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黑河市高二下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黑河市高二下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黑河市高二下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黑河市高二下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黑河市高二下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黑河市2021-2022學年度下學期開學初考試高二語文試卷命題人:嫩江一中滿分:120分時間:120分鐘一、現代文閱讀(共24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屠岸先生訪談錄斯日(文中簡稱“斯”)屠岸(文中簡稱“屠”)(一)斯:屠岸先生您好!您的自傳《生正逢時》,從標題看包含了時代的意義,您能談談國家和時代對您一生的影響嗎?屠:這個書名是從吳祖光那里來的。他50年代被打成“右派”,有人對他說“生不逢時”。他拿起筆來寫了“生正逢時”,表示抗議。我借用這句話,但跟他的還不一樣。斯:您正好相反,無論時代如何,個人還是接受這個時代,一生跟著時代的步伐的。屠:對。我生下來,正是國內軍閥混戰,中學以后,就逢抗日戰爭,全民抵抗日本侵略。抗戰勝利后,又逢國共內戰。為了解共產黨,我專門去蘇北解放區,我會寫歌詞,愿意參加文工團。但是當時的領導建議我到國統區工作,于是我回到上海,參加黨的地下工作。我們搞了一個刊物叫《時代學生》,公開發行,是共產黨領導的,我也寫稿。斯:用手中的筆投入到國家與時代的命運中,正是您這本自傳突出的特色。屠:對,《生正逢時》講述的是我生下來所逢的各種歷史事件,記錄的是自己真實的感受。斯:在自傳中您回憶了很多朋友和熟悉的文人,出版后有沒有人向您提出過什么意見?屠:沒有。我也沒有預先去征求他們的意見,說我這樣寫對不對,我是根據我的感覺、我所經歷的跟他們的交往,然后以客觀的筆調來寫。事前沒有給他們看,事后他們也沒有提出意見。(二)斯:作為詩人,您對詩的自傳特征怎么看?屠:詩歌有兩種,一種叫抒情詩,一種叫敘事詩。抒情詩都帶有自傳的性質。最典型的是中國偉大詩人屈原的《離騷》。屈原從自敘身世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抒發了自己的美政理想以及愛國熱情。后來,中國歷代的一些著名詩人,比如陶淵明,他的《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寫他自己的感情,帶有自傳性質。杜甫的詩《月夜》有很明顯的自傳性質,因為那個時候他被困在長安,他的妻兒在鄜州。國外詩歌也是這樣的。華茲華斯的《露西抒情詩》,寫的就是他初戀的少女露西,露西早夭,整個五首詩都寫對露西的懷念之情。斯:您自己的詩歌也有自傳的特色嗎?屠:我的詩也都是寫自己的感情。我有一首敘事詩《荏苒姑娘》,荏苒是一個有病的女孩子,她翻譯了英國19世紀詩人斯蒂文森的詩歌《一個孩子的詩園》。這個詩我早就翻譯過。她來信征求我的意見,我送了她一本我的詩集,讓她參考。后來這個女孩子去世了。斯:您這首詩講述的是這個姑娘的事情,也是一個傳記的形式,屬于他傳了。屠:有點像。詩言志,詩緣情,表達的都是自我的感情。(三)斯:您翻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是中國第一個全譯本。您翻譯詩歌有什么原則?屠:有一個名詞叫做“客體感受力”,這是濟慈的美學概念。他認為在詩歌創作中應該放棄自我的定式思維,將主體的自我和客體的對象融為一體,這樣才能夠寫出好詩來。我覺得在翻譯方面也一樣適用。斯:沒有主體了,不同翻譯者的不同風格將怎么體現呢?屠:翻譯作品首先是作者的風格,同時必然帶有譯者的風格,同一首詩,不同的譯者翻譯出來是不一樣的。比如,裴多菲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是殷夫翻譯的,很經典。斯:近年來,翻譯界出現一種聲音,說經典需要新譯。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呢?屠:經典重譯是對的。并不是每一次重譯都超過前譯,但是總體來講應該是進步的。魯迅有一篇文章叫《非有復譯不可》,就是提倡重譯。斯:您1936年創作第一首詩,至今仍然筆耕不輟,這在當代中國詩人中為數不多。您如何看待詩歌的創新問題?屠:無論在外國,還是在中國,到了一個新的時代,詩歌都要面臨創新的問題。《離騷》當然好,是經典之作,但是中國只有一個屈原不行,還得有其他的詩人。有時創新在水平上不一定超過前面,但是畢竟跟前面的不一樣了;時代在前進,新的詩歌也隨之產生。不過也不能為創新而創新。有人認為只要是創新的就是好的,就提出顛覆英雄、顛覆崇高甚至顛覆語言的歪主意來。(節選自《傳記文學2018年第2期)1.下列對《生正逢時》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書名借用了吳祖光的話,但意思不一樣,吳祖光表達的是對別人說法的抗議,屠岸表達的是對時代的接受。B.抗戰勝利后,屠岸到蘇北解放區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文工團,并為《時代學生》撰稿,積極宣傳黨的主張。