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廣東省中山一中等六校重點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2020吉林二模)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廣東省中山一中等六校重點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2020吉林二模)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廣東省中山一中等六校重點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2020吉林二模)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廣東省中山一中等六校重點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2020吉林二模)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廣東省中山一中等六校重點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2020吉林二模)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廣東省中山一中等六校重點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2020吉林二模)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公元659年武后頒布《姓氏錄》,完全以官員品級和聲望為基礎。武后去世后,無論是官方還是私家的族譜編寫活動都被重申以大族聲望而不以唐朝官階為基礎。這說明當時A.社會階層趨于固化 B.宗法制度根深蒂固C.武后政治改革失敗 D.門閥政治影響深遠2.國際形勢的變化對中國外交方針政策的調整有重大影響。如表所示各項對應準確的是國際形勢中國外交方針政策A兩極格局正式形成與蘇聯建交結盟B二戰后,亞非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提出“求同存異”方針C“冷戰”開始后,亞洲出現局部熱戰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廣大發展中國家構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加入不結盟運動A.AB.BC.CD.D3.在二戰后的民族解放浪潮中,亞非拉地區誕生了一大批新興民族國家。六七十年代,韓國、新加坡等經濟高速增長,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9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將大約30個經濟快速增長、市場潛力大的國家和地區稱為“新興市場”、“新興經濟體”。從以上變化可以看出A.新興力量重塑著戰后世界秩序 B.區域經濟集團的影響擴大C.發展問題是戰后世界的首要問題 D.經濟全球化加大了南北差距4.孫中山說:“仆之素志在提倡實業,實行民生主義,而以社會主義為歸宿”,“我希望看到人民大眾的生活狀況獲得改善,而不愿幫助少數人去增殖他們的勢力,直至成為財閥”。為此他提出了A.民族平等B.節制資本C.創立民國D.廢除私有制5.從1952年7月1日到1953年6月30日,中國共收入糧食547億斤,支出糧食587億斤,赤字達40億斤,一些私人糧商乘機搶購糧食,囤積待機。根據當時的情況,國家處理的辦法是:在農村實行征購,在城市定量分配。國家處理糧食危機的做法A.保證了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B.縮小了城鄉之間的差距C.促成了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D.奠定國家工業化的基礎6.明初,朱元璋曾諭戶部:國家賦稅已有定制,撙節用度,自有余饒。輕徭抑末,使得盡力農桑,自然家給人足。嘉靖九年,又將賦役名目統一后折銀征收,減少征收環節,使各級官吏難以巧立名目漁利。這些舉措的目的是A.減輕貧困以緩和社會矛盾B.增強中央政府財政實力C.限制苛擾以促進農業發展D.適應封建商品經濟發展7.中國共產黨分別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開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下表是對這四次大會政治報告中出現的前10個高頻詞的次數統計。其中與黨的十二大相對應的一組是A.① B.② C.③ D.④8.1894年,當時日本國內輿論普遍宣揚。中日戰爭是文明之戰、解放之戰、救亡之戰,文明之戰是指一種先進文化戰勝落后文化;解放之戰是指解放中國,光復中原;救亡之戰是指黃種人團結起來,共同對付西方。對此,認識最為準確的是A.突出了日本對中國文化的認同B.掩蓋了日本對華發動侵略戰爭的本質C.實際上是日本當局欺騙國民進行戰爭動員的手段D.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中國備受列強侵略的事實9.陜甘寧邊區政府曾三令五申要加強預防接種和預防注射工作,邊區衛生處于1941年組織注射傷寒、霍亂疫苗200瓶、牛痘苗30打,注射3300余人;1941年3月,邊區民政廳發布《陜甘寧民政廳布告》,對傳染病的隔離制度作了初步規定;1942年,邊區防疫委員會通過《預防管理傳染病條例》。由此可知,陜甘寧邊區A.阻止了傳染疫病的流行和蔓延 B.保障了抗日戰爭的勝利C.逐步建立起現代疫病防控機制 D.貫徹全面抗戰路線方針10.