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廣東汕頭潮陽谷饒多校第二學月九年級歷史中考摸底考_第1頁
2025年廣東汕頭潮陽谷饒多校第二學月九年級歷史中考摸底考_第2頁
2025年廣東汕頭潮陽谷饒多校第二學月九年級歷史中考摸底考_第3頁
2025年廣東汕頭潮陽谷饒多校第二學月九年級歷史中考摸底考_第4頁
2025年廣東汕頭潮陽谷饒多校第二學月九年級歷史中考摸底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廣東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摸底考九年級歷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對處于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劉林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男性墓葬中多出土石斧、石鑿等生產工具,而女性墓葬中多出土紡輪。據此推斷,當時 ()A.早期國家已經出現 B.已經出現社會分工C.農業生產工具先進 D.社會矛盾逐漸加劇2.春秋時期,齊國管仲主張“寓兵于農”;吳國伍子胥提出了“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的治國之道。兩者的主張 ()A.適應了諸侯爭霸的需求 B.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C.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D.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3.秦朝在承襲部分戰國時期各國故郡的基礎上,還將六國國都改置為郡,并在重要地區和交通要道附近新置郡。這些措施 ()A.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B.旨在加強對地方的統治C.擴大了秦朝的統治疆域 D.利于提升六國戰略地位4.西漢《氾勝之書》主張耕作要注意施肥和灌溉,及時除草和收獲;北魏《齊民要術》則強調“凡耕田,必先利其器(農耕工具),器利而后耕”。這說明,中國古代農業注重 ()A.精耕細作 B.因地制宜C.革新農具 D.改善土壤5.下圖所示是在中亞撒馬爾罕古城發掘出土的壁畫,描繪了武則天乘龍舟的場景。壁畫中眾人所乘的龍舟、所梳的發髻,樂伎所用的樂器,具有典型的中原特色。該壁畫可用于佐證 ()A.唐朝加強對中亞的管理B.中亞國家學習唐朝政治制度C.端午節起源于中亞地區D.絲綢之路促進了文化的傳播6.對于榷場貿易,宋朝希望通過互補性貿易來牽制遼,從而維護自身的安全和利益。由此可知,宋朝開展榷場貿易 ()A.促進了邊疆地區開發 B.兼具政治和經濟意圖C.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D.解決了宋遼民族矛盾7.忽必烈統一全國以后,覆蓋全國的急遞鋪網絡開始建立起來。各路府州縣根據實際情況,“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則設一鋪”。鋪卒在接到緊急文書后,騎快馬日夜兼程傳到下一個急遞鋪,直到送達接收地。據此推斷,元朝急遞鋪 ()A.促進了全國人口自由流動 B.加強了邊疆軍事防御C.使邊疆與中原管理一體化 D.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8.鄭和下西洋后,“西洋”一詞所指的地域隨著鄭和船隊的航行不斷向西拓展,直至紅海邊的“天方”(今麥加)等“西洋諸國”。由此可知,鄭和下西洋有利于 ()A.推動世界貿易發展 B.擴大時人認知范圍C.催生國家主權觀念 D.推動亞歐地區交流9.《澄海縣志》記載,清朝時,“富商巨賈,當糖盛熟時,持重貲(錢財)往各鄉買糖,或先發帳糖寮(制糖作坊),至期收之”;廣東英德出現蔗寮(制糖作坊)雇人幫工,按月付給工錢的現象。據此可知,清朝廣東地區的制糖業 ()A.脫離政府控制 B.出現新經營方式C.脫離農業存在 D.具有地域性特征10.魏源在《海國圖志》中強調因時而動的必要性。對于鴉片戰爭的失敗,魏源主張在自保的前提下找機會反擊,學習夷狄之水師、火器。這一主張 ()A.找準了國家發展出路 B.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C.蘊含了師夷長技觀念 D.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誕生11.1895年后,“四萬萬”一詞迅速流行。“中國不自強,則我四萬萬同胞將為奴隸”“我四萬萬人皆當身任其事,固無一人能免其責也”“國為四萬萬人之公產”等話語振聾發聵。這實際上反映了當時 ()A.中國人口數量急劇增長 B.民主共和成為思想主流C.國家與民族意識的覺醒 D.民眾對皇權專制的不滿12.1917年,段祺瑞政府派出軍隊收回了德國在漢口的租借地;1919年,北洋政府派徐樹錚帶領軍隊收復外蒙古,結束了外蒙古的實際獨立狀態。這說明了北洋政府初期 ()A.軍事實力顯著增強 B.力圖維護國家主權C.結束列強在華統治 D.具備近代外交理念13.公園是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發展的產物。下圖所示為1880—1910年《申報》中“公園”一詞的使用情況。這反映了 ()A.洋務運動對城市生活的影響B.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C.城鄉近代化進程呈現不平衡D.城市建設與社會生活的近代化14.北伐戰爭期間,中共潮安縣部委成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革命團體,掀起勞軍募捐高潮,并動員有志青年加入北伐軍。同時,學生團體舉辦各種類型的義賣活動,籌款支援國民革命軍北伐。這反映出 ()A.北洋政府遭到沉重打擊 B.學生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C.青年群眾支持北伐戰爭 D.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增強15.1924—194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參與的統一戰線的變遷反映了中國 ()時間段時期統一戰線1924—1927年國民革命時期革命統一戰線