C.全書講述的是屠岸一生所遭遇的各種歷史事件,以他自己的眼光來看待歷史,記錄國家的命運、個人的感受。D.自傳里提到了很多朋友和文人,但沒有人對此書提出意見,作者比較客觀地敘述了存在和發生過的事件。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離騷》從自敘身世寫起,抒發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表達自己的美政理想,帶有屈原的自傳性質。B.杜甫被困長安,因思念遠在鄜州的妻子兒女,于是以《月夜》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有自傳性質。C.華茲華斯初戀的少女露西年輕的時候去世了,《露西抒情詩》是詩人抒發對露西的懷念之情的詩作。D.屠岸的詩歌《荏苒姑娘》是為了紀念一個因病去世的女孩子,講述的是這個姑娘的事情,屬于他傳。3.在詩歌翻譯方面,屠岸有怎樣的主張?請概括回答。【答案】1.B2.D3.(1)他認為在詩歌創作中應該放棄自我的定式思維,將主體的自我和客體的對象融為一體;(2)經典重譯是對的。并不是一次重譯都超過直譯,但是總體來講應該是進步的;(3)鼓勵詩歌創新,時代在前進,新的詩歌也隨之產生。不能為創新而創新。不能提出顛覆英雄、顛覆崇高甚至顛覆語言的歪主意來。【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回原文逐個選項對照原句,找出錯誤。本題中,由原文對話得知“抗戰勝利后,又逢國共內戰。為了解共產黨,我專門去蘇北解放區,我會寫歌詞,愿意參加文工團。但當時的領導建議我到國統區工作,于是我回到上海,參加黨的地下工作。我們搞了一個刊物叫《時代學生》,公開發行,是共產黨領導的,我也寫稿。”而B選項中的描述是“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文工團”屬于篡改原文的錯誤;“積極宣傳黨的主張”原文并未提及,屬于無中生有的錯誤。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原文內容的概括分析,解答此類題目,同樣也需要把每個選項在原文定位,比較與原文說法有無出入。本題中D選項原文的說法是“斯:您這首詩講述的是這個姑娘的事情,也是一個傳記的形式,屬于他傳了。”“屠:有點像。詩言志,詩緣情,表達的都是自我的感情。”而D選項說的是“屠岸的詩歌《荏苒姑娘》屬于他傳。”原文屠岸并未明確指出“屬于他傳”,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對原文的概括能力。首先,需要審題,定位答題區間。根據題意可知,本題需要從第三部分去查找;然后,找到原文語句,做出痕跡;最后,需要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題中,要求考生在詩歌翻譯方面,屠岸有怎樣的主張?請概括回答。根據第三部分內容,“他認為在詩歌創作中應該放棄自我的定式思維,將主體的自我和客體的對象融為一體,這樣才能夠寫出好詩來。我覺得在翻譯方面也一樣適用。”我們可以得出第一個主張:他認為在詩歌創作中應該放棄自我的定式思維,將主體的自我和客體的對象融為一體;根據“經典重譯是對的。并不是一次重譯都超過直譯,但是總體來講應該是進步的。”可以得出第二個主張:經典重譯是對的。并不是一次重譯都超過直譯,但是總體來講應該是進步的;根據文本中“到了一個新的時代,詩歌都要面臨創新的問題。《離騷》當然好,是經典之作,但是中國只有一個屈原不行,還得有其他的詩人。有時創新在水平上不一定超過前面,但是畢竟跟前面的不一樣了;時代在前進,新的詩歌也隨之產生。不過也不能為創新而創新。有人認為只要是創新的就是好的,就提出顛覆英雄、顛覆崇高甚至顛覆語言的歪主意來。”可以概括得出第三個主張:鼓勵詩歌創新,時代在前進,新的詩歌也隨之產生。不能為創新而創新。不能提出顛覆英雄、顛覆崇高甚至顛覆語言的歪主意來。(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3小題,15分)借糧李德霞麥子快要黃了的時候,我家斷了糧。米缸,空了,面缸,空了。我娘挎個籃子,每天去自家地里挖土豆。于是,一日三餐,煮土豆、蒸土豆,餐餐土豆,吃得我放個屁,都帶著濃濃的土豆味兒。終于,我娘一咬牙,決定去借糧。這天,吃過早飯,我娘從驢圈里牽出那頭小毛驢,套進驢車里,拎條麻袋對我說:“亮子,陪娘去你大舅家,借糧去。”一聽說去大舅家,我就直蹦高兒。大舅和大妗特稀罕我,每次去他們家,大妗都會變著法兒給我做好吃的,這是其一;其二呢,跟大舅家借了糧,我們就不用頓頓吃土豆了。我連滾帶爬地上了毛驢車。我娘一抖韁繩,小毛驢便撒開四蹄,拉著驢車吱吱扭扭出了門。大舅家在庚莊,離我們村十里地。出了村,沿東干渠一直往西走,快晌午的時候,我們就來到了庚莊。大舅和大妗正在院里搭牛棚。那時,剛剛分田到戶,家家壘場院,戶戶搭牲畜棚圈,真叫一個紅火熱鬧。見到我們,大妗用手巾擦擦手,摸摸我的頭,牽著我的手說:“亮子,你大成哥早盼你來呢,他去上學了,馬上就回來了。”大舅從我娘手里接過韁繩,順手把毛驢拴到一棵粗壯的樹上。我娘挽起袖子要幫忙,被大舅攔下。大舅說:“你呀,就是個勞碌的命。今天不干活兒,走走走,進屋去。”回了屋,大妗拿出一摞小人書:“就知道你喜歡這個,你大成哥的,攢了十來本了。”我把小人書攤在炕上,挑出一本,津津有味地看起來。