新聞中的故事觀念3.如何展現視聽媒體的故事人物個性4.如何理解中心人物性格的設置本章學習要點Contents本章目錄01.新聞事件人物化02.人物性格04.發現人物的核心價值03.人物性格的現場表現手段PartOne新聞事件人物化中心人物展現活動的現場不一定是采訪的現場,或事件發生的現場如何以講故事的方式傳遞信息如何理解新聞中的故事觀念案例:王果香的故事(《種樹“種到”聯合國》)(P24)中心人物:王果香報道角度:從治沙現場到聯合國會議關鍵點:人物成長經歷與事件背景的結合一、不要一直在現場人物是故事前進的動力欲望與現實不平衡制造沖突人物期望推動故事發展案例:劉桂珍的故事(《劉桂珍:四副擔子一肩挑》)中心人物:劉桂珍報道角度:四重身份(村醫、教師、村支書、村主任)關鍵點:時間跨度的敘事與情感渲染二、新聞報道人物化學習要點:故事主題原型與文化記憶結合當代現實問題展開故事案例:老齡化社會與代際溝通案例1:孫子為85歲爺爺拍照(P33)案例2:B站代際共處實驗關鍵點:如何通過故事呼吁社會關注老年人三、故事主題原型PartTwo人物性格學習要點:人物性格是故事的核心人物性格的分類:扁平人物vs.圓形人物敘事的三大支柱:人物、動作和場景人物性格的戲劇功能案例:曹德旺的故事(《美國工廠》)(P35)中心人物:曹德旺報道角度:企業家與普通人的雙重身份關鍵點:人物性格的復雜性與多面性人物性格PartThree人物性格的現場表現手段學習要點:個性話語:通過個性話語抓住人物的本質,找到情感核心外貌描寫:照片要生動形象,與人物外貌配合得當。一味單純地描寫外貌細節沒有意義,必須要結合人物性格和行為來理解他的外貌細節與周邊環境的關系。生活細節人物性格的現場表現手段案例1:陳慧的故事(《貼地生活:菜市場里的女作家》)關鍵點:個性話語與生活細節的結合“我在菜市場見到陳慧時,她正被一圈人圍著,一根短辮低低扎在腦后,皮膚黢黑,嗓門洪亮,拿貨、找錢、寒暄,爽脆利落,挎在身上的黑色腰包里裝著一疊五塊十塊的鈔票和一些鋼镚兒。”“我想燙頭,我想修眉,我想顛覆自己,我想還是算了。”“我有兩個窗口。一個讓我趴著,窺視近在咫尺的凡間;一個用來飄著,放縱靈魂四處徜徉。”人物性格的現場表現手段案例2:豐楓的故事(《藥袋哥》)關鍵點:外貌描寫與人物行為的結合人物性格的現場表現手段他叫豐楓,今年40歲,體型偏胖,武漢某社區網格員(描寫與主題有關的外貌,客觀中立的描寫)……在黃石路的漢口大藥房,平時脾氣急的豐楓展現出另一副樣子。他不厭其煩地排隊開藥、查單子,仔仔細細核對居民的社保卡和藥物的名稱、劑量,對于突發的一些情況也沒急,而是耐心解決。他說:“能開到藥就好!能開到藥就好!”豐楓說:“這個大社區有六千多戶居民,我平時服務轄區內的一千多戶居民。”(通過人物的言行顯示人物性格)案例3:紀錄片
《含淚活著》關鍵點:注重細節刻畫和聚焦人物性格的現場表現手段丁尚彪一天工作結束后已是深夜十二點多,末班電車都收車了,他才沿著軌道走回家。為了不驚動一樓的房東,他從來都是踮著腳尖輕輕往上爬
的,因為那是30年前建造的舊式木制房子,一有動靜就極易產生噪聲。針織廠工作的妻子在講述自己在丈夫離開上海的八年時間里的生活情況時,只有一句簡單的話:“現在一個人沒辦法了,像斷電了換保險絲什么的自己都能做。”PartFour發現人物的核心價值學習要點:激勵事件的作用如何通過激勵事件展現人物核心價值案例1:劉小樣的故事(《平原上的娜拉》)(P41)關鍵點:人物的內心掙扎與時代背景案例2:吳桂春的故事(《葬花詞、打膠機與情書》)(P42)關鍵點:人物的生活細節與情感體驗發現人物的核心價值1.如何選擇事件主題才能契合當代社會的歷史背景與本質發展?
