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種植模式對靖西玉米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試驗_第1頁
不同種植模式對靖西玉米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試驗_第2頁
不同種植模式對靖西玉米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試驗_第3頁
不同種植模式對靖西玉米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試驗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為探究不同種植模式對靖西地區的玉米生長發育及產量影響,本次試驗將結合靖西市的玉米種植生產實際,分別采取三種不同種植模式對三個不同玉米品種進行定位試驗,對比不同處理中玉米植株不同時期的葉面積指數、干物質積累量、產量及經濟效益數據,分析最佳種植生產模式。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種在采取高產高效種植模式(深松30cm、提升種植密度至7.5萬株/hm2、均衡科學配比施肥)下,玉米植株的葉面積指數、干物質積累、產量、經濟效益等數據均顯著高于常規種植模式及無肥生產模式數據,顯著提升種植效益性,該高產高效種植模式適宜在靖西地區玉米種植期間進行推廣應用。關鍵詞:玉米;種植模式;靖西地區;生長發育;產量影響玉米作為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種植面積廣闊,其種植產量品質對我國的糧食生產安全影響重大。靖西市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轄縣級市,玉米為當地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通過筆者近年來在靖西市玉米生產調查發現,該地區玉米種植實際產量與潛力產量仍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部分農戶在開展玉米種植期間,種植模式存在不足,技術配套措施不到位,制約靖西地區的玉米畝產值及經濟效益性。基于此,本次試驗以采取三種不同的種植模式分別對該地區常見的3種玉米品種進行栽培生產記錄,旨在探究適宜靖西地區的高效玉米種植模式,以供參考。1材料與方法1.1試驗地點概況本次試驗地點位于廣西靖西市新靖鎮某農戶玉米種植地中,該區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0.2℃,年總降水量為1000.1mm,當地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適宜多種農作物種植生產。試驗地塊前茬作物為小麥,土壤為壤土,理化性質為有機質含量12.5g/kg、堿解氮55.9mg/kg、速效磷15.8mg/kg、速效鉀82.3mg/kg,肥力水平中等,排灌便利。1.2供試材料供試玉米品種有廣玉335、桂單902、美豫22,供試肥料有氮肥、磷酸二銨、硫酸鉀,均從當地農資市場購入。1.3試驗設計本次試驗供3種玉米品種,每個品種設3個處理,共9個處理,每個處理3個重復,共有27個試驗小區。每個處理的設計方案如下表1所示。除品種、種植模式、耕作措施、種植密度、種肥及追肥的管理方式不同,其余農事操作時間均為一致,例如播種時間、病蟲草害、排灌管理等。1.4試驗數據測定分別于玉米生長拔節期、大口期、吐絲期、成熟期對每個小區內隨機抽取5株玉米植株樣品,進行測定數據。玉米葉面積:單株玉米植株葉面積=長×寬×系數葉片完全展開系數值為0.75、葉片未展開或半展開系數值為0.5[1]。玉米植株干重數據:將取樣玉米植株置于105℃的烘箱內殺青處理30min,隨后將溫度控制在75℃,將玉米植株烘干至恒重。冷卻至室溫后對其進行稱重,測量記錄植株干重數據。玉米產量:秋季玉米收獲時,使用人工測產方式,對每個小區內分別取樣10穗,將其置于自然條件下風干后移動至室內進行考種。將穗粒含水量控制在14%,進行折算產量,同時記錄各小區內的玉米平均穗粒數、千粒重,取平均值為每處理數值[2]。