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種植技術應用、施肥優化策略及病蟲害的科學防治_第1頁
水稻種植技術應用、施肥優化策略及病蟲害的科學防治_第2頁
水稻種植技術應用、施肥優化策略及病蟲害的科學防治_第3頁
水稻種植技術應用、施肥優化策略及病蟲害的科學防治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農業生態環境的變化,水稻種植在取得良好發展態勢的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施肥與病蟲害防治是水稻種植中的關鍵環節,能夠對水稻的產量與質量有著直觀的影響,因此需要相關人員密切關注施肥與病蟲害中的問題,并探索有效的解決方法。本文首先總結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要點,然后結合水稻種植的特點與實際需求,提出水稻種植中施肥的優化策略,并總結水稻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方法。關鍵詞:水稻;種植技術;施肥;病蟲害防治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與質量不僅關系到種植戶的經濟收益,而且能夠對群眾的生活質量造成直接影響。施肥與病蟲害防治是水稻種植過程中的關鍵環節,能夠為水稻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有著相當的重要性。但從水稻種植的實際情況來看,水稻種植中肥料施用與病蟲害防治中還存在諸多問題,相關從業人員需要對水稻種植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改進施肥與病蟲害防治這兩個關鍵環節。1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要點1.1選種與種子處理選種是水稻種植中的第一個環節,能夠直接關系到后續的水稻種植工作,因此種植戶需要做好選種與種子處理工作。在選擇水稻品種的過程中,種植戶需要總結當地水稻的生長環境以及往年常見的病蟲害種類,有針對性地選擇高質量、抗倒伏、抗旱澇、病蟲害抵抗能力較強的優質水稻品種,使水稻品種的生長需求與當地的生長環境相適應[1],為水稻種植技術的有效落實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達到最優化的水稻種植效果。而在具體挑選水稻種子時,水稻種植戶需要選擇外表光澤、顆粒飽滿的當年新稻種,為后續種子的生長速率與發芽狀態提供助力。在完成水稻的選種工作后,水稻種植戶還需要對種子進行處理,以此提升種子的出芽率及其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在處理種子之前,種植戶需要對水稻種植進行初步篩選,利用農機或人工挑選出水稻種子中的癟種、小種與爛種。而后進行曬種工作,利用日光滅殺部分附著在種子表面的病菌。曬種需要持續一到兩天,種植戶需要在曬種的過程中及時翻動種子,保障種子得到均勻晾曬,若出現陰雨天氣,則需要及時對種子進行遮擋或收回種子。在曬種后,種植戶還需要對水稻種子進行浸種處理,可在浸種過程中使用不同功能的藥劑,保證種子正常出芽和生長,降低缺苗、少苗問題的出現概率。1.2選地與整地想要提升水稻的產量與質量,種植戶就需要為水稻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選地與整地是水稻生長環境創設的基礎,需要做好選地與整地工作。種植戶在選擇種植地塊時,需要考慮水稻的習性與生長需求,由于水稻有著需水量大、喜溫喜光的特點,因此種植戶在選地的過程中需要選擇距離水源相對較近、地勢較為平坦的地塊。與此同時,土壤肥力也是選地的主要條件之一,想要滿足水稻生長的條件,促進水稻的健康生長與產量、質量的提升,種植戶還需要選擇肥沃且偏酸性的土壤[2]。與此同時,土壤的質感應當介于黏土與沙土之間,這樣既能保障土壤的透氣能力與排水能力,又能避免土壤中水分與營養物質的大量流失,為后續的田間管理工作提供便利。水稻種植戶還需要做好整地工作,種植戶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整地的時間,水稻的整地工作一般在春秋兩季完成。秋季土壤有機物含量較高,較為肥沃,且有著節水的優勢,因此缺水地區可選擇在秋季整地,以降低后續水稻春耕的壓力,而水源豐富的地區可選擇在秋季對地塊進行翻耕,而后在春季將其耙平。需要注意的是,秋季整地需要深耕,而春季整地深度則相對較淺,若土地本身較為貧瘠,則不宜翻整過深,同時需要加長耙地的時間,避免出現犁底層生土上翻的問題。在整地工作完成后,還需要預先放水泡田,為地塊提供充足的沉降、封閉時間。1.3育苗與移栽育苗是水稻種植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到水稻植株的根系發育情況與后續生長狀況,還影響到水稻植株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水稻秧苗移栽期的選擇需要考慮氣候條件以及環境因素,而在育苗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水分、施肥時機、施肥量等問題,并密切關注天氣情況的變化[3]。