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生態系統的結構_第1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生態系統的結構_第2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生態系統的結構_第3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生態系統的結構_第4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生態系統的結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6頁(共46頁)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生態系統的結構一.選擇題(共12小題)1.(2025?云城區模擬)海洋牧場是一種海洋人工生態系統,通過在特定海域投放人工魚礁等措施,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生長、繁殖、索餌或避敵所需的場所,以實現海洋生態保護和漁業資源持續高效產出。如圖是某海洋牧場部分生物關系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牡蠣攝食浮游植物、動物和有機碎屑,屬于該生態系統的消費者 B.海洋牧場的建立可使某些經濟魚類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增加 C.海帶和浮游植物固定的能量一部分流入浮游動物,其余被分解者利用 D.該生態養殖模式能夠持續輸出產品,實現了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2.(2025?新蔡縣校級開學)韋應物的詩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不但描繪了山間溪流的生態美,也蘊含了豐富的生物學知識。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詩中描述的生態系統的結構由食物鏈和食物網組成 B.詩中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只有澗邊幽草、樹等綠色植物 C.樹葉等凋落物中的有機物可被生產者直接吸收利用 D.黃鸝的存在有利于該生態系統中某些植物的繁殖3.(2024秋?牡丹江期末)下列生物中不是生產者的是()A.硝化細菌 B.藍細菌 C.蘑菇 D.綠色植物4.(2025?山西開學)煙粉虱是一種農業害蟲,通過刺吸植物韌皮部汁液對其造成直接傷害。番茄遭到煙粉虱取食時會啟動抗蟲反應,增加茉莉酸(一種植物激素)的分泌,進而誘導番茄植株產生某些具苦味的次生代謝產物,使煙粉虱厭食,從而達到抗蟲目的。與此同時,一些茉莉酸可以作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釋放,以提醒附近的番茄植株做好防御。浙江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煙粉虱合成的Bt56蛋白會隨煙粉虱唾液進入煙草植株,與煙草的轉錄因子(NTHO)結合,誘導水楊酸分泌,進而抑制茉莉酸的分泌,這樣,煙粉虱數量會迅速增長。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在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中煙粉虱屬于消費者 B.番茄同化的能量中有10%~20%傳遞給煙粉虱 C.茉莉酸屬于化學信息,可以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 D.植物抗蟲反應及煙粉虱通過Bt56蛋白抑制茉莉酸的分泌是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5.(2025?湖北開學)海草是目前地球上唯一一類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一種或多種海草組成的大面積連續成片的植物群落稱為海草床。海草床生態系統能改善海水的透明度,減少富營養質,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不同種類的海草生活在低潮帶和潮下帶6m以上(少數可達30m)的生境,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 B.海草床中物種的組成和種間關系隨季節變化說明群落發生了演替 C.可用樣方法調查海草床中海草的豐富度 D.海草床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了生活在這里的各種生物構成的生物群落以及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6.(2025?臨河區校級開學)山西甜辣椒生產基地采用辣椒、玉米套種模式,利用地膜覆蓋、秸稈還田等措施,綜合治理辣椒園,抑制了辣椒疫霉病(由疫霉菌這種真菌引起,寄生于辣椒),將該病害的發生率降低到10%以下。下列有關山西甜辣椒生產基地生態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A.基地中的辣椒、玉米是生態系統的基石 B.疫霉菌在甜辣椒生產基地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 C.以辣椒、玉米為食的蝗蟲是初級消費者 D.地膜覆蓋可改善土壤結構,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7.(2025?張家口開學)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錯綜復雜的食物網是使生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 B.蘑菇在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 C.生產者能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是生態系統的基石 D.生態系統中只有分解者能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供綠色植物再利用8.(2025?商丘開學)鯨落是鯨死亡后沉入深海形成的一種特殊生態系統,被稱為深海生命的“綠洲”其演化分為四個階段:鯊魚等取食鯨魚的柔軟組織→海蝸牛等無脊椎動物以殘余鯨尸為食→鯨骨腐爛產生硫化氫,硫細菌吸收CO2并利用氧化硫化氫時釋放的能量合成有機物→鯨骨的礦物遺骸作為礁巖成為生物的聚居地。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鯨體內有機物含有的能量是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B.應根據鯨落生態金字塔中每一層代表的營養級來描述食物鏈 C.含15N的食物被攝食后都會沿著食物鏈富集在食物鏈的頂端 D.鯨落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與其營養結構復雜程度及所處環境有關9.(2025?濰坊模擬)據研究表明入侵植物通過3種途徑影響食物網,如圖所示。途徑I:入侵植物能夠直接被土著消費者取食,進入土著食物網;途徑Ⅱ:入侵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過引入新的消費者形成新的食物網結構;途徑Ⅲ:入侵植物通過非營養作用影響土著生物群落和食物網結構。如圖灰色部分表示入侵前土著食物網的物種組成,空心部分表示植物入侵后食物網的物種組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途徑Ⅰ中入侵植物的加入會引起土著消費者C的生態位發生變化 B.途徑Ⅲ中入侵植物必然引起P和C的種間競爭加劇 C.若食物網中食性廣的消費者較少,則入侵植物更容易以途徑Ⅰ影響食物網 D.甲、乙兩種植物分別通過途徑Ⅰ和途徑Ⅱ入侵某生態系統,入侵初期甲增長更快10.(2025?廈門模擬)關于食物網結構的討論往往基于兩類食物網:①拓撲網絡,即只包含物種捕食關系的網絡;②能流網絡,即包含具有捕食關系的物種間的能量流動大小(實線箭頭的粗細與能量多少正相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圖示拓撲網絡中包含了三條食物鏈 B.能流網絡體現了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這一基本原理 C.基于A取食偏好的能流網絡未遵循能量逐級遞減的規律 D.基于自然狀態的能流網絡中AB以及AC之間均存在捕食和競爭關系11.(2025?鼎湖區模擬)沙棘是一種落葉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風沙,弗蘭克氏菌能夠在其根部形成根瘤,進行高效固氮并幫助其根系生長。在我國西北部大量種植,主要用于沙漠綠化和抗風沙。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林冠層郁閉度對沙棘的種群數量會產生影響 B.在干旱地區種植帶根瘤的沙棘,有助于改良土壤條件 C.國家大量在西北部種植沙棘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D.與沙棘共生的弗蘭克氏菌屬于分解者12.(2024秋?涼州區期末)圖是某生態系統中幾種生物的食物關系,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草屬于第一營養級,是初級消費者 B.青蛙屬于第三營養級,是初級消費者 C.蛇只屬于第三營養級 D.該食物網有3條食物鏈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025?大名縣校級開學)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國某大型水庫曾連續爆發“水華”。為防治“水華”,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時,研究人員依據生態學原理嘗試在水庫中投放以藻類和浮游動物為食的鰱魚和鳙魚,對該水庫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取得了明顯效果。(1)藻類吸收利用水體中的N、P元素,浮游動物以藻類為食,銀魚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由圖可知,將鰱、鳙魚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該水庫后,造成銀魚生物積累量,引起該變化的原因是。(2)投放鰱、鳙這一方法是通過人為干預,調整了該生態系統食物網中相關物種生物積累量的,從而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3)鰱魚和鳙魚是人們日常食用的魚類。為繼續將投放鰱、鳙的方法綜合應用,在保持良好水質的同時增加漁業產量,以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請提出兩條具體措施。14.(2025?四川模擬)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勢起伏較大,冬季有降雪。