經濟效益計算:資金成本投入=不同種植模式下人工投入+生產資料投入玉米產值=玉米產量×市場玉米籽粒售價(2.00元/kg)經濟效益=玉米產值-資金成本投入1.5數據分析采用Excel2019和SPSS17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2結果與分析2.1不同種植模式下對靖西地區玉米生長發育的影響2.1.1不同種植模式下對靖西地區玉米葉面積指數的影響觀察不同種植模式下對靖西地區玉米葉面積指數影響數據,可以發現,不同玉米品種在不同的種植模式下,玉米葉面積指數均表現為隨著生長發育進程的推移而增加,至吐絲期葉面積值最大,吐絲期至成熟期葉面積值開始下降。吐絲期作為玉米籽粒生長發育關鍵期,此時的葉面積數量增大可顯著提升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為玉米籽粒的生長奠定充足營養基礎[3]。觀察吐絲期不同品種在不同種植模式下的表現,在A、B、C三個不同品種處理間,葉面積指數較高的分別為A2、B2、C2,分別表現為5.42、5.41、5.81;其次為A1、B1、C1,葉面積指數分別為4.32、4.67、3.91;對比A3、B3、C3葉面積指數均表現出極顯著差異水平(P<0.01)。A2、B2、C2此三個處理在本次試驗中采取高產高效栽培管理方式,因此可以發現吐絲期葉面積指數得到顯著提升;而A1、B1、C1此三個處理在本次試驗中采取種植戶常規玉米種植栽培管理模式,對比A3、B3、C3無肥管理模式,吐絲期葉面積數值差異顯著(P<0.05)。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產高效種植模式下,土壤深松深度高,提升玉米植株的根系生長下扎能力,同時在此施肥管理下可以均勻為玉米植株提升生長營養需求,因此,至吐絲期玉米葉面積顯著提升。觀察玉米成熟期葉面積指數,玉米進入成熟期后,葉片雖然出現老化,葉面積降低,但是葉面積數量的提升可以有效促進玉米籽粒的充實膨大效果,提升產量。觀察不同種植模式下不同品種成熟期葉面積數據,分別以C2、A2、B2葉面積指數最高,為4.25>4.03>3.98;其次為B1、A1、C1,葉面積指數分別為3.31>3.16>2.98,葉面積指數最低的為C3、A3、B3,葉面積指數分別為2.13>2.65>2.95。不同品種的玉米成熟期葉面積指數與吐絲期葉面積指數變化規律一致,證實在高產高效種植模式下,可以顯著提升玉米植株葉面積數量,增強玉米長勢。2.1.2不同種植模式下對靖西地區玉米干物質質量的影響觀察不同種植模式下對靖西地區玉米干物質量影響數據,可以發現,不同種植模式下不同玉米品種的干物質質量隨著生長發育時間的推遲而出現了上升。玉米生長進入拔節期時,由于常規管理及高產高效管理模式下,在玉米種植前均施入充足的底肥,供應玉米植株的生長。因此,拔節期玉米干物質質量的數據中,以A2、B2、C2最高,分別為1093.06kg/hm2、970.56kg/hm2、1102.6kg/hm2;其從干物質質量較高的為A1、B1、C1,分別為935.03kg/hm2、940.32kg/hm2、956.58kg/hm2;對比A3、B3、C3干物質質量均表現出顯著差異性(P<0.05)。至玉米成熟期,干物質量最多的分別為A2、B2、C2,分別為29580.57kg/hm2、28387.65kg/hm2、28377.37kg/hm2;其次干物質質量較多的為A1、B1、C1,分別為27273.21kg/hm2、25211.67kg/hm2、24563.54kg/hm2;對比A3、B3、C3干物質質量均表現出顯著差異性(P<0.05),與拔節期不同處理下玉米干物質質量表現規律一致。由此分析可以發現,不同玉米品種在高產高效種植模式下的土壤整地、種植密度以及施肥配比等,為玉米植株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優質的基礎,顯著提升玉米的干物質質量,促進玉米生長健壯,為玉米籽粒的充實與發育提供優質的營養基礎。2.2不同種植模式下對靖西地區玉米產量及效益的影響2.2.1不同種植模式下對靖西地區玉米產量及構成影響觀察不同種植模式下對靖西地區玉米產量及構成的影響,可以發現,在不同種植模式下,玉米的有效穗數數量以C2最高,為7.35萬株/hm2、其次為A2、B2,有效穗數均為7.14萬株/hm2,較次的為C1、C3,分別為5.89萬株/hm2、5.85萬株/hm2,剩余處理均為較低水平。造成有效穗數的差異性,可能是由于不同玉米品種的生長發育差異性影響導致的不均勻。觀察穗粒數數據,可以發現,穗粒數較高的為C2,穗粒數達到了553粒;其次為B1、B2、C1,穗粒數在544~548粒之間,其余均處于較低水平。觀察不同種植模式下玉米千粒重指標,其中最高的為B2、C1,千粒重分別為335g、332g;其次為A1、B1、A2、C2,分別在298~319g之間。對比有效穗數、穗粒數及千粒重數據,不同品種在不同處理下的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品種的差異性。