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LCH001—2025城市公園提升改造綠化施工規范本規范規定了城市公園提升改造綠化施工的改造設計要求、施工要求,驗收及后期養護和評價等內本規范適用于城市公園的綠化提升改造、景觀提升及生態修復工程,旨在提升公園綠化品質、改善生態環境、增強居民體驗。2T/LCH001—2025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50563城市園林綠化標準CJJ/T85城市綠地分類標準GB51192公園設計規范CJJ82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5014園林綠化工程項目規范GB55019建筑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范CJ/T340-2016綠化種植土壤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3T/LCH001—2025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公園publicpark向公眾開放,以游憩為主要功能,有較完善的設施,兼具生態、美化等作用的綠地。3.2公園綠地改造upgradingofpublicpark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全部或局部改建、擴建、保護、維護等方式對公園的功能布局以及地形、園路及鋪裝場地、綠化種植、建(構)筑物、給排水、電氣等要素進行優化提升,使之更適合服務管理需要的過程。3.3園林綠化工程landscapeengineering新建、改建、擴建的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廣場用地、附屬綠地、區域綠地,以及對城市生態和景觀影響較大建設項目的配套綠化工程,主要包括綠化種植工程、鋪裝工程、理水工程、石景工程、設施安裝工程等。3.4用地比例proportionofparkland公園內各類用地,包括綠化用地、建筑占地、園路及鋪裝場地用地等,占公園陸地面積的比例。3.5綠化用地plantingarea公園內用以栽植喬禾、灌術、地被植物的用地。3.6水體waterarea公園內河、湖、池、塘、水庫、濕地等天然水域和人工水景的統稱。3.7建筑占地buildingarea公園內各種建筑基底所占面積。3.8公園游憩綠地recreationgreenspace公園內可開展游憩活動的綠化用地。3.9驗收acceptance園林綠化工程在施工單位自行質量檢查評定的基礎上,參與工程建設的有關單位對檢驗批、分項、分部(子分部)、單位(子單位)工程的質量進行抽樣檢驗,根據相關標準以書面形式對工程質量達到合格與否做出確認。4T/LCH001—20254基本規程4.1基本原則4.1.1城市公園提升改造綠化工程項目應遵循下列原則:a)尊重自然,生態優先;b)以人為本,公平共享;c)弘揚文化,傳承創新;d)因地制宜,經濟適用;e)統籌兼顧,協同發展。4.1.2公園綠地提升改造應于城市規模、布局結構和景觀風貌特征相適應。4.1.3公園綠地提升改造應實現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維護城市生態空間結構完整、滿足風景游憩和安全防護的功能,并應符合下列規定:a)應尊重城市地形地貌特征,與河湖水系有機融合,保護并展現自然山水和歷史人文資源;b)應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布局組團隔離綠帶和通風廊道等綠化隔離帶,貫通城鄉綠色生態空間;c)應構建公園體系,充分利用綠道和濱水開放空間等線性空間,滿足公眾游憩需求,4.1.4工程建設所采用的技術方法和措施是否符合本規范要求,由相關責任主體判定。其中,創新性的技術方法和措施,應進行論證并符合本規范中有關性能的要求。4.1.5應對公園現狀進行調研、評估和勘測,主要包括區位環境及交通、區域歷史文化、公園功能定位、園路系統、活動場地、公園景觀要素、植物生長情況、設施使用狀況、公園游人量等內容。4.1.6公園綠地改造不應設計與公園綠地無關、以盈利為目的建(構)物。各項服務設施應保證服務的公益性,不應開展與游人服務宗旨相違背的經營行為。