2.如何選擇被訪者才能給事件主題提供一個更客觀的表述、更全面而豐富的視角、更多樣性的解讀方式?
3.如何從一般事實中挖掘出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切入何種角度才能提升主題的新聞價值?
4.回顧一下你今天觀察到了什么。有沒有觀察到其他人沒有觀察到的細節?
5.課堂討論:
請看最近互聯網熱搜上的新聞標題,回答:有哪些你喜歡的新聞?為什么喜歡?
未點開之前是什么新聞點打動了你?請點開后面的文字或視頻看看它的主題是否符合你的心理期待,以及是否帶給你情感或價值觀的觸動。
6.觀察一個事件,至少提煉出兩個以上報道角度,分析哪個角度最能體現事件本質。
7.思考策劃選題的方法。思考題1.如何選擇事件主題才能契合當代社會的歷史背景與本質發展?一些參考的角度:緊扣時代脈搏:選擇與當前社會熱點、重大政策、歷史轉折點相關的事件主題。例如,老齡化社會、環境保護、科技創新等。反映社會本質:事件主題應能反映社會的深層次問題或發展趨勢,如城鄉差距、代際矛盾、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沖突等。具有普遍性:選擇那些能夠引發廣泛共鳴的主題,能夠觸動大多數人的情感或利益。前瞻性:事件主題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夠預示未來的社會變化或趨勢。參考答案2.如何選擇被訪者才能給事件主題提供一個更客觀的表述、更全面而豐富的視角、更多樣性的解讀方式?一些參考的角度:多元視角:選擇不同背景、立場、身份的被訪者,確保報道的全面性和多樣性。例如,事件中的直接參與者、旁觀者、專家學者等。權威性與代表性:選擇具有權威性或代表性的被訪者,能夠為事件提供更具說服力的解讀。例如,行業專家、政府官員、事件親歷者等。情感共鳴:選擇那些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被訪者,他們的故事和觀點能夠更好地打動觀眾。平衡性:確保被訪者的觀點和立場具有平衡性,避免報道偏頗或片面。參考答案3.如何從一般事實中挖掘出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切入何種角度才能提升主題的新聞價值?一些參考的角度:挖掘細節:從一般事實中尋找那些具有代表性、獨特性或情感沖擊力的細節。例如,人物的生活細節、事件的轉折點等。尋找沖突與矛盾:新聞價值往往來自于沖突與矛盾。通過挖掘事件中的沖突點,能夠提升報道的戲劇性和吸引力。切入獨特角度:選擇與眾不同的報道角度,避免千篇一律的敘事方式。例如,從個人故事切入,反映更大的社會問題。情感與價值觀的觸動:通過挖掘事件中的情感元素和價值觀沖突,能夠引發觀眾的共鳴,提升新聞的情感價值。參考答案1.麥基,格雷斯.故事經濟學
[M].陶鏤,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2.哈特.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
[M].葉青,曾軼峰,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曾祥敏.電視采訪:融合報道中的人、故事與視角
[M].3版.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8.
4.李云雷.如何講述新的中國故事?:當代中國文學的新主題與新趨勢
[J].文學評論,2014
(3).
5.克雷默,考爾.哈佛非虛構寫作課:怎樣講好一個故事
[M].王宇光,等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推薦閱讀文獻出鏡記者與
主持人實務普通高等學校應用型教材·新聞傳播學第三章
電視新聞故事化1.故事化敘述方式2.故事沖突點3.故事結構的時間本章學習要點Contents本章目錄01.故事化敘述方式02.尋找故事沖突點04.故事結構的時間03.新聞故事化結構PartOne故事化敘述方式傳統新聞報道的局限性平鋪直敘、缺乏吸引力故事化敘述的興起引入問題與懸念增強戲劇性和互動性故事的定義真實或虛構的事件,有連貫性、吸引力喬恩:當人物遇到錯綜復雜的情況,而他又不得不面對和解決時,行動就發生了,故事正是由一連串這樣的行動構成的。富蘭克林“新聞故事化”:采用對話、描寫、場景設置等手法細致入微地描述情節和細節。情節的重要性有意識地安排事件以揭示主題一、故事理論紀實性與真實性事實客觀存在,媒介呈現真實戲劇性與互動性發掘人性,放大戲劇性沖突提升觀眾參與感二、故事化敘事的特征PartTwo尋找故事沖突點案例分析:貝發集團//zgjx/2017-06/14/c_136362644.htm背景:中國制筆業的困境與突破故事化呈現困境:依賴進口材料,利潤微薄解決:自主研發,打破壟斷效果:提升品牌影響力,展現中國制造的力量講“好故事”意味著記者要從報道對象中發掘戲劇沖突和人性因素,并以具體的、貼近受眾生活的方式呈現故事化敘事的實踐沖突點的定義故事發展的關鍵轉折點案例分析:于歡案不同媒體的敘事角度沖突點的提煉:倫理視角下的反抗思考如何找到新聞故事的“沖突點”?