大妗取出面盆要做飯。她問我想吃啥,不等我回答,我娘搶先說:“嫂子,都挺忙的,啥方便就吃點兒啥,又不是外人。”大妗說:“再忙也得吃飯不是?再說,亮子多久才來家一趟?上回來,亮子的虎牙還沒掉呢。亮子,大妗給你做揪面片吃,好不?”大成哥回來了,他和我頭碰著頭,一起看小人書。他用手指點著里面的字,一個字一個字地念給我聽。小人書真好看。大妗的揪面片,實在是香,里面還放了蔥花。我敞開肚皮,連吃了兩大碗,然后打了三個飽嗝。飯后,大成哥去上學了。大舅點鍋旱煙,吧嗒幾口對我娘說:“翠英,你今天來,是跟哥借糧的吧?”大舅眼尖,早看到毛驢車上的那條麻袋了。我抹把嘴,搶著說:“可不是嗎?家里早沒糧了,娘每天凈給吃土豆。”大舅摸著我的頭,扭頭對我娘說:“有難處,就該早點兒來。頓頓吃土豆,可不是個事。多了不敢說,三兩麻袋的糧食,哥家還是有的。翠英,你說,借多少?”我娘說:“一麻袋吧,一麻袋就成。”正在刷鍋的大妗停下手,愣愣地看著大舅。大舅也不看大妗,自顧自地說:“家里糧倉抹了泥,有點兒潮,哥把糧食寄放在三貴家的糧倉里了。等會兒,哥給你扛一麻袋回來。”我娘要方便,我也想尿尿,就出了屋子。娘在另一個廁所。我撒完尿,一提褲子,轉身跑回到院子里,真真切切地聽到屋里大舅和大妗的對話。大妗說:“你這不是說瞎話嗎?咱家啥時候往人家三貴糧倉里放糧食了?”大舅說:“翠英臉皮薄,輕易不張嘴。這是餓了多少天了?你說,我能駁了她?”大妗說:“可問題是,人家三貴家里有糧食嗎?”“有。”大舅肯定地說,“那天我從三貴家門前過,親眼看見三貴在院子里曬糧食,少說也有幾麻袋。憑三貴的為人,我跟他借一麻袋糧食,他能不借給咱?”我立刻明白了。原來,大舅家也沒糧食了。我的心里直打鼓。我不知道,該不該把這事告訴我娘。我知道,一旦告訴了娘,這糧,她肯定不會再借了。可沒糧,我還得接著吃土豆啊……想來想去,我決定還是先瞞著我娘,至少,在大舅扛回糧之前,我暫且不告訴她。我娘從廁所出來的時候,大舅已經扛著滿滿一麻袋糧食進了門。他把麻袋放到車上,把口袋嘴兒緊了緊,在車上放正。大妗把一摞小人書放在我手里,她說:“你大成哥都看完了,你拿走吧!”我們要走了,大舅和大妗把我們送出老遠。毛驢車出了村,上了路,沿著東干渠往東走。我猶豫再三,還是告訴我娘吧。我說:“娘,大舅家……其實也沒糧食了。”我娘一愣,一指車上的麻袋:“這不是嗎?”我嘟囔著說:“這是人家三貴家的,大舅跟他借的。”“你咋知道?”“我從廁所回來時,大舅和大妗在屋里說的,被我聽到了……我娘一勒韁繩,驢車停在半道。我娘回頭望著庚莊,望得淚花閃閃,她愣了一會兒,把韁繩一抖:“亮子,咱們走!”那年的秋后,糧食歸倉時,我娘裝了滿滿一麻袋籽粒飽滿瓷實的糧食,要帶著我給大舅還糧去。我娘特地告訴我把我上一年級的三好學生獎狀拿給大舅看。那天,我娘趕的還是我家那輛毛驢車。驢車上,除了那一麻袋糧食外,還多了兩壺酒。一壺,給大舅;一壺,給三貴。那酒,是我娘親手釀的甜米酒,醇香綿厚……(有改動)4.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段寫我家在麥子將要變黃時斷糧,因為總吃土豆,“我”連放屁都“帶著濃濃的土豆味兒”,幽默的語言表現了情況的嚴重。B.本文用第一人稱,以一個孩子的視角進行觀察,從外貌、神態、動作、語言等多個角度刻畫人物,表現出人物豐富而美好的內心世界。C.大妗很為難,確實自家也沒有余糧;背地里問大舅,說明不愿讓我娘難堪;而出于親情,就同意了大舅借糧也要接濟我們的做法。D.文中語言質樸生動,人物性格鮮明,環境設置富于時代感,以三中全會后農村分田到戶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親人之間伸手相助的感人故事。5.本文表現了怎樣的人性和人情之美?請結合全文內容簡要概括分析。6.有人認為本文結尾安排純屬多余,有人認為作者這樣結尾匠心獨運。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答案】4.B5.①耿直堅韌,自力更生。娘在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去大舅家借糧,而借糧之前,挖土豆當糧食已有很長的時間。②手足情深,善良厚道。大舅、大妗關心妹妹,喜歡疼愛外甥,在自家缺糧的情況下,把糧借給了妹妹。③知恩圖報,真誠淳樸。秋后我娘去還糧,送酒,讓我把獎狀給大舅看,表現了對大舅、大妗、三貴的感激之情。6.示例一:本文結尾這樣安排純屬余:①從情節設置來看,題目為借糧,前文寫娘帶“我”向大舅家借到了糧,結構已是完整,沒必要畫蛇添足;②從人物塑造來看,本文表現了大舅瞞著“我”娘在自家沒糧的情況下把糧借給了我們,人物性格豐滿感人,再補敘后面的內容當屬多余;③從主題表現來看,本文通過寫借糧的故事,表現了舍己為人、難中相助的手足之情,后文補敘的內容,與此無太大的關聯;④從藝術效果來看,補敘還糧的結尾,落入善有善報的俗套,略有斧鑿的痕跡。示例二:作者這樣結尾匠心獨運:①從情節設置來看,結尾寫還糧,是對中心事件“借糧”的補充,內容更加充實,結構更加完整;②從人物塑造來看,結尾寫我娘還糧、送酒,還讓我把獎狀給大舅、大妗看,表現出娘對我大舅、大妗的感激,側面表現并烘托了大舅、大妗的形象;③從主題表現來看,本文在寫借糧之后寫還糧,在重情重義之外,還表現了知恩圖報的美好的人性、人情之美,使主題意蘊更為豐富;④從藝術效果來看,大團圓式的結尾,符合讀者“善有善報”的審美愿望。【解析】【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B.