4.1.7現狀有紀念意義、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或景觀價值的風景資源,應結合到公園內提升改造設計4.1.8公園用地不應存在污染隱患。在可能存在污染的基址上建設公園時,應根據環境影響評估結果,采取安全、適宜的消除污染技術措施。4.1.9有文物價值的建筑物、構筑物、遺址綠地,應加以保護并結合到公園內景觀之中。4.1.10公園內古樹名木嚴禁砍伐或移植,并應采取保護措施。4.1.11古樹名木的保護應符合下列規定:a)古樹名木保護范圍的劃定應符合下列規定:1)成林地帶為外緣樹樹冠垂直投影以外5m所圍合的范圍;2)單株樹應同時滿足樹冠垂直投影以外5m寬和距樹干基部外緣水平距離為胸徑20倍以內。b)保護范圍內,不應損壞表土層和改變地表高程,除樹木12保護及加固設施外,不應設置建筑物、構筑物及架(埋)設各種過境管線,不應栽植纏繞古樹名木的藤本植物。4.1.12原有健壯的喬木、灌木、藤本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宜保留利用。4.1.13公園改造提升綠化其他設計應符合GB51192《公園設計規范》。5T/LCH001—20255改造設計5.1前期勘察5.1.1應查閱城市總體規劃、綠地系統規劃以及與公園建設相關的上位規劃:應調研公園類型、區位、周邊地區人口密度等應對公園綠地周邊交通、用地性質、服務人群等要素進行調查。5.1.2應對公園綠地現狀進行勘察測繪,并查公園綠地建設工程竣工驗收相關文件和圖紙資料。5.1.3如果基礎資料不詳盡或與現狀不符,應對公園現狀進行勘察測繪。5.1.4宜對公園綠化現有的問題和改造提升建議進行調查收集,可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5.1.5若公園與水系相鄰時,應根據相關區域防洪要求,綜合考慮相鄰區域水位變化對公園景觀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并應確保游人安全。5.1.6應根據本地區海綿城市的設計要求,明確公園的雨水控制利用目標,包括徑流總量控制率、超標雨水徑流調蓄容量、雨水利用比例等。5.2總體布局5.2.1根據前期勘察結果,結合現有資源和需求,優化功能分區和景點。對用地比例、地形、園路及鋪裝場地、綠化種植、建(構)筑物、給排水和電氣等做出改造提升方案。5.2.2對不同類型公園提升改造的內容應有所不同,并應符合下列規定:a)綜合公園應設置游覽、休閑、健身、兒童游戲、運動、科普等多種設施,面積不應小于5hm2;b)動物園應有適合動物生活的環境,供游人參觀、休息、科普的設施、安全、衛生隔離的設施和綠帶,后勤保障設施;面積宜大于20hm2,其中專類動物園面積宜大于5hm2;c)植物應創造適于多種植物生長的環境條件,應有體現本園特點的科普展覽區和科研實驗區;面積宜大于40hm2,其中專類植物園面積宜大于2hm2;d)歷史名園的內容應具有歷史原真性,并體現傳統造園藝術;e)其他專類公園,應根據其主題內容設置相應的游憩及科普設施;f)社區公園應設置滿足兒童及老年人日常游憩需要的設施;g)游樂園應注重街景效果,應設置休憩設施。5.3用地比例5.3.1公園內綠化用地比例應大于陸地面積的65%,并應符合GB51192《公園設計規范》中的表3.2.2的規定。5.3.2公園用地面積及用地比例應按表1的規定進行統計。表1公園用地面積及用地比例表%%%%T/LCH001—20255.3.3公園內用地面積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a)河、湖、水池等應以常水位線范圍計算水體面積,潛流濕地面積應計人水體面積;b)沒有地被植物覆蓋的游人活動場地應計人公園內園路及鋪裝場地用地;c)林蔭停車場、林蔭鋪裝場地的硬化部分應計入園路及鋪裝場地用地,d)建筑物屋頂上有綠化或鋪裝等內容時,面積不應重復計算,可按本規范表1的規定在備注中說明情況;e)展覽溫室應按游憩建筑計入面積,生產溫室應按管理建筑計入面積;f)動物籠舍應按游憩建筑計入面積,動物運動場宜計入綠化面積。5.3.4公園內總建筑面積(包括覆土建筑)不應超過建筑占地面積的1.5倍。5.4地形5.4.1公園提升改造綠化工程應充分結合基址堅向塑造地形,并應符合下列規定:a)地形塑造應保持水土穩定,高程設置應利于雨水就地消納,并應與相鄰用地標高相協調;b)應結合基址雨水消納和水資源條件合理組織水景工程;c)應滿足海綿城市的雨水利用控制的要求。