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歷史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4年中考歷史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4年中考歷史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4年中考歷史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4年中考歷史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中考歷史模擬試卷含解析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

甲骨文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信息。下列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共同印證了當時的(

)甲骨文現代漢字豬牛犬馬A.

土地制度

B.

農耕生活

C.

分封制度

D.

天文歷法【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圖片信息,可知圖片中的文字“豬、牛、犬、馬”都是家里飼養的動物,與人們農耕生活有關,B項正確;題干內容與土地制度沒有關系,排除A項;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材料沒有涉及,排除C項;題干內容無法反映天文歷法方面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2.

十六國時期,氐族貴族深受漢族文明影響,皇帝苻堅“行禮于辟雍,祀先師孔子”,前秦政權形成“英儒畢集”局面。苻堅這一舉措(

)A.

改革了官員選拔制度

B.

體現“無為而治”C.

完善了儒家思想體系

D.

有利于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

【詳解】材料中說明氐族貴族深受漢族文明影響。前秦政權也吸收漢族儒生參政。這中措施顯然有利于民族交融,D項正確;材料中舉措不是改革了官員選拔制度,排除A項;材料中是有為而治,排除B項;重用漢族人,不是完善了儒家思想體系,排除C項。故選D項。3.

一位初中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搜集到以下三則材料。這些材料體現了(

)“蘇湖熟,天下足”——南宋諺語“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宋史》“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史記貨殖列傳》A.

南宋時期南方手工業興盛

B.

南宋時期南方商業貿易繁榮C.

唐朝中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D.

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答案】D【解析】【詳解】“蘇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宋江南地區農業發達,“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反映當時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說明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南宋手工業發展,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南宋時期南方商業貿易,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與唐代經濟發展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4.

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頒布的章程規定,西藏的各級地方官員由駐藏大臣會同達賴、班禪共同選任,“事無大小,均應察知駐藏大臣辦理,"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

標志著西藏開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B.

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C.

駐藏大臣成為管理西藏的最高統治者

D.

密切了中央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題干的“清政府頒布的章程規定,西藏的各級地方官員由駐藏大臣會同達賴、班禪共同選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設立駐藏大臣,代表中央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故B符合題意;元朝設置宣政院,標志著西藏開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排除A;駐藏大臣成為管理西藏的最高統治者的說法錯誤,排除C;西藏地處西南邊疆,排除D。故選B。

5.

有學者研究,現代意義上的“資本家”一詞直至20世紀初仍極少使用,但該詞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現使用高峰,與對應的“勞動者”一詞使用頻率基本一致。這種現象反映了A.

民主共和觀念流行

B.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C.

官僚資本不斷膨脹

D.

社會主要矛盾改變【答案】B【解析】【詳解】據“有學者研究,現代意義上的‘資本家’一詞直至20世紀初仍極少使用,但該詞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現使用高峰,與對應的‘勞動者’一詞使用頻率基本一致?!奔八鶎W知識可知,這種現象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運動的勝利發展,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不少知識分子開始走向工人群眾。他們幫助工人組織工會,開辦勞動補習學校和工人識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啟發工人的階級覺悟。馬克思主義開始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B符合題意;ACD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故選擇B。6.

1943年春,在延安勞動競賽中,中央警衛團戰士杜林森在一次開荒比賽中,創造了一天開荒6.3畝的好成績,毛主席接見他時說:“你的功勞很大,一天開荒六畝多地,稱得起勞動英雄。大家都叫你‘氣死?!?,我看你還是氣死人,氣死蔣介石?!边@反映了(

)A.

國民政府封鎖解放區失敗

B.

根據地人民自力更生堅持抗戰C.

陜甘寧邊區自然災荒嚴重

D.

減租減息政策激發生產積極性【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1943年春,中央警衛團的戰士杜林森在一次開荒比賽中,創造了一天開荒6.3畝的好成績”可知,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組織的大生產運動是根據地人民自力更生堅持抗戰的表現,有利于打破敵人的封鎖,B項正確;此時處于國共第二次合作期間,排除A項;C項通過材料無法證實,排除C項;?減租減息政策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減輕農民的地租和高利貸剝削,但又不改變地主對土地所有權的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

7.

1962年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一元紙幣上,出現了一位女拖拉機手的形象,她的原型是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一元紙幣正面場景反映了當時(

)A.

人們參與恢復國民經濟的熱情

B.

婦女成為國家經濟建設主力軍C.

人民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

D.

