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霧吸收塔原理_第1頁
酸霧吸收塔原理_第2頁
酸霧吸收塔原理_第3頁
酸霧吸收塔原理_第4頁
酸霧吸收塔原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酸霧吸收塔原理及電氣控制系統第1章概述1.1酸霧的成因酸霧:霧狀的酸類物質。形態:是介于煙氣與水霧之間的物質,粒徑為0.1~10μm

特點:具有較強的腐蝕性。產生:冶金、化工、電鍍、紡織、機械制造等行業的用酸過程中。

1.2酸霧的危害酸霧中的酸性由于沒有得到直徑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釋,因此它們的酸性要比酸雨強得多,所以它危害也要比酸雨強很多,下面主要講一下酸雨的危害。

1、土壤酸化土壤貧瘠: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營養元素鉀、鈉、鈣、鎂會釋放出來,并隨著雨水被淋失。糧食減產:酸雨還能誘發植物蟲害使農作物大幅度減產。2、侵蝕建筑物非金屬建筑物:使混凝土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現空洞和裂縫,從而建筑物損壞。建筑材料變臟:建筑材料變臟發黑,影響城市市容和城市景觀,被人們稱之為“黑殼”效應。金屬建筑物:鋼材比面氧化、腐蝕、帶來強度下降。3、影響人體健康可使兒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氣管哮喘發病率增加,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被酸化的湖泊和森林酸雨使文物古跡變臟發黑酸霧使我公司2#PPL屋頂彩鋼瓦腐蝕1.3酸霧-處理方法現今控制酸霧排放的方法主要有:液體吸收法、固體吸附法、過濾法、靜電除霧法、機械式除霧法及覆蓋法等。下面主要介紹我們廠酸霧處理方法:液體吸收法。第2章酸霧吸收塔原理

2.1酸霧吸收塔凈化機理我工廠酸霧主要是氯化氫(HCL)氣體,它屬于水溶性氣體,極易溶于水,所以常用處理方法包括水洗法和堿液中和法,堿液吸收常用的吸收劑有10%的Na2CO3(碳酸鈉)、4%~6%的NaOH水溶液。我公司原先采用NaOH堿液作為吸收液,對鹽酸廢氣進行化學吸收凈化,吸收時鹽酸與吸收液發生如下反應:

HCL+NaOH=NaCL+H2O2.2凈化順序過程及原理噴淋吸收塔的吸收原理一般采用逆流操作,即吸收液在塔內自上而下流動,氣體自下而上通過,逆流吸收可以使吸收更完善,并能獲得較大的吸收推動力。塔體外部的氣體進入塔體后,經多孔板進入填料層,填料層上有來自于噴嘴分布下的噴淋液體,并在填料上形成一層液膜,氣體流經填料空隙時,與填料液膜接觸并進行吸收或中和反應,氣體繼續向上行走,經過幾次吸收或中和后的氣體經除霧器收集后,經出風口排出塔外。液膜上的液體經液體收集器回收至指定地點。2.3凈化流程圖1#PPL酸霧吸收塔采用3段噴淋1#PPL噴淋泵及壓力聯鎖點電極點壓力表集水池噴淋泵1#PPL酸霧風機酸霧風機1#PPL噴淋塔內噴嘴圖2.4填料層(多面球)備注多面球是由二個半球合成一個球形,每個半球由12個半扇形葉片組成,兩個半球的扇形葉片又相互錯開。聚丙烯多面球優點就是表面積較大,因此多用于洗滌塔內。氣速高,葉片多,阻力小;比表面積大,可充分氣液交換;具有阻力小操作彈性大等特點。2#PPL與1#PPL酸霧吸收嗒對比二段噴淋三段噴淋塔體小塔體大1#PPL石墨加熱器冷凝水收集補充酸霧吸收塔集水池好處:1.減少廢水站廢水處理量,節減開支2.定時補充酸霧吸收塔集水池,提高酸霧吸收效果,節約用水第3章:電氣控制原理圖(噴淋泵)酸霧風機電氣圖酸霧風機PLC梯形圖酸霧風機PLC梯形圖冷凝水回收泵電氣圖第4章酸霧檢測經治理后廢氣必須達到《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方可排放,即酸霧濃度≤100mg/m3,我們公司計算方法如下:

酸霧濃度=(9*V1-V2)*36.5*N*1000/27V1為NaOH標準液體積,單位mlV2為HCl滴定體積,單位ml36.5為HCl摩爾質量,單位g/molN為HCl摩爾濃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