5.4.2地形塑造填挖土方范圍應避讓古樹名木的保護范圍,并應保證樹木根系具有良好的排水條件。5.4.3現狀植物種植密度大且長勢良好的區域不應改變原有地形;現狀植物較為稀疏的區域,可根據需要進行地形改造,應減少樹木移植,并滿足保留植物正常生長的需求。5.5園路系統與鋪裝場地5.5.1出入口5.5.1.1公園綠化改造提升時,應根據實際需要確定主次出入口的保留或新建,應與園路、周邊場地及其他設施相協調。5.5.1.2公園出入口應通行應滿足無障礙要求,遵循GB55019《建筑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范》的規定。5.5.1.3應根據現有大門的受損程度和風貌協調情況,對大門進行改造、維修或新建,并充分尊重其歷史記憶。5.5.2園路5.5.2.1園路應配合公園綠化改造提升,滿足海綿城市雨水控制要求,應優先采用透水型鋪裝材料及可再生材料;透水鋪裝應滿足荷載、防滑等使用功能和耐久性要求。5.5.2.2新增園路宜選擇在游人自發踩踏出的土路上建設,并與周邊環境銜接順暢,同時不應影響保留植物的正常生長。5.5.2.3現有園路能滿足使用需求,宜予以保留,局部有破損時,應對破損區域進行修葺。修葺后的園路面層宜與原有園路一致。5.5.3鋪裝場地5.5.3.1鋪裝場地的改造應尊重公園的歷史、人文資源。5.5.3.2不同的專類公園,宜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鋪裝材料進行改造。5.5.3.3鋪裝場地的建設不應改變現有植被的生長環境。5.5.3.4兒童公園的改造,應考慮兒童活動的安全性、舒適性。5.5.3.5動物園的改造,應選擇符合動物生活習性的材質、顏色。5T/LCH001—20255.5.4其他場地要求應遵循GB51192《公園設計規范》中第6部分。5.6植物布局5.6.1綠地改造5.6.1.1結合前期調查結果,對現狀綠地進行整理,確定保留、移植、伐除和新植的植物品種與區域。5.6.1.2保留現狀古樹名木以及長勢優良的喬木、灌木、地被、藤本植物,植物保留優先等級由高到低應為喬木、灌木、藤本、地被。5.6.1.3對保留植物加強保護,現狀大樹宜安置避雷針,易受損植物應設置保護設施。5.6.1.4綠地內如新建水利、高壓電塔等設施,應對現狀植物就近移植或修剪。5.6.1.5結合現有植物種類、密度、長勢進行種植結構的調整。5.6.1.6對于影響透景線和建筑安全的植物,應移植或剪除部分枝條。5.6.1.7移植、伐除區域和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區域,應根據場地特點和景觀需要,新植植物組團。5.6.2種植5.6.2.1應遵循公園的設計主題和功能、原有的植物景觀分區、植物組群類型、植物配置形式和層次選用相應的樹種進行補植。5.6.2.2植物選擇應適地適樹,應優先選用鄉土植物和引種馴化后在當地適生的植物,并應結合場地環境保護自然生態資源。5.6.2.3植物種植應遵循自然規律和生物特性,不應反季節種植和過度密植。5.6.2.4苗木控制應遵循GB51192《公園設計規范》中7.2部分的相關規定。5.6.2.5兒童活動場地內和周邊環境不應配置有毒、有刺等易對兒童造成傷害的植物。5.6.2.6不得使用非檢疫對象的病蟲害危害程度或危害痕跡大于樹體10%的植物材料。5.6.2.7植物與架空電力線路導線之間最小垂直距離(考慮樹木自然生長高度)應符合表2的規定。表2植物與架空電力線路導線之間最小垂直距離離5.6.2.8與地下管線之間的安全距離、與建(構)筑物外緣的最小水平距離均應符合GB51192《公園設計規范》中7.1部分的相關規定。5.6.2.9種植土厚度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CJ/T340-2016《綠化種植土壤》的規定。5.6.2.10種植土理化性質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CJ/T340-2016《綠化種植土壤》的規定。5.7建(構)筑物5.7.1建筑物5.7.1.1根據公園現狀和功能需求,應對建筑物采取保護、修繕、拆除、更新、新建等措施。5.7.1.2應保護、修繕無安全隱患的建筑物,更新調整使用功能不滿足需求的建筑物。