“從外貌、神態、動作、語言等多個角度刻畫人物”中的“外貌”錯,本文未對人物進行外貌描寫。文中有大量的人物對話,即語言描寫,如“大舅摸著我的頭,扭頭對我娘說:‘有難處,就該早點兒來。頓頓吃土豆,可不是個事。多了不敢說,三兩麻袋的糧食,哥家還是有的。翠英,你說,借多少?’我娘說:‘一麻袋吧,一麻袋就成。’”;還有動作描寫,如“見到我們,大妗用手巾擦擦手,摸摸我的頭,牽著我的手”;神態描寫,如“望得淚花閃閃,她愣了一會兒”。但是沒有人物的外貌描寫。故選B。【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本文塑造了母親,大舅,大妗的形象。從文中“麥子快要黃了的時候,我家斷了糧。米缸,空了,面缸,空了……吃得我放個屁,都帶著濃濃的土豆味兒”“終于,我娘一咬牙,決定去借糧”等分析,麥子快要黃了的時候,家里斷了糧,一日三餐,煮土豆、蒸土豆,餐餐土豆,我娘決定去借糧。娘在實在沒有辦法的條件下才決定出去借糧,寫出了娘的耿直堅韌,自力更生。結合“大舅摸著我的頭,扭頭對我娘說:‘有難處,就該早點兒來。頓頓吃土豆,可不是個事。多了不敢說,三兩麻袋的糧食,哥家還是有的。翠英,你說,借多少?’”“大舅說:‘翠英臉皮薄,輕易不張嘴。這是餓了多少天了?你說,我能駁了她?”“大妗說:‘再忙也得吃飯不是?再說,亮子多久才來家一趟?上回來,亮子的虎牙還沒掉呢。亮子,大妗給你做揪面片吃,好不?’”“大妗把一摞小人書放在我手里,她說:‘你大成哥都看完了,你拿走吧!”通過這些描寫可以看出大舅、大妗關心妹妹,喜歡疼愛外甥。考慮到妹妹臉皮薄,輕易不張嘴,照顧妹妹的感受和面子。自己家并不寬裕,還是決定借糧給妹妹,寫出了兄妹情深,重情重義。結合“我娘一勒韁繩,驢車停在半道。我娘回頭望著庚莊,望得淚花閃閃”“那年的秋后,糧食歸倉時,我娘裝了滿滿一麻袋籽粒飽滿瓷實的糧食……我娘趕的還是我家那輛毛驢車。驢車上,除了那一麻袋糧食外,還多了兩壺酒。一壺,給大舅;一壺,給三貴。那酒,是我娘親手釀的甜米酒,醇香綿厚……”分析,秋后我娘去還糧,裝了滿滿一麻袋籽粒飽滿瓷實的糧食,送酒,讓我把獎狀給大舅看等,表現了娘對大舅、大妗、三貴的感激之情。通過這些描寫,可以看出娘是一個自強堅忍,知恩圖報的人。所以文章表現了人性美和人情美。【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文章的結尾是“純屬多余”還是“匠心獨運”,題干中兩種觀點都有其合理性,可以任選一種觀點進行分析,只要將其中的道理講出來即可。如果認為最后一段多余,可以從情節、人物、主題以及藝術效果等方面來分析。如果沒有這一段內容,結構也是完整的,故事已經講清楚,所以可以不要這一段情節。同時,在人物塑造上,無論是母親、大舅還是大妗,人物的特點都已非常鮮明豐滿感人,大舅大妗在自家糧食也不多的情況下借糧給我娘,已經刻畫了感人的形象,最后一段對人物塑造幾乎沒有作用。主旨上看,文章要表現的手足之情已經在前面充分展現出來了,結尾這段與主題關系不大。而從藝術效果來看,這種結尾有些俗套,是一般文章的常規寫法,如果去掉這一段,給文章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如果認為這一段是作者這的匠心獨運,也可以從情節、人物、主題以及藝術效果等方面來分析。標題是“借糧”,中心事件也是“借糧”,最后一段“還糧”是對這一中心事件的補充,這樣故事更加完整,也顯得內容充實。其次,從人物塑造上看,這一段更加強化了母親懂得感恩的形象特點,也從側面表現了大舅大妗的美好形象。在主題上,這一段在歌頌手足之情后更加體現了人性、人情之美,使主題意蘊更為豐富。最后,從藝術效果來看,大團圓式的結尾,更符合普通讀者的閱讀期望,讓讀者有更加美好的閱讀體驗。二、文言文閱讀(共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王方慶,雍州咸陽人也。其先自瑯邪南度居于丹陽為江左冠族父弘直為漢王元昌友畋獵無度乃上書切諫元昌覽書而遽止漸見疏斥轉荊王友龍朔中卒方慶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參軍。嘗就記室任希古受《史記》《漢書》。永淳中,累遷太仆少卿。則天臨朝,拜廣州都督。廣州地際南海,每歲有昆侖乘舶以珍物與中國交市。舊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貨,昆侖懷刃殺之。方慶在任數載,秋毫不犯。管內諸州首領,舊多貪縱,百姓有詣府稱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領參餉,未嘗鞫問。方慶乃集止府僚,絕其交往,首領縱暴者悉繩之,由是境內清肅。當時議者以為有唐以來,治廣州者無出方慶之右。則天嘗幸萬安山玉泉寺,以山徑危懸,欲御腰輿而上。方慶諫曰:“今山徑危險,上瞻駭目,下視寒心,比于樓船,安危不等。陛下奈何踐此畏涂?伏望停輿駐蹕。”則天納其言而止。則天以方慶家多書籍,嘗訪求右軍遺跡。方慶奏曰:“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并已進之。”方慶又舉:“比來朝官不遵禮法,身有哀容,陪預朝會,手舞足蹈,名教既虧,實玷皇化。伏望申明令式,更禁斷。”從之。方慶以老疾,乞從閑逸,乃授麟臺監修國史。圣歷二年,則天欲季冬講武,有司稽緩,延入孟春。方慶上疏曰:“臣恐水潦敗物,霜雪損稼,夏麥不登,無所收入也。伏望天恩不違時令,至孟冬教習,以順天道。”是歲,授太子左庶子。