(第一次國共合作)1927—1937年土地革命時期工農民主統一戰線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戰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第二次國共合作)A.社會矛盾的變化 B.階級力量的調整C.斗爭方式的轉變 D.革命道路的創新16.與下圖所示目錄相符的書籍是 ()目錄一、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兩黨對時局的聲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目前時局的宣言……中國國民黨為抗戰勝利告全國同胞書……二、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來渝共商國是蔣介石致毛澤東的第一封電報毛澤東致蔣介石的第一封復電蔣介石致毛澤東的第二封電報毛澤東致蔣介石的第二封復電……A.《紅星照耀中國》 B.《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民眾》C.《重慶談判紀實》D.《決勝:解放戰爭何以勝利》17.1951年1月,某地委工作團召開群眾運動工作會議,部署以下工作:一、清匪反霸,退租退押;二、劃分階級成分,分田分地;三、開展復查,發土地證。據此判斷,與此會議內容密切相關的是 ()A.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B.土地改革的進行C.“一五”計劃的開展 D.三大改造的實施18.1964年開始,中國數百萬人口從東部遷移到西部,形成“三線建設移民”,中西部地區被建設成為包括核能、航空航天等門類比較齊全的戰略后方基地。據此可知,三線建設 ()A.糾正了“大躍進”的錯誤 B.提升了新中國國防實力C.改善了我國國民經濟布局 D.重視輕重工業協調發展19.1988年,海南經濟特區建立,積極引進外資進行成片開發;2020年,海南在國內率先出臺國際人才服務管理改革試點方案。據此可知,海南地區的發展得益于 ()A.對外開放不斷深化 B.文化教育改革需要C.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D.海南經濟發展優勢20.澳門回歸后,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利用媒體和社交平臺,廣泛宣傳國家的發展成就和文化多樣性;定期開展慶祝國家重要節日的主題活動。這些措施旨在 ()A.增強澳門同胞的國家認同感B.豐富“一國兩制”的內容C.擴大“澳人治澳”的政治基礎D.提升澳門地區的教育水平21.西亞腓尼基人基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創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字母——腓尼基字母。右圖反映了腓尼基字母的發展演變。由此可以推斷 ()A.古代文明之間存在交流B.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C.西亞是世界文明發源地D.拉丁文起源于古埃及22.12世紀,法蘭西國王路易六世通過聯合市民、頒發特許狀給予城市自治權等措施來鎮壓那些不服從王室統治的貴族和領主。路易六世旨在 ()A.加強國王權力 B.實現城市自治C.提高市民地位 D.收回領主土地23.歐洲殖民者進入美洲后,修建了港口、道路和城鎮,便利了物資運輸和商業發展,也為美洲日后的城市化奠定了基礎。這反映出,早期殖民者 ()A.推動美洲地區開發 B.給美洲帶來無盡災難C.是開拓美洲的主力 D.將美洲作為殖民重點24.《權利法案》限制了君主的權力,但貴族在議會中占據多數席位,選舉權仍然被控制在少數人手中。這說明當時的英國 ()A.革命成果遭嚴重破壞 B.民主體制需繼續完善C.君主立憲制形同虛設 D.國王權力仍至高無上25.19世紀中期,德國采取了國家干預的方式來引進和推廣應用外國技術,同時大力鼓勵技術創新,發展教育事業以培養高素質勞動力。這些做法 ()A.適應了德國工業化發展需要B.解決了德國社會的根本矛盾C.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D.使世界貿易中心轉移到德國26.下圖反映了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60年代美國黑人地位的變化。這一變化 ()