保護區內森林密布,是大熊貓、水鹿等珍稀獸類的優質生境。水鹿主要采食鮮嫩植物、樹皮、竹葉等,常棲息于海拔2000~3700m的林區、草原、高山溪谷等區域。某研究組計劃調查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水鹿和大熊貓的相關生態狀況。回答下列問題:(1)大熊貓和水鹿屬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有(答出2點即可)。(2)研究人員發現,水鹿為補充體內的鹽分需求,有舔舐含鹽分的土壤、巖石、水源的行為。為探究水鹿舔鹽行為的活動節律,研究組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監測和研究,結果如圖1和圖2。據圖分析,水鹿舔鹽活動主要在(填“白天”或“夜間”)進行;舔鹽行為在冬季表現最弱,原因可能是。(3)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分布著100多只大熊貓。野外大熊貓善于爬樹,愛嬉戲,常棲息于海拔2000~3000m的茂密竹林里,其99%的食物都是竹子。①研究者分析了水鹿和大熊貓對原始林和次生林的利用強度,結果如圖3。據圖可知,對原始林的依賴性更強。②綜合上述信息分析,保護區內大熊貓和水鹿的生態位(填“存在”或“不存在”)重疊,依據是(答出2點即可)。15.(2025?賀蘭縣校級開學)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之一。在熱帶雨林中地下5米深處住著一個每天能吃掉”5萬片葉子的植物殺手——白環菇屬真菌。該真菌通過釋放化學信號,讓切葉蚊大軍到很遠的指定地點采集紅木的葉子,將葉子運回巢穴,與蟻糞混合后“喂”給真菌。作為交換,真菌會不斷產生小蘑菇供切葉蟻食用。當紅木的葉片即將被切葉蟻大軍一掃而光時,紅木開始分泌毒素,真菌“吃了”有毒的葉子后,向切葉蟻發出指令改變目標,去采集其他植物的葉子。回答下列問題。(1)影響切葉蟻種群數量的非密度制約因素有(答出2點即可)。(2)白環菇屬真菌屬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3)切葉蟻與白環菇屬真菌之間的種間關系是;紅木通過分泌毒素,避免切葉蚊的過度采摘,這體現了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具有的作用是。(4)除了信息傳遞功能外,生態系統具有的基本功能還有(答出2點即可),二者的關系是。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生態系統的結構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BDCBCBDDACD題號12答案D一.選擇題(共12小題)1.(2025?云城區模擬)海洋牧場是一種海洋人工生態系統,通過在特定海域投放人工魚礁等措施,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生長、繁殖、索餌或避敵所需的場所,以實現海洋生態保護和漁業資源持續高效產出。如圖是某海洋牧場部分生物關系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牡蠣攝食浮游植物、動物和有機碎屑,屬于該生態系統的消費者 B.海洋牧場的建立可使某些經濟魚類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增加 C.海帶和浮游植物固定的能量一部分流入浮游動物,其余被分解者利用 D.該生態養殖模式能夠持續輸出產品,實現了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考點】食物鏈與食物網;生態工程的實例和發展前景.【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環境容納量指的是一定環境條件下,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隨著種群生活環境的改善,其環境容納量會增加。【解答】解:A、牡蠣攝食浮游植物、動物和有機碎屑,其中攝食有機碎屑時,牡蠣屬于分解者,A錯誤;B、海洋牧場是一種海洋人工生態系統,通過在特定海域投放人工魚礁等措施,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生長、繁殖、索餌或避敵所需的場所,因此海洋牧場的建立可使某些經濟魚類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增加,B正確;C、海帶和浮游植物固定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生生長、發育和繁殖,該部分能量中有一部分流入浮游動物體內,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還有一部分未被利用,C錯誤;D、該生態養殖模式能夠持續輸出產品,因而不能實現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而是需要增加物質和能量的投入,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等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生態系統中生物成分、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等知識的理解,以及分析生態系統相關問題的能力。2.(2025?新蔡縣校級開學)韋應物的詩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不但描繪了山間溪流的生態美,也蘊含了豐富的生物學知識。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詩中描述的生態系統的結構由食物鏈和食物網組成 B.詩中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只有澗邊幽草、樹等綠色植物 C.樹葉等凋落物中的有機物可被生產者直接吸收利用 D.黃鸝的存在有利于該生態系統中某些植物的繁殖【考點】食物鏈與食物網;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答案】D【分析】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營養結構就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費者主要指動物,分解者指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動物。【解答】解:A、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及食物鏈和食物網,A錯誤;B、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包括進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和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細菌等,B錯誤;C、樹葉等凋落物中的有機物經分解者分解后可為生產者提供無機鹽等營養,生產者不能直接吸收利用樹葉中的有機物,C錯誤;D、黃鸝是消費者,消費者的存在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對于植物的傳粉和種子的傳播等具有重要作用,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的識記、理解與運用,能力要求比較基礎。3.(2024秋?牡丹江期末)下列生物中不是生產者的是()A.硝化細菌 B.藍細菌 C.蘑菇 D.綠色植物【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解答】解:ABD、硝化細菌能通過硝化作用制造有機物,藍細菌和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都屬于生產者,ABD不符合題意;C、蘑菇是真菌屬于分解者,C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學生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4.(2025?山西開學)煙粉虱是一種農業害蟲,通過刺吸植物韌皮部汁液對其造成直接傷害。番茄遭到煙粉虱取食時會啟動抗蟲反應,增加茉莉酸(一種植物激素)的分泌,進而誘導番茄植株產生某些具苦味的次生代謝產物,使煙粉虱厭食,從而達到抗蟲目的。與此同時,一些茉莉酸可以作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釋放,以提醒附近的番茄植株做好防御。浙江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煙粉虱合成的Bt56蛋白會隨煙粉虱唾液進入煙草植株,與煙草的轉錄因子(NTHO)結合,誘導水楊酸分泌,進而抑制茉莉酸的分泌,這樣,煙粉虱數量會迅速增長。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在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中煙粉虱屬于消費者 B.番茄同化的能量中有10%~20%傳遞給煙粉虱 C.茉莉酸屬于化學信息,可以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 D.植物抗蟲反應及煙粉虱通過Bt56蛋白抑制茉莉酸的分泌是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能量流動的概念和過程;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作用有:①生命活動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③調節生物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解答】解:A、煙粉虱能刺吸植物葉片的汁液,煙粉虱主營寄生生活,在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中屬于消費者,A正確;B、能量傳遞效率是指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同化量比值,而不是兩個生物之間同化量之比,B錯誤;C、由題意可知,茉莉酸屬于化學信息,茉莉酸能夠引起煙粉虱厭食,可以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C正確;D、由于任何一個物種都不是單獨進化的,都是與環境和其它生物在相互影響中進化和發展的,因此,植食性昆蟲以植物為食和植物抗蟲反應是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熟練應用的能力。5.(2025?湖北開學)海草是目前地球上唯一一類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一種或多種海草組成的大面積連續成片的植物群落稱為海草床。海草床生態系統能改善海水的透明度,減少富營養質,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不同種類的海草生活在低潮帶和潮下帶6m以上(少數可達30m)的生境,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 B.