長安二年五月卒,謚曰貞。中宗即位,以宮僚之舊,追贈吏部尚書。方慶博學好著述,所撰雜書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禮,好事者多詢訪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據,故時人編次,名曰《禮雜答問》。(節選自《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九》)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其先自瑯邪/南度居于丹陽/為江左冠族/父弘直為漢王/元昌友畋獵無度/乃上書切諫/元昌覽書而遽止/漸見疏斥/轉荊王友/龍朔中卒/B.其先自瑯邪/南度居于丹陽/為江左冠族/父弘直為漢王元昌友/畋獵無度/乃上書切諫/元昌覽書而遽止/漸見疏/斥轉荊王友/龍朔中卒/C.其先自瑯邪南度/居于丹陽/為江左冠族/父弘直為漢王元昌友/畋獵無度/乃上書切諫/元昌覽書而遽止/漸見疏斥/轉荊王友/龍朔中卒/D.其先自瑯邪南度/居于丹陽/為江左冠族/父弘直為漢王/元昌友畋獵無度/乃上書切諫/元昌覽書而遽止/漸見疏/斥轉荊王友/龍朔中卒/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起家,有三個義項:出身;成名發跡;被從家中征召出來做官。文中是第三義。B.《漢書》,中國第二部紀傳體斷代史,體例上基本承襲《史記》,作者是東漢班固。C.右軍,即東晉王羲之,因擔任過右軍將軍,故稱“王右軍”,代表作是《蘭亭集序》。D.三禮,儒家經典《儀禮》《周禮》《禮記》的合稱,對我國歷代禮制的影響很深遠。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方慶清正廉潔,治理成績卓異。他在廣州做都督時,秋毫無犯,十分清廉;還整頓吏治,懲罰了那些貪婪縱暴的地方首領,其政績被人們認為是歷史上最好的。B.王方慶察知危險,諫止則天做法。武則天臨幸萬安山玉泉寺時,因山勢險峻,就想乘坐手挽的便輿上去,王方慶認為她不應該冒這樣的險,武則天聽從了他的意見。C.王方慶看重禮法,鄙視不良行為。他認為有些朝臣在守喪期間就參加朝會,手舞足蹈,實在有傷風化,就請求申明禮法,制止這一類行徑,他的意見得到了認可。D.王方慶學識淵博,言論很有影響。他因為精通三禮,所以經常有人向他請教,而他作答時,總是引經據典,很有理據,人們把他的答語整理成書,名為《禮雜答問》。10.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百姓有詣府稱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領參餉,未嘗鞫問。(2)圣歷二年,則天欲季冬講武,有司稽緩,延入孟春【答案】7.C8.B9.A10.(1)有百姓到官府訴稱冤枉,府中官員因為事先接受了首領的賄賂,不曾審理追問。(2)圣歷二年,武則天想在冬季十二月講習武事,有司拖延,打算延遲到第二年早春正月。【解析】分析】【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自瑯邪”是介賓結構,做“南度”的狀語,二者構成狀中結構,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B。根據語境可知,“元昌”就是漢王,“漢王元昌”不宜斷開,“漢王元昌”是“友”的定語,二者構成定中結構,“友”是前面“為”的賓語,而且“疏斥”是一個詞,不能斷開,排除D。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B.“第二部”錯誤,《漢書》是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故選B。【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A.“是歷史上最好的”錯誤,原文說的是“當時議者以為有唐以來,治廣州者無出方慶之右”,文中說的是“有唐以來”,選項忽略了這一時間限制。故選A【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詣”,到;“以”,因為;“鞫”,審問,審理。(2)“季冬”,冬季最后一個月;“稽緩”,遲緩,拖延;“延”,延遲。參考譯文:王方慶,是雍州咸陽人。他的祖先從瑯邪向南渡過長江,居住在丹陽,是江東的豪門士族。他的父親王弘直,是漢王元昌的朋友。漢王元昌打獵沒有限度﹐弘直上書直言極諫,元昌看到就立刻停止了。他漸漸被漢王元昌疏遠,又轉為荊王的朋友。龍朔年間去世。王方慶十六歲時,離開家擔任了越王府參軍。曾經向記室任希古學習《史記川漢書》。唐高宗永淳年間,多次升遷后擔任了太仆少卿。武則天臨朝當政時,王方慶被任命為廣州都督。廣州在南海之濱,每年有馬來人乘船運珍珠之類貨物到中國進行交易。原來的都督路元睿貪求他們的貨物,被馬來人帶著刀殺死了。王方慶在任數年,秋毫無犯。他管轄之內的各州首領,過去大多貪婪放縱,有百姓到官府訴冤,官員因為事先接受了首領的賄賂,不曾審理追查。王方慶就約束府僚,斷絕他們與各州首領的私人交往,放縱殘暴的首領都以法律進行制裁,因此境內清靜太平。當時人們議論,認為唐朝建立以來治理廣州的官長沒有能超過王方慶的。武則天曾臨幸萬安山玉泉寺,因為山路危險,想要乘坐手挽的便輿上去。王方慶進諫說:“如今山路危險,向上看使眼睛驚駭,向下看讓人心寒,把這與樓船相比,安危的情況不一樣啊。