冷戰結束后,各種超國家政治組織和跨國組織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如20國集團、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非洲聯盟、上海合作組織、金磚五國等.組織內以成員國之間的團結協作為主線,以解決共同問題為導向,深入開展各種合作。這些組織A.捍衛了雅爾塔體系 B.有利于推進全球治理C.推動了區域集團化 D.構建起新的世界格局11.歷來的政治斗爭本質上都是權力和利益之爭,而政治制度則是實現和維護權力與利益的重要工具。以此角度來認識先秦時期的重要制度,如圖中①至④依次應填入A.①王位世襲制②禮樂制度③分封制④井田制B.①王位世襲制②分封制③禮樂制度④井田制C.①分封制②王位世襲制③禮樂制度④井田制D.①王位世襲制②井田制③禮樂制度④分封制12.如圖所示,宋太祖時開始給官員的官帽加上兩個超級細長堅挺的帽翅,其目的是A.提倡大臣獨立思考 B.防止官員結黨營私C.加強皇帝集權專制 D.彰顯開國獨樹一幟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五百年前,因為海洋,人類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臺,大小強弱的國家都在這個舞臺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大國崛起》解說詞(1)15至20世紀,人類通過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臺(市場)”的重要事件及其意義如何?材料二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貿易;誰控制了世界貿易,誰就控制了世界的財富,因而就控制了全世界。——17世紀西方政治家英國的雷萊爵士(2)以15至18世紀的史實,說明英國如何通過控制海洋,因而控制全世界的。材料三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師。——摘自《江蘇巡撫吳元炳奏》(1874年)材料四甲午一役,威海水陸之防,既毀于日本……“東三省海防,奉天(沈陽)尤重。自日占旅、大,遼東半島藩籬盡撒”。——摘自《清史稿》(3)依據材料三,吳元炳提出這一奏議根源在哪?對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舉措?(4)甲午一役,中國新式海軍竟慘敗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5)以上材料給你的啟示如何?14.(20分)材料1910年秋,中國東北地區暴發了一種烈性傳染病,疫情迅速傳播,病死率極高,幾個月時間便奪去數萬人生命。日俄兩國更以衛生防疫為由,準備搶奪東北三省的控制權。經外務部右丞施肇基力薦,擁有劍橋醫學博士頭銜的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時年31歲的馬來歸國華僑伍連德,被任命為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他根據流行病學資料和細菌學檢驗結果首次提出,此次流行的是極為兇險的肺鼠疫,可在人與人之間通過飛沫傳播。一系列防治措施全面展開,包括控制傳染源,建立鼠疫醫院、受感染者集中入院治療、隔離疫區以及對房舍和衣物嚴格消毒等;切斷傳播途徑,控制交通、限制人口流動和推廣佩戴簡易口罩等;保護易感人群,接種疫苗并注射耶爾森血清。由于疫情導致死亡人數龐大,加之天氣極度嚴寒,不便土葬,成排的棺木和死尸暴露于地面,嚴重威脅公眾健康。伍連德立即向清政府上書請求集中火化鼠疫死者尸體。最終在疫情蔓延威脅下,清政府批準集中進行火葬。至1911年3月1日,最后1例鼠疫病例被記錄。這場駭人聽聞的世紀鼠疫大流行歷經7個月后終被控制。推行火葬這一歷史性創舉也被俄國效仿用來處理鼠疫死者尸體。這是中國首次嘗試采用現代科學衛生防疫理念抗擊傳染病且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伍連德鼠疫防治案例堪稱世界流行病學史的典范,他率先帶領中國防疫事業走向新的開端。——摘編自毛艷梅等《博學載醫,赤心愛國——紀念鼠疫斗士和中國公共衛生先驅伍連德》(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伍連德應對東北鼠疫的主要措施及作用。(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伍連德的主要歷史功績。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根據題干“完全以官員品級和聲望為基礎”“都被重申以大族聲望而不以唐朝官階為基礎”可知,武后時期的《姓氏錄》威脅了世家大族的地位,武后去世后的族譜編寫活動再次以大族聲望為基礎,說明當時門閥政治影響深遠,故選D;題干沒有涉及社會階層的固化,A錯誤;此項不符合題干主旨,B錯誤;題干不能說明武后政治改革失敗,C錯誤。2、B【解析】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1949年中國與蘇聯建交,故A錯誤;二戰后,亞非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1955年中國在亞非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亞非共同發展,故B正確;“冷戰”開始后,亞洲出現局部熱戰,主要表現在1950年的朝鮮戰爭和1961年的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時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故C錯誤;中國沒有加入不結盟運動,D錯誤。解題關鍵,清楚圖表所涉及的歷史事件的時間、內容。容易誤選D,1961年不結盟運動興起,中國不是不結盟運動成員國。3、A【解析】

