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對于糧食安全和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對玉米產量和質量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近幾年來,濟寧市玉米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更多的先進玉米栽培技術也在廣泛使用。但是由于大多數農戶的文化水平較低,對于田間管理技術缺乏全面地了解,導致玉米的質量與產量難以進一步提升,并且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經常遭遇各種病蟲害的侵襲,嚴重影響著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基于此,本文將重點分析玉米高產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以期為實現玉米科學化、高效化的種植提供指導,為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保障糧食安全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關鍵詞:玉米;高產種植;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和糧食需求的增加,提高糧食產量已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玉米作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對于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至關重要。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不斷成熟的背景下,玉米科學高產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方法的探究,成為優化玉米產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重要途徑。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方法的研究對于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玉米高產種植技術要點1.1玉米科學選種首先,科學選種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和種植條件,選擇適應性強的玉米品種。不同地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存在差異,因此選種時需要考慮這些因素。在濟寧市冷害和旱害是常見的氣候災害,因此選種時應選擇耐寒、抗旱能力較強的品種,如:冀玉5號、冀玉4號、浚單20、向玉982等品種,全生育期在100d左右,適合濟寧地區的種植。其次,要注重品種的產量性能,高產是玉米選種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在選種過程中應選擇具有高產性能的品種。通常情況下,高產品種具有以下特點:較早成熟、光合作用強、籽粒數多、穗粒重大、耐密植等,通過選擇這些特點明顯的品種,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玉米的高產目標。最后,要考慮品種的抗病蟲害能力。病蟲害是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選種過程中應選擇具有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品種。例如,抗玉米螟、玉米稻縱卷葉螟、玉米病毒病等常見的品種,可以減少病蟲害對玉米產量的影響,提高玉米的穩定性和抗逆能力。1.2玉米種子處理在選擇種子之后需要對其進行適當的處理,通常在播種前7d充分晾曬玉米種子,晾曬2~3d,其主要目的在于將種子表面的水分蒸發掉,使其達到適宜的水分含量。過高的水分含量會導致種子發霉或腐爛,影響發芽和生長,因此在選擇種子后,應將其攤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讓種子充分晾曬。其次,晾曬后的種子可以進行浸種處理,在浸種處理中常用的萌發促進劑包括生物有機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將種子浸泡在萌發促進劑中,可使種子吸收養分,促進胚芽的萌發和根系的生長[1]。最后,利用化學藥劑與種子均勻攪拌,以此來預防玉米病蟲害的發生。例如可以選擇30g、2%濃度的戊唑醇與5kg玉米種子進行均勻攪拌,或者是使用5mL、0.75%濃度的蕓苔素與15kg種子進行均勻攪拌。1.3玉米高產種植選地整地玉米是一種對土壤要求較高的作物,通過科學的選地整地技術,可以為玉米的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條件,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首先,選地要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塊。玉米對土壤的要求較高,喜歡肥沃的土壤并且需要良好的排水條件,在選地過程中應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塊,避免選擇鹽堿地或者積水嚴重的地塊,同時注意避免選在有害物質或重金屬污染的土地上種植玉米,以確保玉米的生長和產量。其次,選擇地塊后要采取深耕和松土措施,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的肥力。