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及其危害(課件)-高二地理學與練(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_第1頁
環境問題及其危害(課件)-高二地理學與練(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_第2頁
環境問題及其危害(課件)-高二地理學與練(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_第3頁
環境問題及其危害(課件)-高二地理學與練(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_第4頁
環境問題及其危害(課件)-高二地理學與練(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9新課標人教版

第一章

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第三節

環境問題及其危害課標要求學習目標分析資源,理解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綜合思維)結合實例分析,總結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分布。(區域認知)運用資料分析,理解環境問題的主要危害及應對措施。(人地協調觀)結合實例,說明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空間分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情境導入

由于合成了一種高效的有機殺蟲劑DDT(二氯聯苯三氯甲烷),瑞士化學家米勒獲得了1948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度被廣泛使用的DDT逐漸被世界各國明令禁止生產和使用。材料為什么DDT被禁止使用?DDT的廣泛使用到禁止過程,帶給我們哪些啟示?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環境問題的產生環境問題的危害目

錄121環境問題的產生環境問題的產生自然系統和人類系統1①由太陽能持續供給能量,物質能夠從無機環境進入生命體,最終又回到無機環境,從而完成物質的循環與能量的流動。②同時自然環境能夠通過自我調節來維持穩定。自然系統的特點環境問題的產生自然系統和人類系統1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變要限制在自然環境的可承受范圍之內,不能損害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自然系統對人類的要求1.在物質和能量的來源、流動方向、生物多樣性等方面,自然系統和人類系統有什么不同?環境問題的產生自然系統和人類系統1思考:①自然系統物質和能量的來源是太陽能、自然環境;流動方向為物質循環,能量釋放到環境中;生物多樣性豐富。②人類系統物質和能量的來源為太陽能及環境中的能源、自然環境;物質能量單向流動,無法完成物質循環;多樣性遭破壞。2.你認為哪種系統能維持穩定狀態?請說明理由。自然系統和人類系統1思考:環境問題的產生自然系統能形成物質的循環與能量的流動,自然環境能夠通過自我調節來維持穩定。2020年8月21日至2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環境工程技術中心、廣州某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廣州共同舉辦“2020全國城市及農村黑臭水體整治與水環境生態修復論壇”,論壇以“科學技術創新引領——保水環境生態修復”為主題,邀請了相關部委領導及行業專家、業主單位、工程公司、技術設備企業到場對接交流。探究1環境問題的產生環境問題的產生(1)城市黑臭水體的存在反映了什么環境問題?(2)城市的黑臭水體是如何形成的?水污染問題生產、生活中排放了大量污染性廢水;城市建設使許多城市水體面積減小,水流不暢,導致大量污水積聚。環境問題的產生2原因環境問題的產生工業革命后,資源的消費和廢棄物的排放數量劇增。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已在某些方面超過自然環境的調節能力,損害自然環境的支撐服務功能,使自然環境偏離應有的穩定狀態。大氣污染、水污染、生態退化、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環境問題的產生[歸納提升]1.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與表現(1)自然原因(2)人為原因一是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環境問題主要指火山爆發、地震、山崩、泥石流、臺風、海嘯、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災害。環境問題的產生[歸納提升]1.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與表現環境問題自然原因人為原因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地形封閉,大氣穩定,水域封閉,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煤炭等礦物能源比重大);產業結構不合理(以重工業為主);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污染物排放量大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蝕嚴重,土質疏松(水土流失);氣候干旱,多大風,地表物質松散(荒漠化);植被稀少土地利用不合理;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樵采,植被破壞嚴重;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工程建設造成生態環境破壞。資源儲量小,時空分布不均人口眾多,經濟發達,資源需求量大;資源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嚴重。影響環境問題的主要因素3環境問題的產生案例一:科學研究人員表示,美國人成為地球上資源使用量最高的人群之一。平均而言,一個美國人的能源消費量相當于墨西哥人的6倍,中國人的13倍,印度人的31倍,孟加拉國人的128倍,坦桑尼亞人的307倍,埃塞爾俄亞人的370倍。此外,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導致大量二氧化碳的產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僅次于加拿大,位居全球第二。美國人只占世界人口的5%左右,卻制造了全球一半的固體廢物。案例二:非洲人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增長迅速,年均自然增長率超過了2%,人口快速增長,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縮小,糧食供應壓力巨大,人們只能縮短輪種周期,從而導致土壤肥力急劇下降。而且城鄉主要生活燃料來自薪柴,為了獲取更多薪柴只能砍伐森林。在草原牧區增加載畜量,最終使生態失衡,生態環境惡化。這樣形成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最終使糧食極度匱乏,自然災害頻發,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制約,導致政局動蕩。1.以上兩個地區產生了什么樣的環境問題?2.這兩個地區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分別是什么?①消費過度