尋找故事沖突點PartThree新聞故事化結構沙漏式結構兩頭大、中間小開頭和結尾突出重點信息時間順序與懸念式結構按時間順序展開,設置懸念吸引觀眾故事化敘事的結構精心布置意外延遲揭示信息,制造驚喜案例分析:《減產為何卻增收?》通過對比和轉折吸引觀眾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視頻鏈接:《減產為何卻增收?》片段/yd/20180514/057992341.html?yidian_docid=0J32Kvp2故事化敘事的技巧如何找到故事的“戲眼”關注細節,提煉關鍵信息如何讓觀眾“入戲”快速抓住觀眾注意力,簡潔表達案例分析《諸暨:請來的“洋專家”又走了》/2019-06/23/c_138156097.htm故事化敘事的挑戰PartFour故事結構的時間時間是敘事的基礎沿時間線敘事,符合本能雙時間線結構當下與過去的交叉案例:陳慧的故事(菜場里的女作家)(P63)雙時間線敘事,在一條主線里,通過對往事的不斷閃回構成另一條主線故事化敘事的時間處理1.請分析一個經典新聞作品中的雙線時間敘事結構。2.描述包含新聞價值訴求的場景,并指出類型。3.觀看電視或閱讀報紙、瀏覽網絡,描述打動你或讓你發笑的內容,或者讓你驚嘆的故事點。針對這些內容,描述其打動你的元素是什么?然后試著講述如何在視覺新聞中跟觀眾分享這樣的瞬間。4.從媒體中找到一篇新聞講解它如何布置、策劃一個意外,以及情節怎樣層層展開。思考題1.舒克,拉森,塔爾西奧.電視現場制作與報道:第5版[M].雷蔚真,主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2.布隆代爾.《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M].徐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8.3.克雷默,考爾.哈佛非虛構寫作課:怎樣講好一個故事[M].王宇光,等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4.李希光,孫靜惟,王晶.新聞采訪寫作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5.哈特.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M].葉青,曾軼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6.陳曉春.論電視劇產品的核心價值[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1).7.陳曉春.故事品性、原型基因與功能釋放:影視劇故事的價值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10).8.傅翔.當前戲劇思維的偏離與缺失[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6(2).9.臧國仁,蔡琰.敘事傳播:故事/人文觀點[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10.孫藜.講故事、受眾想像與新聞的道德力量:以《華爾街日報》如何講故事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3).推薦閱讀文獻出鏡記者與
主持人實務普通高等學校應用型教材·新聞傳播學第四章
體驗式現場采訪1.體驗式采訪的概念2.體驗式采訪的方法本章學習要點Contents本章目錄01.體驗:隨機記錄過程02.如何有效傳達親歷者感受04.以外國人的視角報道中國文化03.當事人視角體驗報道05.Vlog體驗敘事PartOne體驗:隨機記錄過程媒介技術發展從照片、廣播到電視、網絡、社交媒體消解“間離效應”,拉近受眾與故事的距離傳統新聞報道的局限受眾處于被動接受地位,缺乏情感共鳴體驗式采訪的興起強調“在場感”,提升新聞的貼近性與吸引力體驗式采訪的背景體驗式采訪的概念記者以參與者或目擊者身份親身體驗事件通過視聽語言符號傳達采訪內容兩種體驗式采訪方法記者身份的目擊式體驗報道當事人出鏡的體驗式報道體驗式采訪的定義強調個體體驗講述個體不為人知的狀態和背后故事見證與解讀“現場”包含宏觀與微觀信息架構從“聽他說”到“自己說”強調記者身份的轉變,提升新聞的真實性案例分析:《新春走基層》背景:6063次列車的變化記者體驗:通過記者的親身感受傳遞溫暖與變化視頻片段:展示記者與乘客互動的畫面點評:體驗式報道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和可信度體驗式采訪的特點/2019/02/