深耕的深度一般為20~30cm,可以根據土壤的類型和質地進行調整。松土可以破碎土壤團聚體,促進根系的生長和發育,提高玉米對土壤養分的吸收能力;松土的深度一般為10~15cm,可以使用犁、耕機等農具進行松土。深耕松土后主要清除地塊中的蟲卵,避免后續的種植受到病蟲害的侵害。除此以外,還可以在土壤中施入基肥,增加土壤中的營養成分,施入有機肥大約5t/667m2,為玉米的健康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環境[2]。1.4玉米高產種植適期播種播種日期的選擇要考慮當地氣候條件、土壤溫度和水分狀況等因素,由于玉米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最適宜的播種溫度為10~20℃。通常情況下,讓土壤耕作層的溫度穩定在0℃時,且近期晝夜穩定、未出現溫度劇烈變化的情況,便可準備開始玉米播種工作。播種時應盡量避免寒冷和干旱的天氣,如果播種過早或過晚,可能會影響玉米的生長和產量。針對濟寧市而言,最佳播種時間在4月中下旬時,最晚播種時間不應超過5月上旬。除此以外,合理的播種密度可以有效控制玉米的競爭關系,避免植株間資源的浪費和生長的不均勻。根據經驗和實踐,濟寧市一般玉米播種密度可以控制在4500~5500株/667m2,具體播種密度的選擇應根據土壤類型、品種特性以及氣候條件等因素進行調整[3]。1.5玉米高產播種技術玉米高產種植技術的應用通常選擇機械化播種方式,隨著現代農業技術不斷地發展,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也采用了多元化的技術作為支撐,尤其是機械化播種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播種效率、減少人力成本,而且還能確保播種的均勻性和深度,有利于玉米的生長和產量的提高。在機械化播種過程中要合理設置播種參數,如播種深度、行距、播種量等,參數的設置直接影響到玉米的生長和產量。通常情況下,播種深度應控制在3~5cm左右,行距可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進行選擇,一般為60~70cm左右,播種量則要根據玉米品種和土壤肥力進行合理設置,以保證出苗率[4]。在機械化播種過程中要控制好播種質量,確保播種均勻、深度一致,要定期檢查播種機的工作狀態、及時調整和維護,確保其正常運轉,同時在播種過程中要保持勻速行駛,避免因速度過快或過慢影響播種質量。機械化播種完成后,要做好后續管理工作。要及時進行田間巡查,及時檢查玉米種子的出苗情況,一旦發現缺苗要及時進行補種,并且要根據土壤肥力和玉米生長情況合理施肥和灌溉,保證玉米生長所需的養分和水分。1.6玉米田間管理首先,做好苗期中耕除草工作。第一次中耕需要在玉米定苗前進行,主要目的是松動表層土壤、除草以及在降雨或灌溉后進行,淺鋤4cm左右,以劃破土面、疏松表土和鋤去雜草為主,此時鋤土深度不宜過深,以防損傷玉米幼苗的根系。第二次中耕在玉米定苗后進行,幼苗高度約30cm時。隨著玉米苗逐漸長大,根系生長擴展速度也逐漸加快,二次中耕應適當加深中耕深度,以促進根系發育。此時適當深中耕,可以給玉米根系自然少培土,改善玉米苗期根系的土壤厚度,有利于根系快速扎根生長。第三次中耕在玉米拔節前進行,深度5~6cm為宜。生育后期作物封行前不宜過淺,因為此時玉米根系擴展量比較大,深耕容易損傷到玉米根系,不利于玉米植株正常生長。其次,做好穗期的施肥工作。當玉米植株進入到穗期之后,需要結合中耕措施施入10~20kg/667m2的尿素,將施肥的深度控制在6~10cm左右。施入尿素可以增加玉米的葉面積和整體生物量,從而強化玉米莖稈的抗倒伏能力。最后,做好花粒期的灌水工作。花粒期是玉米需水的高峰期,這一時期缺水會影響籽粒的形成和灌漿不飽滿,造成果穗禿頂、缺粒、籽粒秕瘦,產量降低。建議每次灌水量超過20m3,間隔10~12d灌水1次,連續灌水3~4次。需要注意的是,在玉米生長后期,根系的活力逐漸減退、耐澇程度逐漸減弱,在遇暴雨或連陰雨時要立即排澇,對低洼田塊在排澇以后最好進行中耕,從而達到破除板結、疏松土壤、增強通氣性、延長根系活力的效果。2玉米常見病害防治技術要點玉米病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其他病害。常見的病害有玉米赤霉病、玉米銹病、玉米葉斑病等,其他病害有玉米倒伏、玉米秸稈腐爛等。不同病害對玉米的危害程度和防治方法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據具體病害進行有針對性地防治。玉米赤霉病的病害癥狀主要表現為葉片、莖稈和玉米穗的病斑和霉菌孢子。葉片病斑呈現黃色至棕色,形狀不規則,邊緣清晰,病斑表面有白色至粉紅色的霉菌孢子。莖稈病斑呈現黃色至褐色,病斑邊緣模糊,病斑內部有深棕色至黑色的霉菌孢子;玉米穗病斑呈現黃色至棕色的病斑,病斑表面有白色至粉紅色的霉菌孢子,病斑擴展至穗部會導致玉米粒的霉變和產生毒素。玉米赤霉病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可以侵入玉米植株并在植株內部繁殖,導致病害的發生,病原菌在土壤和植物殘體中可以長期存活,并隨著種植和耕作活動的進行而傳播。針對玉米赤霉病的防治而言,可以采取藥劑拌種的措施,使用10%濃度的二硫氰基甲烷與0.2%的種子進行攪拌,悶堆24~48h之后便可準備播種;或者是使用50%濃度的萎銹靈與0.4%的種子進行攪拌,悶堆4~8h之后便可直接播種;或者是使用40%濃度的多菌靈于殺螟丹混合與30kg細土攪拌,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時施入土壤中[5]。除此以外,還可以采用藥劑防治措施,使用50%濃度的甲基硫菌靈兌水60kg,或者是使用50%濃度的多菌靈兌水70~80kg,或者是使用50%濃度的苯菌靈兌水150kg,或者是使用40%濃度的農利靈兌水100kg,根據病情防治1~2次,間隔7~15d防治1次,重點對患病的穗部進行噴施。