18世紀60年代拍賣黑人奴隸的廣告19世紀60年代北方軍隊中的黑人士兵

A.使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B.推動種植園經濟發展C.有利于美國維護國家統一 D.激化了美國民族矛盾27.一戰后,南非土著人國民大會向英國遞交了一份備忘錄,列舉非洲人為戰爭作出的貢獻,強調進行戰爭是為了解放被壓迫人民和給予每個民族決定自身主權命運的權利。這主要體現非洲 ()A.推翻了殖民統治 B.采用非暴力的方式抗爭C.民族意識的覺醒 D.為一戰作出了巨大貢獻28.1929年,蘇聯成立農業科學院,其宗旨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科學的發展,以及解決糧食問題、確保國家工業化開展。由此可知,蘇聯重視農業科學是基于 ()A.農業集體化的實現 B.經濟大危機的沖擊C.國家發展戰略調整 D.蘇聯自然環境惡劣29.二戰后初期,英國實行了大英銀行國有化和煤炭工業國有化,法國不惜投入巨資發展高科技產業,美國也制定了一個更廣泛的經濟干預計劃。據此可知,二戰后初期資本主義國家 ()A.朝著計劃經濟體制邁進 B.已經根除了經濟危機C.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D.出現了通貨膨脹現象30.下表所示為2009—2018年國際貿易相關數據。這些數據說明,當時 ()

國家貿易保護/次份額貿易開放/次份額發達國家11

66460%3

54242%發展中國家7

92740%4

82658%A.發展中國家主導全球化進程B.經濟全球化面臨著重大考驗C.發達國家正在重塑世界秩序D.世界經濟中心呈現轉移趨勢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小題14分,第32小題12分,第33小題14分,共40分。31.某中學組織學生開展以“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為主題的項目化學習活動,下面是他們搜集到的資料,請你和他們一起完成學習任務。(14分)探究一【探尋中華文明傳播之因】材料一絲綢之路的開通,是中國主動走向世界和實施對外開放的必然結果。絲綢之路貿易的歷史經驗已多次證明,國家強盛、社會安定及友好關系的建立,是對外開放、商貿發展和文化交流的前提和基礎。——雍際春《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歷史沿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古代中華文明能夠向外傳播的原因。(6分)

探究二【感知中華文明傳播之力】材料二

專欄展品專欄一:改變世界的科技發明泥活字版(模型)

南宋持羅盤陶俑元朝火銃專欄二:普濟世人的中醫藥學《傷寒雜病論》《千金方》《本草綱目》(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個專欄,為專欄中的展品撰寫推介詞。(6分)探究三【領悟中華文明今之傳承】材料三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一個重要的目的是圍繞當今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讓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一起為人類提供所需要的精神指引。——陳來《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意義》(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如何增強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2分)

32.人口遷移是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的重要現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清末,廣西社會由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在此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出現了大批的海外移民。清政府的殘酷壓榨,再加上天災頻發,大量破產的百姓紛紛外逃。此外,在當時“西學東漸”的影響下,許多廣西學子出洋留學,也成為海外移民的重要組成部分。——摘編自梁茜茜《論清末廣西海外移民的類型及特點》材料二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人口遷移概況(部分)時間人口遷移方向人數(萬人)目的1950—1969年由上海外遷137.73支援外地建設1954—1956年遷往黑龍江地區37開墾荒地1958—1961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49屯墾戍邊材料三從改革開放初期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海外移民人數增長迅速,改變了海外華人的結構,其從業范圍也在向多元化發展。1993年,國家進一步放寬留學限制以后,出國接受國際化教育的中國學生大幅度增加……1978—2018年底,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到585.71萬人,其中365.14萬人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海外留學生歸國人數呈增長趨勢。——摘編自李明歡《國際移民政策研究》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末廣西人口大量外遷的時代背景。(4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