5.7.1.3對于結構基礎穩固、景觀效果差的建筑物,宜通過更新外飾面,修補損壞部件的形式加以保護利用。T/LCH001—20255.7.1.4對于選址不當、形式過于簡單、設施功能落后、利用率低、維修管理薄弱、存在安全隱患景觀性差的原有建筑物,宜考慮拆除或重建。5.7.1.5新建建筑物的設計應符合GB51192《公園設計規范》中8.1部分的規定。5.7.2構筑物5.7.2.1構筑物應根據公園現狀和功能需求,進行保護、修繕、拆除、更新、新建等措施。5.7.2.2構筑物的設計要求應符合GB51192《公園設計規范》中第8部分的規定。5.8給排水5.8.1給水系統5.8.1.1應根據前期勘探情況,盡可能利用現有管網,并對破損處進行維修;如無法滿足公園綠化提升改造的需求,應新建給水管網絡。5.8.1.2新建給水管應遵循GB51192《公園設計規范》中第9.1部分的規定。5.8.2排水系統5.8.2.1應優先采用海綿城市的綠化設計,例如植被淺溝、下沉式綠地、雨水塘等地表生態設施,在充分滲透、滯蓄雨水的基礎上,減少外排雨水量,實現方案確定的徑流總量控制率。5.8.2.2排水系統的改造宜考慮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5.8.2.3排水系統的改造應可以保護現狀自然植被、土壤等,建設簡單、生態的自然雨水設施,補充地下水,控制地表水質。5.9電氣5.9.1供配電系統能滿足用電負荷且無安全隱患時,宜利用現有供配電系統。5.9.2應根據公園風格、園路、鋪裝場地的改造情況,維修、更新或增設照明設施。改造后的照明設施,宜采用智能控制方式。5.9.3改造后公園綠地宜設置智能化系統、無線網絡、充電設施。5.9.4改造后的廣播、背景音樂、夜景照明等設施的外觀,應與林綠化環境相協調。6T/LCH001—20256施工6.1施工準備6.1.1施工單位應依據合同約定,對園林綠化工程進行施工和管理,并應符合下列規定:a)施工單位及人員應具備相應的資格、資質;b)施工單位應建立技術、質量、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等各項規章管理制度;c)施工單位應根據工程類別、規模、技術復雜程度,配備滿足施工需要的常規檢測設備和工具。6.1.1.1施工單位應熟悉圖紙,掌握設計意圖與要求,應參加設計交底,并應符合下列規定:a)施工單位對施工圖中出現的差錯、疑問,應提出書面建議,如需變更設計,應按照相應程序報審,經相關單位簽證后實施;b)施工單位應編制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方案),應在工程開工前完成并與開工申請報告一并報予建設單位和監理單位。6.1.1.2施工單位進場后,應組織施工人員熟悉工程合同及與工程項目有關的技術標準。了解現場的地上地下障礙物、管網、地形地貌、土質、控制樁點設置、紅線范圍、周邊情況及現場水源、水質、電源、交通情況。6.1.1.3施工測量應符合下列要求:a)應按照園林綠化工程總平面或根據建設單位提供的現場高程控制點及坐標控制點,建立工程測量控制網;b)各個單位工程應根據建立的工程測量控制網進行測量放線;c)施工測量時,施工單位應進行自檢、互檢雙復核,監理單位應進行復測;d)對原高程控制點及控制坐標應設保護措施。6.2綠化工程6.2.1栽植基礎6.2.1.1綠化栽植或播種前應對該地區的土壤理化性質進行化驗分析,采取相應的土壤改良、施肥和置換客土等措施,綠化栽植土壤有效土層厚度應符合CJJ82-2012《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中表4.1.1規定。6.2.1.2栽植基礎嚴禁使用含有害成分的土壤,除有設施空間綠化等特殊隔離地帶,綠化栽植土壤有效土層下不得有不透水層。6.2.1.3園林植物栽植土應包括客土、原土利用、栽植基質等,栽植土應符合下列規定:a)土壤pH值應符合本地區栽植土標準或按pH值6.0~8.0進行選擇;b)土壤全鹽含量應為0.1%~0.3%;c)多土壤容重應為1.0g/cm3~1.35g/cm3土壤有機質含量不應小于2.0%。d)土壤塊徑不應大于4cm。栽植土應見證取樣,經有資質檢測單位檢測并在栽植前取得符合要求的測試結果。6.2.1.4栽植土驗收批及取樣方法應符合表3規定:6T/LCH001—2025表3栽植土驗收批及取樣方法少于3處;取樣5處,每處取樣100g,混合后組處;6.2.2栽植穴挖掘6.2.2.1栽植穴、槽的直徑應大于土球或裸根苗根系展幅40cm~60cm,穴深宜為穴徑的3/4~4/5。