海草床中物種的組成和種間關系隨季節變化說明群落發生了演替 C.可用樣方法調查海草床中海草的豐富度 D.海草床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了生活在這里的各種生物構成的生物群落以及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空間結構;群落演替的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群落的空間結構分為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兩個方面。垂直結構表現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表現為不同地段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也常呈鑲嵌分布。【解答】解:A、不同種類的海草生活在低潮帶和潮下帶6m以上(少數可達30m)的生境,這體現的是群落的水平結構,而不是垂直結構,垂直結構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A錯誤;B、海草床中物種的組成和種間關系隨季節變化,但沒有出現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現象,不說明群落發生了演替,B錯誤;C、調查植物的豐富度可用樣方法,海草屬于植物,所以可用樣方法調查海草床中海草的豐富度,C正確;D、海草床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生活在這里的各種生物構成的生物群落以及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和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的結構和演替、調查植物豐富度的方法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等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辨析能力。6.(2025?臨河區校級開學)山西甜辣椒生產基地采用辣椒、玉米套種模式,利用地膜覆蓋、秸稈還田等措施,綜合治理辣椒園,抑制了辣椒疫霉病(由疫霉菌這種真菌引起,寄生于辣椒),將該病害的發生率降低到10%以下。下列有關山西甜辣椒生產基地生態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A.基地中的辣椒、玉米是生態系統的基石 B.疫霉菌在甜辣椒生產基地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 C.以辣椒、玉米為食的蝗蟲是初級消費者 D.地膜覆蓋可改善土壤結構,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考點】食物鏈與食物網;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熱能、水、空氣、無機鹽等。生產者:自養型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還包括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費者:大多數動物,包括植食、肉食動物,雜食和寄生生物等。分解者:腐生生物,包括腐生的細菌、真菌、動物等。【解答】解:A、生態系統的基石是生產者,辣椒、玉米屬于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為生態系統提供物質和能量,A正確;B、疫霉菌寄生于辣椒,屬于消費者,分解者是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疫霉菌不符合分解者特征,B錯誤;C、以綠色植物為食的生物是初級消費者,蝗蟲以辣椒、玉米為食,屬于初級消費者,C正確;D、地膜覆蓋可改善土壤溫度、濕度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為土壤微生物創造更好生存環境,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生態系統組成成分的相關知識點,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概念及特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生態系統結構的理解,以及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認識。7.(2025?張家口開學)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錯綜復雜的食物網是使生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 B.蘑菇在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 C.生產者能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是生態系統的基石 D.生態系統中只有分解者能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供綠色植物再利用【考點】食物鏈與食物網;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熱能、水、空氣、無機鹽等。生產者:自養型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還包括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費者:大多數動物,包括植食、肉食動物,雜食和寄生生物等。分解者:腐生生物,包括腐生的細菌、真菌、動物等。【解答】解:A、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強,越容易保持相對穩定,A正確;B、蘑菇是真菌,能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成無機物,屬于分解者,B正確;C、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固定在它們所制造的有機物中,是生態系統的基石,C正確;D、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都能通過呼吸作用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供綠色植物再利用,并非只有分解者,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生態系統的食物鏈與食物網、組成成分等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理解能力。8.(2025?商丘開學)鯨落是鯨死亡后沉入深海形成的一種特殊生態系統,被稱為深海生命的“綠洲”其演化分為四個階段:鯊魚等取食鯨魚的柔軟組織→海蝸牛等無脊椎動物以殘余鯨尸為食→鯨骨腐爛產生硫化氫,硫細菌吸收CO2并利用氧化硫化氫時釋放的能量合成有機物→鯨骨的礦物遺骸作為礁巖成為生物的聚居地。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鯨體內有機物含有的能量是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B.應根據鯨落生態金字塔中每一層代表的營養級來描述食物鏈 C.含15N的食物被攝食后都會沿著食物鏈富集在食物鏈的頂端 D.鯨落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與其營養結構復雜程度及所處環境有關【考點】食物鏈與食物網;能量流動的概念和過程;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和類型.【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一般來說,生態系統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恢復力穩定性越低。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中能力的大小是不同的,而且兩者一般是相反的關系,但在自然氣候惡劣的條件下,兩者往往都比較弱,如北極苔原生態系統。【解答】解:A、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鯨體內有機物含有的能量和硫細菌利用氧化硫化氫時釋放的能量,A錯誤;B、食物鏈是指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鏈狀結構,生態金字塔中每一層有多個物種,因此不能根據鯨落生態金字塔中每一層代表的營養級來描述食物鏈,B錯誤;C、含15N的食物被攝食后,只有難分解、不易排出的物質才會沿著食物鏈富集在食物鏈的頂端,有些含15N的物質可能會在生物的代謝過程中以某種形式排出體外,C錯誤;D、鯨落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與其營養結構復雜程度及所處環境有關,恢復力穩定性與營養結構復雜程度一般呈負相關,營養結構越復雜恢復力穩定性越低,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正確作答。9.(2025?濰坊模擬)據研究表明入侵植物通過3種途徑影響食物網,如圖所示。途徑I:入侵植物能夠直接被土著消費者取食,進入土著食物網;途徑Ⅱ:入侵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過引入新的消費者形成新的食物網結構;途徑Ⅲ:入侵植物通過非營養作用影響土著生物群落和食物網結構。如圖灰色部分表示入侵前土著食物網的物種組成,空心部分表示植物入侵后食物網的物種組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途徑Ⅰ中入侵植物的加入會引起土著消費者C的生態位發生變化 B.途徑Ⅲ中入侵植物必然引起P和C的種間競爭加劇 C.若食物網中食性廣的消費者較少,則入侵植物更容易以途徑Ⅰ影響食物網 D.甲、乙兩種植物分別通過途徑Ⅰ和途徑Ⅱ入侵某生態系統,入侵初期甲增長更快【考點】食物鏈與食物網;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營養結構就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解答】解:A、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途徑I中入侵植物的加入,使土著消費者C的能量獲取途徑發生變化,故土著消費者C生態位發生變化,A正確;B、途徑Ⅲ通過非營養作用(不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影響土著生物群落和食物網結構,P和C的種間關系為捕食,沒有種間競爭關系,B錯誤;C、食物網中食性廣的消費者較多時,入侵植物能被土著草食者取食的可能性更大,則此時入侵植物主要通過途徑Ⅰ影響食物網,C錯誤;D、甲、乙兩種植物分別通過途徑Ⅰ和途徑Ⅱ入侵某生態系統,途徑Ⅱ入侵植物乙會引入新的消費者,需要一定的時間,而途徑Ⅰ入侵植物甲能夠直接被土著草食者取食,能及時控制入侵植物的數量,因此入侵初期乙增長更快,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正確作答。