陛下為什么要踏上這險惡可怕的路徑?伏望陛下停止這一行動。”武則天采納了他的意見而沒去。武則天因為王方慶家多有藏書﹐曾經向他訪求王羲之的墨跡。王方慶奏道:“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祖都已經獻入宮中。”王方慶又上告“近來朝官不遵禮法,身有哀容,隨同參加朝會,手舞足蹈,已經違背禮教,實在是玷污陛下的德政和教化。伏望陛下申明禮法,加以禁止。”武則天聽從了這意見。王方慶因年老多病,請求擔任閑散一點的官職,于是被授任為麟臺監修國史。圣歷二年,武則天想在冬季十二月講習武事,有司遲延,打算延緩到第二年早春正月。王方慶上疏道:“臣擔心水澇敗壞草木,霜雪損壞莊稼,夏麥不能豐收,沒有了糧食收入啊。伏望陛下垂恩,不要違背時令,應該到農歷十月講武習兵,來順應天道。”這一年,他被授任為太子左庶子。長安二年五月,王方慶去世,謚號貞。中宗即位,因為王方慶是舊時的宮僚,追贈為吏部尚書。王方慶博學好著述,所撰寫的各種書有二百余卷。他尤其精通三禮,好講究禮節的人大多向他討教。他每有應答,都引經據典,當時人把他所講的禮編輯成書,名為《禮雜答問》。三、詩歌鑒賞(共8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鄂渚聽杜別駕彈胡琴①劉長卿文姬留此曲,千載一知音。不解胡人語,空留楚客②心。聲隨邊草動,意入隴云深。何事長江上,蕭蕭出塞吟。(注)①本詩寫于安史之亂后,當時劉長卿只身離開京城,就任鄂岳轉運留后。〔鄂渚〕在今湖北鄂州。②〔楚客〕客居他鄉的人。1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彈奏的內容。頷聯通過聯想和想象,寫出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孤獨。B.頸聯虛實結合,作者沉醉在音樂中,眼前似乎看到了邊境上衰草隨風搖動,天空中烏云彌漫。C.全詩主要運用正面描寫來描寫音樂,這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主要運用側面描寫有所不同。D.本詩融音樂與歷史于一體,既是一首描寫音樂佳作,同時也兼具詠史詩的特點,構思新奇。12.尾聯在表現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陽樓》中的詩句“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結合兩首詩進行分析。【答案】11.C12.①表現手法:兩首詩都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劉詩尾聯描寫了兩種景象:一個是漂泊的詩人,一個是戰馬的出塞。前者是詩人自身實景,后者是詩人的想象。杜詩也描寫了兩種景象:一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火,一個是岳陽樓上倚窗眺望的老詩人。前者是詩人的想象,后者是詩人自身實景。②情感:兩首詩都寫出了詩人自身漂泊之苦,表達了憂國憂民之情。劉長卿由音樂想到蔡文姬因國家戰亂而漂泊異鄉,再到對自身漂泊的感傷,進而表達了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杜甫身在洞庭,內心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一顆憂國憂民的志誠之心。【解析】【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C.“全詩主要運用正面描寫來描寫音樂”分析錯誤,全詩主要運用的是側面描寫,主要是寫詩人聽胡琴的感受。如“聲隨邊草動,意入隴云深”等。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現手法和情感的能力。從表現手法來看,“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是說“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欄遙望胸懷家國淚水橫流”,當時杜甫身在岳陽樓,但是心卻在邊關。而“何事長江上,蕭蕭出塞吟”是說“我漂泊在外,遠方戰馬出塞,風聲低吟”,當時劉長卿身在鄂州,但是心卻在邊塞。由此,可以看出,兩首詩都是采用一實一虛對應,把實景和想象結合起來,都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從抒發的情感來看,杜甫顛沛流離,漂泊到了岳陽。“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抒發了作者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而劉長卿離開長安,到了鄂州。“何事長江上,蕭蕭出塞吟”,抒發了作者漂泊淪落,依然心憂國家邊塞的安危的愛國之情。兩個人都有漂泊淪落之苦。結合注釋,兩首詩都指向安史之亂,自然可以得出他們雖然都在漂泊,但是兩個詩人都心系國家,都抒發了他們的憂國憂民之情。四、默寫題(共10分)13.