從新興民族國家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再到一些國家成為新興市場和經濟體,這些新興力量沖擊著戰后舊的世界秩序,故選A;材料反映的是一些經濟快速增長、市場潛力大的國家和地區稱為“新興市場”、“新興經濟體”,并非都是區域經濟集團,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發展情況,并非強調戰后世界的首要問題是發展問題,排除C;材料沒有涉及發達國家發展情況,無法體現南北差距加大,排除D。4、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所敘述的是孫中山先生對他的革命思想理論的闡述,根據材料所描述的內容,是對民生主義的進一步闡述,“不愿幫助少數人去增殖他們的勢力,直至成為財閥”更加直接體現了他希望節制資本,使人民生活達到近似平均。因此本題選擇B選項。AC選項不屬于民生主義的范圍;D項不符合史實。考點: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孫中山與三民主義·民生主義5、A【解析】

“在農村實行征購,在城市定量分配”,這是建國初期,國家面對糧食危機采取的統購統銷的政策。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做法把農業納入計劃經濟體制,保證了工業化建設的需要,故A正確;該措施不能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故B錯誤;史實證明,該政策下經濟出現了一些問題,故C錯誤;一五計劃奠定了國家工業化的基礎,故D錯誤。6、C【解析】材料“撙節用度,自有余饒。輕徭抑末,使得盡力農桑,自然家給人足”反映了統治者減輕百姓的賦稅徭役以促進農業生產,故C正確;材料并未反映緩和社會矛盾的問題,故A錯誤;限制百姓的賦稅并不能增強中央政府財政實力,故B錯誤;“輕徭抑末,使得盡力農桑”不利于商品經濟發展,故D錯誤。故選C。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關鍵信息“輕徭抑末,使得盡力農桑,自然家給人足”,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減輕百姓的賦稅徭役以促進農業生產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的選項,得出正確答案。7、B【解析】解題時緊扣“十二大”等關鍵信息,然后聯系已學知識可知,對四次會議的特征進行逐項對比分析。首先,可從特征比較明顯的會議開始進行分析。中共九大是在“文革”期間召開的,主要特征是以階級斗爭為綱,故出現頻率高的詞匯應為“階級”、“革命”,④與之相符,故D項排除;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動員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因此此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應為“經濟”“建設”,③與之相符,故C項排除。然后,再結合所學知識對中共八大和十二大的主要特征進行分析。中共八大正確地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國階級關系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向社會主義建設,著重提出了執政黨的建設問題,故其“階級”一詞出現的頻率比中共十二大高,與①的高頻詞相一致,故A項排除;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出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即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②與之符合,故B項正確。【名師點晴】黨的歷史上有很多重要的會議,試題主要考查對歷次會議核心內容的準確認識。中共八大正確地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國階級關系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當時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對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中共九大核心內容: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對八大黨章作了錯誤修改使“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中共十二大確定黨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而奮斗的綱領,審議通過新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進入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共十四大中國進入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8、B【解析】甲午中日戰爭首先是日本發動的對華侵略戰爭,無論如何都不會改變這一本質,所謂“文明之戰”“解放之戰”“救亡之戰”不過是某些日本人用來掩蓋其對華侵略本質的借口,材料中的所有說法都沒能揭示本質,因此,B項正確;A、D項在材料中沒有充分體現,也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點睛:本題考查對甲午中日戰爭性質的評價,結合所學可知,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對華發動的侵略戰爭。9、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陜甘寧邊區政府不但采購疫苗,還對傳染病的隔離制度作了規定,并且通過《預防管理傳染病條例》,表明陜甘寧邊區的防疫措施已經達到了現代防疫的要求,故選C;AB說法絕對化,排除;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10、B【解析】

根據材料時間“冷戰結束后”和組織內成員國團結協作解決共同問題等信息可知,這些組織有利于推進全球治理,故答案為B項;冷戰結束,雅爾塔體系瓦解,排除A項;這些組織有些是跨國組織,不能說都推動了區域集團化,排除C項;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排除D項。11、B【解析】

王位世襲制是權力繼承的制度,分封制是分配權力的制度,禮樂制度是維護等級權力的制度,井田制是權力的基礎,故B正確;ACD不符合題意,排除。12、C【解析】

依據圖片內容并結合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來看,該措施出現的初衷是為了防止朝臣在朝堂上私下交流,目的是為了防止朝臣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威脅皇權,通過此措施達到加強君主專制的目的。C正確;提倡大臣獨立思考不符合材料主旨,A排除;防止官員結黨營私的目的還是為了加強皇帝的權力,B排除;彰顯開國獨樹一幟與其政治制度無關,D排除。故選C。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15世紀前后新航路的開辟,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17、18世紀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后期的工業革命,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19世紀中后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2)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加入海外貿易競爭。重視海軍建設(大力發展海軍力量),為海外殖民提供了軍事上的保障。一貫重視海外事業,資產階級革命以后把爭奪海上霸權放在了首要地位(頒布《航海條例》)。海盜劫掠與發動殖民戰爭(1588年英國海軍擊潰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三次對荷戰爭;英法戰爭),成為“日不落帝國”。(3)根源: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首先是海防被突破。舉措:籌劃海防,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4)根本原因:清朝封建專制統治腐敗。(5)重視海洋戰略,加強海防,防止腐敗誤國等。【解析】

(1)事件與意義:根據所學知識,通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過程中的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兩次工業革命等重要事件,說明其在人類通過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臺(市場)”進程中的作用和意義。(2)過程:根據所學知識,用參與海外貿易、殖民擴張、發展海軍、打敗西班牙、荷蘭、法國等重要史實,說明英國通過控制海洋,因而控制全世界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進程。(3)根源:依據材料三中“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吳元炳提出這一奏議根源是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首先是海防被突破。舉措: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海防,清政府籌劃海防,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4)根本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爭中,中國新式海軍竟慘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朝腐敗的封建專制統治。(5)啟示:綜合以上四則材料和相關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從海防重要性和腐敗誤國等方面,談近代中外競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