“雙百”方針對文人畫的深刻影響【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新中國的經濟建設。結合發行時間“1962年”和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我國正處于十年探索時期,民眾積極參與社會各項建設,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圖片中的女拖拉機手梁軍,情緒飽滿,面容堅毅,表現出了獻身祖國建設的高昂精神,C項正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指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排除A項;婦女成為國家經濟建設主力軍的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雙百”方針對文人畫的深刻影響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8.

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20世紀末,香港和澳門先后回歸祖國,中央政府在港澳地區設立特別行政區。上述兩類地區最大的區別是(

)A.

法律體系和對外關系不同

B.

享有的自治權限不同C.

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不同

D.

實行的社會制度不同

【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經濟特區在大陸范圍內,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因此,上述兩類地區最大的區別是實行的社會制度不同,D項正確;經濟特區和特別行政區在外交中均服從中央政府,排除A項;特別行政區有一定自治權,經濟特區沒有自治權,排除B項;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不同是重要區別,不是最大區別,排除C項。故選D項。9.

家庭小賬本記錄時代大變化。以下示意圖是根據上海一個普通家庭的賬本制作,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B.

生活方式的變化C.

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D.

城市化進程加速【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考查現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根據材料“上海一個普通家庭的賬本”并結合所學可知,從1977年到2006年,這個普通家庭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促使這一變遷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收入的增加,而這得益于改革開放促進社會經濟迅速發展,A項正確;生活方式的變化只是現象,并不是材料信息變化的原因,排除B項;消費結構變化并不是“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經濟水平的提高才是一切的前提,排除C項;材料主旨強調的是經濟的發展推動生活的變遷,并沒有涉及城市化進程是否加速,排除D項。故選A項。10.

11世紀以來,伴隨著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佛羅倫薩工商業城市興起,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原稿的發現,引起法學家們的普遍關注。博洛尼亞大學率先開展研究并進行注釋,由此形成注釋法學派,他們致力于使羅馬法與城市法規、封建法相結合,以便為實際的社會生活服務。這(

A.

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

B.

促進了人文主義的傳播C.

推動了羅馬法形成完整體系

D.

推動了城市自治的發展【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11世紀以來,伴隨著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佛羅倫薩工商業城市起”和“博洛尼亞大學致力于使羅馬法與城市法規、封建法相結合,以便為實際的社會生活服務”信息可知,羅馬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西歐城市法規的制定,推動了城市自治的發展,D項正確;14世紀中葉意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排除A項;14-17世紀,歐洲興起文藝復興運動,傳播人文主義,排除B項;2世紀的羅馬帝國時期形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體系,排除C項。故選D項。11.

研究歷史地圖,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學習歷史一種重要方法。下圖《列強在亞洲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反映的時間大致是(

)A.

15-16世紀

B.

17-18世紀

C.

19世紀末20世紀初

D.

20世紀50、60年代【答案】C【解析】【詳解】觀察圖示部分可知,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日本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占據大部分,結合所學,日本在明治維新后,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由此可以判斷,該圖反映的時間大致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C項正確;15-16世紀美國還未建立,排除A項;17-18世紀日本還沒有殖民地,排除B項;20世紀50、60年代殖民體系已經基本崩潰,排除D項。故選C項。

12.

法國的啟蒙先驅笛卡爾既是數學家、物理學家,又是哲學家;伏爾泰不僅對牛頓推崇備至,還親自做了大量科學實驗;孟德斯鳩寫過多篇自然科學的論文。由此可見啟蒙運動(

)A.

推動了科學觀念的普及

B.

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C.

擺脫了神學思想的束縛

D.

推動近代自然科學形成【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啟蒙運動中的啟蒙思想家對科學推崇備至,并且親自進行科學實驗和科學著述,體現了運用科學精神和方法即理性思考的精神,B項正確;A選項“普及”一詞不準確,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啟蒙運動運用了科學精神和方法,無法體現擺脫了神學思想的束縛,排除C項;近代自然科學產生于啟蒙運動之前,排除D項。故選B項。13.

《歐洲史》中寫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歐洲強國在戰爭中失去了世界霸權。人們從此轉向華盛頓和莫斯科?!睂@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A.

這里的“時代”是資本主義時代

B.

一戰使傳統的國際格局發生改變C.

歐洲因一戰失去國際政治話語權

D.