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馬遷《屈原列傳》中在論說《離騷》的創作緣由時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朝廷奸邪小人當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擠的黑暗現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賈誼《過秦論》中描寫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將領、士兵守衛要塞,盤問過往行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高適《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一句通過前方的急報側面寫出了敵人進攻速度之快,而“______________”一句則直接描寫了敵軍侵犯時的來勢洶洶。(4)王勃《滕王閣序》“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云遏”描寫音樂響遏行云之魅力,李賀《李憑箜篌引》中也有類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5)陸游《書憤》在今昔對比中更強烈地抒發歲月蹉跎、壯志難酬情懷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讒諂之蔽明也②.邪曲之害公也③.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④.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⑤.校尉羽書飛瀚海⑥.胡騎憑陵雜風雨⑦.吳絲蜀桐張高秋⑧.空山凝云頹不流⑨.塞上長城空自許⑩.鏡中衰鬢已先斑【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題要注意的字詞有:讒、諂、弩、瀚、陵、頹、鬢、斑。五、語言表達(共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南粵大地暑熱尚未退去,看到______的月餅,記者才恍然想起,又到了吟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團圓之期。“花燈百隊走兒童,盡道仙娥降月中。縱是霓裳看不見,白毫光里度香風。”對于心靈手巧的廣東人而言,中秋怎能少了花燈?“用竹篾做的燈籠更有感覺,輕盈的罩紙伴著燭火,______,心里一下子就亮堂起來了。"中秋前夕,在位于廣州市海珠區的陸燕紅家門口,從澳門慕名而至的鄧女士對手中的紙扎燈籠______。今年71歲的陸燕紅被大家稱作“紅姨”。20多年前,從酒店退休的她______,成為廣州著名彩扎大師關根的弟子。在紅姨看來,紙扎燈籠早已不是自己的生計那么簡單。不少廣東人,每當中秋之夜,亮起燈籠,它照亮的不光是街市,更是他們心中的家。有團圓,才有家。14.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花樣繁多搖搖曳曳贊不絕口半路出家B.豐富多彩搖曳多姿愛不釋手老當益壯C.豐富多彩搖搖曳曳贊不絕口老當益壯D.花樣繁多搖曳多姿愛不釋手半路出家15.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不少廣東人,每當中秋之夜,燈籠亮起,它照亮的不光是街市,更是他們心中的家。有團圓,才有家。B.對于不少廣東人而言,每當中秋之夜,亮起燈籠,它照亮的不光是街市,更是他們心中的家。有團圓,才有家。C.對于不少廣東人而言,每當中秋之夜,燈籠亮起,它照亮的不光是街市,更是他們心中的家。有家,才有團圓。D.不少廣東人,每當中秋之夜,亮起燈籠,它照亮的不光是街市,更是他們心中的家。有家,才有團圓。16.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答案】14.A15.C16.(1)修辭手法:引用。(2)表達效果:①點明了時節,為后文寫中秋節“扎燈籠”作鋪墊,并引出人們盼團圓的情感。②引用經典名句,增加了文段的文化內蘊及文采,容易引起讀者的共情。【解析】【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理解成語的能力。“花樣繁多”,有很多手段或樣式的意思。“豐富多彩”,指內容充實,品種繁多,形式多樣。語境中形容月餅的品種樣式多,用“花樣繁多”。“搖搖曳曳”,搖擺不停,逍遙,飄搖。“搖曳多姿”,形容擺動的姿態變化多,優美動人。語境中形容燭火搖擺不定,用“搖搖曳曳”。“贊不絕口”,贊美的話說個不停,形容對人或事物十分贊賞。“愛不釋手”,因喜愛某物而舍不得放下。語境中強調贊揚肯定,應用“贊不絕口”,若填“愛不釋手”語法上與前面“手中”有重復。“半路出家”,比喻原先并不是從事這一工作的,后來才改行從事這一工作。“老當益壯”,原指年紀老而志氣應更加豪壯,現多用來形容年紀雖老,但干勁仍很大。語境中是“從酒店退休的她”干起了紙扎燈籠的活兒,用“半路出家”。故選A。【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不少廣東人”相關的內容沒完結,便又引出“燈籠”相關的句子,導致結構混亂,中途易轍,排除AD。“亮起燈籠,它照亮……”語序不當造成結構混亂,“亮起燈籠”缺主語,“它”應該是燈籠,承前指代主語銜接才順暢自然,改為“燈籠亮起”,排除B。