在移栽水稻秧苗時,為保障秧苗的成活率與穩定性,種植戶需要根據水稻品種、種植規模等條件合理控制秧苗的行距與株距。要保證每株秧苗都能獲取足夠的生長空間與生長資源,同時最大化種植空間的利用效率,提升水稻秧苗的成活率,為水稻的增產增收奠定基礎。1.4田間管理田間管理就是對水稻植株生長狀態的管理,是水稻種植中的核心環節。田間管理工作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水稻的產量與品質,也是水稻種植技術主要的應用環節。在水稻的不同生長階段,田間管理的側重點與方法也各不相同,需要種植戶投入相當多的精力。在水稻植株的出苗期,為提升其出苗率,保障植株處于良好的生長狀態,種植戶需要適時進行灌溉,將土壤的含水量維持在田間持水量的60%左右,保障土壤濕潤的同時避免田間積水。種植戶還可以根據水稻植株的生長情況選擇性地添加生物酶制劑,以達到促進水稻秧苗根系發育的目的。在水稻的分蘗期,種植戶需要做好水分管理。水稻返青階段,稻田內部的水深需要保持在3.5厘米左右,避免水稻植株因缺乏水分而出現干苗的問題,種植戶可以減少每次灌溉的用水量,同時適度提升灌溉的頻率,在水稻田中保持薄水層,起到促進水稻分蘗生長、提升土壤中氧氣與營養物質含量的作用[4]。為控制無效分蘗的生長,種植戶還可以采用撤水曬田的方法,同時促進有效分蘗的生長,提升有效分蘗的成穗率。而在水稻的結實期,種植戶需要盡可能減少空秕粒的數量,促進水稻果穗的生長發育。種植戶需要在水稻植株的出穗揚花期保持一定的田間水層,起到調控溫度、提升濕度的作用,有利于水稻植株開花授粉。而到了灌漿期,種植戶需要加強對灌溉的控制,在進行一次灌溉后間隔3天再進行下一次灌溉,留出田地自然滲透干燥的時間,反復幾次后即可達到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水稻根系活力的目的。2水稻種植中施肥的優化策略2.1促進精量化施肥現階段,無機肥在水稻種植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由于無機肥是通過化學方式生產出的肥料,因此能夠實現對有效物質種類以及含量的有效控制,有著起效快、效果穩定的優勢。水稻植株能夠高效吸收無機肥的肥力,達到補充生長所需營養物質的目的。但無機肥發揮自身價值與作用的前提是適度施用,一旦出現過度施肥的問題,不僅會對水稻植株的生長造成負面影響,而且會導致土壤性質發生變化,甚至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因此種植戶需要進行精量化施肥,對無機肥的施用量進行合理控制,在保證效果的同時降低成本投入。在水稻生長過程中需要施用大量氮肥,特別是在水稻分蘗期與孕穗期,因此水稻種植戶需要在這兩個關鍵時期進行追肥,滿足水稻生長對氮元素的需求,使水稻能夠快速達到合理的群體數量。在用氮肥為水稻進行追肥時,種植戶可按照每公頃150~225千克的比例施用氮肥,在保證水稻有效吸收利用氮肥的基礎上防止肥料被浪費。水稻種植戶在施用磷肥時需要結合水稻的抽穗和開花情況確定具體用量,一般情況下,按照每公頃120千克的用量標準施用即可。若水稻植株的種植密度相對較高,可以將磷肥的施用量提高到每公頃150千克。鉀肥則是水稻在生長的各個階段都需要的肥料,在水稻的生長期,種植戶可以適度施用少量鉀肥,以達到增強水稻抗病害能力、提高莖稈強度的作用,避免水稻出現倒伏問題。特別是在水稻植株密度較高的區域,需要適度提升鉀肥的用量。而在水稻的開花結實期,種植戶可以利用鉀肥進行追肥,施用量為每公頃75~150千克,以促進水稻產量的提升。2.2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提升肥料使用規范性與科學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能夠為水稻植株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同時針對性地滿足水稻植株的生長需求。所謂測土配方施肥指的就是在使用肥料之前對水稻種植區域土壤的實際情況進行檢測,明確其中營養物質的組成與占比,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肥料施用方案,為肥料的利用率提供保障[5]。與此同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應用還能在保障肥料效果的基礎上避免肥料過度使用而導致環境污染,起到降低水稻種植成本的作用。種植戶想要保障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水稻種植中的應用效果,就需要合理規劃土壤的檢測點位,并將不同區域土壤的檢測結果匯總到數據庫中,并進行深入分析,以全方位掌握水稻種植區域的土壤情況,為后續水稻施肥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為了提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影響力,充分發揮其優勢與作用,相關人員還需要做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工作,讓水稻種植戶以直觀的方式認識到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優勢與價值。