04/VIDE5Ss8A9RtjSIswi0uR66S190204.shtmlPartTwo如何有效傳達親歷者感受抓住有特點的細節更完善地凸顯人物的個性和情感承載意義象征提升內涵介紹變化、引導認知實時互動強化用戶認同感和歸屬感受眾視角的出鏡評論深入現場,受眾”零距離“案例1:電視專題《人間世——救命》(入選“2016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紀錄片”)/zgjx/2017-06/15/c_136368508.htm案例2:央視《北京城的“地下工作者”》/2019/02/08/VIDEJ4xjMKnHcoUCZznPxKiI190208.shtml如何有效傳達親歷者感受PartThree當事人視角體驗報道內視角的感染力曾慶香:“內視角可以對人物的言行、心理做再現式的細致描摹,敘述者充分尊重對象的主體性,具有較強的感染力,但往往也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偏見和感情色彩。這種敘事視角具有個人化特點,符合人們日常的認知習慣,會給敘事營造出一種真實的效果,產生動感和提升形象性。”新聞事件中話語權的下放使普通人能更多地參與其中來表達自己通過不同人的側面回答,也能讓觀眾對事件有一個更為清晰和直觀的認識案例:北京廣播電視臺《我為群眾辦實事之局處長走流程》/2022-11/01/c_1310667760.htm案例2:新華社《太空日記:中國人首次在太空當“菜農”》/s/Pgj3bjqFso1veiI8_DQe2A當事人視角體驗報道PartFour以外國人的視角報道中國文化案例:匠從八方來|千年瓷都里的“洋景漂“/s?id=1619093331823781995&wfr=spider&for=pc以外國人的視角報道中國文化PartFiveVlog體驗敘事“開箱”系列主題視頻出鏡記者走訪“兩會”代表生活化地呈現上會記者和代表們的精神面貌人民網
《兩會
Vlog》《南方都市報》記者吳斌
《南都記者兩會
Vlog:今天,我在兩會上提問了!》《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Vlog|朝6晚11,北京地鐵便利店的一天》/articles/index.html?art_id=2719732066848673254&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2719732066848673254Vlog體驗敘事1.如何篩選現場核心信息和判斷信息節點?2.體驗型現場的問題設計要注意哪些方面?3.現場的非語言符號如何外化為信息傳遞給受眾?4.在規定時間內請同學們一起進行一次現場觀察,并讓每位同學講出印象最深的現場細節。5.請每位同學親身體驗一次社會職業,并就現場感受形成1500字左右的文字。思考題1.如何篩選現場核心信息和判斷信息節點?篩選核心信息的方法:新聞價值判斷:根據新聞的時效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等要素,篩選出最具新聞價值的信息。受眾需求分析:考慮受眾的興趣點和關注點,選擇與受眾生活密切相關或能引發共鳴的信息。事件關鍵點:抓住事件的核心矛盾、轉折點或高潮部分,避免冗余信息。現場觀察:通過記者的現場觀察,捕捉最能反映事件本質的細節和場景。判斷信息節點的依據:時間節點:事件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時間點,如開始、高潮、結束等。人物節點:事件中關鍵人物的言行、情緒變化等。場景節點:現場環境的變化或標志性場景的出現。沖突節點:事件中的矛盾、沖突或轉折點。參考答案2.體驗型現場的問題設計要注意哪些方面?問題設計的原則:貼近性:問題應與被訪者的生活、工作或情感密切相關,避免空洞或抽象的問題。開放性:設計開放式問題,鼓勵被訪者詳細回答,避免“是”或“否”的簡單回答。引導性:通過問題引導被訪者講述故事或表達情感,而非單純的事實陳述。層次性:問題應由淺入深,逐步引導被訪者進入話題的核心。情感共鳴:設計能引發被訪者情感共鳴的問題,增強采訪的感染力。問題設計的技巧:具體化:避免籠統的問題,盡量具體到某個細節或場景。情景化:通過問題還原現場情景,幫助被訪者回憶和表達。互動性:設計能讓被訪者與記者互動的問題,增強采訪的生動性。參考答案3.現場的非語言符號如何外化為信息傳遞給受眾?非語言符號的類型:肢體語言:如手勢、表情、姿態等,傳遞情感和態度。環境符號:如場景布置、背景音樂、燈光等,營造氛圍。聲音符號:如語調、語速、音量等,增強語言的表現力。視覺符號:如服裝、道具、色彩等,傳遞文化或身份信息。外化為信息的方法:鏡頭語言:通過鏡頭的推拉搖移、特寫、遠景等,突出非語言符號的重要性。剪輯技巧:通過剪輯將非語言符號與語言符號有機結合,增強信息的傳遞效果。解說詞配合:通過解說詞解釋非語言符號的含義,幫助受眾理解。互動設計:通過記者的現場互動,引導受眾關注非語言符號。參考答案1.史安斌.