10.(2025?廈門模擬)關于食物網結構的討論往往基于兩類食物網:①拓撲網絡,即只包含物種捕食關系的網絡;②能流網絡,即包含具有捕食關系的物種間的能量流動大小(實線箭頭的粗細與能量多少正相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圖示拓撲網絡中包含了三條食物鏈 B.能流網絡體現了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這一基本原理 C.基于A取食偏好的能流網絡未遵循能量逐級遞減的規律 D.基于自然狀態的能流網絡中AB以及AC之間均存在捕食和競爭關系【考點】食物鏈與食物網;能量流動的概念和過程.【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1、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兩部分;(1)生態系統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組成;(2)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2、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能量流動的途徑是食物鏈和食物網。一個營養級中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個營養級所利用。【解答】解:A、拓撲網絡中存在B→A、C→A、D→C→A三條食物鏈,A正確;B、能流網絡中能量沿著食物鏈傳遞,而物質是能量的載體,能量流動伴隨著物質循環,B正確;C、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基于A取食偏好的能流網絡也遵循這一規律,C錯誤;D、在基于自然狀態的能流網絡中,A捕食B、A捕食C,B和C都捕食其他生物,所以AB以及AC之間均存在捕食和競爭關系,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食物網的結構、食物鏈、能量流動規律以及種間關系等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生物種間關系的理解與應用能力。11.(2025?鼎湖區模擬)沙棘是一種落葉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風沙,弗蘭克氏菌能夠在其根部形成根瘤,進行高效固氮并幫助其根系生長。在我國西北部大量種植,主要用于沙漠綠化和抗風沙。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林冠層郁閉度對沙棘的種群數量會產生影響 B.在干旱地區種植帶根瘤的沙棘,有助于改良土壤條件 C.國家大量在西北部種植沙棘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D.與沙棘共生的弗蘭克氏菌屬于分解者【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群落演替的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替代的過程,該過程中會發生優勢種的取代。演替可以分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解答】解:A、林冠層郁閉度會影響光照強度,進而通過影響光合作用對沙棘的種群數量會產生影響,A正確;B、沙棘特性是耐旱、抗風沙,且弗蘭克氏菌能夠在其根部形成根瘤,進行高效固氮并幫助其根系生長,故在干旱地區種植帶根瘤的沙棘,有助于改良土壤條件,B正確;C、群落演替是指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替代的過程,西北地區缺少水分,群落演替速度較慢,國家大量在西北部種植沙棘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確;D、弗蘭克氏菌能夠在其根部形成根瘤,進行高效固氮并幫助其根系生長,屬于固氮生物,但不能制造有機物,應屬于消費者,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正確作答。12.(2024秋?涼州區期末)圖是某生態系統中幾種生物的食物關系,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草屬于第一營養級,是初級消費者 B.青蛙屬于第三營養級,是初級消費者 C.蛇只屬于第三營養級 D.該食物網有3條食物鏈【考點】食物鏈與食物網.【專題】模式圖;生態系統.【答案】D【分析】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圖示是幾種生物的食物關系圖,其中草是生產者,其余生物均為消費者,還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圖中共有3條食物鏈,即草→鼠→鷹、草→蝗蟲→青蛙→蛇→鷹、草→鼠→蛇→鷹.【解答】解:A、草是生產者,屬于第一營養級,A錯誤;B、青蛙是次級消費者,屬于第三營養級,B錯誤;C、蛇屬于第三、第四營養級,C錯誤;D、該食物網有3條食物鏈,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結合食物網圖解,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要求考生識記生態系統的結構,能正確分析食物網,判斷其中食物網的條數、生物之間的種間關系、某一生物所處的營養級別,再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025?大名縣校級開學)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國某大型水庫曾連續爆發“水華”。為防治“水華”,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時,研究人員依據生態學原理嘗試在水庫中投放以藻類和浮游動物為食的鰱魚和鳙魚,對該水庫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取得了明顯效果。(1)藻類吸收利用水體中的N、P元素,浮游動物以藻類為食,銀魚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由圖可知,將鰱、鳙魚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該水庫后,造成銀魚生物積累量明顯下降,引起該變化的原因是鰱、鳙與銀魚在食物上存在種間競爭關系。(2)投放鰱、鳙這一方法是通過人為干預,調整了該生態系統食物網中相關物種生物積累量的比例,從而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3)鰱魚和鳙魚是人們日常食用的魚類。為繼續將投放鰱、鳙的方法綜合應用,在保持良好水質的同時增加漁業產量,以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請提出兩條具體措施定期適度捕撈鰱、鳙;定期合理投放鰱、鳙;控制性捕殺鰱、鳙的捕食者;控制人類活動(工業、農業、旅游等)對該水庫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考點】食物鏈與食物網.【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1)明顯下降鰱、鳙與銀魚在食物上存在種間競爭關系(2)比例(3)定期適度捕撈鰱、鳙;定期合理投放鰱、鳙;控制性捕殺鰱、鳙的捕食者;控制人類活動(工業、農業、旅游等)對該水庫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分析】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營養結構就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費者主要指動物,分解者指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動物。【解答】解:(1)從圖中可以看出,將鰱、鳙魚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該水庫后,銀魚生物積累量明顯下降;原因是鰱魚和鳙魚以藻類和浮游動物為食,浮游動物以藻類為食,銀魚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投放鰱、鳙魚后,鰱、鳙魚與銀魚競爭食物(浮游動物),即存在種間競爭,導致銀魚食物減少,所以銀魚生物積累量下降。(2)投放鰱、鳙這一方法是通過人為干預,調整了該生態系統食物網中相關物種生物積累量的比例。(3)具體措施如下:①定期適度捕撈鰱、鳙魚,既可以保持良好水質,又能增加漁業產量;②控制鰱、鳙魚的投放量和投放比例,根據水質和生物積累量情況進行合理調整,以維持生態平衡并實現經濟效益;③控制人類活動(工業、農業、旅游等)對該水庫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故答案為:(1)明顯下降鰱、鳙與銀魚在食物上存在種間競爭關系(2)比例(3)定期適度捕撈鰱、鳙;定期合理投放鰱、鳙;控制性捕殺鰱、鳙的捕食者;控制人類活動(工業、農業、旅游等)對該水庫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生態系統中生物間的食物關系、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以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平衡等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14.(2025?四川模擬)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勢起伏較大,冬季有降雪。保護區內森林密布,是大熊貓、水鹿等珍稀獸類的優質生境。水鹿主要采食鮮嫩植物、樹皮、竹葉等,常棲息于海拔2000~3700m的林區、草原、高山溪谷等區域。某研究組計劃調查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水鹿和大熊貓的相關生態狀況。回答下列問題:(1)大熊貓和水鹿屬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消費者;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有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調節種間關系(或為植物傳播花粉、種子等)(答出2點即可)。(2)研究人員發現,水鹿為補充體內的鹽分需求,有舔舐含鹽分的土壤、巖石、水源的行為。為探究水鹿舔鹽行為的活動節律,研究組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監測和研究,結果如圖1和圖2。據圖分析,水鹿舔鹽活動主要在夜間(填“白天”或“夜間”)進行;舔鹽行為在冬季表現最弱,原因可能是冬季有降雪,雪覆蓋了含鹽分的土壤、巖石、水源,導致水鹿難以找到舔鹽地點;冬季植物中鹽分含量相對較高,水鹿可從食物中獲取較多鹽分。