相關人員可以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建立示范基地,選擇適宜水稻生長的區域規劃試驗田,其中一塊采用常規的施肥方法,而另一塊則在進行土壤檢測后將檢測結果公布出來,根據結果對種植區域進行分級化管理,在條件最為合適的區域種植水稻,并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方案。推廣人員需要對兩塊田地中水稻的生長情況進行記錄,還可以拍攝視頻作為宣傳素材,并將對比結果展示給水稻種植戶,使其直觀感受到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價值,為其推廣應用提供助力。2.3實現有機肥與無機肥的合理搭配有機肥與無機肥是現階段水稻種植過程中施用肥料的兩大類別,有著各自的適用區間以及優劣勢,因此想要提升水稻種植過程中肥料的施用效果,就需要實現有機肥與無機肥的合理搭配。在水稻植株的秧苗期,種植戶需要加大有機肥的比重,盡可能避免施用無機肥,防止無機肥對根系發育尚未完善、養分吸收能力較差的水稻秧苗造成傷害。而在水稻植株生長的中后期,種植戶則可以根據水稻生長的實際情況施用無機肥,有針對性地補充水稻植株在相應階段所缺的營養物質。無論是有機肥還是無機肥,種植戶在施用肥料之前還需要加強對肥料性質的了解,并制定肥料的施用方案,以保證肥料能夠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發揮最大作用,以提升種植水稻的經濟效益。無機肥雖然有著起效速度快、效果穩定的優勢,但長期使用會改變土壤的性質。而有機肥恰能與其實現優勢互補,能夠培養土壤中的有機質和微生物,同時改善土壤結構,提升土壤中營養物質的含量,將土壤維持在肥力充足的狀態,為土壤的生產力提供保障。有機肥與無機肥的合理搭配既能促進水稻的生長,保證水稻產量得到提升,還能優化土壤結構,提升土壤生產力,為水稻的可持續種植提供保障。2.4加強對施肥的監督管理為促進水稻種植中肥料施用向著科學、精確、高效的方向發展,相關部門不僅要支持科學肥料施用技術的推廣,也要發揮自身的監督與管理職能,對科學施肥的落實進行監督與管理。有關部門可以在水稻的產區與鄉鎮合作,設立地方性的水稻科學施肥監管機構,定期組織鄉鎮水稻種植戶學習水稻的科學種植與施肥技術,以提升種植戶的施肥管理水平。3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3.1化學防治化學防治也就是利用化學藥劑實現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其優勢在于起效速度快、普適性強,但農藥的濫用也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甚至導致水稻減產。現階段農業向著綠色可持續方向進一步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化學防治需要被全盤抵制,而是要引導種植戶在水稻種植中應用低毒性、低殘留、高效率的農藥,同時嚴格控制農藥的施用量與使用頻率,在保障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基礎上降低農藥殘留,提升水稻的經濟效益。以稻飛虱這一水稻種植中的常見蟲害為例,水稻種植戶在防治稻飛虱時可將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與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分別進行1000倍稀釋,并交替進行噴施。若是防治白背飛虱,所采用的農藥就需要進行調整,種植戶需要將10%大功臣可濕性粉劑與5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進行1200倍稀釋,并交替進行噴施。而在防治稻瘟病時,則需要將40%稻瘟靈乳油與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進行1000倍稀釋,并進行交替噴施。與此同時,還可以將生物技術與化學防治相結合,利用天然原料提取防治病蟲害的物質,在保障病蟲害防治效率的同時,具有安全綠色無污染的優勢。比如,白僵菌與綠僵菌可用于防治水稻螟蟲,苦參堿可用于防治稻飛虱。3.2物理防治物理防治則是利用害蟲的趨光性、趨色性等天性,采用物理手段滅殺害蟲。其優勢在于成本低,對環境的污染與負面影響相對較少。在水稻的育秧期,為避免稻飛虱等害蟲啃食水稻秧苗,種植戶可以在育苗場的通風口與進出口等位置設置紗網,阻止稻飛虱等害蟲進入。種植戶還可以在稻田內設置黑光燈,利用害蟲的趨光性誘殺鱗翅目害蟲,在稻田內懸掛黃色板以誘殺蚜蟲、稻縱卷葉螟。3.3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