作為傳播媒介的虛擬現實技術:理論溯源與現實反思
[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
(24).2.晏青,付森會.沉浸與交互:敘事性傳媒藝術的認知重啟與實踐
[J].現代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
(9).推薦閱讀文獻出鏡記者與
主持人實務普通高等學校應用型教材·新聞傳播學第五章
現場隨機采訪1.隨機采訪如何選擇采訪對象2.如何從現場表象推向深入3.記者提問與鏡頭如何配合4.如何調動感官采訪5.如何還原一個真實自然的交流狀態本章學習要點Contents本章目錄01.隨機采訪準備02.現場提問與鏡頭拍攝的配合03.隨機采訪原則PartOne隨機采訪準備定義:現場隨機采訪是一種組織和收集輿論信息的過程,具有目的性、不確定性和挑戰性。特點:真實、客觀增強觀眾參與感收集民意調查現場隨機采訪概述選擇采訪對象考慮采訪對象的多樣性(性別、年齡、職業等)。確保采訪對象能代表不同視角。采訪地點與主題相關聯,場景自然且變化豐富。案例:《新春海采》中不同場景的采訪對象選擇如何從現場表象推向深入提問內容需有深度,避免表面化。采訪應圍繞主題展開,層層遞進。如何做好街采記者提問與鏡頭配合提問內容與鏡頭拍攝相配合深化鏡頭表達的內容,超越視覺表象記者需調動多種感官,挖掘鏡頭之外的信息如何調動感官采訪全感官采訪: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感官,全面獲取信息如何還原真實自然的交流狀態記者與采訪對象的互動自然、平實避免表演痕跡過重,確保采訪真實可信如何做好街采案例:《新春海采》中采訪內容的深度挖掘/articles/index.html?art_id=8467208744638003269&t=1643634147116&showmenu=false&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source=share&share_to=copylink&item_id=8467208744638003269&ref_read_id=719ebeff-ac05-4fc9-866b-43fdfe4e0c53_1684114808032/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748494125095020397&t=1643979731524&showmenu=false&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source=share&share_to=copylink&item_id=15748494125095020397&ref_read_id=74f11b38-ffdb-42fc-8132-34b844877e16_1684115048857如何做好街采設計問題的類型問題分類:按內容分類:基本信息問題、深度信息問題、背景信息問題、意義信息問題、個人信息問題。按級別分類:初級問題、次級問題。按性質分類:中性問題、誘導性問題。案例:《西安:老舊車限行非干不可?》/2019-06/23/c_138158922.htm#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如何做好街采PartTwo現場提問與鏡頭拍攝的配合記者需有鏡頭意識,利用現場場景提問提問與鏡頭拍攝緊密結合,增強觀眾代入感案例1:《記者夜訪萬安社區安置點》(P103)現場提問與鏡頭拍攝的配合PartThree隨機采訪原則記者需有鏡頭意識,利用現場場景提問提問與鏡頭拍攝緊密結合,增強觀眾代入感。運用全感官多角度采訪:從不同角度獲取信息,拉近觀眾與新聞事件的距離借現場場景提問:在報道中融入關系訊息,發掘新聞背后的情感內涵,賦予信息更多的溢出價值案例1:主播值守斑馬線:斑馬線前的文明需要共同維護ttps:///v_a2lst30b3g.html隨機采訪原則案例2:北京朝陽常營地區:“蔬菜直通車”進社區/articles/index.html?art_id=1326760739410170317&item_id=1326760739410170317&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t=1632531128373&showmenu=false&ref_read_id=c2ed0f53-7371-4719-bd6d-6faa04add7c9_1636189809737&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案例3:智能時代,誰來幫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s?id=1709319123997276104&wfr=spider&for=pc隨機采訪原則1.現場交流式采訪提問的語言要求是什么?2.如何從現場信息與場景切入提問?3.現場隨機采訪如何準備?4.