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農業的調查報告_第1頁
農村農業的調查報告_第2頁
農村農業的調查報告_第3頁
農村農業的調查報告_第4頁
農村農業的調查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村農業的調查報告農村農業的調查報告「篇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如何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是我們急需研究并加以解決的重要課題。我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1、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近年來,我市下大力氣抓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河道整治等水利重點工程建設。先后完成了三義寨、柳園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通許、尉氏縣省級節水灌溉示范工程和趙口引黃灌區骨干工程維修,對賈魯河、渦河等流經市內的主要河道進行了清淤治理。據統計,全市共有機電井8.5萬眼,井灌面積可達430萬畝。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為483.9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2%。旱澇保收面積350萬畝,占耕地總面積59.3%。2、耕地質量不斷提高。通過沃土工程的實施,一大批先進適用土壤肥料技術得到推廣和普及,培肥了土壤,提升了地力,耕地質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改善,有效提高了作物品質,糧食總產和單產都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以來,市屬五縣相繼承擔了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累計投入補貼資金890萬元,完成了2萬多個土樣的采集與測試,落實萬畝沃土工程綜合示范基地建設10個,改造中低產田110萬畝,提高土壤有機質0.02%,推廣配方施肥面積689萬畝次。通過項目實施,市縣兩級土肥隊伍得到了加強,技術手段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市、縣都建有土肥測試中心,都能獨立為農民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3、農畜產品質檢體系初步建立。目前,全市兩級(市、縣農產品質檢中心)三層(市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質檢體系已基本形成。共建成市級檢測機構1個,縣級監測中心5個,農產品批發市場監測站4個。市農產品質檢中心被農業部授權為無公害農產品檢測機構,被省中心授權為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檢測機構。同時,市級蔬菜、果品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已經啟動。市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已通過省級驗收,并投入運行,年承檢能力可達到畜產品1000個指標、獸藥和飼料產品1000批次以上,畜產品、獸藥、飼料質量標準規定的檢測項目可檢率達到50%以上。農產品和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的投入使用,極大地提升我市的農畜產品的安全水平和競爭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4、農業機械化水平有所提升。新增大型農機具867臺,目前,全市共有大中型拖拉機6000多臺,農機總動力達616萬千瓦。在農業機械擁有量增加的同時,全市農業機械化作業面積進一步增加,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率達到70%。全年完成機耕面積542萬畝,機收面積426萬畝,其中聯合收割面積423.79萬畝,完成機脫小麥占全市麥播總面積的96%以上。5、農村社會建設得到較快發展。一是加強了農村“水、氣、路、電”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16.9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新建沼氣池3.2萬座,全市農村沼氣池已達8萬多座;實施“村村通”和電網改造工程,農村道路建設和電網建設深入推進,基本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路通電。二是農村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目前,我市已建成11個農業信息網站,32個信息服務平臺,58個鄉鎮信息服務站,已實現了村村通電話,1628個村能夠上網查找信息,約占全市行政村數的70%,電信、網絡已成為農民獲得農業信息和服務的重要途徑。農村農業的調查報告「篇二」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會議以后,騰沖縣委、政府,及時于20xx年10月23日,召開了騰沖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會議,會議全面傳達了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會議精神,原縣長王彩春作了題為《全面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步伐大力提升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的主題報告。新一界縣委、縣政府及時安排,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農業投融資體制、產業培植(包括木材精深加工、茶葉、烤煙、晾曬煙、干果、香料、藥材、香菇、雪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情況、農業和農村工作政策研究等6個方面分13個專題開展調研后形成調研報告。調研報告立足于研究解決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具普遍性的問題和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今后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工作思路、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并于5月12日與這項工作的責任人簽定了目標考核責任書。