美國、蘇聯因參加一戰實力大增【答案】B【解析】【詳解】由題干中的“歐洲強國在戰爭中失去了世界霸權。人們從此轉向華盛頓和莫斯科”,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歐洲國家實力下降,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格局開始改變,形成了戰后新的世界格局,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B項正確;一戰后資本資本主義經濟仍在發展,排除A項;一戰后,歐洲實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話語權沒有失去,排除C項;美國因參加一戰實力大增,俄國在一戰中損失巨大,排除D項。故選B項。

14.

1993年7月,美國總統克林頓提出了建立新太平洋共同體設想。同年9月,德國政府提出“新亞洲政策”,積極進軍亞洲。在此之前,澳大利亞政府已提出“面向亞洲”的新方案。這說明(

)A.

世界形勢和平與動蕩并存

B.

主要發達國家經濟滯脹C.

亞洲經濟政治影響力擴大

D.

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亞洲政策”“太平洋共同體”“面向亞洲”表明亞洲經濟政治影響力擴大,C項正確;世界形勢和平與動蕩并存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A項;1993年歐盟成立,其GDP就達到6.76萬億美元,能與美國一較高下,是中國的15.2倍,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滯脹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發生在1991年,排除D項。故選C項。15.

科技的發明和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對如圖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

)工業革命的四個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隨著蒸汽驅動機械制造設備的出現1784年,第一架紡紗機第二次工業革命隨著基于勞動分工的、電子驅動大規模生產的出現1870年,第一條生產線第三次工業革命用電子和IT實現制造流程的進一步自動化1969年,第一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第四次工業革命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統18世紀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20世紀70年代現在

A.

科技發展帶來生產方式變化

B.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C.

勞動者的勞動強度越來越大

D.

信息化貫穿全過程【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題干體現的是四次工業革命中分別是因為蒸汽機的發明與運用導致機械制造的發展、電力推動導致的大規模生產的實現、電子和IT導致的制造業進一步自動化和由于信息物理融合所導致的現在的生產模式。據此可知,都是科技發展帶來的人們生產方式的變化,A項正確;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材料內容中沒有體現科技的弊端,排除B項;材料內容體現的是生產方式的變化,沒有涉及勞動者的勞動強度,排除C項;信息化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時期開始出現的,信息化貫穿全過程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二、辨析改錯(8分)16.

回顧歷史瞬間,感悟世事變遷。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的括號內正確的打“正確”;錯誤的打“錯誤”,并加以改正。(1)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著作《齊民要術》,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2)中國共產黨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自治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3)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在生物科學領域掀起了一場偉大革命。(4)從日內瓦會議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敬鸢浮浚?)錯誤;將“《齊民要術》”改為“《天工開物》”。

(2)錯誤;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改為“內蒙古自治區”。

(3)正確。

(4)錯誤;將“日內瓦會議”改為“萬隆會議”?!窘馕觥俊拘?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著作是《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齊民要術》是賈思勰所著,所以本題表述錯誤,應將“《齊民要術》”改為“《天工開物》”?!拘?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自治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于1955年10月1日成立,所以本題表述錯誤,應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改為“內蒙古自治區”?!拘?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在生物科學領域掀起了一場偉大革命。本題表述正確。【小問4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1955年萬隆會議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日內瓦會議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內瓦舉行的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所以本題表述錯誤,應將“日內瓦會議”改為“萬隆會議”。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朝印刷業在唐、五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雕版印刷技術進一步提高,又發明了活字印刷技術。宋朝政府把出版書籍看作是振興文教和鞏固統治、宣揚國力的一項措施。國子監是全國最高學府,刊印書籍質量精良,不以營利為目的,只收墨工本費。宋朝還有大量民間書坊和書店,出版的書籍種類多,數量大,但因節約成本,質量不如政府所印。——摘編自潘吉星《中國科學技術史:造紙與印刷卷》等(1)根據材料一,對以下表述做出判斷,能直接從材料得出的在括號內劃“A”;違背材料所表達意思的在括號內劃“B”;材料沒有涉及的,在括號內劃“0”。①活字印刷技術出現在宋朝。__________

②宋朝政府重視書籍的印刷和出版。__________③活字印刷成為宋朝印制書籍的主要方式。__________④宋朝民間刻印的書籍質量好于政府印制。__________材料二

1900-1911年,中國翻譯西方書籍至少1599種,超過此前翻譯書籍總數的兩倍。晚清時期翻譯西方各類書籍比例如下:時間社會科學(政治學、經濟學和法學等)自然科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應用科學(醫學、機器制造等)其他1860-1899年22.1%29.19%40.54%8.11%1902-1904年61.02%21.09%10.55%7.34%(2)根據材料二,說出1900年后中國翻譯西方書籍發生的變化。結合所學,分別分析發生變化的原因。材料三