但是觀察其每個品種中的有效穗數、穗粒數、千粒重數據,高效高產種植模式下均有顯著提升。對比產量數據,以A2、B2、C2玉米產量最高,分別為11289.3kg/hm2、12235.5kg/hm2、12134.2kg/hm2;其次為A1、B1、C1,分別為9943.5kg/hm2、9967kg/hm2、8925.53kg/hm2,對比A3、B3、C3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見,在采取高產高效種植模式下,不同玉米品種產量顯著高于常規種植模式,且兩者產量均高于無肥管理模式。2.2.不同種植模式下對靖西地區玉米種植效益的影響本次試驗將玉米生產的成本分為兩項,分別為人工費用及生產資料費用,其中常規種植模式下人工費為5100元/hm2、生產資料費用為3892.5元/hm2,總投入為8992.5元/hm2;高產高效種植模式下人工費用為6000元/hm2、生產資料費用為4482.75元/hm2,總投入為10482.75元/hm2;無肥種植模式下人工費用為6600元/hm2、生產資料費用為4132.5元/hm2,總投入為10732.5元/hm2,3種玉米品種的三種種植模式資金投入水平相同。觀察不同種植模式下成本投入,可以發現人工費用投入最高的為無肥種植模式、生產資料費用最高的為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分析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無肥種植模式下,植株生長瘦弱,為提升玉米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在農事操作期間加強了人工培土處理;而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管理下,種植密度、旋耕深度得到提升,應用的玉米種子、機械量增加,故而成本提升。計算出總投入金額后,依照不同種植模式下不同品種的產量數據換算產值,以玉米售價2元/kg進行換算。可以發現,在本次試驗中,B2、C2、A2處理下的產值數據較高,分別為24471元/hm2、24268.4元/hm2、22578.6元/hm2;由于B2、C2、A2三個處理均為高產高效種植模式下,其總投入水平一致,為10482.75元/hm2,產值扣掉投入成本后經濟收益表現為B2>C2>A2,13988.25元/hm2>13785.65元/hm2>12095.85元/hm2,為本次試驗中經濟效益性較高的三個處理。其次經濟收益數據表現為B1>A1>C1>A3>C3>B3,分別為10941.5元/hm2>10894.5元/hm2>8858.56元/hm2>5926.8元/hm2>5184.7元/hm2>4780.1元/hm2;依照其經濟效益數據對比,可以發現除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外,不同品種的常規種植模式下玉米經濟效益較高,而無肥管理模式下,玉米產量經濟效益處于較低的水平。3結語與分析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通過采取深松耕作方式進行管理,可以有效的打破田間土壤的犁底層,從而降低土壤容重,優化改良土壤有機質含量及性狀,為植株的生長奠定優質的土壤生長基礎。同時,在玉米生長期間,不同品種的種植密度有一定的差異性,例如緊湊型玉米品種適宜密植管理;而松散型玉米品種則適宜稀植管理;只有基于較為適宜的種植密度水平,才能有效的發揮玉米品種的光合特性,從而提升產量、品質。李國山等研究數據表明,玉米種植期間,適當增加玉米種植密度,可以保障田間玉米的收獲穗數,從而實現玉米高產穩產[4]。方紹軍等研究認為,在玉米種植期間,采取科學的管理方式,可以顯著提升玉米的增產效果[5]。本次試驗中,筆者以三種不同的玉米品種正大719、油玉909、阿單6號開展試驗,分別對每個玉米品種采取三種不同的種植模式進行管理。試驗研究結果表明,該三種不同的玉米品種其葉面積指數、干物質質量、產量、經濟效益均以高產高效種植模式下表現最為優異,增產增收最為顯著;其次為常規種植模式,對比無肥種植模式下,具有較強的增產增收效果。在本次靖西地區的玉米生長發育及產量試驗中,高產高效種植模式是以深松30cm、提升種植密度至7.5萬株/hm2、均衡科學配比施肥等方案,對玉米植株的生長發育進行科學調控,從而實現葉面積指數、干物質積累、產量、經濟效益等數據的提升。而常規種植模式下,耕作深度較淺為15c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