一、一九九八年以來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情況一九九八以來,縣委、政府切實加強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闖市場,依靠科技增效益”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我縣根據騰沖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以市場為導向,重點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組織實施“種子工程”、“畜禽良種工程”等工程,改善農產品品種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扶持龍頭企業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農民從事二、三產業,提高農民人均資源占有率。五年來,我們克服了自然災害頻繁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持續、協調發展的態勢。一是農村經濟總量增加,農業產業結構漸趨合理。20xx年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112961萬元,比97年增30249萬元,增長36.6%;實現農業總產值96473萬元;比97年增21685萬元,增長37.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07元,比97年增457元,增長39.7%。20xx年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中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65.3:14.6:20.1,與97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2.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了3.3個百分點。二是種植業結構調整有了較大進展,培植出一批骨干產業。糧經比例有所調整,20xx年,糧經比例為69:31,經濟作物比例比97年上升了1.5個百分點,優質特色作物品種面積進一步擴大,無公害農業產品生產逐步擴大。主導產業得到鞏固發展,到20xx年,全縣糧食總產量為22733萬公斤,比97年增12.2%;油菜籽總產1900萬公斤,增800萬公斤,增長72.7%;林業社會產總值實現4億元,增109.27%;烤煙產業實現產值6460萬元,稅收1160萬元,煙農收入5300萬元;茶葉總產329萬公斤、產值3455萬元、茶農收入2419萬元,分別增55.2%、150.8%、105%。特色產業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以冬早包谷、冬早季菜等為主的冬季農業開發和熱區開發取得新進展,到20xx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9萬畝,總產9萬噸,加大了大棚菜、無公害菜和野菜的開發力度;干(水)果總面積達到4.14萬畝,比97年增195.7%,新植銀杏10萬畝,培植了北部地區烏梨、白花木瓜等水果產業,擴大南部地區桔子和晚柑種植面積,積極探索柯子等野生水果栽培技術;香料種植面積達到4.2萬畝,比97年增40%,形成了以草果、花椒、八角等為主的香料種植格局;藥材、花卉等特色產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種植面積達到2200畝。三是畜牧養殖結構進一步優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產品。到20xx年,全縣肉類總產量達到3.2萬噸,比97年增長67.2%;奶產量71噸,增208.7%,畜牧業產值實現1.42億元(90不變價),增60%,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23%,比97年提高5個百分點;水產品產量達到2565噸,擴大了稻田養魚養殖面積。四是農產品加工業有了新的發展,涌現出一批涉農龍頭企業。全縣共有糧油加廠(作坊)240多家,具有一定規模上檔次的加工專業大戶有17戶,開發出一批食用油系列產品,如菜籽油、草果油、八角油、花椒油、紅花油茶茶油等。古林實業、云騰快餐、太極果脯、清涼山茶業、高黎貢山生態茶廠等龍頭企業的帶動力逐步增強。以蔬菜為原料的加工企業有了一定規模,如寸師傅干腌菜、綺羅腌臘制品等。五是科技應用水平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有一定改善。20xx年全縣優質稻種植面積12.5萬畝,其中餌絲專用米3萬畝,雙低油菜面積16萬畝,雜交包谷面積14萬畝;建成無公害茶葉2.7萬畝。六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農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通過發展加工業和旅游業,開展境外勞務輸出,逐步把農民引導到二、三產業上來,改變了農民就業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二、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從總體上看,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確邁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但農業基礎設施脆弱、城鎮化程度低、農村經濟結構不盡合理、農產品流通不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和勞動者素質不高等,仍然制約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新形勢下,騰沖同全國、全省一樣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加入世貿組織、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與挑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處于重要的轉型時期:農業生產目標已從主要追求農產品數量向穩定總量、優化品種質量轉變,但“資源型、原料型、趨同性”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生產方式已從小農生產向產業化生產轉變,但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生產經營格局還未根本改變;增長方式已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逐步轉變,但農業綜合素質低、總體效益差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資源開發方式已從掠奪型逐步向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可持續發展轉變,但農業基礎設施脆弱、生態環境仍不容樂觀、人口增長對經濟和環境的壓力繼續增大