(3)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分布著100多只大熊貓。野外大熊貓善于爬樹,愛嬉戲,常棲息于海拔2000~3000m的茂密竹林里,其99%的食物都是竹子。①研究者分析了水鹿和大熊貓對原始林和次生林的利用強度,結果如圖3。據圖可知,大熊貓對原始林的依賴性更強。②綜合上述信息分析,保護區內大熊貓和水鹿的生態位存在(填“存在”或“不存在”)重疊,依據是它們都分布在海拔2000﹣3000m的區域,存在空間重疊;都利用了原始林和次生林,存在食物資源重疊(水鹿采食鮮嫩植物、竹葉等,大熊貓食物99%是竹子,也存在食物重疊)(答出2點即可)。【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解決問題能力.【答案】(1)消費者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調節種間關系(或為植物傳播花粉、種子等)(2)夜間冬季有降雪,雪覆蓋了含鹽分的土壤、巖石、水源,導致水鹿難以找到舔鹽地點;冬季植物中鹽分含量相對較高,水鹿可從食物中獲取較多鹽分(3)①大熊貓②存在它們都分布在海拔2000﹣3000m的區域,存在空間重疊;都利用了原始林和次生林,存在食物資源重疊(水鹿采食鮮嫩植物、竹葉等,大熊貓食物99%是竹子,也存在食物重疊)【分析】1、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主要是從初級生產者向次級生產者流動。能量的流動渠道主要通過”食物鏈”與“食物網”來實現。2、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分為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解答】解:(1)大熊貓和水鹿屬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屬于消費者,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加快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幫助植物傳粉和傳播種子。(2)據圖1分析,水鹿舔鹽活動主要在夜間進行冬季有降雪,雪覆蓋了含鹽分的土壤、巖石、水源,導致水鹿難以找到舔鹽地點,且冬季植物中鹽分含量相對較高,水鹿可從食物中獲取較多鹽分,所以水鹿的舔鹽行為在冬季表現最弱。(3)根據圖3分析水鹿和大熊貓對原始林和次生林的利用強度,大熊貓對原始林的依賴性更強。水鹿和大熊貓都分布在海拔2000﹣3000m的區域,存在空間重疊,且兩者都利用了原始林和次生林,存在食物資源重疊(水鹿采食鮮嫩植物、竹葉等,大熊貓食物99%是竹子,也存在食物重疊),所以保護區內大熊貓和水鹿的生態位存在重疊。故答案為:(1)消費者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調節種間關系(或為植物傳播花粉、種子等)(2)夜間冬季有降雪,雪覆蓋了含鹽分的土壤、巖石、水源,導致水鹿難以找到舔鹽地點;冬季植物中鹽分含量相對較高,水鹿可從食物中獲取較多鹽分(3)①大熊貓②存在它們都分布在海拔2000﹣3000m的區域,存在空間重疊;都利用了原始林和次生林,存在食物資源重疊(水鹿采食鮮嫩植物、竹葉等,大熊貓食物99%是竹子,也存在食物重疊)【點評】本題考查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正確作答。15.(2025?賀蘭縣校級開學)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之一。在熱帶雨林中地下5米深處住著一個每天能吃掉”5萬片葉子的植物殺手——白環菇屬真菌。該真菌通過釋放化學信號,讓切葉蚊大軍到很遠的指定地點采集紅木的葉子,將葉子運回巢穴,與蟻糞混合后“喂”給真菌。作為交換,真菌會不斷產生小蘑菇供切葉蟻食用。當紅木的葉片即將被切葉蟻大軍一掃而光時,紅木開始分泌毒素,真菌“吃了”有毒的葉子后,向切葉蟻發出指令改變目標,去采集其他植物的葉子。回答下列問題。(1)影響切葉蟻種群數量的非密度制約因素有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地震和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答出2點即可)。(2)白環菇屬真菌屬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能夠將動植物的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成無機物。(3)切葉蟻與白環菇屬真菌之間的種間關系是原始合作;紅木通過分泌毒素,避免切葉蚊的過度采摘,這體現了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具有的作用是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4)除了信息傳遞功能外,生態系統具有的基本功能還有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答出2點即可),二者的關系是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循環往返。【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能量流動的概念和過程;物質循環;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理解能力.【答案】(1)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地震和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2)能夠將動植物的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成無機物(3)原始合作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4)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循環往返【分析】1、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包括密度制約因素和非密度制約因素,食物、天敵等屬于密度制約因素,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地震和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等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2、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包括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解答】解:1)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包括密度制約因素和非密度制約因素,食物、天敵等屬于密度制約因素,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地震和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等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2)白環菇屬真菌屬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能夠將動植物的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成無機物。(3)白環菇通過釋放化學信號,讓切葉蚊大軍到很遠的指定地點采集紅木的葉子,將葉子運回巢穴,與蟻糞混合后“喂”給白環菇。作為交換,白環菇會不斷產生小蘑菇供切葉蟻食用。根據上述信息可知,切葉蟻與白環菇屬真菌之間的種間關系是原始合作。紅木通過分泌毒素,避免切葉蚊的過度采摘,這體現了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具有的作用是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4)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包括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二者的關系是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循環往返。故答案為:(1)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地震和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2)能夠將動植物的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成無機物(3)原始合作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4)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循環往返【點評】本題考查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正確作答。

考點卡片1.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知識點的認識】1、共同進化: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共同進化.2、生物多樣性的形成:(1)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基因多樣性(2)生物多樣性形成的進化歷程生物的進化歷程可概括為: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從無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等到高等.3、生物進化的實質: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命題方向】題型一: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典例1:(2015?河南一模)關于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正確的說法是()A.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歷程B.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物是單細胞、進行有氧呼吸C.生物多樣性形成也就是新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D.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是不會相互影響共同進化的分析:生物進化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共同進化的過程,進化導致生物多樣性.