②人口數量增長①環境污染

②生態破壞和資源短缺

閱讀材料,思考問題環境問題的產生影響環境問題的主要因素3案例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環境開發利用的強度越來越大,加劇了環境問題的產生。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蒸汽機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煤的燃燒,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含量劇增;內燃機的出現造成了光化學煙霧等環境問題。案例四:科技應用于傳統工業區的改造,使能耗降低,資源利用率提高,污染物排放減少.環境得到改善。清潔技術的不斷開發,使資源得到有效的循環利用,單位產出的污染排放降低。以上兩個案例說明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發展的過程中要促進科技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影響環境問題的主要因素3環境問題的產生①人口數量:人口數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資源數量和排放的廢棄物數量也會增加。②人均資源消費量:人均資源消費量越高,對環境的影響越大。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人均資源消費量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③技術水平:技術進步對環境的影響具有兩面性。技術越發達,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的程度越大;人類通過研發環境友好技術,能夠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廢棄物處理能力,降低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影響環境問題的主要因素3環境問題的產生2環境問題的危害環境問題的危害1①自然環境的供給服務功能下降導致自然資源稀缺甚至枯竭②調節服務功能失常使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受到損害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加劇,并增加自然災害的風險③文化服務功能降低降低人的舒適感、審美體驗為了獲取林木資源,人類大量砍伐森林,導致森林的供給服務功能下降,出現了資源枯竭;同時森林的調節服務功能下降,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下降,出現了水土流失、全球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此外森林的文化服務功能下降,降低了人們的舒適感等。①大氣、水、固體廢棄物和噪聲等污染,會直接損害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環境問題的危害影響生活質量,危害人類健康2人類排放的大量細顆粒物等在不利的氣象條件下形成霧霾天氣,影響人們的戶外活動,誘發多種疾病.環境問題的危害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發現DDT在環境中非常難降解,并能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富集,最終危害人體健康。因此,20世紀70年代以后DDT被許多國家禁止使用。②有些污染物質會殘留或富集在農產品和工業產品中,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影響生活質量,危害人類健康2環境問題的危害制約社會經濟發展3環境問題不僅直接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也對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造成損害,進而制約社會經濟發展。許多貧困地區生態脆弱,發展經濟容易導致自然環境退化,退化的環境反過來又制約經濟的發展,構成貧困和環境退化的惡性循環。為了控制和治理環境問題,人類社會可能會付出高昂的成本。探究2環境問題的危害與治理環境問題的危害黃土高原曾經是林草茂密的地區,但由于黃土土質疏松,加上植被遭破壞和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嚴重,造成了目前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要想恢復到原來的狀況幾乎是不可能的。(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是什么?(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產生的主要危害是什么?(3)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生物措施是什么?黃土土質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壞嚴重。導致土壤肥力喪失;誘發地質災害;導致河道淤積、引發洪澇災害;使生態環境退化,制約了該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等。退耕還林還草,大力植樹種草,提高植被覆蓋率。[歸納拓展]1.環境問題的危害環境問題的危害危害主要表現損害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影響生活質量,危害人類健康制約社會經濟發展①供給服務功能下降,導致自然資源稀缺甚至枯竭②調節服務功能失常,使環境污染與生態加劇③文化服務功能降低,降低人的舒適感,審美體驗①環境污染會直接損害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②有些污染物會殘留或富集在農產品和工業產品中,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資源短缺、污染嚴重,生態破壞會嚴重制約社會經濟發展[歸納拓展]環境問題的危害2.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思想-可持續發展內涵地位目標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強調發展要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強調發展不僅要重視增長數量,更要追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強調發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歸納拓展]3.解決措施和建議環境問題的危害主要問題具體措施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根本措施是減少污染物排放,同時加強綠化,增強環境自身凈化能力;對于全球性問題還需加強國際合作。根本措施是恢復生態,因此首先要改變和停止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其次通過恢復植被、水域等增強環境的平衡調節功能。要從“開源”(替代資源的開發、加強儲量勘探等)和“節流”(提高利用率、減少浪費、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等)兩方面入手。案例: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被譽為日本的“母親湖”(圖1.18)。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琵琶湖附近人口大量增加,工廠大量出現。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直接排放到湖中,琵琶湖出現嚴重富營養化,水質惡化,并在1971年至1972年達到高峰。水質惡化導致琵琶湖喪失了水資源和漁業資源的供給能力,也損害了琵琶湖的水質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功能,蘆葦、河邊森林的減少也表明琵琶湖支撐服務功能受到危害材料11.日本琵琶湖出現了哪些環境問題?2.日本琵琶湖出現這些環境問題的原因是什么?水污染和生態破壞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直接排放到湖中導致水質惡化,從而喪失水資源和漁業資源的供給能力,再加上人類對蘆葦和和河邊森林的破壞,導致琵琶湖區生態破壞嚴重案例: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1972年起,日本政府開始制定琵琶湖治理的相關政策,控制工業污染和農業污染,組織全民參與琵琶湖的治理,同時注重對水源地的保護和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日本政府對琵琶湖周邊生活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和工業污染源實行了綜合整治。當地政府通過修建城市下水道、農村生活排水設施、聯合處理凈化槽,處理生活污水;通過制定鼓勵環保型農業政策,與當地農民協商減少50%的化肥使用量,減輕農業對環境的污染;通過在重點污染行業生產中大力推廣可再生和再循環使用的產品和材料,降低工業污染;還采取多種措施,如疏浚河底污泥、在河流入口種植蘆葦等水生植物,對入湖河流直接凈化。材料23.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琵琶湖?制定琵琶湖治理的相關政策,控制工業污染和農業污染,組織全民參與,注重對水源地的保護和生態系統的恢復。案例: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經過了三十多年的治理,投資總計超過28600億日元(截至2006年),在國家、地方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下,琵琶湖的水質得到改善。日本政府計劃將琵琶湖水質恢復到1965年以前的水平。材料34.通過案例分析,你是如何看待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的?人類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人類活動影響了環境,反過來環境也會制約人類,作用力越大則反作用的制約力越大。人們必須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環境,使二者真正達到協調統一。活動:討論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歷史上,許多地區的發展都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有學者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概括這一過程(圖1.19)。該曲線顯示,環境質量在前期會隨著經濟增長而逐漸惡化,但到達某個臨界點之后環境污染的程度會逐漸降低。1.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出現拐點可能的原因是什么?①人們收入達到一定水平;②技術達到一定水平,資源利用效率和處理廢棄物能力提高;③人們對環境的要求提高;④法律法規管理制度的完善等。2.環境“先污染、后治理”是不是一個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必然經歷的過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