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仍然存在,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滯后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主要表現在: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布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于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面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一些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珍稀、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二是農業基礎設施和物質技術條件總體水平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比較滯后,特別是信息和技術服務還不能滿足廣大農民調整結構的需要。我縣經過“八五”和“九五”期間的高穩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農田基礎條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土地綜合生產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目前仍有50%的農田屬中低產田,這部分農田仍處于“靠天吃飯”的現狀,特別是坡耕旱地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更弱,基本上處于“雨養農業”的狀況。另外,我縣雖已形成縣級以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畜牧技術推廣中心牽頭,鄉鎮農科站和畜牧獸醫站為載體,科技示范戶為觸點的農業服務體系,但在服務過程中仍于產中指導為主,對產前的市場預測和產后的流通指導較少,無法提供給農民超前市場信息,農戶難于圍繞市場需求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三是農村市場發育不全,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滯后,農產品流通渠道仍不順暢。改革開放以來,我縣雖著力建設了一批農村集貿市場,但這些市場布局分散,規模較小,設施簡陋,功能落后,無信息服務網絡,大部分農產品仍在露天下交易;沒有貯藏、冷凍、周轉條件,交易完全處于自然成交,同時據調查我縣70%左右的農產品無固定的交易場所,均為占道經營或市場外零星交易,已無法適應當前大市場、大流通的需要。農村農業的調查報告「篇三」一、基本情況二郎鎮xx村地處合川市西北部,屬龍多山臺地區域,離二郎場鎮4公里,耕地面積1336畝,其中,田520畝,土812畝,全村現有農業人口1513人,勞動力774人,20xx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211.7萬元,其中,純農業收入93.3萬元,占總收入的44%,農民人均純收入1730元,比全市農民人均收入低199元,低10.3%。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二、影響xx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從xx村農業生產總體情況來看,仍然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自然災害是影響其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如:20xx年龍多山臺地的遭遇春旱連伏旱災害導致該村農作物大面積減產,玉米、水稻收成只有正常年景的四成左右。就其原因主要是該村水利設施不健全,僅有的一座水庫(渣口子水庫),至今沒有排灌渠道,受益的只有6社部分農田,而其它5個社遇天旱連吃水都很困難,農田灌溉只有靠自然雨水。2、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業結構不合理,全村農作物播種面積2140畝,玉米、水稻、紅苕等糧食作物占95%以上,蔬菜、水果等多經作物極少,且品種老化、分布零星,質量低、效益差;二是養殖業發展緩慢,市場化程度不高。傳統的豬、鴨養殖由于品種改良跟不上,集約化程度低,沒有形成規模,再加上農民對“市場”知識了解不多,生產帶有盲目性,有時還倒虧。如:今年xx村大部分農戶養殖的“花邊鴨”,由于品質差,目前市場價僅2。5元/斤,不夠飼料成本。3、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農民增收困難。一是傳統的“糧豬”二元結構,生產效益低,嚴重地影響了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的盲目性和低效益,嚴重挫傷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導致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據調查統計,全村774個勞動力長期外出的達174人,占總勞動力的22.5%,舉家外出的有20余戶,其結果是導致部份土地擱荒,耕作粗放,農業稅費收不起來等一列問題;二是基層組織對農民增收辦法不多,措施不力。究怎樣帶領農民群眾致富,怎樣調整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不多;三是由于農產品供求關系的不斷變化,農業一般意義上的增產并不能使農民增收。如,今年該村鴨的養殖比去年有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市場價格低迷,不僅沒增收,反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4、農民文化素質低,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不高。在我們調查中發現,大部農民連基本的農技知識都不懂,更談不上科學種田。如,該村今年大面積的玉米、水稻發生紋枯病、螟蟲等病蟲害,很少有農戶懂得防治。對于養殖方面的知識懂得更少,疫病防治,飼料配制一點不懂,依然是傳統飼養,靠運氣,以致常出現“買得多活得少,老本全蝕光”的現象。三、xx村未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思路1、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一是要加快水利設施建設,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渣口子水庫,盡快將排灌渠道修通,同時加強小型水利設施的修建,如,水池、小塘堰等,以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加強交通、信息網絡建設,主要是加強村級公路的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