穴、應垂直下挖,上口下底應相等。6.2.2.2栽植穴、槽挖出的表層土和底土應分別堆放,底部應施基肥并回填表土或改良土。6.2.2.3栽植穴、槽底部遇有不透水層及重黏土層時,應進行疏松或采取排水措施。6.2.2.4土壤干燥時應于栽植前灌水浸穴、槽。6.2.2.5當土壤密實度大于1.35g/cm3或滲透系數小于10-4cm/s時,應采取擴大樹穴,疏松土壤等措施。6.2.3植物栽植6.2.3.1綠化栽植前場地應進行清理,應符合下列規定:a)有各種管線的區域、建(構)筑物周邊的整理綠化用地,應在其完工并驗收合格后進行;b)應將現場內的渣土、工程廢料、宿根性雜草、樹根及其有害污染物清除干凈;c)對清理的廢棄構筑物、工程渣土、不符合栽植土理化標準的原狀土等應做好測量記錄、簽認;d)場地標高及清理程度應符合設計和栽植要求填墊范圍內不應有坑洼、積水。對軟泥和不透水層應進行處理。6.2.3.2植物栽植應符合下列規定:a)植物栽植應根據植物品種的習性和當地氣候條件,選擇最適宜的栽植期進行栽植;b)栽植的植物品種、規格、位置應符合設計規定;c)栽植時應注意觀賞面的合理朝向,植物栽植深度應與原種植線持平;d)栽植回填的栽植土應分層踏實;e)栽植時株行距應均勻,高低搭配應恰當;f)植物栽植成活率不應低于95%;名貴植物栽植成活率應達到100%。6.2.3.3新栽植植物應及時澆灌,澆灌水量應滿足植物成活及生長需要,澆灌植物的水質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5084-2021《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的規定。6.2.3.4非種植季節進行植物栽植時,應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下列措施:a)苗木可提前環狀斷根進行處理或在適宜季節起苗,用容器假植,帶土球栽植;b)落葉喬木、灌木類應進行適當修剪并應保持原樹冠形態剪除部分側枝,保留的側枝應進行短截,并適當加大土球體積;c)可摘葉的應摘去部分葉片,但不得傷害幼芽;T/LCH001—2025d)夏季可采取遮蔭、樹木裹干保濕、樹冠噴霧或施抗蒸騰劑,減少水分蒸發;e)冬季應采取防風防寒措施5掘苗時根部可噴布促進生根激素,栽植時可加施保水劑,栽植后樹體可注射營養劑;f)苗木栽植宜在陰雨天或傍晚進行。6.2.3.5干旱地區或干旱季節,樹木栽植應大力推廣抗蒸騰劑、防腐促根、免修剪、營養液滴注等新技術,采用土球苗,加強水分管理等措施。6.2.3.6對人員集散較多的廣場、人行道、樹木種植后,種植池應鋪設透氣鋪裝,加設護欄。6.2.4其他附屬工程其他附屬工程應按照CJJ82-2012《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中的第5部分。T/LCH001—20257驗收及后期養護7.1驗收7.1.1公園綠化提升改造施工質量驗收應符合下列規定:a)參加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的各方人員應具備規定的資格;b)園林綠化工程的施工應符合工程設計文件的要求;c)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質量應符合本規范及國家現行相關專業驗收標準的規定;d)工程質量的驗收均應在施工單位自行檢查評定的基礎上進行;e)隱蔽工程在隱蔽前應由施工單位通知有關單位進行驗收,并應形成驗收文件;f)分項工程的質量應按主控項目和一般項目驗收;g)關系到植物成活的水、土、基質,涉及結構安全的試塊、試件及有關材料,應按規定進行見證取樣檢測;h)承擔見證取樣檢測及有關結構安全檢測的單位應具有相只應資質。7.1.2園林綠化工程物資的主要原材料、成品、半成品、配件、器具和設備必須具有質量合格證明文件,規格型號及性能檢測報告,應符合國家現行技術標準及設計要求。植物材料、工程物資進場時應做檢查驗收,并經監理工程師核查確認,形成相應的檢查記錄。7.1.3驗收標準應符合下列規定:a)觀感質量驗收應符合要求;b)植物存活率符合要求;c)公園綠化的功能符合設計的要求;d)栽植土質量、植物病蟲害檢疫,有關安全及功能的檢驗和抽樣檢測結果應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