做一個鏡前隨機采訪,就一個事件設計三個問題,分別問不同的對象,從中總結出規律。假設你在現場做一個機動車禮讓斑馬線的新聞,以展現市民交通文明素養在提升,該如何進行?思考題1.現場交流式采訪提問的語言要求是什么?簡潔明了:問題應簡短、清晰,避免冗長或復雜的句式,確保被訪者能快速理解。通俗易懂:使用大眾化的語言,避免專業術語或晦澀難懂的詞匯。親和力強:語氣應親切自然,避免過于正式或生硬,營造輕松的交流氛圍。邏輯清晰:問題應有明確的邏輯順序,避免跳躍式提問,確保被訪者能順暢回答。參考答案2.如何從現場信息與場景切入提問?切入提問的方法:觀察現場細節:通過觀察現場環境、人物行為、物品擺放等細節,設計與之相關的問題。利用場景氛圍:根據現場的氛圍(如緊張、歡樂、悲傷等),設計能引發被訪者情感共鳴的問題。結合事件背景:根據事件的背景信息,設計能深入挖掘事件本質的問題。抓住關鍵節點:根據事件的關鍵節點(如轉折點、高潮部分),設計能揭示事件核心的問題。切入提問的技巧:情景還原:通過問題還原現場情景,幫助被訪者回憶和表達。細節挖掘:通過問題挖掘現場細節,揭示事件的深層含義。情感引導:通過問題引導被訪者表達情感,增強采訪的感染力。參考答案3.現場隨機采訪如何準備?準備工作:了解背景信息:在采訪前,盡可能了解事件或話題的背景信息,確保提問有針對性。準備問題清單:提前準備一份問題清單,涵蓋核心問題和備用問題,確保采訪的連貫性。熟悉設備操作:確保攝像、錄音等設備操作熟練,避免因技術問題影響采訪效果。調整心態:保持開放、靈活的心態,隨時應對現場突發情況。隨機采訪的技巧:快速判斷:在現場快速判斷被訪者的身份、情緒和表達意愿,選擇合適的提問方式。靈活應變:根據現場情況靈活調整問題,避免機械式提問。建立信任:通過親切的語言和態度,迅速與被訪者建立信任關系,確保采訪順利進行。捕捉細節:通過觀察和傾聽,捕捉被訪者的非語言符號和情感變化,設計相關問題。參考答案1.李希光,孫靜帷,王晶.
新聞采訪寫作教程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2.曾祥敏.電視采訪:融合報道中的人、故事與視角
[M].3版.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8.3.胡壯麟,劉潤清,李延福.語言學教程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4.斯圖爾特,凱什,龍耘.
訪談的藝術:第10版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5.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
[M].Oxford:Blackwell,1986.推薦閱讀文獻出鏡記者與
主持人實務普通高等學校應用型教材·新聞傳播學第六章
同期聲:動態結構呈現1.重視同期聲是尊重事實2.同期聲是展現過程式報道,而不是提供結論3.同期聲可以結構主題、現象與事件本章學習要點Contents本章目錄01.作為結構性存在的同期聲02.如何選擇同期聲03.同期聲結構技巧PartOne作為結構性存在的同期聲同期聲的重要性尊重事實:同期聲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真實反映現場情況。展現過程:同期聲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新聞事件發生過程的記錄。結構化呈現:通過同期聲的組織,可以構建新聞事件的結構,增強報道的邏輯性。同期聲的特性與功能信息載體:同期聲與畫面共同構成電視新聞的信息載體,提供豐富的現場信息。情感表達:同期聲能夠傳遞人物的情感和態度,增強報道的感染力。互動性:同期聲可以與觀眾產生互動,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同期聲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現場感的營造:通過同期聲的運用,增強新聞報道的現場感和真實感。多角度呈現:利用同期聲從不同角度展現事件,豐富報道內容。動態結構呈現:通過同期聲的組織,構建新聞事件的動態結構。作為結構性存在的同期聲案例:人文紀錄片《美國工廠》(P123)背景介紹:中國福耀公司在美建廠,引發文化沖突。同期聲的作用:通過員工和管理層的同期聲,展現文化差異和沖突。分析:同期聲如何幫助觀眾理解事件的復雜性和多面性。作為結構性存在的同期聲PartTwo如何選擇同期聲客觀敘述:選擇被采訪者的客觀敘述,避免主觀偏見。典型性:選擇典型、扼要、生動的同期聲,突出事件的核心信息。情感與細節:保留同期聲中的情感表達和細節信息,增強報道的感染力。案例:《上海垃圾分類一年后》背景介紹:上海垃圾分類政策實施一年后的效果。同期聲的作用:通過居民和志愿者的同期聲,展現垃圾分類的現狀和問題。分析:同期聲如何揭示政策實施中的難點和居民的態度。/20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