玉米銹病的初期癥狀主要表現為葉片上出現小而黃的斑點,斑點逐漸變大,顏色由黃變為橙色或紅色,最終形成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病斑;病斑表面覆蓋著一層紅褐色的粉塵,這是病原菌產生的孢子。初期病斑常出現在玉米葉片的下部,逐漸向上蔓延。隨著病害的進展,病斑逐漸擴大,顏色變為深紅色或褐色。病斑表面的孢子產生更多,形成更密集的粉塵層。受病害影響的葉片會逐漸干枯并脫落,導致玉米植株的葉面積減少,同時病原菌也會侵入莖稈和穗部,造成莖稈的潰爛和玉米穗的畸形。針對玉米銹病的防治而言,首先,應做好清溝排水工作,降低田間濕度,同時強化玉米植株的抗逆性;其次,適當減少氮肥的施入量,合理控制種植密度,種植密度控制在4500~5500株/667m2,改善田間的通透性能;在種植前及時清除病殘體,并對其進行集中銷毀,減少病原菌的積累。最后,在玉米銹病的初期階段可以使用25%濃度的粉繡寧兌水10~15kg,或使用40%濃度的福星乳油兌水80kg,或使用30%的特富靈兌水20kg。玉米葉斑病是由多種真菌引起的一種重要的玉米病害,對玉米的生長產生了嚴重的影響,降低了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玉米葉斑病的初期癥狀主要表現為玉米葉片上出現小而淺黃色的斑點。這些斑點逐漸變大,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的病斑。病斑邊緣清晰,中心部位逐漸變為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表面常可見到黑色的點狀小孢子團,初期病斑通常出現在玉米葉片的下部,逐漸向上蔓延,受病害影響的葉片會逐漸干枯并脫落,導致玉米植株的葉面積減少。針對玉米葉斑病的防治而言,主要以選擇抗病玉米品種為主如,魯玉2號、鄭玉2號以及煙單14號等,還可以采取藥劑防治措施,如使用50%濃度的多菌靈兌水30~50kg,或者是使用50%濃度的代森銨兌水80kg,在發病初期進行噴施,間隔7~10d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即可收獲較為良好的防治效果。3玉米常見蟲害防治技術要點玉米常見蟲害有黏蟲、紅蜘蛛、玉米螟蟲等,常見蟲害的防治技術要點包括病蟲害的鑒別與監測、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面。首先,病蟲害的鑒別與監測是有效防治蟲害的第一步。通過觀察玉米植株的葉片、莖稈和穗部等部位的病蟲害癥狀,可以鑒別出具體的蟲害類型,同時建立監測點位,定期檢查并記錄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及時發現蟲害的發生和蔓延趨勢。其次,采取生物防治技術。引入天敵和寄生蟲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在玉米田中對玉米常見蟲害有天敵作用的昆蟲,如瓢蟲、蚜蟲寄生蜂等,采用此方式可以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農民可以通過人工增殖和培育天敵昆蟲來增加其在田間的數量,從而減少玉米蟲害的發生;利用植物的抗蟲特性也是重要的生物防治技術之一,部分植物具有較強的抗蟲性,可以通過與玉米搭配種植來減少蟲害的發生,如玉米和豆類、馬鈴薯等作物的輪作種植,可以降低玉米常見蟲害的發生率。最后,采取物理防治技術。通過設置陷阱、黏蟲板和燈光等方式,吸引并捕捉玉米常見蟲害,如可以在玉米田中設置黏蟲板,將其放置在蟲害易集聚的地方,如作物間隙、植株底部等,以吸引并黏住害蟲;利用光源吸引害蟲也是常見的方法,可以在夜間設置燈光將害蟲引向光源,并利用其特性進行捕捉和消滅;通過設置障礙物阻止蟲害進入玉米田或降低蟲害的侵害程度,例如,在玉米田周圍設置帶電網欄、鐵絲網或農膜等,形成物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會計實習個人工作總結范文(33篇)
- 肋骨骨折的護理查房
- 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數學試卷(含答案)
- 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學習與交流
- 小型門面轉讓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年中國急冷機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彩色一體化CCD攝像機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強力保濕劑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彎型防火玻璃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開啟往復式壓縮機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物業工作拍照技巧培訓課件
- 小學特色課程《口風琴課程》校本教材
- 《醫療人文關懷》課件
- GB/T 42167-2022服裝用皮革
- 受賄罪-刑事-辯護詞
- 農業行業領域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
- 現行規章制度梳理情況統計表
- 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單元課內閱讀和類文閱讀理解專項檢訓練含答案
- 2023年四川二造《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基礎知識》高頻核心題庫300題(含解析)
- 細胞課件 細胞死亡
- 嚴格執法【知識 精講精研 】 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三政治與法治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