生物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是按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順序.生物多樣性重要包括:基因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生物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生物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的必然結果.解答:A、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歷程,共同進化是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A正確.B、生物的進化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則先有單細胞生物,后有多細胞生物,早期地球與現代地球相比,沒有大氣層或大氣層很薄,氧氣是在自養型生物出現以后才逐漸生成和增多的,則生物先進行無氧呼吸;B錯誤.C、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C錯誤.D、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因此生物的進化與無機環境的變化是相互影響的;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題型二:生物進化的條件典例2:(2014?青島一模)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從根本上講,若沒有突變,進化將不可能發生B.遷入、遷出不會造成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C.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也是自然選擇的對象D.物種之間的共同進化都是通過物種之問的生存斗爭實現的分析:生物進化理論的內容: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通過隔離形成新的物種.基因頻率的改變會受到突變、選擇、遷移和遺傳漂變的影響.自然選擇的實質是環境對變異所對應的基因的選擇,因而可以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解答:A、突變對于群體遺傳組成的改變表現在兩個方面:它提供自然選擇的原始材料,如果沒有突變,選擇就無法發生作用;突變本身就是影響基因頻率的一種力量;故A正確.B、基因頻率的改變取決于遷入率及遷入個體與原群體之間的基因頻率差異;故B錯誤.C、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也是自然選擇直接對象是生物的變異性狀;故C錯誤.D、生物進化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共同進化的過程,進化導致生物多樣性;故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生物進化的相關知識,此題容易混淆,基本知識必須扎實,易混知識必須區分清楚.2.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知識點的認識】種群密度: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調查方法:①總數調查:逐個計數.②取樣調查:計數種群一部分,估算種群密度.1、樣方法﹣﹣估算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法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2)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蚜蟲、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樣:①五點取樣法:在總體中按梅花形取5個樣方,每個樣方要求一致,適用于總體為非長條形.②等距取樣法.適用于長條形的總體,先將總體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樣比例決定距離或間隔,然后以這一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如圖所示:(4)計數原則:若有正好長在邊界線上的,應遵循“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則;即只計數樣方相鄰兩邊及其頂角的個數.(5)調查記錄樣表及計算公式:種群密度=所有樣方內種群密度合計/樣方數樣方X1X2X3X4X5X6X7X8種群密度N1N2N3N4N5N6N7N8(注意:這里的N1、N2指的是樣方的種群密度,而不是指樣方的個體數量)種群密度=2、標志重捕法(1)前提條件:標志個體與未標志個體重捕的概率相等.調查期內沒有新的出生和死亡,無遷入和遷出.(2)適用范圍:活動能力強和范圍大的動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等動物.(3)計算公式:個體總數(4)標志重捕法中的標志技術:①標志物和標志方法必須對動物的身體不會產生傷害.②標志不能過于醒目.原因:過分醒目的個體,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變與捕食者之間的關系,最終有可能改變樣本中標志個體的比例而導致結果失真.③標志一段時間內不能消失;④標志不能影響個體生活,不影響重新捕捉;⑤調查期間種群不能有個體的遷入或遷出.【命題方向】題型一:樣方法及其注意事項的考察典例1:(2012?海南)某小組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下列做法錯誤的是()A.隨機取樣B.選擇植物生長茂盛處取樣C.根據調查數據估算該種群密度D.根據地段的形狀確定取樣方法分析:種群密度的調查一般有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在利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需注意隨機取樣、樣方大小合適,并且樣本數據足夠大等.解答:A、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最關鍵是進行隨機取樣,以使所得數據更加接近準確值,A正確;B、據A項可知,取樣時應隨機取樣,不能在植物生長茂盛處取樣,B錯誤;C、根據調查數據取平均數可估算該種群的種群密度,C正確;D、根據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樣方法,如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等,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利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相關注意點,難度不大,解題關鍵是識記和理解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相關知識.題型二:取樣方法的考察典例2:(2010?海南)某同學擬調查一個面積為100hm2草地上某種雙子葉草本植物的種群密度,設計了四個調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計數該草地上該種植物的全部個體數目B.設置1個1m2樣方,計數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C.隨機設置1m2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D.在該種植物密集處設置1m2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分析:該草地的面積比較大,直接把該地區的所有該種植物統計一遍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應選用樣方法,樣方法的注意點是本題解題的關鍵.解答: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一般為樣方法.該草地上全部個體數全部統計難度較大;只選取一個樣方的數目進行調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隨機設置1m2的樣方為宜,并且盡量選擇多個樣方求平均值.故選C.點評:本題著重考查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和樣方法的注意點,考查了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能力.典例3:(2010?徐匯區一模)用“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種群密度的過程是()①選取一個該種群分布比較均勻的長方形地塊,將該地按照長度畫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劃一個大小為1m2的樣方②選取一個該種群分布比較密集的長方形地塊,將該地按照長度畫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劃一個大小不同的樣方③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取其最大值作為種群密度的估計值④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取其平均值作為該種群密度的估計值.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分析:采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具體過程為:確定調查對象→選取樣方(五點取樣法或等距取樣法)→計數→計算種群密度(取平均值).解答:用“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種群密度的過程:選取樣方→計數→計算種群密度.①選取樣方時要隨機取樣,不能參入主觀意識,且選取的樣方大小要相同,①正確;②選取樣方時要隨機取樣,不能選取種群分布比較密集地塊,且樣方大小要相同,②錯誤;③計算種群密度時,要取平均值,不能以最大值作為種群密度的估計值,③錯誤;④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最后取其平均值作為該種群密度的估計值,④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重點考查樣方法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一般過程,能注意相關細節,特別是取樣的時候,要注意隨機取樣,而且樣方的大小要相等,屬于考綱識記層次的考查.