近年來,隨著網絡在線閱讀等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流行,傳統閱讀方式正在受到挑戰。網絡媒體帶來大量信息,搜索更加方便;數字化閱讀以文字、音像、視頻滿足著人們的多元閱讀需求,但以快餐式、碎片化、跳躍式為特征的“淺閱讀”可能減弱閱讀者深入思考和科學思辨的能力,造成讀寫、表達能力的下降,引起人們的擔憂?!幾詣⑵G妮《數字化閱讀對傳統閱讀的影響研究》等(3)根據材料三,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對閱讀方式變化的看法?!敬鸢浮浚?)

A

②.

A

③.

O

④.

B

(2)翻譯西方書籍數量快速增長;翻譯的種類由以應用科學為主轉變為以社會科學為主。更多的人認識到學習西方才能救國;戊戌變法運動傳播新思想,促使人們從學習西方技術到學習西方制度的轉變。

(3)閱讀方式變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要一分為二的來看等這一變化,同時傳統的閱讀方式也應作出適當的調整以適應現代人的閱讀要求等。

【解析】【小問1詳解】①根據材料“宋朝印刷業在唐、五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雕版印刷技術進一步提高,又發明了活字印刷技術”聯系所學可知,活字印刷技術出現在宋朝,能直接從材料得出,所以①填A。②根據材料“宋朝政府把出版書籍看作是振興文教和鞏固統治、宣揚國力的一項措施。”可知,宋朝政府重視書籍的印刷和出版,能直接從材料得出,所以②填A。③活字印刷成為宋朝印制書籍的主要方式材料沒有涉及,故③填0。④根據材料“宋朝還有大量民間書坊和書店,出版的書籍種類多,數量大,但因節約成本,質量不如政府所印?!笨芍苓`背材料所表達意思,故填B?!拘?詳解】變化:根據材料二“1900-1911年,中國翻譯西方書籍至少1599種,超過此前翻譯書籍總數的兩倍”以及表格中社會科學和應用科學數量的變化可知,1900年后中國翻譯西方書籍發生的變化是翻譯西方書籍數量快速增長;翻譯的種類由以應用科學為主轉變為以社會科學為主。原因:根據所學可知,發生變化的原因是更多的人認識到學習西方才能救國;戊戌變法運動傳播新思想,促使人們從學習西方技術到學習西方制度的轉變?!拘?詳解】看法:根據材料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分析可知,對閱讀方式變化的看法是閱讀方式變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要一分為二的來看等這一變化,同時傳統的閱讀方式也應作出適當的調整以適應現代人的閱讀要求等。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上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年代尺,哪一歷史事件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從材料中選擇一則史實來說明團結協作如何推動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材料二

反抗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是20世紀的最強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掀起了空前高漲的民族民主運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向縱深發展,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截止1990年,全世界180多個國家中,有近100個國家是在二戰后宣布獨立的。——摘自徐藍主編《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2)根據材料二,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形勢發生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敬鸢浮浚?)九一八事變。示例:《聯合國家宣言》簽署:面對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開始逐漸走向聯合,建立反法西斯聯盟,各國相約互相支援,協同作戰,最終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學生選擇諾曼底登陸或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等言之有理亦可。

(2)二戰后,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殖民帝國紛紛瓦解,許多國家取得獨立。20世紀以來的民族解放運動,堅定了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信心;二戰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廣大亞非拉國家人民經過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洗禮;廣大亞非拉地區民族意識空前高漲;亞非拉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西方殖民帝國調整統治政策等?!窘馕觥俊拘?詳解】根據所學知識,歷史事件: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證明:①《聯合國家宣言》簽署,面對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開始逐漸走向聯合,建立反法西斯聯盟,各國相約互相支援,協同作戰,最終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②諾曼底登陸:1944年,美、英盟軍成功登陸法國諾曼底,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③西安事變和平解決:1996年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言之有理即可。

【小問2詳解】變化:根據材料“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向縱深發展,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亞非拉地區許多國家獨立;原因:根據材料“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向縱深發展,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力銳減,廣大亞非拉國家人民經過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洗禮,追求民族獨立的意識逐漸增強,他們對國家經濟政治的控制力逐漸增強,帝國主義在殖民地區的統治逐漸減弱,使得亞非拉民族國家解放運動發展迅速,逐漸走向獨立。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階段歷史現象第一寒冷期(公元前1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