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修辭手法及作用的能力。句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屬于引用古詩詞,其中“明月”點明了時節為中秋,團圓日,“天涯共此時”引發讀者情感的共鳴,激起思念親朋故友期盼相聚的真摯感情。結構上看引出下文有關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扎燈籠,為寫廣東人的燈籠情結以及陸燕紅扎燈籠做鋪墊。表達效果上豐富文章內容,增強文化底蘊和文學色彩,富有詩情畫意,吸引讀者閱讀興趣。六、材料作文(共50分)17.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后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后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贊)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齊桓公的方寸內心親愛的各位同學:大家好!非常高興能有這次發言機會,我發言的內容是“人的磨練,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內心方寸”。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更是之首,他是第一個霸主。但今天梳理他的功績,似乎找不到一場淋漓痛快的勝利。牧野之戰、垓下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都成就過歷史的巨人。但齊桓公,似乎找不到一個“代表作”。所以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齊桓公九次會盟諸侯的功績,靠的不是武力。孔子還有一句話:“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如果沒有管仲,孔子大概要披著發穿左衽的衣服了。披發左衽,這是當時中原人眼中“夷狄”的裝扮,如此穿著,意味著華夏文明衰敗了。從孔子的話也能看出,齊桓公與管仲的尊王攘夷,功績不在于刀光劍影、武功赫赫,而在于捍衛了文明。孔子相距齊桓公與管仲,隔了一百多年,提起他們,著眼點卻是發型與衣服,看似不起眼的東西,卻是文明的象征物,映照著華夏的延續。雖然孔子把功績歸美于管仲,但顯然的,這是齊桓公與管仲共同成就的霸業。而且在我看來,齊桓公的故事更值得玩味。在關乎文明存續的重大歷史進程里,起點或許就在于齊桓公的幾次選擇。須知,管仲最早是作為齊桓公的對手出現的,在爭奪王位的過程中,他還射了齊桓公一箭,讓桓公險些喪命。桓公繼位后,對與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選擇了原諒;不僅原諒,他還對管仲委以重任,管仲在齊國的改革更張力度非常之大,對與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選擇信任。我常想,在這些關口,齊桓公如果小心眼一點、多疑一點,心理狀態發生點變化,歷史會不會改寫?孔子會不會就真的“披發左衽”了?華夏文明的進程,會由此產生什么走向?推而廣之,是不是多少崇高、顯赫、榮耀,挫折、失敗、墮落,其根源都在個人的閃念之間,在一次內心糾結后的選擇?大歷史的畫卷,點睛之筆與敗筆,或許就在于些微點墨。從歷史記載看,春秋五霸里,齊桓公不算有特點的:晉文公顛沛流離,大器晚成;勾踐臥薪嘗膽,心機尤深。倒是齊桓公,個人資質似乎平平無奇,也無甚出格舉動,做的最正確的事就是信任管仲。但反過來想,為了信任管仲,他需要克服多少猜忌、忐忑、惶恐?他管控自己的“情緒成本”,其意義未必小于橫刀躍馬、顧盼自雄。儒家經典《大學》從“正心”,一路推導到了“平天下”的高度,或許有它的道理。對于個體成功的實現、人類文明的書寫,那心里的細微波動,往往都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人的磨練,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內心方寸。我的發言結束,謝謝大家!【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本題屬于任務驅動型作文,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要求關鍵在于識別并完成任務,在任務的驅動下發表對材料的看法。寫作考場作文的第一步是審題,即審讀題干要求和審讀材料內容。本題題干要求“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審題】命題方式:任務驅動作文審題要點:任務驅動作文的審題一般注意材料的主旨,作答時要認真審讀材料。材料作文應先辨清材料的表達方式,是敘事類、說明類、說理類,還是描寫類;然后針對不同類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進行立意。審題過程:作文要想準確立意,認真分析材料是關鍵。本次作文材料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