題型三:標志捕重法的考察典例4:某農場面積為140hm2,農場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黑線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鷹前來捕食,某研究小組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該農場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第一次捕獲100只,標記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獲280只,發現其中有2只帶有標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鷹的遷入率增加會影響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B.該農場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約為100只/hm2C.黑線姬鼠種群數量下降說明農場群落的豐富度下降D.植物→鼠→鷹這條食物鏈,第三營養級含能量少分析:標志重捕法計算公式:種群中個體數(N)÷第一次捕獲并標記的個體數=第二次重捕總數÷重捕中被標志的個體數,即100N=2280,解得X=14000只/140hm2,所以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為14000÷140=100解答:A、鷹是鼠的天敵,鷹的數量肯定會影響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A正確;B、由以上分析可知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為100只/hm2,B正確;C、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黑線姬鼠種群數量下降但并未滅絕,C錯誤;D、能量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逐級遞減,因此植物→鼠→鷹這條食物鏈,第三營養級含能量少,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種間關系、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特征、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等知識,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能運用標志重捕法計算種群密度;識記群落的特征;理解和掌握生態系統能量的流動特點.【解題方法點撥】1、樣方法注意事項:(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蚜蟲、跳蝻的密度等.)(1)樣方應隨機選取(2)樣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m×1m;灌木:4m×4m;喬木:10m×10m;②如果種群個體數較少,樣方面積需要適當擴大;③應以物種個體數達到最穩定時的最小面積計算.(3)樣方數目:總體面積大要多取,總體面積小可少取.(4)樣本統計:位于樣方邊線上的植物計數相鄰兩邊及其交點上的植物;不同生長期的個體都應統計.2、標志重捕法注意事項:(活動能力強和范圍大的動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等動物.)(1)前提:標記個體與未標記個體在重捕時被捕獲的概率相等.(2)標記技術:標記物和標記方法不能影響被標記動物的正常活動;也不能導致其發生疾病、感染等;標記符號必須能維持一段時間,但又不能過分醒目.3.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知識點的認識】1.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非生物因素:陽光、溫度、水等,其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往往是綜合性的。生物因素:種群內部生物因素和種群外部生物因素(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寄生、種間競爭和捕食等)2.區別密度制約因素和非密度制約因素的方法像食物和天敵等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這些因素稱為密度制約因素;像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稱為非密度制約因素。【命題方向】下列關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林冠層的郁閉度越大,地面得到的陽光越多B.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往往是綜合性的C.地震等自然災害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D.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分析:一般來說,食物和天敵等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例如,同樣是缺少食物,種群密度越高,該種群受食物短缺的影響就越大,這些因素稱為密度制約因素。而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因此被稱為非密度制約因素。解答: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種群密度主要取決于林冠層的郁閉度,即主要取決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強度,林冠層的郁閉度越大,地面得到的陽光越少,A錯誤;B、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往往是綜合性的,例如,春夏時節動植物種群普遍迅速增長,除氣溫升高外,日照延長、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B正確;C、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因此被稱為非密度制約因素,C正確;D、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都能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導致種群數量處于波動狀態,D正確。故選:A。本題考查種群數量變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難度不大。【解題思路點撥】為有效地保護漁業資源,獲得最大增長速度,應該使漁業資源維持在什么水平?防治害蟲在何時進行效果最好?K/2;在種群數量開始增加時進行。4.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知識點的認識】一、群落中的生物關系:1、種內關系(同種生物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1)種內互助;(2)種內斗爭。2、種間關系(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人體中的有些細菌;地衣是真菌和藻類的共生體。(2)捕食(此長彼消、此消彼長):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如:兔以植物為食;狼以兔為食。(3)種間競爭(你死我活):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如:大小草履蟲;水稻與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勞而獲):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宿主)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中獲取營養并通常對宿主產生危害。①體內寄生:人與蛔蟲、豬與豬肉絳蟲;②體表寄生:小麥線蟲寄生在小麥籽粒中、蚜蟲寄生在綠色植物體表、虱和蚤寄生在動物的體表、菟絲子與大豆。③胞內寄生:噬菌體與大腸桿菌等。(5)原始合作(互惠):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例如海葵固著于寄居蟹的殼螺上。二、種間關系圖示類型曲線圖例箭頭圖例種間關系互利共生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蟻與鞭毛蟲等.捕食捕食者種群的數量和獵物者種群的數量呈周期性的波動,且捕食者數量高峰變動滯后于獵物者.競爭C代表共同的生活條件,結局有三,①兩種群個體間形成平衡;②A取代B;③二者在空間、食性、活動時間上產生生態位的分離.寄生A:寄生物;B:宿主寄生種群A得利,宿主種群B有害,寄生物一般比宿主小,如蛔蟲與人.【命題方向】題型一:根據種間關系曲線判斷類型典例1:(2013?石家莊二模)如圖表示某生態系統中甲、乙兩種群在一段時間內的數量變化情況.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甲乙兩種群間為捕食關系B.M時乙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兩種群的數量變化說明了信息傳遞是雙向的D.兩種種群數量波動的幅度減小說明了該生態系統正在衰退分析:在表示捕食關系中的曲線中,有兩種方法判斷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一、被捕食者的種群數量相對較多,因此可以判斷圖中甲為被捕食者;二、被捕食者的數量呈現先增加者先減少的趨勢,捕食者的數量呈現后增加者后減少的趨勢.解答:A、在捕食關系中,被捕食者呈現先增加者先減少的趨勢,捕食者呈現后增加者后減少的趨勢,因此圖中甲種群為被捕食者,乙種群為捕食者,故A正確;B、M點時,乙種群的數量呈現上升的趨勢,此時種群的出生率應大于死亡率,故B正確;C、圖中,甲種群增長時促進乙種群不斷增長,但是當乙種群增長大一定程度后就會抑制甲種群數量的增長,因此可以看出兩個種群之間的信息傳遞是雙向的,故C正確;D、兩種種群數量波動的幅度減小說明該生態系統逐漸趨于穩定,故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種間關系中的捕食關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從題目所給的圖形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題型二:種間關系和種內關系的綜合判斷典例2:農業生產中人們可通過防除農田的雜草而實現增產,農田中雜草與農作物的關系可能是()A.種間競爭B.種內競爭C.種內互助D.互利共生分析:種內關系包括:種內互助、種內斗爭.種間關系包括:互利共生、競爭、捕食、寄生等.解答:A、農田中雜草與農作物會共同爭奪有限的水、陽光、礦質營養等,它們之間屬于種間關系中的競爭,A正確;B、同種生物個體之間,由于爭奪食物,棲息地或其它生活條件而發生的斗爭叫做種內競爭,B錯誤;C、同種生物的個體或種群在生活過程中互相協作,以維護生存的現象叫做種內互助,C錯誤;D、互利共生是指不同生物之間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群落的種間關系,考生要能夠區分種內關系中的種內斗爭和種間關系中的競爭,難度不大,屬于考綱中識記層次的考查.【解題方法點撥】1、種內斗爭與競爭的區別:比較項目范圍實例種內斗爭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大鱸魚以小鱸魚為食競爭不同種生物個體之間大草履蟲與雙核小草履蟲混合放養后,大草履蟲因在食物中競爭失敗而死亡2、競爭和捕食的比較:(1)競爭關系可使劣勢物種滅絕,有利于優勢物種得到更多的資源與空間.(2)捕食關系是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相互決定數量的種間關系,相互制約著雙方的數量,被捕食者一般不會因捕食的數量的增多而滅絕.5.群落的空間結構【知識點的認識】(1)群落的空間結構分為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兩個方面。垂直結構表現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表現為不同地段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也常呈鑲嵌分布。(2)群落中植物、動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層現象的原因分別是:對光照的利用;食物和棲息空間(3)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結構的原因有:地形的變化(如山地起伏)、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條件的不同、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命題方向】下列對不同生物群落空間結構的分析,正確的是()A.農田組成單一,其中的動物無分層現象,而森林中的動物有分層現象B.湖泊中深水區與淺水區的植物類型存在差異,體現的是群落的垂直結構C.竹林中的竹子高矮錯落有致,影響竹子群體垂直結構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一座山的高海拔地段與低海拔地段植物類群分布差異主要與溫度有關分析: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和植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和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異,他們常呈鑲嵌分布。解答:A、農田雖然組成單一,但是其中的動植物仍然有分層現象,只是不如森林中動物分層現象明顯,A錯誤;B、湖泊中深水區與淺水區的植物類型存在差異,是由于水平方向上水分條件、氧氣條件的差異引起的,因此體現的是群落的水平結構,B錯誤;C、竹林中的竹子為同一物種,不能體現群落的垂直結構,C錯誤;D、溫度對植物的分布有著重要影響,高海拔地段溫度較低,低海拔地段溫度相對較高,因此這兩個區域植物類群分布差異主要是由溫度引起的,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題思路點撥】群落的水平結構需注意地形的變化,如海拔的高低和大陸架深淺,也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6.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知識點的認識】1、生態位:(1)概念: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2)作用:決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決定于它與食物、天敵和其他生物的關系.(3)意義:它表示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2、基礎生態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夠被生物利用的最大資源空間,稱做該生物的基礎生態位.3、現實生態位:由于存在著競爭,一般物種都不能夠占領基礎生態位.物種實際占有的生態位,稱為現實生態位.4、生態位寬度:生態位寬度又稱生態位廣度或生態位大小.一個物種所能利用的各種資源總和.當資源的可利用性減少時,一般使生態位寬度增加,例如在食物供應不足的環境中,消費者也被迫攝食少數次等獵物和被食者,而在食物供應充足的環境中,消費者盡攝食最習慣攝食的少數被食者.5、生態位重疊: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生態位相似的物種生活于同一空間時分享或競爭共同資源的現象.生態位重疊的兩個物種因競爭排斥原理而難以長期共存,除非空間和資源十分豐富.通常資源總是有限額,因此生態位重疊物種之間競爭總會導致重疊程度降低,如彼此分別占領不同的空間位置和在不同空間部位覓食等.在向某一地區引進物種時,要考慮與當地物種的生態位重疊的問題.外來物種總因數量有限、對環境尚未適應等原因處于競爭的弱勢,因此,如與當地物種生態位重疊過大將會導致引種失敗.【命題方向】生活在同一群落的各種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顯不同的,而每一個物種的生態位都同其他物種的生態位明顯分開的。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草原群落中生態位不同的生物不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敵B.研究植物的生態位需要研究其種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現頻率等特征C.生態位受食物、天敵等生物因素的影響,而與光照、溫度等非生物因素無關D.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群落中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分析: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植物的生態位研究的內容包括在研究領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動物的生態位包括: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解答:A、生態位不同的生物可能被同一種生物捕食,故草原群落中生態位不同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敵,A錯誤;B、研究某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該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研究某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B正確;C、生態位受食物、天敵等生物因素的影響,且與光照、溫度等非生物因素也有密切的關系,即如果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則該生物的生態位可能會隨之改變,C錯誤;D、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態位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解題方法點撥】如果把“生態位”作進一步的解釋,那就是在大自然中,親緣關系接近的,具有同樣生活習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種,不會在同一地方出現.如果它們在同一區域內出現,大自然將會用空間把它們各自隔開,如虎在山上行,魚在水中游,猴在樹上跳,鳥在天上飛;如果它們在同一地方出現,它們必定利用不同的食物生存,如虎吃肉,羊吃草,蛙吃蟲;如果它們需要的是同一種食物,那幺,它們的尋食時間必定要相互錯開,如獅子是白天出來尋食,老虎是傍晚出來尋食,狼是深夜出來尋食….在動物世界里沒有兩種物種的生態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物種親緣關系接近或相似而使生態位部分重迭,這時就會現嚴酷的競爭,如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強者進入弱者的生態領域就會出現“龍陷淺灘受蝦戲,虎落平川遭犬期”的狀況;如果弱者進入強者的生態領域中就會出現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狀況.因此,強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態位上是強者,弱者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態位上才能自由生存.7.群落演替的類型【知識點的認識】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命題方向】為研究河流中石塊群落的演替情況,將滅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統計石塊上不同時間新增物種數目變化情況。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石塊群落的演替類型屬于次生演替B.該石塊群落在120天時演替至頂極狀態C.該石塊群落0﹣30天物種豐富度逐漸增加D.該石塊群落演替過程中優勢種保持不變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解答:A、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故裸石上發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錯誤;B、由圖示可知,在前120天內,新增的物種數目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即物種數目在逐漸增加),在120天后新增物種數目為零,故裸石上的物種數量先逐漸增加,之后趨于穩定,但不能說明該石塊群落在120天時演替至頂極狀態,B錯誤;C、該石塊群落0﹣30天新增物種數目逐漸減少,但物種豐富度逐漸增加,C正確;D、該石塊群落演替過程中優勢種發生了變化,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類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適中。【解題思路點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起點不同,需要注意是區分。8.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知識點的認識】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熱能、水、空氣、無機鹽等。生產者:自養型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還包括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